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理念下中学德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价值多元化的形势下,中学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新的要求。本文旨在从中学德育课程的建构、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开放型德育网络的建立及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诸方面,探索中学德育新课程的价值实现途径。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德育课程价值实现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价值多元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德育理念下中学德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德育理念下中学德育论文 篇1:

生本教育理念下中学德育要注重人文关怀的探讨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目前中学德育教育的教学水平也在持续性的提高。以往中学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讲述式、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教学目标旨在学生的思维素养、行为能力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但是因为教学方式相对固定且单一,导致中学德育教育的整体水平并不是非常理想。对此,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学德育教育水平,本文详细分析人文关怀在中学德育教育当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实施方法,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人文关怀;中学德育;生本教育理念

一、 引言

在中学教育阶段,德育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人文性、思想性以及素养性等方面的培养,人文关怀在中学德育教育当中的影响力也比较突出,是推动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性课程。人文关怀则是以情感指导、情感体验作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理念,能够让学生借助对人文关怀的理解、感受以及实施形成德育品质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综合性目标。对此,探讨生本教育理念下中学德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具备显著教育意义。

二、 人文关怀在中学德育中的应用价值

德育教育本身便是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质等多个内容为核心的教学课程,课程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优良道德品质的人才,对于学生的素质形成与发展、个性化的成长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近些年,伴随着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方面的转变,促使中学教育阶段也从以往的注重智力、技能的培养转变为注重全面性素质的培养,这也间接提高了中学教育阶段中多个素质类课程的教学重要性,中学德育教育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德育教育当中人文关怀拥有较为突出的重要性,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契合性,应当属于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借助人文关怀式的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教育的本质,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着手,德育教育的内容会更加丰富、生动,及时性更加突出,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发展和心理狀况有一个直观地掌握了解,同时将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蕴含在主题活动当中,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进行正确的指引。人文关怀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很多的优势,能够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对于德育教育也是一种拓展。

三、 生本教育理念下中学德育注重人文关怀的方法

(一) 引入人文关怀,优化德育教育

当前在德育方面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存在缺陷和不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非常多,和舆论、文化以及经济等多个因素均有关系。以青少年教育而言,因为家庭教育当中的范例表率作用不足、学校教育方面的不及时都会导致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薄弱。另外,因为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影响,学校大多数都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这一主义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即使是德育教育当中提及了人文关怀,但是因为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这一方面的教育引导内容并不多,从而人文关怀形同虚设。人文关怀的应用应当是从根本上实现的,感性的教育需要以情感的认知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对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形成情感体验,借助创建人文关怀情境、氛围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从而对人文关怀形成了解。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平常教育工作中强化人文关怀素材的渗透,可以将人文关怀的典故编入到课外读物、制作成为名人语录等宣传海报,或者是在机体活动中以人文关怀为主题开展活动,促使学生对人文关怀有一定的认知,并为人文关怀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 利用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理性认识

在开展主题班会时,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丰富的学校素材,学生通过观看阅读思考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主题班会的开展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教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对一些事件进行观看,这种画面具有直观的冲击,学生更能够关注到这些内容,最终使得德育教育开展获得较理想的效果。例如教师在组织开展“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和漫画进行宣讲,将图画内容与课堂的教育巧妙的融合,让学生观看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化科技视界,对比性的,也让学生了解新闻中出现的一些邪教组织,例如那些年轻的生命自焚,提出问题为什么出现这些现象,并对学生讲明利害关系,如何保护自己避免违法和邪教组织的侵扰。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在教室积极引导下,树立学生正确的观念,坚定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三) 理解人文关怀,懂得关怀他人

在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改善之后,便需要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进行培养,可以借助多种人文关怀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解。在教学当中,一般德育教育都是以班级作为单位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则是以课外的多种主题活动为主,例如可以开展人文关怀主题班会、阅读会等。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引导学生完成小规模的交流,讲述身边所遇到和发生的事件。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不同年龄段、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的中学生实行针对性、特色化的情感教育,实现因材施教达到全面提升的教育目标。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不能过度的功利性,更不能以强制性的方式进行教学,预防学生形成抵触的情绪。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适当地改善教学氛围,借助举办竞赛活动、朗诵比赛以及电影展播等方式激励学生表现自我,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在中学德育教育当中的应用价值较高,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丰富学生情感认知以及了解人文关怀、懂得人文关怀、学会人文关怀的有效教学途径,对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人文关怀的最终目标在于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借助行之有效的人文关怀可以对学生的个人品德形成正面的干预。另外,因为人文关怀属于中学德育教育当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人文关怀也是德育课程中的素质教育内容,所以应用人文关怀有着显著的必然性,在今后仍然需要注重人文关怀的应用方法与技巧的研究,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航征,张宏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注重人文关怀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1):93-96.

