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高职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根据相关调查,约有5%的高职学生在人际关系、抗挫折能力等心理特质上存在问题,甚至具有孤独与抑郁的相关症状。高职院校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将解决心理问题变为预防与心理发展的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与力量,这给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方向。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危机管理高职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危机管理高职教育论文 篇1:

大数据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预警评价体系的研究

摘  要:保证我国高职教育未来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内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作为一个系统且复杂工程,质量预警成为整个保障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也成为了影响整个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它能够帮助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文章主要是对质量预警相关理论进行仔细的研究与探讨,通过本校教学质量评估监控数据,检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科学性,建立更加完善的高职教学预警评价体系。

关键词:指标体系;预警方法;教学质量;高职院校

引言

職业教育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并且促进全体劳动者可以朝着可持续教育方向不断发展。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职院校进入到一个稳定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界开始重视关注教学质量发展,因此从原有的重视规模建设逐渐转变成内涵发展,希望通过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可以保障我国教育质量得到提高,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最新目标。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因此这就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预警机制存在极大的研究空间,所以本文将从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两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探讨。

一、大数据的含义

现阶段,学术界对于大数据的研究较多,但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准确的定义。在《大数据》一书中,我国著名学者涂子沛做出这样的理解:所谓的大数据,其代表着超出传统意义尺度,很难用一般软件工具捕捉、分析、管理的大容量数据的总称,其单位为“以太节”。大数据的大,指的不仅是容量大,其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其在海量数据整合、分析以及交换下,所带来的新知识与新价值,实现的大发展以及大科技等。也有一些学者在对大数据进行研究时,提出大数据的两个概念,其中的一个概念为:无法用人工、简单的计算机软件处理的庞大数据称为大数据。提出的另一个概念为:对大量的数据信息做出统计,进而从看似无关联的信息中,发现存在价值的规律。通常情况下,大数据存在以下几种特征,第一种,数据容量巨大;第二种,数据类型繁多;第三种,处理速度快;第四种,价值密度低。

二、基于大数据环境下教育质量预警评价优势

(一)多方参与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会在较多方面产生大数据,如教学、学生社会实习、教学管理、社团活动等等,数据覆盖范围较广、类型较多、采集的时间也会相对较短。基于大数据环境下,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大数据的生产者以及使用者,因此具备多方参与的优势,可以供所有相关人员使用。

(二)数据采集更真实、全面

大数据环境下,在教学评价数据的获取上能够做到多层化、非结构化以及多元化,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反映出教与学各阶段的实际效果及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可以覆盖到教学层面的种种相关因素,同时,还能将其中潜在的知识信息全面、有效挖掘出来。除此之外,在采集渠道以及采集方式上,也更为多样化,能够采集到的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数据、视频数据以及音频数据等,可以更加真实、生动的将教与学更多细节记录下来。

(三)分析、处理能力较强

各种现今技术的良好应用下,可以实现教学数据的海量处理以及动态分析,有效挖掘出这些数据蕴含的深层价值,从而提升决策水平,并且会及时发现教与学环节存在的不足,以助于针对性的制定出解决策略,例如,课堂实际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等相关设备,向教师反馈与课堂学习相关的信息,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回答情况,与学生展开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研究现状

目前来看,预警评价体系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也逐渐被应用在教育行业中,通过建立预警平台,可以对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职教育、高校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所以可知预警评级体系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在使用过程中也涉及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师教育质量与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除此之外,我国多名专家学者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可以保证预警评价系统快速与当前教育相接轨。最开始由李建军提出了将高等教育与预警评价系统相结合的重要性,随后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预警系统雏形。随后娄新生开始针对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且提出利用预警评价系统可以更好地解决德育风险危机,也能保证针对研究生所开展的德育工作具备时效性。汪广涛另辟蹊径,选择从正态分布规律出发,谈一谈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各项因素,随后设计出更加完善的预警评价系统。付敏与其他多为教师共同合作,选择研究教师教育质量现状,并且提出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为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预警开始成为近些年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但是因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教育质量预警评价体系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其中涉及到许多不健全的地方,因此需要更多人才主动投身到该研究当中来。在对预警评价系统进行构建过程中,需要从教学质量出发,对其做好实时监控与数据跟踪,更好地掌握各种信息内容。如果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生问题,逐渐与预警线相贴近,那么就需要及时的发出预警系统,由教育部门、高职院校等共同联合起来,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使他们可以采用提前预测的方式进行有效防控[1]。

