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制度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2016年上半年中国证券投资业协会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措施中对私募行业的影响,阐述了在现行监管环境下私募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制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制度论文 篇1:

2021私募行业发展报告 炼金时代 扩容凶猛

2021年,上证综指在3500点左右徘徊,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却再上新台阶,突破5万亿元关口,百亿私募增至82家,显示私募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已经由依附市场行情,转为自身在财富管理发展大势下不断提升的绝对收益获取能力。

近年,以注册制为主的一系列改革带动A股市场生态向好,财富管理功能凸显。市场化的发行、定价和淘汰制度加速上市公司分化,促进优胜劣汰,资本市场正在形成以企业真实价值为核心的理性投资文化。资本向优质标的集聚,使得基金管理人的专业投研优势凸显,作为资产管理重要一极的基金逐渐成为主流投资方式,私募亦迎来扩容。

在2021年的震荡调整中,各投资策略的私募整体仍然获得正收益。量化私募不断完成自身策略升级,具有分散投资、平滑风险特征的FOF基金备案速度也在加快,显示私募行业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可选择、可信赖的产品。

全球利率下行大势中,权益资产回报率更具吸引力,绝对收益获取能力突出的私募已经受益,且未来可期。

2020年,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上涨13.87%、38.73%、61.31%,私募行业资管规模增长54%。2021年上半年,这三大指数分别上涨3.4%、4.78%、17.22%,私募行业在股市行情远不如2020年的情况下,资管规模增幅却高达83%,几乎翻倍。

无疑,私募已由一个少数高净值人士参与的小众行业加速开疆拓土,成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2021年风格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诸多金融产品业绩出现回调,不少明星公募基金经理跌落神坛,私募如何做到逆势扩张,半年内资管规模近乎翻倍?

奥纬咨询预测,未来5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复合增速将达到10%,资产规模由2020年182万亿元提升至2025年287万亿元,100万亿元的增量资金,私募又能分得多少?
资管规模劲增八成,炼金时代来临

在A股走出两年上涨行情后,私募行业迎来“大爆发”。
图1:近5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及管理人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新财富整理

图2: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私募各策略业绩与大盤走势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2021年初,上证综指突破前期高点,走上3731点,而后又骤然掉头,近一个月时间大盘回落至3328点,此后进入震荡调整期。

然而,行情调整,不改私募资管规模扩张之势。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资管规模达4.8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拉长时间维度看,近两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不断突破,涨幅惊人:2019年,增速由负转正;2020年净增54%,登上3万亿元台阶;2021年上半年,资管规模同比增长高达83%,几乎翻倍(图1)。

对比之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数量几乎未变,从2017年的8467家增长至2021年的8918家,这也使得国内私募管理人的资管规模均值由2.7亿元/家增加到5.46亿元/家。

私募基金何以实现大扩容?

绝对收益获取能力凸显

支撑私募资管规模劲增八成的直接原因,是其出众的业绩表现。

2019年,沪深300指数年内涨幅36.07%,大大扭转2018年下跌-25.31%的颓势。大盘拉动下,私募各细分策略业绩全部翻红,其中,股票策略获得最高收益达29.69%。

2020年,沪深300涨幅小幅回撤,录得27.21%上涨,而私募业绩优势进一步凸显,股票策略、管理期货、宏观策略基金的收益率均超过沪深300指数涨幅,其中,宏观策略收益率更高达41.77%。

2021年上半年,A股市场开启调整模式,沪深300小幅微涨0.24%。而私募在经历几轮牛熊转换后,获取绝对收益能力有所提高。在大盘未提供指数上涨带来的Beta收益的基础上,私募各策略仍然获得正收益,其中,事件驱动、股票策略、宏观策略的收益率分别为12.99%、7.53%、6.08%,显著高于大盘(图2)。

重阳投资总裁王庆曾经解释私募获得绝对收益的动力:私募基金的价值来自给投资者创造的绝对收益,私募与公募的区别在于,私募除了像公募一样收取管理费,还收业绩提成,如果客户不赚钱,私募也赚不到钱。因此,为取得绝对收益,私募往往宁可少赚,不可大亏。

基金业绩容易受到市场大势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事实上,这在2021年A股市场投资风格切换之下,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从根本上看,驱动私募资管规模提速扩张的,除了近两年私募本身业绩好转、绝对收益获取能力增强,还离不开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蓬勃发展、A股财富管理功能凸显的大势。

A股成理财新主场

近年来,以注册制为主的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得A股市场生态向好,财富管理功能凸显。

2019年7月,科创板开板,注册制试点落地,发行、定价、交易、减持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不断完善。2020年8月,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正式落地。2020年12月,沪深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修订后的退市规则,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从严设置重大财务造假退市量化指标:将造假年限由3年减少为2年;将造假比例由100%降至50%;造假金额合计数由10亿元降为5亿元;同时新增营业收入指标。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正式开启,有利于形成有进有出、良性循环的市场生态。

市场化的发行、定价和淘汰制度,加速了企业分化,促进优胜劣汰,资本向优质标的集聚。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价值创造能力的企业,日益受到资本青睐,以企业价值为核心的理性投资文化在A股市场企稳。而相比个人投资者,资管机构在投研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能够更前瞻地挑选优质标的,建构投资组合,由此不仅助推了公募基金的認购热潮,也带动一部分资金流向私募。
图3: 2010年至2019年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图4: 全球主要国家2010年至2021上半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
数据来源:Wind

资产配置从房地产转向金融

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向好之际,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也在不断膨胀。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中国居民的总资产已由2010年的179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74.96万亿元。在全球前20大财富市场中,中国增速最快,其后是印度、墨西哥、韩国。