[2]蔡琴,方军,宗薇等.运用叙事教学法对精神科护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61-63.

[3]王咏梅,辛春燕,李荣等.探讨人文关怀对90后护生实习需求及职业价值观的影响[N].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9):1174-1177.

作者简介:

郑琳,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四中。

作者:郑琳

德育理念下中学德育论文 篇2: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德育价值实现之探索

摘 要:在价值多元化的形势下,中学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新的要求。本文旨在从中学德育课程的建构、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开放型德育网络的建立及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诸方面,探索中学德育新课程的价值实现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中学德育课程 价值实现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价值多元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新的要求。一方面,青少年求新、求知、求助的需要,迫切要求德育课程内容鲜活、容量加大,形式活泼,成效显著;另一方面,教育价值观的转变,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把德育课程的价值及其实现放在中学教育的突出位置,切实改变学校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本文旨在从中学德育课程的建构、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开放型德育网络的建立及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诸方面,探索中学德育新课程的价值实现途径。

一、挖掘课程资源,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没有丰富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地方化、生活化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德育课程也不例外。根据空间分布之别,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大类。

从校内课程资源视角来看,各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内外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如我校是首批“全国绿色学校”,学校以此为契机把“环境教育”作为校本德育,在学生中建立“环保协会”,创建“环保助学基金”,构建“自主管理、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环保德育教育模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到环境教育中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养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行为;同时,校本课程开发的根基应定于学生的个性特征上。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体验、个性的“闪光点”,以及潜能发展的“生长点”,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开发学生主体,找到作为发展的“机灵点”,要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经历和体验价值,将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之中去。

从校外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点、民间风俗等都是各地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在开发以校外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课程时,应尽可能就地取材,发挥优势,把握特色。通过地方课程的开发,让学生了解家乡、社区、地方的实际,形成爱家乡、爱社区、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如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是近代伟大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在南通留下了大量的德育教育基地,可以作为社会德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增进对家乡的亲近感和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改革德育教学,注重学生品德自构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设计特定的情景”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极磋商”,是促进建构性学习的两个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无视学生道德能力、道德品质的形成,灌输式、说教式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实效微乎其微。因此,必须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德育理念,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这一过程中,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心验的形式,是主体在积累了一定的亲身阅历和感受的基础上,借助所遇情境、他人表达和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表达者生活阅历、生存状态及其人生意义。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表演体验等方式进行。例如,在学校召开的运动会上,我班由于没有体育生,得分列于全校最后一名。许多学生以此为耻,班级士气一落千丈。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教训,但却是一次德育的良机。以此我们开展了“运动会我们赢得了什么”的主题班会,学生们通过回忆运动会上的情景,总结出我们在入场式上的步调一致、投稿中的面广量大、长跑比赛中的坚持到底、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加油、宁愿零分而绝不作弊的诚实守信等诸多优点,点点滴滴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们感觉到我们班集体的闪光之处,也由此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

三、力织德育网络,形成多重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多赢的目的。德育尤其需要整个社会氛围,否则就会出现“2大于5”的尴尬局面。为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德育活动课程的效果,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整体考虑,合理配置,努力优化学校、社区育人资源,学校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横向联系,积极引进校外教育力量,建立开放型、多元化相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一体化。学校还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

为此,应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学校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式德育课程,活动坚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活”不宜“乱”,宜“实”不宜“虚”,使学生得以丰富体验、锻炼意志、践履道德,在亲身体验中健全人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实施活动式德育课程也需树立大德育观念,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狭小的校园,而应消除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界限,让学生进行广阔的社会生活,获得完整的道德经验,促进道德的全面发展。江苏在2008高考方案中强化了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要求,让学生在假期中为社区服务一段时间,这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四、直面鲜活生活,强化德育实践价值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课无视五彩斑斓、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脱离现实生活实际,拔高了德育要求,德育内容过于纯洁化、理想化,没有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久而久之,学校德育处于“假、大、空”的尴尬境地。据报道:43%小学生、82.1%的初中学生、81.7%的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课程不抱喜爱态度,认为学校德育与现实不合拍。而处于信息时代的中学生思想活、观念新、信息灵,迫切要求课程内容新鲜,容量大。为此,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把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作品编入教学内容,把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地纳入教学内容,把学生喜欢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入教育内容。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德育课程体系。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德育课程在校外、课外的延伸拓展。生活化德育实践应根据目标、内容和条件等因素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活动类型,给学生创设获取各种经历、各种体验、各种感受的机会。善于在家庭生活中体验,使学生认识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增进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自我管理,在“自尊、自律、自主”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体验,让学生获得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在大自然体验中,使学生体验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作者:王 辉

