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2024-05-08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共8篇)

篇1: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余秋雨散文的“寻根”情结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目的:在当代散文作家群体中余秋雨是独特的,余秋雨的散文被认为是“重拾困扰着若干代人的重大课题,避开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羁绊,直指民族心灵的深处”的文化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处处透露出来的寻根意识,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和深入探究,试图通过文学寻找的文化根基来体现和折射民族文化的精神。进而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和思索寻根意识对当代文明的重要性。

意义:本文通过探索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尝试性地揭示出寻根意识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思潮,主要是作家们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把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之根”弘扬光大并且开拓创新,其中余秋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深厚的寻根意识便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之一。但是对于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方面的研究也有,却没有总结性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余秋雨散文中寻根意识产生的根源

余秋雨的众多作品中之所以体现出浓厚的寻根意识,这也跟余秋雨本人的成长、思想、经历等有关。

2、“寻根”中的文化人格及其灵魂

(1)深邃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通过描写“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使得文化人能够“轻够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透露出中国文人坚韧执着的精神世界。

放逐路上显露出来的强健人格与官格

余秋雨作品解析和探索中国知识分子和文人形象,并进行文化反省,体现出深深的人文精神。

(2)与世俗无关的文学追求和人格修养

作者渴望人格的自由,我们阅读余秋雨的作品不难发现,实际上他是有意要进入一种现在“中国式文化团体”的自我放逐的状态。

3、重塑当下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在结合历史的同时,又与现实相联系,在对文化的探索中体现出一种深深地忧患意识,在观看历史的进程中,反省中华民族的现状和前途。

4、结语

余秋雨正是在文化与文学中努力实现着一位文化学者的职责。正是作者这颗怀古思今,不断探索民族文化和文化人出路的赤诚之心,使得笔下流泻出来的`文章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根据文学寻根的主要特点,在现有文本、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余秋雨散文原文、与之相关的研究书籍、评论等出发,整理分析既有的资料,来发掘余秋雨散文中的寻根意识。

四、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

1、20XX年12月3日前报毕业论文题目和方向。

2、20XX年12月10日学院安排论文指导教师。

3、20XX年12月30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4、20XX年3月7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按时交指导教师。

5、20XX年4月10日前完成论文定稿并由指导教师完成定稿评语。

6、20XX年5月中旬毕业论文答辩。

五.已查阅的参考文献

书籍: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余秋雨.《游走废墟》[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11月第1版

[3]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M].广州:花城出版社,

[4]余秋雨.《千年一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7]周冰心、余杰.《文化口红——解读余秋雨文化散文》[M].北京:台湾出版社,11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杨亮.《文化寻根的现代性焦虑——再探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文化策略》[J].文艺评论,(05)

[3]任翔.《寻根文学中的历史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1(03)

[4]小耘,马成俊.《对寻根文学的文化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04)

[5]蔺春华.《中国传统文化对余秋雨创作的影响》[J].甘肃广播大学学报,第11卷第2期

[6]孙碧平.《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人格特点》[J].涪陵师专学报,20第16卷第3期

篇2: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

本课题为自选课题。选题理由:

主观方面: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自身对文学学识的热爱,在阅读了一系列相关的书籍后,我对张爱玲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广泛的收集了这一方面的探究资料,想对其经典小说之一《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进行形象分析研究。

客观方面: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同时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 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和女性文学的新天地。《倾城之恋》中对主人公白流苏女性的塑造,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下被禁锢的悲惨命运,对于女性自身社会地位的发展及女性婚恋情感思想变化历程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所以,我决定就这一探究话题来表述对这一经典作品的个人之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倾城之恋》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位什么样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柔弱背后的坚强,她的命运是如何被扭曲的。研究意义是:对于解读作家对于生命、社会及存在的思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和完善前人相关研究。同时论文的写作对于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有很大帮助,也能够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

年,杨泽编写出版了《阅读张爱玲》一书,引起了文坛的广泛重视。本书集结了台湾。大陆及海外学者(康来新,池上贞子,周芬伶,罗久蓉,王德威,张小虹,平路,胡锦媛,梅家玲,蔡源煌...等)对张爱玲的讨论。而这篇论文所引用的历史材料及理论构架,尤其可以见得张爱玲的启发之深,影响之远。本书是张学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

作家钱亚玲在一书关于《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中,叙述道无论是思想内涵抑或艺术表现形式,作于1943年10月的《金锁记》被公认为是张爱玲中篇小说之精髓。1944年出版的《传奇》小说集中,作者选《金锁记》作为开篇,足见张爱玲本人对这部中篇小说的偏爱。为此人门较易忽略于集中位居第二的《倾城之恋》。对于《倾城之恋》的评论,不论是力度还是文字的长度都远不及《金锁记》。对于《倾城之恋》这部经典文学之作,期探究价值更为明显。

《倾城之恋》具有外向的唯美主义色彩,结局是范柳原于白流苏共同走进婚姻殿堂,表面上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却隐匿着沧桑,透露着卡破红尘的彻骨悲凉。白流苏的圆梦让读者觉得是一传奇故事。正如作家张爱玲的人生一样。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研究比较零散、狭隘。本选题对《倾城之恋》白流苏形象分析的系统归纳,无论是对《倾城之恋》文本思想内涵的探究还是对张爱玲小说文笔的透析,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四、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技术路线、试验方案: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介绍作家张爱玲及其生平;二是分析张爱玲小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价值;三是探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四是叙述《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五是对主人公白流苏的形象分析;六是研究《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女性形象的典型性柔弱背后的.坚强。

研究路线:

反复阅读相关书籍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分析并研究所得资料完成开题报告拟定论文写作提纲撰写论文初稿修改定稿

本课题拟采用分析,比较法和综合叙述,并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白流苏形象的有关知识以及指导老师的指导,通过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来论述白流苏形象分析的价值.

