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教学改革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24

摘要:本文从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教育教学改革对策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希望可以促使各大学校装配式建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促进装配式建筑建设的快速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筑教学改革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建筑教学改革课程设计论文 篇1:

基于QC活动小组的“建筑构造”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QC小组是企业或项目各岗位员工自主参与质量管理、质量改进和创新的有效形式。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开展QC小组活动,能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在高职教育中,尤其在建筑类课程教学中引入“QC小组”概念,可以推动教学改革向良性方向发展,以此到达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QC小组 建筑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20年度高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课题名称:QC小组活动—一种仓储物流项目结构施工创新技术;课题编号:FG2020275)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而课程改革作为职教事业发展的核心已成为必然趋势。[1]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区域教育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中指出,教学方式变革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质量工作要为转型升级、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的时代背景下,将以小、实、活、新为特征的QC小组活动纳入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会为职教课程改革增添全新的动力与支持,并有效推动“蓝领创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一、QC小组活动的由来

QC小组活动起源于日本,全称是QUALITY CONTROL。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对现场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教育,出现了一个名为“现场质量管理研讨会”的组织。1962年正式更名为QC小组,开始在全国注册,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QC小组的活动宗旨为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建立文明的、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2]

截止2020年底,中国质量协会已经举办39次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全国注册QC小组200万个,累计注册逾4000万个,年创可计算经济效益达580亿元。

QC小组的宗旨在教育领域同样可以实践。对高职教育在专业范围内推行QC小组活动,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类实践教学中引入QC小组活动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QC活动在建筑工程领域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笔者在2020年参与了中天建设集团QC小组活动—一种仓储物流项目结构施工创新技术。在前期调查中发现仓储物流项目结构施工存在的痛点,经过全面分析并制定计划和提出最佳方案,从而确定了装配式梁板结构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最后结果为:楼板结构施工质量符合要求,楼地坪施工质量非常好,未发现明显地坪裂缝。由此可见,QC小组活动在方法上严谨可靠,经过制定合适的对策予以实施,并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提高工程質量。故若将QC小组活动应用在教学中,在提出合理方法的基础上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解决学生面临的困境、增强学生的业务素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根可循,是值得推广的质量管理方法。同时,在理解、运用 QC小组的活动程序,详尽书写QC小组成果报告,充分发挥大学生体验QC小组活动意义、提高 QC 小组成果报告质量,为QC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造条件。

2、有利于对接企业人才需求

经过调研发现,较多企业尤其是建造和制造类企业都认为QC小组活动是最好的人才培养利器,企业将参加过QC小组作为入职的优势条件,或将在QC小组活动的突出表现作为职位晋升的参考条件之一。在我国,大量企业使用QC小组活动进行质量管理和提升,说明企业实践中也需要大量的人才熟悉、了解QC小组活动方法,因此对于人才的输送持续有需求。[3]

3、有益于推动质量意识建设机制

在高职院校尤其是建筑专业教学实践中,增多学生的尝试和体验,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效率,结合建筑QC小组的实训课程设计,针对学生在QC成果发布会出现的问题给予特殊指导,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质量管理理论的理解。此外,质量管理理论也给予学生学习、生活和专业考试的复习备考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也可以将QC小组活动细化,开展多种形式的QC小组活动校外实训。笔者在企业挂职锻炼期间,知道建筑企业最缺的是质量管理人员,想留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实属不易。在建筑类教学中推进QC小组活动可了解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树立人人都是质量管理建设者的意识,强化培养有质量意识的大学生,有利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好与企业接轨,提升质量意识。

三、传统“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建筑构造”课程设计与平时教学几乎无差别,以楼梯构造设计为例,一般都是由教师先给出设计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查询文献资料,再根据任务书的设计步骤,进行楼梯单双跑选型、楼梯级数计算和图纸绘制。为了节省课程设计时间,教师一般会事先告诉学生楼梯选型,踏步面宽等,学生只要在现成的计算基础上进行楼梯级数确定并绘制图纸,这种课程设计与常规上课案例设计相似,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性。因此,学校在“建筑构造课程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学习的建筑构造原理与课程实际的设计不能很好衔接,只能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照搬到设计说明书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对解决实际问题意义不大。

