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案例教学金融专业论文

2022-04-24

摘要:课证融合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契合的重要途径,是现代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文章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专业为例,介绍了实施课证融合人才培养的背景和实践,并剖析了课证融合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学生、教师、软硬件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课证融合人才培养的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职案例教学金融专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职案例教学金融专业论文 篇1:

基于中职院校向高职院校转型的金融专业设置研究

[摘           要]  专业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向。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只有专业设置的方向正确,才能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一些中职学校不可避免地会向高职院校转型,金融专业作为为金融行业培养一线业务操作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对其专业设置进行研究,不但是必要之举,也是进一步解决金融人才需求供给矛盾、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设置

职业院校的金融專业毕业生作为参与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力量之一,其能否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推动我国金融产业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创造财富,和专业设置有着很强的关系。做好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的专业衔接工作,不但关系到职业生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须臾不可忽视。

一、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异

对金融专业进行合理设置和规划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使职业技能人才更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所以,基于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转型的金融专业设置,有必要先对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区别进一步明晰,这是确保金融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重要步骤。一般来说,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能够熟练从事岗位工作的岗位技能型人才,对操作原理以及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而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管理和操作人才,也就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管理、服务、技术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显然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这就要求金融专业的设置一定要从技能向管理,从实践到理论,从眼前到长远上进一步提升授课比重,才能做好二者的衔接工作。

二、基于中职院校向高职院校转型的金融专业设置策略

(一)注重从长远出发进行专业设置

基于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转型的金融专业设置,务必要从中职学校的狭小培养目标中脱离出来。既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突出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学生特色,又要立足长远,力求金融专业人才能够为本地区的金融部门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也要能够站在全国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和直辖市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上审视当前的金融专业设置,以需定培,确保人才能够走出地区,在更好的地区和发展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乃至走出国门,向国际劳动力市场进军。金融既是一门实践学科,又是一门理论学科,在从长远出发进行专业设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这也是必要之举。

对中职院校向高职院校转型的金融专业设置考量,中职院校以及中职教师应当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专业素质能力进行高度培养与训练,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为学生制定出适合终身发展的专业方向,满足学生的职业生涯需求。就学校而言,应当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课程教学资源的保障,使学生不仅满足于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加以实践,加强学习效果与体验。从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来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更具综合性,学生不仅要从日常的理论教学中汲取专业经验与知识,还应当拥有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进行实践与运用,明确本专业的岗位技能操作原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根据这项要求教师和学校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多种层面的教学资源,比如辅助性教学资料、教学习题、相关案例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设备等,为学生提供工作情境式的教学体验,让学生能够在体验中有效认知岗位的工作原理与职责,提前获取相关的直接性工作经验。除此之外,学校应当从长远角度考虑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硬件教学设施,营造良好的职业性教学氛围,脱离中职院校模式的教学模式,对金融专业的相关职业技能与岗位职责进行实地体验学习。比如,可以根据金融专业的职业岗位设置相关的仿真校内实验室,健全相关的仿真校外实训基地。这样教师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讲解时可以拥有优越的条件让学生加以实践运用,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模拟仿真教学体验,加强学习效果与职业责任感,满足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

