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基金前景道路思考论文

2022-04-30

在此次峰会上,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关注信托业的成长和发展,他们的发言可帮助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探索中国信托的未来。蒲坚(中国信托业协会会长、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信托业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大家都认为2012年的中国信托业比较火,但实际上这种火爆自2007年监管政策变化使信托走上正途就开始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证券投资基金前景道路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证券投资基金前景道路思考论文 篇1:

走具有中小股份制银行特色的托管业务发展道路

国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中小股份制银行应充分认识到托管业务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借鉴国际先进银行成功经验,牢牢把握市场机遇,强化市场营销,提高服务质量,夯实工作基础,打造一流品牌,走具有自身特色的托管业务发展道路。

国内银行自1998年开办托管业务以来,相关业务创新日益活跃,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深入建设,各类基金层出不穷,为托管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托管业务已成为国内银行发力角逐的焦点业务,中小股份制银行发展托管业务也必须从战略层面进行思考。

国际银行业发展托管业务的基本趋势

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了基金、证券、保险、信托等诸多资金的管理和运用,国际上逐渐确立了基金管理与基金托管相分离的制度,并从法律上予以确认。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始扮演起资金托管人的角色,经历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后,托管业务目前已成为国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银行的托管业务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国际先进银行普遍高度重视托管业务

从本质上看,托管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一种中间业务,发展托管业务,能够有效提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水平,改善业务收入结构,提高无风险业务收入的比重。同时,托管费用收入具有安全稳定的特征,与其他金融业务发展有明显的联动效应,有利于巩固客户关系,减轻金融市场“脱媒效应”对银行的冲击。因此,国际先进银行都非常重视此项业务,纷纷利用其发达的业务经营网络,以及在资源、信息方面的优势,迅速做大托管业务,

JP摩根、道富银行、纽约银行、花旗集团、法国巴黎百富勤、瑞士联合银行等机构均是全球资产托管业务的行业领军者。

商业银行托管业务规模持续攀升

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张,推动商业银行资金托管规模持续攀升。据有关资料估计,全球商业银行资金托管规模每年都在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托管资金种类不再简单局限于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政府基金以及产业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都成为了商业银行托管的业务对象,形成庞大的业务规模,为银行带来丰厚的收入回报。目前全球前五十家托管银行托管的资产已超过100万亿美元,为金融机构贡献的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纽约银行、花旗银行托管的资产早已超过10万亿美元,国际先进银行托管业务规模预计还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托管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提高

国际先进银行无不重视托管服务的质量水平,为在系统开发、人员配备上满足迅速发展的托管业务需求,近年来国外托管银行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增大,一般每年将其营运预算的20%~25%用于技术工具和资源的开发,为客户提供创新和前瞻性技术咨询服务,并根据业务发展及客户需求不断开发新的托管服务产品。在不断增加托管业务系统投入的同时,国际银行大力培养高素质托管业务人才,在托管业务的前台、中台、后台倡导专家型服务,打造优秀的托管业务团队。譬如,汇丰银行为了适应托管业务向全球扩张的高速发展,在人员、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入。目前汇丰单纯从事托管业务的人员就达到3000多人,超过整个汇丰集团总人数的1%,年均托管系统投入超过3000万美元。

国内银行托管业务的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

国内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法律地位的正式确立,是在1997年11月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之时,但在当时的制度安排中设立了很高的门槛,只有五大国有银行才能开展托管业务。1998年中国工商银行最早开办了这项业务,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随后跟进。很多中小股份制银行,只是最近几年才陆续获准进入资产托管市场,资产托管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国内银行托管业务的竞争格局

目前,五大国有银行凭借托管业务起步较早,网点众多,客户基础庞大的优势,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从证券投资基金的托管看,截至2007年底,工商银行托管了86只基金,托管基金净值达9726.17亿元,托管资产净值市场占比约为29.69%。建设银行托管基金的增势迅猛,托管的基金为68只,托管基金资产净值为7483.32亿元,托管资产净值市场占比为23.04%。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分别托管了56只和58只基金,托管基金规模分别为5690.45亿元和4246.98亿元,托管资产净值市场占比分别为17.52%和13.07%。交通银行托管了40只基金,托管基金资产净值为2775.51亿元,托管资产净值市场占比为8.54%。尽管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中小股份制银行托管业务近年来飞速发展,但市场份额仍然较低,2003年在基金托管市场上的份额只有2.6%,而2004年为8.5%,2007年达到8.71%,共托管了57只基金,基金规模约2831.6亿元。另外,在保险资金、社保基金、QFII、QDII、信托资金等资金托管方面,五大国有银行在规模上也有明显的优势。

