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比较文学论文

2022-04-16

因乐观而坚持刚一进到陈弦镁的办公室,我就被那古朴、考究的装修风格所吸引。于是我不禁开始想象陈弦镁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仅仅凭借以下几个信息就令人对她充满好奇:一位出生于韩国的女性,北京大学当代比较文学博士,艺美画廊、ArtmiaFoundation基金会董事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当代比较文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代比较文学论文 篇1:

浅谈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摘 要:中国比较文学走过了百年的路程。比较文学在中国并非古已有之,而是从外国移到中国,是外国与中国相结合、世界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过程。本文着重对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发展前景及发展中问题的解决进行阐述。

关键词:比较文学 发展历程 前景 问题解决

引言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是一种注重打破地理空间与学科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这种研究不是为了比优劣、赛高低,而是以世界文学与总体知识的视野,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以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体系。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文学的比较促进文化沟通,坚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以至武装冲突。因此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顺应当今全球化进程的认识新天地。

中国比较文学虽然发展历史不长,但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没有纯理论演绎的沉重负担,而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深远传统。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不仅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学研究的一部分,它已超越地理区域,跨越多种学科走向世界,体现了当今社会全球化认识同步的文学研究综合性趋势,它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将以崭新的世界眼光重新评价中国辉煌的文学宝藏,从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1 发展历程

中国比较文学是在20世纪初发轫,20年代后作为一个学科开始孕育。80年代后,作为最具开放性、先锋性的学科之一,得到了迅猛发展。90年代前后,世界更深入地进入全球化,中国的比较文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1.1 初兴阶段

20世纪初,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唤起民众,在引进外国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同时,也翻译介绍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使发轫于欧洲的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始被引入了中国,这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1.2 发展与滞缓阶段

20世纪30年代中期及40年代初,比较文学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先后问世了一批比较文学著作和很有影响的论文。1949年以后的中国比较文学开始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1949~1965年,主要受前苏联“一些思潮”的影响,致使比较文学发展处于阻滞状态; 1966~1976年,“文革”时期,整个文坛处于荒芜状况,根本谈不上比较文学研究。

1.3 复兴阶段

1978年,中国大地万象复苏,这为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创造了极好的时代条件。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是以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篇》1979年的出版为标志的,从此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揭开了比较文学复兴的序幕。中国的比较文学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发展蔓延,其队伍的人数与素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壮观局面。

1.4 蓬勃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有以下特点:第一,注重理论探讨和研究。我国著名比较文学家曹顺庆等专家积极呼吁建立“中国学派”,并且对“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和方法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将比较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阶段。

第二,我国比较文学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在国际比较文学界争得了一席之地。同时, 我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完全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扩大了与国际的交流。

2 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除了对学科的常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外,特别在以下几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2.1 文学人类学与国内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与国外文学关系的研究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三十年来发展最充分、成果最显著的一个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学者在治学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先后写出不少中外文学关系史、交流史的系列丛书、专著和文章,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坐标中的位置、价值、发展进程都有了更为准确的评价。

在以后的研究中必须更加重视活态文学,多元族群互动文学和口传文学,充分发挥其融合故事、讲唱、表演、信仰、仪式、礼俗等的文化整合功能,逐步完成从仅仅局限于文学性和文学内部研究的范式,走向对文学的文化语境还原性研究范式的演化。

2.2 比较诗学的新进展

世界进入后现代时期,比较诗学有了根本的改变,新的比较诗学力求突显原创。诗学、国别诗学、民族诗学在理论及美学价值上呈现出来的共通性、普遍性与世界性的同时也要追寻不同诗学的差异性、特殊性与民族性,进行解释学的视域融合,最终汇入到多元化的流动性的世界诗学的潮流之中,形成以本土特色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新诗学。

2.3 海外华人文学与流散文学研究

海外华人文学是世界最大的移民和侨民文学创作群体。“流散”一词原意最初是指犹太人被动流散世界的现象,中国学者将“流散文学”纳入比较文学范畴,并将其视为比较文学研究之新领域。中国比较文学界聚焦诸如华人流散文学的文化身份追寻、中华文化意识及其与当地本土文化意识的碰撞与交融、华人流散文学的边缘性与世界性等的研究,数以百计的著作和大量学术论文提出了有关华人流散文学深化和发展的一系列理论话题。

