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以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基本概述、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机制创新途径分析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工学结合改革分析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做好这一工作在培养建设具有浓厚中国特色高职职业教育教学道路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融合探究

【摘 要】本文分析工学结合高职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针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相融合的机制创新路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创新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对教育价值的实现,还是对社会价值的实现,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很好地运用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分析工学结合高职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针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相融合的机制创新路径,希望可以为教育机构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概念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将社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市场与教学进行结合。我国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非常必要。现在我们就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出发,探究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需要树立的几个基本的概念。

首先是市场的取向。工学结合中的“工”是指企业、行业、市场等要素,而“学”则代表学校、学生以及学术研究等内容。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树立市场化的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围绕市场展开教育,根据市场需求树立培养目标,一切以市场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其次是合作的导向。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坚持合作的基本精神,只有加强教师、学生、校企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才能保证教学设备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等满足市场的需求。再次是开放的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姿态,在办学、科研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吸收其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优点,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设备与师资力量,在管理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改革,實现与社会的完美对接。最后是革新的方向。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的人才培养需要,亟须进行不同于传统的、不逐同大众的、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化改革,以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主要因素发生变化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以及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教育主体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主体基本上就是学校的教师,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主体转变为学校的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轮流担任。这样的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灵活,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教育客体的变化。由于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深入到企业内部实习的机会,学生的身份将向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进行转变,提前适应企业的环境,为以后走入社会做准备。

3.教育环境的变化。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校园会与企业进行合作而使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这样的话,学生就不再处于单纯的校园环境,而是开始进入企业,面对企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为了更好的适用新型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势必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在制定调整教学目标时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

(二)对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开展对于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提升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深入到企业内部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时所不能获得的。尤其是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模式等等,只有亲身体验之后,才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所以说,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严谨工作作风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环境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通过耳濡目染与真实体验,对于企业的文化与氛围进行不断地了解,职业品质与道德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再加上在学校接受的职业道德理论的教育,学生在走入社会、进入企业之后,很容易融入到现实的职业行为中。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自律意识。学生身处企业的环境,除了更利于塑造职业素养之外,对于学生合作与自律意识的培养也有极强的促进作用。企业的条例、规范时刻都约束着学生日常的行为与思想,比如说,在进入企业之后,着装整洁、自动熄灭香烟等等。而在与其他的企业进行项目竞争时,企业内部的成员一致努力工作,争取为所处的企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对于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实困境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与政府、企业以及当今的教育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外界环境与实施要素两方面来看,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面临着较大的现实困境。

(一)从外界环境来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实困境

目前,工学结合的支持体系还未真正的确立,原因就在于我国的政府机构、企业建设以及学校自身都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从外界环境来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现实困境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探讨。

首先,我国政府在教育职责的明确、鼓励企业的参与等方面都处理的不到位,不能充分调动企业接受学生并对其进行教育的积极性,而企业更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把选人用人方面看做是高职院校份内的事,不愿意接受实习的学生。其次,由于高职院校公益性的教学目的与企业营利性的招收目标之间有一定的教育差异,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接受实习时,会因为在校接受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价值追求存在冲突,降低学生实习的效率。最后,在政府鼓励性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受到了极大的遏制,在派遣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往往只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从实施要素来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实困境

高职教育管理在进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革时,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经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存在而无法进行全面的改革。一方面,在新型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传统的课程模式势必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在进行专业课程的编写时,需要按照进入企业实习时具体的操作规范进行组织与编写;另一方面,现有的课程改革只是单纯的停留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教学形式的调整上,并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真正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除此之外,为了迎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实践课程的课程数,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的养成与试岗能力的培养,这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经常会忽视的重要部分。

四、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相融合的机制创新路径

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面向市场、企业,积极寻求创新的办法,使得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完美结合。调查研究发现,只有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的倾向性

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要把学校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育、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构建符合当地企业需求的教学管理体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根据自身的教育特征成立主体专业的指导委员会,尽可能的让企业的专家人员参与到专业课程的制定中来,鼓励学生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加快对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

由于高職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实训基地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作用,高职院校需要尽快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建设,把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生产流程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加大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秉承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使得高职院校管理更好的发挥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特点

在高职院校全面展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之后,最首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的骨干队伍与带头人。并且,为了更好地明确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可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或专家领导,不定期地为学生讲解企业的职业要求,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之前能够增强对于企业的了解,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为正式参加工作做准备。

