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2022-04-30

摘要:加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艺术设计学科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篇1:

基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

摘 要: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大致分两大块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目前,较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孤立以及设置失衡等方面。本文就对目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调整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艺术素养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我国各院校基本上还都是沿用传统的设置模式,无论是在课程整体设置上还是在课程的内容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上问题都已突显出来。当下,出现的这些问题已导致我国各个院校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发展滞后,并殃及学生就业方面,所以为了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全面发展,关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已迫在眉睫。

1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即:课程设置失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相对孤立。

(1)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失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旨在通过学生对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了解,培养其基本艺术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思维。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增强学生对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进而达到基础知识开设为实际专业设计制作课程服务的目的。但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重技术忽视艺术的现象特别严重。大多院校只是专注于学生的软件类课程的开设及学习,由于生源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有甚者是无任何美术基础,故在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出现了畸形的现象。较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或是在毕业创作时就已经突显问题了,例如设计不出有创意性的作品或是不能独立完成设计与制作的任务,那么在就业上多表现出有工具不知如何使用的症状,进而给招聘单位带来毕业生能力低的不良印象,这种尴尬境地其实缘于整个学习期间课程设置的失衡,学生艺术素养得不培养和提高,即无理论指导实践。重视技术忽略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众所周知软件的学习目前都还是处在模仿范例的教学模式,不能进行相应的创新设计制作训练,造成学生只会操作不会使用的后果。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开拓。据统计现有半数以上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占用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百分之七十的时间,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这种严重失衡的现象仍一轮一轮地反复。课程设置的失衡会给学生对所学专业带来错误的导向,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

(2)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相对孤立。任何一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应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例如生源层次质量、学生学习年制、专业培养重点、学生的就业方向等等。当下,很多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都存在对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的忽视,有甚者直接让学生进入一个软件培训的学习状态,这就造成了诸多学生会软件而不会设计制作作品的恶性循环的现象。统观基础课程,不区分具体专业的话无外乎以下门类: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透视学、人体工程学、解剖学、版式设计、构图学等等。这些课程往往被随意地挑拣一二便进行开设,导致学生不能够奠定扎实的美术理论基础,学习不够系统,出现知识环节的遗漏或缺失,那么相对的学生在审美上也就得不到提高。课程开设的孤立还表现在课程设置的时间方面。目前,有很多的院校在开设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未能考虑到学生的学制年限以及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随意地进行安排。我们可以做次简单的对比,开设专业较成熟的院校:三年制的学生,大都将主干课程设置在一、二年级;一年级一般为基础课程设置较多时期。因考虑到学生基础问题以及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前后关系,故将专业性强且带有实践性的课程或设置在第二年或与相应的专业基础课交互安排设置。专业开设较不成熟的院校还是处于我行我素的状态,随意进行基础课程的开设及时间的安排。造成学生对艺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掌握不能够很好地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二者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服务链的关系。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要求基础课程的内容必须要能够和专业设计相关联,这也是目前我国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重点考虑的问题。

2 加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

(1) 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针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相对孤立的缺陷,在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与专业课程学习有效的衔接起来。其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法课程的开设,并在教学设计与内容上有所调整。例如,在素描课教学过程中,将设计素描代替传统的素描,教授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对象,加强学生设计感及意识的培养;可利用传统的素描塑造及表现方法进行画面效果的展现。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力、表现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等艺术综合素养。第二,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应加大如三大构成、版式设计、字体设计、透视以及构图等课程开设比例。这些作为设计专业最为基础的课程应是为更高层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所以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同时还应注意这些基础课程开设的时间应与其他专业课程互相联系交叉起来安排,是前后进行还是并行开设都是应考虑的重点。第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整。现在全国众多的开设艺术专业的院校都在无形中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时间转接到计算机软件课程开设上。就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我们即可窥见一斑。如若能够在开设的时间及内容上进行调整也是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设计及独立制作的能力的,例如在开设此种课程同时,尽量缩短学习软件的时间,加强辅导学生利用软件独立完成设计与制作某项专题作业的练习。