2.4 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观念的更新

中国是一个翻译大国,中国学者在翻译文学史和翻译文学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的翻译文学研究由于有了译介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讨,才使人觉得与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对象、目的、方法等方面有不同,从而可以纳入比较文学范畴,并规范了从文学、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的途径。

文学翻译不只是文字符号的转换,而且是文化观念的传递与重塑,是在两种语言相切的地方,发展本土的语言。

2.5 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近年来,中国学者从西方学者借用心理学、生理学、病理学乃至物理学等自然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剖析阐发作家、作品、情节与人物形象,从中得到颇多启发。多卷学术辑刊已陆续出版,其作者队伍扩展到宗教学、哲学、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业绩显著。

3 发展中问题的解决

在全球文明冲突时代,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研究虽然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面临着一些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首先,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指导比较文学研究。虽然我国的比较文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当年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分别以“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著称于世,而当代的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却没有自己的体系。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体系,才能有效地指导我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研究。

其次,除进一步深化对传统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比较诗学研究外,还应进一步拓展比较故事学、东方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及其文化研究、海外华人文学研究,加快出版介绍华裔比较文学学者的论著及其学术观点。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已有一些具有独创的成果,但杰作却不是很多,尤其是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杰作更少。

再次,加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目前,我国虽然已有十几个省份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会,但还没有普及。全国只有少部分大专院校开设有比较文学课,与西方的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师生对比较文学还很陌生。只有加强在高校内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普及比较文学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多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

4 结论

新世纪以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信息的网络化及以高科技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冲击和影响着每一个人,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价值取向乃至精神状态。新世纪正在改变比较文学。我们要以全新的眼光和姿态审视比较文学的目标、观念、方法,进一步构建比较文化的思想体系建设并开发挖掘其丰富的潜在的文化、文学、人文精神资源,发挥其服务人类和时代的桥梁作用,提升其学科的科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8页.

[2] 国外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页.

[3] 乐黛云.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切磋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页.

作者:张美兰

当代比较文学论文 篇2:

不温不火水到渠成

因乐观而坚持

刚一进到陈弦镁的办公室,我就被那古朴、考究的装修风格所吸引。于是我不禁开始想象陈弦镁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仅仅凭借以下几个信息就令人对她充满好奇:一位出生于韩国的女性,北京大学当代比较文学博士,艺美画廊、ArtmiaFoundation基金会董事长。

正想着,陈弦镁走了进来,与想象的一样,她即具备知识女性的优雅和端庄,又蕴含着韩国女性特有的温婉与精致。看到时不时进来的员工汇报工作,我不禁的问她这样的忙碌,是否会很辛苦?她边沏茶边告诉我:“我不辛苦,忙不代表辛苦。只是时间安排的比较紧张。我觉得艺术还是要享受的,我只有具备享受的心态,才能够将艺术传播给别人。所以我不断地让自己的生活更简单、轻松、愉快、美好。”我们慢慢地进入了主题。

她开始讲述来到中国的经历。陈弦镁第一次来到中国是1991年,那时她大学三年级,随韩国政府来中国考察,由此便与中国结缘。1994年,陈弦镁研究生毕业之后正式来中国学习,1997年便于中国安家。可以说,陈弦镁一直很顺利,大学在韩国学古典文学,进而读研究生学习《易经》,之后来中国学习中医,后来读博士转入当代文化,并留校教书三年。在这段时间里,陈弦镁一直很迷茫,直到与韩国最有名的当代艺术画廊合作,偶然进入了艺术行业,才确定了人生的方向。

“我自己是一个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认真去做的人。我最大的特点是耐心、坚持。未来是什么样的场景我也不知道,什么事都要走着看。可能每个细节没有想的那么顺利、美好,不过我总觉得前面还有更好的,所以对眼前的苦难并不是那么的敏感,反而会选择坚持往前走。”陈弦镁这样概括自己,也就是因为这样一种洒脱,她才能够做好眼前的事情,稳步走向成功。陈弦镁始终没有刻意的去收藏,因为她的工作重心是办展览以及推广艺术家,又因为对这些艺术家有信心,对他们的未来有把握才会与这些艺术家合作,所以陈弦镁也比较倾向于收藏合作艺术家的作品。当然,陈弦镁自己也有一些小情趣,也会收藏一些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漫谈好友曾梵志