奥纬咨询则预测,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将由2020年的182万亿元,提升至2025年的287亿元,指向未来5年复合增速为10%左右。

在资产总量增长的同时,中国居民的资产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政府收紧房地产市场,打击房产投机行为,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大大减弱,中国居民财富逐步向金融资产迁移。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居民总资产中,金融资产占51.32%,而后逐渐上升,到2019年已达56.53%(图3)。不过,相比美国、日本居民金融资产分别占70%、63%,中国居民在金融资产配置上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

与此同时,作为金融资产定价的锚——利率也在发生变化。

近十年,全球负利率政策出现了三轮扩张:第一轮始于2014年,欧洲央行宣布负利率政策并持续降息,2016年以后,日本也开始步入负利率时代;第二轮是在2019年,全球经济降温、贸易问题加剧的背景下,各国央行掀起降息潮,负利率债券规模快速攀升;而2020年3月以来,疫情对经济造成了明显冲击,全球央行再次大幅宽松,负利率债券规模快速上升。

这一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利率中枢趋于下行。2010年至今,美国、英国、德国、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逐渐下行,美国国债收益率由最高点4.01%下行至当前1.31%,英国由4.23%下降至0.71%,日本和德国重阳投资总裁王庆曾经解释私募获得绝对收益的动力:私募基金的价值来自给投资者创造的绝对收益,私募与公募的区别在于,私募除了像甚至触及负收益率,分别由1.4%下降至0.014%、3.7%下降至-0.38%(图4)。
图5: 中国2010年至2021上半年无风险收益率走势
数据来源:Wind

图6:中国个人金融资产投向结构
数据来源:社科院、日本内阁府、美联储、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7: 2020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全球利率下降的大环境下,中国无风险收益率水平也在降低。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由2014年6.7%的高收益率下降至2020年的1.4%。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进入下行通道,由最高点4.01%降至2.96%。

无风险收益降低之下,权益资产回报率更具吸引力,也使绝对收益获取能力突出的私募大大受益。

高净值客户人群增长

过去,具有刚性兑付性质且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即可满足居民投资需求。彼时,金融行业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套利、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等问题。2018年4月27日出台的“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息,亏损都由用户承担;同时,要求理财产品净值化,向基金股票产品靠拢。

金融嵌套行为受到管制,使得理财产品收益率降低。Wind数据显示,1月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在2018年之后有一个明显的下降,由接近5%降至当前的不足4%(图5)。

同时,刚兑信仰被打破,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比优势不再。2020年6月“理财产品净值跌破本金”登上热搜,部分股份制大行还遭到集体控诉,原因就在于投资人购买的理财产品大面积亏损。招行代销的招银理财的一款名为“季季开1号”的固收类理财产品,成立于2020年4月17日,而至6月3日单位净值已跌至0.9997,近1月年化收益率为-4.42%。

利率下行背景下,投资需要向风险、时间要收益,居民金融资产投向也在发生变化。中泰证券研报显示,中国个人金融资产结构中,现金与存款、银行理财、信托占比逐渐减少,而基金与股票资产占比不断增加,预计2025年达到21%(图6)。

中基协发布的2020年私募基金统计分析简报显示,目前私募基金投资者以居民个人为主,其资金占比增加,而企业资金的占比则在下降。截至2020年末,居民持有私募净资产1.71万亿元,占比46%,较2019年增加 2.56个百分点。各类型资管计划占比37.4%,企业持有净资产占比16.4%,占比減少7.38个百分点(图7)。

由于购买私募需要符合合格投资者的规定,因此,购买私募的居民以高净值客户为主。而中国创业创新、IPO热潮带来的财富效应,不断催生新富。2021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上榜人中,仅66人旗下公司没有上市,资产实现资本化的富人达到86.8%。这得益于2020年IPO的爆发,将52位当年公司上市的新富推送上榜。

资本市场的重估,也令一批老牌富人身家骤涨。500富人榜的前20名富人所掌控的公司中,拼多多、顺丰、小米集团、宁德时代、美团、海天味业、立讯精密、迈瑞医疗、京东在2020年的市值涨幅均超过1倍。

根据瑞信全球财富报告,中国前1%、10%的头部人群拥有的财富份额,分别由2000年的20.5%、48.9%提升至2019年的30.3%、59.9%。这意味着,资管市场上,高净值客户资产数量增加。根据建行与BCG预测,中国高净值个人数量及高净值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将分别由2018年的167万人、39万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241万人、82万亿元。

居民配置转向金融资产,而作为私募主要资金来源的高净值客户进一步增加,意味着,未来私募资管规模扩张将是大趋势。

八成私募管理资金合计不足5%,宁波成重要增长极

资管规模快速增长下,资金向头部私募集中的趋势继续演绎。

中基协数据显示,行业前5大私募管理的资产规模占16.79%,前10大私募管理规模占23.46%,前两成私募管理着全行业95.13%的资金,即八成私募管理资产规模合计不足行业5%(图8)。

私募行业头部化现象,催生更多百亿私募。截至2021年上半年,国内百亿私募数量达82家,相比2020年底又增加了10多家。

从地区分布来看,百亿私募分布在10个地区。上海的百亿私募数量为37家,遥遥领先其他地区,占比高达45.12%。其次是北京、广东,百亿私募数量分别为16家、13家。也就是说,北上广深百亿私募合计占比达到80.48%(图9)。

浙江的百亿私募数量达7家,成为继北上广之后,百亿私募数量最多的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宁波的百亿私募就有3家,分别为宁波幻方量化投资、宁波灵均投资、宁波宁聚资产,均为百亿量化私募。全国13家百亿量化私募中,就有3家聚集宁波,这背后离不开宁波量化金融小镇的建立。
图8: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集中度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图9:百亿私募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新财富整理(注:深圳9家、宁波3家)