四、高职教学质量预警评价系统构建理论基础、内

涵、功能、设计原则

(一)理论基础

危机管理作为决策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发生危机之前采用有效的预警方针,可以使人们根据预警内容采取救治措施。危机管理最主要的一个步骤就是防止发生危机,任何危机都存在一个演变过程,爆发危机之前存在潜伏期,危机会从量变转移到质变,而在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用有效的方法去消除危机,也是解决危机最佳时期。教学质量预警机制在构建过程是从危机预警理论出发,预警作为危机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在出现危机之前,预警评价体系就能够感受到危机苗头。因此高职院校所构建的教学质量预警评价系统,就是可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学质量发生危机时,可以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最终有效的解决危机[2]。

(二)基本内涵

高职院校质量预警评价被设置在质量管理当中,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诊断与评价,并且做好教学信息的处理、收集、评价工作,及时了解且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采用对应的决策,有效处理、预防未来将会发生的负面事件。这种方式的一个根本性目的就是为了对教学过程进行跟踪,并且描繪出对教学质量评价监控过程、管理过程中带来影响的多重因素,做好教学管理、教学方针等多方面导向性与前瞻性建议,如果发现偏差情况,必须采用纠正措施,以此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3]。

(三)功能情况

1. 预见功能

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质量预警可以及时发现且了解整个教学过程情况,通过教学分析、评估、监控等手段,根据预警所提供的异常指标,在发现某些问题后需要先进行确认,随后逐渐总结出在质量管理中可能会出现某些问题的具体结论。

2. 预防功能

教学质量预警评价体系中的预警与监测可以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测量、调整教学管理全过程,并且及时有效的制定对应的预防策略,及时找到发生问题的根源,避免发生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

3. 消除与缓解功能

利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预警系统,可以早日发现问题,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延缓或者避免问题进一步扩大,在发生问题之前采用计划方式减少该事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最终避免发生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4]。

(四)设计措施

目前来看,想要构架一个更加合理的评价平台,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在不断推行预警评价系统重要内容,但是实际推行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预警结果是否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在采用高职教育质量预警评价时,需要我们从当前的评价内容出发,以此作为基点,随后不断探讨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负面因素。并且从客观的规律入手,谈一谈应当采用哪种措施,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不断的提高,最终可以保证在后续使用该系统中数据易得、动态合理、结构科学、评价正确,因此这也成为直接反映出高职教育质量最有效的凭证。最终成为有效反映高职教育质量变化情况的实用工具。

1. 科学性与整体性

高职教育质量预警评价系统十分复杂,会涉及到较多内容,因此可知其将综合性与复杂性融为一体。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了解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明确概念、掌握计算方法、规范标准。以此才能保证最终所获得数据具有科学性,并且可以真实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变化趋势。

2. 可比性与可获得性

为了保证高职教育质量预警评价系统在后期应用过程中具有便利性与实效性,需要相关人员在收集完资料后,对所收集的资料做好分析、整理、加工等多项工作,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最终可以不断提高整个评价结果的可信度[5]。

五、构建高职教学质量预警评价的关键内容

(一)对于教师教学质量进行预警

预警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预警教师的教学水平、预警教师职业道德情况、预警教师的教学态度、预警教师教学方法、预警教师选择教材的科学性。教师作为传道导向者、受业促进者、解惑的顾问人员,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导演这个角色。教学质量预警内容会包含教师所有角色,在预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建立更加健全的学习信息制度,监控整个教学环节,同时分析教师与管理人员对于考试质量的权衡。与此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在实践环节时的学习质量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包括毕业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毕业论文等,做好实施监督与指导。在处理信息与管理信息问题方面,建立更加完善的预警管理平台,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等都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查询相关内容,如果该问题达到预警的上限,那么就可以使查询人员看到警示的标记,最终需要改变原有的对策,利用有效解决措施,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二)对于教学管理质量进行预警

