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金融专业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对学生英语的要求也呈现专业化趋势。成为掌握英语、熟练应用英语进行行业交流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已成为如今金融专业学生的目标之一。然而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制约着专业人才的发展。大学英语公共课向学科专业内容靠拢是教改的方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英语教学金融专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英语教学金融专业论文 篇1:

“补缺假设”理论指导下的金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武汉东湖学院资助项目“‘补缺假设’理论指导下的金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2014年教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 琼(1981—),女,硕士,汉族,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摘 要:本文从“补缺假设”理论出发,结合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实践,分析金融专业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探讨“补缺假设”理论对金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补缺假设;金融专业;英语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性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我国金融服务业进一步与世界接轨,金融机构需要其员工用英语从事各种金融交易活动。高校针对各自办学条件和生源状况,在准确定位学生主体的培养类型和目标方向下,充分利用“双语教学”的专业特色,开展和推进“补缺假设”理论指导下的金融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金融专业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金融专业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金融专业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对于民办高校而言,以下问题相对突出:

(1)金融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选择的盲目性等现象普遍存在。有些高校的金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如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课顺序不科学、金融学与金融管理实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专业特点,高年级阶段开设的金融专业英语课程无法保证其教学效果等。专业英语教学强调教学资源的保障,但实际上,高校金融专业中文参考资源较为丰富,英语专业参考资料却极为匮乏,造成教师备课时要将中文资料翻译成英语,再用英语授课,学生在课余时间也不能接触到更多的英语资料,课上和课下脱节,从而无法进行实质性的金融专业英语教学。

(2)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差异较大,部分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高校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是影响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其具体表现在学生对教师专业英语教学课堂实践中使用英语比例的承受能力。如果教师在金融专业英语课程授课过程中使用英语比例超过学生可承受的比例,学生必然会分散过多的注意力投向英语语言的学习,从而降低对金融学学科知识学习的注意力,这显然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即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背道而驰,也有悖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初衷。因此,教师讲解学科内容所用英语必须符合学生当前的英语理解水平。

(3)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状况成为制约高校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瓶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高校中能从事金融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为数不多,金融专业教师英语能力较差,普通英语教师又不懂金融专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专业教师的英语口语能力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即教师不能运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开展专业教学是高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

(4)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在教学实践中,金融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更多的是考虑教师本身的开课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课程难易程度。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其备课工作量多少,而忽略了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定。

2.金融专业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

(1)学生关注的是采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掌握金融专业知识,而并不是很在意是否要用目的语言(英语)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学生们更在意的反倒是如何学好英语,通过令人头疼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显然,这与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相去甚远。教师对金融专业英语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除去观念上的原因和实际能力方面的原因,辛苦备课和查找资料的付出与最后所获的不成比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目前高校中,能够胜任金融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为数不多。有些教师专业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并不具备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能力。同时,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某些高校由于其教学观念与管理方式的原因,并不重视可以胜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非但不积极支持,反而充满疑虑,使得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展与推动进程步履艰难。

(3)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对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要求较高,学生既要掌握金融学的学科知识,又要接受专业教师采用英语的授课模式,学生所花时间至少要增加50%,学生普遍表现出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长期保证。

二、“补缺假设”理论对金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作用

1.“补缺假设”理论

“补缺假设”理论认为目的语语境知识的缺失是造成母语迁移的原因之一。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正确流利使用的前提。由于英语环境缺少与英语表达方式匹配的真实语境,在英语理解和使用的过程中,大脑中的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进而激活与母语语境知识配套的母语表达式,母语迁移因此而发生,以至于影响英语学习。补缺不是指因为英语表达式的欠缺而由母语结构去进行替代,替代的发生是语境知识补缺的结果。“补缺假设”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语言与语境密不可分;如果外语学习缺乏相应的语境,学习者的母语语境知识会自动补缺,激活母语思维,造成迁移,外语学习也需要相应的语境支持,避免母语迁移。

