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中高职教育对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文章分析了中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存在的课程设置相同和教学内容雷同、教学方法类似和考核方法单一等问题,探讨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并结合中职、高职会计课程设置提出基本设想,探索符合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对接的实施策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文 篇1:

基于职业素质养成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社会的高速发展也预示着社会对于人才也不断提出更高要求,新时代所需的人才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更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等等。高校思政课因其课程性质、学科特点,在将学生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素质养成;思政课实践;改革

改革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建立思政课、专业课和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范式,形成即有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的全面合理的育人模式。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加以实施,以达到切实提高思政课有效性的目的。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良好的职业素质培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自觉自为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重任。但目前,在社会极快转型的过程中,职业素质存在着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诸多问题,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校思政課实践教学已成为了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阻碍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的主要因素

(一)实践教学的内容流于形式

由于思政课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而且采取的都是合班授课,所以组织实践活动非常困难。因此,只能有个别相对优秀的学生参与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当中来,通过以点代面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对于实践的内容多采取相对保守常见的形式和内容,比如读史、写观后感,参观、对社会现状进考察研究等。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学生的关注焦点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传统内容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潜能,最终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实践教学设计不完善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统编教材影响导致个人思路不开阔,部分思政课教师严格按照教材的指导,把心思都放在课程深度上、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将学生的专业特色体现在思政课的实践内容当中,或者说并没有把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所需的实践内容列入到思政课的实践范围内。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脱节。

(三)师资力量薄弱

尽管高校也开设就业相关课程,但内容基本都是常识性的,比如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但对于不同专业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培养还是比较欠缺的。当然,一般高校现有条件下思政课教师人员比较紧张,而且多数偏重于本学科理论研究,普遍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就导致在实践课程内容拟定过程中没有过多思考学生的专业问题。

三、建构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架构及其保障机制

(一)树立融合性强的教育观

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也要与时俱进,在以思政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以依据的前题之下,注重实践教学的开放性,要将更多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有可能需要的内容融入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在学生进行专业课实践的同时也可以同时完成思政课的实践,任何一个行业的职业道德都是一般社会公德在具体行业当中的体现。比如会计专业有一门课程叫《会计职业道德》,我们就可以结合该门课程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再比如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就可以将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作为一个实践教学的题目,让学生将专业与思政课当中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实践内容设计过于宏大无从下手。总之,这样既能解决职业素质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诸多问题,也能解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于宏大和空洞的问题。

(二)发展思政课外延力量

思政教师应该真正的做到“走出去”,任何一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计都不应该是纸上谈兵,如果依然是大而空则失去了实践教学的意识,更是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起不到一点作用,实质就是空忙一场。教师应该到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甚至可以找机会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困惑并加以正确引导。同类院校的教师互相学习也是一种途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思考,交流积累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特别是拥有相同专业学生的教师之间,结合本校特色进行研究探讨,让思政课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之间高度融合,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健全组织运行和保障机制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列入到整体教学计划当中,设置适当的考核分数,通过每门思政课之间的内容设置与逻辑关系统筹整个思政课的实践内容。如思修课当中我们可以做一些相对简单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自己的专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设定目标等。马原课程当中学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你的专业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由此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毛概课当中可以通过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当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让同学们学习前辈的敬业精神和为了祖国的发展舍小家为大家甘于奉献的精神等等。

合理设置上课规模,并在合班上课时考虑到合班当中学生专业是否一致的问题。要实现为不同专业学生定制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相同专业的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中授课就是一个大的前题。因为实践课当中的内容肯定要在理论课讲授的时候进行渗透,只有这样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部分才能顺利完成。

四、结语

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为目的制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对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颖 尹珍玲

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文 篇2:

海南省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对接的研究

【摘 要】中高职教育对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文章分析了中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存在的课程设置相同和教学内容雷同、教学方法类似和考核方法单一等问题,探讨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并结合中职、高职会计课程设置提出基本设想,探索符合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对接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中高职对接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对接现状分析

