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探讨论文

2022-04-16

摘要:汉语热席卷全球,对外汉语教学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趣味、又立足现实,成为应用型汉语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重视文化教学,同时增加新时期后教学比重,力图把文学教学回归生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当代文学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代文学探讨论文 篇1:

关注当代文学现状  探讨艺术创作规律

编者按 本期就王蒙“季节”系列小说展开的讨论,旨在通过不同作家和学者的阅读体验,来探讨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问题。《文艺研究》将以此为常设选题,加强对当代文学的现状研究,希望得到文学界和学术界朋友的关注与支持。

当代文学探讨论文 篇2:

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探讨

摘要:汉语热席卷全球,对外汉语教学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趣味、又立足现实,成为应用型汉语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重视文化教学,同时增加新时期后教学比重,力图把文学教学回归生活。

关键词:对外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汉语热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乐于学习汉语,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日益增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汉语教师收入都很丰厚,汉语教师成为热门工作。作为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对外汉语专业,也随之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专业,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设立这门本科专业。对外汉语教师不仅传授学生语言知识,他们还是中外文化连接的桥梁,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树立中国形象、增强文化交流的责任,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作为文化教学的基础课,对学生文化培养、陶冶道德情操尤为重要,因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可以有利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建设、完善文化教学课程,对学生日后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立足文本,重视文化教学

外国学生由于刚刚接触汉语,对于他们来讲文言作品桀骜难懂,他们更易于接受那些耳熟能详、俗白易懂的文学作品,而同时外国学生受其自在的文化限制,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与母语文化密不可分,更愿意更容易接受认知风格、审美意识与母语作品相似的语言作品,而这些生动的、有趣味、有着世界性的文学作品只能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寻觅。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同,“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习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为核心的相关文化知识”[1],他们需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文学观念,而受学时限制,对外汉语专业的现当代文学课学时少,教师无法做到作家、作品、社会之间的起承转合细细讲解,这时需要教师主要以经典文本为主,淡化“史”的线索,而教学中的经典文本则需选取那些体现中国文化、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文本,达到学习文学知识的目的。

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他的《呐喊》《彷徨》表现的是“病态社会”里人们的“精神的病苦”,如《药》中粘着启蒙者夏瑜血的馒头被华老栓买去给儿子治痨病,夏瑜则成了茶客们闲聊的谈资,启蒙者被被启蒙者“吃”,心中的家国只不过是心象世界里的幻影而已,“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2]。教师在教授鲁迅时侧重对鲁迅对本民族发展以及对社会的思考的把握,还原鲁迅作为一代启蒙知识分子对身上承载的历史使命的紧张、沉重和战斗的绝望之情。沈从文的作品与鲁迅作品审美观照完全不同,他浓墨重彩建构了他的“湘西世界”,他笔下的湘西是自然的、健康的、优美的、和谐的、有生命形态的的世界,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蕴含着“美和爱”,教师通过教授沈从文的《边城》《三三》《柏子》等文本,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湘西古老的质朴的的牧歌生活,虽鲁迅也表现宗法乡村的凋敝如《祝福》,但鲁迅更注重从启蒙角度看乡村的溃败,沈从文则是在“湘西世界”梦与美的编织中对逝去的宁静和谐的牧歌世界的无限惋惜,两位作家都是进行的生命文化的体验,一个是战斗的,一个是宁静的。教师在教学时,不孤立地讲授这些作家、作品,而是对比之间的异同,展现不同的作家文化视角的异同。对于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教师要要求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真正走入作品,对于作品情节后的文化呈现,及铺垫作用的文化描写,采用引导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参阅资料,扩大知识面,同时为学生发表观点提供平台,让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展现出来,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把知识内化到自身,为日后教授汉语学习者做好准备。

二、立足教材,增加新时期后教学比重

纵观对外汉语教材,可以看到,中级阶段的课文选篇就已开始注重选取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课文,到高级阶段课文篇目几乎全是当代文化,全方位展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从教学角度,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学时分配上相差不多,在教材上选取的都是教育部或者知名学者编写的教材。从教材的具体编写来看,中国现代文学从1917年到1949年,时间跨度为三十年,由于据今已一百年,教材的编写上已经很成熟,而当代文学从1949年至今,时间跨度大,又因当代学者写当代,需要有时间的沉淀,虽然当代教材一再再版但这些教材都大体都截止到新时期(80年代)末,这就造成教材编写上有很多欠缺,新时期之后的文学并没有纳入到权威的当代文学史教材中,老师在课堂上也只是概略地讲解下新时期之后的文学发展脉络,没有涉猎90年代以及新世纪后的优秀的文学作品。

