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设计论文

2022-04-30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与本科院校“211工程”、“985工程”和“质量工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国家工程,被人们形象、通俗地称为“高职的21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设计论文 篇1:

高职广告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摘要]广告会展经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缺乏充裕的人才供给和科学的培养体系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提出了高职广告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路径:明晰培养目标,确立规格定位;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方式。

[关键词]广告会展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郑丹(1958- ),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广告会展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无锡 214153)

广告会展经济是一种智力经济。素质、学历、技能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是广告会展经济质量与效益的保证。高职广告会展专业是顺应广告会展经济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的产物,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体现了人才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然而,人才培养体系的缺乏与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高职广告会展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将对高职广告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探讨。

一、明晰培养目标,确立规格定位

广告会展设计是指在会议、展览会、博览会活动中,利用空间环境,采用建造、工程、视觉传达等手段,借助展具设施高科技产品,将所要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呈现在公众面前。广告会展设计是一种对观众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创造性设计活动。它以直观、形象、系统、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魅力,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交流的一种时空平台。广告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高级形态,属于第三产业,包括为广告会展提供展前服务的会展咨询、会展设计、场馆布置与搭建、会展广告、为会展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交通运输、商贸旅游、金融保险、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广告会展业作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新型的经济业态,以无污染、生态性、带动性、综合辐射性和文化创意特质被众多国内一、二线城市所青睐,成为重点发展行业和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广告会展业关联度较高,不仅可以培育新兴产业群,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众多国内一、二线会展城市已经突破单一会展业态的概念,会议、展览、节庆等齐驱并进,逐步打造多业态、综合性会展目的地。但是当前我国广告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较弱,这些问题主要源于缺乏高质量的人才供给。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国际高等广告会展专业,目前已经成为高校最热门的招生专业之一,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关于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统计,全国高职广告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5.9%,排名高职所有专业第九位;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2466元,排名高职专业第十位;从事广告会展职业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7次。由于近年来各高校急于求成,导致广告会展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专业性质特点与现行的教学模式不匹配。同时由于对专业内涵建设的认识不足,办学理念与定位不合理,造成教学与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普遍缺乏会展策划能力和新型会展项目的实施能力,设计缺乏原创性。教育产出与现实社会需求错位,从而制约了我国广告会展行业的办展水平和服务质量。作为担负培养广告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必须抓住机遇,改变传统办学方式,关注全球广告会展方式变化与发展,主动与国际广告会展行业接轨,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充分利用行业与企业在人力、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共同构建稳定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重点培养能胜任行业岗位需求的新型技能型人才。

二、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广告会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思维方式的教育改革,改革不但要有新的知识内容,还要有新的知识传授方式。要求教育者能以全球化的视野去选择知识与能力,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广告会展业企业一般具有“专业化、小型化、低耗能、高产值”的特点,结合泛文化、泛区域创意设计和“虚拟展会”技术应用已成为国际广告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应重点培养“知理念、善创意、精设计、通技术、能管理”的“创意策划师”“设计执行主管”“项目实施主管”三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与改革广告会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政、行、企、校”四方结合与联动、理论实践并重为途径,以专业能力教育、岗位能力教育、沟通能力教育、团队合作教育“四育并举”着力构建“四方联动、四育并举”的广告会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多元融合 特色集成 滚动发展”的发展思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掌握专业关键技术、增强专业艺术修养、遵守专业服务规范)、沟通能力(学会与人沟通与适应社会变化)、岗位能力(具有从事本岗位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工作方法)、团队合作能力(着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认同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课程管理和完善考核评价,全面推行课程标准行业化,实现课程载体多样化和时代化,依据就业岗位素能要求,构建素能模块化、课证融合化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教材、专业资源库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广告会展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广告会展人才的要求为出发点,以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目的,以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建设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长效的兼职教师来源保障机制建设为重点,提升专任教师对社会广告会展行业的服务能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能精湛、结构优化、产学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三、注重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方式