图10: 不同规模的私募管理人中,高管人员的学历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2015年8月13日,宁波首个“量化金融小镇”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小镇以量化投资为主要特色,同时汇集私募基金、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此外,早在2013年,宁波就引进了来自华尔街的量化团队,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化交易技术。宁波市鄞州区拥有全市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2个(电信、移动)云计算中心,能完全满足移动互联网金融所要求的高速、高频、大数据、安全等需求。金融生态圈、交易系统、技术的建立大大吸引了量化私募入驻,宁波成为私募重要一极。

资金向头部靠拢,显示百亿私募业绩仍表现亮眼。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共有86.76%的百亿私募取得正收益,平均收益录得6.43%,有19家百亿私募上半年的收益超过10%,40家超过5%。排名前二十的百亿私募,平均收益更是达到了13.33%。

据中基协统计,资管规模更大的私募中,高学历的智囊占比更高。资管规模50亿元以上私募的高管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67.8%;而10亿元以下私募中,这一数据仅为34.3%,差异显著(图10)。
成立5-10年的百亿私募占七成,牛人领衔机构半年规模破百亿

从成立时长看,百亿私募阵营趋于年轻化,这也体现了行业迅速扩张的特征。

其中,成立时间5至10年的私募占70.73%,属于主流;成立10年以上的私募仅占14.63%;成立5年以下的私募占14.64%,更有8.54%的私募成立时间不足3年,便跻身百亿私募阵营(图11)。

其中,上海慎知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和谐汇一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仅半年,资管规模即突破百亿,成为业界最快走完百亿征程的私募。

上海慎知资产管理公司由寿康资产前董事总经理、年金投资部投资经理余海丰成立。上海和谐汇资产则是由东方红资管前副总经理、公募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林鹏领衔。两位核心人物均具有丰富的资管行业经历,在奔私之前,就有较长周期的公开业绩,且过往业绩较为亮眼。对于这部分私募来说,在奔私之后,既能快速得到渠道的支持,还有不少过往客户的追随,从而能够快速扩容。

另一方面,一些百亿私募近期跌落神坛,引发市场关注。例如,曾经的百亿私募——广东新价值投资,成立于2007年,其执掌人罗伟广在2015年股灾以后投资理念发生转变,提出“一二级市场联动”的想法,看好小市值公司的并购重组的机会和跌出来的价值。
图11:百亿私募成立时间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表1:成立时间5年及以下的百亿私募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私募排排网

具体操作上,罗伟广买进大东海A、科恒股份、科斯伍德等10多家公司,并受让股份成为金刚玻璃实控人,但是后来重组方案被否,相关公司股价接连下挫,产品亏损严重。6年里,广东新价值投资部分产品区间回撤达到60%、70%,到现在资管规模不足5亿元。

此外,北京和聚投資成立于2009年3月,曾经也是百亿私募,但这几年由于市场风格切换未能跟上节奏,其业绩不尽如人意,多只股票策略产品区间回撤在15%-40%之间。和聚投资的投研团队更聚焦中小盘成长股,但2017年是蓝筹股牛市,2019、2020年是大盘成长股行情,和聚投资显得非常不适应。中基协数据显示,现在其管理规模也降至10亿-20亿元。

百亿私募想要保持优势需要依靠自身在业绩、投研、募资、品牌建设等方面的能力,而业绩则是百亿私募能否持续立足市场最直接的因素。成立10年以上的百亿私募一旦无法适应市场,便很快掉队,退出百亿阵营。在2021年市场行情不如2020年情况下,对于目前成立时间不足3年的百亿私募, 市场对其业绩的可持续性存在担忧。

由于成立时间3年以下且有过往业绩的百亿私募数量很少,因此,新财富以中基协备案的12家成立5年以下的百亿私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2021年初以来的震荡行情中表现如何。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策略分类,这12家百亿私募,除上海衍复投资为相对价值策略外,均为股票策略(表1)。

这12家私募2021年以来的收益率区间在-0.55%与29.8%之间,收益率均值水平12%,高于同期股票策略指数6.95%的收益率水平。

其中,战胜股票策略指数收益的私募占62.5%。这类私募2021年以来最大回撤区间在3.18%与17.67%之间,最大回撤均值为9.62%,高于股票策略指数8.21%的最大回撤。

由此可见,5年期及以下百亿私募业绩获取能力较好,但风险控制相对较弱。
量化私募规模劲增170%,是否到达“不可能三角形”边界

在本次私募的大扩容中,最为突飞猛进的是采用量化策略的私募。由于受到投资者高度青睐,量化私募的资管规模增长快于行业增长。在2021年初,由于市场风格急转,量化产品遭到一定回撤,但随后很快收复失地,并继续专注策略升级,涌现了一批百亿量化私募。

量化投资策略,是指通过数量化方式及计算机程序化发出买卖指令,以获取稳定收益为目的的交易方式。其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在2010年至2015年,以中低频的多因子策略作为主要策略形式,是量化1.0时代;2015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监管收紧,中低频多因子策略遭遇挑战,一批以中高频量化策略为主打的私募脱颖而出,完成了从量化1.0时代到量化2.0时代的进化。

据中信证券估算,2020年,量化私募整体管理资金规模约为7650亿元,全年增长约4830亿元,增幅约170%,高于同期全行业资管规模54%的增速。而其2019年全年规模增长约1320亿元,增幅约88%(图12)。
图12: 中国量化私募管理人整体规模及其占比(估算)
数据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图13:量化细分策略业绩表现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量化私募的资管规模也不断打破天花板,甚至出现千亿级别的量化巨头,其中包括海归派量化私募明汯投资。