五、研究基础:

(1)可参考的书籍有江肇钦的《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戴玉《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扭曲,胡梅《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等等。

(2)自身具备的条件:

A已具备的条件:对张爱玲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已多次阅读《倾城之恋》经典之作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已收集论文写作所需要的理论资料和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

B未具备的条件及解决办法:对于作品中白流苏这一女性形象了解得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通过相关理论资料的阅读来分析得更加透彻,对相关材料和见解进行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归纳出自己的观点,现在正在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研究相关材料。

六、预期达到目标及进度安排:

预期目标:按时完成一篇符合要求的研究论文。该文结合他人研究成果,并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阐释,力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有理有据。

进度安排:

20xx年10月20xx年11月:选题。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收集资料,确定选题方向,阅读相关参考文献。

20xx年12月20xx年1月:在教师指导下确定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1月20xx年4月: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4月1日20xx年4月15日:撰写论文二稿,请指导老师审阅。

20xx年4月16日20xx年4月30日:三稿。

20xx年 5月初:完成论文定稿、交稿。

20xx年5月中旬:参加论文答辩。

七、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

(1)卢云峰.《张爱玲小说语言风格探析》[J]理论界.20第3期

(2)刘涛.张爱玲的观念写作《倾城之恋》细读[J]青春第9期

(3)姜群资.个体的流放《倾城之恋》中的个人意识[J]青年文学家.20第12期

(4)周玉英.《论张爱玲的女性立场》[J]华夏星火.2005年Z1期

(5)胡梅.《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文学教育(上)第6期

(6)刘焱.张爱玲《倾城之恋》浅析.文学界(理论版)20第6期

(7)白春香.对《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社科纵横.年第5期

(8)楼秋燕.论张爱玲小说的爱情观基于《倾城之恋》的个案分析.中外企业家.年第24期

(9)戴玉.《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扭曲》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

(10)吴宏聪 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1月

篇3: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方法

1. 研究缘起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不断完善, 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河套大学定位为高职高专院校, 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理论知识传授以“够用”为标准, 重点应加强实践技能训练。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听、说、读、写”。但中小学的应试教育, 使当今的大学生形成了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学生注重的是, 教师归纳总结出来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等, 以此来应付结业考试。学生在学习中重教而轻学、重虚而轻实、重表而轻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是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为实现高职高专培养目标, 为激发和培养学生自觉阅读文学作品、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克服“应试教育”的不良习惯而进行研究的。

2.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探索性的研究方法, 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 而是针对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在行动研究中不断的探索、改进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 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3. 研究模式:

行动研究采用的模式:“计划—行动—研究—总结”循环反复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过程

从2004年3月开始, 在2002、2003、2004、2005级4个年级12个教学班中, 进行了循环反复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第一阶段: (2004年3月——12月)

从2004年3月开始, 在2002级三个教学班当代文学课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尝试。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当代文学史教材和文学作品, 在阅读基础上, 编写教材每章第一节“概述部分”的阅读提纲, 撰写分析文学作品小论文等写作训练。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 极大的激发了部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写作的兴趣, 也坚定了我继续深入进行改革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存在的问题是, 因“应试教育”带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欠缺, 不读文学作品的问题非常凸显, 这给教改带来了困难, 也是教改中遇到的一大难题。

第二阶段: (2006年3月——6月)

2006年3月份开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正式确定为系内的教改课题, 在语文教育专业2003级三个班的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中正式实施。一是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二是按照课题研究计划重新编制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三是针对前一轮研究中遇到的部分学生不阅读文学作品的问题, 重新编写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必读书目》, 提前印发于学生, 使学生在开课前和课余时间进入阅读文学作品阶段。学生阅读诗歌、散文、短篇小说的数量增加了, 阅读提纲的写作初步入门了, 特别是朗读能力和撰写小论文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 第二轮的教改初见成效。

存在的问题:当时所教的2003级学生面临毕业, 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许多学生心绪浮躁, 根本无心坐下来阅读长篇小说, 教学改革还是在阅读大部头文学作品的问题上遇到了尴尬。

第三阶段: (2006年9月——12月)

2006年9月开学, 在语文教育专业2004级三个班的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中进行改革研究。一是针对学生不积极阅读文学作品, 特别是不阅读长篇小说的问题, 采取了督促检查小说阅读情况的措施, 在开始分析小说之前, 先让学生上讲台概括复述小说的情节或故事梗概。在学生复述的基础上, 教师进行点评, 加以指导。因采取了阅读检查的措施, 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阅读。二是建立了试题库, 改革了考试内容和方法, 充分利用考试的杠杆“撬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试题总分中, 专门增加了10分复述或概括作品的分值;结业成绩的计算加入了平时阅读和写作作业的分数;三是每个班都安装了电视机和DVD放像机, 将阅读作品与观赏名著改编的影视剧相结合,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文学作品;四是为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 自编了近30万字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导读》校本教材。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引导、督促和检查, 学生都能自觉主动阅读重点讲授的文学作品, 特别是长篇小说;观赏名著改编的影视剧20多部;平均每人写作品阅读笔记15篇, 最多的达38篇;上讲台讲述作品共184人次 (篇) , 人均1.5次 (篇) ;人均撰写小论文6篇。本学期的改革研究成效非常显著。

存在的问题是将小说部分放在第一部分讲授, 学生阅读作品的时间不够充分;学校图书馆藏书量也不能同时满足众多学生的阅读需求。

第四阶段: (2007年3月——6月)