广告会展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专业,如果不改变传统单一教室授课模式,是难以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目的的。要鼓励学院通过自建、校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实训室、教学做一体化创意工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广告会展文化产业园。坚持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综合性、建设原则,营造真实“职业情境”。将国家广告会展设计师证书和地区性职业岗位证书制度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引进行业先进技术与工艺,强化学生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定和完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大纲、考核标准、实践教学管理、评价、监控与保障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内涵质量和实施效果,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形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建、用、管”方面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基地功能综合化,基地使用共享化,基地管理绩效化。在实践教学中要强调技术性与艺术性并存,重视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原创性,实现培养创意思维能力强、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有竞争力的人才。

1.项目化教学。通过在项目课程中引入仿真和真实生产性项目,让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完整掌握一个广告会展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运作环节,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实行与企业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授课,以确保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师在项目课程教学中教设计、教工艺、教知识;学生在项目中学知识、学设计、学工艺,逐步完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按照虚拟项目认知先行、仿真项目实训体验、真实项目岗位评价的流程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由教师带队到企业参与广告会展设计课程相结合的实际项目设计,让学生进入展场接触实际会展材料器材,观摩搭建流程和效果,使学生对广告会展设计流程有清晰的感性认识。

3.“双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法。选择校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组建工作室并担任导师,全程介入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与专业实习。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给予技术与工艺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提升其职业素质。明确“双导师”的分工与责任,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提升他们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并为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与拓展专业能力提出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建设性的意见;负责指导学生顶岗实践报告及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的撰写工作,带领学生进行专业调研并做好与校外导师的联络沟通工作。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管理能力,负责指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为题进行毕业设计,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双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法要解决学校传统专业课程中出现的内容设置单一、课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使人才培养完全符合岗位能力需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有明显提升,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4.以课程群建设为中心,展开实践环节教学。保证广告会展专业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分的55%以上,除通识教育课程外,将实践环节分为综合艺术实践:民间艺术考察、中外设计展览考察、专业考察与社会实践等;广告会展基础实践:设计构成、装饰实践、造型基础实践、创意图像实践、设计表现实践、计算机设计实践、制图模型手工实践等;会展设计方向实践:会展视觉设计实践、会展信息设计实践、会展技术与设备实践、空间设计实践、网络会展实践等;整合实践——会展设计实习及报告、大型会展主题设计考察及报告、毕业设计及报告。由于广告会展专业具有的交叉性、应用性特点,实践环节课程体系要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结合社会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符合广告会展人才职业成长规律;以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数据公司的反馈意见作为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的依据,满足社会对广告会展岗位的工作要求。

广告会展专业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设计等专业,其专业跨学科特征非常凸显。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面临的是机遇与危机并存的处境:要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特色能够适应广告会展行业发展的专业,使专业设计教育的理念与方式能够和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相适应;要明确定位,合理规划,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实训室、教学做一体化创意工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营造真实的“职业情境”,加快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同时随着全球生态化设计发展趋势形成,要及时关注全球广告会展方式变化与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大力倡导绿色设计理念,高度重视广告会展行业标准化建设与研究,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开展广告会展设计与制作工作,确保设计与制作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加强学科的自身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广告会展职业教育落后于行业发展等问题,满足广告会展业发展与人才资源储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经济贸易展览会术语[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崔平.无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J] .中国商贸,2011(21).

[3]无锡市政府.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会展业的若干意见(锡政办发[2011]118号)[Z].2011-05-04.

[4]陈燕.产业链视角下提高无锡会展产业延展效应的对策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5]余建星.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形成实践育人氛围[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

[6]马青,王宁.会展设计与布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徐刚.会展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7).

[8]狄野.当代中国会展设计发展的新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6).