明汯投资成立于2014年,其创始人裘慧明曾任全球知名对冲基金HAP capital高级投资经理、Millennium投资经理,还曾于瑞士信贷自营量化交易部门担任投资经理。明汯投资的产品线包括指数增强系列、对冲系列、CTA系列、全天候系列、市场中性策略。2020年,明汯投资站在量化风口上,突破了千亿管理规模。

与同行只专于量价因子不同,明汯选择了基本面因子筑基、量价与高频日内协同发力的混合策略。从长远来看,基本面因子能够提供更稳定的收益,支撑更大的容量,同时,量价和日内策略可以提供高效的短期收益。

另一方面,明汯投资注重技术的投入。2017年之后,其开始研发各维度的价量因子,同时将开发方式由原先的人工挖掘改成更先进的机器学习,此举大幅提高了因子开发的效率和效能,同时解决了很多传统方法的盲点。到2018年底,明汯投资已经开发出基于机器学习的全周期、全覆盖的选股模型,2020年底又花重金建立了第二机房。明汯投资表示,未来将继续每年投入上亿资金,对硬件设备进行更新维护,始终保持在市场上处于顶配水平。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2021年上半年,百亿量化私募已达13家,在百亿私募阵营中占比为15.85%。

相比整个私募行业,量化私募阵营的头部效应更为显著。目前,百亿以上量化私募管理的资产占量化私募管理资产规模的50%左右,而私募行业前20大管理人管理资产的行业占比为31.21%。头部量化私募在人才、机房、算力、交易系统、数据库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及投研实力均处于行业前列,具备一定的规模效应。

近两年,量化私募的飞速成长,得益于权益市场的上涨行情。2020年疫情造成市场大幅波动,流动性环境转向宽松,市场交易量增加,为量化交易提供较好投资环境。在市场流动性、波动率比较好的市场里,量化策略能赚多空博弈的钱,通过较高波动率和相对活跃的市场交易获取超额收益。
表2:主流量化策略
数据来源:新财富整理

图14:私募FOF产品备案数量
數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注:2021年统计时间截至7月13日)

2020年,量化私募的细分策略中,量化多头、量化趋势、量化套利、量化多策略的收益率分别为32.52%、39.89%、26.69%、23.08%。2021年上半年,在经历市场风格转换后,部分量化私募存在不适,但各细分策略仍均取得了正收益(图13)。

根据私募排排网统计,13家百亿量化私募在2021年的“期中考试”中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其收益率均不低于5%,且平均收益录得10.77%,跑赢了百亿私募的平均收益——6.43%。

在量化投资界,流传一个“不可能三角形”,即高收益、低回撤和大容量不能同时满足。目前看,市场似乎出现征兆。

2020年下半年,市场风格偏向“大票”后,明汯投资于2021年1月升级了模型,加大对过去半年的学习,风格暴露也从此前的“小票”切换为“大票”,即“基金抱团股”。春节以后,市场风格再次切换,基金抱团股重挫,在“小票”与“大票”此长彼消下,明汯投资的收益回撤也达到了10%。千亿量化私募明汯投资遭遇“滑铁卢”,引发了市场对于量化私募策略尤其是高频量化策略容量的担忧。

对于爆发式增长后,量化私募策略容量是否已达到上限,市场存在分歧。

据中信证券研究部测算,量化私募管理人每日股票交易额约为2400亿元,若A股每日成交金额处于6000亿至1万亿元,则量化私募管理人整体成交占比可能达到24%至40%。该测算说明,量化高频交易策略目前已较为拥挤。

而明汯投资创始人裘慧明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美国量化策略差不多在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到现在30年了,中国的量化策略大概在2012年起步,到现在才七八年时间,市场离饱和还远得很。

然而,部分量化私募已经开始未雨绸缪,进行策略的升级和多元化布局。

量化私募发展初期,以市场中性策略产品为主,彼时市场对于量化投资理解不够,将这一产品更多看作固收类产品。随着对冲工具的丰富和量化私募自身策略的迭代,目前国内市场主流的量化策略包括指数增强、量化选股、市场中性、量化对冲增强、CTA。其超额收益来源、风险收益特征各有侧重,满足不同类型投资需求(表2)。

头部量化管理人正在布局低频策略以及基本面策略,以期降低规模增长带来的冲击,其策略类型将趋于多元化。比如,灵均投资目前已进行了策略升级,在原有多空多策略产品线上,又推出了领航系列新产品线。不同于指数增强策略对标某一个指数,该产品线对标三大类指数,期望获取全市场超额收益,跑赢三大类指数。不过,该系列产品于2021年7月推出,尚无业绩数据验证。
大佬布局,FOF迎来发行热潮

随着私募行业产品、策略的丰富,以及2021年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寻求风险相对更小的金融产品,具有分散风险的FOF迎来发行热潮。

2021年1月,20年证券行业老兵、中信兴业投资集团前副董事长徐刚成立的北京明晟东诚私募基金,在中基协完成备案。林利军、赵军、王亚伟、吕一凡、靳天珍、胡建平、曾晓洁等7位私募大佬“站台”,分别认缴9.99%资金,强大的出资团队立刻引起市场热议。最重要的是,这家私募以私募证券投资类FOF基金为主要业务,致力于成为专业的FOF私募基金。

2021年7月12日,千亿私募景林资产的首只FOF产品也开始发行,投向蒋锦志、高云程、金美桥、蒋彤4位公司合伙人的产品,首日募集资金近100亿元,成为目前私募市场上首发募集规模最大的FOF基金。

与此同时,外资私募瑞银资管也推出了首只在中国发行的FOF产品,开始布局FOF业务。

投资者对私募FOF产品关注度也大大提升。FOF,意即基金中的基金(Fund of Funds),是一种专门投资于其他投资基金的基金,可以实现跨资产、多策略的多元组合,从而规避了在单一资产或者单一策略上集中暴露的风险。

