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23

摘要: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1:

“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就核心素养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概念界定进行阐述,分析“核心素养”下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现状,指出存在的四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进行探究,希望对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帮助。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

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不利于教学活动开展,对学生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奠定基础。本文就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进行分析。

一、“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导向”的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学习阶段形成适应个人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能力与品质。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同时还包括情感、态度等一些内容。核心素养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的内容,而不是结果[1]。核心素养导向则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核心素养,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教育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核心素养下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现状

(一)忽略德育开展

在中职德育中,可以发现学校对学生德育能力培养意识较差,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上。就目前企业招聘情况而言,部分企业比较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以此作为招聘的标准。正是这种就业观念的影响,导致学校忽略学生德育能力培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人才的培养。在未来工作中,学生德育素质与专业技能将会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是衡量人才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德育教学工作。

(二)缺乏明确认知

在中职教育中,很多学生与家长认为在中职学习,就是学习一门技术,然后找一份适合的工作[2]。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学生参与德育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德育学习与未来工作没有关联。也因此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良,综合素质出现下降的趋势。

(三)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中职德育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灌输式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会影响教学质量提升[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德育认识不足,部分教师专业能力无法满足德育教学需求,教学能力较差,这对于教学活动开展十分不利。

(四)教学课程有待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枯燥,是德育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参与积极性较差[4]。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对人才的要求,学生思想观念、品质等得不到培养,对学生学习发展十分不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创新教学,为学生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在现代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引导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德育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以学生为本,完善教学观念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应该完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开展教学活动[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明确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传统教学方式,由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德育中,教师应观察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就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如老人摔倒我们应不应该扶,公交车上是否应该让座。引导学生积极发展,表达自己的想法[6]。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对学生渗透德育内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此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得到满足,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与思想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差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与学习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基础。传统教学方式,对中职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懂,不利于教学活动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为后续学习发展奠定基础。开展德育教学时,立足学生现状,结合学生未来发展,设计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三)合理設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不仅担负着知识传递的责任,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核心素养教学需求,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中职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过于封闭,应选择开放性的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阶段的学生渴望获得肯定,希望展示自己。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加强对德育教学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例如,学习“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结合在一起,以幼师专业为例,教师可以将作为一名幼师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能力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技术性应用人才[7]。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特点,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德育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情结合在一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为后续学习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以此推动教学活动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社会问题引进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将学习内容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

例如,學习职业道德与法律中“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这一内容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一则资料:在2018年10月,重庆市公交车坠入江中,因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7]。因为一个人错过了一个站,导致一车人错过了一生。对这座美丽的山城而言,一时坍塌的不仅是公交车,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体谅。教师可以将此作为德育教学材料,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分析乘客与司机当时的心理活动,并表达对此事的看法,以此提高学生思想品质。

此外,教师可以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学,将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学生未来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对自己职业发展情景与发展目标产生明确的认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教学活动开展。

(五)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在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强化学生对德育教学的认识,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续学习发展奠定基础[8]。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全自身品质与思想,促进学生后续学习发展。传统教学中,只体现出教这一环节,学生学习过程比较薄弱。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应利用教学手段,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学习“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德育,使学生意识到良好形象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小组讨论,如何构建良好形象以及构建良好形象的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总而言之,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教师开展德育时,应将核心素养内容,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学习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乃烨.中职德育课程信息化课堂教学运用:以“依法纳税”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8-69.

[2]杨小娟.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改革:以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6):127-129.

[3]覃瑞敏.农村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都安县职教中心在“职普渗透”的教学条件下对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4):97,136.

[4]徐孝才.关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的研究[J].职业,2017(29):101-102.

[5]鞠爱莲.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策略初探[J].职业技术,2017,16(5):103-104.

[6]王继梁.基于德育视角探讨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J].西部皮革,2017,39(6):132-133.

[7]刘欢.“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2):44-45.

[8]黄越菲.中职德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126.

