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建筑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美术院校艺术生和理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用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应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本文以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围绕艺术生和理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合性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人员构成、家校联系等方面进行摸索,取得一定效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课程教学建筑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课程教学建筑艺术论文 篇1:

关于《中外建筑鉴赏》课程教学的思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贺州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乡村建筑与景观设计教学团队(编号:hzxytd201309)摘要:《中外建筑鉴赏》教学在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作为理论课程,往往在实践性较强的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设计;建筑鉴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外建筑鉴赏》课程是环境设计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艺术鉴赏与剖析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受到学生冷遇。文章通过对《中外建筑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归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与进步。

1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中外建筑鉴赏》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通过对各世界著名建筑实例分析与鉴赏,从中汲取古今中外著名建筑的精华,增强学生建筑艺术鉴赏能力,开阔设计思维、提高专业修养等,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外建筑鉴赏》是安排在大二上学期进行的专业理论课,但由于入学之初专业方向划分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倾向于强调实际动手的专业实践课,而专业理论课往往受到忽视。在此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对课程相关各方面做出调整,达到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有:第一,学生普遍认为理论课知识对实际设计能力提高不大,以后很少有机会从事建筑方面工作,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建筑相关知识,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前就会提出“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很多理论课都是没有意义。”等问题,显然他们还没有意识这门课程在环艺设计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二,教学内容多而广。《中外建筑鉴赏》课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著名建筑及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流派等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安排里,无论是对于教师授课还是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说,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史类基础知识较弱。而建筑蕴含了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记载着关于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所涉及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学生很难在短短几十节课中体会建筑艺术所带来的魅力。面对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成为任课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

3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更应通过不断地创新教育模式来顺应时代的需求。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从拓宽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开展:

3.1拓宽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1)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外建筑鉴赏》的意义。针对学生对建筑理论课的忽视与不解,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性质,并明确指出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建筑艺术分析、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前树立明确的目标,有助于课程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顺利开展。

(2)《中外建筑鉴赏》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建筑可以反映时代特征、地域风格以及民族审美情趣等。古今中外世界著名建筑有很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的特征、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等基本理论,教师在备课之初就必须要有选择性、逻辑性的组织课程内容。如:纵向以代表性建筑为例,引导学生通过世界建筑发展史的脉络,归纳世界建筑艺术的发展规律。横向可以通过比较法,将中外著名建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建筑艺术特点,通过多层面切入相关内容,由学生自己归纳建筑特色、艺术风格等重点知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以往的建筑成就外,更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建筑艺术的发展是艺术设计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在提高建筑鉴赏能力的同时,更需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适当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如:室内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分析洛可可风格建筑风格时,可以增加洛可可风格家居、室内装饰等内容介绍,有目的地分析洛可可风格的特色。不但拓宽教学内容,还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为今后的环艺设计学习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3.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动课程顺利开展

(1)运用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如何在理论课当中引入实践教学,这是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需不断探索的问题。经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运用课堂讨论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将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以及作业要求向学生讲述清楚,以小组为单位负责不同章节的资料收集,随着课程的展开,每个小组派出学生代表按要求进行阶段性介绍,教师有引导性地参与其中。同时,其他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进行交流或者补充,运用多元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第二,运用实地考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根据本地方以及周边区域的建筑特色,适当地额外安排学生进行古建筑调研活动,通过对古建筑的实地分析,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建筑以及建筑艺术的发展规律,增强学生的建筑艺术鉴赏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理论课来说,更是丰富了学生直观感受建筑魅力的一个必要手段之一。第一,要达到建筑鉴赏的目的要么实地考察,要么通过多媒体展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前者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比较困难。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将建筑完整地呈现出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一些没有被保存下来的著名建筑,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等多角度了解建筑的魅力,使建筑由抽象的量化数字变成可视化的直观感受。如:埃及金字塔,无论教师在课堂中生搬硬套的理论讲解其规模宏大、建造技术惊人,不如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通过纪录片镜头的缩放去感受建筑给人的震撼。

4结语

对于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创新性教学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及课程自身的发展需求,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拥有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参考文献:

[1] 雍振华,雍振华.论中国建筑史课程与建筑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

[2] 赵贤淑,陈剑利.加强多媒体教学研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北京印刷学院院报.作者简介:张锋(1972—),男,河北张家口人,贺州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谢嘉雯 张锋

课程教学建筑艺术论文 篇2:

美术院校院系艺术生和理科生共存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摘  要:美术院校艺术生和理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用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应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本文以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围绕艺术生和理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合性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人员构成、家校联系等方面进行摸索,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美术院校;艺术生;理科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期,从高等美术院校根据专业设置招收非艺术生开始,美术院校不再由单一纯艺术学生组成,院系学生来源开始变化为兼有艺术生和文化生,如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涵盖建筑学、环境设计、风景园林三大专业。其中,环境设计专业为艺术生生源,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专业均为理科生生源,理科生占院系学生总人数50%以上。美术院校作为高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学生生源成分的不单一性,导致如何做好美术院校院系艺术生和文化生(如理科生)并存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美术院校艺术生和理科生思想行为情况

(一)艺术生思想行为情况

艺术生思想政治意识较低,忽视公共文化课学习。艺术生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感性意识强,易接受新事物,专业学习热情高,执着于自身专业的学习,整体个人文化修养不高,渴望成才,特别是在专业上有所突破;独立性强,集体观念缺乏,组织纪律性不强。艺术生更关注个性化发展,对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淡漠,往往表现出自由散漫、生活作风随性而为的现象。

(二)理科生思想行为情况

理科生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度。理科生较艺术生而言,对社会事件等有一定的关注度,在思政类课程的出勤率上高于艺术生;偏重理性思维,逻辑分析能力较强。理科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会较全面和慎重,处理事情更理性;能够较好地处理学生间关系和集体荣誉感、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组织纪律性好;思维的跳跃度相对不高,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较艺术生相对较弱。

二、美术院校艺术生和理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美术院校目前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普通高校基本一致,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1],对艺术生缺少针对性。课程教学往往为说教式、灌输式,授课过于枯燥,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没有从根本上为艺术生量身打造教学方式。同时,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相对欠缺。

(二)针对对象过于单一

在艺术生和理科生并存的校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只是依照艺术生的模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理科生的接受情况。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缺少对艺术生和理科生的群体研究,造成思政实效性不理想的局面。

(三)思政教育人员丰富性差

无论艺术生还是理科生都是学校思政教育的对象。教师、院系辅导员等应全员参与育人过程。但是,思政课程教师仅通过课堂灌输性教学进行思政教育,而辅导员往往又因事务性工作繁重,而没有时间太多的参与,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院系艺术生和理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打造融合性教育模式

艺术生和理科生有着不同的入学途径,因此,需要院校有效利用两者的不同点,取长补短,融合互补,提升院系学生思政工作实效。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依托专业序列完整的独特优势,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构了专业内涵平衡与融合并重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1+2(3)+1培养模式。在一年级实施不分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在二三(四)年级保持专业骨干课程的连续性与专业属性,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工作室制教学,突出跨专业协作能力培养,强化创作的跨界创新。通过此举让艺术生和理科生在思想和行为上进行优势互补,为学生思政工作奠定了有效的育人平台。

(二)构建全员育人体系

一是班主任制。在各个班级选拔一批年轻专业教师作为班主任,工作涉及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及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等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帮扶工作。二是工作室导师制。学生工作室学习期间实行导师制,每位导师最多负责8位学生,涵盖毕业教学期间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心理疏导、安全教育等工作。三是教辅联动制,专业教师——教务秘书——辅导员。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自建院开始就逐渐形成良好的信息联动氛围,专业教师在日常课程教学过程中将“问题学生”(如后进学生、缺勤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及时反馈至教务秘书,教务秘书汇总整理提交至对应年级辅导员,及时制定学生的帮扶和教育引导策略。四是朋辈互助制,发挥榜样的力量。一年级新生班集体设立助理班主任,院系选拔一批综合素质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引导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三)打造高质量学生活动项目品牌

学生活动项目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在开展学生活动项目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思想得到提升,为艺术生和理科生提供了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在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为提升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学生思政工作打下基础。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围绕提升院系艺术生和理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培育和实施“优才计划”学生精品项目,通过吸收一批艺术生和理科生参与,依托专业支撑、专业教师悉心指导,开展如支援“金坑村”艺术扶贫、“三下乡”及专业竞赛等实践活动。“优才计划”同时也被评为第五届广东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

(四)拓宽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固有思政课程授课之外,应在内容和形式上做适当补充,从专业上引领学生思想行为,让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利用专业为依托,对学生在思想上、价值观上和专业认知上进行思想引领。针对艺术生和理科生对专业认知水平的差异,学院每学期围绕各专业组织开展20余场学术讲座,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启发创新思维,培养艺术生和理科生“知行合一”的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让学术讲座这一文化价值的隐性作用得以体现,有效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此同时,每年定期开展学术工作坊活动,打造艺术生和理科生乃至国内外高校师生的交流途径,如“亚洲连线”国际工作坊、“交互与交织”台湾联合工作坊等,展现联合思政育人途径。