2、课程设计要求提供的设计成品,只是按照设计要求展示,基本是千篇一律,很少具有学生自己独特的观点,设计的楼梯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3、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基本被忽略,往往是某位同学包揽了大部分的设计和绘制工作,失去了课程设计小组合作的意义。

4、建筑构造课程设计的考核成绩是以计算书和图纸作为评定依据,评价方式以老师打分为主,不能从根本上反映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以上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我们将QC小组方法引入“建筑构造课程设计”中,以此有效改善其存在的问题。

四、QC小组活动在“建筑构造”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构造》是建筑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知识体系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它涉及设计、施工、监理多个行业知识。近年来,社会上多次曝光建筑施工质量存在问题,这可能是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也可能是监理方没有负其应有责任、对隐蔽工程没有及时跟进查看,更可能是设计图纸不符合规范要求等。

QC小组活动融入“建筑构造课程设计”,除了综合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之外,既突破了“建筑构造”传统课程设计模式,改善了教学的效果也加强了学生对QC小组活动组织形式和应用过程的掌握,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QC小组是一种“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总结”原则的小组活动形式,即PDCA模式。具体融入过程如下:

1、建立课程设计小组

“建筑构造”理论课程为56课时,理论知识教授完毕后还有24课时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可以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根据QC小组成员构成一般是5~8人,人员过多过少都会给小组解决问题带来一些弊端。人员过少,工作量大,人手不足,无法解决问题;人员过多,相互依赖,降低工作效率,浪费人力资源。“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小组先确定组长方式采用教师指定或者学生自荐,班级同学自愿加入各个小组。在课程设计之前,各小组先取好组名,教师在QC小组组建时应着重强调团队精神,为即将开始的小组活动管理和成果发布奠定良好的基础。

2、按PDCA原则组织实施课程设计

①策划(P阶段)。第一,选择课题。QC小组活动的课题选择分为“问题解决型”和“创新型”两类。“建筑构造课程设计”是由教师给出设计选题和要求,各小组讨论后提出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即QC小组活动的课题都是“创新型”课题。第二,课题目标及可行性分析,之所以设定活动目标是为小组活动衡量小组活动完成的程度和成效。“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在给每个小组提供设计选题时,不明确说明设计方法,只给出设计场景和一些关键性技术指标,各QC小组可以围绕课题目标多方面选择确定设计方案。在确定目标之后,小组应进行目标可行性分析,这里主要是指初步的计算是否满足基本条件。第三,确定最佳方案。各小组在深入分析课题目标的基础上,针对选题,提出各类解决方案,并进行评价,以此确定最佳方案。第四,制订对策。确定最佳方案之后即应研究下一步对策。各小组在制订对策时,主要应考虑具体化实施,形成方案实施的对策表。按“5W1H”设计对策表,将目标量化。

②实施(D阶段)。此阶段是各QC小组逐项实施对策阶段。在这个实施此过程中,应注意检查相应对策目标的完成效果,并及时调整。在“建筑构造课程设计”的QC小组活动实践过程发现,实施过程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两周,所以教师应提前一个月将课程设计内容介绍给学生并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提前开展活动。

③检查(C阶段)。设计工作全部完成之后,各小组就要进行效果检查,确认是否达成活动之初设定的课题目标。如果课题目标已达到,说明活动效果较好,此次QC小组活动课题顺利完成;如果课题目标未达到,成员就要查找原因,必要时再进行新一轮的PDCA循环。

④总结(A阶段)。

课程设计既定目标完成后,QC小组成员应对实施方案和措施进行总结,對各类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解决方案,各成员需要针对自己负责的具体分工进行详细阐述,以此形成详细的课程设计报告书。