2007年3月, 在语文教育专业2005级三个班的当代文学课程中进一步深化改革。针对前几次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重新编制了《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将原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编排和教学顺序重新进行了安排, 把小说放在最后讲授, 缓解了阅读时间不够和藏书作品数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在点评作品时, 给学生提供文学评论名家对作家作品不同的评价观点, 从而引导学生广开学习探究的思路,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作品, 真正把握作品的深广意义。三是编写了一套30多万字的《中国当代文学名著研读》辅助教材, 为学生学习、理解和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学生阅读、讲述、分析作品和论文写作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数量和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特别可喜的是出现了许多优秀论文习作。

三、“一元三次”教学法的内涵

“一元三次”假借数学术语, 正好对应和包涵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即如何对学生进行“读”、“听”、“说”、“写”能力培养训练的全过程。它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以文学作品为载体, 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重点,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1.“一元”——以文学作品为“学与教”的起始和中心

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主要针对近年来中学应试教育造成的大学生不读或浮光掠影阅读文学作品的弊端, 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积极督促引导学生自觉阅读文学作品。具体要求是:学生学习文学课, 首先从阅读作品开始;教师讲授文学课, 必须以讲授作品为重点。具体方法是: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授课计划, 为学生提供“必读作品目录”和“阅读作品提示”;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必读作品;教师在授课之前, 采用不同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实践证明, 这一科学有序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阅读, 促使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培养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容量,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为下一步教师讲授、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对学生进行“说、听、写”能力的培养训练奠定了基础。

2.“三次”——课堂教学的具体步骤

“三次”是在“一元”的基础上, 即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说—听—写”能力培养训练的具体过程和做法。

“一次”——主要培养提高学生“说话与演讲”能力

“一次”是在学生“阅读”作品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说话与演讲”能力的培养训练。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阅读作业情况的检查;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说话与演讲”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我在教学中, 不同的文体采取了不同的检查和训练的方法。小说部分, 要求学生上讲台复述作品情节或故事梗概;诗歌和散文部分, 要求学生上讲台朗读、朗诵或背诵作品;戏剧部分, 要求学生上讲台复述和概括故事情节, 并对精彩片段进行对话表演。这种一箭双雕、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 不仅督促了学生课前认真阅读文学作品, 而且能够有效快捷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说话与演讲能力。

“二次”——主要培养提高学生“听课与接受”能力

“二次”是在学生认真阅读、熟悉文学作品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听课与接受”能力的培养训练。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二步。课堂听课是大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段, 也是教师传授知识、观点和方法最为畅销的“市场”。教师在课堂上对经典名著进行点评、分析讲授, 要突出让学生听得有兴趣, 听得入耳入脑, 心领神会, 所以教师的讲授必须具有学术性、典型性、文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概括复述作品的基础上, 通过聆听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点评和分析, 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手法有更深层的理解和把握。学生从中不仅学到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学会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通过听课与接受能力的培养, 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评论文学作品的写作能力。

三次”——主要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与写作”能力

“三次”是在学生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训练。能“说”会“写”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 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缺一不可。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文学史每一章第一节的概述部分,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 进行“编写阅读提纲”的写作训练;小说部分, 要求学生进行“概括和复述作品故事情节”的写作训练;诗歌、散文、戏剧部分, 要求学生进行“撰写作品介绍、精品赏析和文学评论”等小论文的写作训练;每一类文体的代表作全部讲授完毕后, 要求学生进行“作家、作品评论或综合性论文”的写作训练。

模仿性的写作训练。重点的、典型的、艺术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 教师讲授完毕, 给学生布置分析评论该作品的书面作业, 并给学生列出参考资料目录索引, 要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进行研究讨论;以教师课堂的分析评论或网络、期刊发表的论文为模版, 进行模仿性的写作训练。古人云:文无定法, 定体则无, 大体须有。明确告诉学生, 刚开始学习写作可以进行模仿。通过模仿, 初步掌握分析评论文章的写作格式;通过模仿, 揣摩出分析评论文章的写作方法。模仿性的写作训练, 为学生独立撰写文学评论和论文奠定了写作基础。

创造性的写作训练。教师在讲授重点作品时, 根据其最突出的特点, 给学生或提供几种分析作品的思路, 或提供几种截然相反的评论观点, 或提供题材相近、风格相异的文学作品, 给学生作示范性分析;作品分析完毕, 给学生提出带有研究性的论文思考题, 启发学生采用“腾飞”思维方式, 根据自己独立思考研究所得, 进行文学评论和论文写作。创造性的写作训练, 不仅为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而且对今后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实施一元三次教学法的辅助措施

为了进一步巩固提高“一元三次教学法”的成效, 又做了以下几项相应的辅助工作。

1. 完善相应的教学文件与措施

重新修订了本课程教学大纲、重新修编写了授课计划, 按照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编写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学生自学设计、思考练习题;建立了试题库, 重新修订10套结业试题, 试题中专门增加了10分复述或概括作品情节的分值;改革了课程结业成绩计算方法, 将阅读笔记、情节概述、讨论发言、论文写作、结业成绩“五位一体”进行计算;编撰了适合新课程设计的校本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导读》、《中国当代文学名著研读》。

2. 设置了自学、实训内容

给学生提供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必读书目单”和“阅读提示”等自学资料;制定了阅读文学作品、上网查找资料、编写阅读提纲、概括故事情节与梗概、登台分析作品、进行文学评论和撰写论文等一系列自己动脑、动手的自学和实践学习的内容。

