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从广西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现状调查结果入手,归纳其现状情况,分析挖掘形成现状的原因,根据文学课特性和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和理解,提出“现当代文学”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可行性对策和措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1:

微课在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论述微课在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应用,从课程课时、课程内容、学生情况等方面分析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提出明确微课的定位及设计开发原则、聚焦人文性、凸显特色化、依据学生节奏避免共性思维等微课设计开发策略,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桂林文化城文学”系列微课为例进行探索。

【关键词】微课  高职高专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人文性  桂林文化城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创新进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背景之下,出现了以慕课、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们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共同之处,同时又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成为当下教育领域内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微课是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中使用广泛的一种形式,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课在高职高专文学课程中的应用空间是巨大的,采用适当策略对文学类微课进行设计开发,并在教学中实施运用,可以提升课程的专业性、教学效果。

一、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现状

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价值。然而,在目前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势,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

(一)课程课时方面。为了适应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相关需求,提高技能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传统的专业理论课在课时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由原来总课时的126课时调整为95课时,再到现在的80课时,课时量的大幅缩减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很多教学内容要压缩精简,势必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举措。

(二)课程内容方面。以前教师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非常重视文学史的观念,是从“史”的角度兼及文学作品,以史为主、作品为辅。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已经发生了转变,是依史讲作品,在明确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侧重讲作品,作品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体现作品。文学类课程的授课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到某个教学内容之前,要提前阅读相关作品,了解作品的大致情节内容,为课堂上教师深入分析作品做好准备,但是较多学生都不能完成这一环节,导致教师在上课时要用很多时间完成这个内容。此外,限于自身的积淀不足、理论有限以及学习态度的浮躁,学生对于作品的掌握不到位,理解程度浅而不深,对作品的审美感悟不够,常常难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作品入手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学生的情况。随着近几年招生形势的变化,高职高专的生源质量相比之前有所下降。学生受到实用功利主义以及媒介生态的影响较多,导致他们的观念也偏向功利性,在校期间更倾心于考取相关证书和就业,对于在课程上到底学到什么不是很在意。而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智能手机普及,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的出现给课程生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媒介文化呈爆发状态,快餐化、“微文化”的特征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定式,学生被吸引在丰富多样的媒介内容中,对手机的依赖性很大,一些學生在课堂上刷微信“朋友圈”、看微博、看网页、打游戏、看影视剧,严重偏离了课堂。当下学生的心态也比较浮躁,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增长,课程的专业意识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表现得随意不专心,比如对于上课内容不是边听边用心记笔记,而是用手机将内容提纲拍个照片就完事,期末考试前再根据照片中的内容适当背诵识记,认为通过考试就可以了。

二、微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微课是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提供给学习者的在线短视频教学资源,可以满足学习者自我学习的需要。微课是在当下信息技术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共同孕育下而生的,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微”。微课从时间上来说一般是5~10分钟,从内容上来说一般是选取一小段相对完整的知识点或技能点,较之传统课堂内容,其教学内容更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资源容量一般也比较小,便于流畅观看、灵活读取,它打破了一些传统学习的受限因素,能使学习者进行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可以适应人们的碎片化学习需求。微课在形式效果上具有情景性强、图文并茂的特点,这使教学内容更真实、直观、生动。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将微课运用于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课程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提升人文艺术性。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不足,在“功利性”的氛围影响之下,学生重技能轻人文,造成人文素养的欠缺。如果将微课从文理科的专业类型角度进行分类,文学微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而非理工农医类,文学微课体现的本质特征是人文性和艺术性,与文艺作品一样应该强调审美,而不是实践操作。文学作品、文学课本身就具有人文艺术性,文学类微课也应该体现出相应的格调。在设计文学微课时,应该选择恰当的内容挖掘富有营养的人文精神,扩大学生吸纳人文知识的范围,引领学生在文学、文化、哲学、历史等领域内有所涉猎。文学微课往往从经典作品、经典片段入手,这些作品和情节中通常都包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正确的价值取向、优秀的人生智慧,使学生在观看学习微课时能有效融入人文语境中,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此外,文学经典作品的语言之美,以及制作微课时合理运用的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可以共同营造出文学微课的意境,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旨趣。

