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汽车发展研讨论文

2022-07-03

摘要:一流课程的开发、建设、教学、管理和评价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燃气汽车发展研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燃气汽车发展研讨论文 篇1: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导向,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可较好整合国内资源、优化环境,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可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促进技术成果的扩散和转移,提升我国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2008年奥运脚步的临近,节能减排任务更加显得迫切急需,对于中国汽车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对于汽车产业,大力发展清洁动力车已经是箭在弦上,而对于汽车企业,抢占“绿色”制高点将成为下一轮市场竞争的决胜关键。

2007年9月26日,由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组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内传统汽车企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主要关键零部件企业、能源公司主管领导,以及相关专家等60多人参加了会议。

科技部万钢部长到会并做了重要指示。他指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导向,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可较好整合国内资源、优化环境,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可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促进技术成果的扩散和转移,提升我国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他还表示科技部将会积极促进和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的建立。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汽车能源消耗是造成环境污染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全球石油压力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汽车消费爆发式增长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气候变暖问题已不容忽视。目前世界汽车保有量约8亿辆,预计到202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2亿辆,主要增量来自发展中国家。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全球57%的石油消费在交通领域(其中美国达到67%)。预计到2020年交通用油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的62%以上。美国能源部预测,2020年以后,全球石油需求与常规石油供给之间将出现净缺口,2050年的供需缺口几乎相当于20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两倍。与此同时,交通能源消耗也是造成局部环境污染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全球已达成共识:交通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机动车污染明显增加。目前有80%以上的一氧化碳和40%以上的氮氧化物的污染以及20%-30%的城市颗粒污染物,均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全国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上,用“相当严峻”来形容当前节能减排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据国际能源机构称,中国有可能于今年或200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近年来,我国汽车业迅猛发展。200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570万辆,分别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二位,自主品牌轿车和汽车出口均出现大幅增长。预计2020年前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主要的汽车出口国之一。我国目前的汽车人均保有量还很低,2003年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美国的2.5%(19辆),大约相当于美国90年前的水平,是世界上汽车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预计202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3-1.5亿辆。但是,当我国刚刚到达汽车社会门槛,车用石油消费在石油总消费中的比例(1/3以下)还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时(1/2以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石油供应的日益紧张。同时,车用石油消耗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和CO2排放也正在变成愈来愈严重的问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由此产生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争端将会愈演愈烈。这充分表明,我国所面临的石油安全与交通能源问题将来势更猛、影响更大、挑战更加严峻。按传统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发展下去,不可持续,实现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是大势所趋。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与产业化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始终是国家科技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的挑战比发达国家会更加严重,我国政府高度关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2005年国务院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发展清洁汽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鼓励开发使用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和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分别列入优先主题和前沿技术。

2007年6月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和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这在发展中国家还是第一个。同时指出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需求十分强烈,希望加强燃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技术和氢能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国际技术转让与合作。

为推动清洁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会同有关部委组织实施了“清洁汽车行动”,其直接结果是全国目前拥有燃气汽车22万辆,加气站700余座,年替代石油150万吨。“清洁汽车行动”实施之后,天然气汽车的使用在我国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预计今后几年可以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

“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投入8.8亿元,全国200余家单位、2000多名骨干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实施。通过这一科技专项的推动,目前,我国小型纯电动车辆已经开始小规模产业化;混合动力汽车也有多个车型通过国家认证,并形成产品;燃料电池汽车更是进入示范考核运行阶段,我国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系统完全具备批量化生产的能力。

经过“十五”攻关,我国清洁能源的汽车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向车用能源多元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已有多种车型进入国家汽车产品公告,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电力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燃料电池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技术进展。初步形成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体系,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控、单一燃料发动机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燃汽车应用规模扩大到30万辆,预计到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有可能扩展到近百万辆。燃料替代和其他燃料全面进入推广阶段,为“十一五”深入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和技术储备。掌握了排放达到国3标准的汽柴油发电机电子控制技术和整车的匹配技术,开发出了柴油轿车产品,顺利开展了柴油轿车的示范运行,这些工作为传统燃油汽车及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节能减排的国家大环境下,与2006年启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安排各方面的支持资金超过10亿元。该项目以市场为导向,重点研发电动汽车和代用燃料汽车整车技术、动力系统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最终为建立节能与新能源自主研发体系,实现产业化技术的跨越发展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并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已开发出纯电动燃料电池各类汽车样品、产品,并进行了深入的性能及可靠性考核新的一轮技术改进和优化设计,加强专利、设计、示范运行基础性的工作,努力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不断向实用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此外,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代用燃料发动机等零部件技术性能指标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零部件的研发单位,正在由高科技研发企业向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发展。