作者:郑丹

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设计论文 篇2:

践行现代职教理念 实施“154-2工程”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与本科院校“211工程”、“985工程”和“质量工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国家工程,被人们形象、通俗地称为“高职的21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北京市所属的教育部首批建设的40所职业院校之一,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担负着面向北京地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学院决心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以创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荣誉和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践行现代职教理念,大力实施“154-2工程”,使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成为首都高职院校发展的窗口院校,并以此带动首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优势特色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准确进行专业定位,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强化发展专业特色,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创建新课程模式,建立扬长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施“市场化”战略,调整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建设

学院瞄准北京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整合教育资源,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构建起“长、短、热、特”四类专业共存,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的专业架构体系。

2.实施“多元化”战略,瞄准需求,创新课程开发模式

学院创新4种课程开发模式: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直接以“职业标准”作为“课程标准“;借鉴北美CBE职教模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采用“倒推法”进行课程开发;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法,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课程。

3.借鉴英国BTEC证书教育的理念,以行业发展为风向标,设置开放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院根据职业技能要求,把课程划分成若干教学模块进行教学,授课方式采用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互相渗透,授课地点从普通教室改为专业教室,考核方法以完成综合课业代替单一笔试。

4.实施“职业化”战略,因地制宜,建立扬长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因地制宜,以“先进性、模拟性、开放性、综合性、层次性、生产性”互相结合为原则,采用3种方式创建实训基地:改造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室,创建多功能的专业教室;直接创建现代化综合实训基地;创建教学工厂、教学车间,组织生产性实训。

5.以产学研结合的基理,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以产学研结合基理,进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建立了“工学交替、需求导向型”、“实训、科研、服务一体化”、“培养目标与行业标准融为一体”、“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利益的半工半读”、“是学生又是员工”的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办学定位

1.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院秉承求实、创新、厚德、重艺的校训,坚持以转变办学理念为先导,以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经过3年的项目建设,迅速成为北京市高职教育的窗口学校。在未来3年,学院将围绕服务“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板块调整专业布局,结合“长、短、热、特”专业建设思路进行动态规划,形成较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建设中,学院将以建设“发展中心”为抓手践行最新职业教育理念,以加强五大重点专业建设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并引领全院专业建设,同时辅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坚持扩大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引进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及优质职教资源、扩大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建立并形成符合北京市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北京市乃至全国高职院校提供示范。

2.总体目标

学院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出特色、树立品牌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实施“专业有特色,课程有精品,实训有亮点,教师有专才,学生有技能”的“五有”工程。未来的学院亦庄经济开发区新校址将建成集工程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艺术设计与工艺学院、现代服务管理学院等6所学院为一体,整合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全部专业资源,直接服务于北京市经济发展,构建具有鲜明的区域优势、具有北京特色和学院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职业教育培养层次和多条社会服务途径的学院,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3.办学定位

学院坚持立足首都,依托行业,服务基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产学合作为途径,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毕业后就能上岗顶用的高技能人才。

学院的定位是: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成为北京市企业职工技能提高、转岗、再就业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成为全国高职院校现代制造业教师培训基地;成为北京市以及周边地区校企合作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的基地。

三、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整体构想——“154-2工程”

1.“154-2工程”

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实施“154-2工程”,即进行1个“发展中心”建设,践行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发展中心”下设“现代制造业发展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3个分中心;创新5个重点专业建设模式和思路,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示范、引领全院专业群,5个重点建设专业包括: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金融与保险专业;做好4项辅助工程,完善办学基础能力,4项辅助工程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数字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学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抓好制度建设和开拓办学国际化渠道两项配套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全面提升办学实力。

2.“154-2工程”具体阐述

(1)进行学院“发展中心”建设,践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示范校建设期间,我院计划创建学院“发展中心”,统筹项目的全面建设,集成校内外资源,并合理调配和利用,全面贯彻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的宗旨,依托学院“发展中心”对学院的办学模式、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造。

建设思路是:将学院现有专业可以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及技术设施,进一步集成、扩展、完善,形成3个集现场教学、实习实训、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鉴定、人员培训、社会服务等学院办学与为产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发展中心,即“现代制造业发展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学院将以其为主要载体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配套管理系统的改革,促进学院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学院“发展中心”将系统规划,配置“真设备、真场景、全真化”的教学实训实习设施,营造岗位职业环境,以此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实现学院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的持续提升,通过向社会、行业、企业及个人提供资讯、技术及教育培训服务,不断强化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将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实训实习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开放办学校、校企共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体现改革的示范。

