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农业建设论文

2022-04-21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视察江苏时要求江苏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强大动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特色农产品农业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特色农产品农业建设论文 篇1:

长春:让农业更强 农村更美 农民更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一些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长春市急部署、快行动、抢前抓早。

3月12日,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先后走访了雪国舞茸(长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弗迪奈仕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长春老韩头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寻找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市长姜治莹多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准确把握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全面增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感,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

3月24日,长春市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吉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分析长春市农业农村新形势,谋划安排今年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全市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长春市作为省会城市,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内容,把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抢抓新一轮振兴发展重大机遇的战略重点突出出来,重行务实,真抓实干,用实际行动肩负起产粮大市、农业大市的责任担当,争当全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在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前,长春市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把现代农业建设搞得更好、更快。

三月的长春,处处充满生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号召,长春市率先行动起来,一次次实地调研踏查,一场场工作会议部署推进……别开生面的深化现代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大幕再次拉开。

率先落实多措施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长春高度重视,思路清晰。

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作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抓好农业的重要性,指明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方向,揭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对进一步提振信心、发挥优势,全力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市上下一定要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力以赴做好“三农”工作,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要明确发展路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要优化区域布局,抓好榆树、农安两个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抓好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建设,抓好双阳、莲花山、净月、朝阳、绿园等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抓好八大类16个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等黑土地保护措施,进一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力争正常年景下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00亿斤阶段性水平;要突出改革创新和新型城镇化两个动力支撑,重点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林业改革等重点改革,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和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长春市市长姜治莹指出,争当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准确把握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全面增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感,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科学务实的态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科学发展步伐。

围绕消费导向、资源禀赋、粮食转化,加快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稳定粮食生产、履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必须投入更大的力气来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增加市场紧缺和优质特色产品生产。打响松花江大米、杂粮、梅花鹿等各种农产品品牌。长春农业今后的方向应该是绿色、特色和品牌。想办法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引导农民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在君子兰、食用菌、林果、花卉苗木、梅花鹿等特色产品上做文章。争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下大力气培育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的村屯和乡(镇),打造若干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形成规模效应,培育主导产品。突出强化粮食的过机转化、过腹转化,通过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鼓励、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以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积极引导、做好服务、提供帮助。积极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形式,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符合改革方向、农民群众欢迎,就要鼓励和支持。强化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外部保障。政府改善农业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通过各种农业合作社和经济组织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经济的事情干好。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关键是做到“减”“转”“改”“保”。“减”,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尽快减下来。“转”,就是把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为资源和财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改”,就是把土壤改良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推广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培肥地力,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保”,就是把耕地、水资源等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坚决保住。

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农村全面繁荣进步。长春的突出特点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长春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主城区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主城区工业化的带动作用。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者有机地统筹起来、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突出抓好县域开发区、抓好县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稳定。

真抓实干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

2015年,长春农业将探索一条具有长春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突出3个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抓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精品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加强农业科技集成推广应用,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和农社对接,建设开放的农产品市场格局。

努力提高单产,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广保护性耕作240万亩,推广水稻钵育机插2.25万亩。农业航化作业试点扩大到200万亩。完成深松整地240万亩,建设100个机艺结合示范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作业水平力争提高到78%。同时,加快推进榆树、农安两个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突出抓好市级8大类1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整体建设水平。

调整农业结构,实现提质增效。优先发展蔬菜、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马铃薯和现代都市农业六个产业,力争实现园艺特产业总产值18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左右。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发展独具特色的农家乐、采摘园、QQ农场、私家菜园等新兴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1000万头生猪、500万头肉牛、100万只羊、4亿只肉鸡和6万头奶牛生产基地建设,肉、蛋、奶总产量努力达到121.3万吨、36.2万吨和6.9万吨,畜牧业产值实现300.2亿元。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460亿元,增长9.5%。建设标准化示范区609个,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80%。