不可否认,五大国有银行托管业务经历多年磨练,在基金清算、交割、安全保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业内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和深厚的市场业务关系。同时,由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托管规模主要是由银行基金代销能力决定的,尤其是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下,基金要依赖银行网点来赢得首发规模,这使得大银行确立了市场领先的地位。虽然中小股份制银行托管业务开展较晚,但非常注重提高托管硬件系统的先进性、安全性和效率性,提升托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改善服务质量,市场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

托管业务的发展前景

从业务发展角度看,托管业务作为银行的新兴业务,具有成长性高、专业性强、综合效益显著的特点,托管业务甚至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银行业的竞争格局。托管业务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难以变更性,便于与企业和金融同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传统银行业务有着显著的撬动作用。这就意味着托管银行对其他业务的逐步渗入以及非托管银行相关业务的减少或退出,其影响长期而深远。特别是在经营传统银行业务时,往往只关注于企业的财务部门,而托管业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可以广泛与金融同业、监管当局、省市政府、国资委、社保机构和企业高管等社会各种重要资源建立起广泛的合作与业务关系,对于带动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系统打造银行综合业务平台有重要的价值。所以,托管业务的开拓力度对银行长久发展意义重大,必须高度重视。

商业银行托管资金的范围在不断拓宽,资金品种日益丰富。譬如,在《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以及《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管理办法》等政策陆续出台后,保险资金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加快,保险资金投资托管迎来新的机遇。

在券商集合理财业务中,银行托管的地位也得到确立。《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规定,证券公司办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必须将集合计划的资产交由银行托管,办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可在与委托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将委托资产交由银行托管。在新的政策监管环境下,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采取银行托管模式,开办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扩大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在信托公司的业务中,监管机构确立了信托公司资金集合信托的托管机制,明确规定集合资金信托业务逐步试行托管制,对拟投向的项目涉及关联方交易的或者投资于有价证券的,必须引入托管机制,并且规定了托管人的基本条件和职责,为商业银行规范办理信托公司信托资产托管业务提供基本的法律法规条件和制度环境。

总之,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资金托管业务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市场潜力巨大,资金托管市场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托管业务品种越来越丰富,客户群体也从金融类企业扩大到一般性企业,这为商业银行拓展托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快托管业务发展步伐,不断提升银行托管业务市场竞争力。

中小股份制银行托管业务的发展对策

中小股份制银行托管业务自开展以来,紧紧把握资本市场发展的有利机遇,托管业务全面、迅速、健康发展,取得跨越式进步。在今后更为激烈的竞争中,必须坚持差异化、创新性,确立效率优势、服务优势和品牌优势,走具有中小股份制银行特色的托管业务发展道路。

进一步强化市场营销

夯实传统托管业务基础。证券投资基金、券商集合理财资产、信托资产是托管业务中的传统业务种类,要及时跟踪、把握资本市场新热点和新变化,进一步加大对基金管理公司尤其是中等规模基金公司的营销力度,争取基金数量和基金规模的持续增长。扩大信托、券商定向资产和集合理财产品的合作范围,加强对信托和证券公司的营销工作,加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开发,以业务创新带动信托资产托管规模的增长。

加快开发新兴业务领域。QDII和QFII的托管是联接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重要平台,有助于积累国际托管业务经验。一方面,在总结托管QDII业务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具有QDII资格基金公司的营销力度,积极促进QDII托管的品种和数量迈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寻找在QFII托管业务领域的突破口,扩大银行在QFII市场的影响力。同时深化与PE私募股权基金和产业基金的合作。继续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发工作,保持资产证券化托管数量的稳定增长势头。在企业年金市场营销方面,积极争取企业年金基金托管资格,塑造年金的市场品牌,做大做强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

加强与各类金融子公司及监管机构的合作。要进一步加强与各类金融公司的合作,争取证券、信托等公司更多的托管业务支持,实现合作双赢的局面。同时,还要与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监管部门及时了解政策动向,掌握各类基金的发展规划和最新动态信息,获取相关业务资格和监管支持,为银行争取到更多的托管业务机会。