在这个过程中也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对于工作人员态度情况进行预警、对于教学管理方法及制度进行预警等。具体情况包括下述几点:一是查看专业设置方面是否能够满足当前市场所提出的各项需求;二是查看所选择的培养人才方案,是否可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三是查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否可以满足职业需要与岗位需要;四是查看教学组织是否具备严密性;五是查看岗位工作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六是查看管理人员在工作时的工作效率;七是保证教师配合的合理性;八是选择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可以确定以人为本思想;九是学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是以未来的就业方向作为导向等等。

六、构建高职教学质量预警评价系统模块主要措施

(一)预警指标管理系统

为了建立更加健全的评价系统,需要做到下述几点:首先需要针对教学质量预警评价系统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确定,将科学方法加入其中,保障数据的可靠性,而这必须经过专家学者的精密论证,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当前高职教育运行的实际情况;二是维护预警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与权重都会因为生源质量发生变化、专业建设发生变化、社会对于人才提出不同需求等都会发生不同变化,除此之外,人们对于教学质量有着更高的认识,使得预警研究更加深化,对于数量、指标内容、权重等方面应当进行及时的修改,必要情况下也需要调整好指标的体系结构,这也是保证教学质量预警评价体系顺利应用的前提[6]。

(二)预警数据收集系统

1. 构建数据管理子系统

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需要依靠真实可靠的数据,才能发挥其真实的作用,在预警系统中也涉及到较多的历史数据与现实数据,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会由两个方面组成,分别是计算模块与数据库,数据库在这时起到的作用就是对数据进行更新、储存、汇总、录入、分类等一系列工作。计算模块由四个子模块组成,分别是变量预测模块、变量评价模块、变量权重模块以及变量选择模块,最终的任务就是计算大量复杂数据。

2. 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子系统

目前,可以由信息采集系统与信息初次加工系统共同组成信息管理子系统。针对信息采集系统,因为部分内容受到外来因素影响,在获得过程中十分困难,因此必须从这些指标内容入手,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采集通道,并且通过自己的收集内容,形成一个专用且可靠的信息采集系统;另一方面则指的是信息初次加工系统。在教育质量运行系统、高职预警评价系统中,需要对原来收集到的各种指标进行不断整合,随后由具备较高专业能力的数据甄别人员、计算机操作人员参与其中。在建立该系统过程中,需要保证对系统进行完整的监控,将灵敏性、准确性加入其中,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可以快速处理各种信息。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开展信息诊断工作,根据内部条件、可持续发展情况等,找到其中薄弱内容,最终可以更好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事件。通过建立教学质量报表制度,可以对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利用互动平台,了解学生、教师的意向,并且掌握好教学的动态。除此之外,也可以对社会、企业等做好实时调查,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3. 预警数据分析与处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并且快速给出相关的警示标记,在每月、每周,期末、期中、期初等不同时间段都需要提交更加完整的报表。利用自动分析方法,可以对各种公式与规则提前的储存在系统中,并且安装好所需软件,以此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发展动态,如果教学状况处于临界点,则快速发出信号。这里所说的预警信号主要包括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教学质量相关的预警信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学习质量相关的预警信号,包括讲课效果、课堂纪律、教学进度等。高职院校在制定管理规定与教学质量方面都存在量化规定,因此需要做好相应的处理,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特别是针对指标在出现上限后,需要对即将要出现的警情进行判断,这点是十分重要的。在录入系统过程中也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保证得到信息具有有效性,最终可以快速提交预警信号。