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30万亩秸秆腐熟技术,以秸秆为原料建设4000户沼气池,用秸秆做基料发展工厂化及农民生产食用菌。抓好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中日合作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和荒山荒地造林等项目。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业总产值实现146亿元。

建设智慧型农业,加速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长春农业综合信息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建立现代化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农业影像数据、植物病虫害远程诊断咨询、农业灾害预警预报等4个中心。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设施农业、病虫害监测、畜禽生产监控等方面的示范应用。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试点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以农经站、农业站为主体,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土地流转服务站及“三资”服务大厅的功能整合到一起,提供农村产权交易、土地流转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整合资源集中打造电商平台,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推进电子商务和实体流通相结合,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构建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各种形式的对接直销。继续大力推介“长春松花江大米”地域品牌。做好长春“中国优质粳稻之都”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推介和打造杂粮杂豆、“三辣”、梅花鹿产品等地理标志品牌,形成区域性的品牌集聚效应。

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今年开工建设115个大项目,完成投资365亿元,同比增长11.6%。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十大加工体系,抓好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培育,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科学谋划县域主导产业布局,提升县域工业集中区档次。

加强引导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5年,力争新增农民合作社1600家,新增家庭农场70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00家以上。依托农业职教中心和农业院校,对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村干部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开展培训,尽快培训一批训练有素、懂经营、会管理,能够在增加农业经营收入方面真正起作用的专业人才。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推进第一批43个试点村补充完善、登记建档、总结验收工作。扩大试点范围。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试点建设集物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农村生产要素交易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第六产业,拉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用制度保障现代农业的顺利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上,长春将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作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重点,并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措施。

长春市将坚持农民主体、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和稳粮优先的原则,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到2017年,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15000家以上,其中进入省示范名录的合作社达到1500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3000家以上,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50家以上。

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到2017年,长春市将基本建成以县乡为主体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备案、信息发布、合同签订和鉴证、政策咨询、价格指导评估、纠纷调处等服务。村级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形成县乡有服务中心、村有服务站,上下贯通、分工明确、覆盖全市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

建设农业技术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及时发布惠农政策、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气象等农业信息;组织农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咨询,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农业生产资料展销平台,提供农资供求服务;协调具有专业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与农民对接,开展农机生产作业、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在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长春市将探索成立农业贷款担保公司,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担保对象,切实解决贷款难的问题。金融部门将加大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对实力强、信誉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加大投放力度,简化信贷手续,优惠贷款利率。支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业生产设备、棚室设施、“四荒”地、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试点。

特色农产品农业建设论文 篇2:

以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视察江苏时要求江苏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强大动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台阶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农业,千万不能丢了农业农村”。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兴化这一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市,在“致力跨越赶超,加快全面小康”进程中坚持不懈地加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兴化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和泰州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农村实事工程、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在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困难和挑战增多的情况下,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2014年,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12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5年列全省第一;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农村民生持续改善,村庄环境全域整治高分通过省级验收,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的村达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3%;荣获“中国果蔬脱水加工第一县”称号,建成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生态河蟹养殖第一县、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农业生态示范县(市),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行列。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农业农村发展出现的阶段性变化,兴化“三农”发展要在新起点上迈上新台阶,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根本遵循,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打造百万亩粮食高产增效生产区、百万亩生态健康养殖区、百万亩水乡生态涵养区为重要抓手,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富民强村步伐,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获得新成效、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新跨越,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上取得大突破。“种什么”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在农业生产的品种上有保有压、特色鲜明、科学组合、提高品质、培育品牌。一是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禁占用耕地新发展提水养殖,严厉打击破坏耕地行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推进百万亩粮食高产增效生产区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确保每年支持“三农”投入10亿元以上。二是大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食用菌、生态水产养殖、绿色畜禽养殖等产业,探索推行“鱼—禽—果—蔬”生态混合种养模式,以及“蟹稻共作”、“稻鱼共作”、“蟹鱼虾混养”等生态立体种养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三是做优做强农产品质量品牌。进一步放大央视魅力农产品嘉年华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效应,实施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加大兴化大闸蟹、兴化大米、兴化龙香芋等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充分用好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品牌资源优势,持续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指导,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全面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大突破。现代农业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分工分业不断深化的过程,要把农业社会化、产业化放到突出位置,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攀升。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按照高标准、高科技、生态化、全程展示的要求,强化政策引导和管理服务,整合各类农业项目,加大基础设施配套,重点沿兴泰线规划建设十大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鼓励出口型龙头企业建立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2015年,全市各级现代农业园区总数突破60个。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立足兴化生态资源优势、农业产业优势,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和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创建国家级食品产业园区,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全年引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项目30亿元以上。三是强力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创新发展”的思路,实施全民电子商务战略,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百村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电子商务特色镇、特色村。利用开发区现有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全力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在园区设立区域性运营中心、集散中心等新型职能总部,鼓励引导各类资本在园区建设电子商务配送中心、大型物流仓储中心和电子分拨中心等电商服务项目,力争2017年建成省级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区。四是不断提升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突出政策扶持和平台打造,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档升级戴窑粮食市场、沙沟水产品市场以及安丰、永丰河蟹市场等全国知名市场,放大河蟹价格指数优势,积极发展直供直销、农超对接、连锁配送、网上直销等现代流通业态,推进名特优新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深度融合,助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取得大突破。农业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要靠人。面对务农人员老龄化、兼业化的问题,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提升综合效益、加强指导服务等方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加强示范引导,健全管理制度,重点支持土地经营面积100~300亩,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建立完善家庭农场运营数据库系统和示范性家庭农场名录制度,对经营资金贷款优先给予信贷扶持和贴息补助。探索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粮食增产攻关、生态农业等试验示范点,开展“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试点,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联合组建合作社。二是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开展商标注册、“三品”认证和联合重组,推动组建农民合作社联社,做大做强“苏合联社”品牌。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引导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发展质量,拓展服务功能,增强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农机、植保、育供秧等多种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放大周奋乡机插秧、戴南镇常发农机合作社、陶庄镇土地全程托管等效应,探索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三是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推进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加快骨干企业基地建设步伐,重点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建设优质稻米生产基地,通过订单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等途径,让农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鼓励农业企业实施科技、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战略重组、做大做强。

在加快强村富民步伐上取得大突破。强村富民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采取更多的“硬措施”,开辟更多的“新途径”,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一是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强力推进村经济合作社实质化运作,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宅基地及住房、农村集体资产等确权登记颁证。2015年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探索“政银保”三方合作,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实现放心日用品和农资农家店行政村全覆盖。二是大力推进农民创业就业。大力实施全民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迅速掀起新一轮全民创业热潮,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大突破。深入实施精准扶贫,低收入农户脱贫率累计达10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深入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确保2015年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进一步拓展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充分发挥“网上村委会”作用,加强村级党组织和带头人队伍建设,巩固提升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成果。三是扎实推进农村实事工程建设。围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继续加强农村交通通讯、饮水安全、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5年全面建成泰州市级小康示范村。四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整合项目资金,持续巩固提升村庄环境,全面推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加大“飞地”开发力度,积极实施退渔还湖工程,大力修复保护生态环境,打造水乡特色生态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品牌。常态化开展农作物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持续推进水环境管护和林业绿化工作,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作者系江苏省兴化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钱国华

作者:李卫国

特色农产品农业建设论文 篇3:

培育地域特色农业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底视察江苏时强调,要“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带好头、领好向”,“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近年来,大丰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全力组织开展深化农业现代化工程突破年活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4年农业总产值达163.32亿元,农业增加值73.1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99元。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农业

