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放式管理平台建设经验,就是横向联合与纵向分权相结合,对外探索校企联合办学,对内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在教学、科研、督导、学生管理、招生就业、人事、财务、工会等多个方面加大系(部)管理自主权,实现办学重心逐渐下移,管理权限逐步下放,共同组成开放式的立体的系统管理平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管理论文 篇1:

智慧教育视域下的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研究

摘要:在我国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各种信息技术应运而生,在教学教育以及教学管理方面也得到了更新,我国的教育逐渐迈入了智慧化的发展行列,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与互联网有着紧密的联系。高职自考专本衔接是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发展过程当中改革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有着成本低廉以及效率高、灵活性强、文凭认可度高等多种优势,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职业教育存在的断头路难题,为我国助学助考提供了合理高效的发展平台,对于解决学生学业以及就业等方面问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基于智慧教育的角度,对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展开了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该模式在发展运营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对策,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自考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高水平的优质型职业人才。

关键词:智慧教育;互联网;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

前言

高职自考专本衔接是我国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来说,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是其制度改革的关键措施,能够将自学考试所具有的灵活性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进行融合,从而促进不同高等教育形式之间的沟通和衔接。而在互联网以及各项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下,信息化教育以及智慧教育成为了教育行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部分,并成为了全球教育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在自学教育发展的同时,如何有效地运用智慧教育革新原有的学习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成为了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应用所面临的问题。本篇文章主要基于智慧教育的视角,对高职专本衔接这一高等教育自学考助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旨在通过智慧教育的相关理念,进一步创新和发展高职专本衔接助学新模式,培养更多职业型人才。

一、智慧教育视域下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创新点分析

(1)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

“互联网+”的发展理念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离不开互联网的运用。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而发展的智慧教育理念,能够有效的转变原有的自考发展模式以及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对其体制进行革新,而在此情况之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发展方式。学生能够在高职专科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兼修本科的课程,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历水平,还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在智慧教育的发展视域之下,教学信息变得更加信息化和网络化,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教育事业所具有的开放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面更加广阔[1]。通过智慧教育而搭建的学习管理平台,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进一步优化,使学生能够在高职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效的衔接和过渡到本科课程的学习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促进多种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层次及多元化的要求,学生在经过高职教育之后,其相关能力仍然有一定的欠缺。而通过智慧教育的层面构建的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多种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智慧教育能够有效的解决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问题,可根据专业开设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培养的过程当中,智慧教育可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智慧教育有着全面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经济和时间方面的成本,促进了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2]。除此之外,智慧教育也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在高职自考专本衔接模式的应用中,可充分通过智慧教育发挥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作用。

(3)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深化发展

在高职的教育过程当中,尽管运用了一些措施促进教学与科研和产业化之间的联系,然而,运用的效果却不明显,彼此之间仍然有着十分明显的界限和隔阂,并没有起到联动的作用,另外,由于高职教育在管理理念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也进一步造成了产、学、研之间脱节现象的发生,使得整体的教学管理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而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在借助智慧教育的前提下,能够有效的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深化发展,增强彼此之間的联动性。首先,智慧教育带动了高职教育在管理理念上的转变,使其能够朝着更加科学的本科教育管理理念上发展;其次,智慧教育充分的体现出了信息化媒介时代所具有的“互通互联”性质,将产、学、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和发展,对于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在智慧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方面的认识偏差

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是在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之下,所构建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创建的本意主要是为了能够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尽可能的满足个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3]。然而,对于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一些人对于自考并不认可,认为其文凭在社会的接纳程度太低,不便于之后的就业,因此认为该模式的应用是无意义的。部分学生认为,在通过了该模式的学习之后,获取到的学位证书,在专业水准以及竞争力方面,远远低于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这种观念也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2)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行动偏差

一些高职院校在开设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的过程当中,过分追求利益,违背了该模式创办的初衷和意义,在该模式具体应用的过程当中,对于服务和管理方面,整体表现为能力不足的情况,并没有结合教育的发展理念进行课程的开设,仅仅只是为了追求利益而将办学功利化,在课程设计方面,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并没有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最终导致的衔接过程的不顺利[4]。除此之外,对于教材以及教学的方式和学习方法,都没有进行良好的革新,只是对该模式有了一个模糊的定义,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行动偏差,最终导致应用的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够得到良好提升,应用的反馈效果也较差。