4. 预警预控与对策系统

专家分析系统:计算机虽然已经被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但是却不能完全替代人脑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出现各种警情或者对于各种指标在超出警限后,都不能使用计算机来判定,在这时需要依靠专家来进行推断。预控对策子系统预控对策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应当主动与专家建立联系,随后为使用者提供具有指导性的建议,以此可以组成一个完善的智能互动系统。这其中会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则是非常规专家系统,在完成咨询后,需要将咨询意见自动的存储到预警预控对策案例平台当中,以此可以方便日后调用。另一部分则是积累、储存在电脑中各种常规案例,它可以自动识别与调出与教育事故存在相同性质的对策。

5. 紧急事件查询系统

紧急事件演示与查询系统主要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计算机来建立的智能互动的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以输出警示信号,其实它的表现形式与交通管制信号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绿色、黄色、红色作为预警信号,随后需要由专业的人员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随后获得更加可靠的数据内容,直观体现在电脑屏幕中。比如可以根据经济监测预警做法:绿色主要代表的是没有任何警情,蓝色代表出现轻微的警情,黄色代表达到中级警情的情况,橙色代表出现较重的警情,红色则代表重大警情。事故演示系统中具备两个功能,分别是预测与评估功能,评估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稳定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估,并且发出对应的预警信号,学校的决策者可以根据发出的预警信号来预测教学质量实际情况,并且做出最终判断与决策。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主要是针对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动态教学质量预警评价系统进行探索,并且提出利用計算机对教学进行有效的监控的措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提高教学控制效率,保证教学管理具备主动性。同时全方位的监测教师教学、教学管理等多个状况,并且对于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预警,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预警评价系统,对于评价结果有效的监控与诊断,这也是教学质量预警评价体系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倪月犁.高职院校教育质量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经济,2020(06):186-188.

[2]沈卫文,邓佳.大数据场景下情感倾向的教学预警系统原型设计[J].信息通信,2020(02):278-280.

[3]周凤,王利,孙姗姗.基于评价体系的教学质量监控预警模型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03):38-39.

[4]吴胜强.“中国制造2025”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3(02):5-7.

[5]秦虎.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智能教务管理系统的教师、学生评价模型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6]郭扬,陈嵩,胡秀锦.完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8,15(04):34-38.

作者:蒋小波 周小云 颜克梦

危机管理高职教育论文 篇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干预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根据相关调查,约有5%的高职学生在人际关系、抗挫折能力等心理特质上存在问题,甚至具有孤独与抑郁的相关症状。高职院校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将解决心理问题变为预防与心理发展的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与力量,这给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方向。心理教师在工作中也要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使自身更加“积极”,使学生变得“积极”,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形成积极情绪,塑造积极品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根据相关调查,约有5%的高职学生在人际关系、抗挫折能力等心理特质上存在问题,甚至具有孤独与抑郁的相关症状。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建立高职院校心理评估体系、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等,都是十分有必要的。积极心理学在我国本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涉及,其中包括积极自我、积极情绪以及对身心状况的调节与良好品质的培养,都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对于提高高职学生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促进作用。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作为18岁至20岁左右的青少年,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定的特殊年龄,可塑性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手机等通讯设备的普及,大量的网络知识让高职学生应接不暇,在飞速接受知识灌输的同时,他们对于信息的筛选缺乏判断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之作为高职生的就业压力,则容易产生功利的心理,影响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作为青春期的少年,高职生情感丰富,思想活跃,有激情和创造力。但高职生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抗挫折能力差,心理较为脆弱,容易被现实打击,产生心理问题。高职生往往学生能力不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甚至对学习本身也有抗拒心理,使得他们在学习知识上是弱势,这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

二、高职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

高职生因其学习问题,在家庭中往往评价较低,作为家族成员的比较对象,与考上本科的亲戚相比往往自觉低人一等。与此同时,高职生又渴望得到家庭的关注,取得了一些成绩则希望得到父母或长辈的肯定,这种矛盾导致了高职生的心理偏差。除了学习以外,作为家庭的晚輩,其也能够得到家庭的关爱,对家庭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希望独立又不得不依赖家庭的矛盾,使得高职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性格偏差

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与成熟的阶段。高职生在这个阶段中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不良情绪等问题,以致于产生性格偏差,出现人格危机。学业与家庭带来的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高职生产生抑郁、焦虑等问题,而部分高职生因性格原因不愿意将自己的痛苦分享出来,导致心理问题越发严重。