陈弦镁的好友很多,对她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曾梵志。陈弦镁与曾梵志的缘分颇深,她进入这个行业认识的第一位艺术家就是曾梵志,并且举办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展览都是与曾梵志合作。对于当初刚进入艺术行业的陈弦镁,曾梵志对她的帮助很大。可以说,曾梵志是她认知当代艺术的切入点,通过曾梵志去慢慢了解当代艺术家,以及相关艺术家的时代背景,也渐渐的了解当代艺术。所以陈弦镁经常与曾梵志沟通。

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一位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之后,很快用同样的方式了解了第二位合作艺术家。与此同时,应该如何与艺术家沟通合作慢慢在陈弦镁心中建立了一个模式。陈弦镁经常观察这样一位艺术家,思考他为什么能够走到今天这个程度。“曾梵志特别勤奋,他能够24小时都只想着他的艺术。通过勤奋放大天赋,我认为,他是一位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到最好的平衡点的人。”这是陈弦镁对曾梵志的评价。

通过与圈内友人的接触,陈弦镁也慢慢摸索到艺术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然而,东方的艺术具备东方的底蕴,与西方的艺术有很大差异。对于亚洲而言,日本的当代艺术倾向动漫多一些;而韩国的当代艺术大体来讲更加简单、干净、精致。最复杂的要数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国原来有一些符号性的,代表中国特殊时期的主题、经济与生活的作品;现在中国变化大,中国的艺术家在经历了精神、物质上的巨大变化之后,出现了更丰富的题材。所以中国艺术家所表达的内容比其他亚洲国家艺术家的更加丰富。

全球收购珂勒惠支

前年,珂勒惠支《我的孩子,春天来了》巡展轰动一时,这是陈弦镁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精心准备的展览,也是阔别60年,继鲁迅为珂勒惠支办展览之后的又一场大型个展。对于珂勒惠支这位伟大的女性艺术家,陈弦镁非常欣赏。珂勒惠支是上世纪30年代鲁迅介绍来到中国,并且是美院教科书上的艺术家,对中国的当代艺术起了很大作用。众所周知,身为女性想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很难,珂勒惠支所处的情感界、学术界的理想、成就以及她的整个人生经历都深深吸引了陈弦镁。

陈弦镁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理解珂勒惠支,于是她有了一个想法——做珂勒惠支的展览。接着她开始全球范围收藏珂勒惠支的作品。为了举办这场展览,陈弦镁尝试过与德国的珂勒惠支美术馆合作,但由于德国的美术馆制度严格,谈的条件也比较刻薄,而陈弦镁又太想自由的做一场珂勒惠支巡回展,将她推广到全国的美院去,于是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整体收购珂勒惠支作品。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之后,40余幅珂勒惠支作品如期展览,对于陈弦镁来说是最大的满足。

展览名字《我的孩子,春天来了》也是陈弦镁起的,这是珂勒惠支日记里的一句话,不知道的人以为这是一个阳光的题目,其实它隐藏了一个伤感的故事。珂勒惠支的儿子和孙子都在世界大战中战死,儿子死后珂勒惠支很痛苦,自闭了一段时间,儿子11月份去世,珂勒惠支于第二年春天4月份在日记里写道:“我的孩子,春天来了。”这句话来呼唤自己的儿子。同样作为女性,带给了陈弦镁很大的共鸣:“她是很好的女人、妻子、母亲。她的作品内容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即使是这样艰难,她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直到把她一切的经历通过艺术表达出来。”陈弦镁说到这时不尽有些激动,“她的很多作品是灰色的,并不是阳光灿烂的,我想让大家看到她的痛苦和背后的一线希望,她正是靠着这一线希望坚持下来,我想传达她博大的母爱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艺美画廊院子门口置放了一个珂勒惠支的雕塑——《母子》。雕塑再现了一个母亲怀里抱着一个孩子的场景。当初这个雕塑做了很长时间,珂勒惠支将她一切的情感都放在里面。出于对整个展览的主题与对珂勒惠支的尊敬,陈弦镁毅然的将《母子》从柏林美术馆后院搬过来收藏。