在此之前,私募FOF产品已经经历了一轮发行热潮。
图15:2015年至2021上半年私募细分策略业绩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数据为组合基金业绩)


图16:2019年至2021上半年私募细分策略最大回撤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注:数据标注为组合基金业绩)

在2015年的股市暴跌之后,很多私募积极推出具有分散风险特点的FOF产品,这一产品由此在2016年迎来爆发期。中基协数据显示,2015年后,私募加快FOF产品备案,2015至2017年备案数量分别为82只、156只、 232只(图14)。

但FOF管理人彼时对如何有效运作FOF基金并没有清晰认知,导致大部分FOF的业绩表现差强人意。2016至2018年,FOF基金收益率分别为-0.98%、6.86%、-5.13%(图15)。

自2017年以来,私募FOF产品发行热度减少,2018、2019年备案产品数量分别下降至182只、157只。

2020年,权益市场的火热行情使得私募业绩表现亮眼,FOF基金也录得25.39%的收益率。私募FOF产品备案迅速回暖,该年度备案数量289只,创历史新高。

其实,FOF基金讲究资产配置,其优势在于分散风险而不是追求最高的收益。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对比其他各细分策略,组合基金最大回撤控制较好,且回撤水平较稳定,分别为7.07%、7.23%、7.01%(图16)。

在2021年不确定性较大的市场环境中,FOF基金分散风险的优势突显出来,吸引私募管理人纷纷布局,上半年,该类产品备案数量已达到184只。

FOF产品具有两大主要优势:一是降低投资者的选择失误,避免买到亏本或收益低的基金;二是分散投资,二次平滑波动,增强投资者的长期投资信心。这使得FOF基金在未来资管市场中具有较好的前景。然而,FOF产品目前也存在缺乏专业组合投资能力、双重收费等阻碍因素。

打造成功的FOF产品,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宏观层面的资产配置能力;二是充分了解底层管理人的收益来源与风险特征;三是投后能根据市场变动,调整组合。

目前市场中独立的私募FOF管理人较少,兼营FOF机构居多,其往往热衷于发行明星FOF,简单地对明星管理人进行叠加,缺乏真正的资产配置能力。

作为明星FOF产品的景林精选FOF,产品介绍中提到,该产品初设时会平均分配到景林现有4位基金经理,运作一段时间后,每年调整一次,在对过去几年的年化收益率、夏普比率、换手率等指标定量测算的基础上,结合对未来市场的判断和各基金经理的风格,对FOF组合适当调整。这类明星产品的资产配置水平和市场调整能力,值得持续关注。

此外,私募FOF产品无法实现靓丽的业绩,其“双重收费”模式也容易遭遇高净值客户诟病。且私募基金作为类金融机构,不能享受同公募基金一样的增值税应税豁免,对私募FOF来讲,也存在着双重收税的问题。FOF市场尚属蓝海,未来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私募FOF要想进一步提高对投资者吸引力,以上发展痛点亟须解决。
图17:近年注销私募管理人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注:2021年统计时间截至7月14日)

年内700家私募被注销,行业出清“伪私募”“乱私募”

私募行业发展前景欣欣向荣,与此同时,“伪私募”、“乱私募”现象仍需警惕。

2021年3月,广东监管局对广州基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做出处罚。在基金净值披露环节,基岩资本通过篡改场外标的估值数据,向投资者披露了虚假的产品净值信息。基岩资本还涉及挪用基金财产近6亿元、向投资者承诺最低收益等违规行为。

诸如此类的乱象一直存在,而事实上,在基金行业,基金管理人与投资人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联系他们之间的纽带是信托责任。在守法的前提下,基金唯一应该尽到的责任是对投资者的信托责任,基金唯一的任务是以专业素质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人民银行法》的草案修订、新《证券法》的实施、期货法的立法、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的上线等已经全面展开,“强监管、零容忍”将继续成为中国金融监管的主旋律。在这一背景下,私募行业的出清继续推进。

自2015年注销私募管理人高达1524家后,每年注销的管理人数量有所下降,但仍不在少数。中基协数据显示,2019、2020年注销私募管理人数据均超过1000家,截至2021年7月,年内已注销私募管理人700家(图17)。

根据法律法规、协会自律规则和相关公告的规定,注销私募主要分为“主动注销”、“依公告注销”和“协会注销”三类。“依公告注销”指办结登记手续后6个月仍未备案首只基金,“协会注销”包括因纪律处分、异常经营及失联等情形被协会注销。从年内情况看,700家注銷私募中有375家为“协会注销”,占比达53.57%,可见监管狠抓行业规范。

近年来,监管层不断探索如何完善私募行业监管体系,加大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监督和检查力度。证监会2021年1月正式发布《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重点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名称、经营范围,优化对集团化私募基金管理人监管等,形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及从业人员等主体的“十不得”禁止性要求。

严监管出清“伪私募”、“乱私募”,为高速发展的私募行业保驾护航,有助于优秀私募的成长。

当基金逐渐成为主流投资方式时,汇聚行业优秀投资经理的私募正在乘风而上。而私募行业竞争格局异常激烈,稍不留神即被市场淘汰。在A股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中,寻找核心资产,实现长期主义,是私募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作者:何倬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制度论文 篇2:

从一系列私募新规的出台看未来私募行业发展前景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2016年上半年中国证券投资业协会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措施中对私募行业的影响,阐述了在现行监管环境下私募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私募基金 监管 投资 自律 发展