(二)注重从实用出发进行专业设置

金融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往往更能崭露头角。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金融专业设置虽然一直从实用角度出发开展,但是由于对金融产业发展的现实认识比较模糊,加之具有一线金融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多,使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金融专业人才往往和社会需求脱节。有鉴于此,基于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转型的金融专业,一定要进一步从实用出发进行设置,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脱离我国的金融产业特点和发展现实,离现实太远。根据这一系列的综合教学现状,学校应当为之提供相关的应对策略,将金融专业设置从中职院校模式向高职院校模式推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从中职院校中一线金融实践经验教师较少的现象来看,学校应当健全师资队伍的保障机制,构建一个具有综合教学实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利用他们已有的工作经验以及综合性的专业素养帮助金融专业进行更好的转型,使金融专业的专业设置更具实用性,提升院校学生的综合实力。院校教师应当明确金融教育课程的侧重点,明确教育课程开展的重点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知识以及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而并非清一色的机械化人才。学校的金融专业转型应当广纳人才,从两个方面进行金融专业教师的选拔,满足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性学习的需求。(1)承认教师的设置。学校应当全面考量专任教师的执教能力以及业务能力,还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教学培训,让他们能够拥有更广阔的眼光以及专业教学素养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2)学校要积极引进一些兼职教师来帮助学生获得实践学习经验。比如,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的一线人员定期到校内召开专业讲座,或者是作为兼职教师每周定期开课为学生进行经验的分享和有专业技能的培养,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根据常任教师以及兼职教师的不同教学目标的教师选拔,学校便可以组织成一个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辅导与建议,满足金融专业课程的实用性需要,促进中职院校向高职院校的积极转型。

无论是金融案例还是金融知识,都要着眼于金融发达地区在金融活动中出现的金融现象、金融问题、金融实践经验等进行设置。另外,由于金融行业是高薪行业,吸引了很多学生的求学,导致供大于求的现实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也间接导致职业院校在金融专业设置上过于浮躁,急功近利。而金融实用人才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必须踏踏实实,稳扎稳打才行,这也需要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转型的金融专业设置,要进一步以实用性为主要方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根据这样的教学现状,学校可以为学生积极营造“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明确本专业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提升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理论+实践”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实现本专业由中职院校向高职院校的有效轉型。学校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些深入一线企业实习与实践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脱离中职院校的浅层教学效果,更加明确金融专业的专业原理以及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加强学习实践,提升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在多种实践机遇中,学生还可以得到企业行业专家的直接教学指导,根据行业专家的多年金融实践经验获取相关的专业性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技能,对学生来说,这也是日常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专业优势资源。总而言之,在中职院校向高职院校的转型中,金融专业设置应当保证本专业的实践操作实用性,让学生理解专业操作原理,明确自身专业职责,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相关课程的指定以及实践活动的安排,以此满足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以及技能的发展需要,实现中职院校向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全面转型。

(三)注重从质量出发进行专业设置

教学质量是职业院校的生命线,对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如此。基于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转型的金融专业设置,务必要在教学质量上有很大的改观,彻底解决中职学校在金融专业设置上出现的专业名称五花八门、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评估体系落后、教师实践素养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引进和培养金融专业教师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严格把关,大力培训,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的教学工作,用丰富的实践培训课程加强教师的金融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东西,养成好习惯,在将来就业和未来发展中有后劲,有潜力,从而为我国现代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根据这样的教学需求以及教学目标的畅想,学校在中职院校向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转型中应当满足学生的这种综合性专业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让学生能够学到有关金融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真材实料,为国家提供全能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就金融课程专业来讲,其中涉及较多的股票、基金以及债券等综合性的证券知识,除此之外,也包括宏观与微观经济学、银行等相关理论性知识,同时在细分的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包括贸易、营销与管理等学科,这样复杂而交融的专业课程设置呈现多元化。所以从教学质量出发,学校进行金融专业的专业设置应当呈现教学方式与评价多样化,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需求,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首先教师要分析专业课程中不同教学科目之间的区别,抓住每个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积极应用一些例如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改变金融课程枯燥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除此之外,在专业性理论知识讲解中教师要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发学生对金融专业问题的深入思考。在由中职院校向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转型中教师为了避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性,还应当根据金融专业的涵盖范围以及知识点的交融性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培训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体会不同金融教学课程的分别以及专业技能的不同,提升学生对金融综合课程的全面性理解,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在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的转型中,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前途。金融专业作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一定要在尊重金融专业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先导,以市场为方向,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保障金融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广申,梁涛.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设置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8):16-18.

[2]覃伟霞.金融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探讨[J].商,2013(22):105.