(2)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设计中构思创新是非常重要方面,即与实用相等同的。在设计制作中把艺术与生活相联系起来,创作出既与众不同又能被大众认可的艺术作品是要求创作者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及综合能力的。无论是在设计基础课程还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设计上都应再三斟酌。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如版式设计课程,除了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大优秀作品的鉴赏环节比例,同时结合其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开设,融合起来进行任务式的教学。再一就是鼓励督促并辅导学生参加高级别的设计赛事,无论是在准备还是在制作过程中都是其创新思维培养提高的过程,应打破学生长期以来固化的思维方式,且经过实践证实,效果较明显。

3 总结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是需要经过反复的探讨的,不同时期的专业发展及就业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会随之变化,故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实施者不仅要考虑到若干现实的问题同时还要具有预设即将出现问题的意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是一个严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高威.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与教学论,2009,25(5):265-284.

[2] 杨晋东.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5(2):54-102.

[3] 刘洋,邱明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2012,33(11):200-201.

作者:李玲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篇2:

课程思政绽放艺术之光 探索“党建+课程思政”新模式

摘 要:加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艺术设计学科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建+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对推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及实践路径进行探讨,提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合、创新教育方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等方式,旨在探索“党建+课程思政”新模式,加强和推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思政;党建

一、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也强调了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使命,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抒写,提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首推文艺。因此,充分重视艺术设计专业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也是思政理论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重要需求。

二、艺术设计专业加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推进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堅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以及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体现了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全面提高高校思政工作水平。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为实现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做出保障。

(二)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局限,丰富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内容的需要

将艺术设计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有助于突破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局限,不断增进内容的知识性、方法的多样性。可以不断丰富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内容,使学科内容更加深刻,有助于校本教材的开发,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也是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的要求,专业教师需要在了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动态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补足短板,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必然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政治理论薄弱也是必须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普遍情况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在文化学习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少,忽视对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政教育的关注,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学习热情也十分欠缺。同时,在学习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类思想文化,一旦自身思想意志不坚定,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和不良文化的干扰。因此,把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参与度,提高其政治素养,坚定其理想信念,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帮助其在良莠不齐的艺术作品面前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其鉴别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

(四)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承载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除了专业技能之外,学生所具备的政治素养、理想信念是其艺术创作的重要内核。同时,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宣传性和推广性,加强艺术设计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间接地对欣赏艺术作品的观众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受眾面更广。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助于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探索——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例

艺术设计专业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之中,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教学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为了响应习总书记说的“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三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党总支培育建设了《海报设计》、《素描》、《主题综合设计》三门课程思政课。每门课程都搭建了专门的课程思政团队,团队成员中有党支部书记、学院总支委员、中青年骨干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发挥各方面的合力,通过以点带面,形成育人的途径和方法,实现最佳的课程思政教育成果。

(一)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推动立德树人工作

党支部承担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注重发挥教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教工党支部也主动承担起宣传课程思政改革理念、推动立德树人工作的职责。其中,教工第二党支部作为上海市教卫系统党支部建设示范点,全体支部党员同志承担了课程思政《素描》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全过程,由党支部书记担任课程负责人,教学成果喜人。充分体现了党支部班子坚强有力、党员先锋作用突出、工作机制健全有效、服务学院中心成效显著、基层群众认可度高。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合,达到协同效应

如何在专业课程讲授中融合思政内容时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效果,在专业课程实践中自然而然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等内容,与思政课达成协同效应,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团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所培育的《海报设计》课程为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总结了三个重点的创作内容:第一,宣扬表现爱国精神。组织学生参与关于祖国和党的历史的主题海报设计,如:党的诞生地——上海,77事变、香港回归等主题海报。第二,宣传正能量,传播公益思想和理念。教师团队组织学生做了一系列公益海报,关于节能环保、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主题。第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情操、爱心、从而使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方式,使思政内容具有亲和力

如何教才能让课堂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是课程思政团队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思政团队的教师们聚焦育人功能,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知性合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改革中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增强师生互动,使思政内容具有亲和力。为此在课程中增加了影片欣赏、作品分析、参观展览等更直观的方式,采用更贴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立足中国传统,弘扬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发扬红色精神,教学效果比以往说教式授课要更加深刻。