2.“补缺假设”理论对金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作用

在金融专业英语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双重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一,“补缺假设”理论重点强调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正确使用的前提。脱离语境的语言学习是不存在的。因此,金融专业英语教学一定要在适当的语境中同步学习,否则就会造成“汉式英语”或“哑巴英语”的学习窘境。教师力争摒弃多年的应试教育习惯,不再使学生偏重对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金融英语交际的能力。

第二,在实施金融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积累和吸收目标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和掌握各国金融发展水平和制度建设的差异。比如,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英文书籍和接触原版的英语电影、电视,深入了解诸多国家的文化,并因此提高其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第三,在实施金融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改变考核学生掌握金融知识所达到程度的方式。根据金融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考核可以不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而尝试采用综合几次作业的方式。首先,作业需要学生以英语形式来完成,这从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其次,作业的内容要注重实际操作性,即学生在运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必须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和实际操作等方法完成作业。学期末期,依据作业完成的综合情况给出金融专业英语课程的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潘正芹.语言知识技能化理论框架下的补缺假设[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1).

[2]徐 浩,林 立.情景反应类型、年龄和语言水平对补缺作用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01).

作者:吴琼

英语教学金融专业论文 篇2:

基于金融专业的DBI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对学生英语的要求也呈现专业化趋势。成为掌握英语、熟练应用英语进行行业交流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已成为如今金融专业学生的目标之一。然而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制约着专业人才的发展。大学英语公共课向学科专业内容靠拢是教改的方向。本文以金融专业为例,介绍基于学科的外语(DBI:Discipline-based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教学模式和概念,分析金融专业的英语教学现状,以及基于DBI理论下的金融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金融专业 DBI教学模式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处于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阶段。当前,国内许多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这与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不无关系。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高中英语存在大量重复。2002年制定推行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考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应达到8级标准,掌握3300个词汇,与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一般要求的4795个词汇量相去无几。此外,大学英语教学仍旧重视基础语言知识和语法技能的传授,以四六级考试过级率为终极目标,严重浪费教学资源、教学与社会需求及学生需求脱节,不利于学生个人和职业的长期发展。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是学术英语(EAP),而开展学术英语的最佳途径就是分科英语(discipline-based English)。大学英语公共课向专业课内容靠拢,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英语为媒介的DBI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学习和应用语言,已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

2.基于学科的外语教学模式和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简介

2.1基于学科的外语教学模式简介

基于学科的外语教学,即DBI,是将以语言驱动(language-driven)、费事、低效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改为以学科专业内容为驱动(discipline-content-driven),来提高英语语言水平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枯燥的语言点与专业学习之间的界限,结合语言应用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及专业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科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拓宽相关专业知识,在学界已获得广泛认可。

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实际上是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发展与创新,CBI的理论系统仍可应用于DBI的研究。CBI教学法流行于20世纪下半叶及本世纪初期,通过使用目标语,学习某门学科知识,快速提高外语能力。该教学法源自20世纪60年代,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开展的渥太华沉浸式双语教育所体现的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教学理念,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可以说也是国外研究“DBI”的先驱。在国内CBI研究学者,很多也都提到了基于学科内容的教学模式。蔡基刚教授的“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这篇文章中的分科英语,指的就是外语学习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分科英语是一种目的非常明确的语言教学,“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把目标语作为工具来探索知识,这时的学习状态最接近于母语学习,因此效率也就越高(蔡基刚,2011:35—36)。因而也最能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保障语言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分科英语就是基于学科的英语”。

2.2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简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金融全球化逐渐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于2006年年底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为了适应金融市场全球化的浪潮,培养国际化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迫在眉睫。金融业和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要求金融专业人才具有较高英语水平。作为向社会输入金融人才的基地,高校必须在有限的大学阶段切实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英语在该领域的运用能力。金融英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专业词语、常用句式和文体风格,而且具有金融行业的内在知识体系,具有融思想性、知识性、技术性为一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金融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处理与金融有关业务的能力,已成为培养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3.金融专业学生英语教学现状