◎编辑 王 敏

作者:麦英姿

中职案例教学金融专业论文 篇2: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课证融合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契合的重要途径,是现代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文章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专业为例,介绍了实施课证融合人才培养的背景和实践,并剖析了课证融合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学生、教师、软硬件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课证融合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金融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课证融合”则是把企业岗位的职业标准融合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学校、企业的共同培养,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教学内容与职业证书内容、职业岗位需求相融合,使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的同时,获得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课证融合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契合的重要途径。

一、金融管理专业实施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专业的前身是邮政金融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8年。由于学校隶属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金融管理专业利用学校行业办学的特色优势,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与全国各省市邮政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邮政金融基层网点输送了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随着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邮政金融转型升级对员工素质提出的更高标准,课证融合成为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重要载体。

(一)课证融合符合企业用人需求,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

金融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郵政金融基层网点的各类岗位,其中包括邮政储蓄柜员、客户经理、支行长等。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从业人员岗位资格标准有明确的要求,2006年开始,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对从事银行业专业岗位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开始,中国证券业协会开始进行基金从业资格考试;2012年开始,中国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应当具备理财产品销售资格。2013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关于加快推进代理金融从业人员持证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网点个人柜员须自入职之日起一年内取得邮政储汇业务员职业资格证书。因此,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通过课证融合,满足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提升岗位胜任力。

(二)课证融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理论基础较弱,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单纯的理论教学会造成学生听课积极性差,课堂低头率和逃课率较高。而金融管理专业学生群体中,近90%学生属于订单生,在入学时已经与邮政金融企业、学校签署了三方订单培养协议,近年来用人企业对订单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要求逐渐明确,学生如果不能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将面临取消订单协议的风险。因此,将原有单纯理论专业课程转换成课证融合课程,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未来职业紧密联系,意识到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将以前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改善。

(三)课证融合利于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执教能力

金融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过程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对邮政金融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要求把握准确,同时还要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引入课程教学体系,将专业教学要求与行业企业岗位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进行有效衔接。因此,课证融合的过程需要专业教师重新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丰富完善教学方法,探索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演练等多种手段,以利于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内容。课证融合的过程对教师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并非常熟悉证书考试的内容。因此,专业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这为专业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源动力。

二、金融管理专业实施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金融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定位基于邮政金融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把握,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能力要求紧密融合;课程体系设计与对应的职业考证项目衔接,以此确立人才培养的标准和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从课程内容、课程考核、课程资源等方面,与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以此培养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专业教师在课证融合实施过程中,按照“双师型”素质标准提升自身执教能力。

(一)与职业能力要求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

金融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过程充分体现了课证融合的核心内涵。学校、邮政企业、邮政职业资格鉴定部门共同组成金融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均为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业务骨干、专家。每学年,金融管理专业委员会依据邮政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主动对邮政金融基层岗位进行整体化职业分析,从相应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总结出对应工作岗位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进行充分论证后,确定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而编制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邮政职业资格、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接轨,把职业考证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融合到各专业课程中去。多年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取得邮政储汇业务员职业资格证书、邮政营业员职业资格证书、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等职业证书之一,以此确保基于课证融合的职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地顺利实施。

(二)与职业考证项目紧密衔接的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金融管理专业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将课程重新组合调整,构建了与职业考证项目紧密衔接的课证融合体系。在对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搭建支撑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通过实施与考证项目紧密衔接的课程体系,包含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训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达到了高度统一。

(三)与职业资格标准高度融合的教学实施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金融管理专业从课程内容、课程考核、课程资源等方面,强化与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合。邮政储汇业务、个人理财、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基金基础、证券市场基础知识、邮政业务与管理等课程直接选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教材;金融法、货币金融学基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对公存款与结算、金融服务营销、会计学基础、商业银行会计等课程内容则选取与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相符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其他非考纲内容作为拓展补充。课程考核上,邮政储汇业务课程已实施多年课证融合考试改革,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成绩可直接认定为课程成绩;其他职业资格特色衔接课程,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科目考试合格后,在期末考核时会作为加分项。在课程资源方面,教学中利用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课件、视频、案例、习题等,为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取提供支撑。

