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研讨论文

2022-04-16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自2005年11月17日在长沙召开,转眼已过去十年。回顾十年来走过的历程,感慨万千,回味无穷。我国民间科技创新力量是一个庞大的、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它包括民间发明人与科学研究者、民办科研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科技发展研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科技发展研讨论文 篇1:

袁隆平院士为“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题词

发展民间科技促进自主创新

袁隆平

二00五、十一、十七、

袁隆平院士简介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1年获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001年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技奖;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十一项国际奖和何梁何利基金奖。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及湖南农大教授,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袁隆平于1964年在安江农校任教时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并育成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这项研究成果,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特别是这一重大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杂交水稻一般可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自1976-2004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达60亿亩,累计增稻谷约6000亿公斤。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2-2.3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1%,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0%。

现在,袁隆平院士正在带领他的团队,开展向第三期超级杂交稻亩产900公斤的指标攻关,并希望通过先进的分子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计划到2010年实现目标,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品粮食而攀登。

科技发展研讨论文 篇2:

继往开来齐心协力开创民间科技事业新局面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自2005年11月17日在长沙召开,转眼已过去十年。回顾十年来走过的历程,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我国民间科技创新力量是一个庞大的、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它包括民间发明人与科学研究者、民办科研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他们凭着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自主选题、自筹经费、自由探索、自行开发,克服诸多困难,不知疲倦地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与创新创业活动,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十几年前,我国民间科技力量尤其是民间科学研究者与发明人,他们在科研与创新创业活动中处于边缘状态,以致不少人由于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而债台高筑,家庭失和。还有少数学术权威把民间一些有学术价值的、颠覆现有理论的、或与他们的观点相悖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戴上“伪科学”的帽子;把学历不高、潜心于科技创新的民间研究者看成“疯子”、“精神病”。而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主要困境是缺乏资金,在立项、融资、招标、政府采购等方面与国有企业相比处于弱势。

如何改变民间科技发展遇阻的现状?如何保护人民群众的创造积极性?如何开发民间创造力?如何整合民间创新力量发展科技?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探讨,建言献策。于是,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应运而生。会议主题是“发展民间科技,促进自主创新”,目的是为民间研究者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让社会各界了解民间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意义和现状,营造关心、支持民间科技的社会氛围。

2005年11月17日,由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北京创造学会、香港发明协会、大同天阳工业公司、浙江永久科技实业公司共同举办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下称“民科会”)。首届民科会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知识产权局、中国发明协会、中国创造学会的大力支持,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现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14家媒体前往报道,来自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及美国的参会人员达230余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出席会议,发表了《科学研究不问出身,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讲话,并为会议题词——发展民间科技,促进自主创新。

这次民科会是我国首次由民间发起,就民间科技发展进行研讨与交流的一次盛会。与会者认为,这次会议吹响了发展我国民间科技事业的号角,在中国民间科技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首届民科会对动员民间科技创新力量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全民科技发明与创新创业活动,推动我国民间科技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十年来,我国民间科技事业有了极大发展。民间发明创造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民间专利申请,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我国85%的新产品、65%的发明专利由民营中小企业创造;在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民营科技企业占80%。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民间研究者、发明人和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回顾五届民科会所取得的主要收获,可以总结为:

1、首次提出民间科技创新活动是我国科技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强调发展民间科技事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倡导改革现行科技体制,建立“官科”与“民科”相融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2、提出了《发展民间科技,加快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整合民间科技创新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亟待改革现行科技体制》、《高奏“民科”强旋律——六分天下民科有其一》、《“民科”建设初级阶段的几点意见》、《发展我国民科事业需要开展的几项工作》、《科学自主创新需要双足谐行》、《民间科技创新亟需立法保护》、《发展民间科技事业的政策研究》、《尽快建立民间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中国民间科技创新促进会章程草案》、《科学发现与理论创新成果评价标准草案》、《对我国非职务发明及民间科技工作现状的分析研究》、《关于争取民科进入国家创新体系致科技界领导的呼吁书》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新建议、新举措、新办法。

3、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采取多项举措,支持民间科技创新。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开始重视非共识课题的立项申请;个人专利申请,可以获得政府补助;中国发明协会成立非职务发明工作委员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专门设立个人技术创新展区,为发明人提供展示平台等。

4、民间创新创业活动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民间研究者开始受到尊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支持个人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民营科技企业已能享受国有企业同等待遇等。

十年间,虽然召开了五次民科会和两次深圳民科创新论坛,但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艰难。主要问题和困难在于一是尚未建立组织,二是没有经费来源,活动十分困难。发展民间科技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界仁人志士齐心合力,共谋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我国民间科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乘此东风,继往开来,齐心合力,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有实效、更有水平、更有影响力。要通过这一平台,动员全国民间科技力量,积极投入自主创新创业活动,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以促进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作者:黄友直

科技发展研讨论文 篇3:

科学研究不问出身 科学面前人人平等

各位朋友,上午好!

今天在这个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上发言,我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因此,我想用自己的科研经历与朋友们共同敲击感情的共鸣线。

有的记者在采访时说我是民间科学家的一面旗帜,旗帜之说,我不敢认同,不过,民间科技研究者还是当之无愧。对于一个研究者,回忆过去也是享受美丽。但是,我今天更想说的不是一种回忆,而是一个认识,一个体会:科学研究不问出身,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科学只欢迎务实求真。

诚然,科技的种子需要有生长的土壤,科技研究者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民间科技研究者经历了种种艰难,民间科技研究者都盼望获得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现在这种希望得到了时代的回应,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尊重创造、保护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支持人们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蓬勃的创造活力。”

本来,在这个会议上讲话,应该讲讲“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的意义,应该多为民间科技研究者呐喊助威,我要说明的是,我个人的再次呼吁也只是一种重复,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强调自主创新的战略决策,将把民间科技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的科技工作与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在发生重要的转变:即由跟踪模仿转向自主创新,由单向突破转向集成创新,由科技事业转向科技企业,由一般交流合作转向主动开展国际合作。可以说,我国科技政策转变的根本特点就是促进创新。只有推动最广泛的全民创新活动,国家才能发展,这已形成社会共识。毫无疑问,鼓励全民创新的基本政策,将成为民间科技发展的根本保障,有了这个保障,可以预见,民间科技之花,必然争奇斗艳。

最后,预祝“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向各位代表致以美好的祝愿!

上一篇:行政行为法律论文下一篇:中西哲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