虽然办了展览,可是陈弦镁并没有出售这些作品。展览刚开始被几个艺术家、藏家订购的作品,都被她取消了。陈弦镁突然觉得,团队花了一年的时间辛辛苦苦的全球整合展览,如果为了一点钱就把它拆开卖了,那整个团队一整年的心血和愿望就都破碎了。于是陈弦镁又做了一个决定:全留下来,一幅都不卖。她希望这个展览纯粹是精神上的回报,谈及此事,陈弦镁依旧笑容明朗的说:“很满足,不后悔!”

致力于年轻艺术家

陈弦镁目前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年轻艺术家身上,目前她关注的年轻艺术家有很多,正式开始做的也有一些。在她看来,人的变数是最大的,一两件作品好并不能代表这个人能够成为一位好的艺术家。推广一位年轻艺术家需要一个长期观察的过程,陈弦镁并不会因为偶然看到一幅好作品就马上和艺术家合作,对于她来说这是非常轻率的决定。就好比成功,人生漫长,并不是一件事情做好了就能成功,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情绪、状态和机遇,这就像股市一样起伏不定,谁能坚持往前走,并且保证大方向是正确的,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来判断是否会成功。所以,陈弦镁主张与年轻艺术家合作之前多观察一段时间,除了看青年艺

术家的艺术基本功,他们的方向、信念、理想、品质、创意等综合因素也需要长期去观察。

虽然做年轻艺术家有风险,但是风险等于就是机会,越大的风险就能够拥有越多的机会,机会越多也就越需要支持。成名的艺术家显然已经到达了一个境界,陈弦镁虽然也会帮着这些成功艺术家做一些事情,但是,她想做更有意义的工作。中国有这么多艺术家等着挖掘,她身负着发掘新艺术家的使命。

对于收藏艺术品,陈弦镁比较保守,一般不会去拍卖场举牌。艺术品的收藏说简单特别简单,说难也很难,这其中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连专业人士的说法也不一样。这个时候只能靠机遇、缘分和眼光来收藏,这也是艺术的魅力。但是陈弦镁相信,这个宇宙拥有一种气场,没有在某种事物上投入感情,它就很容易成为垃圾。于是陈弦镁倾注了许多心血在她合作的艺术家身上。陈弦镁将这称作“一种说不清的气场”

非公益也非事业

陈弦镁的想法很简单——自娱自乐。她先和韩国的现代画廊合作,后来因为市场不好,韩国朋友走了,陈弦镁一个人承担起了画廊董事长的责任。那个时候她的状态不太好,每天都在画廊里,沉浸在艺术世界里。通过和艺术的交流,从中得到很多乐趣。陈弦镁不想做生意,而偏偏画廊又是一个营利机构,陈弦镁想与她有着同样处境的人共享这种乐趣,于是成立了基金会——符合她理想的ArtmiaFoundation。

开始做基金会的时候陈弦镁发现了许多现实的难处,也知道了中国基金会的平台出现的种种的困难和问题。然而,陈弦镁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虽然知道很难,可还是选择了一点一点的往前走。陈弦镁通过不断地学习,已经慢慢寻找到自己的方向。虽然目前基金会需要不断注入资金,也要付出许多精力来经营,但是抱着同别人共享的目标,她希望根据自己的条件,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情。对于陈弦镁来讲,什么都可以放下,没有想过一定要怎样,现在有专业的组织和平台做事情已经很好,以后会有更大的平台做更多的事情。

