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农村小学德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农村小学受课改的影响,也在积极地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但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少“技术”、缺“技艺”和无“艺术”的现实困境,使高效课堂难以实现。要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农村小学教师必须博采众长,坚持知行合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新课改农村小学德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改农村小学德育论文 篇1:

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摘 要: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农村小学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考验,但同时,在农村推行又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在农村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困扰我们农村小学教师的难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素质教育 存在问题 小学教育改革

农村小学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考验,但同时,在农村推行又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在农村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困扰我们农村小学教师的难题。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农村小学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我对在农村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有着切身的体会与思考。

1 农村小学在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时期的农村小学教育面临新的问题与考验,城乡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办学条件的差距、城乡师资力量的悬殊等,都构成了在农村小学实施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阻力。

(1)城乡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是摆在农村小学教育面前的不争事实。它使农村学生的家长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为使自己的后代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环境,就要孩子好好学习,通过上大学,进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生活。升学率、考试成绩成为家长们对学校和老师的唯一要求,“应试教育”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大行其道,致使素质教育的推行困难重重。

这种城乡差异还表现在城乡文化水平的差异。这些小学生的家长自身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之繁重的农村劳动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问题。部分家长能够做到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帮助检查对错,但对于更进一步的参与却无能为力。这对于很多需要家长与学校同步推进的教育内容来说是很大的缺失与遗憾。

(2)城乡办学条件的差异,使农村小学教育停留在死记硬背、苦学苦教、单调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层面。农村小学教学不能像城市教学那样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读书上课成为农村小学的唯一教学方式,黑板加粉笔就是唯一不变的教学用具。

(3)师资力量与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是一直以来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农村小学的师资待遇远远达不到城市小学的标准,甚至相去甚远,这使得教师们更愿意到经济社会环境好的城市发展。而现有的农村小学教师,他们对于教育改革不能说不够上心,不够努力,但封闭的社会环境,滞后的教育资源,以及生存环境的压力,使他们对于教学改革,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2 推行素质教育对于农村小学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农村小学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作为处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儿童,他们的童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应该是能够带给他们更加丰富与广阔的人生体验的。然而,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农村学校走出的孩子,在升入中学、大学之后,总会被冠以“书呆子”等的名号,他们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农村小学教育的遗憾。素质教育的对象是所有的人,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些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一样渴望优质的教育资源,渴望多彩的校园生活,渴望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更加迫切与向往的。因此,在农村小学推行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小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还他们一个快乐多彩的童年具有现实的意义。

(2)作为父母掌中宝的小学生,他们的个人素质的提高,他们在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也会如父母的言传身教一般,反过来影响着父母思想的发展变化,带给他们全心的思维方式。而成长中的农村学生是未来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个人素质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整个农村社会文化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素质教育更注重德育教育和能力教育,在农村小学推行素质教育,对于改变旧有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等教育方式,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丰富多彩的知识,改变长期以来保守的教育观念有着很大推动的作用。

3 对在农村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基于我个人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农村小学开展素质教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端正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否认课堂教学的作用,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2)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完善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为在农村推行素质教育提供先决条件。温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为农村小学提供完善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条件。

(3)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学习、新课程培训、教育部远程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另外,提高教师的师资待遇,缩小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差距,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来,为农村小学的后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针对不同地方的实际,还可实行城乡“帮扶”办法,选派优秀的城市小学教学能手到农村去,沟通教育教学经验,示范先进的教学方法,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丰富的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小学教育带去新鲜的血液与开阔的思路。

(5)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讲:“教育观念不转变,即使搞素质教育也是一句空话。”农村小学学校与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打破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等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天生其人必有其才,天生其才必有其用”,“人无全才,扬长避短,多出人才”的人才观,全面考查,公正评价学生的质量观,从观念上真正确立起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自身规律的现代学校教育观,引导小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作者:曹际升

新课改农村小学德育论文 篇2:

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  要】农村小学受课改的影响,也在积极地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但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少“技术”、缺“技艺”和无“艺术”的现实困境,使高效课堂难以实现。要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农村小学教师必须博采众长,坚持知行合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农村小学  高效课堂  课堂艺术

一 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思维,是教师基于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对教学因素的高效组合,是教师融认知建构和情感激活、价值引导和人格陶冶、教学控制和情景创设为一体,使教与学交感互动、协调平稳推进的高效教学。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与学生的最大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性的课堂,一种精致的教学理想和境界。“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是心系学生、以生为本,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创建学生学习的‘学堂’。”

二 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现实障碍

目前,农村学校受课改的影响,纷纷踏上课堂教学的改革道路,学习一些改革的成功经验,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制”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以及山东省昌乐二中的“271”模式等高效课堂的实践。但很多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建构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效果,在形式上,还是追求课本至上、考试至上、教师至上。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现实困境是教师课堂教学少“技术”、缺“技艺”、无“艺术”。