3、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是影响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高职生在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相对中学时代发生巨大变化,人际交往在大学里显得尤为重要,交际圈子也变得更大更深,但大多数高职生缺乏社交能力,容易在人际交往收受挫,一旦没有较好的干预,则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4、就业压力

相比于本科生来说,高职生就业压力更大。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虽逐渐增加,但就业压力并未减轻,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严峻。高职生在学历上没有优势,技能上也不突出,因此在就业选择上显得较为困难,这是导致就业压力的来源。

三、高职生心理问题干预措施

高职院校在分析高职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积极心理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心理问题。

一是建立完备的心理问题干预模式。高职院校心理问题干预模式可分为四个系统。第一个是高职生本人,高职生在意识到心理问题的产生时,可以及时申请介入。第二个是高职生班级心理委员或信息员,心理委员或信息员在发现某个同学有异常情况时,可以及时询问原因,在发现情况严重时可报告辅导员处理。第三个是院系专职心理老师,其作为院系心理工作的推动者,承担着上传下达的作用。第四个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是整个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导者。心理问题干预以全校学生为服务对象,目的在于避免或缓解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是采用讲座、培训的方式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利用学校宣传栏、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知识普及,让学生明白当前产生的问题是由心理原因导致,以及如何排解心理问题,避免心理问题越发严重。

三是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高职生建立心理档案是有效筛查高危心理问题学生的方法。心理测评能够排查大多数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四是及时做好心理危机管理。对于已经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做好介入,由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避免高危学生产生情绪失衡的情况,对于高危学生进行24小时监督管理,与其家人保持联系,给予更多的支持,消除高危学生的孤独感。

四、结语

高职院校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将解决心理问题变为预防与心理发展的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与力量,这给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方向。心理教师在工作中也要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使自身更加“积极”,使学生变得“积极”,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形成积极情绪,塑造积极品质。

参考文献:

[1]任梓荣,陈永涌.国内积极心理学研究变迁: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2020(1):152-160.

[2]吴楚燕.论辅导员在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积极作用[J].教师,2019(17):7-8.

[3]高艳丽.关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民办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9):368-369,371.

[4]顾秋琴.专任教师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7):41-42.

作者简介:陈炜(1989—),男,江西鹰潭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陈炜

危机管理高职教育论文 篇3: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危机协同治理研究

摘 要:在新媒体盛行的新环境下,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预防及处理危机、提高危机管理能力是高职院校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危机事件的处理主要依靠学校自身去解决,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文章在分析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的特点和困境的基础上,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包括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学生及兄弟院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危机管理的协同治理模式,通过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达成高职院校善治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协同治理;新媒体

近年来,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各类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危机事件不断频发,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织面临着各种危机的挑战和考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数字杂志、移动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介迅速渗透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在这种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危机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单纯依靠学校自身力量难以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迫切需要其他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和管理中来。协同治理模式以其特有优势,在很多公共事务处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针对新媒体背景下出现的高职院校危机,运用协同治理理念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在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下,形成包括政府、学校、媒体、社会力量在内的多元化协同治理机制,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危机:新特点和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统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现有网民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7.9%,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高达31.5%。学生已成为新媒体的受众和推动者,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学校对危机的管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危机的新特点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危机具有危机所共有的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外,还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致灾因子多元化。致灾因子是指在特定地点有可能对人、财和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的致灾因子源或极端事件。由于学校是一个相对复杂和独立的社会组织,各种信息可以搭载新媒体技术快速传播,使一些原本微小事件演变为致灾因子。致灾因子很难简单罗列,其形式多样、爆发途径多样。如学校周边环境不好、教育质量偏低、后勤设施不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不规范、治安保卫力量不足、民主渠道不畅等,都有可能成为突发危机事件的致灾因子。