(一)存在问题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会计专业时间较长,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制定了统一的课程要求;而高等职业会计教育起步较晚,始于90年代末,目前国家对高职会计专业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要求。通过对海南省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比较分析,以及对中高职学生及相关教师的调查访谈,海南省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设置与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雷同

本课题组将海南省某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某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比较,中高职会计专业均开设的专业及技能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经济法等;中职会计专业开设而高职会计专业没有开设的专业及技能课程有会计基本技能、出纳实务、收银实训、中小企业会计实训等;高职会计专业开设而中职会计专业没有开设的专业及技能课程有审计、财务分析、税收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等。

从对比的教学计划中看出,会计专业的基本主干课程中高职都开设,在名称上差异不大;同样名称的会计课程,中职安排的课时数普遍多于高职安排的课时数。中职会计专业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实践教学经验,相对于高职会计专业,中职会计专业更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养成教育。虽然目前高职会计教育也对实践教学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在普通高等教育的惯性作用下,在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上还有欠缺,特别是收银、点钞、珠算等會计基本技能等课程的实践教学,高职不如中职。

从课程内容来看,高职会计课程的内容大部分都包含了中职的课程内容,两个层次的知识点重复率较大,特别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内容雷同率高,甚至出现了中职、高职会计课程采用同一版本教材的现象。进入高职的中职生普遍反映专业课程以前都学过,提不起学习兴趣。高职教师则反映招收的中职生比招收的普高生还要难教,感觉他们以前学得似懂非懂的,甚至有些中职生还不懂装懂。

2.教学方法类似和考核方法单一

中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类似,多数教师对会计课程的教学一般是先理论讲解后实例操作;在教学中以文字表述发生的经济业务,用会计分录表示凭证编制等。多数中高职会计课程采用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的单一考核方式,试卷内容通常是理论与业务操作各50%,主要采取客观标准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与业务操作题组成的标准化试卷,业务操作题基本上是要求编制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结果中高职相同的课程考试内容、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等几乎相同。

(二)原因分析

1.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统一标准

目前国家对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没有按普高生或中职生两类高职不同的生源制定统一的分类课程标准。海南省内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从不沟通联系,这样很难避免所设置课程的相互重叠。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中、高职会计课程执行一样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雷同,课程内容的雷同也导致课程考试内容、考核方法的雷同。

2.会计专业课程实施未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目前,海南省高职会计专业同时招收普高生和中职生,由于招收的普高生远多于中职生,一般采用普高生与中职生合班教学。中职生有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但文化基础薄弱;而普高生文化基础较好,但没有任何会计专业基础。高职会计专业往往以普高生为起点,以专业基础零起点设置会计专业课程,对招收的普高生和中职生实施同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造成中职生在高职阶段会计课程内容的重复学习。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对接的基本设想

(一)改革建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2001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写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方案将全部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课程设置框架中开设必修课23门,限选课24门,任选课11门。可见,国家制定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课设置数量过多过细,使得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也导致了中职生在高职学习中出现内容重复现象。

要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对接,中职会计专业就必需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根据会计基本岗位素质的要求,打破学科、行业的界限建立会计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减少课程和缩减课时,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克服中高职课程设置的重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其中,“平台”是指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组成职业基础平台。模块是按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分解,并按其结构与功能组合而成各种课程群,分为职业技术课程模块、职业技能课程模块、职业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三部分。中职会计课程设置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设置体现会计基本岗位素质的要求

以会计基本岗位能力为核心,与企(行)业紧密结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岗位方向不同,精心选择课程科目,设置每个模块的具体课程,增强学生会计基本岗位的工作适应能力。筛选原中职教学计划的课程,开设保证岗位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设置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会计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为解决课程间由于学科系统性带来的重复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课程内容综合化的特点,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为此应重新筛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如可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旅游企业会计、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等内容与相应的岗位任务相结合开设 “行业会计” 综合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不同企业的会计岗位工作打好基础;可将思想道德、会计职业基本道德等内容综合在一起合设“德育”综合课程,节约课程时数,这样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专业特长。