编辑 李 静

作者:戴作维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2:

浅谈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摘要: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说明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有效可行的教改,不但能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关系到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开展德育课教学改革,是现代中职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的职业教育不应是单纯的就业教育,更不应是狭隘的技能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职业学校更应重视德育教育,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以促使学生在追求整体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因此,职校的德育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2.开展德育课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良好情商的需要。德育课的教学,不但要以德育知识去撼动学生的心灵,更重要是以情感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情商。因此,德育过程不仅仅是教育者以理服人的说服教育过程,更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交流过程。

3.开展德育课教学改革,是满足学生思想需求的需要。中职学生的思想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或现象的解读需要。诸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能赚钱就是有能力”等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我们把它解读得越深刻彻底,就越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二是学生心理需要。随着社会、网络的高速发展,中职生的心理也随之变得复杂而脆弱。因此,德育課程的教学必须遵循中职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帮助学生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变动所带来的冲击。三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能力的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德育课程的教学就必须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在教改实践中,我们首先要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

1.认知教育是基础。在教改实践中,认知教育可按以下五个层次进行。首先,教师要准确地、科学地讲解理论知识。比如讲授一个基本概念,我们既要看教材是如何定义的,又要讲明白通俗上的定义,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分析、消化。其次,讲清知识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要让学生对知识点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第三,让学生掌握好每一门德育课的知识体系。一个具体的知识只有在它的体系中才有生命力,才有教育意义。重视知识体系的教育,才能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才能将学生的思想抓住,丝丝入扣地引上健康成长的道路。第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认知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把握认知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以及认知的方法。

2.情感教育是动力。要有效地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在教改实践中必须做到以下两点:首先,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养成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实践和理论研究证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思想影响最显著的是其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课程真理性的讲授,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二是培养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给予学生最大的关爱与尊重,多鼓励多肯定,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内驱力。其次,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感染。教师影响学生的情感要素包括其人格特征、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学的情感投入等,而正是这些情感要素表现影响和感染着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从而让学生喜欢德育课堂,快乐学习。

3.意志训练是关键。为使学生养成坚韧的道德意志,在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充分利用德育课教材上所列举的有感染力的正面典型人物,以及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与先进事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习,让他们真切地感受榜样的力量,并以此为学习榜样。二是在实践中进行意志养成训练。利用寒暑假,布置实践作业,并提出明确的实践要求,以进行意志训练。三是让学生参加有一定难度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进行意志锻炼。如,组织学生参加义工与志愿者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意志得到净化与锻炼,从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4.行为训练是根本。德育最终目标是培养与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并能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如何让学生自觉地表现良好的道德行为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通过必要的行为训练进行引导与强化。要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行为训练,就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可采取如下方式。

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时,紧密联系实际,如通过揭批“法轮功”,从思想上帮助学生认清“法轮功”的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反社会的反动本质,从行动上筑起防沾染的墙。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时,不能干讲法条,而是举案说法,既让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厘清违法、犯罪之间的界限,又能从具体的案例中认知违法、犯罪的行为表现,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觉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二是增加并充分利用“活动课”,并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德育不能只靠讲,更应让学生从不同的活动及实践中领会。因此,在德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课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德育的效果。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设计了两个活动课:一是模拟面试,二是简历设计,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面试信心及自我评价的能力。在《礼仪修养》课中,可以把课堂变成不同的礼仪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用好的礼仪知识,提升自我的礼仪形象。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及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审案,感受法律的威严,以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与法制意识。三是结合课外活动,让学生自觉强化道德行为规范。在新生入学的军训周,我们就可以有意识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与培养。同时,在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思想变化及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主题班会的活动形式进行内化教育,让学生从思想到行为自觉规范自己,自觉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中职生。

(二)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答疑式、研究式、自主式学习等学习方式

1.指导学生自行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课后阅读、小组交流、撰写学习体会、热点问题思考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养成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2.让学生走向讲台。对一些内容较易理解的章节,先布置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然后找出其中的知识点与学习要点,并指导学生参阅有关书目收集相关资料,然后指导他们编写简易教案,制作课件,再选出多名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最后由老师讲评总结。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我们选取了商品供求变化对价格影响这一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备课,并制作课件,然后让学生上台讲授,最后由老师归纳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知识理论,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组织能力。

3.采用演讲、辩论、讨论等多形式学习。课堂“演讲”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观点,教师适当辅导,学生自备演讲材料,上课时学生演讲,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评奖鼓励,从而达到明确观点,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就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进行演讲。通过学生富于激情的演讲,使同学们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知法、懂法、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激扬的演讲也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后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色、口才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职生思维活跃,但不善于思考;有一定知识,但不善运用,更难于融会贯通。而辩论不但可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更是培养了学生大方、勇敢、自信、以理服人、认真、团结协作、机智等作风,让他们养成自觉修炼的意识。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我们可以围绕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提出一些辩题:“生活富了,还要不要艰苦奋斗”、“穿名牌真能提升你的形象吗?”,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使学生的思想在互相交流与争论中受到了净化与洗礼,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改革德育课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的改革是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考核往往只注重于书面考核,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对知识掌握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如果只注重于书面考核,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书面上,并没有真正地从行为上改变。