3. 改革创新了教学方法

在“学与教”过程中, 设计了几个转换。教师由传授知识为主向传授知识与方法并重转换, 教学过程由重理论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转换, 学生由教学客体向主体转换, 学生学习由个体向集体探究式转换, 结业成绩由单纯重结果向重过程转换。达到了引导和督促学生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的目的。

4. 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

课内延伸、课外拓展、打通学科、引进“时代活水”。将电子图书、影象教学资料和多媒体网络引进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之中, 将阅读文学作品与组织学生观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相结合, 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也使学生从原著与影视作品改编本的比较中, 体会各自的魅力和成败得失;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和手段, 上网查找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并在班级进行展示, 共同分享。

5. 建立了学习档案和评价激励机制

从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开始到结业考试结束, 一系列学习过程都有详细的记录, 并且及时给学生以鼓励与指导, 研究学生学习与进步的轨迹, 使学生及时体会进步与成功的愉悦, 这些都将体现在课程结业的总成绩中。

五、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阅读的积极性、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新的教学法改革了教师满堂灌的弊端, 使学生养成了有计划地阅读、讲述文学作品的习惯, 一学期阅读作品数量由原来人均10篇 (部) 左右, 上升为50篇 (部) 以上;学生主动上讲台讲述作品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每学期每人最少上讲台讲述2次, 多者5次以上。学生上讲台朗诵、讲述和评论文学作品, 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锻炼平台,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提高了口语表达与演讲能力。学生因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较强, 许多行政、企事业单位纷纷给学校、系有关老师打电话, 希望帮助推荐该专业毕业生。

2. 写作自觉性、主动性巍然成风

编写阅读提纲、概括故事情节和鉴赏评论作品的写作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这一科学有序的教学设计, 促使学生阅读—讲述—听课—写作, 循环往复, 使学生养成了多读书、勤思考、长写作的习惯, 从而使阅读能力、思辩能力、鉴赏水平、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学生一学期平均撰写阅读提纲10多篇、读书笔记30多篇、论文10多篇。为了进一步调动和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水平, 又将其习作择优编辑成册, 供学生互相学习借鉴, 也起到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的作用。

3. 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大幅提升

“一元三次”教学法, 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学全程贯穿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 特别是“写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是一个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长效机制, 也是教师传思想、授方法、解疑释难、由教而达到不教境界的整体工程。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程, 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 获得了相应的丰富知识, 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功底, 从而达到了自觉学习阅读习惯的养成, 理解概括能力的提高, 鉴赏审美情趣的获得, 思辩写作水平提升的目的, 实现了河套大学“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学生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 本市许多行政、企事业单位争相聘用我系的毕业生。我校语文教育专业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摘要:“一元三次”教学法, 借用数学术语, 包涵了高职高专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全过程。研究报告从研究的缘起、步骤、内涵与成效等方面, 进行了具体论述。特别是对在课程改革实践研究中, 以“阅读”为基础, 对学生进行“说、听、写”能力培养训练的大胆尝试探索, 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

篇4:浅谈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含义

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大学本科生在完成文献调研(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文献综述的撰写)后写成的关于毕业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是开题者对毕业论文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开题报告主要说明选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本科生作开题报告的时间一般在第七个学期末或者第八个学期初,即基础课程学习完成之后,研究工作实施之前。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二、开题报告的意义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一般没有硕博研究生开题报告要求严格,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小于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大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开题,熟悉科研工作的一般步骤、流程和解决科研课题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形成过程中,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提高毕业论文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开题者可以通过开题报告把对课题的认识和想法加以整理、概括、提炼,并通过开题报告的答辩明晰解决课题的思路,纠正一些可能错误的方法,以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解决的方案更加切实可行。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选题研究内容、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由于开题报告主要体现论文的构思和写作的大致思路,因而篇幅不必过长,一般以2000字左右为宜,但要侧重把计划研究课题的题目、研究的大致思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说清楚。

1.选题目的和意义

选题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这个课题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有关历史背景,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或现实应用中存在这个问题,有研究的必要性。要写得具体、精炼,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这一部分内容的写法与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大致相同,但更加精炼。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总结三部分。

3.选题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主要介绍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基本基础理论以及研究内容的确定。重点写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理论、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包括对解决问题的一些假想或构思,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陈述。

4.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涉及研究中需要的一些基础理论,包括收集的文献中的一些论点或论据;“研究方法”一般指归纳、分析、证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开题者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构思。

5.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般应以文献综述部分所引用的第一手资料为主,以创新性强、可信度高、科学性强的核心期刊文献为主,且一般要引用新文献,这些文献相对来说容易反映选题的研究最新进展和争论焦点。参考文献格式的写法可参照一般正式发表的学术期刊上的格式来写。

调研计划中,方案的制定要做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因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周期偏短,在这一部分一般不提倡难度较大的调研方案。相反,一些电子文献的查找、简单的实验或就某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

四、开题报告的答辩

关于开题报告的答辩,研究生的答辩时间一般是一个小时。由于每个教师指导的本科生较多,同时其要求没有研究生的标准高,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的时间较短,一般是陈述10分钟,然后评委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约10—20分钟。因此,文献综述部分宜精炼,不能为求全面而掩盖了综述的重点;同时,应该把报告陈述的重点放在拟研究的内容或关键问题上,并在陈述时对拟研究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阐述,尽量解释内容的含义,以及自己对此的观点或打算着手解决的构思,使人容易明白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另外,在评委提问过程中,要注意倾听,认真思考,对不能回答的问题最好明确表示不懂,不能糊弄评委。要认识答辩的目的,答辩不是为了蒙混过关,而是通过答辩,从评委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中明白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使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受到启发。