2.传播速度极速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个体之间、传播媒介之间的信息传递空前迅速。网络媒体的低门槛和监督体制的宽口径,使得网民在信息发布时几乎可以零成本的无限复制信息和同步传输信息。学校有着大量学生网民,而且是网民中最为活跃的一份子,信息在学生中传播非常迅速。一件微小负面的消息事件,如果不加以引导,任其失真传播则会衍生各种危机。新形势下网络的相对自由和匿名让危机管理变得更为困难,管理者追查相关人员并予以定责的难度加大。而且随着危机通过网络的传播,不可控性增强,人们很难准确预料危机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3.危机影响联动化。危机影响联动化是指一个危机发生可能会导致另一危机的发生,产生危机传播的联动效应。在网络环境下凭借发达的信息交流渠道,相对匿名和自由让人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信、论坛等社交软件的发展,各高职院校师生之间、与社会之间保持着大量、频繁的信息交流。所以一所高职院校发生的危机事件会很快在学校内部传播,并可能会发生涟漪效应,波及并引发其他高校更大范围内相同或类似的危机事件。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的影响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对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带来积极影响,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有利于管理者及时了解危机发展的动态趋势,以采取有效的应急干预措施,提高危机管理效率,降低危害程度。同时也有利于真实信息的传播,危机管理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向公众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解答社会公众疑惑,避免谣言的产生带来不良社会影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危机管理也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网络淡化了学校的“围墙”,加速了各种不利信息、谣言的传播,不可控因素增加,使危机治理更为困难。当前,高校危机关注度大幅度提升,不仅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更是媒体争相关注报道的热点对象,一旦出现危机事件,就很有可能见诸报端、网页,引发社会舆论。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的困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在危机管理方面遇到了治理的困境,重视程度不高,应急机制、预案等设计未能很好地结合自身特点设计,面对新媒体环境危机往往手足无措,堵多于疏,缺少治理精神。

(一)院校管理者对新媒体重视不够,危机意识淡薄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学校影响等方面,对于新媒体影响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新媒体建设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流于形式,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反应迟缓。在面对“坏消息”时,还是倾向于堵,争取做到大事化小,小事被淡忘,忽视了新媒体的影响。管理者危机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责任意识淡薄,将来自校外的危机处理寄托于政府,将校内危机压制与淡化。二是缺乏危机舒缓机制。危机舒缓内容广泛,从组织制度建设到设计与工程措施等,需要耗费的资源与时间比较多,这使得高职院校忽略或疲于舒缓机制建设。三是缺乏危机教育意识,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培养,大多高职院校都未有开设相应的危机教育等课程。

(二)危机治理能力有限,缺乏合作机制

新媒体背景下的危机管理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应急管理人员需要专业的网络知识和应急管理能力。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缺乏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人员,资源储备和信息搜集能力也比较欠缺。在应对校外危机时,危机管理者很难第一时间得到有效信息并予以回应处理。然而第一时间的黄金回应却对整个危机管理至关重要,及时有效地回应不仅可以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还可以减轻重建环节的压力。部分高职院校虽建立了应急管理体系,但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综合协调能力弱,危机事件发生后各部门不能有效沟通协调,很难形成合力解决问题。同时,在危机沟通方面,高职院校缺乏与媒体的良性合作机制,很少高职院校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沟通不畅会延误对危机的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危机进一步的扩大和升级。

(三)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提高了国民教育水平,但学校软、硬件设施的不足和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也极易成为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如学校在发展中可能重视眼前利益多于学校长远发展利益,学校战略发展经费投入不足。此外,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且生源复杂,由此导致学生生源质量下降,素质参差不齐,学生面对生活中各种矛盾、压力、挫折等问题缺乏承受及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学校如果不加以德育教育和疏导,都将成为诱发危机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在学生组织建设方面,没有重视依靠校内力量管理危机,用于各种危机应对人力物力资源投入有限,危机应对机制发展缓慢。

(四)校园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危机管理起步较晚,2007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的立法,没有专门法律来规范高校危机状态下的具体行为。1999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涉及相关内容非常少,也只适用于界定和处理校园内的犯罪与违反治安等问题。虽然随后颁布并实施了《学生卫生工作条例》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也仅仅就学生主体受到伤害事故作了相应规定,并未涵盖所有类型校园危机,强制性较低,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法律制度的缺失,使高职院校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指引,而学校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也缺乏法律依据。