(3)人才能力提升方面的结果偏差

由于在教学方案以及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都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在教学方式的应用上,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规律,并没有真正运用到智慧教学方面的平台和内容,最终使得人才能力提升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结果偏差,学生普遍表现为课程合格率以及就业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

(4)各平台之间的融合偏差

在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应用的过程当中,助学知识服务体系间出现了系统化低以及关系松散和协同创新能力低等各种问题,不仅如此,自考行政管理部门本身也没有良好的运用信息化手段,整体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有着严重的本位思想。借助智慧教育所搭建的网络助学平台以及助学管理平台存在管理上的涣散,平台的建设进度十分缓慢,并且智慧化应用的程度较低。

三、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在智慧教育应用中的措施分析

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立足于终身学习发展的理念下,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而对于该模式的应用来说,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1)增强宣传力度,保障智慧教育管理理念落到实处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的进一步应用,那么智慧教育就必须要与管理模式进行深度的融合,进一步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和价值。

首先,院校必须要对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作用进行深入的了解,选派有经验的人员对该领域的发展动向和前沿信息进行学习,不断树立起智慧教育发展的正确理念,在对硬件设施进行不断建设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设备的维护,才能够建立起长效使用机制,使智慧教育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以及内容空洞的问题出现。

其次,高职院校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全体师生在思想方面的引导,使全体师生对智慧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我国的智慧教育仍然处于发展和探索的阶段之中,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衔接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应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而有效的促进智慧教育和高职衔接模式的深度融合[5]。

(2)构建学平台和助学管理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在对专业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察的前提下,有效地构建起学平台和助学管理平台,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除此之外,智慧教育还有利于搭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互助的平台,使二者之间拥有完全平等的关系,学生能够在智慧教育的前提下,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另外,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构建起学分银行以及学分互认体系,发挥出教育“立交桥”的作用,学生在智慧化学习管理体系的帮助下,能够更加清晰自身的学习水平,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提升。智慧教育能够实现课程管理的优化,将互联网学习资源进行共享,有效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生拥有更加多元的学习环境,在此种情况之下,教师的教学模式应用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促使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能够得到顺利的衔接,增强该模式应用的实际效果。

另外,必须要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水平,对教学课程的设置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如此一来,才能够使教学模式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助学模式的衔接也能够更加顺利的推行。

(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的深化发展

把科研与生产实践与智慧教学进行深度的融合,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水平。在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的应用之下,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更高水平来适应社会的需求,是该模式应用和开展的重要目的,也是学生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所在。可将院校以及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有效的联动,构建起多方智慧教育管理平台,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智慧教育平台所具有的各项优势,还能够在实际教学的环节当中融入生产实践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更能够促进学生核心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形成自我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也是助学模式开展和应用的真正目的所在。

(4)搭建智慧教育管理平台,促进各管理部门的深度融合

在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的应用下,一些院校存在严重的行动偏差以及认知偏差,对于服务和管理方面,存在严重懈怠的问题。可通过智慧教育管理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深度融合。首先,应当建立起一个及教务处以及就业处和学生处等多个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智慧教育有著互联互通的优势特征,而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要促使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作,进一步加强平台的兼容性,使得管理的整体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在助学模式应用的过程当中,始终秉持着教育为先的理念,对于学习功利化的情况,应当严格禁止[6]。在传统的教学管理过程当中,各个单位始终都只负责某一个板块,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沟通和联动,所以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院校应当借助智慧教育的优势,进一步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使各个单位以及各个平台都能够为一个目标所服务,有效的杜绝了管理效率低下以及学习功利化等不良情况的出现。

为了能够有效的消除人们对于助学模式的认知偏差,可通过智慧教育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强院校以及人社部门和就业市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断拓展就业信息平台,借助智慧管理平台所具有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对地域的经济规模以及产业结构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科学的预估和判断在一定时期内,该地域需要的人才数量以及结构等,从而为各专业的需求人数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提升就业率,转变人们的固化认知。

(5)建立监督和评估系统,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

在助学模式应用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监督及评估系统,有效的借助智慧教育的优势特征,对应用的各个环节以及实际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控,使整个助学模式能够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运行。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与信息技术有着紧密联系的智慧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对各种教育类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自学考试也是如此。自学考试也应当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下,不断创新和改革传统的学习、管理、教学模式,有效的运用智慧教育所具备的各项优势,不断推动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力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葛瑶. 高职教育专本衔接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J]. 赤子, 2019, (028):107-108.