(四)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课程融合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金融管理专业教师团队成员通过赴邮政企业交流借调、参与业务系统项目开发、暑期短期实践等形式,深度了解各类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运用于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银行、证券、基金从业资格证书特色衔接课程的授课教师,都参加相应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并且持续跟踪职业资格考试调整变动,了解相关职业的最新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教师团队在课证融合的实践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三、金融管理专业实施课证融合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对课证融合重视程度不足,证书考取率相对较低

课证融合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管理、积极创新,但部分学生知识基础差,自制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待提升。另外,部分学生缺乏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对职业资格证书考取重视程度不够,总觉得只要课程学习及格就已经足够,没有投入相应的时间、精力、金钱报名参加考试;部分报名的学生,对如何复习备考、考试资料的选择、复习方法的应用,缺少科学正确的指导,最终导致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率低。

(二)职业岗位标准更新速度快,教师职业技能执教能力提升相对滞后

金融管理专业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更新较快,以邮政储汇业务员职业技能证书为例,近年来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处理系统每年都有较大变化,致使岗位操作流程、操作要点变动频繁,而教师要对这些职业岗位标准的变化掌握透彻,需要深入企业培训学习后才能实现,然后才能转化成课程教学内容,容易产生时间滞后性。另外,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证融合实施,需要教师熟练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微课资源建设,而部分教师信息化手段教学能力需要提升。

(三)实训场地、软件等投入不足,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度待提升

课证融合的实施离不开实训实践环节,通过设计情境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处理各项业务,上机操作各类系统,使用软件设备,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职业岗位任务,提升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信心。但是,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训环境建设相对滞后,与企业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的硬件场地、各类操作软件、业务系统亟需改造、更新、升级。课证融合实施中,虽然邮政企业的业务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但由于自身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深度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培养的比例偏低。

四、改进金融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强化对学生课证融合的宣贯,多种措施提升职业证书考取率

从学生一入学到毕业,持续强化课证融合的理念教育,可以利用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学期教学座谈会、专业课说课环节等多种场合,宣贯课证融合的内涵、要求,让学生理解课证融合、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督促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尽早制定职业资格证书考取计划。专业教师可通过专题辅导、考证讲座等形式,学生社团可通过成立考证互助学习小组、学生考证经验分享等形式,为职业资格证书考取提供技术指导,提升职业证书的考取率。

(二)鼓励教师提升相关职业技能,开展课证融合教学方法改革

课证融合人才培养实践的关键是师资能力。因此,应该鼓励专业教师带着课证融合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企业相关职业领域实践、专项调研、在岗锻炼,让专业教师了解职业岗位标准新变化,需要学校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文件,包括诸如各种职业资格培训学习、交流锻炼中产生的费用予以报销等具体细节政策,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课证融合能力的提升。可通过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课证融合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课程开发比赛等方式,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促进课证融合改革的能力。

(三)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提高企业专家课证融合参与度

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场地建设的投入,建设可供学生银行柜面业务实训、理财经理厅堂营销实训的模拟银行网点,让学生在近乎全真的银行网点进行情境体验式学习;及时更新邮储银行业务处理系统模拟软件、银行从业考试题库软件、证券模拟交易软件等,为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提供学习便利。另一方面,学院与企业应尽快出台兼职教师参与课证融合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的业务专家来校授课,把职业岗位资格的最新标准要求传递给学生。

参考文献:

[1] 陈淑武.财经类高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5) :30-33.

[2] 王红满.“课证融合”在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1):209-210.

[3] 傅永強.高职教育课证融合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174-176.

[4] 严辉华.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旅游专业“课证融合”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41.

[5] 刘进军.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职业教育,2020(01) :80-82.