(二)紧扣作品,回归文学的本质。微课从作品出发,有利于体现课程的特征和文学的本质。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依史而循,重在作品讲授,作品是课程的关键,微课从作品出发进行设计是课程的要求所在,作品是中文类学生学习的专业对象,立足作品就是立足专业,以作品为出发点可以增进学生对作品的关注和了解,进而增加对专业的兴趣。文学的本质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和情感达到审美,微课聚焦于作品,可以扩大学生阅读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节拍适当地缓下来,沉浸在作品精华之中细细品味,获得有效的审美体验。微课对作品某一内容的精细品读远比对作品的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要有意义得多,作品研读明了了,学生的感悟能力、解读能力、分析评价能力自然也随之提高。

(三)保持学科的开放性。任何一个专业都是在原来研究成果的积淀上向前发展的,既有学科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发展的开放性。相对中文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例如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开放性特征更为突出,特别是当代文学是属于发展中的文学态势,新的作家、作品、理论、现象层出不穷,在进行现当代文学教学时既要体现学科的稳定性,即以已经积累沉淀下来的学术界有共识的文学史知识和文学作品为首要,同时也应该体现开放性,适当引入学术界认可的新的研究成果、热点现象、话题。微课的形式灵活,可以在保持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精华性内容的基础上,收纳新兴内容,优化教学。例如就学生的阅读情况而言,很多学生在入大学之前关注阅读的作品以当代文学为主,类型方面以新媒体文学居多,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特点在微课中引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他们的课程兴趣。

(四)引用和展示丰富的内容。微课的一个特征就是情景性强,可以引入多种媒介形式,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强课堂的感染力。现当代文学微课一方面适于体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另一方面也需要经常引入一些辅助性的资料,比如作家的介绍和访谈、文史照片、作品的声画片段、作品的评价等,这些传统教学中难以展示的资源,通过微课的形式就能恰当地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也有益于提升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例如讲到鲁迅时展现他的生平照片,讲到沈从文时展现文学界曾经对他和《边城》的评价,讲到钱钟书时展现《围城》里的讽刺艺术及视频片段,讲到戴望舒的《雨巷》时展现朦胧交错的诗歌意境,讲到金庸小说时展现奇幻卓绝的武功招式,这些都可以通过相关资源的引入在微课中得以很好地呈现。

(五)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现当代文学微课的应用,立足于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思考的养成,形成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生成性学习的目的。相对于普通教材和作品,微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资源,为学生自学提供有效的材料。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微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将教师的专注力从口头授课转移到关注学生反馈上来,从学生关注的问题中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和讨论,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有效的学习。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微课的设计开发策略

(一)明确微课的定位及设计开发原则。微课的微特征是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最大不同,课程内容的短小化、片段化既带来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它无法取代传统课程。传统的课程具有系统整体性,讲求课程内容的循序渐进,有着严谨理性的内在逻辑。微课适合于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它是一个个单独呈现的个体形式,降低了课程的系统性。因此在设计开发现当代文学微课时,要明确微课与传统课程之间的本质区别,选取最有“意义”的部分,体现出某一具体的目标而非泛泛的内容。微课在目前阶段内,是无法取代课堂教学的,它应该作为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重要辅助资源而存在,这是微课的定位和设计开发原则,在兼顾课程整体性的前提下选择选题,可以直接选取课程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选择有效补充部分。就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而言,比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三美’原则的体现”“《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分析”“《边城》中的人性美”“《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成长叙事”“《棋王》里道家文化精神的体现”等,这些内容就比较适合做成微课。在设计开发微课时,除了要考虑内容的适宜性外,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作出适合学生自学特点的微课。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发开,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可以根据积累的课程教学经验,选取往届学生兴趣较大的内容。微课内容不宜过于理论化,以免造成理解的艰涩、学生自主学习的退缩,语言方面可以简洁明了、趣味幽默。

(二)聚焦人文性。现当代文学微课在选题上题材丰富性,应体现人文艺术特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制作微课要注重文化的开掘和品格内涵的引导,比如从老舍的《骆驼祥子》上,可以选择祥子的悲剧作为微课的内容,引出城市文明病对人性的戕害;从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和梁实秋的《雅舍》等散文,引出对中国传统文人闲适生活的态度及评价;从卞之琳的《断章》,引出对相对哲学的讨论,或者对某种爱情的看法。这些课程内容与历史、哲学、文化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微课的小空间里也能获得文化的多元性接触。制作微课要注重人性的开掘。人性已逐渐成为当下文学评价的核心出发点,作品里人物的情感、行为、态度、命运,无不体现为人性,除此之外像家国情怀、故乡、勇气、爱情、自由、选择、背叛等主题也可以納入到广义的人性之下,也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比如对张爱玲《金锁记》曹七巧的评析,讨论《百合花》的故事中有爱情吗,以及金庸笔下的悲情人物。