提高投资者服务质量

优化投资者服务内容。托管业务服务是否高效优质决定着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论是在投资监督还是在提供信息披露、信息咨询等方面都要求托管银行的服务紧紧跟上客户需求甚至超前发展。为了确立与同业竞争的比较优势,必须根据托管业务运作特点,在国内商业银行中创建领先的投资者服务体系,通过现代互联网及通讯工具,多渠道、多平台、多方式向投资者提供及时的资讯、市场提示信息、全面的投资者教育资料、必备的基金专项营销信息等,并能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组织进行相关的信息服务和培训活动等。

构建先进的服务平台。托管业务涉及到资产保管、账户管理、交易指令处理、财务报告等方方面面,环节众多、流程复杂,对运作处理水平的要求很高,必须加大投入,搭建先进的系统运作平台。努力提高托管核算清算工作自动化处理水平,按照产品种类分成工作组,实行专业化操作,以提高核算清算效率,适时引进新的信息技术系统,提高数据信息管理水平,确保业务安全高效运行,应对托管产品数量、托管规模迅速增长所带来的核算清算压力。同时引进托管资产绩效评估系统、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系统、QDII和QFII相关系统,实现数据信息标准化、自动化管理。并对托管业务的电子服务渠道进行改造,继续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对投资者的服务功能,不断探索、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为投资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信息。

夯实托管工作基础

托管业务属于新兴业务领域,市场创新活跃,要持续深入进行制度建设工作,从基本制度、部门规章、岗位业务流程三个层面进一步完善托管业务三级制度体系。同时,随着托管行业的竞争加剧,需要及时审视调整传统托管组织架构模式,以迅速直接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要求为目标,优化机构设置模式,正成为托管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此,要积极借鉴外部成熟经验,探索和研究在金融市场发达、目标客户集聚的地区,如上海、深圳两地,建立托管业务分支机构,并单独作为一个经营部门,有效整合系统功能和资源,提高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丰富经营层次,增强营销能力。随着业务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托管业务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能力,并注意从市场吸收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打造优秀的托管业务团队。

强化风险控制

托管业务涉及从证券价格变动监控、交易结算、收益归集和公司讯息处理等核心服务到税金返还、代理投票、基金或投资组合的会计核算和开放式基金的定价、基金绩效评估等增值服务一系列内容。不仅服务内容繁多,而且业务涉及资金数量巨大,这要求托管业务必须强化风险管理,保证无差错运行。要完善操作规程,规范业务操作,加强内部控制,有效进行现场检查,严密监控操作风险,推动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开展。

打造一流品牌

托管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有赖于一流的市场品牌,中小股份制银行必须树立托管产品门类齐全、专业化服务和开拓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形象与市场地位。通过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和创新力度,依托具有冲击力的品牌进行市场推广。同时,与监管部门以及媒体建立紧密的沟通渠道,注重在行业内及社会上宣传品牌形象,提升银行托管业务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作者系中信银行副行长)

作者:苏国新

证券投资基金前景道路思考论文 篇2:

中国信托业的未来发展

在此次峰会上,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关注信托业的成长和发展,他们的发言可帮助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探索中国信托的未来。

蒲坚(中国信托业协会会长、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信托业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

大家都认为2012年的中国信托业比较火,但实际上这种火爆自2007年监管政策变化使信托走上正途就开始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信托业还能保持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就是证明,也是信托业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胜利。

信托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也是新型的生产关系,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信托不仅是金融工具,其区别于其他金融行业之处在于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制度安排。

中国近七八年发展的实践表明了信托在中国的有效性。信托业从制度设计到实践,包括监管理念,都非常完整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而且信托作为集合平台,把少数人的资金集合,最本质的是集成了知识,为国家注入新的知识增量。

资金在集成时,集成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社会关系。信托公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种制度间架起了桥梁,成为利益和贫富的转换器。信托的集成分享的制度就是一种金融普惠,知识共享。信托业的普遍性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前景。

当高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旗时,不难想象如果一个国家选择共同富裕这个大目标,而金融行业却跟其不相关,或者弱相关,那么共同道路就會很难走下去。因此,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应从这个大目标来推展所有的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找到通向目标的正途。

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信托发展之路就是现成的解决工具。信托业会在特色金融道路上找最新的突破口。