学院“发展中心”将设置专门人员进行企业化管理和业务拓展,在运行上“既像学校又像企业”。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专职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考核方式上,将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教学场所上,实行课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的一体化;在5个重点专业成功开展课程项目教学试点改革后,逐步推广到学院全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

(2)创新5个重点专业建设思路,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示范、引领全院专业群建设。学院将依托“发展中心”,重点加强生物技术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和金融保险5个专业的建设,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改革,探索“工学结合、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半工半读、弹性学习、实践考核、产学一体”等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建设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品牌专业,引领相应领域的专业发展。

一是建立“1-4-1教学改革模型”。“1-4-1教学改革模型”的设想是:“1”是指整合公共基础课,在第1个学期基本完成公共基础课教学,未完成的采取选修课形式或网上教学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4”是指整合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课,利用4个学期进行全现场模块化教学。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课程根据岗位技能要求重组课程模块,采用“模块化、组合化、进阶式”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实践考核、工学交替、产学一体、弹性学习。“1”是指第6个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二是全面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体现“工学结合、现场教学、工学交替、弹性学习”;改革课程内容,建立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按新计划、新大纲实施“重点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建设项目;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行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建立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加强学生管理与组织工作,配套新的学籍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保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3)做好4项辅助工程,完善办学基础能力。一是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密切校企联系,建立人员双向互动机制;调整教师结构,引进、聘请、培养在国内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技术大师或行业专家;尝试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途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二是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形成系统完整、高效管理和应用便捷的教育资源集群化系统平台。三是数字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包括: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设和图书资料及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学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包括: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社团活动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困难救助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助学贷款与保险事务中心、学生事务代办与学生权益服务中心、辅导员工作中心和其他设施建设。

(4)抓好两项配套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一是制度建设配套工作。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双师型”专业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考评体系;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适应学院发展、符合示范校建设的财经管理制度建设。二是开拓办学国际化渠道。吸收、借鉴世界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更加合理地建设和改造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一种实践,是一个摸索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存在诸多未曾预料的盲点,需要在实践中发现与认识。在建设期内,学院将边建设、边探索、边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并最终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

(作者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 敏]

作者:李振华

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设计论文 篇3: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课程的探讨与研究

摘 要:本文以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身保险业务》课程为例,以校企合作为基本手段,以实现在校学生职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为目的,探讨与研究了校企合作开发高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课程

中圖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今天,金融保险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日渐突显,我国金融保险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金融保险事业的重视和市场对保险营销及投资理财人才的迫切需求使高等职业学校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让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金融保险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让学校和企业的文化、技术通过校企之间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良性循环、共同发展。本文以《人身保险业务》为例,对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开发高职课程进行探讨与研究。

1 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人身保险业务》是金融保险专业技术课程,为理实一体课。它针对人身保险行业保险营销员、保险客服人员、保险培训专员等就业岗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以及必备的保险理论知识与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保险产品销售、保险客户服务等工作。课程以人身保险销售和客户服务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由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实施教学活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人身保险业务流程、人身保险业务操作步骤和人身保险业务岗位技能,具备从事人身保险相关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人身保险相关工作打下基础。通过《人身保险业务》的学习,学生能够遵守保险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掌握人身保险原理和知识,根据客户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制定人身保险保障计划;具有良好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依照人身保险专业化销售流程进行客户开发;运用保险行业服务规范用语,准确处理客户咨询与投诉;熟练操作保险业务软件,进行人身保险综合业务处理。

2 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确立教学内容

《人身保险业务》以人身保险企业的真实业务流程作为课程教学载体,通过人身保险投保、承保、理赔三步流程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人身保险实务,训练学生进行投保、承保、理赔等人身保险综合业务处理的能力。通过人身保险案例分析,再现投保、承保、理赔三步流程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将所学人身保险原理、产品等相关知识与人身保险业务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认识人身保险产品条款和费率,使学生能够在投保、承保、理赔三步流程中熟练运用人身保险合同条款和费率的内容;通过人身保险单证处理,使学生能够掌握投保、承保、理赔三步流程综合业务处理的能力。