(三)凸显特色化。文艺性作品讲求个性特色,文学微课也可以在艺术设计、情境营造、地方特色等诸多方面展示出某种特色,以区别其他的微课作品。例如可以设置一位微课的叙述者,他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或者是文学的经历者、作家本人,甚至是一个虚拟的形象。通过系列微课的形式让该叙述者讲述内容,并在语言、服装、行为等方面进行细节设计,塑造出一个极具个性的微课讲授人形象,他既可以是叙述的角度,也可以是特色的担当。可以在微课的画面、标题、背景音乐、片头片尾处融入系列性的设计,比如每一节微课的开头,以作品中的关键句作为导入提示,结尾处可以附一首取材微课内容的自创诗,在文学微课中体现文学性。还可以体现地方文化的内容,地方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特色,它是地方高校珍贵的教学资源,高校有传承地方文化的职责和义务。将地方文化内容引入微课,不仅能获得学生的高度关注,增强他们的自信感和自豪感,也使得微课更具文化个性。

(四)依据学生节奏,避免共性思维。微课虽然在当下的教学领域内愈发重要,但是它在实际应用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交流和沟通的减少、课堂竞争性的缺失、容易形成共性思维。因此在设计制作微课时,要遵循学生的特点,依据学生的节奏,不要从头到尾都是内容的倾泻,注意讲授和设问兼有,质疑和启发并重。微课里的话语速度不可过快,注意张弛有度,在需要思考体会的点上多预留一些时间。微课内容要能引起交流与共鸣,要多设置能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注重学生观点的建构,多给予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解读作品时,不要将内容呈现为不可辩驳的权威性观点,要鼓励学生从现代观点出发,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思索,例如结合《阿Q正传》思考“阿Q精神胜利法有无价值”,结合《潘先生在难中》思考“潘先生可怜吗”,结合《雷雨》思考“谁是导致雷雨当晚悲剧爆发的真正凶手”,结合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况思考“我看新媒体文学”。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桂林文化城文学”系列微课的实践

笔者曾经开发制作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桂林文化城文学”系列微课,分别从小说、诗歌、戏剧、媒介活动四个方面介绍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文学成就。1938年至1944年间,由于特殊的地理、社会和政治原因,桂林的文化活动空前繁荣,在文学、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桂林文化城”的宝贵资源,中国现代文坛的大量作家都曾与桂林文化城有着一些联系,这是桂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桂林文化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材里并未专门体现,地方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将其介绍给学生,使地方文化有所传承,这是制作“桂林文化城文学”系列微课的初衷。以诗歌微课为例,课程选取了桂林文化城期间较负盛名的四个作品进行赏析,即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黄宁婴的《远天的木棉》、严杰人的《烽火情曲》、黄药眠的《桂林的撤退》,分别对应“土地与民族”“故乡”“爱情”“战争之殇”四个主题,引导学生对战争、历史、人性等方面进行思考,突出了微课的人文性。艺术设计上,在音乐、插图、字体、讲述人的声调等方面,注重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凝重的作品风格。作为诗歌鉴赏,微课突出了朗诵的比重,在适宜的朗读速度中比较恰当地表现出诗歌的情感性。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4(2)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3]王阳,柯小华.职业教育微课的生成性教学应用:内涵、模式与案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

[4]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李平.微时代:满足碎片化学习需要的微课设计与创作——以“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4(2)

[6]陈寿琴.高师文学类课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2)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传媒视野下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研究”(17FZW048)

(责编 黎 原)

作者:莫珊珊

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2:

《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初探

摘要:从广西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现状调查结果入手,归纳其现状情况,分析挖掘形成现状的原因,根据文学课特性和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和理解,提出“现当代文学”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可行性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实践教学

“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教学中一贯是以知识累积和识别为目的的授课范式,本科院校多是以研究型教学为主,而高职高专长期以来均沿袭本科院校教学模式。近年来,现当代文学教学已慢慢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与人文精神为主的经典文本教学范式,即:以解读经典文本为教学切入点,淡化“史”的线索,突出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分析。随着高职高专院校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实用性人才需求的增加,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除了注重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提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如何根据现当代文学因其课程特点,切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笔者对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实践教学情况作了调查,情况调查分网络查询和问卷调查两种,网络查询涉及到广西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问卷调查共发出200多份,涉及院校4所,包括桂林师专、柳州师专和新升格的职业本科院校2所(河池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一、调查的结果(现状)