2016年上半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相继出台了《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建立“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示制度的公告》等一系列监管新规及公示制度,从管理人资质、产品备案登记、机构内部控制、产品信息披露、产品合同条款到基金的募集及具体的投资操作流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从源头对私募行业进行肃清、监管和规范。自此,私募行业彻底告别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完成了由自律行业向监管与自律并重行业的过渡。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16年7月15日最新公示,截至2016年6月底,已有24,094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进行了登记, 32,355只私募基金完成了备案,认缴规模达到6.83万亿元,其中实缴5.58万亿元。合格私募基金从业人数带到40.25万人。从正在运行的基金总规模来看,管理规模处于20~50亿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367家,规模处于50~100亿元的管理人134家,规模在100亿以上的管理人117家。

2016年可谓是私募行业的监管年、改革年和重生年,虽然2014年6月证监会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及后续一系列相关解释,结束了私募行业完全无法可依、自由生长的态势,但是依托2015年上半年二级市场的大牛市,以及管理暂行办法具体细节处理模糊不清的情况,私募行业依旧处于快速膨胀发展阶段。2016年起,证监会和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相继出台并落实一系列监管新规及相关公示制度。随着监管层对私募投资基金不断收紧的监管措施,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争议。但从2016年上半年的私募行业市场整体表现来看,私募市场正在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2016年上半年私募行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登记备案的管理人总数下降,百亿规模以上管理人增速明显

截至2016年6月底,已在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由去年年底的10,965家减少至10,747家,降幅约为2%。但与此同时规模在百亿以上的管理人数由去年年底的87家上涨至117家,涨幅高达34.48%,其中证券投资类23家,占比20%左右,一改前期股权投资类私募和创业投资类私募规模庞大,证券投资类私募规模较小的情况。私募行业此次虽然因新规实施面临着行业洗牌以及短期行业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行业规模有所收紧。但长期来看,最终将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对私募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失一件好事,私募行业小而散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将有所改善。

二、清盘产品数量激增,提前清盘产品占比近十分之一

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有2,209只私募基金产品清盘,其中提前清盘的私募基金产品915只,占比9.2%。此次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私募基金产品清盘潮,主要原因在于2015年上半年大牛市,成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数量呈井喷式的增长,而此类产品的期限大多为12个月以内,大部分产品到期清盘。部分私募基金产品在2015年下半年及2016年年初的轮番股灾轰炸之后,净值逼近或跌破止损线,管理人主动或被动提前清盘。实际上,提前清盘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一种风控措施,使得投资者的损失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三、累计超过1万家的空壳私募被注销

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中关于“如果不在2016年8月1日之前完成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空壳私募将被注销牌照”的规定,掀起了一场私募界的“保壳大战”。根据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8月1日,已有累计超过1万家空壳私募被注销。今后,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机制将常态化,未在规定期限内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提交法律意见书的管理人,今后仍有可能面临注销危机。

四、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步伐放缓,开始出现私募转公募的势头

在2015年掀起的轰轰轰烈的公奔私大潮下,奔私公募基金经理接近250位,其中有近20位是投研总监和总经理级别的大佬,其中还有不少高调奔私后直揭公募疮疤。然而,大部分公募大佬受高仓位投资、过度集中权益类资、追逐相对收益等公募操作的惯性思维影响,高调奔私后业绩不佳,产品出现亏损甚至提前清盘的情况。

今年以来,伴随着私募行业的监管不断从严,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开始谋求进入公募领域,与之相伴的是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经理们开始谋求回归公募基金。截至目前,虽然政策上允许私募基金公司申请开展公募业务,但并无实际私转共的成功案例。必须对公司的定位和发展战略清楚明。因私募业务开展情况不佳就盲目申请公募牌照,不仅耗时耗成本,对其未来的发展更可能会产生致命的影响。即使成功拿下公募牌照,如何做到公私募差异化、特色化管理,如何有效维护公、私募投资客户的利益以及如何有效避免利益冲突都是管理人不可避免的难题。

五、开展全球性投资的私募机构数量逐渐增长,但纯海外企业投资凤毛麟角

由于A股市场行情走弱,越来越多的私募机构开始着眼于海外市场,截至2016年6月底,已有59家私募机构发行了76只海外基金产品,但投资标的还是主要集中于在海外或中国香港上市的具有中国概念的上市公司,真正进行全球性投资的私募机构屈指可数。

六、证券类私募基金FOF数量及规模都出现大幅上涨

截至2016上半年,我国FOF产品的发行量达828只,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我国FOF产品在经历了2015年的井喷式增长后,2016年上半年势头依旧不减。中国基金业协会秘书长贾红波近期在协会举办的量化对冲论坛上表示,协会最近在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私募FOF的发展,计划在近几年培育出一百家左右比较大型的FOF机构。

FOF主要具备两大优势:一是FOF能通过多种策略的资产配置组合为自身缺乏资产配置经验的投资者争取到中低风险、中高收益的业绩目标;二是通过分散基金经理及其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来分散单个基金黑天鹅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七、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开始着手建立私募行业信用积累和失信约束机制。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度存在违法失信记录的私募基金管理人31家。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底,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共收到投诉事项及线索814件,私募基金相关投诉765件,占比高达94%。私募行业出现的违法失信行为主要包括宣传虚假信息、违反合同条款、妨碍监管调查、以及登记备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资金募集、投资运作等方面的违法失信行为。这些问题不仅损害大量投资者利益,而且有损私募形象、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根据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工作部署,本着加强金融诚信监管,提升资本市场诚信水平的宗旨,证监会和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开始着手建立私募行业信用积累和失信约束机制。截至目前基金业协会已发布《建立“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示制度的公告》,并于2015年11月起每月对失联私募机构进行公告并追踪前期失联私募机构的最新情况。未来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拟搭建私募行业信用数据库,并对存在失信记录的机构和基金经理进行相应的处罚甚至取消从业资格,以完善私募行业的信用水平。

