中职课程教学建筑电气论文

2022-04-25

摘要:在中职教学中,《建筑给水排水施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全面推进中职教改的大背景之下,我校为《建筑给水排水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考核评价模式,形成课程全过程考核,全方位多角度考核,保证考核评价的及时性、有效性,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职课程教学建筑电气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职课程教学建筑电气论文 篇1:

基于“校行企”衔接的中职《建筑电工》课程“三教” 改革探讨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建筑电工》课程的教学现状,基于“校行企”衔接,论述中职《建筑电工》课程“三教”改革的意义及对策,提出建设多元“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发新型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融入“1+X”证书制度体系等做法,旨在从教师、教材、教法上解决建筑电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行企”衔接 《建筑电工》课程 “三教”改革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了今年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总结推广“1+X”证书制度试点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学徒制;遴选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组建新一届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基于此,中职《建筑电工》课程教学要进一步深化中职学校、建筑行业、施工企业(即“校行企”)的衔接融合,在教师、教材、教法(即“三教”)上进行改革,以持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效性,努力办好学生、家长、企业、社会满意的职业教育。

一、中职《建筑电工》课程教学现状

(一)岗位实践欠缺,教师专业性不强

中职学校教师队伍是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主要力量,专业教师队伍直接关乎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当前,中职《建筑电工》课程教师普遍缺乏岗位实践经验,专业性不强。一是师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大部分中职《建筑电工》课程教师从高等学校工程类专业毕业就直接进入中职任教,缺乏建筑工程施工岗位的实践经验;二是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改革的情况,且学校设备更新较慢,导致教师很难适应建筑电气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施工要求;三是中职学校《建筑电工》课程教师与建筑行业缺乏交流,与建筑电工特种作业证培训师缺少互动,对建筑电工的岗位要求认知较少。

(二)重理论轻实践,教材指导性不强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呈现,是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现阶段的中职《建筑电工》课程使用的教材缺乏指导性:一是教材多为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材,内容按照章节编排,文字介绍比较翔实,但是实例图片较少,可读性不强;二是教材內容更新不够及时,缺乏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介绍,与建筑工程施工实际脱节;三是现阶段可选用的教材非常有限,各所中职学校与建筑行业、施工企业的合作水平参差不齐,建筑电工实训环境和考核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教材对中职建筑电工技能培养的指导性不强。

(三)教学形式单一,学习趣味性不强

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建筑电工》课程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相对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由于中职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往往厌倦灌输式教学,注意力难以集中;二是实训工位有限,班额较大,在实训教学环节只能轮流开展,造成部分学生一直处于观摩状态,导致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三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分步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掌握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实训进度难以统一,实训效果不理想;四是学习考核停留在笔试考核阶段,对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缺乏有效的考核,导致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不强。

二、“校行企”合作下中职《建筑电工》课程“三教”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人才交流,增强三方合作实效

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中职学校与建筑行业、施工企业开展深入交流合作,有助于教师了解行业培训要求和企业岗位需求,使学校培养与行业要求、企业管理相互衔接。中职学校《建筑电工》教师参与施工组织管理与研究,有助于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更好地掌握行业内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建筑行业培训师、施工企业工程师到中职学校授课,可以提前将职业资格要求和施工企业文化融入中职课堂。由此,校、行、企三方合作全面促进建筑行业内人才交流,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增强合作实效。

(二)有利于统一教学内容,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

在“校行企”衔接模式下,中职学校、建筑行业、施工企业共同开发《建筑电工》教材,将学校教学标准、行业考核大纲、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统筹融入教材,统一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一是行业、企业参与开发的教材,增强了案例教学,有助于职业素养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职业标准意识;二是根据实训室和实习场地开发的教材,实训指导性更强,有助于组织实训实习;三是以图文并茂呈现的新型教材,配以电子教学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三)有利于丰富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校行企”衔接模式下,《建筑电工》课程通过开展项目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校、行、企三方共同推进课堂教学与实习见习穿插进行,能增强学生对岗位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此外,通过微课等对建筑电工职业资格考核要点和典型案例进行强化教学,能丰富课堂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校行企”衔接下中职《建筑电工》课程“三教”改革策略