3 以整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多种方法并行的教学手段

《人身保险业务》教学方法的采用以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教学目标、传递教学内容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整合职业能力为主线,采用多种教学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1 授课方式

(1)讲授法。《人身保险业务》所采用的讲授法并非传统的“满堂灌”方式,而是教师针对学生所提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难点和重点时对于学生的引导和说明,还包括任务实施时的规则解说和任务完成时的点评等。

(2)案例法。《人身保险业务》所采用的案例全部来自主讲教师企业实践过程中所经历的真实案例,经与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加工而成,将学习重点布局于其中。通过案例阅读,学生可以概括性了解学习单元的框架结构,为任务完成奠定良好基础;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圈法。《人身保险业务》采用学习圈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准备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准备,进而通过作业方式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是非判断法等巩固学习效果。

(4)模拟情境法和角色扮演法。《人身保险业务》由主讲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共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场景,学生通过分组、角色扮演和互换等方式,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经验和感受,有效锻炼学生产品推介能力、产品说明能力、异议处理能力等。

(5)企业专家示范。《人身保险业务》聘请来自企业一线实践专家,为学生点评、示范,进行专项训练和辅导,分享从业经验、技巧和心得体会。

(6)寿险销售技能竞赛。金融保险专业与保险公司共同组织寿险销售技能竞赛,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与专任教师共同给予学生技术支持、答疑解惑,协助学生销售人身保险产品,创造企业、学院、学生三赢局面,有效提升学生人身保险产品咨询与销售能力。

3.2 教学媒体

《人身保险业务》教学手段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教学信息传递程度,包括工学结合教材、学习资料、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课程、保险业务软件、真实保险产品、产品宣传彩页、产品条款和费率等,帮助学生获得保险企业最新信息和原始资料。

(1)工学结合教材。《人身保险业务》教材由校企共同开发和完成,体例新颖,包括《人身保险业务》(教师手册)和《人身保险业务》(学生手册),取材真实企业典型案例、业务流程等,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

(2)学习资料。《人身保险业务》学习资料包括保险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学习指南等。

(3)多媒体课件。《人身保险业务》为院级精品课,被北京市保险行业协会评为行业精品课程。依托精品课建设平台,设计、制作和完善了《人身保险业务》PPT课件和FLASH案例。

(4)保险公司真实保险产品。《人身保险业务》课程中“人身保险产品”中所用产品实例、宣传资料、条款和费率均取自校企合作的人壽保险公司,保持与寿险企业同步更新。

3.3 教师、企业、学生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人身保险业务》实行百分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以及企业评价等方式。评价内容包括出勤、学习情境模拟训练、保险企业实训工作日志、人身保险课业。

4 校内实训课堂与企业实践基地有机结合

4.1 校内实训课堂

《人身保险业务》校内授课地点为保险实训室,保险实训室划分为教学区、实训区,构建立体化的“营业厅”,高度仿真保险机构实体“营业厅”格局和运营环境,能够模拟和再现真实工作情境,实现学训一体的教学要求,形成校内能力模拟训练平台。保险“营业厅”配备专业软件和专用设备,制定管理制度和教学监控体系,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实施。保险实训室可以满足人身保险销售模拟实训、保险业务软件操作模拟实训等,有效训练学生保险销售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

4.2 企业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校外企业实践基地,目前学院已经与几家大型保险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金融保险实践中去,并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教学相长。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和金融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加深认识,也便于金融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 结语

通过与保险企业合作开发《人身保险业务》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几年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金融专业学生对保险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增强,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学生对保险行业的看法有了极大的改观,有志于从事保险工作的学生大幅增多,保险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日益提高。通过校企合作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实现教学与生产零距离对接,能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金融保险技能型专业人才,发挥其他教育类型无法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心义.首都地区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29(5).

[2] 程美玲.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6(4).

[3] 方勇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保险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时代金融,2014(4).

[4] 张晓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8).

[5] 肖举萍.保险高职教育对接保险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建设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双月刊),2016,30(1).

作者:王静 王世华 贾敏

上一篇:教学改革医学生医学心理学论文下一篇:商务英语专业语音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