1.广西高职院校专门的职业院校多是理工科性质,如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这类高职院校,没有相关人文类课程设置,当然也不存在有《现当代文学》课程。

2.那些综合类的职业技术学院或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文艺术学院、或在公共管理学院中设有文秘专业,或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中设有文学鉴赏课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都是侧重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方面,没有专门的现当代文学课程。

3.在一些较大的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中有很少一部分开设有现当代文学课程,如广西城市专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学院在新闻专业中开设现当代文学课程,与影视欣赏一样都属于专业知识的拓展而开设的选修课程,不是专业课,在课程要求上不是太高。

4.广西的高专院校包括桂林航专、柳州医专、桂林旅专、广西警专、广西体专共7所,课程设置上,广西体专的体育人文社科系和柳州医专人文社科部无此类课程,桂林航专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的文秘专业开设有大学语文、秘书学、写作等课程,但无现当代文学课程,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设有文秘专业,但无现当代文学课程。桂林旅专基础部(社科部)开设全校性公共性的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文学欣赏,其实就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重在文史知识的了解。

5.师范类高专院校仅存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所。这两所院校中文专业都开设了现当代文学课程。从调查问卷得知,师专都是把《现当代文学》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课时在80-120之间,集中在一年级的上下两学期完成,并开有同类课程的辅助选修课程,学生对课程设置基本满意,但绝大多对现行所用教材和课时不满意,认为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课时少于120课时,太少了。普遍认为《现当代文学》课程就是一门纯的介绍文学常识和作品鉴赏的课程,没有必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大多任课教师是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极少参与学生的说、写、唱、演等实践活动。而且对师生对实践教学的内容理解上存在分歧,对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范围只局限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诵读能力的培养,普遍认为,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演绎、表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不属于《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范围。当然,课程中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例少于1/4,甚至没有。

二、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1.理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要求,缺乏文学类课程的设置。

2.综合类高职院校和非师范类专科院校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要求不细,一般重视对基本写作技能提高或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于是在人文社科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和《写作》等课程,对专业拓展的影视文化欣赏课程贴近时尚,效果远比文学课来得更直接,所以这些院校极少开文学课程,特别是现当代文学课程。

3.师范类高专院校开设现当代文学课程,但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要求强不同,所以课程设置上都是继承本科院校文学课程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说是重课本的讲解,轻实践教学环节,重文学常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探索其对策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迅速发展,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关注的热点,而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内涵,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笔者认为,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从实践教学环节的理解、方法模式和如何提高学生实践综合实践技能等方面去进一步探索。

1.高职高专院校文学类课程也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高专院校强调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实践教学即是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言,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初步确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来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发展实践教学。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全面提升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

2.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对于文科类课程来说,特别是文学类课程,实验实训资源配备、资金人员分配、设施场地等缺乏和不足,所以教学人员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均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许多研究者做了探讨,如李瑛珊认为高职高专文科专业是一种连续性的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大学三年级的教学过程。如杨素娟提出“实践演练”法,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及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平衡发展,探讨文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机制,文学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如放下姿态,贴近现实,从小处着手,把侧重点放在教学环节、方法模式的改进和如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等方面,实现“大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3.如何加强文学课的实践教学。①课堂教学中融入学生实践环节。由于传统教学均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主观能动性无从发挥,学生能力也很难得到锻炼和提升。在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学生提到教师上课形式单一,多以讲述为主,内容陈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文学类课程要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综合实践能力。所以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写好教案,精心设计与安排课程内容和步骤,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对经典篇章学习中培养学生听、读、讲能力,当然,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非常重要,因为要参与到互动的课堂中来,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整个学习经典文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爱理不理,被动接受,而是在听、读、讲、写中即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动脑、动口、动手等综合实践能力。②实现“大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文学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质,高职高专院校侧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不断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力推动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在课堂内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诵读能力、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演绎表演能力、沟通交流协调能力的培养还要要借助学校、社会这个“大课堂”来实现,“大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是贯穿整个大学三年级的连续性教学过程,而且应该是一种富于文化特质的实践教学,为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安排寒暑假专题旅游调研。延安、井冈山、遵义、韶山、百色等地的“红色之旅”让学生亲身感受现代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化基础和文化氛围,体会《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创作激情。桂林、凤凰等地的“文化之行”让学生更了解贺敬之笔下的《桂林山水歌》和抗战时期丰富文化,了解沈从文笔下真正的“边城”。挖掘校内资源,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校内各种会议、活动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能力。中文专业的学生很大部分将来是从事文秘工作,公文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可以在校内承担各种会议的安排和组织、报告和文稿的起草工作,参与大型活动的筹备、组织、接待、服务、外联、总结、材料归档等,可以到学校和院系办公室和档案室协助服务和锻炼,真实体会文秘等工作的感觉。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艺术活动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社团活动和艺术活动是大学的文化特色,在各种活动中融入文学课的教学,如朗诵比赛、广播站播音员选拔,演唱比赛、舞蹈比赛、话剧表演等活动。朗诵过程中,如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演绎,要准确无误和字正腔圆外,对作品的意境内涵的理解要到位,朗诵效果才显得不做作而且真切感人。话剧专场排演最多的经典剧目就是曹禺的《雷雨》,还有《白毛女》、歌剧《刘三姐》,或是改编源于现当代文学的篇目如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等。这些节目的完美呈现演出离不开学生对作品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演绎表演能力、协调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③实践教学中结合实际凸显学校和专业特色。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不能偏离学校和本专业特色,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艺术兴学”为办学特色,中文系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筹办一年一度“话剧节”,已历时11届,成为校园文化一大品牌,由于成效突出,被评为2008年度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学生在校三年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受益匪浅。