(一)深度衔接,建设多元“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一,2021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指出,要深入落实教师教育振兴决策部署,构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推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职业教育方面,提出将推进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产业导师库建设作为主要工作措施。为了提高中职学校《建筑电工》课程的师资队伍水平,需要职业院校、建筑行业、施工企业共同作为建设主体,系统地设计教师队伍框架,建设“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校行企”衔接模式下,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

第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助聘任兼职教师的制度,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在“校行企”衔接模式下,中职学校建筑类、电工类教师要深入行业培训考证、深入企业施工现场观摩学习。教师深入一线工地、一线岗位实践,将施工企业的施工工地作为实践基地,分析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案例,分享岗位工作经验,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让企业的优质资源融入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加入中职《建筑电工》教师队伍,更好地传承技术技能和工匠精神。学校教师队伍与行业培训师资交融合作,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商讨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强化建筑电工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适应性,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成长的良性循环。在“校行企”衔接模式下,校、行、企三方合作共同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教学能力、丰富实践经验、能示范专业技能和开展专业研究的多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建筑电工产业导师库。

(二)面向岗位,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建设信息化资源库配套使用。与传统教材侧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不同,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致力于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单元编排教学任务,强调知识应用与技能实践。《建筑电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校行企”衔接模式下,三方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重组建筑电工能力体系和知识结构,使之适应建筑施工装备的快速发展;强化教材的学习资料特征,突出学生学习实践过程的预设引导,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性。

校、行、企共同开发的《建筑电工》活页式教材包含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知识的准备,主要包括案例介绍、相关知识和学习资料。“案例介绍”选择建筑电气施工中的典型案例,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关注;“相关知识”主要介绍该主题相关的概念、参数、技术标准等;“学习资料”则明确该主题包含的教学资源。第二方面主要是学习任务单,包含任务环境、任务要求、任务时间、任务过程、任务结果等,分别明确任务的实施环境、具体要求、完成时限、工作过程、实施结果等。将《建筑电工》课程内容重新整合为四大模块,共18个工作任务。四大模块分别为安全用电、施工现场配电、施工现场照明和建筑电动工具模块。每个模块任务设计遵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系统的原则,从建筑施工现场电气案例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教材中同步设计活页笔记,用于记录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时间、步骤过程、参数设置和任务结果等。此外,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开发配套的數字化资源和在线课程,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工艺实行动态更新,保证教材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三)改进教法,积极融入“1+X”证书制度体系

“1+X”证书制度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校行企”衔接的重要载体,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具有导向性作用。“1+X”证书制度以学校为主体,以行业为指导,以行业内先进企业试点为培训评价组织,从人才需求侧导向到人才供给侧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中职《建筑电工》课程要适应“1+X”证书制度的案例实践考核标准,采用模块化项目式教学方法,强化教学实习与工作岗位见习,促进课堂教学与资格考证的融通。

中职《建筑电工》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对照知识体系中各主要模块讲解基本定义概念和基础分析方法,通过工作案例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电气操作技能。在课堂教授环节,重点讲解建筑电工相关的力学、机械学、电工学及电气识图的基本知识,介绍断路器、熔断器、接触器、继电器等常用低压电器的使用,分析接零接地保护、配电线路的形式、导线电缆选择等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模型化、等效替换等工程思维。在实践教学中,以模拟建筑电工实际工作案例为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设定施工现场用电要求,要求学生设计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方案,要确保施工供电方便合理和安全可靠,符合施工现场的供电方式、地域特征、负荷状况等安全技术条件。据此,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现场勘测分析、负荷计算、配电线路设计、配电装置设计、防雷设计、接地设计、安全用电及防止电气火灾设计、施工用电工程施工设计等,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训,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工程科学理念,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综上所述,统筹推进课程“三教”改革是总结推广“1+X”证书制度试点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核心内容。中职《建筑电工》课程只有在学校、建筑行业、施工企业的紧密衔接下,稳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上的改革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要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建筑电工人才,更好地促进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学生就业,进而为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耿大勇,朱延枫,闫芳,魏玲.建筑电工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9).