[2] 施金锋.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建设探索[J].中国考试,2017(11)68-69.

[3]苏美颖. "专本衔接"自考助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市场论坛, 2019, No.185(08):88-90.

[4]吴晓莲. 自考"专本衔接"教学模式探究[J]. 信息周刊, 2019, (037):426-426.

[5] 刘永浪, 杨小东, 洪年芳. 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J]. 2021(01):82-83.

[6]郭兴华,杨洪涛.基于移动学习的自考专本衔接助学系统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8)18-20.

作者简介:毛建云(1980年4月14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江山,学历:矾硕士研究生,职称: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作者:毛建云

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管理论文 篇2:

试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放式管理平台的构建

摘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放式管理平台建设经验,就是横向联合与纵向分权相结合,对外探索校企联合办学,对内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在教学、科研、督导、学生管理、招生就业、人事、财务、工会等多个方面加大系(部)管理自主权,实现办学重心逐渐下移,管理权限逐步下放,共同组成开放式的立体的系统管理平台。

关键词:高职院校;开放式管理平台;构建

自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实施以来,高职教育迅速形成了“紧跟经济发展需求,校企合作,示范建设百舸争流;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工学结合,高职改革千帆竞渡”的喜人局面。回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成功经验是多方面的。其中,科学的管理平台的构建尤其值得研究总结。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需要“一个大脑”式的管理大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开放式的、立体的。其横坐标是由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以横向联合为特点、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内涵;纵坐标是学院党委领导下的院系二级管理,以纵向放权为特点,以提升管理层的执行力为内涵,辅以“教授治教”和“教代会”等调控措施。这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生长共同体”。这个横向联合(校企合作)和纵向分权(二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平台相对于传统管理而言是“开放式”的,因此,我们称之为开放思维下的系统管理平台。这种立体式的管理模式,目的在于拓展高职院校管理视野和转变高职院校管理职能,实现高职院校建设目标。

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一)理论依据及意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职教育要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进行合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管理要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体现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切实保障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体系,将企业资源引入教育,使学校成为校企双赢的管理平台。这是一个为成员单位提供交流的平台,一个向社会展示特色的窗口,一个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论坛,一条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这个平台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人员互通、信息共享,联合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生产效益共同提高,加强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集成与共享,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促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和“零距离”上岗,形成校企良性互动,推动校企共同发展、互惠共赢。

(二)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

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职业教育集团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牵头单位,由省内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自愿参加组成的教育集团。该平台以“合作交流、共享资源、同闯市场、共赢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引领、协调、沟通、共享、服务”为工作重心;以“依靠政府、依托企业、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工作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契约为保证,以项目为纽带,以教学、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共同联手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人才。集团成立后,通过充分有效的校校(或科研院所)合作、校企合作,优化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在人才培养与培训、人力资源开发、产学研结合、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展开实质性的融合探索,带动集团各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的发展,促进高职教育向集团化迈进。这一平台为集团成员单位服务,在校企、校校(科研单位)之间“穿好针、引好线”。具体做法:一是利用学院现有“双师”优势,搞好集团内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师资培训和企业员工轮训;二是利用学院已有的教学资源优势,加强对集团内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指导;在集团内开放实习实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资源共享,每年接受一定数量的集团成员单位的学生或员工进行实习实训和职业资格证考前培训,面向集团内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开展职业资格证考试认证;三是利用学院主管单位的行业优势,及时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行业信息,推荐学生就业;四是利用学院多年形成的“订单”培养优势,积极牵线集团内成员单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围绕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发展需要,在员工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企业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充分合作,形成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科研单位共同发展。这一平台还可以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从企业选聘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来学院做兼职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事实证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作为开放式的合作平台,能够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成为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规范化、制度化的保障。

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构建院系二级管理平台

以纵向分权为特点的二级管理模式,目的在于转变高职院校管理职能,提升管理层的执行力,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一)理论依据及意义