信托公司这几年能发展,是因为大家走了同一条道路,就是利他在前,利己在后。信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关系,是存在着各行各业,存在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有层次性、多义性,层界非常广阔,所以信托能把原来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动机改为利他在前,利己在后。同时,信托业者更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贡献出金融行业人员所有的活力。

胡滨(中国社科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信托产业未来发展的四个方向

信托业当前的一大问题是理财业务与证券、基金和保险公司推出的产品在法律关系上的同质性,以及在监管中适用规则的不一致性。这种局面未来需加以改变。

由于信托服务的概念很广,因此有必要突出信托业的地位,建立信托业的信誉,并且用3~5年的时间建设信托业的专属领域。立法是长期的事情,同时还要协调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国务院层面逐步建设全国统一的信托业。未来提供了信托服务的金融机构都要受到营业监管和制约,而且规则是统一的。在此前提下,需要先在全国建立信托产品注册制度,保护守法经营的信托公司专营机构的权利,同时排除原先不打信托旗号的其他非规范机构对信托公司的挤压。

当前中国信托业的短板是,信托产品在资产管理方面并没有想通过信托机制进行真正的受托管理。信托管理的效率很高,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将来信托服务的规模将在百亿以上。

信托业未来发展,有四个主要方向:(1)城镇化中的资金信托业务。(2)资产证券化信息业务。(3)财富管理相关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4)保障、管理经济类信托业务。事务信托、教育信托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

周小明(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所长):信托业在“泛资产管理时代”的挑战与应对

2012年下半年,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放松监管的资产管理新政,除信托业外的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从此可以更多地开展与信托公司同质化的资产管理业务,“泛资产管理时代”已经到来。

信托公司由此将面临业务和监管两个层面的挑战。业务层面的挑战主要是信托业过去所享受的制度红利在减少。新政之前信托业的经营方式灵活,而其他金融同业从事信托业务时受限较多。现在新政为后者松绑,信托业务今后短兵相接:信托公司的客户将被分流,经营方式将被模仿,银信理财及融资信托都将受到冲击。此外,《证券投资基金法(修正案)》通过后,信托公司传统的私募基金“阳光化”业务也势必受到极大冲击。监管的挑战还体现在新政后,信托业要接受比其他同业更严格的监管规定,具体有五个方面。

从业务准入看,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产品采用“事后报备制”,即先开展,后报备。而信托公司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虽然也实行报备制,但实际上常因“窗口指导”和各监管当局的理解不同而宽严不一,缺乏法规层面上统一而明确的报备制度。

从投资者条件看,信托公司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实行严格的“合格投资者”规定,并严格将300万元以下的合格自然人投资者人数限定在50人以下。证券公司的“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没有人数限制,只以投资起点区分“非限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限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分别为5万元和10万元,金额远低于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而证券公司的“小集合”即限额特定资产管理计划以及基金管理公司为多个客户办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虽然采取了与信托计划类似的“合格投资者”规定,即投资起点设定在100万元以上,但300万元以下的合格投资者人数只限定为200人以下,比信托计划高出4倍。

从受益权流动化看,对于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份额,基金管理公司可通过证券交易所交易平台转让,证券公司虽不能转让,但为解决巨额赎回、化解流动性风险,也可以以自有资金参与或退出集合计划。而信托公司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受益权虽可转让,但机构持有的受益权不可向自然人转让和拆分转让,允许的拆分转让,也不得向自然人转让。

从净资本管理看,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实行严格的净资本管理,而且净资本占用比例较高。而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则根本就没有实行净资本管理。

从分支机构看,证券公司拥有证券营业部的渠道和网络优势,还可以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方便设立分支机构,并可以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而信托公司目前尚不可设立分支机构,其资产管理子公司的设立也在严格限制之列。

针对上述挑战,信托公司在“泛资产管理时代”需把握四点加以应对。

一是适时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在竞争中合作”是未来信托公司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一种常态。“竞合关系”有可能推动信托业再上一个发展的新台阶。

二是深度挖掘信托制度的市场空间。其他资产管理机构虽借新政“春风”向信托领域扩张,但“分业经营”的制度使其业务未获法律肯定。实际上,信托业务的边界宽泛,又具备多样和灵活特点,信托公司目前又仍然是唯一法定的综合信托经营机构,信托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拓展在私人财富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员工利益保障和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应用,继续创造“蓝海”市场。