五、开题报告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讲,学生在写开题报告时,往往只是知道开题报告要填写的表格及需要填写的内容,但难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范例。所以,在写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文献综述部分力求精练

简要介绍选题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切忌长篇大论。关于这一部分的写作,很多同学常常是将文献综述的内容直接粘贴到开题报告中来,冲淡了开题报告的主题。正如前面所述,开题报告的重点应放在陈述拟研究的内容上而不是陈述文献综述。因此,这一部分的写作其实是单独文献综述的“综述”,即浓缩或提炼。另外,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一些叙述的术语表达。例如,许多学生往往在开题报告中作如下的叙述:“本文主要对……问题进行了……研究”。须知,开题报告是在毕业论文形成之前就要写的,而文章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议改成“本选题主要对……问题进行……研究”。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部分,在写作中要简短醒目,叙述清楚

很多学生在写作此部分时,常常叙述得很多,而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成了其研究的关键问题。有同学在写作时,把一些概念的定义也作为研究关键问题,给人一个无论什么问题都是关键问题的感觉。关键问题一般应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这部分要把关键问题和选题用到的基础理论分清楚。

3.关于开题答辩进行中的问题

为了使评委能对开题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在开题时最好能用幻灯片进行演示。在演示时,应重点展示研究的思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边展示边口头阐述,以便评委能对方案的可行性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4.关于开题答辩之后的问题

这一部分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很多学生只重视开题答辩之前和进行过程中的准备工作,而对开题答辩之后的工作则极不重视,把开题报告当成了一种“期末考试”,答辩完毕后就不再考虑开题报告的问题了。实际上,开题答辩是对选题是否恰当、研究能否如期进行的一个初步检测,在答辩过程中,答辩评委往往会提许多不曾想到的问题,纠正一些可能错误的认识,帮助同学们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答辩完毕后,应该根据答辩情况,再次修改开题报告,有时甚至可能要重新选题,并且将答辩时的一些思想贯彻到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去。

总之,一份较好的开题报告,不能仅仅停留在开题报告的一张表格上,不仅要把开题报告的表格内容填好,同时要重视开题报告进行中和答辩后的问题,在答辩完毕后还要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这一过程的工作,开题报告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也为今后毕业论文的顺利写作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篇5: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通过性格分析透视纳兰词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本文把性格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剖析纳兰词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基础,充分认识纳兰词的文学价值及其意义,扩宽了纳兰词的研究角度,使对纳兰词的的思想内涵了解得更为透彻全面。

从实践意义上,本文不同于以往单纯对词的研究方式,从作者的性格分析出发,对作者的文学作品进行映射和渗透,进而得出纳兰词更深层次的解读角度。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现有资料对纳兰词的研究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以晚清研究为代表的着重于从词情、词风、词律等传统角度的研究;二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在新文化运动引入的西方新的研究方式,在纯审美立场上重视审美的对象以及意境的构造。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心理学上的性格分析以及哲学辩证等相关知识,从性格矛盾去透视纳兰词,将作者与作品有机地联系起来,更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第一部分:回顾各个阶段对纳兰词的研究的.成果以及概述别人眼中的纳兰。

第二部分:结合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以及历史背景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分析纳兰词中意象的影射及其词的风格特点。第四部分:用辩证法论述性格悲剧与文学风格的联系与矛盾。

四、 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查阅文献

心理学性格评定与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文学资料: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背景资料、纳兰词作品集、传统对纳兰词的研究观点,主要参考文献《饮水集》、《纳兰性德评传》、《人间词语》等。

心理学资料:影响人性格形成的因素及其性格类型的特征。主要参考文献有《普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

哲学资料: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主要参考文献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六、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1.选题 20xx年3 月10日——20xx年3月20日

2.开题报告 20xx年3月23日——20xx年3月27日

3.收集资料及实施研究 20xx年4月06日——20xx年5月15日

4.完成初稿 20xx年5月16日——20xx年5月23日

5.完成修改稿 20xx年5月27日——20xx年6月03日

6.完成定稿 20xx年 6月07日——20xx年6月15日

篇6:当代校园景区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该课题来源于社会实践。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校园景观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它不仅要为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学生的素质提供一定的场所背景。而校园景观规划是设计高校整体形象的关键,对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树立教育品牌,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包括功能、设施、生态和场所诸要素。在景观化校园中对这些要素给予合理安排与组织,会使环境合理化、生态化、人文化。因此,校园景观对于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素养,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

2.2 体现校园文化与文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景观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因此,校园景观对于反映与烘托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校园景观强调文脉,它是环境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