清洁动力汽车唱主角

8月28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指出的“发展清洁型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到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客车、轿车、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将展现在奥运场馆。”万钢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有利于清洁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局面。国家发改委新颁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准入法规,为燃料电池汽车上路定点、定线、定位。科技部也制定了清洁汽车计划。他表示我国清洁汽车的使用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2008年奥运会上,作为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标志之一,我们将实现主场馆区内零排放,馆区周边低排放,全北京实施‘国4’排放。”他说:“我国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客车、轿车,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将展现在奥运场馆,这是产业化的前奏和序曲。”

目前,我国清洁动力汽车已经形成了3大“门派”:新柴油机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大家在技术上各有所长,但有一点共识却是统一的——清洁动力汽车势必成为10年之后汽车市场的主角。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认为:未来20年是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然而,新能源汽车要在短期内完全替代现有车辆是不现实的。在今后二三十年内,石油和内燃机在汽车能源动力系统中的基础地位将不会动摇。国家可以采用“过渡”与“转型”并行互动的双重战略,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也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应采取技术多元化的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传统燃料汽车的燃油效率,发展先进柴油机技术和先进汽油机技术;另一方面要发展替代燃料技术和其它新能源汽车,发展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等技术。在近期,我国应以发展先进柴油技术为重点,提高传统内燃机技术的燃油效率;中期以推广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远期以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和第二代生物燃料为重点,对传统燃料汽车实行大规模替代。

从资源来源看,欧阳明高教授指出,中长期车用石油替代燃料的主体将来自3方面:煤基燃料、生物燃料、天然气燃料。到2020年,总量将可达到3000万吨以上,占车用燃料总消费的15%-20%。从车辆应用角度看,车用代用燃料主要有3类:含氧燃料、合成油和气体燃料。他指出,含氧燃料技术成熟,是近期推广应用的重点,一般以掺混使用为宜。合成油与现有车辆技术体系和基础设施完全兼容,而且是一种优质的环保燃料,其技术也还有较大的改进余地,从中长期看,合成油将成为一种主体代用燃料。而气体燃料又分为天然气、合成气、氢气3类。其中,天然气是近中期的重点;合成气是各种汽车新型燃料的原料气,在车用能源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氢气是一种原料来源广泛、尾气排放为零的环保燃料,是车用能源转型的战略目标之一。

柴油汽车:短期目标

过去15年,先进柴油机技术在国际上取得了明显进步并获得很大发展,当今的欧洲就是通过柴油技术实现了节能和环保的双赢,具有尖端技术的柴油车在节约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柴油发动机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连传统汽油车重点领域的豪华车和运动车也开始使用柴油发动机了,如奔驰E320柴油车和大众途锐V10 TDI柴油车。

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张绥新表示,大众汽车集团在今年3月已经宣布,继续推动柴油机技术的普及,投资生产采用高压共轨技术的现代柴油机。轿车柴油机节能效果与汽油混合动力不相上下,而且大多数代用燃料都可用于柴油轿车。

国内对柴油机技术研究也颇有斩获。近期,清华大学已经自主发明了一种新型柴油电控系统,其柴油电喷系统与发动机电子管理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将有效推进柴油动力系统的高效利用。

混合动力汽车:油耗与排放兼顾

混合动力汽车是介于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之间的一种形式,能够兼顾降低燃油消耗和减少排放污染。混合动力技术为汽车动力系统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平台,是联结现有汽车节能环保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之间的桥梁。因此,有志于新能源汽车开发的厂商都把目光放在了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生产上。

奇瑞汽车在混合动力自主研发方面起步较早。早在2004年,奇瑞就启动了混合动力产业化项目,并与英国里卡多公司合作,开发出奇瑞BSG和 ISG混合动力车型。2005年,奇瑞推出了A5BSG车型,这是国内自主品牌首次可以量产的混合动力车型。据介绍,该款汽车是并联式中度混合动力车型,采用发动机和电机扭矩叠加方式进行动力混合,能够大幅度地改善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此外,奇瑞还自主研发了ACTECO发动机。奇瑞董事长尹同耀表示:ACTECO将成为奇瑞发力清洁能源的动力基础。面对汽车能源的多样化,奇瑞还将加大研发力度,使ACTECO发动机能够适应灵活燃料、生物燃料的需要。

在自主创新方面屡有战果的华晨汽车也顺应时代,推出了名为中华尊驰的混合动力车型。上汽公司也表示,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开始小批量投产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并同步推进合资品牌混合动力轿车、客车的研发。

电动车:前途最看好

除了短期内可见利润的先进柴油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之外,电动车的发展前途也为多数业内人士所看好。电动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车两种。

我国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研究起步很早,政府也非常重视。“十五”期间,燃料电池汽车开发被列入“863”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在燃料电池汽车开发研究方面投入的资金超过4亿。