3.课程设计成果发布

成果发布会是“建筑课程设计”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果发布会由所有小组共同参与组织实施,由小组制定组员对整个活动进行发布汇报,并由教师和各组组长按规则进行综合评价。基于QC小组形式的课程设计成果发布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设计答辩,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首先,课程设计成果发布由每小组派出成员代表到讲台上进行小组成果汇报,汇报内容 包括成果展示、小组分工、实施过程和心路历程等。其次,学生是整个发布会的主角,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发布会,发布会设有专门的主持人和答疑环节,老师仅仅是参与。最后,参与评审的老师和同学以此为事前制定的评审规则进行打分,客观给出各小组发布会的最终成绩。

通过对基于QC小组的“建筑构造课程设计”的组织与实施,解决了传统课程设计的一些课堂难题,例如学生积极性不高,创造性不强等,提高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也为建筑类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案例。接下来应该以此为基础,将QC小组活动形式推广到建筑专业其他课程设计之中,以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海涛,丁俊萍,刘红磊,等.QC 小组在企业发展中的建设与推广[J].中国检验检测,2019,27(1):64-65.

[2]陈家焱,洪涛.基于QC小组的“检测技 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探索与实践,2016,34:35-37.

[3]刘扬喜,苏聪杰.运用QC方法提高装配式钢结构高层建筑施工的钢柱垂直度合格率[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5):103-105.

作者:王李娜 夏清准

建筑教学改革课程设计论文 篇2:

关于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本文从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教育教学改革对策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希望可以促使各大学校装配式建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促进装配式建筑建设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技术的快速提升,使得房屋成批成套制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被成为“装配式建筑”。与传统房屋建设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成本费用少、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未来必会成为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应要顺应时代发展,对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从而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快装配式建筑建设。

一、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一)人才培养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使得建筑行业人力成本有所上升。伴随着现阶段预制安装技术的创新和完善,促使建筑产业化能力快速提升。而现阶段的建筑产业化发展具有节约空间、环保等优点,正是这些优点的存在促使装配式建筑营运而生。由于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和管理需要优秀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使得各大建筑类院校开始以社会发展为导向,开展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装配式生产企业和安装企业提供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二)专业方向发展

高等院校在开展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时,应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市场变化、产业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另外,高等院校在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中,需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就业趋势进行调整,从而可以为区域经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专业的人才。

(三)办学模式创新

对于高等院校教学工作而言,在办学模式上可以采用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的方法。建筑类院校可以与装配式建筑企业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可以为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并且还可以制定产学研一体化制度和互惠式合作方案。建筑类院校还要根据装配式建筑行业岗位需求和标准,合理优化课程,配置师资能力较强的教师团队,从而培养出设计、生产、管理等多方面集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推动建筑行业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发展,为创新高新技术提供人力保障。

二、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教育教学改革对策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类院校需要根据国家“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标准,并与当前建筑行业发展情况、学校办学方针和建筑专业教育大纲相结合,以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论实践为基础,培养从事装配式建筑领域工作执行能力和职业素质较高的综合型人才。

(二)建立专业课程,满足岗位职业需求

在装配式建筑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建筑类院校应要做好详细的建筑行业市场调查,了解装配式建筑行业不同岗位需求,并且根据装配式建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得学生成为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可以更好从事装配式建筑行业工作[1]。培训目标应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多方面能力。在建立专业课程时,提高对实训课程的重视度,对土木工程专业中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针对性的强化和巩固。在实际的专业课程中,应要丰富装配式建筑技术专业理论课程知识内容,加强实践训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装配式建筑相关概念、理论知识和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促使自身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的胜任实际工作岗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与传统建筑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从前期的设计阶段到后期的具体施工都是存在一定的区别。所以,建筑类院校应要加大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得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为师资队伍提供知识、技术和理念等方面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资源,对于优秀的教师而言,学校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另外,教师可以在生产厂家和施工现场进行观摩学习和操作实践,促使教师能够对装配式建筑的概念、标准、技术和实际操作过程等有详细的了解。学校还可以招聘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原有的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邀请行业内优秀的专家学者、技术骨干在学校开展学术交流会,参与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案设计等。