(二)合理设计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相对于中职的课程设置,高职课程应更为丰富。为了更好地与中职进行对接,高职应采取与中职相对应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课程类型包括职业基础课程平台和职业技术课程模块、职业技能课程模块、职业拓展选修课程模块。职业基础平台课程是高职学生提高整体文化素质和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通过“平台”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术课程模块包括中级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等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模块包括分岗位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职业拓展选修课包括沟通技巧、个人理财、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目的是给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的从业空间。通过“模块”课程增强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高职会计课程在设置上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设置体现扩展深化的特点

中高职教育是不同层次的教育,高职会计教育与中职会计教育相比层次高,这决定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在中职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所以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一是要强化工作过程中一些重要环节的学习,如组织一些相关专题讲座强化“纳税筹划”“审计”的学习;二是要向相近的其他工作领域拓展,如开设“资产评估”“个人理财”等课程。另外,对于中高职都开设的“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高职应提高其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深度,强调其综合应用。课程设置的扩展深化使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能适应更为广阔的职业岗位群。

2.课程设置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在中职侧重职业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会计实践教学,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会计专业可以根据会计行业岗位特点,设置岗位综合训练课程,如“手工会计与电算化同步训练”“财务管理能力训练”“会计岗位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学生通过承担实训工作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融入职业岗位中,促进其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

3.课程设置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高职会计专业由于同时招收普高生和中职生,高职会計专业应根据两类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并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因此,对中职生和普高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分开教学。如果高职会计专业不能做到中职生和普高生分班教学,则应考虑在一定时间内(通常入学第一年)对这两类学生区分教学,入学后两年再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中职生应减少专业基础课程,增加人文素质方面课程,避免在高职教育中接受重复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普高生则应减少文化基础课程,增加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技术技能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课程设置体现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隐性课程的设置。隐性课程即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及对学生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各个方面。隐性课程应贯穿会计专业教学的始终,与会计专业实践活动互相渗透,有机融合。高职会计专业可以举办第二课堂,聘请行业企业精英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和技能指导;组建会计学会、沙盘学会、创业学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和具有专业特色的竞技活动,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对接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对接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技能对接应以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及相关技术证书为标准,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协同行业部门构建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加强对职业技术等级资格的考核与认证,对中高职会计教育实施不同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认证,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的会计技能认证。高职生通过考核认证可获得中级会计技能认证证书,中职生在中职阶段通过考核认证可获得初级会计技能证书,中职生通过继续培训或在高职继续学习,可以获得高一级别的职业技术资格认证证书。中高职会计专业按照职业资格认证考核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实现职业技能的对接。

(二)开发专业特色教材,实现教材对接

按照中高职会计职业教育的特点,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根据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科学设计中高职会计课程,明确中高职会计专业的必修、选修课程,并统筹开发与所设置课程相对应的充分体现 “教学做”为一体的特色教材。教材内容体现职业化、实践化特色,不同课程的内容应避免重复并做到逻辑一致,实现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衔接。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实训对接

中职会计专业主要完成会计的基础技能训练,如会计书写、点钞验钞、制单和过账等简单业务的会计处理;高职会计专业则强化会计岗位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很难在企业得到实质性的实习,所以实训教学尤为重要。为此,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应采取全天开放式管理,学生课余可随时进入实训室进行职业技能巩固操练,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最后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满足学生的职业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需求,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增强职业能力。

(四)建立学分互认管理制度,实现课程考核对接

建立课程学分互认制度,以学分制为通道,实现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对接。教育主管部门应规定不同学历层级的学分标准并统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学分标准,让课程学分成为在中高职院校相互认可的依据,即中职生在中职阶段所取得的学绩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可以抵充部分高职课程学分。

高职会计专业在学分制管理方面,可规定学生修业的最短及最长学程,在两年至五年内取得规定学分的准予毕业。对于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理想的生源延长其修业学程,但不超过五年的最长期限;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可相对缩短学程,但不少于两年的最短期限。采用学分制弹性管理,起点不同的生源能够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中高职课程对接的效率大大提高。

(五)实施专业教师互派交流,实现课程教学对接

中高职专业教师应实施互兼互派任教交流制度。通过教师互派任教的有效交流,达到实现课程教学对接的目的。中高职专业教师在互派任教过程中能充分了解中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做到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亦能根据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课程期末闭卷笔试单一的考核方式,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注重过程考核,设计理论笔试或机试、实务操作考核,技能测试等多元化的考试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刘晓南.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区分定位与衔接[J].现代企业教育,2011(4):33-34.