[2]李梦卿,陈佩云.“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8).

[3]赵文山,闻跃,高岩,余晶晶.电工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7).

[4]周绍梅,王启合.基于1+X证书制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20(7).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1+X证书与校行企衔接’的《建筑电工》课程创新与实践”(编号:GXZZJG2019B01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唐丽娟(1987— ),女,广西兴安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施工。

(责编 罗汝君)

作者:唐丽娟

中职课程教学建筑电气论文 篇2:

以技能大赛为支点改革《建筑给水排水施工》课程教学

摘要:在中职教学中,《建筑给水排水施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全面推进中职教改的大背景之下,我校为《建筑给水排水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考核评价模式,形成课程全过程考核,全方位多角度考核,保证考核评价的及时性、有效性,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本文以技能大赛作为支点,结合实际教学过程,对《建筑给水排水施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技能大赛;《建筑给水排水施工》;教学改革

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施工(中职组)”的主要比赛项目之一,大赛侧重考核选手对天煌教仪“THPWSD-1给排水设备安装与控制实训装置”的掌握程度。普通高中有高考,中等职业教育有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被称为职业教育“奥林匹克”,它正慢慢地被社会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意识,同时作为一种考核和激励的手段,让中等职业教学的师生都坚定了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对自我选择的信仰。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技能大赛指导实践,提出基于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大赛背景下的“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实施过程化的课程考核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了专业课程全过程考核,全方位多角度考核,即项目或任务教学中全过程开展阶段性评价,保证考核评价的及时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一、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竞赛的基本情况

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竞赛是2011年新加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施工(中职组)”的比赛项目之一。该项比赛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给排水工程施工与运行”、“建筑设备安装”、“市政工程施工”、“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等专业而设置。比赛考查参赛选手掌握给排水设备安装与控制的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效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提供满足企业需求的给排水设备安装方面的专业人才。

1.竞赛方式。比赛以团队方式进行,符合现代中职教学分组探究、讨论学习的特点。每支参赛队由2名选手组成,其中队长1名,竞赛时间连续4小时,包括设计、加工、安装、接线和调试、运行等,比赛总成绩满分100分。

2.竞赛内容。(1)建筑给排水系统图和电气接线图绘制。(2)各种管材的加工与连接。(3)管道配件和附件的安装。(4)管道试压与通水试验。(5)电气安装与接线。(6)系统控制与调试。(7)职业素养。

二、我校技能大赛学情分析

1.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识图专业理论基础掌握不够。每年校级技能大赛选拔赛,无论从学生绘图速度还是安装质量上看都不尽如人意,甚至连设备专业的学生都对建筑给排水系统图和施工理论认识含糊不清。首先,学生对给水排水系统图掌握不熟练,绘图技巧掌握不到位,对电气原理图绘制不规范、不准确,管材加工无法准确把握。其次,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往往从最基本的水电图分析,从建筑给水排水平面图、系统图、电气原理图开始进行基本培训,忽视对安装施工和水电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把握,使得学生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熟练地对复杂建筑水电图进行熟练绘制和施工。在区级培优班上,指导教师又得在短时间内将系统图和原理图重新教授,然后才能进入提高阶段的培训实施竞赛内容的培训,历时长,收效甚微。

2.学生的实训技能不高。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比赛其中的一项要求绘制符合国家制图标准的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图样,由于学生在校没有机会进行实际工程施工图设计训练,学生的速度和质量很难达到竞赛标准。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只能进行简单的抄绘,基本能力从起步阶段开始培训,系统图绘制和管材加工使用更是要从基本命令着手。