2003年8月8日,国产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面世,标志着我国第一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轿车样车试制成功。此后,“超越二号”、“超越三号”相继诞生。目前,燃料电池轿车已进入小批量试制阶段。

清华大学则牵头承担了“燃料电池城市客车”项目。欧阳明高教授介绍说,目前清华大学已积累了燃料电池城市客车整套相关知识产权和专用技术,在燃料电池系统性能评价、氢系统与氢电安全以及底盘电动化技术方面,掌握了系列化核心技术。现在,清华大学已生产出我国1-5号燃料电池客车,并将在“十一五”期间相继推出油电混合、气电混合和电电混合的动力系统和大客车产品。

欧阳明高认为:氢燃料电池系统是最具效率潜力的车用发动机,是车用动力系统一个理想的远期解决方案。我国应当把燃料电池大客车作为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突破口。

至于纯电动汽车,欧阳明高表示,微型纯电动轿车将是未来城市个人交通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轻型电动车2006年年产已接近2000万辆,随着它的迅猛发展和新型动力电池的大规模装车,其逐步升级是必然趋势。以此为基础,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纯电动轿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它的定位就是满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小城市、中低收入人口的个人交通需求。

目前,清华大学已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动汽车。其设计概念是:最高车速50公里,乘坐1-3个人,整车重量小于500公斤,直接经济成本小于2万元。

欧阳明高表示,微型纯电动轿车从技术上说已无壁垒,关键是等待时机产业化的问题。

作者:郭晓熹

燃气汽车发展研讨论文 篇2:

一流课程汽车电器与电子学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一流课程的开发、建设、教学、管理和评价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文章以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为解决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亟待增强等问题,开展了科教融合教学模式、产学合作多方协同育人教学模式、项目引导式实践教学和融入思政元素、铸魂育人的一流课程汽车电器与电子学的建设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一流课程;科教融合;产学协同;项目引导;思政融入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文件),指出要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一流课程的开发、建设、教学、管理和评价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高水平车辆工程领域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国汽车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高端汽车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汽车装备制造产业正处于技术大变革、产业大调整时代。而贯穿这一时代的主线是汽车电子化、电动化和智能化。新能源汽车和车辆智能化及无人化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既是燃油汽车和燃气汽车的关键共性技术,又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关键共性技术。因此,汽车电器与电子学是解决这个关键共性技术的核心课程。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讨车辆工程专业一流课程汽车电器与电子学的建设。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近年来,围绕新形势下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思路,国务院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等政策措施文件。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件),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文件),指出了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

2012年8月,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科发人教字〔2012〕120号文件),指出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本领,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根据教育有关政策文件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工程创新能力。围绕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和无人化发展的需要,前沿科研成果进课程、进课堂以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的能力急需提升,车辆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学科前沿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二是工程实践能力。面向汽车行业产业升级的需要,依托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以合作开设产业课程为载体,引入产业高新技术与导师资源,培养学生紧密贴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亟需增强。

三是科研创新能力。面向实践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充分依托学校学科与科研平台资源及科研教师队伍,开展集探究性、挑战性于一体的全链式综合试验设计项目孵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亟需加强。

四是课程思政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有机融合,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铸魂育人能力亟待增强。

二、建设方法

新能源汽车和车辆智能化及无人化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军民两用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高水平人才匮乏仍是制约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及自主试验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流的课程建设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电器与电子学是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学位课,其课程学分为2学分,包括0.5学分的课内实验。一流课程汽车电器与电子学建设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开展科教融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工程创新能力

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的核心理念。开展科教融合教学模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进课程、进课堂。主动适应新工科的建设需求,重构汽车电器与电子学课程体系,迭代教学内容,聚焦科研前沿问题,将车辆工程专业教师从事的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和无人化等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内容,带进课堂,采用多本教材进行课内课外的无边界学习,把课堂进行延伸,支持学生开展深层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有效促进学生高阶认知能力和情感素质的发展,构建科教融合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为本科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基础。

在课程教学组织上,采用专业前沿技术研讨、基础知识讲授、实验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动画、实物实验相融合;以问题为先导,带动好奇,以好奇带动求知,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对专业前沿技术进行主题讨论,开展基于实验项目的研究型学习,在现实情境中進行新知识的建构,营造新的教学生态,切身参与体悟,打破课堂沉默,有效加强了课程的学习效果。在科研-教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创新、传授、传播和传承,师生组成探究式学习共同体,取长补短、开拓进取。