(五)社会组织介入危机管理程度低

社会组织指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组织。社会组织的特性决定了社会组织在危机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第一,与当地社会联系密切,为上下沟通开辟了新的快捷有效渠道;第二,公益与中立,行动灵活不容易卷入利益纷争;第三,专业优势,能够提升危机决策的广度和深度;第四,规模优势,社会组织规模庞大、参与人数众多、涉及范围广泛。这些优势都使社会组织能够对危机作出快速的反应。然而,危机发生时学校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应对危机,忽略了社会组织的功能,使社会组织的参与往往不被高职院校危机决策部门所重视。

三、高职院校危机协同治理模型构建及具体建议

德国学者贝克指出,“现代世界已经演变成了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按照可测算风险的语言进行思考和按照可测算风险的语言采取行动的两者之间已经呈现出巨大差异;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用与技术发展相同的速度创造出无法测算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得危机的管理单靠高职院校的力量是无法应对的。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引入和调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和资源,进行高职院校危机的协同治理。

(一)高职院校危机协同治理模型构建与解释

危机协同治理是指在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社会多元要素参与合作和相互协调,针对潜在的当前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之目的。协同治理模式以其特有优势,在很多公共事务处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协同治理可以很好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在高职院校危机管理中,由于自身力量有限,学校很难仅凭一己之力进行危机预防和处置,需要吸收包括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学生等社会主体参与其中,构建协同治理模式,提升危机治理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各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如下关系模型:

1.政府与高职院校的监督协同。危机事件发生后,高职院校应及时主动与政府主管部门联系,并寻求指导和帮助。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及时将危机事件原因、进展状况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做好汇报。政府应将危机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通过学校教育系统传播危机救援常识、为高职院校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同时在危机发生过程中,监督危机处置和善后工作,强化高职院校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高职院校与媒体的共享协同。“外界对危机的看法依赖于他们所收到的信息,”在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中,媒体发挥着信息集散中心的功能。高职院校要做好与媒体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学校可借助新闻发布会、网络实名微博等形式向媒体提供准确、客观的高校危机事件信息,同时积极回复、解答媒体对于高校危机事件的各种疑问,表明处理危机事件的积极态度,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另一方面,媒体可以实时跟进、监督高职院校危机处理的进展情况,将危机的应对措施告知民众,避免民众在危机中产生恐慌心理,减少和消除“谣言”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3.高职院校与社会组织的参与合作。社会组织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其介人危机管理是基于志愿精神而不是行政权力,以社会公益优先为理念。社会组织资源丰富、行动灵活,能够对危机作出快速反映,迅速调集和整合自身资源,为高职院校危机管理提供有益意见和资源支持,配合高校落实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还可以为高校危机管理课程的开发和培训提供专业性指导和帮助。

4.高职院校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共享。高职院校与周边兄弟院校之间应及时共享危机信息、相互交流经验,作为危机事件周边的兄弟院校,师生们可能非常关注有关危机事件的消息。涉事学校应尽早将有关事件的准确消息予以告知,以防止随意猜测事情进展引发谣言和恐慌。同时,危机事件的应对和处置方案,可以给其他院校学习借鉴,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5.高职院校内部学生组织的互动协作。学生组织有着人数众多、充满活力等特点,学校应支持、指导、建立与危机管理相关的学生自治组织,让学校拥有自己危机管理的“常备军”。通过培训的学生组织可以增强学校整体抵御风险能力,成为危机救援的第一力量。