3.1千篇一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对于大多数高校的金融专业而言,大学英语教学并不能走出大班教学、以考试、四六级为目标的模式。精读课本内容几乎全是以人文内容为主,英语课上教师仍然同高中老师一样,过分强调单词积累、日常用语、常用句型及表达方式。口语教学方面,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内容设计大同小异,仍然以日常话题为主,涉及简单的兴趣爱好、天气、购物、建议、鼓励等表达。这些内容,高中英语教学都有覆盖,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这种光打基础不盖高楼,忽视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英语教学,使教师与学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懈怠。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者不愿融入课堂讨论之中。这一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展需要,忽视了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

3.2学科英语课程安排

金融英语是用英语表达的金融专业知识。对于金融专业学生来说,在大二参加四级考试之后才开始学习学科专业英语。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更注重让学生熟悉金融知识的英语表达和专业词汇,时间短暂、涉及内容浅显,往往达不到培养的效果。此外,许多高校的专业英语课程都由非英语专业出身的本专业教师担任,在教学上只关注专业词汇的表达,不能用英语教授课程,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无法与国外同行进行有效沟通。因此,有必要改变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严重脱节的人才培养计划,减少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的内容,增强大学英语基础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加大以学科为依托的英语教学。

4.基于DBI理论下的金融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可行性

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既懂专业又通英语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他们应该能够用英语获取、表达专业知识、与国外同行沟通交流、谈判。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完成。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材选择上,应该根据学生情况和金融英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学。

4.1教材选择

选择合适的金融英语学习教材,是DBI教学的基础。由于国内学习金融英语的语言环境较差,使用优秀的教材作指导就格外重要。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尽量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首先,教材内容要由浅入深,语言通俗易懂。教材必须选择与专业相匹配的实用英语教材,不只是对理论知识的系统阐述,还应该包含对真实交际情景的描述。做到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并重,突出本专业特点,重视实用英语的应用能力。对于初级金融英语,应该选择以普及金融知识为主的英语教材,向学生输入大量金融英语词汇,为中高阶学习做准备。在中高阶课程学习中,选择实用性、操作性更强的教材,适当添加一些国外的金融趣闻、从业经验、行业运作、热点评说等,学生可直接从专业英语学习中拓宽知识面,增长见识,便于提高学生的金融英语运用能力。其次,以国外编写教材为主,国内教材为辅。国内的个别教材也很优秀,但由于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不同,难免存在差异。只有原版的金融教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握金融英语的表达习惯,能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

4.2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金融英语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的金融英语能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全英语教学不利于初学者的入门,让学生没有成绩感,打击学习的积极性。用英语解说内容,有助于学生在英语环境下学习专业知识,对部分难以解释的词汇、长难句和比较专业的专业知识用汉语补充讲解,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第二,多媒体、模拟教学。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兴趣和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多种多样的视频资料,真实的交际场景,轻松的课堂氛围,通过模拟交流、角色扮演,学生很快融入其中。第三,采用“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学习促进者”、学习建议“提供者”的角色(束定芳,2006:27)。在教学中采用“自下而上”的归纳法,鼓励“学生自己摸索探究事物的规律,等他们自己实践后再和教师一起总结归纳”(夏纪梅,2012:69)。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4.3师资力量

以学科为依托的DBI英语教学需要教师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许多学校会首选本专业出身、英语较好的老师,但是由于他们英语水平有限,往往不能担任DBI的教学工作。其实,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在这方面更有优势。因为金融英语也是英语的一部分,他们在英语语言的运用和教学上经验丰富,所缺的只是专业背景知识。打造具有较高素质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实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保证。让专业英语教师学习金融专业知识、了解行业趋势,这部分师资就能华丽转身,发挥自己在英语上的特长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投身DBI的英语教学中去。

5.结语

随着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打造多元化、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是大势所趋、社会所向。要培养应用型的金融专业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就要尽快向以学科为依托的英语教学转型。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学习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但是,基于DBI的教学模式推广仍需要时间的锤炼,让我们期待DBI教学在各高校遍地开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6-308.