2.3 体现校园形象

俗话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形容人的,凭声音就可以判断人,大学校园也是一样,凭校园环境就可以判断这个校园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所以校园景观是影响高校校园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景观是大学人文精神最好的传达者。同时,好的校园环境形象也带来了旅游产业。如今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都在接待来自全国的游客,旅游经济是大事。可见,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日趋重要,需要与时俱进。3 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胡庆春.21世纪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16).[2] 何韶瑶.大学校园:整体化开放空间景观环境构建——以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校园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04(02).[3] 夏宇,张慧.大学校园的植物景观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4] 范利飞.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 9380 - 9382,9447.[5] 姚鲲,余敏.大学校园景观中的休憩空间研究[J].江西科学,2010,28(5).[6] 肖冰,孙冰.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20): 6029-6031.[7] 秦柯,李利.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商业设计,2008(10).[8] 刘锐.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J].文艺生活,2011(11).[9] 安勇.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之我见[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10] 余菲菲,李桂媛.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探讨[J].系列专版,2010,26(12).[11] 杨雪,葛佩琳,段渊古.基于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营造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2] 赵丽芳,刘斯荣.论大学校园景观的人文精神体验[J].科学时代,2011(11).[13] 贾德华, 王万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1(3).[14] 周妍.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J].工程与建设,2009,3(4).[15] 张斌.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J].滁州学院学报,2006,8(1).[16] 马婧,苏剑鸣.浅析现代校园景观设计方法[J].工程与建设,2009,23(6).[17] 李林.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4): 1027-1028.[18] 陆海英,刘春江,车生泉.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科技通报,2007,23(5).[19] 张云,彭旭路,樊国盛.云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中心绿地芳园景观设计[J].现代园林,2010(10).[20] 陈尚玲,陈科东,徐敏.校园景观与文化共融——桂林旅专新校区景观设计构思[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244-248.[21]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2] 克莱尔·库帕·马库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等, 译.北京: 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2001: 165-166.[23] FORMAN R T T ,GODRON M.Landscape ecology [M].New York: John Wiley&Sons Inc,2000.[24] KEVIN L The image of the city[M].Cambridge,MIT Press.2005.[25] BAWA K S, PEETY D R, BEACH J.Rep roductive bio logy of tropical lowland rain forest trees.I.S exual systems and incompatib ility mechanics[J].Amer J Bo,t 1985, 72: 331-345.[26] PUTZ F E, MOONEY H A.The biology of vines [M].Cambridge: CambridgeUn ivers ity Press, 1991.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4.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国外应现代科学技术整体综合式发展趋势的要求,整体型、综合型的空间布局代替了传统上依功能专业分散布局的校园空间形态,从而形成了新的聚合式的校园空间环境。这其中,又以两种主要的聚合形式为主:按学科综合聚集和按功能综合聚集。前者突破了传统分散式的校园空间格局,把多个系科集合在一起,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史卡博柔学院、美国的斯托克顿大学。按功能综合聚集的校园空间形态,把全校各学科共有的各职能部门如教学、行政、信息交流、后勤设施等加以集中布置。这种组合方式便于运行管理,使用效率高。现代大多校园,尤其是规模不大的校园空间,基本采用这种形态模式。如瑞十的苏黎世大学、日本的中央大学多摩学院、英国的巴什大学等。

20世纪70 年代末, 我国高校校园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由于受国外高校发展和新建筑思潮的影响, 特别是受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新建筑理论和思潮的冲击, 我国建筑师们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富于民族文化特征的高校校园。高校校园建设逐步向系统化、舒适化、智能化转变。这一时期高校校园规划具有3 个特点:1.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对称式布局方式。如:深圳高校的规划采用不受轴线制约的自由格局形式,亲切宜人的建筑造型与丰富多变的人文景观体现了现代高校的社会感和时代感。2.以我国传统院落为基础, 富于中国庭院景观情趣并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校园整体规划布局。如:中国矿业大学校园的总体规划在传统中轴线对称格局和有前区广场的教学楼主楼模式基础上, 创造了体现我国传统整体美的空间环境。3.分散型总体布置格局向整体综合型发展。许多新型校园注重合理用地,尽量减少建筑占地面积, 增加交往、绿化及预留空间。4.1.1 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当代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在以传统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开放空间,供使用者休闲娱乐,丰富校园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为保证师生出行的安全与方便,避免人车混杂,交通组织多用人车分流式的道路系统。无障碍设计成为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关注的热点。

4.1.2 更加关注多功能综合利用

在规划设计中,除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生活服务等部分外,有些学校还在兴建了一些与社会接轨的小型工厂和研究所等,做到理论与实践、产业、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4.1.3 规划布局的集约化和集中化

当代高校建设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科技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和渗透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大趋势,学科内容更迭频繁增进不同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种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运用,弥补传统馆系来往少,交流不方便的不足,使得各个学科之间的教学设施相互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如语音教室、印刷中心、实验室等,过去“系馆”的概念逐渐被“学群”所取代。

4.1.4 更加关注校园人文气息的营造

高校是继承与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场所,校园环境无疑在塑造学生个性和品格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要关注人文环境的塑造,使校园环境实现对人的关怀,营造成使用者的精神家园。高校校园的场所精神是校同生活和校园空间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4.1.5 更加关注智能化

高校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场所,在校园规划设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中,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智能化主要体现在远程教育、办公自动化、建筑设施的自动化、通讯自动化。如教学上普遍采用电脑、多媒等先进的技术,图书资料部门广泛使用自动检索系统,建筑的自动报警消防、自动控制电梯和扶梯、网络会议、电子邮件、校园一卡通等。4.2 研究的主攻方向

4.2.1 更加开放的校园景观

校园作为城市的一个单元,必须考虑以开放的姿态与城市大环境共融共生,这是实现大学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其使用率的重要手段。因此节约型校园的校园规划,必须基于对所在城市和区域总体发展规划深入调研、理解的基础之上,积极拓展大学校园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和辐射,使得大学和城市之间产生双向互动作用。

4.2.2 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这其中既包括校园空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包括对校园文脉的继承和延续。在校园空间规划上,宜采用多层、高 密度为主的规划方案。因学校上下课时间集中,在短时间内用电梯疏散大量人群,既不方便,也不经济;而高密度规划 原则不仅有利于节约土地,而且也与当前大学网络化、聚合化的规划趋势相吻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空地的绿化,还可改善校园生态环境,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而在对校园文脉的继承方面,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校园既有旧建筑的更新、改造、再利用。4.2.3 生态校园建设

大学校园作为世俗社会的绿洲, 其绿地规划设计在环境绿化与美化的同时, 应当体现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自然法则,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品质和趣味, 使得人的行为和思想可以良性发展。大学校园的绿地景观建设要依托自身的环境条件, 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势、水系、植被, 巧妙构思, 精心设计, 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环境景观, 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5.1 主要研究内容基本概况