八、新三版重新对私募机构准入

在对私募行业不断加强监管的同时,证监会也加强了对私募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去年12月底,社会各界对新三板挂牌的私募机构融资金额大、次数多、募资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提出质疑,证监会因此暂停了私募机构的挂牌和融资。在2016年5月举办的中国私募基金业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明确私募股权和创投机构将恢复在新三板挂牌,同时开展私募机构新三板做市试点工作。私募参与新三板做市将有利于新三板定增基金的发展,能一定程度上刺激新三板市场活跃度,同时也帮助私募管理人扩大其现有业务模式,建立新的业务增长点。

结合2016年上半年出台的一系列私募新规和上半年私募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未来私募行业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从“小而散”转型为“大而精”,一些规模小、业绩差的私募管理人将逐步被市场淘汰,百亿以上规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将日益做大做强,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将出现细分龙头。

第二,监管呈现常态化,私募管理人将不断加强其自身风控合规体系建设,整个私募行业的风险监测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

第三,私募基金的投资方向更加多元化,随着国家金融改革的不断加深,后续会不断开展私募基金新领域投资试点工作,未来私募基金的投资将不仅限于一级市场股权投资、二级市场股票投资、二级市场股票定增、固定收益类产品,还将更多地向FOF、海外公司股权、新三板做市等领域逐步发展。

第四,行业公示制度逐步完善,私募机构的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机制逐步建立,私募行业将逐步向行业监管与机构自律并行的趋势发展。

今后监管机构还将出台更加细分的连续性监管政策,在保证私募行业有效运作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监管机构还将鼓励私募行业进一步完善自律水平和自愈能力,鼓励行业内机构在一定的自愈周期内利用风控机制完成自我修复。通过鼓励私募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和经济转型,从而缩小我们与发成熟金融市场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吴启豪.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前景[J].现代商业,2012.

[2]卢莹.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现状及行业发展展望[J].中国外资,2010.

[3]田晓林.我国私募基金:威胁、出路与前景[J].经济研究参考?2006.

[4]巴曙松.中国私募基金生存报告[J].大众理财顾问?2007.

作者简介:胡旻(1990-),女,江西人,本科学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金融学-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方向。

作者:胡旻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制度论文 篇3:

阳光私募窘境

2011年A股市场低迷,阳光私募困境重重。

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统计,自赵丹阳2008年初清盘旗下两只基金后,截至2011年6月23日,可查询的历年清盘的非结构化私募证券基金共有47只,其中属于正常清盘的产品有32只,非正常清盘的有15只,清盘的方式以正常清算为主。

进入2011年,私募基金清盘有加速之势。6月初,外贸信托发布了新泉一期结构化信托计划提前结束的公告。 随后,鼎弘义投资因资产规模过小难以持续运营而选择主动清盘。截至6月17日,今年已有11只清盘的私募产品,数量明显高于以往。

阳光私募首次主动清盘发生于2008年1月,三年后主动清盘再次出现。业绩虽非清盘唯一原因,但在业绩和规模重压下,今后阳光私募基金主动清盘将成为常态。

阳光私募发展至今已历八年,从一家高速扩展到500多家,资产规模也从不足2亿元增长到1600亿元。但当前却面临信托账户枯竭窘状,产品清盘、监管缺失等问题。这些现象在A股市况不佳的情况下,暴露得尤为明显。

账户瓶颈

账户是阳光私募发展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2009年7月27日,证监会以“个别信托公司通过大量开户投机打新股”为由,叫停信托公司新开证券投资账户。迄今将近两年间,阳光私募只能取道信托公司早先开的存量账户。

停开账户后,信托产品发行骤减。据统计,证券投资的集合类信托产品在2009年6月时,发行数量高达86只,但7月骤降至34只。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10年发行的非结构化阳光私募有307只,接近于此前已成立的总和。然而,去年的迅速发展好景不长,进入2011年后,市场上存量账户愈发趋紧,阳光私募行业扩容进入平台期。

与此相应,信托公司留存账户价值水涨船高。阳光私募要获得信托证券账户,方式一是发行初期一次性向信托公司支付一笔费用,方法二是给予信托公司更高的业绩分成比例,直至支付完拟定额度。

北京某阳光私募总经理表示,信托证券账户明码标价,一个账户曾一度被炒高达300万元,目前也有100万-150万元;或者计提业绩分成比例的信托公司,为达到最大收益,要求一只规模必须发到数亿元才行。上海泽熙投资王小静夸张地形容:系统稳定的信托公司证券账户几乎都是要用“抢”。

由于信托存量账户消耗太快,早期的“私募基金之都”深圳渐渐“没落”,行业开始转战账户较多、有限合伙制优惠较多的上海。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也横空出世。这一模式下,私募基金管理人可以绕过信托公司独立筹集和运作基金,并放宽投资范围。然而,其收益属于公司赢利,无法像信托产品一样避开所得税;此外,所有的申购赎回都视为股东变更,工商登记工作量很大。

北京知名阳光私募总经理表示,目前的有限合伙制私募,多在全国各地寻找税收优惠地区,在地方政府层面寻求议价空间。

“叫停信托公司新开证券投资账户,这一行为是否违反行政法规有待商榷。部委利益之争已阻碍了金融创新。”据《财经》记者采访,多位信托、阳光私募人士呼吁希望早日回归正常开户。

渠道盘剥

与国外盛行的私募明星基金经理制相比,目前我国银行及券商已为阳光私募产品发行主渠道。国内私人银行逐渐崛起,阳光私募与同宗兄弟公募基金毫无二致被渠道所限制。

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国有四大银行收紧了与阳光私募的合作,在总行层面上开始进行阳光私募选秀。今年2月,阳光私募“白名单”推出,名单上的私募可使用银行渠道发行理财产品,未入选的阳光私募如需使用银行渠道,则必须通过该行总行的批准。