1.少“技术”——课堂技术的不足

“所谓课堂技术,就是教学实践者固化、定型、再制造某些优秀课改经验或流程,并扩大其应用范围的课堂思维、行动、观念,是教师在课堂中为达成教学意图而采用的现成技术性手段的总和。”在农村小学,多数教师都是一个人一个班全权负责制。一方面教师课务繁重,另一方面教师能力有限。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很多偏远的地方,农村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等新理念知之甚少。有的农村老师可能对一些课改概念听说过,但对其内容和意义却是完全不知,有的甚至就不知道什么叫作课改。农村学校的小学老师对新课改并不是没有向往的,但行动是艰难的,一是创新代价大,素质教育在农村基础薄弱,老师一旦抓不好,将面临家长、学校领导的重重批评;二是教师自信度不高,农村教师多半是普师,他们对自身的能力有所怀疑;三是学校领导对课改的热情度不高,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很少有人敢去尝试。

2.缺“技艺”——课堂技艺的短缺

西部农村小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持续着封闭、保守的传统教育,学校的教师不仅缺乏课堂技术,在课堂技艺方面更是十分的短缺。在课堂上,还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的成绩为中心,与我国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还差了很多。“任何课堂技术都有一定适用阈限与生命周期,对它的任何过度使用、过分偏宠、刻意固化都可能导致课堂技术的崩溃与失效。”因此,在高效课堂的建构中,还需要呼吁课堂技艺,“所谓课堂技艺,就是教师在熟练掌握大量现成课堂技术,如课堂典范、课改理念、先进模式、课堂结构、课堂程式等的基础上,个性化地理解、迁移、改进这些范例、理念、模式、结构、程式,促使其与自己的教学情境、经验结构、教学个性、教学思维、教学哲学等相融合,努力构建具体有自身特色、更高效能、日趋合理的课堂形态的一种专业品性或教学样态。”

3.无“艺术”——课堂艺术的低能

“所谓课堂艺术就是课堂教学的超越性品质与理想化状态,其主要内涵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以和谐美好为内在目标,以灵活多变、创意跌出、个性突出、风格明显、自如自然为外显特点,以即兴创作、机智应变、自由施展的方式展开,由此到达了一种‘随心所欲而不渝距’的完美教学境界。”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艰难的,毕竟这是一个高境界和超越性很强的课堂。教师不仅要能够把各种课堂技术内化到自身的教学中,要到达对各种教学技术能灵活自如运用的境界,而且还要懂得课堂教学的“道”,“道即方法、技术、技艺,是教师职业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领悟课堂的智慧,到达课堂教学的高度自主化、个性化和柔性化状态,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三 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有效策略

1.重“技术”——博采众长

“对课堂‘效力’的追求当属一种科学主义的教学论调,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讲目的、不问手段。”“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设计、思路,只要能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即可被认定是成功的。”实际中,农村小学教师的问题是对教学技术掌握的缺乏,对教学理念的不足,再加上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和“反效”使得教学效果更糟糕。加强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建构,必须博采众长,发挥教师的优势。这里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校内教师相互学习彼此之间的长处,取长补短;第二是农村教师应该多吸收校外优秀教师长处,不断积累经验,促进自我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个是教师要有自信,通过前面的博采众长,再根据自己优点积极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2.品“技艺”——知行合一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技艺的短缺,是因为农村小学教师实践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将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建构农村小学的高效课堂,不是一日之长,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农村小学教师不停地输入新鲜血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时,“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断地进行实践与理论的创新,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地高效。只有农村小学教师不断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教学的知行合一,农村小学教师才能掌握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的高效。

知行合一是教师教学的智慧。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从课堂上来,再到课堂中去”,需要教师脚踏实地、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教师须亲身体验、亲身感悟,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村教师虽然长期站在教育第一线,可毕竟“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此处”,要想摆脱自身的局限,教师必须开阔视野,多学习理论知识,站在最高处,“一览众山小”。通过理论学习和不懈的教学实践,农村小学教师还必须有自我的反思、内心的自审,把教学理论所反映的思想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组合,实现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和高效化,掌握好课堂教学技艺的精髓。

2.贵“艺术”——以人为本

教学艺术是教学的“道”。提高农村小学教学效率,教师心中必须随时有学生,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加强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首位。教学是一个环境,环境与人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能合理地把学生置身于环境中,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和“劳”获得全面和谐发展。“高效课堂是一种促使学生学习高效率地发生的优质教学形态,是以促使学生学习富有成效地展开为终极使命的教学样式,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本真内涵。”以人为本是教学艺术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是实现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生命教学。课堂教学艺术的高超,是对人高超的艺术化。农村小学教师要想把人艺术化,必须具有艺术品位、艺术涵养、艺术审美,重视艺术育人。以人为本,是把人看作是课堂的主体,教学重在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的智力、人的体力、人的德育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与教学艺术追求人的完美化、人格化是一致的。农村小学教师须尊重学生的本性,激发学生的天性,唤起学生的自然性,让学生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就是构成生命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其目的就是让人有意义,所以农村小学高效课堂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农村小学生命意义的建构和建构有生命意义的农村小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2]龙宝新、张立昌.论当代我国高效课堂改革的成因与走向[J].教育科学,2014(1)