4.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①看实践教学计划是否符合专业特色和能否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②看教师能否做到每次课都有目的、有要求,检查是否指导到位。任何一种实践教学形式都难以完全解决高职高专学生所有的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由此,更多的实践教学形式的有效配合就成为技能养成和培养的关键。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学类课程更应该勇于面临新的挑战,不断探讨和开发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全新要求,为课程的改革创新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瑛珊.关于高职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03).

[2]楊素娟,姚明.高职文科专业应用与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06).

基金项目:此文为2010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吕新梅(1970-),女(壮族),广西永福县人,研究生学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作者:吕新梅

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3:

高职高专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现状及教学对策

摘要: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文学素养现状十分堪忧。本文系统分析了造成高职高专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具体原因,并相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文学素质;教学对策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而且对“能力”的理解也逐渐从开始时的侧重岗位技能的狭义理解转向“人格本位”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广义理解。学生“关键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关系到年轻一代对人生终极目标与幸福的追求。

高职高专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现状及成因

提高人文素质有多种渠道,文学素养无疑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文学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符码,具有审美、教化、愉悦的功能。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情感。文学的熏陶可使学生加深对人生的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性情和高扬人文精神的理念。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切实可行的交汇之处,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导学与阅读开始。

2007年秋季,我们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活动,对1000名专科层次的在校师范生进行了一次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情况摸底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对文学阅读的目的、功用,80%的学生持肯定态度,但是具体到阅读的作品和喜欢的作家,则呈现出极度分散状况。主流作家作品如鲁迅、朱自清、郭沫若等,或少数在中学课本里出现的作家,知道或熟悉的学生占80%。在问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家或作品时,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填写了当下流行的网络作家或流行作品。调查说明,学生有阅读的需求,也懂得阅读的重要,但在传播媒体多元化的当今,传统的阅读要求和经典阅读篇目无疑已经受到严重冲击。

多媒体时代精英文化的式微上述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推荐阅读的经典篇目不感兴趣,80%的要求阅读篇目学生没有读过甚至没有听说过。茅盾、郁达夫、沈从文、王蒙等作家作品的阅读比例几乎为零。问及原因,学生认为这些作品太过时了,引不起阅读兴趣。在选择喜欢的阅读内容时,集中在言情、武打、恐怖小说和一些由网络游戏改编的读物上。大部分学生对流行于网络的写手及作品非常熟悉,甚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偶像。相比于传统的只有文字的书籍,学生更喜欢有插图或以图画为主的书。在阅读形式上,网上阅读占了很大比例。在阅读渠道上,受电视网络影响较大,有时尚化倾向,不太关注官方的导向。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运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它以其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开放性,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信息的传播变得异常方便快捷,传统教育模式随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播手段的广泛化和开放化,使人们有了无限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打破了传统的由主流渠道控制的话语权。精英文化走向草根文化,我们开始进入无权威文化时代。