[2]蔡基刚.CBI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5):35-38.

[3]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5-8.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李海燕,赵惠娟.改进金融英语教学的构思[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3):50-51.

[7]夏纪梅.外语教师发展的知与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8]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21-29.

[9]邬静洁,周晓琴.基于学科专业为背景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3):151-153.

[10]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

本文为基金项目阶段成果。基金项目为:2012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DBI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编号201202055)。

作者:鲁玲 黄小芳

英语教学金融专业论文 篇3:

产教融合下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应着眼于实际的金融市场需求,并着重培养具有灵活性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目前,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质量难以提高。这些问题使当前的金融硕士培养不能匹配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不能适应金融领域的新趋势,不能满足实际人才培训的需求,甚至导致供需矛盾。基于此,根据这些问题,针对如何提高金融硕士培养质量提出了建立系统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完善金融硕士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金融;专业硕士

引言

产学结合是实现应用型大学跨越式发展、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内容和专业水平、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等的连接,实现了大学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国家专业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是促进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是促进专职硕士生培训改革的重要途径。专业研究生作为具有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在培養其科研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其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但是,在大学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过程中,由于双方的价值诉求和核心利益存在差异,在过程中地位不平等,并缺乏有效的机制保证,导致行业企业在全职专业硕士培训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以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训模式被同化了。金融专业硕士实际的教学内容经常与金融市场运作的实践脱节,这还反映在无法更好地描绘出不同地区、不同方向的金融专业硕士生培养的独特性,以及无法真正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来培养当地的金融人才,所有这些实际上已成为制约金融学硕士教育发展的障碍。与法律和会计专业硕士相比,金融硕士的培养面向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其创新速度明显高于上述领域,这对动态调整学生培训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投融资方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是金融机构的整合与变革都将深刻影响其教学内容。因此,使金融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适应金融业的创新趋势,并基于金融市场的创新变化理顺金融发展的现实目标,并使其培训过程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地与外部资源积极互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达到“新常态”,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金融市场利率机制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人民币升值和跨境结算使中国金融市场正在打破国家和地区边界。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趋向于多元化,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自2007年以来,中国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尽管近年来增长率有所放缓,但受到有利政策和金融创新的推动,金融人才总需求仍保持高增长态势,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传统行业的人才日趋饱和,而在线金融等新兴行业的人才却严重缺乏。中国的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计划(2010—2020年)提出,“对创新行业金融高级专业人员的融资人才的需求将占16%以上,已成为金融行业人才竞争的竞争重点。”

为了让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政府研究讨论了《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立足于切实做好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提升我国金融核心竞争力,加大金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而制定。教育指导委员会为了促进该计划实施发布了年度工作重点。此外,要重视案例教学。具体措施包括举办案例教学培训班、建立国家金融硕士的教学案例数据库以及举办全国教学案例竞赛。在过去的几年中,金融教育与指导委员会每年组织与案例教学相关的主题报告和教学示范培训班。在广泛研究国内MBA、MPA、MPAcc、法学硕士和其他成熟的专业学位案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金融教育委员会鼓励并指导各种培训单位开发适合中国金融硕士教学的案例,并进行反思;根据中国国情,制订中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建设计划。自2015年起,委员会每年举办“全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大赛”。首届竞赛收到145个案例,入选29个案例。在2016年举行的第二届案例大赛中,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培训单位的205例有效案例,并评选出40例获奖案例。根据案例比赛参加人数和案件质量的具体情况来看,有两个突出特点:(1)参赛人数明显增加,教师创建案件的积极性有所提高。(2)加强案件规范化,提高案例质量。