(五)营造实践育人氛围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中心环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和思政工作密不可分。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引导,鼓励、支持艺术生和理科生组队参加学生项目的申报,提升思政育人效果。2011—2019年,大学生創新创业训练项目共有99项立项,其中国家级23项,省级34项,市级3项,校级39项,学生参与度约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艺术生和理科生项目合作率达60%以上。并且2016年在“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2017年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二等奖,2020年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荣获银奖和铜奖。

(六)构建院系与家长交流渠道

家庭教育对子女思想教育影响巨大,高校建立有效的家校联系机制,可一定程度提升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以学生毕业设计展览为契机,通过院系制作发放毕业设计展览邀请函的形式,每年毕业展期间积极主动邀请学生家长来学校观展和交流,让家长观看学生学业成果。除此之外,院系还开展实地参观和家长见面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构建院系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渠道,让家长充分了解子女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状态,从而助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院系在家长群体的专业品牌影响力。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2]。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做好美术院校艺术生和理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优秀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传播者和弘扬者。打造有效的艺术生和理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对“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贝.延安时期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8.

[2]孙悦湄.艺术教育的本质及文化观念[J].艺术百家,2020,36(1):28-33.

(责任编辑:张咏梅)

作者:方茂

课程教学建筑艺术论文 篇3:

注重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同步推进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注重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同步推进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强调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协同、交互推进。探索性的构建了“两阶段四模块”的课程教学内容、“三课堂一网络”的网状教学模式和“激励与弹性”的教学管理方法。在培养学生艺术精神及其多元美学价值追求的同时,注重纯粹性和抽象化的建筑艺术形态,与具体的建筑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相结合,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同步提高。

关键词: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改革;艺术精神;工程意识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湖南城市学院建筑学专业,是具有鲜明城市办学特色的校级重点专业,其主干理论课程《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在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并适应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管理等各项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树立“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课程教学新理念

建筑设计有理性的要求,也有感性的操作,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属性。长期以来,《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的理念,也在此两属性间摇摆:理性的教学方法以系统理论为纲,把建筑设计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入门快、易接受,但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较为理性、直观,大部分学生缺少应有的艺术独创精神;感性的教学方法重感觉、讲技巧,以艺术精神及其美学价值追求作为主要教学宗旨,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成份,但只有少数同学能达到这种“灵感碰撞式”的教学效果。“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课程教学新理念,强调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协同、交互推进,在培养学生艺术精神及其多元美学价值追求的同时,注重其纯粹性和抽象化的建筑艺术形态,与具体的建筑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同步提高,能较好地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注册建筑师考核的基本要求。

二、构建“两阶段四模块”的特色教学内容

基于“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课程教学新理念,《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探索性地构建了与之相协调的“两阶段四模块”课程教学内容:即建筑方案的构思阶段(包括设计创意、设计方法两个知识模块);建筑方案的设计阶段(包括设计知识、设计规范两个知识模块)(图1)。“两阶段四模块”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建筑学专业最核心的美学追求与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相结合,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其具体内容是:第一阶段:建筑方案的构思阶段。①设计创意模块:建筑艺术的价值追求;建筑艺术的设计构思;建筑艺术的形式语言;②设计方法模块:建筑艺术的形体构成;建筑艺术的空间构成;建筑艺术的细部构成。第二阶段:建筑方案的设计阶段。①设计知识模块:单一建筑空间设计;建筑平面组合设计;建筑剖面完善设计;建筑立面调整设计;总平面与环境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原理;②设计规范模块: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建筑防火规范。此外,科研带动教研,2010年6月,“非线性建筑时代《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改革研究”被确立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课题研究致力于拓展和创新前沿教学内容,参数化建筑设计方法、非线性建筑的模式语言,为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随时更新建筑美学理论和参数设计方法的教学内容。