(二)高职院校危机协同治理的具体建议

1.政府方面:加强法律建设和管理支持。首先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国外经验来看,日本早在1947年出台了《学校教育法》,随后修改了30多次,美国也制订了《校园犯罪意识和校园安全法》。我国应该在学校危机管理方面尽快出台相应法律,加强高校危机管理的专项立法工作,让学校在危机管理方面有法可依,让管理者严格依照法律处置危机,杜绝危机事前准备不足,事中手足无措,事后恢复寻租腐败的发生。促使高校危机教育和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其次加大对高职院校危机管理支持力度。高职院校由于危机治理能力有限,构建协同治理模式虽以校方为主体,但仅凭学校一己之力难以应对校园危机的发生,还需政府利用权威、资源等优势,提供政策支持。政府也需要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供帮助,解决学校在建学、教学、就业方面的一些困难,解决学校周边治安问题和周边企业生产安全隐患问题。

2.媒体方面:树立新媒介沟通意识,做好沟通交流。高职院校需要树立新媒介沟通意识,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变化,管理者应顺应潮流,变挑战为机遇。一方面要做好校内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让师生及时、准确了解危机事件的真实情况,及早化解矛盾;另一方面做好与社会媒体的沟通和交流工作,积极回应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各种疑问,消除负面影响。在危机管理中,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危机传播意识,积极运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加强与校内外公众的信息沟通,变被动为主动,为媒体提供必要、真实的信息,让媒体参与危机管理。同时,要建立学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准确、客观地传达高职院校危机事件信息,做好舆情引导工作,维护良好的校园形象和稳定。

3.社会组织方面:着力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危机合作治理。高职院校要努力寻求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社会组织可以参与高职院校的危机教育与培训、院校就业服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管理。社会组织也需要加强自身组织文化和能力建设,注重与高校、企业、媒体的合作,发挥自身优势获取社会的支持。此外,政府应加大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为社会组织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提供必要的法律法规保障和政策支持。在高职院校危机治理过程中,发挥社会组织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展现出对危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治理功效,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4.兄弟院校方面:强化危机意识,注重危机舒缓机制的建设。“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危机管理的产生就是为了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或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将其扼杀,这就需要危机管理者和受众能有较高的危机意识,对危机有很好的“先知”。当前大部分院校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发挥实效的危机管理体系。作为危机事件周边的兄弟院校,要增强危机意识,及时关注、共享校园危机信息,防止谣言的散播以及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危机管理者要重视危机舒缓机制的建设,危机舒缓是指在危机发生之前就消除或减缓危机的影响,消减危机带来的损害。注重危机舒缓的建设,可以最大可能避免危机,增强整个学校对危机的抵抗力,降低可能遭受损失,减少危机管理成本。

5.院校自身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危机管理制度

(1)完善校园危机日常综合管理制度。危机是一种非常态性事件,人们管理危机的目的也是要使社会发展恢复到常态中来,但危机管理准备不能只在需要时再完成,也不能时时刻刻全副武装等待危机的到来,会造成大量资源的耗费。因此,需要建立常设性危机综合治理部门,用于日常危机管理;建立网络舆论收集和分析平台,配备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人员,负责搜集、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构建有效的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协同解决问题。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危机协同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职院校危机的协同治理需要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其他力量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

(2)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高职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危机管理中最大的群体,面临着就业等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对社会部分现象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容易成为高职院校危机事件的诱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心里健康引导,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其心理素质,增强其冷静理性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同时,高职院校需要通过课堂教育、心理咨询等途径加强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避免因学生心理问题导致危机事件。

(3)大力发展学生危机应对自治组织。危机管理体系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警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回应机制、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三大部分,危机管理者应重视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学校学生人数高度集中,无论何种危机,一旦爆发所造成的损失都非常严重。如果在预警机制建设中,发挥学生危机应对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良好的危机教育培训展开自救,在面对危机时能够临危不惧,按照预先演练进行有效及时的应对,将大大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增强学校整体应对危机的抵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2.

[2](美)米切尔·K·林德尔,等著.应急管理概论[M].王宏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

[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30.

[4]沙勇忠,解志元.论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0(4):75.

[5]叶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研究[D].宁波大学,2013:13-14.

[6][德]乌尔里希·贝克.“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2).

[7]何水.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兼论中国危机治理范式革新[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10):23-25.

责任编辑 刘扬军

作者:廖金萍 宋庆梅

上一篇:小学语文网络环境论文下一篇:土地验收建设项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