如何改革德育课的考核方式呢?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理论的考核。不再采用单一闭卷考,而是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两种形式各占50%。在开卷部分,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学习内容、重要的知识点以及一些当前社会热议的现象,然后组编形成若干故事与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论述文,或进行演讲、答辩,再由学生代表和教师共同评定成绩。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开卷考试部分,可以让学生论述:你是如何看待以下这些现象,并提出你的一些解决办法。有调查显示,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现象,表现在:虚荣心强,诚信缺失——撒谎、作弊、违纪等现象时有发生。宽己严人,知行脱节——乱划课桌、随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责任感、义务意识普通下降。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让学生从自身角度认真思考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也让学生明确如何“从我做起”,做到知行合一。二是实践考核。实践考核形式可以根据不同课程采用多形式进行,如礼仪课,可采取实操考核形式;法律课可通过自编自演的法制小品、制作法制小报以及简易模拟法庭等方式进行考核;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则可以通过进行实践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等考核方式。通过这样的实践考核,既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考核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实践考核過程中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三、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收效

1.让德育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德育课堂变得有趣味,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德育课“满堂灌”教育方式的缺点,让德育不再只是“说教”,而是让学生听得懂、想得明、可践行的行为模式。

2.强化了德育的实效性。教法上的突破,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让课堂变得轻松而自然,活跃的课堂气氛,既增进了双向思想交流,又激发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从而使德育课自然地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也使师生关系变得更为融洽、轻松与谐调,让学生不仅汲取了知识,也自觉完成了思想教育。

3.增强了德育的创新性。灵活多元的德育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理论的思想,更重要是让学生明确一个人的优良品德不是靠说的,而是在日常行为中持久的表现。同时,不仅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发展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的培养,也促进了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钱国良.“知”“情”“意”“行”的统一——试论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实现策略[J].职教通讯,2001,(12).

[2]叶章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2).

[3]周奇志.建立德育综合评价模式改革德育课考核方法[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

[4]王晓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四川科技报,2010,(7).

[5]程贤容.中专政治课教学改革之我见[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1).

[6]林文斌.关于提升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4).

作者:何颖红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3:

“互联网+”下中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摘           要]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都在顺应时代的发展对自身的运营方式加以改变,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方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随之改革。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在培养道德素质规范学生行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因此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以改革,从而适应时代的变化,提高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引导力,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主要就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面临的挑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

[关    键   词]  “互联网+”;德育课程;素质教育

德育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理论课程之一,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加强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对中职院校德育课程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就“互联网+”大背景下中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探讨,希望对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一、“互联网+”概述

在进行“互联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互联网,也指在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互联网平台,“+”代表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融合。[1]“互联网+”是当前互联网社会发展的新态势,是当前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经济与互联网经济共同推动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互联网+”是基于当前社会互联网思维的一种实践,具有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带动社会实体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并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互联网+”代表着社会上的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模式的推动下,可利用互联网社会带来的丰富信息与互联网提供的开放性的平台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并在融合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创新,从而促进其行业自身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一)价值取向多元,强调自我

当代中职学生所处的社会属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学生群体对新思想、新理念接受度与包容度较高,更易接受外来的思想,并且由于中职学生的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对新思想的辨别力低,对新思想的吸取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导致当代中职学生过于追求个性,以自我为中心,把实现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当作目标,极易陷入封闭状态,形成自私且唯利是图的性格。