运用现代组织理论,实现管理中心下移现代组织理论是二级管理组织设计的理论依据,其中扁平化组织结构是现代环境下高职院校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形式,它强调分权管理,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减少,各基层组织之间相对独立,减少中间层次,以快速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现代“管理幅度”理论认为,管理者由于精力、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所能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当下属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超越了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范围,而且越往高层,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下属就越少。一个上级管理者一般以直接管理5~8个下级为宜,超过10个就难以协调和把握。把制度建设和管理幅度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是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存在的基础。依据前者,在实施“院系两级管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对系部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依据后者,在规模日渐扩大的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重心下移”是必然的选择。

运用目标管理理论,保障二级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就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如果一个范围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这范围必定被忽视,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则组织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目标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目标管理强调“参与”,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形成“目标—手段”链。二是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代替“压制性管理”,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目标管理促使权力下放,从而有利于解决组织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使组织更有活力。四是目标管理注重成果。实行目标管理,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从而能按贡献大小来评价各层级和广大员工的工作绩效。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法律法规为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明确要建立院(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引导下,国内很多高校对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二级管理已成为众多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二)院系二级管理平台的构建

这是一个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的以党政职能部门为一级管理机构和系(部)为二级管理机构的系统管理平台,构建这一平台必须宏观上辅以“教授治教”和“教代会”等调控制度,使之更加完善、合理。

成立教授治教委员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重视内涵建设,尊重学术权力,要树立人力资源开放式管理理念,成立教授治教委员会(也可以称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促进教学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不断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和效益。教授治教委员会是学院教学工作的指导、参谋、咨询机构,其具体工作:一是提出学院教学发展的整体规划及办学的中长期发展计划;二是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供学院领导决策参考;三是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改造方案;四是积极研究、推广教学改革经验,制定出重大教学改革方案;五是督导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审议各类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参与各种教学评估活动,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意见和建议。

完善教代会制度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切实抓好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网络,拓宽民主管理渠道,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代会既要有章可循,又要富有生命力,成为构建和谐学院、共谋发展的平台。要切实抓好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院领导与教职工双方的自我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网络,拓宽民主管理渠道。

二级管理平台的构建(1)职能部门协调管理。高职院校职能部门主要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内部政策和筹措与分配办学经费等手段对系(部)进行指导、协调、服务、监督、考评和奖惩等宏观管理。学院职能部门作为一级管理机构要根据管理职能规范管理程序实施宏观调控,真正做到简政放权,重心下移,提高效能。学院对系(部)的管理与监督将由过程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目标管理为主,学院主要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系(部)整体工作及其领导班子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系(部)相关利益直接挂钩。学院按管理权限对系(部)工作进行全程监督。(2)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学、科研、督导、学生管理、招生就业、人事、财务、工会等多个方面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加大系(部)管理自主权,实现办学重心逐渐下移,管理权限逐步下放,有利于充分调动与发挥系(部)办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效能。

教学工作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系(部)是学院教学管理二级机构,要重点把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和提高教改科研活动水平。科研二级管理职能重在把握科研队伍建设、做好科技服务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督导二级管理重点把握教学运行状态、监控教学运行过程、反馈教学运行结果和提供教学决策咨询。学生二级管理重点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奖助学金评比和发放工作、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和抓好辅导员及班主任的管理考核工作。招生二级管理重点把握根据学院统一安排做好招生宣传与录取工作;就业二级管理重点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人事二级管理重在做好人员引进与招聘、进修与培训、管理与考核、外聘教师管理工作。财务二级管理要加强预算管理,科学配置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了解学院统筹支配经费,掌管好系(部)处室自主经费(含职能部门统筹使用经费);对部门自主经费进行统一核算、指导和监管。工会二级管理着重把握积极参与系(部)的民主管理,督促校务公开、系务公开,保证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得到落实;积极组织全院性活动,丰富教职员工文化生活等。

总之,100所高职院校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及时总结和宣传其管理经验,构建开放性的管理平台,有利于做好示范引领,有利于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印象高职[OL].[2009-11-26].http://61.164.87.132:8080/Articles/465.aspx.