德育理念下中学德育论文 篇3:

大单元设计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语文教学追求建立“大单元设计”教学机制,它要求教师明确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尝试实现跨学科教学。文中将以大单元设计理念为背景,探讨初中语文教学大单元教学和设计优化实施方法,并合理渗透德育内容,兼顾德育与智育教育,全方位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大单元设计;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学方法;生活化

所谓“大单元教学设计”指代教师为学生建立大主题、大任务中心,然后再将学生拉入到大单元设计中,对所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与开发,形成明确的教学主题,讨论其中问题。在大单元设计语文教学汇总也可渗透德育内容,结合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等建立完整结构化统筹规划教学体系,将“大单元教学设计”完整呈现于初中语文课堂上。

一、初中语文大单元设计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就鼓励教师为学生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提炼相对合适的单元主题内容,努力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建立有机关联关系,由此师生就可深挖其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通过初中语文大单元设计教学,学生不但学习了语文内容,也浸染了德育教育内容,实现了精神成长。可以说,初中生刚刚开始系统学习语文知识,所以在该阶段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在培养学生智育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价值,在统筹考虑设计单元学习目标过程中也明确了单元主题、创设了学习情境、提出了学习任务、完善构建了学习过程、评价与反思,确保大单元中所有元素如人文、德育思想元素之间能够达成相互自然协调关系。所以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大单元设计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具有其可行性的[1]。

二、初中语文大单元设计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具体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大单元设计教学,它在优化智育、渗透德育方面都能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下文简单探讨2点:

(一)设计生活化大单元、关联语文生活渗透德育

在为学生设计语文大单元教学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语文与生活关联的重要性,如果二者能够被融入到大单元教学方案设计中必然对德育渗透产生明显促进作用。为此,教师要创设合适的大单元生活化语文学习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真实融为一体,并建立单元目标、丰富任务设计内容、确保大单元设计与德育教育二者和谐共生。

例如教师就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背景为学生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该单元中就包括了《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这一单元的链接内容就包括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多篇生活化写景散文。为此教师就为学生建立了人文化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来深层次感受生活,进而爱上生活、爱生写作,如此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单元设计整体。在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够从教材中、从教学方案中、从生活中感受自然景致之美,进而激发他们独特的体验情感,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国家的德育思想。

就以热爱生活为例,教师希望学生通过校园生活加以延伸,热情拥抱自然,为学生建立大单元设计主题,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九月校园寻美”,在这一教学任务中展开两项活动,即“校园寻美”和“大家说美”。就以“校园寻美”活动为例,教师要带领学生参观金秋九月的校园,寻找九月校园中独特的美景,并用文字、图画、影像等等方式记录下来。由此教师教会了学生要认真观察自然,发现校园中的独特美景,激发他们对于自然、对于生活的大爱,并转化为文字展示出来,这就完成了德育教育过程[2]。

(二)设计人物角色大单元、感受挚爱渗透德育

教师要多从语文教材中的人物角色下手,为学生设计人物角色大单元。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包括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窃读记》等等文章。这些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对生命、对书籍的热爱之情。所以教师就要为学生设计大单元主题“你的热爱是什么?”希望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课文感受作者在自己所爱的事物中所庆祝的炽热的爱的情感,通过文章中诸多美好的意象、语言和韵律来感受不同的爱。而学生则要尝试用写作形式、讨论交流形式来说出自己的热爱之物、热爱之人,并将这种感情用语言描述清楚,甚至生动鲜活,展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这一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师就鼓励学生要明确自己学习生活的目标,要通过自己热爱的事物来建立人生的志向,成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3]。

總结:

大单元设计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是别开生面的,它为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拓宽了思路,寻找到了更多切入角度,同时也为学生将语文关联学习、关联生活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语文教学内涵、丰富教学模式也能追求实现德育有机渗透,全面培养初中生的综合核心素养,兼顾德育与智育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敏. 浅析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培养——《项链》课堂教学设计[J]. 山西青年,2019,000(020):P.174-174.

[2] 王海东. 大单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材自学指导设计中的应用[J]. 求知导刊,2020,000(004):45-46.

[3] 黄容方. 知人论世,见贤思齐——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J]. 神州,2020(5):181-181.

作者:李馥

上一篇: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继续教育的发展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