(四)科学设置教学方案和课程

装配式建筑包含材料、力学、设计和流程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内容和技术。所以,学校在教学方案和课程设计中应要重点强调这部分内容。学校除却需要开展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之外,还应要开展专门围绕装配式建筑施工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装配式建筑的部件设计、安装等过程的知识技术和操作注意事项。除此之外,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深入一线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使用BIM技术演练带部件入场、安装管理等过程中。学校应要在课程建设、技术等方面教学中融入装配式建筑BIM技术,促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从而可以培养出更多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丰富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五)建设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机会

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最为重要的渠道就是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其中包含关键节点构造模型、现场安装沙盘等。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参与到部件生产、剪力墙展示等項目中,使得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每个操作过程,从而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装配式建筑[2]。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到一线实践的资源和机会,让学生与企业共同进步,促使自身知识、技能、理念和素质的综合性提升,成为建筑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从而满足建筑行业的市场变化。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教育教学改革,应要根据学校建筑工程类专业教学实际情况,科学的融入装配式建筑教学内容,保障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高等院校应要以装配式建设理念和技能为前提,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同时还应加大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使学生理论知识运行能力有所提升,全面了解装配式建筑,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装配式建筑人才,推动建筑行业发展,使得绿色建筑理念落实到位,促使教学改革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章纯.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改革[J].居舍,2019(30):195.

[2]  黄军福.基于装配式建筑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建材与装饰,2019(24):158-159.

作者简介:文龙木,1991 02 06,男,海南万宁,汉,本科,助教,三峡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方向:建筑装配。

王德林,男,19871004,汉,河南,12毕业于海南大学,研究生,土木工程,研究方向:Bim和施工,工程师。

陈辉,汉,海南乐东,研究生,男,本科湖南大学土木工程,高级工程师,研究生沈阳建筑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研究方向:桥梁理论研究和测绘技术。

作者:文龙木 王德林 陈辉

建筑教学改革课程设计论文 篇3:

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应从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实践入手,继而构建教学新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构造 课程教学 新模式

建筑构造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还要满足行业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建筑构造课程在建筑行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目前建筑构造课程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教材编写方面,我国现有的建筑构造教材的内容存在重理论而轻实操,强调传统而忽视新工艺和新型材料的应用,行业相关规范、标准没有与时俱进,教材内容上与实际工程有一定距离,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建筑构造新工艺和新型材料应用的发展。第二,课程教学实践方面,内容单一,构造就是构造,与其他学科知识脱节。例如,力学知识的运用、建筑材料知识的运用,与构造的受力特点、荷载传递方式以及材料的特性和应用毫无相干。建筑构造课程脱离了其他课程,陷入建筑细部构造设计的单纯讲述。对于刚入门的高职学生,他们对建筑构造只能从实际生活当中认知,或知道某构件的位置或外观,至于对构造的组成、采用的材料和做法则毫无了解,常常感觉课程内容抽象、枯燥而提不起学习兴趣,使建筑构造课程变成“枯燥课程”。

作为实践性和实操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建筑构造课程应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实践,继而构建教学新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改革教学内容

打破按常规的章节排序的教材内容,把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基础、墙体、楼地面、屋顶、楼梯、门窗、建筑节能等主要教学模块。针对每一个教学模块,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建筑行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将真实的项目引入教学模块当中,对项目进行构造组成的剖析,模拟构造在施工过程中的步骤,来表达构造各部分的连接和材料的使用。学生了解构造做法后,自己动手自行设计,使学习和真正的工作情境基本保持一致,并通过对学生设计作品的点评,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发现问题,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提高教学过程本身的实践性和实操性。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脱离具体运用的、枯燥无味的理论描述和简图描述。

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教材的改革,教材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知识要点与能力目标落实到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中。做到教材内容与现实建筑构造工艺同步,符合新工艺、新型材料发展的需要,符合行业的规范和标准。通过分析高职生的生源素质现状以及高职生的教育定位情况,教材内容要紧密与实践相结合,围绕项目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强调知识要点与能力目标的统一。形式上要强调直观,注重项目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做到教学内容与工作情境统一。