[2](美)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美)德鲁克.管理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谈征宇(1964—),女,湖南长沙人,教育管理硕士,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作者:谈征宇

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

摘  要: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对高职院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现代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迎合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本文将简述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分析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并探究提升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

引言:

信息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而高职院校作为国家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紧跟国家发展脚步,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提升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质量。

1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1迎合信息化社会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教育行业也在不断扩展信息化教育内容,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伴随着高职教育规模和网络普及不断扩大,高职院校所产生的数据信息也日趋增加,其中档案的类型和总量也在不断增多,管理工作的难度逐渐增加。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已经明确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快现有档案数字化进程的要求。这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这也是网络环境中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从理论向实践的跨越,使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

1.2增强高职院校管理

档案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涉及教学、科研、师生信息等多种内容,增强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也是促进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高职院校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档案管理信息化也是推进现代化大学的必然选择,档案信息化水平也是评判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提升管理、人事、教学等工作效率,为高职院校进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3提高档案信息运用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包含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信息档案过于陈旧,纸质档案使用也不如信息档案便捷。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让更多档案为学校发展建设服务。信息化也将改变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从保管、整理变为向信息采集、服务职能转换边,利用信息化优势频繁而高效地利用档案,打破时空的限制,大幅提升了档案的使用效率和利用价值。

2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2.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

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处于服务性、辅助性的工作,对学校发展和管理起到间接作用,这也使得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重视和投入程度不高或不到位,往往只是连接起网络,配备几台计算机便完成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但是这种“信息化”根本满足不了整个高职院校的管理活动。另外,学校建设是多方面的,许多方面都在进行建设发展,档案管理难免会受到延后待遇,导致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1]。

2.2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不准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目标,其本质与核心内容往往是将档案数字化处理、档案管理工作网络化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没有挂钩,这也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只有构建明确的目标,了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提升和影响,才能使信息化建设更为有效,档案管理工作更为可行。

2.3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不高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后续的管理工作都需要相应的信息化人才执行,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效率不够全面,档案信息处于被动获取的状态,档案管理工作也是被动服务。而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需要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来建设,避免由于档案管理人员水平不足、信息技术能力缺乏,而使得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不佳,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3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策略

3.1明确建设目标,实现资源整合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之上,具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没有明确的目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会如四不像一般,信息、管理、档案、服务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而没有标准和规范,就会使得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模式、形式多种多样,造成档案信息收集、传输、检索的难度增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应当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基准,以档案管理工作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发展导向。一方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要迎合时代发展趋势,积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构建出更为优质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以此提升整个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而且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之前就明确适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运作体系,既能够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也能够促进信息化建设为高职院校管理提供帮助,为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而另一方面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建设中也应积极运用信息资源的优势,提高档案信息化的内在质量,将档案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效整合,促进档案信息化使用水平,才能为信息化建设带来提升[2]。

3.2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应当从三方面提升,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首先是高职院校本身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应当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对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要作用,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主要工作,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内容和环节,稳步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其次,应继续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资金、软硬件的投入,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及配套的管理软件。当然,短时间内投入大量的资金过于理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放眼长远,从过往档案数字化、现有档案信息化处理、后续档案网络化采集傳输,不断投入建设,逐步完善整个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进步发展。

最后,加强对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在提高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基础上,结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培养档案管理人才了解信息化工作内容,或是让信息化建设人员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配备,以此提高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效率[3]。

3.3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

为了使档案管理能够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让所有使用者便利且快捷地使用档案信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构建相关的系统,档案管理的核心应当是信息化档案数据库,为传输、归类、接收提供相应的支撑。档案管理应当与学校网络平台相互结合,积极扩展档案数据资源,并传输至网络当中,对网站内部的档案资源进行展示和存储,不仅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便利的查询方式,而且也节约了档案信息的收集和传输时间。当然,在构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同时也需提高信息化档案安全水平,在当前网络环境中,网络安全尤为重要,为了避免出现档案丢失的情况,提高档案信息价值,应当适当为档案进行加密,增强档案管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

结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方向,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应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出发,明确信息化建设方向和目标,而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制度下,充分发挥信息化档案管理的优势,促进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为高职院校管理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策略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21,22(02):47-48.

[2] 邬彩虹.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发展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10):55-56.

[3] 李月.浅析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知识文库,2020(17):197-198.

作者:吐逊江?阿布来提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论文下一篇:剖宫产伤口愈合妇产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