三是锻造核心投资管理能力。理财产品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我国资产管理业角力的主要战场。从长远发展看,真正体现信托公司竞争力的是投资管理能力,今后信托公司要丰富信托产品线,锻造核心投资管理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四是化“先发优势”为“品牌优势”。信托公司在多样化运用信托财产和跨市场配置信托资产方面,已走在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前面,在“泛资产管理时代”,粗放式增长已行不通,需要进一步挖掘制度优势,创新信托服务功能,将“先发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核心是构筑差异化的投资管理能力,信托业精耕细作的时代已经来临。

证券投资基金前景道路思考论文 篇3:

剩者为王

从金融史来看,每一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都必然导致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的洗牌和重组,也同时推动着经济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调整。因此,往往在一次危机后,金融行业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洗牌,而那些历经风雨能够坚持下来的,往往才能成为下一轮周期发展中的王者。也正是在危机过后,各种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著作往往会大量涌现,这就给我们观察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一个崛起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伴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一方面,中国终于开始成为世界金融市场上的一位不可或缺的参与者而不再是旁观者,并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另一方面,中国金融界在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上,似乎并不足以为适应在世界市场上已经获得的重要地位、或者将要获得的更为重要的地位和职责做好准备。

现代国际金融市场体系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主导的,从本质上而言,中国人参与到基于西方文化规则之上而建立起来的现代金融市场之中去,本身就需要一个跨文明的理解、交流和参与的渐进过程。更重要的是,由于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独立在国际市场之外,中国的金融界实际上对于国际市场的一线经验相对缺乏,对国际金融各层次小圈子的实际运行规则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去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博弈,减少无谓的错误已属不易,更遑论熟练掌握并自如地运作国际规则了。

从中国国内市场发展角度着眼,中国的金融市场在经历了起步阶段的快速成长之后,目前也正酝酿着深刻的转型和变革。随着这几年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的更加广泛,金融制度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的逐渐深化,中国的金融市场和各类金融机构应当向何处去,新的赢利模式应当如何建立,则同样需要一些经验和借鉴作为参照。

在此背景之下,当前风起云涌的金融危机,正好给了中国的金融界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作为金融理论研究者,在专业研究之余,介绍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有利于中国金融界了解全球金融运作、且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资本之王》即是我这几年着手引进的此类著作的代表之一。严格说来,这是关于黑石公司发展史的一本书。历史之中往往包含着对现实的参照,从过去发生的那些波澜壮阔的金融事件中,我们才能领悟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把握金融市场发展的逻辑,找到避免悲剧再次上演的方法。当前,全球经济尚未从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完全走出,国内金融产业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私募股权投资(PE)也在经过迅速的发展之后进入调整洗牌阶段,在此背景下,这本书就从一家著名的PE公司发展历程的角度给读者提供了难得的参考。

《资本之王》讲述的是在国际私募股权领域大名鼎鼎的黑石公司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施瓦茨曼的传奇人生以及黑石王国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其作者为华尔街上对于私募股权和并购业务保持了数十年关注的著名撰稿人戴维·凯里(David Carey)和约翰·莫里斯(John E. Morris)。该书在美国出版的时间为2010年10月,迄今依然是美国畅销的财经书籍之一。

黑石公司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两位创始人彼得·彼得森和史蒂夫·施瓦茨曼均曾在雷曼公司工作过。当时,私募股权投资在华尔街已经兴起,KKR等企业在这个行业内已经成为了领跑者。在那个华尔街充斥着恶意收购的年代,黑石公司作为后起之秀,却可以坚持做到不做恶意并购,与每一笔并购生意中的公司都建立了友善关系,偏重成长性投资,并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除此之外,对于风险的良好控制以及保持敏锐的嗅觉坚持业务创新亦是黑石公司所固守的原则。这些品质使得黑石迅速成长,经历了经济繁荣也渡过了难关和危机,最终成为为全球规模最大、业务最多元化的私募股权公司。