为了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缩短理论课程的时间,加大实践课程教学的力度,利用项目带动教学,达到能力目标的培养。从职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看,以民用建筑为主,内容可分为基础、墙体、楼地面、屋顶、楼梯、门窗、建筑节能等模块,使学生从每个模块教学中掌握建筑构造的理论,了解房屋各部分的组成和功能要求,根据房屋的功能、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建筑材料及施工技术条件,来选择合理的构造方案;同时还能够熟练识读施工图纸,领会设计意图,合理地组织和指导施工,满足构造要求。教学内容改革不能忽视不同专业的需要,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岗位人才,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从事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建设管理的技能型人才,主要就业岗位是设计师、绘图员、建设管理人员。

二、改革教学实践

缩短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加大实践课程教学力度,这就要求打破原来单一的课程设计作业的设置,即通过增设几种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

首先,从教学模块的课件着手。自然条件、安全、工期、地点等因素会对现场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每个项目可以采取实际场景图片、音影视频、虚拟动漫模拟实操过程来体现教学情境,这样可以减少现场教学的时间,使教学过程按计划进行,同时也可以满足能力目标培养。

其次,通过不同的施工阶段和施工项目现场教学,对复杂的项目模块有目的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加学生对复杂建筑构造的感性认识;通过制作建筑构造模型,加深对建筑构造组成的理解,了解选择不同材料对构造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方面,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先了解项目的行业规范、标准的要求。然后讲述项目的构造理论,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做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团队协作方式来完成构造设计。由此学生可以突破构造理论,以满足功能要求为目的,实行创新思维。同时,可以竞争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在点评时,除以构造的实用性为主外,还同时注入创新方面的评价,突破教材的内容来实现项目模块的实践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保证项目教学的实现,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应保证课程设计过程项目的实操性。可以设计一套小型民用建筑的建筑施工图为目标,分解出若干项目任务,制订项目任务书、指导书,学生按教学模块分阶段独立完成建筑各组成部分的构造节点设计,最终实现一套建筑施工图的设计。以模拟实操项目来完成各模块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具备设计员的岗位能力,同时能运用教材以外的行业规范、标准来实现项目设计,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教学的成果在形式表现上可以是多样化的,既可以是设计图,又可以是构造模型等。通过各模块组织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合理、科学地调整或整合教学主要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达到能力目标与工作岗位接轨。

三、构建教学新模式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教学内容涵盖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力学、建筑材料等。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注重各教学模块的实践教学环节,时刻以能力培养目标为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成为更具实用性的技术人员。在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设置出与教学模块相关的项目实训内容,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相关建筑构造理论知识和原理,体现出能够选择合理的构造方案的工作思路和创新思维能力。

以实际项目来指导实践教学不现实,存在时间限制、项目约束、学生培养时间和设计质量等诸多问题,所以模拟合适的实际项目是关键。教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但是项目模块是单一的,我们要从构造的组成、作用、影响构造使用的因素等方面出发,科学选择项目模块,在实践教学设计方面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通过提高学生的基本实操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达到综合技能的培养。在教材中应注重案例的引入,在教学过程注重案例的分析与更新,引导学生实践与思考,做到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体现在教学活动种就是师生以共同完成项目工作为目标,教师只是项目的组织者,形象生动的教学课堂、先进的虚拟技术、模拟项目动态可以达到形象立体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建筑构造做法与设计,不但知道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设计中出现问题知道怎么解决,从而不断提升职业能力。

总之,当前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非常有必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专业特色,在知识基础上必须侧重实践课程的内容,在教学方面要重视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之间的互补关系,确保教学的质量,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方面的改革,进而构建教学新模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维菊.建筑构造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张海燕.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6)

[3]赵书锋.高职《建筑识图与构造》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6)

[4]刘昭如.向设计的本体回归[G]//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张琳,霍小平.加强建筑构造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尝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6]张万臣,凤祥云,王晓冬.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7(6)

[7]初艳鲲,苏晓华.房屋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l (7)

【作者简介】罗丽玲(1966- ),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卜振龙(1966- ),男,广西象州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教学管理。

(责编 何田田)

作者:罗丽玲 卜振龙

上一篇: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论文下一篇:房屋建筑现场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