陈弦镁并不喜欢事业、慈善、公益这类词汇,她总是思考生活的意义以及人生的终极目标,她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与别人分享。说到这里,陈弦镁给我们讲了一个韩国记录片。故事发生在韩国的某个最落魄村子里,由于太穷,年轻人全走了,原来2万人现在只剩下5干人,满眼是破烂与灰暗。然而,一个年轻建筑师的出现改变了村里人的命运。他带了大批美院学生在村子的墙上涂鸦。慢慢的,村里人开始交流起来,艺术把这些村民聚集到了一起,使他们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转眼间村子变得生气盎然。陈弦镁看完之后很想去这个村子,她甚至想了特别具体的方法,但是无论怎么去实施,她都觉得能帮助到这些村民的地方很有限。于是,陈弦镁明白了,首先把自己做好与团队分享,之后团队每个人又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是最好的方式去快速而有效的帮助别人。一想到这里,陈弦镁释怀了,忽然觉得浑身轻松,不用再想着坐飞机带着大包东西去那个村子了。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同时帮助到别人,是她一直喜欢的做事方式。这既不是所谓的公益,又不是事业,却是一种人生态度。陈弦镁现在仅有的爱好是听音乐和看书,但这些还不够,她希望自己能够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平静。

作者:李雨桐

当代比较文学论文 篇3:

比较文学之我见

摘 要: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学科,有着独特的内涵,与文学比较大有不同,在当今世界文学上的地位逐渐提高。比较文学从19世纪兴起,发展到21世纪,前景已相当明朗,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了许多问题,本文就比较文学的内涵、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比较文学发展的基础及前景进行论述。

关键词:比较文学;内涵;文学比较

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学术团体和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加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共同成为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在我国,比较文学正式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立的标志为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以及一批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相继出现。

一、比较文学的内涵

教材中对于比较文学的最终定义是这样的:“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国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一)比较文学的立足点

比较文学的立足点在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在这里主要解释跨民族,为什么是跨民族而不是跨国界呢?早在20世纪50年代,亨利·雷马克就提出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破既定的界限,但是他却将这种界限阐释为国界,却忽略了国界只是一个政治性、地理性的概念,一国可以有很多民族,就拿我国来说,56个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文学艺术并不一样,汉族就有《离骚》《史记》,蒙古族就有《敕勒歌》,维吾尔族有《阿诗玛》《召树屯》,藏族有《赞普传略》《萨迦格言》,纳西族有《创世纪》,白族有《创世纪》,瑶族有《密洛陀》,侗族有《侗族祖先哪里来》,苗族有《苗族史诗》《苗族古歌》,哈尼族有《奥色蜜色》,佤族有《西冈里》等等,而他们又同属于我国文学,因此研究比较文学应当以民族为界限,而不是国别。梵·第根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五个层面的重要理论特征中就强调过跨语言的重要性。钱钟书也曾提出研究比较文学就要多从作品实际出发,加深中西文学修养,强调跨语言与跨文化的重要性。至于跨学科,我认为这是区别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将在“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中详细解释。

(二)比较文学要求其同,也要存其异

要使比较文学有意义就一定要求其同、存其异。正是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才能对于中西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加深对各自文化的了解,清楚中西方文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得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并由此推动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不是“空中楼阁”

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都觉得比较文学是一种很远的东西,远到只能是文学博士研究的东西,甚至不少职业作家也很少发变对于比较文学的看法。其实比较文学不是那么神秘的东西,举个例子:红学研究就是具体的比较文学,流派众多、众说纷纭。其中对典型的就是版本的比较、人物的比较。易中天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比较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其实我们学过的文学史中对于诸如建安文学、田园诗派、唐宋派、公安派、阳羡词派、江西诗派、婉约词派、豪放词派等等文学流派的研究也属于比较文学。

二、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一)从比较视域和汇通性看

比较文学不是简单地将文学进行比较,而是应该在一定的比较视域中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所形成的汇通与融合是文学、文化自身发展中的必然规律。杨乃乔先生提出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

例如将济慈与李贺进行对比,二者只在英年早逝上有相同点,互相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影响,文学创作风格也没有太多相同之处,因此将二人进行对比毫无意义,这就是没有在比较视域中进行比较,致使比较的意义丧失。说到成功的比较文学例子就不得不提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比较了。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首先,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其次汤剧和莎剧中青年男女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与以“父亲”形象所代表的传统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然后通过“梦”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而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是人物塑造,同样是塑造在封建社会下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柔中带刚,忍辱坚韧;莎翁笔下的朱丽叶热烈奔放,坚贞不屈。其次是在情节的推进中,“梦”是汤显祖主要运用的手段。而莎士比亚在情节推动时更多借助了家族仇恨和政治斗争等现实因素。最后是语言修辞上:汤显祖的《牡丹亭》在语言修辞上多缠绵典雅多采用暗喻、象征等手法,这与虚实相生的戏曲风格相适应。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语言风格上则显得热烈奔放,较多地采用明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主人翁的爱情。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且双方在创作风格上相似,语言修辞又有所区别,这就是所谓的比较视域,在这个比较视域中,对于两者的研究不仅仅是跨语言、跨文化、还有跨民族。不仅如此,在将双方进行比较的同时,能够找到双方的汇通点,因此将它们进行比较是成功的比较文学。