功利性教育的后遗症尽管我国多年前就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高考指挥棒的无穷威力,使它成为基础教育的风向标。初高中阶段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语文教学上的误区,严重异化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阅读兴趣,使原本应该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在升学率的诱惑下,许多中小学甚至丢弃文学素质教育,强化数理化和外语。学业重负使学生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文学素养方面的课外阅读。独生子女政策,让家长变得孤注一掷。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形成“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将未来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孩子的学业上,甚至禁止孩子阅读文学社科类书籍。当今社会也轻视文学素质教育,文凭重于一切,各种证明技能的证书成为就业的敲门砖,而隐性的、无法用等级证书来证明的文学素质就显得无足轻重,引不起人们的重视。学生在大学里虽不需要再为“应试”而读书,但是就业的巨大压力依然使他们要为各种“硬件”而奋斗。这种功利性教育一步步加剧了当代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或走上社会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犯罪率升高是其体现。

教材、课程设置的不匹配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遵循一定的模式,比较僵化,内容缺乏时代感,远离现实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文学教育工作者不考虑语境和对象,在狭义文学的小天地里画圈子,使文学教育脱离时代、远离对象。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等教学领域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基本沿用大学模式,教材也是选用大学课本。我院前身是一所中等师范学校,2004年升格改制为专科学校,在教学上还处于过渡时期,所设教学科目基本按照大学模式,针对性不强,相对学生的实际素质难度较大。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时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也不重视,只能让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有一个粗浅的感知,根本谈不上深入阅读与领会。

高职高专自身的劣势众所周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大学的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学习兴趣不大,学习自觉性差。他们缺乏主体意识、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体观念,更谈不上有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怀。而且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校直接升级而来,大学校园文化的积淀还很薄弱,人文教育的环境氛围不够浓厚,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没有开发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教育对策

高职高专院校与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相比,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所在。一方面,它摆脱了基础教育为应试而教学的困扰,也没有大学精英教育对学生形成的更大的压力,指向性明确,学生学习压力小,非常适合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如前面所提到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他们大都是应试教育下的“残兵败将”,对学校教育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对自身的期许低。这样的学生更需要心灵的引导和心理救助,帮助他们提升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这方面,文学作品的感染和熏陶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在高职高专院校大力推进文学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有助于学生的成才和就业。

树立现代人才观,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教育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出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学习三种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辅助性知识。辅助性知识是对专业起辅助或促进作用的知识,如选修课所传授的知识,其中,包括提高人文素质的文化与文学知识。从能力上讲,高职高专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有两种,一是各专业的基本技能,其中主要指在专业领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造能力。二是自我宣传能力,或称自我推销能力。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流程、最高的效率、最佳的效果影响着世界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要成为强者,这种宣传推销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一定要结合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实现人才的自我可持续发展,而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营造书香校园,注重环境的熏陶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建书香校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习惯。可以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开办系列读书讲座,建立一些文学社团,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还可以拓展文学素质教育的社会空间,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学素质教育应该把大众传媒纳入自己的视野,积极主动地参与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活动。同时,邀请资深编辑、专栏作家,著名节目制作人、主持人,文化评论员等介入文学素质教育的设计和教学活动,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文学素质教育的效能。

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文学素质教育本来就不是单靠组织传播达成其效能的。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促使大众传媒逐渐加大其在新闻与娱乐之外的直接教化功能。目前的课堂教学,或者对此视而不见,或者被动地跟随风浪摇摆,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素质教育的效能。要正确对待媒介形态变化对文学素质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积极利用便捷的多媒体手段,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积极采用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跨学科的专题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活课堂,让学生的兴趣飞扬起来,由被动接受进入主动学习状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由师生、教室的二维空间变为多媒体的无限空间,让学生眼到、手到、心到,把潜在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出来。根据不同的多媒体形式,采用听读赏析式、观摩速成式、参与提升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交流的自由空间,给学生推荐好的网络地址,鼓励他们到网上浏览最新的文学研究成果,发现新的文学观点,并建立博客交流平台,让学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文学素质体现人的文化层次和精神境界,也体现了人的审美情趣和品位。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对象是有技能的劳动者,是社会的主要阶层,他们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体国民素质的优劣。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不仅有助于就业,还有助于学生将来事业的成功。高职高专院校不仅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适应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教学需求,更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铸.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朱俊伟.2007年最新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刘媛媛(1965─),女,天津市人,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作者:刘媛媛

上一篇:幼儿阅读之班级文化论文下一篇:肥胖和血脂水平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