三、强化“三课堂一网络”的网状教学模式

“三课堂一网络”的网状教学模式是指,课内理论讲授第一课堂的“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课外学术活动与科技创新第三课堂的“自主建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的“网络浏览教学平台”(图2)。在本课程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中,我们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方法等,创设并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结合生产项目,完善“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和理论素养。创设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利用学校设计院和教师工作室平台,我们将学生8~10个人分成一组,在老师的带动下进行校内实训室实践体验学习,同时带领学生参加规划、建筑设计的评审会,广泛地听取当地部门、专家的意见,学生从第二课堂及其实践拓展中,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得到了宝贵的体验感悟和知识积累。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所以,教学应逐步减少教师的外部控制,增加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传道解惑、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为此,我们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第三课堂“自主建构教学模式”。2007年以来,我们成立了多个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共完成大学生研究性和创新性项目9项;2009年以来,我们有计划地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和探讨本课程学术界热点问题,校内、外专家建筑理论专题学术报告达11人次,开阔了学生学术视野,营造了学术氛围。此外,我们开辟教学楼五、六两层的走廊作橱窗,陈列优秀设计作品和上届学生的设计作品,开展各种学术沙龙、教师轮流参与指导等多种学术活动。另外,学院专门开辟了一个近200m2的展览室,展出各种优秀获奖成果,以丰富第三课堂的课外教学。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构建现代技术教育信息平台。本课程理论课全程运用多媒体教学,其PPt课件已全部制作上网;此外,教学网站上还有学校所做的设计作品、设计实例、习题、教学录像等,大大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精品资源,构建了与时俱进的“网络浏览教学平台”。

四、完善“激励与弹性”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通常是指,从教师的工作规范到学生的学习要求,包括听课制度、评教机制、考核机制等等,都有制度保证。在基于“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探索了“激励与弹性”的教学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励与弹性”的教学管理是指,建立学习激励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学习。首先,建立“成绩评定弹性计分机制”,即设立“创新附加成绩”计入总成绩的“弹性计分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体验与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艺术创新精神。其次,通过介绍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协助课外学术沙龙和创新活动,培养对本课程学习热情;通过与学生座谈、课后交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一部分考研的学生的个别辅导带动学风建设。

五、教学改革的应用成效与推广前景

1.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实际工作、继续学习深造的理论基础。毕业生同学都普遍认为,《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理论教学质量高,学生学习收获大。特别是本课程教学的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其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在学生专业理论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更助进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社会活动能力、设计实践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的全面提高。因而,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普遍成为各个建筑设计院的中坚力量,很多学生毕业不久就成为了建筑设计项目的负责人,有的甚至走上了领导岗位。如刘君言、戴新征等同学,主要负责义乌市北苑资产管理中心办公楼、江西永修亲水山庄小区、江西高安德亿香格里拉大酒店等多项实践工程,表现出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并很快组建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因此,本课程的“体验互动教学”,在提升毕业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等诸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完成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创新性项目9项,学生的艺术追求与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如2009届毕业生徐顺,就职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在“山东威海韩国风情街、山东惠民县人民医院”等国内大型招标项目中,多次赢得好成绩;2010届毕业生戴海飞,刚毕业半年,其蛋形蜗居的设计创意,以及他用竹子造出的“蛋形小屋”,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充分体现了基于“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艺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良好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2009年,《建筑设计原理》教学课程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与该课程对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创新体系,包括课内理论讲授第一课堂的“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校内实践体验实训室第二课堂的“体验互动教学模式”、课外学术活动与科技创新第三课堂的“自主建构教学模式”、外加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的“网络浏览教学平台”等,已上传到“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本课程网站建设水平高,教学模式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推广进程快。其网络教学资源更是倍受莘莘学子广泛关注,自2010年12月起,《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网站点击率一直稳居“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第一位。不少省内、外高校学子,都纷纷发来电邮,希望拷贝原版全套课件。与此同时,不少省内外高校同行,如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惠州学院的同行教师,也前来交流学习,并十分赞赏本课程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及其优秀的网络共享教学资源。显然,借助“湖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本教学成果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高校中,取得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

注重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同步推进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教学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任书斌.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华中建筑,2010,(6).

[2]潘明率.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09,(2).

[3]王璐.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2009,(17).

[4]罗能.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方法的初探[J].宜宾学院学报,2009,(12).

[5]胡莹.建构主义模式下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8,(12).

基金项目: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非线性建筑时代《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立项文件(湘教通[2010]243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环节优化研究》阶段成果(XJK012CGD003);湖南城市学院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资助(湘城院发[2013]44号)

作者简介:石孟良(1966-),男,湖南益阳人,硕士,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教授;曾磬(1979-),女,湖南益阳人,硕士,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讲师;彭建国(1971-),男,湖南益阳人,硕士,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副教授。

作者:石孟良,曾磬,彭建国

上一篇:当代都市摄影艺术论文下一篇:经营判断规则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