3.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绘制系统图和电气原理图项目考核中,学生能绘制简单的给排水系统图和电气原理图,遇见复杂形体无法入手,部分学生能将实物设备逆向思维,但有的学生不能进行规范绘制,修改时间过长,造成时间浪费严重。

4.技能大赛师资力量不足。我校建筑设备安装教师基本是电气教师和建工专业教师任教,虽然教师对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和熟悉,但对给排水施工图的把握和施工技巧的掌握不是特别熟练,部分自动化专业教师在电气控制技巧上有所把握,但又对建筑专业构造不熟,导致专业与技巧的脱节。

5.大赛选手和教师的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学生的培训时间保障、课余时间各部门的协调保障、教师的辅导课时保障以及相应的酬劳保障、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都有待完善。

三、中职《建筑给水排水施工》教学应对技能大赛的对策

1.整合教学资源,实施“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大赛的命题设计既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又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突出培养对技能起重要作用的主干课程,如《建筑水电识图》、《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和《建筑电气控制施工》。注重抓好学生建筑识图技能实训以及水电图绘图技巧,力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提高学生整体识图水平和绘图技巧,及时发现技术尖子,树立榜样,从而进一步加速整体水平再提高。为了保证“校企对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学校积极探索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推行“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就是课程教学与实训有机结合,在实训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训,融教、学、做为一体。同时,将技能比赛融入到技能实训中,以比赛的形式开展实训,创造在实训中比技能,在比赛中练技能的良好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构建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准确评价学生,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以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在“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实施中,改变了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核评价模式,形成了专业课程全过程考核、全方位多角度考核,即项目或任务完成全过程开展阶段性评价,保证考核评价的及时性;考理论、考技能、考态度、考操作规范性等全方位的多角度考核,保证考核的真实有效性。全过程考核评价模式,对成绩好的学生能及时得到肯定,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及时进行补救,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3.实施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施工与水电识图的“一体化”教学。将《建筑水电识图》和《建筑给水排水施工》“一体化”,先开设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综合制图实训,教学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建筑给水排水施工》课程中增设一些电脑绘图及软件课程。大赛内容代表了企业对用工人员的新要求、新方向,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一种指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的分析理解能力。

4.“技能训练全员化,技能比赛常态化”,全面提升建筑给水排水教学质量。自2007年起,学校每年举行一届“建筑技能大赛”,已形成技能大赛常态化机制,把技能大赛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学校每年开办区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培优班,动员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并从中选拔出优秀选手经训练参加区级、国家级技能比赛。通过以赛促教,检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09年至今我校学生连续四年代表广西参加教育部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各级奖项24个;2011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获得一个三等奖;2012年我校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广西选拔赛一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

四、结论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建筑给水排水施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需要不断更新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建筑给水排水施工》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对该课程的课程建设和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有着实际意义。经过两年的全国大赛,我们摸索出一套比较可行的《建筑给水排水施工》教学模式,通过大赛给中职《建筑给水排水施工》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使得学生在学校“比技能、促质量”。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犹如风向标,蕴藏着一股强大的职教新潮,推动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使得中职学校充满信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何晓娜.中职建筑装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9).

[2]温润生.浅谈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7).

[3]李科.德国双元制教育对建筑给水排水课程教学改革的借鉴[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3).

[4]钱勇.关于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大赛的研究[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7).

作者简介:韦建猛(1982-),男,广西河池人,讲师,广西城市建设学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教师。

作者:韦建猛

中职课程教学建筑电气论文 篇3:

中职学校《建筑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 要:建筑概论是中职学校中建筑管理、供热、给排水、电气等相关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中职学生大部分专业基础较差,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特点,丰富讲课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内容,真正掌握专业基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建筑概论这一门课也在不断改革从而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需求。课改后,新课程的实践也是我们需要多加注意的。