荆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座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古城。学校占地面积170多亩,有在校生2228人,教职工240人,其中高级职称51人,中级职称94人。学校现开设车工、数控车床、机电、电子电工、模具钳工、焊工、园林绿化、机算机与财会、计算机与文秘、汽车驾驶等10多个专业。学校周边环境:荆州市高级技工学校位于207国道和楚源路的交汇处,周围为一般的居民住户。

学校内部现状分析:建筑设施较为完善,有教学楼,实习楼,食堂,学生宿舍,技师培训宿舍,图书馆,培训楼等。

技工学校特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此类学校实行教学实习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为主要目标。

5.2 重点研究问题

5.2.1 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不仅要考虑人类的基本需求, 更要充分度量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行为, 要塑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本”空间。校园绿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以此为出发点, 考虑学校师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 在空间的创建上尽可能将这些抽象而迫切的心理需要, 借助软化景观的物质形态得以物化,给予满足。如空间创建上满足学生学习、交往、休息、运动等多种要求, 兼顾残疾师生的共享;交通处理上, 在保障校内交通安全、方便和畅通的同时, 把单纯交通功能的出行空间扩展为多层次的交往空间。通过分析和研究, 以适宜的尺度, 科学的布局, 营造出实用、美观、积极、向上、平等的人性化绿色校园空间。

5.2.2 注重校园特色

校园虽然有着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观, 但是它们又深深根植于各自所特有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土壤中,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和风格。因此,校园绿地规划应根据校园自身的地域特征、自然和人文资源, 综合学校的性质、办学宗旨等在绿化中彰显自己的风格与特色,还可运用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绿地构图形式、小品、空间等来体现个性。5.2.3 营造师生实习实践以及交往的良好空间

学生们在校园内学习、生活,他们能够清楚地感知学校景观的各种信息,通过体验,得以解读校园不幸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交流,接触到的是微观的社会和复杂的生活。当代的环境设计更主张不定型、敞开式的设计方式,空间的使用更灵活,打破了僵硬的封闭型的空间构造,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校园景观不仅可居,而且可游可赏,交往空间的创建可以促进完美的情感生活和强烈的认同感。

5.3 解决思路

5.3.1 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系统

从空间结构入手,在校园中心区域形成第一层次景观,由各个组团圈合而成第二层次景观,各建筑物内部庭院形成第三层次景观景观,构成有序而清晰的园林系统。

5.3.2 注重生态效果

校园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本,以自然生态为优先原则强调营造绿色校园,注重能源的节约和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问题。应依托自身的环境条件, 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势、水系、植被, 巧妙构思, 精心设计, 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环境景观, 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5.3.3 反映地域特色,体现校园个性

在设计上应当充分体现校园的地域性特点这个设计要素,通过对校园所具有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等加以分析,使校园的景观具有个性,给来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本校的师生获得归属感。在考虑校园景观观赏性的同时,还应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学校历史、办学特色等因素,将这些因素融合到校园的景观建设中去,创造具有观赏性和精神感受双重作用的校园景观,提升学校景观质量和师生精神生活品位。将园林景观、绿地、雕塑、小品等各设计要素结合在一起,让师生在整个校园空间中感受到自然、优美的人文环境。5.3.4 以人为本

要在校园规划中充分考虑并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既能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又能激发文流创造的空间和场所。如:空间组织与规划可依据不同层次需要, 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 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 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 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完成毕业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

(1)计算机,Word2007、Excel2007、PPT等办公软件,3Dmax9.0、Photoshop CS5、AutoCAD2008等设计软件,绘图工具一套以及相应图纸。(2)学校图书馆书库和网络资料库。

(3)现场勘探,卷尺测量,规划用地现状图。(4)规划用地相关资料及相关文献资料。

(5)对查找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并制定初步设计方案。(6)综合资料和社会实习进一步完善和确定设计方案。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1)2012年10月前,完成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并开始着手写开题报告。(2)2012年10月,进行开题报告答辩。

篇7:汉语言文学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意义

张爱玲(原名张煐),现代作家,1921年生于上海,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张爱玲的创作中的浓厚的悲剧意识是在充满失落的生活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它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灵,体现出作者对人性、对历史、对现实的悲观。那是作者独特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那不是淡淡的哀愁,也不是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

二、立题依据

历来评论张爱玲作品的文章很多,特别是她的几部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好评如潮,也有不少学者或对作品中的一些人物结合作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或结合张爱玲传奇的身世和生活经历,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古典情结与现代情怀进行论述;或对张爱玲作品中伸手可触的荒凉感进行论述。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悲剧人物。张爱玲对人生怀有深深的绝望。她写人性,绝少滑入揭发“国民性”的轨道,她有讽刺,但每与社会批判无关。她可以兴致勃勃地描绘都市里的生活,可分明又浸润着难以明言的悲哀。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性更值得我们系统而全面地分析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内容: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悲剧意识。

方法: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演绎法。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结合张爱玲的作品,分析其人物的悲剧色彩,宜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人性欲望的膨胀和破灭所导致的悲剧。

(二)、病态的性格与意识所导致的悲剧。

(三)、无奈的环境与失败的人生所导致的悲剧。

五、预期的目标

(一)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张爱玲的女性文学。

(二)充分认识个人化的写作使她的作品具有的独特性。

(三)使我们的文学修养得到一定的提升,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自给插图小说经典》,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4月。