(二)文学比较是比较文学的核心与基础

在比较文学研究的过程中,不得不用到文学比较的方法,将同一比较视域下具有汇通性的两者进行比较,主要是文学方面的,所运用的方法就是文学比较,比较文学最初就是在文学比较上发展而来的。早在1886年,英国的帕斯奈特就在他的《比较文学》一书中指出:比较方法与人类思维的产生历史一样古老,一切主观的推理和想象只有借助比较和区别才取得客观的流传方式。但是比较文学不仅仅在与文学比较,更在于将意义对等或分量相当的文学进行对比。只有把有意识地运用严格意义的文学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称为比较文学,才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有利于建立这门学科,更主要是为了强调和发展比较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三)从跨学科上看

跨学科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学科交叉关系在比较文学定义中的完整提出最早见于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他认为人类在思维、情感、心理与审美等方面呈现出人性的共通性,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国族文学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学科之间。因此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书中提出将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可以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就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早在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就产生了跨学科的研究。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内容丰富,这在于翻译研究、阐发研究、平行研究,其中尤以跨学科研究成就最为突出,即诗与画、诗与禅。而文学比较只存在于文学内部,这就是与比较文学的差异。

三、比较文学的发展基础及发展前景

(一)比较文学的发展基础

比较文学的发展基础主要是外国文学与翻译。首先是外国为学。在张隆溪的《钱钟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中说到指出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任务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中西文学超出实际范围的平行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极有价值的。这就可以看出对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只研究本民族文学,那么比较文学的立足点,即四个跨越中的跨民族、跨语言和跨文化就没办法做到。其次是翻译。各国文学要沟通就必须要做好翻译,钱钟书提出不仅要重视翻译,还要提高翻译质量,注意研究翻译史和翻译理论。这就要求重视发展译介学,关注每一次有意义的文学交往实践,关注符号互动并建立理性的对话机制,让文学跨越时空去“旅行”。

(二)比较文学的发展前景

季羡林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开幕词中所说:“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比较文学顺应了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引发了比较研究的意识,在文化的传播中传播文学价值,日益显出其重要价值。除此以外,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了中法比较文化研究所、中美比较文化研究所、后现代研究会等分支研究团体,由此可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比较文学都正向比较文化演变。一般而言,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的转变毫无疑问是比较文学向深层次发展的表现,但是也引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学本体的失落。西方的理论研究中就过于重视理论之间的对话,而忽视了文学本体的独立价值,这从根本上威胁到了文学本身的主导地位。文学本体作为比较文学的根本不应当失落,而应该繁荣发展起来。

四、结语

21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要将文化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意识并重,才能为比较文学提供一个适合的平台。随着文化竞争力日益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逐渐上升的趋势中,各国文化实力不断地进行较量,而比较文学恰恰致力于不同文化体系中的文化相互理解,避免文化间的冲突,主张平等、宽容地进行人类共同未来的探讨,因而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注释:

参见《比较文学概论》第三版,杨乃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03页。

摘自帕斯奈特:《比较文学》(《Comparatvie Literature}),第二十一节),上海外国语学院外文所编的杂志《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1982年第2期上有此译文。

参见H.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载于《比较文学:方法与观点》(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出版部,196]年),第8~9页。张隆溪选编的《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选有这篇论文的译文。

摘自《钱钟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张隆溪,第二段。

参考文献:

[1]杨乃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比较文学概论》第三版,2012,10.

[2]张隆溪.《钱钟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3]陈圣生.《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文学理论研究,1984.06.29.

[4]谢天振.专论《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对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趋势的思考》.

[5]H.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作者:周宇英

上一篇:银行员工自曝论文下一篇:石油价格波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