(四)科研开发的共同进行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并不单单是指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要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而且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也要坚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并把科研开发的重点放在应用与共享上面。具体的科研开发的措施有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共同开展科研开发的创新建设;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建立重点学科的实验室与科研中心等等。

(五)人事机制的活力与激励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在高职院校建立相应的人事分配机制,不断地完善教职工的工作考核标准与奖惩措施,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完备的校园管理体系。

总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使高职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职业素养也得到很好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加快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实现职业素质、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并重,通过增强实验、实训以及校企合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尽快地融入企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韩奇生.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角色重塑论析[J].高教探索,2013(6)

[2]余荣宝,王欣,刘红新.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策略探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研究》成果介绍[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3]龙屏风,肖庆丰.构建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体系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高教学刊,2016(8)

[4]周兵.构筑高职“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体系[J].财会学习,2015(12)

[5]吕益萍.中外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比较之浅见[J].教育与职业,2012(14)

[6]刘成尧,韩承江.高职工学结合跨课程项目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8)

【作者简介】罗 梅(1980—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责编 刘健华)

作者:罗梅

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探讨

摘 要:本文以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基本概述、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机制创新途径分析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工学结合改革分析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做好这一工作在培养建设具有浓厚中国特色高职职业教育教学道路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管理 机制创新 改革

从理论上来说,高职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在学习中引入工作,将工作代入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两大关键主体—— 高职学校与社会各企业单位在工学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沟通,在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及目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下,高职教学工作中的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开展。其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高职学生实践操作与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如何找准专业特性,加大高职课程改革力度,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评级标准,立志于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兼备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已成为相关工作人员在坚持走高职特色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道路,坚定不移的探索与研究高职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过程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1 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概述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培养并建立行业、企业单位以及学校相统一的教育教学参与机制是当前高职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最根本出发点与归宿。要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与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相融合,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立足高职学校发展实际,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建设

工学结合实质上就是企业、行业与学校、教学的结合。高职院校需要在管理运行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与归宿,有针对性的制定各种办学措施,一切教学手段与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学生准确的专业定位为前提,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综合性、复合型专业性人才为最终目标。

1.2 共建平台、面向开放

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校企合作特点要求高职人员需要具备较为充分的开发性。学校需要主动走出校门,深入市场,了解市场各行各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信息。采取各种方式吸引企业与校方的合作,以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不断完善高职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及办学力量。

1.3 提升素质,面向改革

现代社会对于生产第一线实用性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传统的高职教学管理方式继续做出一定的调整与改变,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与革新是必然选择与发展趋势。高职学校应当构建起良好、系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将基本素质、岗位素质与专业素质在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相等同。

2 工学结合与高职管理的机制创新

首先,高职学校在贯彻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对课程开发与专业设置做出一定的发展与创新。我们需要以市场为依托,将市场经济发展对各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与技能需求同高职学校课程、专业的设置连接起来,以企业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重视程度为参照,对各种知识技能在高职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及其课时比例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次,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发展工作。高职院校需要认识到一点:好的实训基地需要做到教学性与生产性的高度统一。先进的硬件设备设施与良好的育人师资在实训基地的就爱说呢和过程中缺一不可。这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的复杂工程,单靠学校与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实训基地的生产流程多元化建设投资的主体,创新与企业联合的办学模式,进而使实训基地依托企业更加深入到市场运行发展中;最后,我们需要特别重视教师在高职教学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在学校各个专业教学队伍当中选拔一批具有影响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力的骨干教师队伍,聘请校企联合单位相关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的兼职教师,将“双师”性教师队伍作为高职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核心的任务之一。

3 教育教学管理的工学结合改革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但是新时期教育教学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与趋势,更是我国高职教育管理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教学任务。总的来说,要想使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能够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教学方法的探索需要深刻贴近专业现实

我们需要在专业教材的选择工作中始终坚持“低起点、联专业、分层次、重能力”的原则,使专业文化教学课程能够为实践操作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完善落实高职阶段“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兼顾学生基本素质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3.2 坚持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整个高职阶段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第二学年的工学交替式学习模式以及第三学年的定岗实习式学习模式。高职学校与企业需要建立起全面的信息沟通系统,处理好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工”与“学”的关系。在确保学生按照专业需求进行各种实习作业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进而使得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教学方式能够得到规范化建设与发展。

4 结语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要求。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关键分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下产学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深知只有在中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大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完善,才能确保高职阶段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高职教学与市场发展需求的深层次融合。

参考文献

[1] 叶宇.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

[2] 余波.适应高职发展新变化,构建思政教育新体系——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政课的实效性改革[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7).