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黑石公司的成长历程,一家伟大的公司亦会给整个行业留下非常深刻的烙印。从书中介绍的黑石集团遇到的种种案例,以及这些案例背后千丝万缕的影响因素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整个私募股权行业的发展轨迹。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整个私募股权行业的投资风格乃至形态特征,我们都能从这本传记中找出蛛丝马迹,《资本之王》某种程度上亦是浓缩的行业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将《资本之王》介绍到国内,正是希望这本书中所蕴含的经验可以为正处于迷茫和变革时期的我国PE行业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正如黑石公司坚持不做恶意并购、坚持业务创新一样,我国的PE是否也需要自身所坚持的理念和原则?是否也需要考虑自己对于公司、行业乃至市场的贡献?是否也应该在业务模式和退出机制上有所改变?总的来说,PE在中国依然属于非常有希望和发展前景的朝阳行业。如同所有的在发展初期经历过迷茫和思考的行业一样,最初混乱的时光往往亦是培育和酝酿的季节。行业未来的王者将会在这个时点上率先进行反思和调整,并通过改变和坚持度过整个寒冬,最终在下一个暖春到来之际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到,我国PE行业在经过此轮惨烈的洗牌之后,将会逐渐回归到其本质职能之上去,中国的资本之王也将涌现。《资本之王》一书在此时被介绍给国内的用意恰恰就在于,其在行业开始洗牌的大环境下为业界提供了参考,不仅可以让PE业界参照黑石公司的经验,来领悟中国未来的资本之王究竟需要具备一个什么样的属性和特质,亦能够让业内人士在阅读此书时,对于行业目前关心的问题得出自己的答案。

不仅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正发生着洗牌和变革,从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角度来看,资产管理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次次重大的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或将改变行业格局,亦有可能引发商业模式的变动。究其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因资产管理行业自身的不断追求创新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所必然导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起步较晚,在行业不成熟时期快速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过程。

资产管理行业快速成长,同时在一次次调整中迈向成熟的过程依然还在继续。作为一名坚持关注该领域的金融研究人员,我将每年坚持出版的《资产管理行业报告》当作是自己对这个行业的观察、记录和思考,以及对整个市场做出的一点基础性贡献。

《资产管理行业报告》是我从2005年起开始的,坚持每年编著的一份关于证券基金投资及整个资产管理市场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的内容在于记录了每年该行业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对这些事件的检验和评价,以及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开创这份坚持的事业却亦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原因。第一份报告本是我在2005年为券商写的一份《基金行业发展评估报告》,当时的目的在于对2005年中国证券基金投资行业进行一个全景式的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当时的基金行业用了八年走过了国外百年的道路,不可谓发展不迅速,然而,在行业快速发展之余,尚且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讨论、去思考。于是乎我萌生了对这个行业进行持续关注的想法。在持续关注的过程中,我又渐渐发现,随着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仅仅保持对于基金行业的记录和思考,已经不能适应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全面大发展的形式。于是在2008年,我们将报告名称改为《基金与资本管理市场发展报告》,在2009年,报告名称正式被确定为《资产管理行业报告》。研究内容亦被确定在了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跟踪研究上。

回顾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历程,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始于2000年前后,在经历了1997年前后的立法规范之后,我国各类基金类产品纷纷在2000年前后逐渐诞生。其中,2001年我国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的设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激励机制合理、透明度高、具有优胜劣汰性等特点更为符合资产管理行业市场化要求的本质。自2002年到2007年,我国开放式基金由3只迅速增长为330只,其基金净值由117.29亿元迅速增长到30269.11亿元,6年时间里分别增长了110倍和258倍。

在基金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所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市场资产管理行业的主体,亦由过去单纯的证券基金投资一家独大,发展成为了基金、信托、私募、保险、银行理财等众多机构各领风骚的局面。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所管理的资产已达到了1.37万亿元之多,占我国货币类资产的19%。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够取得这样的一个成绩,应该可以被称作是成果非凡。

更为重要的是,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内部也经历了多次从管理制度、投资风格、商业模式乃至市场定位上的改变,这些结构上改变的重要意义在于,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不仅收获了“成长”,亦走向了“成熟”。以基金投资风格为例,2003年之前的中国证券投资市场黑幕横行,庄股频出;然而,在经历过数次严厉整顿之后,价值投资的理念逐渐被中国的机构投资者所接纳。在2004年之后,中国的证券市场经历了数次牛熊市转换,在经济和市场的大起大落之中,我国的基金行业逐渐建立和完善了自身的投研体系,投资观念上也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同样的故事亦以不同形式发生在资产管理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里,市场每一次结构性的变动,都可能会给资产管理行业的某一个细分领域带来困难,又给另一个细分领域带来机会。面临困难之时,行业必然会追求变革;而在机会降临之时,迅速发展之下有可能会出现种种问题,则需要人们去反思,去解决。在市场一次次试错式的调整和改变之后,整个资产管理市场在机会成长壮大,同时在克服危机中走向稳定和成熟。