在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的作用下,学生们的许多作品主题鲜明、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展现了大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和思想深度,在画面组织和艺术语言的表达上都有特别之处。

(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形成联动,积极弘扬主旋律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第二课堂方面也十分注重将弘扬主旋律与大学生美育相结合,用艺术化的方式来传播正能量,鼓励和引导学生把抽象的不可触摸的价值观变成具象化的艺术作品,创作出让青年大学生能够喜闻乐见的作品,每年都会结合国家时事,举办主题展览,弘扬主旋律。2015年举办了“身边的感动”大型摄影作品展,2016年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作品展,2017年组织学生分别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喜迎十九大等主题,创作出多副艺术作品,入选“艺术之美扬正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主题作品展”,“迎祖国华诞喜迎十九大展赤子初心——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主题作品展”。

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的方式,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共同推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十分注重与兄弟院校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不定期的观摩、交流、学习,共同聚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课程思政《色彩》,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红色静物写生和红色风景写生”,深入发掘上海的红色资源,比如一大会址等,带学生实地写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把红色场景的风景写生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对红色经典入脑入心。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报设计》课程思政团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艺术设计学院注重将“优秀设计师”的培养要求贯穿专业教育全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启发并带领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验中华道德文化。通过组织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日常习作中速写交通大整治中的交警协管、医患关系敏感期中的医护人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该学院50多名专任教师,集体开设了《创意·素养》专门课程”,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将自身创作实践与境界提升与同学们毫无保留地分享。

通过将汲取到的兄弟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同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并融合学院学科特色加以创新,进一步促进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

四、推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建立评价机制,将“价值引领”纳入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机制,能够进一步加强教师群体对课程思政工作的认识,使“育德”功能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各方面得以体现。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有助于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改进课程设计,使课程思政教师通过评价对教学进行反思,及时形成改进措施,优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点设计、分布,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加强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建设,也是规范管理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目前课程思政在各大高校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如何评价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规范的课程管理,是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尤其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与其他传统学科的方式方法必将有所不同,建立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评价指标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落脚点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从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价值引领”纳入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源头、目标处实现强化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值得注意的是,对课程思政的评价要更注重定性评价,关注过程评价,而不是一刀切,只关注定量评价和结果评价。同时,建立配套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所体现,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使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二)搭建学习平台,加强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普遍在专业能力上比较突出,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仍需要不断加强。这需要学校和学院为教师搭建良好的沟通学习的平台,通过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增强教师“育德”意识,提升教师“育德”能力,从而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应注重整合思政教师、专任教师、辅导员队伍,通过多学科背景交叉、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方式,达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效果。

(三)将课程思政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形成“党建+课程思政”新模式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离不开学校党委和院系党组织的指导,院系基层党组织应当主动承担起课程思政研究的责任,把课程思政建设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引起学院领导的重视、充分利用好多方面资源、搭建多方位平台、丰富教育方式,使得课程思政工作得以顺利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也为基层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形成“党建+课程思政”的新模式,体现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的成果。

五、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艺术设计专业其具有的独特的学科属性和知识体系,使其在课程思政工作推进和落实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校及学院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科发展规律,融合专业特色,才能真正把艺术创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当代大学生之眼,以未来接班人的姿态,以自己的赤诚丹心和曼妙画笔,聚焦中国梦,传承中华情,帮助学生们探索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而承担起新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光荣使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参考文献:

[1]郑铭.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07):146-148+154.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3]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1-24.

[4]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5]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4):44-45.

[6]魏亮,张艳丽,唐楚虹.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3):30-31.

[7]于冠华,李敬强.課程思政的价值与实现路径探析——北京物资学院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46-47.

[8]徐瑞哲.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全覆盖[N].解放日报,2018-01-15(001).