作者:马英杰 蔺鹏 马丽斌

中职案例教学金融专业论文 篇3:

基于中职升学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路探讨

摘要:中职升学教育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文从中职升学金融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手段、师资力量等方面提出具体思路,为中职升学教育发展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职升学;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

目前,中职升学教育在辽宁省乃至全国部分院校进行了初步试点与部分专业的招生,正从规模和数量的发展向规范化和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金融专业是中职升学教育中首批试点专业,在经济发展和人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金融专业本身具有理论知识较强的特点,学生接受有一定难度。在实践教学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一、中职升学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面临的障碍

(一)课程设置中顶岗实践环节不够科学。

目前,很多中职升学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是为学生寻找校内外实习基地。但是金融专业的学生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实践存在一些弊端,其实践课程设置对于金融专业并不十分贴切,比如金融机构以及经济类企业事务较多,业务组成复杂,无论是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还是经济事务所、咨询机构、经济分析机构,其资源都十分有限,而进入此类机构实习,并且提供场地、时间以及专门的人力资源来配合学生的实习是十分困难且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导致目前中职升学院校的实习与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大多数学生很难跨越金融机构的门槛,即便进入金融机构实习,大多也都是走马观花,缺乏专门对接人员的引导与带领,最终使得学生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缺少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学团队。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是实践性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实践性师资力量可以保证学生接受的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和职业真正需要的,而不是为了应付实践而实践。对于金融专业来说,金融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各个环节和程序衔接比较紧密,对金融从业者的思维连贯性和细致度、经济相关专业知识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在我国中职升学教育系统内,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教育人员比例较低。大多数院校不惜重金引进高级人才,如经济学博士、海归高级教育人才等,然而这些高级别人才教育层次虽高,真正长时间从事金融方面或经济类工作的并不多,这与实践性教学产生了偏差,影响了实践性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中职升学实践性教育的发展。

(三)实践教学内容不够详尽。

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一些金融服务机构,并且与金融相关的经济类专业未来就业方向比较宽泛。因此,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目前,在我国的中职升学实践性教育体系中,存在缺少与学生个人特征相结合的弊端,对于实践内容的安排过于宽泛,涵盖了金融、经济专业的各个方面,但却缺乏重点和与学生特征的匹配,这导致了目前中职升学院校实践性教学缺少较强的针对性,与学生互动性不高,影响了实践性教学效果,也弱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中职升学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完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匹配,改进教学手段。

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考取相关机构的从业资格证,比如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作为进入该行业的敲门砖。根据从业资格考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用最新的中职升学适用教材,使课堂教学能够体现学科最新的信息与成果。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改革原有教学体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敏感问题和热点、考点问题进行讲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从业资格证考试的合格率。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辩论法、课外拓展法、学生主讲法和网络实践法等,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的衔接,提升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打造实践型教学团队。

高素质且有经验的实践性教学人才是中职升学院校推进实践性教学的基础,中职升学院校可以通过企业人才引进和院校自身培养的途径快速充实中职升学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可以通过返聘、兼职等更加灵活的模式吸纳社会上具有金融专业丰富从业经验的人员入校开展实践性教学,或者引入校外专家和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授课,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正确性与实际意义,而不是只懂理论的纸上谈兵。对于实践型教学团队,一方面有必要大力鼓励专任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进修博士;另一方面更有必要鼓励教师进入到企业兼职,提高教师实践技能,不断鼓励教师取得双师资格证,打造实践型教学团队。

(三)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中职升学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密切沟通,在以市场和企业需要的课程开发、培训项目的开展以及体验式真实项目实训的方法等方面,极大的改善了校内实践性教学不够完善的问题。通过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开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加大与金融企业合作的力度,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将课堂转换到实习基地,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零距离”。为配合课堂教学效果,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的衔接,有必要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实现自主学习,组织开展金融专业动手操作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作者:吕瑶

上一篇: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论文下一篇:西部经济成长金融约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