[3] 张弘.高职专业顶岗实习的要义与管理策略——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0(6).

[4] 闫方平.石油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4).

作者:张欣

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论文 篇3:

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摘要]激励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组织凝聚力和实现组织目标。把激励理论运用于高职教育管理中,要以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为基础,以信任学生为重要条件,以为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为重心,以多元激励方法为保障,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职教育管理 运用策略

[作者简介]陈玮(1976- ),女,江苏连云港人,徐州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徐州 221004)丁越华(1962- ),女,安徽亳州人,钦州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钦州 535099)

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刚性管理思维逐渐式微的当下,柔性管理思维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现实办学情境中,高职教育管理呈现出“背景的特殊性、对象的复杂性、内容的职业性、模式的开放性、实质的就业性”①等特点。因此,不能依赖传统的刚性管理达到高职教育的管理目标,而应针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高职院校的办学规律与特点,把激励理论广泛运用于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

一、激励的主要功能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本性是不断发展的,而其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知识、技能、道德和精神等方方面面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人的激励即是基于“人性的可塑性”的一种教育。激励在实际上确认了被激励者在激励的交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人不断获得认识自我的契机和发展自我的冲动以及发展自我的可能,提升人的“主观精神的生长”。在接受激励的过程中,被激励者形成并更新着自我激励的内在机制,不断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组织凝聚力

组织的凝聚力来自于成员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但社会的理性化和抽象化却消解了成员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使得社会个体被置于“归属感淡化和生活意义空洞化的现代性体验困境之中”,被社会转型特有的矛盾、焦虑和紧张包围,呈现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危机,个体与社会处于难以消除的冲突和矛盾之中。这就在事实上解构了组织凝聚力,使组织凝聚力趋于碎片化。在激励实施的过程中,精神、情感和价值世界的互相接触与沟通,使得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得以密切,人与人之间重燃温暖之火,而人的归属感也随之而得以强化,促进人们在共同利益群体中寻找到生活意义,进而弥合人与社会之间的裂痕,提升组织的凝聚力。

(三)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而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组织目标的实现又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到一定的挫折。在外部环境不利好的情况下,一旦組织成员产生倦怠,将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增加更大的风险。而组织成员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核心动力,实际上,“任何个体行为的起因都是人的各种需要,当需要萌发而未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生理或心理紧张,从而激发动机,在动机驱使下人们才采取行动,去努力实现预定的目标。”②工作状态、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不管是面临外部环境的恶化,还是组织成员的倦怠,都必须从心理上、思想上和精神上给予组织成员有力的鼓舞与激励,以促进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运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正确引导高职学生

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学习主动性和行为自律性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③,有着较为明显的逆反心理和情绪,容易与他人、与学校产生对抗。激励理论深刻把握人的需要,要求以适当的奖惩和设计适当的工作环境来激发人的动机。把激励理论运用于高职教育管理中,就表现为一种柔性管理,能有效发现和把握学生的学习、交往等多方面需求,并制定切合高职院校学生需求的引导策略和方法,进而激发、引导、驱动和强化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在自我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发展。

(二)有利于营造高职校园和谐

和谐校园是学校教研、党务和行政三大基本主体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则是“校园和谐与三大主体关系和谐的根本”④。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和学生是人数最多、最活跃的两个群体,只有以两个群体的和谐为基础,才有校园和谐。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运用重塑了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需求并据此为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避免了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减少了师生的冲突而增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另一方面,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遭遇失败,而教师的及时激励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信心,帮助他们走向成熟。

(三)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高职教育的发展是长期、全面和稳定的发展,这依赖于多方面的条件,但最根本的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完善校内教育管理、提升高职教育水平。把激励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纠正了传统高职教育管理只设定总体性目标而不设立具体化、可实现的目标的习惯,并直接把该目标与学生个人利益、教师个人利益联系起来,通过建立多层次激励机制,采取多元化激励方法,以及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差别化激励,焕发师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热情,使高职教育管理呈现良性发展态势,进而推动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三、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一)以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为基础