二、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实践障碍

目前国内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效果表明,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培养质量难以提高。国家在专业学位定位上是明确的,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其培养教育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应与金融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相区别,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需要突出“实践性”,金融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则强调“理论性”。目前,各培训单位一般都参考金融学硕士学位的培训模式和实践经验,不了解金融专业硕士培训模式的要点和根本区别,导致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满足行业人才需求,因此,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自2010年金融专业硕士课程成立以来,案例研究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很小,没有指定金融技能培训。一些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缺乏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并且缺乏与金融行业需求的有效沟通。理论课程设置比例过高,大多数高校中具有金融技能的职业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无法满足金融技能的创新、教育和实践改革的要求。

从国内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的“双导”教师的数量较少,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其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学为基础,采用案例分析、校企合作等实用教学方法的不多。对这两个学位的研究生培训都应着重于聘请外部专家来参与工作。而要为拥有金融硕士学位的学生提供有关金融实践的讲座,则要聘请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商人来到学校并发表学术报告。金融硕士学位和学术金融硕士学位的毕业论文类型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在金融学术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具有很强的学术特色,并且主题的选择必须是理论性的;在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课程中,研究生论文有必要弄清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措施。如果学生可以开发和设计新的金融产品,也可以将金融产品设计视为毕业论文。综上所述,现阶段金融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显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何找出造成这些缺陷的深层原因,并优化人才培养以建立金融学硕士专业是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硕士的建议

要改善金融硕士培养条件,提高金融硕士培养质量。金融专业硕士入学考试采用全国联考的形式,包括笔试和面试。每个培训单位应按需增加面试的比例,重点是调查研究生能力,并选择具有实践和潜在经验的候选人进行培训。根据金融教育督导委员会制定的一般标准,结合每个培训单位的地区特点,鼓励培训单位从自身发展和获得的人才特点入手,通过改变教育观念、完善课程体系、修订培训计划等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增强金融硕士的品牌教育,以吸引更多高素质学生。

传统教学方法培养金融硕士学位是以应用为导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实践,建立系统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一批教学实践基地。案例教学是整合理论和实践的绝佳工具,要将学科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其中,案例分析应占较大比例。要通过全面的案例设计和编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课堂讨论的勇气,并鼓励学生提出想法和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专业硕士学位实训单位要通过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实践改革,强化教学实践条件,加强实践基础,围绕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加强对实际教学过程的管理。

与金融学术硕士相比,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在课程体系方面,国内高校侧重于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更专业和更先进的金融理论知识,课程内容没有更多的实践知识参与其中,而且大多数仍处于理论水平与真实的金融市场缺乏实际联系。建立一支具有足够数量、合理结构、强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团队是一项基本战略。国外硕士课程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毕业评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而论文写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理论研究、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而国内学校基本是要求完成满足学术要求的硕士学位论文。而且,外国金融硕士课程是为了培养实践型人才,许多大学不要求金融硕士研究生写毕业论文,而是提交实用的论文报告。

金融硕士培训单位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教育研讨交流会等,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要邀请国际知名大学的老师对毕业生进行联合培训,吸引世界一流的专业人士和学者参加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采用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国际水平的金融竞赛。同时,根据学校的有关人员配备,可以聘请金融业精英或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访问教授,邀请他们就面临的重要实际问题做特别报告,以加强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在金融机构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以加强教学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实际技能的培训,扩大产学合作,积极与金融公司进行共同研究,鼓励年轻教师在公司兼职工作,让教师通过公司内部实践获得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李治国.基于能力框架的金融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4):68-72.

[2]   谢常绿,王修华.我国金融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讨——以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为例[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6,30(4):89-93.

[3]   郭红玉,张运龙.高等教育功能视角下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定位[J].金融管理研究,2016,(1):1-10.

[4]   罗春婵.“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转变探析[J].金融管理研究,2016,(1):11-20.

[5]   王家华,张杰,谷瀛.校政企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效果评价研究——基于南京市某高校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调研[J].山东农业工程學院学报,2016,33(5):161-166.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Master of Finance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HEN Xue-jun, LIU Xin

(School of Economic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finance; professional master

作者:陈学军 刘鑫

上一篇:检察机关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商业资本世界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