关键词:建筑概论;专业课;课改;实践

一、中职学校《建筑概论》课程简介

(一)课程标准要求

《建筑概论》是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建筑、供热、电气等相关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可以帮助学生对建筑物在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理解建筑物的详细内部构造,同时了解国内外建筑的异同之处,从而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这一门课程对建筑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当多加注意。

本课程的主要课程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建筑基础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可以自己理解分析建筑物的基本构造以及相关要求,了解一般建筑物的构造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建筑相关行业的兴趣。并且初步理解建筑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原理,最终要的是要求学生学会将理论和原理结合到实际应用当中去,解决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是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授课重难点

以贾丽明和徐秀香老师主编的《建筑概论》一书来分析,“《建筑概论》是为供热通风与空调、给水与排水、电气设备安装及工业设备安装等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和房屋建筑构造两大部分。建筑材料部分主要是研究建筑工程中所用材料的种类、性质、技术标准和应用范围等…建筑构造部分主要是研究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同时,根据中职类学校的教学目标,中职类学校是为培养工程第一线的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性职业学校,所以与一般大学不同,中职类学校更加注重职业素养的培训以及专业实际应用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实践操作的演示,而不单单是课本知识的传授。但除了实践操作,理论授课也不可忽视,很多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认为操作课比理论课更重要,实际上学好理论基础知识才是实践操作的基础。现代教材的编写都来源于无数的实际案例操作,总结了前辈的经验,所以教师努力讲解分析,学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扎实功底,最后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在实际操作中找出不足,教师结合各种问题为学生指导讲解。

二、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中职学校学生特点

中职学校与一般专科、本科学校不同,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为更早进入社会工作来进行专业培训学习的。所以大部分学生年龄小,专业基础较差,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又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学习一般的高中文化课程,学业压力相对也比较大。而且在教育改革后,中职学校毕业生也可以报考大学,专业只要和自己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一样或者类似即可。这种情况一方面这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课程改革基本要求与实践

为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教育部对于现代中职类学校课程改革给予了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建筑概论课程改革在探索中前进着,根据总结,我们认为本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材改革

教材是所有专业课学习的基础,通过教材内容学生可以直观理解本课程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所以说一本好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过去,很多学校在教材选择上往往注重于那种“大部头”,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很厚的书,内容繁杂。这种类型的书虽然涵盖知识极广,但很多时候并没有精简的叙述知识点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忽略掉很多无关内容,但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并不扎实,他们不知道哪里是重点,哪里是不需要了解的东西。往往在自助学习的过程中希望一字不漏的把书看完,不仅浪费时间,也增加学习的难度。所以今年来出版的应用于中职学校的《建筑概论》一书,基本上都在逐步精简文字,力求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论述好每个知识点,便于教师讲授,也便于学生学习复习。

同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过去的书本往往注重于理论的阐述,缺少一些实际的配图,这就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要求。课改后,教材中配图不断增加,便于学生直观的看到建筑物各个部分的构造,因为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理论课大部分还是在教室中完成。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现代教学方式也逐步引用到教师课堂教学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采取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单项灌输说教模式。”[2]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并没有很好的参与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课改后要求课堂的主体要从教师转换到学生,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逐步引入课堂,将教学方法逐步电脑化、计算机化。“通过电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既增加感性认识、又能开阔视野,更多的了解当前建筑的新材料、新工艺、新建筑和新的发展趋势。”

3.制定科学考核制度

课程改革前,本课程主要考核一般就是在期末的时候进行一场闭卷考试。但是单一的课程并不能检验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所以课改后,实际操作与平时考核成绩也逐步加入到期末综合考核之中,从而更加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便于教师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指导。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中职类学校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建立起来,与一般的高等院校在教育方法和教育要求上都有着很大不同之处。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中职类学校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进行,建筑概论作为建筑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课改之后的课程更加适应学校、学生、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受到关注。

参考文献:

[1]贾丽明、徐秀香.建筑概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P1

[2]谷士艳等.建筑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01)

[3]徐秀香.建筑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5(05)

作者:钟明然

上一篇:初中生物课堂实验教学论文下一篇: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