[3]龙宝新、折延东.论高效课堂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4(6)

[4]曲中林、胡海建.教学技术是有效教学的“利器”——与叶波博士商榷[J].中国教育学刊,2015(2)

[5]龙宝新.高效课堂的本真内涵[J].教育科学论坛,2013(11)

〔责任编辑:林劲、李婷婷〕

作者:吴陈兵

新课改农村小学德育论文 篇3: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微

摘 要:农村小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办学条件以及师资水平等的限制,并不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农村教育中亟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为切入点,研究并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措施,助力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措施

最近几年,在学生心理问题上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低龄化趋势,特别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并且新课改也指出学生需要人文关怀,他们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个体。心理素质则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展现和潜力的发挥,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农村小学生健康个性心理的培养有利。当代农村小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朝气蓬勃,而心理健康教育能促使小学生进一步发展这些个性特征,对其健康成长有利。二是对农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是农村小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他们今后走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为前提,有助于农村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三是能夯实农村小学生今后事业成功的心理基础。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自卑感、勤奋感的重要阶段,本阶段的危机就在于自卑感与勤奋感的矛盾,所以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能帮助小学生形成勤奋感、消除自卑感,能促使学生形成并发展勤奋感,追求完美人格,为事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四是对农民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帮助。小学生的人格类型会受到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以及家庭收入等因素的严重影响,而学生的思想、行为同样也会影响父母,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小学生不断增长心理素质与文化知识,无形中可带动父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文化素养,从而整体提高农村心理健康水平。

二、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立足日常生活,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把日常生活作为落脚点,有机整合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将农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作一个整体,密切结合学生的思维和生活实践,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服务于农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致力于让小学生们的生活变得真、善、美,而德育能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健康心理,两者都对农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全面发展有利。如在德育教育中要关注农村小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咨询、个别访谈等途径了解学生个体的内因影响,制定针对性强的教育方案,通过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实现生活化的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要和农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联系在一起,把學生周围发生的实例作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促使学生感同身受,提高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二)强化课堂地位,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农村小学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作为主阵地,凸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部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存在形式化、表面化、学科化等问题,对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学校领导及教师、学生等都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主动保障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确保它的主阵地地位,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如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化特征,摆脱过去的说教模式,不仅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个体心理辅导,还可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心理教师或校外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另外,学校及教师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还可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参加,引导家长及学生处理好亲子关系,教会学生感恩父母,让留守儿童明白父母的艰辛,从而将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三位一体模式,提高工作水平。

(三)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小学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凭借好奇心不断探索,积极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形成独立性的、可持续的创造力。特别是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务必要改革课堂教学,设计针对性强的教案及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心理主体地位及人格,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结合教师学科辅导和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农村小学生主动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习惯,感受知识的力量。如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有趣而生动的故事、轻松活泼的小品表演、竞赛、分组辩论等方式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倾听学生倾诉,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获得说心里话、宣泄情绪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反思、检查、评价自己的行为,回到调整自我的正确轨道。

(四)建立心理档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农村小学应逐步建立起学生正规的心理档案,使学校的宏观管理获得决策依据,同时为系统、全面、科学地检测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有效手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参考资料。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须跟踪调查农村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切实维护其心理健康。如通过每一年学校的普测、建档,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并按照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分类,帮助小学生了解自己,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农村小学生的心理档案主要包括文本形式、电脑软件形式,相关工作者应减少差错,避免丢失资料,确保资料管理安全可靠、准确规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通过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及教师可分析搜集的小学生心理测评,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同时不断完善测量工具,使测量手段不断趋于正规化,通过统计、分析、筛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数据,作出进一步诊断,从而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跟踪、干预,保障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

(五)促进家校沟通,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地方,是对儿童影响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环境,所以家庭心理环境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每一个家庭的情况是不同的,很多家庭的环境存在不良因素,部分家长也不清楚自身言行以及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缺乏正确的指导方法。这种情况在农村尤为严重,农村生存压力大,很多家长都外出务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被忽视。因此,农村小学应多和家长沟通,从而使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如学校可向家长传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识,定期培训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利用电话、网络等手段促使家长了解良好家庭心理环境的创设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班主任则要多关心留守儿童,让家长明白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文明、愉悦、和睦的家庭环境。孩子从小在愉快、温暖的家庭里生活、长大,得到长辈的关爱,势必能感受家庭的安全、温暖,充满自信,良好情绪在心理状态里占据主要地位,从而健康发展身心。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农村小学务必要充分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一位教师都要正确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齐心协力,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关心农村每一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顺利开展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璐.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06).

[2]楚俊娟.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

[3]蔡鹏川,康新华,雷振苑.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策略[J].中小学校长,2016(07).

作者:李灿贤

上一篇:职高英语跨文化教育论文下一篇:应用心理学原理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