紧紧围绕特色做文章,推动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业转化,做大规模,做优做强品质。一是主攻高效设施农业。坚持将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以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带、永久性蔬菜基地和设施农业重点村建设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通过千亩片、百亩匡、一户一棚等建设,推动高效设施农业上规模、创特色。共建成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12个,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19.15万亩,一户一棚达2万多户,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二是做大旅游休闲农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以乡村旅游产业链打造为核心,突出生态风光、农业体验、四季采摘、休闲娱乐、农家乐,将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机结合,实现农业与旅游、一产与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了荷兰花海、梨园风光、丰禾大地等休闲观光农业,丰收大地、盐土大地、恒北村入选“首届盐城最具魅力休闲农业园”,丰收大地、盐土大地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三是做强创意设计农业。精心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模式,不断做大设计农业、创意服务、产品营销、种苗提供等基础产业,做精创意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植保体系服务、农业会展培训等服务项目。组织开展专家企业对接会、咨询会、订货会和专题培训活动,提升创意设计农业层次。主动对接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民经纪人,整合资源与品牌,实现农业服务类型“全覆盖”。四是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农业招商与主导产业培育相结合、与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基地相结合、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相结合,发挥企业、园区、基地招商主力军作用,积极参加省农洽会、农交会、名特优农产品(上海)推介活动,招大引强,吸引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落户大丰。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三资”投资农业59.66亿元,新增年销售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2家,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

创建示范典型,转变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向精致化发展。一是高水平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坚持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园区、用市场化办法经营园区、用现代科技提升园区,不断集聚产业、打造特色。全市共建成市镇两级特色园区18个,“盐土大地”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丰收大地”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高标准培植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整合农产品资源,大力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提升大丰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三品”总数达342个,南阳镇辣根和大中镇早酥梨分别被评定为蔬菜类和果品类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恒喜”注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大丰东沙紫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裕华大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认监委认定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三是高起点推广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大力引进全国知名的重点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实施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智能全面管理技术等创新项目,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平台,共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6个。创新网络营销思维,精心构建集产品广告、交易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大丰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络,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落户大丰,建成村级服务站6个,覆盖80-100个村;辉丰股份农一网上线运营,成为国内首家农药网上直销平台;“丰收大地”农副产品网络营销中心建成1万平方米电商运营中心,入驻电商企业12家。

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完善顶层设计、细化改革举措,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大力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做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环境,在土地流转、技术服务、信用贷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吸引农村青年、大学生、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成为农村新型经营队伍的主体、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全市共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809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44家、家庭农场131家。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交易市场、服务网站,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窗口化”、“一站式”服务。实施联耕联种,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56万亩,其中,“联耕联种”面积25.67万亩。实施城乡联动改革,推进农民持土地股份进城镇、持社会保障进城镇、持房进城镇,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全力推动全民创业。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率先创建全民创业银行,设立1亿元创业投资基金,对符合申请条件的创业项目,给予创业投资。截至目前,全市注册私营企业13589户、新注册个体工商户38537户,自主创业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四是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设立1亿元财政专项保证金,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抵押贷款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活变现”。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一村一站”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实现支付同步、服务同质。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

按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不断提升和丰富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内涵和水平,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上台阶。一是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旱改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类项目16个,疏浚大中沟630条,农村排灌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二是靓化农村生态环境。组织实施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镇污水处理全覆盖、沟河整治长效管理和城乡供水一体化“3+1”工程,建成“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体系,近50万农村居民喝上城市自来水,12个镇全部建成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处理厂,连续三年被省表彰为村庄环境整治先进县(市),草堰镇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大中镇新团村、新丰镇太兴村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三是美化农民生活环境。按照“全面整治提升、打造康居乡村、实施长效管理”要求,扎实推进城乡统筹试点镇村建设,加大“康居乡村”创建力度,建成省三星级康居乡村6个。强化“市镇同创”,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在盐城率先建成省级生态县(市),新丰、西团等10个镇建成国家级生态镇,省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91%的村建成盐城市级生态村。□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常委、大丰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尤 展

作者:倪峰

上一篇: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