纵所周知,当代文学在拨乱反正之后才恢复到文学自身的轨道上,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要重点掌握文学作品,因而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新文学中审美性较高、文化更丰富的作家作品教授给学生,而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的审美性较低,这时应减少学时分配,集中有限的学时讲授人文情怀更浓、与社会更贴近的作品。90年代后的作家不断地进行探索性的文学创作,他们的作品有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具有时代感的作品、有进纯粹进行写作技巧探索的作品,有对历史重新解读的新历史小说、有底层写作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学思潮、单一的主题或单一的叙事方式,而是与今天日新月异、多状态的生活相相适应,更与世界文学相靠近,但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却没有出现在当代文学的课堂上,当老师讲完漫长的十七年、文革文学,期末已经临近,甚至造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很多作品如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也都没有出现在当代文学的课堂上,当代华裔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其实最为大众熟知,她的《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铁梨花》被改编成了电视剧,《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被张艺谋改成了电影,但遗憾的是,中文系学生虽然在荧屏上看着这些影视作品,却不完全知道这些作品来自于当代文学作品。无论是莫言的作品,还是严歌苓或是其他作家的优秀作品,它们缺失于当代文学的课堂上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当代文学的教学已出现严重的短板,90年代后到今天的文学作品不应只是学生的课后读物,它们更应该出现在当代文学的在课堂上,当代文学的教学不能脱离于当代,更不能脱离于文坛。因而,当代文学的教师应调整教学安排,以讲授教科书为指导,同时加大对当今文坛作品的备课准备,用充足的时间讲解这些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审美性、人文精神较强的作品的重视;教师还要自覺跟得上文坛发展的前沿问题,关注文学发展动态、掌握文学热点,把当代文学教学置于一个发展的状态,而非封闭的状态下教学,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

三、立足文本,回归生活

一个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四个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完成整个文学活动。现当代文学始于1917年,是在东西方文化撞击中形成的新文学,它的作品与中国时代生活密不可分,以“人的文学”为基础理念,用白话文写作,借鉴西方文学的创作方法,产生了一批以中国文化为土壤以西方写作方式为依托,贴近现实、真实地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作品。

今天的雾霾、江河污染、珍稀物種灭绝引起了中国百姓的普遍关注,人们不断面对随时爆发的自然灾难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创,这些灾难的发生与自然环境的被破坏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生活的呈现,如梁鸿的纪实性文学《中国在粱庄》中,以写实的笔展现了家乡生态环境颓败的情况,教师在讲授作品时,在立足文本,丰富学生已有的审美体验时,还可以通过作品认识生活,乡村生态被破坏是于目共睹的,梁庄的问题不仅发生在梁庄,中国的广大农村都面临着梁庄的问题,江河湖泊被污染,土地面积减少,废水废物被随意地排放,乡村环境恶化的问题亟待解决。环境问题已经与中国人息息相关,作家直面现实,姜戎的《狼图腾》展示了人们对草原的伤害,一切向钱看的商品经济 “重经济、轻生态”的理念在肆虐,“包产到户”,牧民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不顾草原的承受力肆意增加放牧两,造成草原严重沙化。无论是《中国在粱庄》、《狼图腾》或者是贾平凹的《怀念狼》、陈应松的《豹子最后的舞蹈》等,这些立足于生态,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学生更易于感同身受,而文学高于生活,作家的视点不同于常规的保护而已,作品涉猎了文学、人文、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现实思考,这些现实不是构建空中楼阁,有着较强的实际意义。

如果说生活是文学的源泉,那么我们现当代文学流向的又是生活。从新文学产生时所承担的“开启民智”到今天,现当代文学一直与民众的息息相关,而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课堂上,脱离现实的教学是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既不适于现代的大学教育,更不适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内容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文学长河中闪烁者的即有审美价值又有时代特点、现实价值的作品,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日后面对的是外国学生,他们生活在现代,更易于更愿意多了解中国,新文学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产生的,与世界更接近,而同时又反映的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情况,对汉语学习者更有实际价值和更容易去学习,因而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掌握反映新文学的作品有着实际的意义,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对于提高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接触现实、提高分析能力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成年.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现代文学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 (6) .

[2]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作者简介:赵丽妍(198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长春理工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赵丽妍

当代文学探讨论文 篇3: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小学教育专业。在大专阶段,它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对象决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必须有着自己的特色,教师要因材施教,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变革考试方式。

关键词:小教大专 现当代文学课 教学研究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重要基地。小教大专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小学阶段的骨干教师,在大专阶段的教学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小”就是要突出培养小学师资的特点,“大”就是要使毕业生具有大专水平,因此培养大学专科程度小学师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同于一般的师专和中师。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来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中文专业课,它应有其独有的特点,以适应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教大专现当代文学课教学进行了初步性的探讨。

一、小教大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素质和自学能力较差。

小教大专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生源较差,凶五年制专科的录取分数线很低,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因家庭贫困等原因成为五年制专科的学生,这样就造成了小教大专学生素质较差、底子薄的现象。而现当代文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自学能力,在课外自觉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初步具备对作品的赏析、阅读、分析能力,而这些对于小教大专的学生来说根本不具备。

(二)教学方法、手段相对保守、陈旧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都处于相对保守、陈旧的状态。在教学观念上,缺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与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明确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而教学方法则基本上是“满堂灌”,忽视实践环节,不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考试考查中,依旧偏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力的测试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二、小教大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探讨