今年,随着经济形势的下行和全球去杠杆化进程的推进,对于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许多领域而言,都不能算是“好年景”。虽然整个行业蓬勃发展的局面不再,这一年也给了资产管理行业一个空间,去思考,去整理,去改变。行业的调整是痛苦的,但是在这种不可避免的阵痛之中,未来的希望也同样在被孕育。

首先,不仅PE正遭遇着寒冬期,阳光私募、信托等领域亦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经济上行,整个证券及房地产市场繁荣之时,行业内的机构,不论管理模式的好坏、能力的大小均可以在市场定额繁荣之中分得一杯羹。然而,在大潮褪去之时,裸泳者纷纷要被迫上岸,仍然可以留在水中的人虽然亦需要做出相应的思考和调整,然而下一波大潮来临之时,他们将会成为下一个时代新的王者而屹立于潮头。

其次,私人财富管理将会逐渐成为资产管理行业中重要的业务形态,并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点。随着我国的中高净值人群逐渐增多,我国个人财富管理业务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如今,券商、银行、基金、信托等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均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私人财富管理部门,以应对这个将要到来的盛宴。尽管私人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尚未成熟,但是可以预见,私人财富业务的增长将会带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其业务形态和合作模式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再次,金融创新将会带领我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走入一个新的时代。我国资本市场的“双边”性、“杠杆”性会被逐渐体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投资品市场亦将被逐渐的建立和完善。总的来说,金融创新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各类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在2010年的《资产管理行业报告》的后记中我曾经提到,一个普通的摄影师,在一个普通的地点,用一个普通的手法拍了一张照片,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如果坚持在同一个地点,用同一个手法连续拍摄许多年,再把拍摄的作品摆放在一起,那么这就会是一个伟大的成果。

这种信念正是我坚持每年编著《资产管理行业报告》的原因和动力所在。将某一年的《资产管理报告》单独列出来,其实它并不会比市场上许多的报告具有更多的价值。然而,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将这份平凡的工作坚持下去,将会“化腐朽为神奇”。这份报告已经连续坚持了六年,虽然这个时期尚且没有长得足以让我们这份平凡的工作变得伟大,但幸运的是,这六年恰恰是我国资产管理行业飞速发展并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的六年,能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开始对我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做出跟踪和思考,亦给予了这份报告较为完整地记录整个行业发展的机会。我们期待,这份报告有幸正当其时地开始,亦可以完满地完成它的使命,成为一幅记录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源起、发展到壮大的完整的画卷。我们亦希望,如果这份报告的阅读者,无论是监管层、业内人士还是投资者,都可以通过阅读这一系列报告了解行业发展的来龙去脉,利用我们的点滴工作对整个行业有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认识,我们坚持这份平凡工作的价值亦是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金融领域的研究人员,所能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即是在对行业保持观察和思考的同时,创造和传播有助于行业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需要为持续快速发展的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提供支持,同时需要在市场面临变革和抉择的时刻指明方向并提出解决方案。

为这份历史和市场赋予一名金融研究人员的职责,让我努力工作,不敢懈怠。这些年来,我坚持带领团队每年选择一两本有代表性的、有借鉴意义的著作进行翻译,以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国际最新著作介绍给中文读者。同时坚持每年对于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些重要行业保持持续的关注,将自己对这些行业的思考和行业内每年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并做出展望。而《资本之王》和《资产管理行业报告》都是此类著作中的代表。

细细想来,我们这一代金融工作者是何其的幸运。不仅见证了我国金融行业从无到有、从计划到市场、从孤立于世界金融市场之外到积极参与世界金融博弈的过程,亦亲历了我国金融行业的数次跌宕起落和深刻的变革。不仅这份经历对于我们而言弥足珍贵甚至是绝无仅有,我们在这个时期内所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亦将被这个特殊的时代赋予历史性的意义。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著有《金融危机中的中国金融政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等,译有《资本之王》《大而不倒》等

作者:巴曙松

上一篇:三忌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合作学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