“网点星罗棋布,总行批复后,只要主攻一个分行就可以完成募集,银行的强势短期难以改变。”深圳市同威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李驰表示。

融智评级提供的不完整的阳光私募“白名单”显示,农业银行选秀包括重阳、朱雀、淡水泉等16家,中国银行是从容、民森、武当等11家,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则圈定了星石、尚雅、从容三家。

阳光私募“白名单”的出现,一方面是利益的切分,另一方面也是银行对阳光私募公司整体运营状况的肯定。

但由于银行基于规模和品牌的“选秀”,资源在阳光私募间得不到有效配置,形成马太效应。上海一家中型私募总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少数“上榜”私募受银行青睐,规模突然爆发,而其自身的投研能力短时间内很难赶上其规模的发展。而未被银行眷顾的私募营销上困难重重,面临生存压力,这类阳光私募占比较大。

投资管理人间的实力差异并不完全体现在规模和品牌上。

不仅如此,拥有渠道垄断优势的银行,还会大块切割阳光私募费用。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阳光私募常规费率组成为:1%申购费、1.5%管理费、后端超额收益20%提成。申购费为银行券商等渠道收取。管理费用信托公司提取约0.5%,银行提取0.25%左右。若减去信托和银行的分成,阳光私募仅能拿到1.5%管理费中的0.5%至1%。

银行等渠道还瓜分20%后端超额收益分成。通过银行渠道发行阳光私募产品,后端超额收益业绩提成中,招商银行甚至可分得8%,但银行将分得4%-5%,在今年行情下,能拿到超额收益的阳光私募屈指可数。阳光私募利益空间愈为紧缩。

面对渠道瓶颈,阳光私募行业自身也力行谋求变局,信托渠道、第三方渠道等新利益方纷纷涌进市场分食蛋糕。

与早期仅仅扮演账户通道及监控职责不同,以华润深国投、平安信托等发展较早的深圳派信托开始主动为自己筛选出来的阳光私募提供优质客户资源。

北京第一只阳光私募——云程泰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魏上云对《财经》记者表示,私募发行渠道悄然发生变化,第三方的崛起已是必然趋势。以TOT产品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将有助于阳光私募行业扩容。

TOT即信托中的信托,由银行、信托、券商和第三方机构发行,在信托平台成立一个母信托,然后由母信托选择已经成立的阳光私募信托计划进行投资配置,形成一个母信托控制多个子信托的信托组合品,以达到间接投资证券市场和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目的。

TOT产品或将会抹杀阳光私募特色质疑声音同起:目前的TOT产品模式,客户不了解自身所买产品操盘者是谁,阳光私募完全拿不到直接客户资料。银行等机构成为阳光私募直接客户。

监管缺失

在《财经》记者采访中,多数阳光私募拒绝“野蛮生长”,要求监管。

申银万国证券市场研究部总监桂浩明曾公开撰文:如何真正改善私募基金的生存环境,为其提供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的工作条件,争取到相应的“国民待遇”已然十分迫切。

私募基金得以在国外长盛不衰,信用程度高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基金管理人多年征战,建立品牌和信誉,以其投资组合和理念吸引投资者,所以双方的合作基于一种信任和契约。这种信用制度建立在健全的信用体系和托管人制度基础上。

中国阳光私募,是借助信托通道审批,经过向银监会报备,资金实现第三方银行托管的二级市场证券基金。然而,以目前规定,阳光私募的发行模式和运作模式均遵从《信托法》,属银监会的监管范畴,其投资范围和主体活动却属于证监会的监管范畴,且当前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私募证券基金的行为。

北京一位私募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阳光私募迫切需要新基金法来验明正身。目前的经营方式,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定,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模糊地带太多。

《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已明确将私募基金纳入监管框架。据悉,草案已结束在全国31个省市的人大财经委员会和十余家部委范围内的意见征求,下半年有望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

证券监管机关将按照监管和自律相结合的原则,将私募基金分类监管,规范运作。在新基金法框架下,基金发行被规范为契约型、公司型和有限合伙型三种形式,阳光私募可以绕开信托渠道。

然而基金法修订的过程并不乐观。“可能最后是一个粗线条的法律。”一位参与修订的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私募行业的监管现状就是各部门的利益在作祟。新法下发征求意见之后,部委之间的矛盾重重,利益纷争导致相互妥协,最后结果可能并不符合行业发展的规律。

由于没有信息披露的规范约束,今年以来,不少阳光私募随意修改和中断净值披露。朝阳永续报告认为,不同于公募基金,私募信息无需对外披露,这一自律式的披露方式,让一些私募在业绩出现偏差时,避重就轻,回避业绩下滑的原因。

北京某阳光私募副总经理曾对《财经》记者表示,业绩披露没有统一规范,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

A股市场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反复震荡,持续低迷,这让本来就面临诸多瓶颈的阳光私募雪上加霜。A股市场投资手段有限,缺乏做空机制,在市场低迷时,投资者要有良好收益非常困难。

实际上,在成熟市场,私募基金通常要经历惨痛的优胜劣汰过程。以私募基金中的对冲基金为例,美国1973年至1979年的熊市中,投资管理公司的数量减少了40%,股票基金资产降低了50%,一时间很多华尔街英雄成了人们诅咒的恶魔,纷纷逃离行业。

拥有十余年私募投资经验的精英投资董事总经理李柏林曾对《财经》记者感叹,阳光私募出现年限尚短,大部分私募还未经历牛熊市多番洗礼,盲目扩张规模,危险很大。

作者:莫莉 曲艳丽

上一篇: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国企业海外资金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