(一)因材施教,精心选择授课内容。

对于小教大专生来说,除了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文学史知识外,应注重培养对问题的思辨能力以及分析、鉴赏和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上应简化思潮论、流派论和作家论等内容,侧重展开对作品的阅读和批评。以重点作家的作品深入分析来示范,对其生平及作品阅读分析提供必要的前人研究成果的资料,对陈旧落后的观点,以最新的研究成果来替代。

对于课时所限及教学深度和广度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还精选讲课专题,对重点作家作品的选择,更多考虑作家的代表性,尤其是在新时期有了新认识的作家。同时要注意不同体裁的作品分析。同一体裁的作品也要根据不同的艺术风格来设置精讲的关节点,比如同是小说教学,鲁迅的小说定位在“解析阿Q”上,茅盾的小说定位在《子夜》宏大的结构上,而沈从文的小说定位在散文化和乡土风格上,做到每个精讲课各有侧重,各有方法。

(二)传授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小教大专的教学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学能力。而在传统教学中,任课教师包揽备课、讲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等五个环节,学生只是机械地听和记,最后形成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不良学习习惯。这种教学方式过分重“教”:而忽略了“学”,因此,我们应努力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使他们具有主动构建自己知识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指导作家作品的分析方法

在小教大专阶段,学生的自学尤为重要,而学生往往对大专学习手足无措,这就要教师进行指导、传授和启发。我们教师的课堂讲授在注重指导性、启发性、示范性的前提下,更要注意使学生明白教师是怎么分析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析,从而让学生掌握方式、方法,获得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对作家作品及各种文学现象的分析要强调怎样着手分析、讲思路、讲方法,使学生通过听课获得的是一种能力,学到的是一种本领,有效地贯彻“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比如介绍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这位作家所处的环境、生活道路、个人气质、文化教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分析讲解,并且在课下布置学生运用此方法来分析其他作品,写出读书笔记。如讲完“解析阿Q”就布置“解析高觉新”、“解析祥子”,讲完舒婷的《致橡树》就布置分析其他朦胧诗的代表作品,使学生学会方法,举一反三,能自己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这样的上课就不再是“满堂灌”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讲和导。学生离开了教师之后,面对其他的作家作品,也完全可以自己独立赏析、评价,真正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阅读是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必备条件,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然而许多学生只是背笔记以应付考试,而不是通过阅读来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蕴。所以,教师在开课之初就可给学生列出课外阅读的书目,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督促他们多读好的作品,通过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教师还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教师要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要指导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学会选读,重要作品学会精读,泛读篇目学会略读。为快速积累知识学会快读,初步尝试对比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转变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改变过去一个人、一支笔、一本书的“灌输型”教学模式,除教师讲授以外,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配合课堂教学。一是通过教学课件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凸显该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形象感和抽象思维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二是组织学生观看根据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影视片、戏剧表演等,并引导学生谈改编的得失,开展分析评述,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赏析水平。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而且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视听愉悦中更深切地感觉到现当代文学作品隽永的意蕴。三是大力开展第二课堂。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被动接受,积极性不高的弊端,我们设计并实践了以兴趣带学习的教学活动,即成立话剧团,开展现当代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审美感受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增长知识,在思考中培养能力,在实践中提高素质。

(四)加强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突出面对小学的培养目标。

从小教大专学生的年龄来看,他们是未成年人,从小教大专的培养规格上看。他们是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思想素质应放到最重要的地位,对于未来从事小学教育的小教大专生来说,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审美情趣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最感兴趣、最能开启他们思路、最能拨动他们心弦的地方人手。联系作家创作思想及文学思潮、文学风格的演变,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来触发情感共振,从而进入较高层次的审美状态。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我们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加强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既可提高教育质量,又可优化教学效果。

(五)变革考试方式,侧重学生能力考核。

传统的考试方式逼迫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结果学生考过即忘,阻碍了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发挥,不太适合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教学模式的转变考试方式也要改革。一方面,考试方式要由全闭卷考试改为半开放式的考试,也就是说不只是凭期末一卷定成绩,平时作业、小论文要在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另一方面,考试内容上要作调整,减少客观题目的内容比例。增加主观发挥题的比重。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为学生出的考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你认为曹禺《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们各抒己见,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如:“……或许一个略微合理的答案只能是‘雷雨’了,尽管我承认这有些勉强,但似乎比由于曹禺称最喜爱繁漪,大家便都认定繁漪是主人公要好。”“我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躲在戏剧背后控制一切的、不可知的宇宙间的神秘力量。”“……我们可以把《雷雨》的主角,定义为‘最挣扎的人’,我认为周萍无疑是‘最挣扎的人’。”等等。这类考题没有标准答案,测试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文学感受力及分析能力。再如“你怎么看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我眼中的阿Q”“我眼中的方鸿渐”等这类题目,都可以做成小论文,鼓励学生走出单纯的记忆、理解,增强他们对问题的洞察和分析能力,考查出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评析能力。从根本上说,考试方式的改革、价值评价体系的改变是教学模式转变的继续和具体体现。

本文以上所谈几点,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思考与探索。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坚持研究、尝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而不懈努力。

作者:苏 俭

上一篇: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下一篇:诗歌情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