[9]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作者:刘林枫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篇3: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研究

摘要:为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理念教学的有效融合,深入发掘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从多个角度探析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学素材,推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的发展,助力课程思政有效开展。

关键词:辅导员;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思政;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当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以灌输式为主,教学内容重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长期以来存在“各行其是”“不闻不问”“互不往来”的现状,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与专业课不能形成互联互通,相互启发的认知机制,如何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发挥1+1>2的效果,使之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课程效果最大化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索的新课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手段又是一种教育过程,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专业课程的建设规律,还要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是基本要求,形成协同效应是同向同行的目标指向,同向同行并非指将思想政治理论机械灌输至专业课堂中,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最终在学习中既提高了专业水平,又提高了思维认知,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修养、有品质的青年大学生。[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涉猎学科广泛,例如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等。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学生往往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时代眼光、活跃的创新思维、继往开来的创造能力。因此,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需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一维型和多维型思维,,而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进行专业课程讲解中正确的引导和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应该以整体性教学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只有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真正的学懂弄通做实才能真正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所以在课程建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无不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远度。

二、新时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高等教育要把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政治思想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的时代背景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3]最初,环境艺术设计关注陈设、布置和装修,现今关注点延伸到室内外空间的整体设计及区域环境整体设计等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设计实践能力、项目策划能力、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这类人才能在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或者在高等艺术学校从事环境设计或者教学、研究等工作。[4]根据以上专业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基于课程思政的角度讲,涉及优化及改革的面非常广,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课程”功底还要有过硬的“思政”学识,对惯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改革创新,以提高总体的教学效果,相关教师必须深刻掌握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并进行不断改革创新,再更新中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同时立足于环境艺术设计这一中心课题,对所包含的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设计进行统筹规划,以便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及时效性。

(一)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学实践的主体,课程思政的根本之道在于仅仅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从顶层设计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主体要有正确的课程思政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来引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发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课程设计中存在的欠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事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事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5]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要做环境空间的工程师更要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艺术追求自由的社会实践,因而部分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教师,从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一种自由、无拘无束、无所束缚的自主性特点。在这里首先专业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这正是所谓的教育者先受教育,环境艺术设计教师要勤学善思笃行,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崇高的理想,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对于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和相关知识有所认识,只有真正的将“初心”和“使命”内化于 心,才能在课堂上外化于行。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实际应用能力,能从事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的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其专业招生一般为艺考生,所以在“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上要根据艺术生的特点来“量体裁衣”,进而因材施教。其一,研究学生特点,把握艺术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学生对专业课程以及“思政”的态度,思考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行为特征的易于被接受的课程内容。艺术生的心理特点、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与普通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易感性,行为自我,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管理策略。其二,研究和设计教学目的。首先完善专业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力度,以提升理论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厚植爱国情怀,实现专业教师知识维度、能力维度以及价值维度的深入,为实现专业与思政有机融合的课堂效果做好铺垫。另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目的,既从顶层设计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师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立德树人”培养目标,融合起来就是培养明大德、有公德、严私德的高级专门人才。例如《家具设计》这门课程,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指导,在深入认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对家具设计程序进行正确理解和大框架合理建构,在认识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再认识,在理论与实践反复学习的基础设计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家具作品。其三,研究与设计教学内容。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潜心研究课程内容,深度挖掘其内在的学科精神、价值取向及塑人因子,最后将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对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人才。例如在讲解中国家具文化发展史的过程中,根绝课程特色,将深受儒、道影响的文化元素提炼出来,合理嵌入到课堂讨论中,循序渐进,由远及近,映射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既“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美德,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中进行了主流价值引领,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其四,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设计出能充分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精细和系统的量化评价指标,将主客观评价指标贯穿于结果、过程、动态等评价方式中,以完善教学质量,提高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将课程思政工作贯穿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启动“专业思维”与“思政思维”有序交织的新引擎,才能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缪艺.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D].江苏大学,2019.

[2]杨新颖.新时代高职院校“一核三环”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探索[D].教育现代化,2019.

[3]李珍林;陈文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J].职业,2017

[4]傅祎.脉络 立场 视野与实验[D].中央美术學院,2013.

[5]习静.论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D].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2015.

作者简介:

王新莲(1989.7-)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山东女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设计学,思政。

曲常军(1979.12-)男,汉族,山东威海人,本科,山东女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思政。

作者:王新莲 曲常军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三生教育论文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