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现代信息社会发展潮流中,互联网、手机、博客和微博等新媒体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必然导致高职学生学习需求和方式的变化,而激励理论的运用正是基于人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应在高职院校建立包含“院—系—辅导员—学生”等环节的师生对话机制,让学生主动发出关于学习需求方面的声音,并以此建立学生学习需求数据库。同时,还要实现该数据库的定期更新,以确立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便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决策。

其次,深入了解学生的交往需求。参与交往是高职学生的重要需求,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管理应在引导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交往需求。要紧紧依托辅导员、班主任、班团干和学生社团,深入把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时期、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的交往需求,为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激励理论打下基础。

最后,深入了解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高职学生对自身有较高期待,但也担忧遭遇失败而引来讥讽和嘲笑。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自我实现,因此应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包括勤工俭学需求、社会兼职需求、义务服务需求、实践学习需求等。同时,应帮助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的观念,帮助他们不断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继而提高激励理论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效用。

(二)以信任学生为重要条件

首先,信任学生的思想精神动力。维特根斯坦认为,人的世界图景的变化“将最后要取决于一个说服或皈依的过程,而不是取决于一个给出理由的过程”⑤。教育管理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重构学生“世界图景”的过程,而要“说服”学生,必须基于对学生的信任。学生是激励理论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实施对象和最大的受益者,只有充分信任学生有强大的思想精神动力改变和完善自身,激励理论的运用才建立在坚实的大地上。

其次,信任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管理的过程贯穿着学生的自我管理。要信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智慧,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而不是放任学生自我管理),发挥学生在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课程设置和班风、学风、校风等方面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发现和阻止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冲突、学生与学生的冲突、学生和宿舍管理人员的冲突等,以使得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切合学生的需求。

最后,信任学生能自我实现。要相信学生能为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具有自我实现的潜力。只有充分相信学生能自我实现,才能使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才不会使激励理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遭遇挫折而停滞。

(三)以设定合理目标为重心

首先,设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教育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办学条件设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建立起相对独立而有紧密联系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

其次,设定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因此,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技能发展需要设定实践教学目标,二要根据高职学生的技能发展潜力设定实践教学目标,三要适应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需要设定实践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不断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体验这些目标的有用性,进而形成巨大的激励力量。

最后,设定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高职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职场,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应在深刻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特征和趋势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性格、知识技能技术和发展潜力等,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以职场模拟、职业生涯设计竞赛和顶岗实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职业岗位,在收获成功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我、调整自我乃至修正职业生涯目标,把握职业生涯的发展航向。

(四)以多元激励方法为保障

首先,在高职学生的不同成长时间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在高职学生入学初期,要以鼓励、表扬、赞赏和奖励等正面激励方法为主,帮助高职新生走出高考失败的困惑和迷茫,帮助他们融入新的校园环境,融入新的生活,同时要辅之以一定的惩罚方法,对违纪学生给予批评、警告和处罚,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在学生适应高职院校学习和生活后,要选择恰当时机综合运用奖励激励法、竞赛激励法和榜样激励法等多种激励方法,以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为主线,提高激励的时效性。在高职学生临近毕业阶段要突出目标激励和考评激励,通过指导高职毕业生设置适当的职业目标激发他们的就业和创业动机,把学业考核、技能考核和思想政治素质考核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职业目标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结合起来。

其次,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要把那些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和偶尔犯错误的学生区别看来,对前者进行严肃批评并做好批评之后的引导工作,明确批评的目的并非批评本身,对后者则要采取暗示的方式,在柔性的语境中实现教育管理目标;要把那些性格开朗的学生和性格孤僻的学生区别开来,对前者可以用直接的激励方式,对后者则应采取以尊重和关怀为主的委婉的激励方式;要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区别开来,对前者要以物质激励、尊重与关怀激励、榜样激励、暗示激励等方法为主,对后者则应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

[注释]

①张莉.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规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0):36-37.

②杨宏.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32):34-35.

③靳润奇,池卫东,王冬梅.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32):30-31.

④袁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与教研、党务、行政主体关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3):31.

⑤陈常燊.《论确实性》中的“相对主义之谜”[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

作者:陈玮 丁越华

上一篇:经济后果背景下盈余管理论文下一篇: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