(二)缺乏集体观念,自信心较差

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由中考失利的人员组成,因此学生往往具有极强的自卑感,在学校会有不遵守课堂纪律、迟到、旷课、不完成课堂布置的任务等表现,甚至会对老师的教导不服从,心生怨恨。加上学生原本学习基础差,对院校设置的课程不敢兴趣,在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缺乏集体观念。因此,中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德育课程,使德育课程发挥更好的效果迫在眉睫。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职院校德育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手段与内容发生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社会各大学校的教学方式发生极大变化。[2]传统的教学是以书本+黑板的方式展开,这种教学方式枯燥,不够生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与社会实际进行结合,出现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实际脱轨。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大学校将计算机和互联网引入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也顺应时代的变化将互联网加入德育中,使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具有了现代化的特征。此外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中职院校德育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加入了互联网的内容,教学手段上对多媒体的运用增多,使原有的教学手段发生极大的变化。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角度单一,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以及阅读书本上的文字两种方式来获取所需知识。这两种方式对知识资源的获取较为死板,获取的内容有限,获取知识的效率也十分低下。并且由于教师讲授与书本的阅读这两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对学生知识的获取也会产生一定影响。[3]但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受到原有传统学习方式的局限,可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对知识进行获取。由于互联网整合了社会上的很多资源,因此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不再受到原有方式的局限,获取的知识类型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广泛,获取的方式也更加便捷,极大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三)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方式较为单一,往往是“三点一线”,生活的规律性较强,生活的范围也相对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生活的环境相对“干净”,不会受到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影響。但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原本的生活规律被打破,生活范围也开始转移到学校以外的地方,能获取大量社会中的信息,这其中也包含着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的信息,这些信息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4]此外,一些交友软件的开发也使学生的思想发生偏移,对学生健康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由于网络信息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的生活方式从现实世界转移到网络世界。

四、“互联网+”下中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创新教学方式,创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互联网+”是当前社会的新兴业态,它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因此,中职德育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新型思维模式创造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教学课堂,将传统的德育课堂打造成一个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全新课堂,形成“互联网+传统教学方式”的新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与新兴教学相融合,创设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情境。

在现代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实现互联网在教学课堂的使用,例如在进行信息搜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微信、QQ、微博等平台对要学习的德育知识进行搜索,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搜索其需要的相关知识,解决了传统德育中出现的教学内容泛化的问题。此外,在进行德育时要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德育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整合互联网资源,打造开放型德育课堂

互联网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平台,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资源,进行互联网资源整合,可利用“互联网+”大平台并积极融合多种渠道,借用当代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创建一个融合“互联网+”以及其他渠道而形成的开放的德育课堂,使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整体的、开放性的、师生之间可以充分进行互动的教学活动,从而改变传统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利用现有“互联网+”平台,整合平台上可能利用的现有资源,在结合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一个资源庞大、信息健全的德育课程体系,例如利用互联网资源加上原有的课本资源形成“互联网+课本”,利用原有教师资源形成“互联网+教师”,利用原有的企业资源形成“互联网+企业”,利用原有的公共课资源形成“互联网+公共课”等多种教学形式,从而打造出一个极具魅力且高效的中职德育课堂。

(三)加强班风建设,打造创新课堂

中职学校德育课堂设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为了达成此种目的德育教师要加强班风建设,并积极顺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氛围,创建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当代各大中职学校主要利用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形成高效、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但在情境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是,情境教学的设立必须紧抓课堂的学习重点,以课堂的学习内容为中心,创建教学情境。[5]因此,在设立德育课堂的教学情境时要以德育为中心内容并积极利用现今具有代表性社会现象来作为情境开展教学,让学生感受浓郁的德育氛围,使德育教学课程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下去,同时在进行德育时要坚持以就业为導向来培养学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四)打造互联网交流平台,开放新的师生交流空间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的德育可借助互联网极具开放性的特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一个新的交流空间,例如校园网站或论坛,并在网站上设置德育板块、法律知识板块或者心理咨询板块,可在网站上发布有关德育的视频或文章,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科技构建一个网上德育空间,充分利用现代学生乐于上网的特点,让学生在网上也可以受到德育。且德育教师可在网上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方式,在德育中渗透心理教育,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学校对学生的德育优势,从而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德育需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做好在互联网环境下德育的创新,增强中职院校德育课程的目的性,优化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理念,并合理运用现有的互联网资源,建立交流平台,强化师生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加强班风建设,打造创新课堂;整合互联网资源来打造开放德育课堂;创新教学方式,创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互联网交流平台,开放新的师生交流空间等方式对中职院校的德育课堂进行创新,并在广大师生的努力之下,使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沙刚.“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策略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16(12).

[2]焦旭伟.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科技资讯,2012(20):169-170.

[3]王立湖.“互联网+”背景下打造中职德育课堂新模式[J].职教通讯,2017(21):34-35.

[4]曹威.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改革和创新[J].同行,2016(12):489.

[5]徐庆,高晧,赵煜.“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策略初探[J].求知导刊,2018(16):131.

◎编辑 常超波

作者:林宏

上一篇:高等数学观点高中数学论文下一篇:施工原材料混凝土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