2、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7月。

3、王晓明《张爱玲的幸运》,见《王晓明随笔集》,1995年9月。

篇8: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毕业设计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通过他开题者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认识理解程度和准备工作情况加以整理、概括, 以便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步骤、方法、措施、进度、条件等得到更明确的表达。也为评审者提供一种较为确切的开题依据。由于学生起点低、基础差, 针对这一特殊的情况, 我们要求选题的范围是已经在生产中使用, 比较先进的产品或者是产品中的一部分。单片机的路灯照明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的设计的完成, 以后在工作中可以任意设置路灯开关时间, 并能对小时和分钟进行调整。单片机的路灯照明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设计的开题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照明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在城市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人民生活和市容风貌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标志着城市实力和成熟的程度。我国现有的城市路灯70%以上使用的都是高压钠灯, 其设计寿命为24000小时 (5年) 。但是, 由于电压波动大, 许多地区的波动甚至超过额定电压的15%, 特别是在后半夜, 由于电负荷减少, 使得电网电压有时接近245V, 高电压不但浪费了电能, 还缩短了灯泡的使用寿命, 事实上, 现在城市路灯的实际使用寿命平均不到一年。当前, 在供电电源端节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采用半夜灯, 二是采用调压方式。并夜灯是通过在下半夜关掉一部分照明灯的方法来达到节能, 它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 缺点是道路照明不均匀, 且无法解决下半夜电压高而影响光源寿命的问题, 也不适用于商场、学校这些室内场所。而通过降低供电电压的方法不但可以节能, 还可延长光源的寿命, 是一种较好的节能方式。由于LED功耗低, 近年来其相关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尤其是在用电量巨大的景观照明市场中具有了很强的竞争力。LED除功耗低外, 它与其它照明光源相比, 还具有很多优点:白炽灯的色温在2500-3000k, 而日光灯及白光LED的色温均可达3000-10000k;白炽灯是热发光, 日光灯是气体发光, 为此本文介绍了一种以单片机为核心器件组成路灯照明时间控制系统, 详述了节电原理, 阐述印制电路版设计, 给出了单片机控制硬件和软件设计, 包括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电流与电压采样电路和驱动电路等硬件结构, 以及控制策略和软件流程。利用单片机实现对路灯的智能化控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控制系统的高稳定性、低成本和操作的简单化成为设计的主要目标。根据单片机的结构特点, 利用网络化设计思想, 详细介绍一种网络化路灯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该系统能针对电网电压偏高和波动现象, 并根据用户现场的实际需求, 实时在线调控输出最佳照明工作电压, 以将其稳定在允许的范围内, 从而提高电力质量, 节约照明用电, 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十分适用于路灯、学校、商场等室内和室外的照明节电控制。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 (WTO) , 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塑造一个美丽的国际化城市, 更好的与国际接轨全国各大城市的市政建设步伐都逐步加快, 公路系统蓬勃发展, 因此装扮美丽城市夜的路灯照明工程得以迅猛发展。由于单片机具有集成度高, 处理能力强, 可靠性高, 系统结构简单, 价格低廉的优点, 因此在路灯照明工程中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社会领域的渗透, 智能太阳能路灯集太阳能光伏技术、蓄电池技术、照明光源技术于一体的新兴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单片机的应用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单片机技术中的计时系统是单片机在的一个典型的应用。路灯控制系统在城市中的用途很广泛, 路灯控制器系统针对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优化设计的。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设计输入是开关按钮, 进行时间控制, 显示是六个LED数码管和LED二极管, 时间为正常24小时走时, 可用按钮调节定时开关时间, 达到控制的目的。

2.本设计系统可以实现时间设置路灯的开关, 对小时和分钟可以进行调整;启动后进入计时显示, 计时用六位数码管显示;当一天时间过去后可以循环继续控制, 用四个LED二极管进行模拟显示。

3.路灯节能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路灯节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和试验研究。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对路灯实现实时控制, 并且可以进行单路控制和总控制。最基本的程序是时钟显示程序, 之后的设定开灯和关灯时间并能对路灯进行实时控制以及对路灯的点控都是在基本程序上扩展而得到的。

时钟显示程序中最关健是否对数码管进行动态扫描的子程序放在哪里, 本课设中把动态扫描程序放在T0中断里, 中断的时间是非2MS, 也就是说每2MS扫描一次, 扫描频率非常快, 利用了人眼的视觉残留特性, 使程序更加简洁。

调时程序和对路灯的单路控制程序都是按键进行控制的, 所以对对按键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了。本课设主程序中一直在对所有的按键进行扫描, 当按键一有动作, 在第一时间就执行相应的程序, 达到实时控制的目的, 其中在按键扫描时要进行去抖动控制, 这一功能在软件中进行实现。

五、本课题的预期效果

1.可任意设置路灯开关时间, 并能对小时和分钟进行调整。

2.计时时间用六位数码管显示, 并能24小时循环走时。

3.路灯开关状况用模拟灯显示。

六、本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

11月1日-11月3日查资料、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11月4日-11月6日完成电路原理图、印制电路版设计、元器件采购、装配工作。

11月7日-11月11日完成该课题的程序设计、提交程序设计框图及程序设计清单。

11月12日-11月29日完成硬件与软件的综合测试、能实现预定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

12月1日-12月15日整理论文。

12月15日-1月30日实物制作、整理说明、答辩。

七、最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评价及签字、专家组的签字和系领导的签字

结语:五年制高职学生通过开题报告的书写, 知道自己在以后如何去进行目标研究、知道设计的步骤、方法、措施、进度、条件等。五年制高职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锻炼, 是自己能够更加的贴近企业, 适应企业, 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忠梅.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公文写作批复与函下一篇: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作文500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