[2]姜小建.浅议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J].成才之路,2009(3):87-88.

[3]赵桦.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4]杨博.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5]许亚云.关于中职财会理论教学与实践衔接问题的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47-49.

作者:何忠谱 马志坚

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文 篇3:

谈职业养成教育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实现

摘 要:高职教育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职业养成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形成良好职业习惯和较强职业能力的教育。它不仅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更要在专业教育中贯彻执行,这样才能实现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会计专业要更好的发展,就要在制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及日常教学实施等教学实践活动中,贯彻职业养成教育的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保证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养成教育 高职 会计 教学 实现

一、职业养成教育

职业养成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与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教师一定要在专业教学中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同时这也是高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职业养成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是提高学生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能够关乎学生的终生发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需要有效地贯彻职业养成教育,在教学、课程的设置、教育目标的制定等方面贯彻职业养成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

二、实现职业养成教育

1.设置课程。为了实现职业养成教育,就一定要设置好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要满足学生将来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高职教育跟通常的短期培训、技校、中专等是不一样的。为此,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基础知识跟职业修养、职业技能的关系,在课程的设置当中有效地渗透职业养成教育。比如,针对会计专业,在三年的高职教育当中:一年级的时候,设置会计专业基础课与文化基础课,像会计基础、计算机基础、应用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以使学生进入正常的轨道当中;二年级的时候,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像会计电算化、税务筹划和申报、成本控制和核算、会计报告等,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且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级的时候,根据学生以后的发展要求,设置职业拓展课程,像市场营销、投资、金融与管理等,且要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训,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以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启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具备与人合作、谦虚好学、踏实肯干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学生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

2.制定教育目标。在高职教育当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基本的工作技能。然而,制定教育目标不可以仅仅兼顾基本的工作技能,还需要包括职业修养,比如爱岗敬业、自我学习、与人合作等,这对于所有的职业都是适用的,这是学生将来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用人企业也指明,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品德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具备灵活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应当参与管理,以及了解生产,这些内容常常是会计基本工作技能之外的,却是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基础。根据用人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情况,在制定教育目标的时候,应当不仅仅是单纯地培养“会计”人员,并且也要培养学生会计方面的知识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具体而言,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法律观念、职业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符合管理、服务、建设与生产第一线的要求,面向各种各样的服务机构与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审计与核算、等工作的综合素质都较高的人才。

3.实施教学。第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地学习知识,以及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跟能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学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得到发展,能不能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为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尽量地通过创设情境、引导等方式,使学生多记、多练和多思,逐渐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大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第二,作为一名教师来讲,不但要为学生讲解教材上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养成教育的内容。教师需要在吃透教材和完全理解人才教育方案的前提条件下,重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教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不但要对技能与知识做出要求,而且还应当清楚职业养成教育的关键内容,把教材内容和职业养成教育的内容统一起来。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教学就不是千篇一律了,而是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

第三,教师需要实施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与形式。职业养成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教师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应用一切有效的资源服务于学生。在学校引进一些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的方式,讲解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的发展要求,以及关于个人的成功经验,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会计专业和社会。教师还能够组织一系列主题鲜明和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还需要坚持社会与学校教学相统一的方针,以使学生走进企业实习,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实现,就应当具备一定的职业环境,而在校内是难以获取一些管理知识与技术经验的,只有通过实施校企合作与产学的统一,才能够为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职业养成教育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王雅丽,孙金红.关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王启田,丰宗立.论养成教育是提升高职教育的内在动力[J].职教论坛,2007,(3).

[3]朱丹丹.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构想[[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3).

作者:李秀美

上一篇:师生关系管理模式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基于规模化养牛场生态养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