(二)开展产学合作多方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产学合作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面向汽车行业产业升级的需要,开展产学合作多方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统一,推动学校与汽车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育人的特色优势,依托校企共建高水平人才培养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开设汽车电器与电子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产学协同,优势互补。引入国家“万人计划”、聘请江苏省产业教授等专家和企业家担任合作授课导师,共建教学团队。课程课堂考勤、互动讨论、专题研讨或主题报告、平时作业、综合作业、试验设计能力及试验报告等过程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最终成绩的比例为40%。引入产业高新技术与导师资源,合作开设该课程的综合作业、试验设计及科研训练等实践内容,且实践内容选题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计划等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和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得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开发有机结合,对车辆工程专业形成良好支撑,以便指导学生“体悟前沿”“真题实做”“融入工程”,建立“人才培养-协同研究-职业发展”一体化、校企共赢的长效机制。

(三)开展项目引导式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与科研优势,将高层次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优质实践教学内容,带动实践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依托科研平台资源及科研教师队伍,探索从科研成果中抽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问题,开展集探究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本科生综合作业选题、试验设计选题与“综合作业-试验设计一体化、进阶式”选题,开展“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科教互融”的全链式项目孵化,打造科研育人模式“样板”,强化学生学科前沿与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开展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入课程教学,打破课堂沉默;二是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融入整个教学和实验过程;三是在试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研讨性深度学习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开展基于现代信息工具和实物实验项目的研讨性学习,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发现自身的价值。本课程设计了“汽车电源电压调节器的互换特性研究”“汽车电子学在动力传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和故障访问”“汽车自动变速器换挡特性的仿真研究”“传感器与汽车车身控制系统的相互作用和总线联机实验”等试验项目,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开展项目引导式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把碎片化的知识点整合起来进行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四)融入思政元素,铸魂育人

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汽车装备制造业和汽车电子电器工程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发挥学科优势,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做好课程育人工作,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课程思政的道路上落地见效,譬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运用现代信息工具,对汽车系统性能进行测试分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工程科学原理方法构建汽车部件和总成特性实验方案,理解和认知汽车性能提高对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汽车与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及其故障诊断、汽车电子系统工作模式与功能性能的相互影响等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习得汽车电子电器专业基础知识及其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还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提升学习兴趣、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构筑梦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良好的学习习惯、诚信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本门课程思政建设计划见表1。

三、应用成效

近年来,教学团队不断深化该课程建设,进行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出版了《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新技术概论》《汽车电子电器与故障诊断综合实验教程》《机械工程导论》《自动驾驶概论》等系列规划教材,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教材1部、“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1部、校级规划教材4部。教材中更新了具有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内容,获“第七届兵工高校精品教材奖”“南京理工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奖励,并在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获得应用。另外,本课程教学团队承担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管理改革、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等教改项目,自制了3套试验仪器设备“汽车电源电压调节器静动态特性试验系统”,并应用于课程实验教学。

课程教学改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能力快速提升,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获“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南京理工大学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南京理工大学优秀教师”等奖励;依托本专业课程,育人效果突出,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参与的学科竞赛项目获得“2019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一等獎(全国第四名)”“2018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二等奖”“2019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三等奖”“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入围作品”“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二等奖”等奖励;培养的毕业生赴同济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流大学深造,并为上汽集团等单位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四、结束语

一流课程汽车电器与电子学建设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课程以问题为引领,以成果产出为导向,融合采用学习小组综合讨论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创新创业、科教融合和产学协同等融入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注重对智能安全、新能源汽车、车辆智能化及无人化和产业升级的发展需求等高阶挑战性内容进行课程设计与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实现铸魂育人。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侯卫红,刘金娥.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创新方向探讨[J].中国大学数学,2020(1):42-44.

[2]乔莉,袁军堂,汪振华,等.需求牵引能力导向多模式培养机械工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数学,2019(5):19-23.

[3]陈刚,王良模.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4]陈刚,王良模,王冬良,等.汽车电子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5]陈刚,殷国栋,王良模.自动驾驶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6]陈刚,王良模,杨敏,等.汽车新技术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

[7]袁军堂,殷增斌,汪振华,等.机械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陈刚 王良模 王陶 周云波 殷德军

燃气汽车发展研讨论文 篇3:

浩气出深闺造福青甘宁

青海油田目前已在涩北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768亿立方米,建成年产天然气49.63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和总长2028千米的5条天然气长输管道。具备了年输气73亿立方米的输送能力。2007年,天然气产量、销售量分别为34亿立方米和30亿立方米。天然气年产量已超过原油年产量,撑起了油田发展的大半壁江山,为油田带来了相当客观的效益。

那么,下游用户在涩北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上是如何配合的呢?他们到底做了哪些努力?从中得到了些什么实惠?在进一步利用天然气上又有哪些打算呢?带着诸如此类的疑问,笔者利用多年来参与柴达木盆地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报道所积累的资料,分别对格尔木、西宁、兰州和银川4个下游用户进行了链接。

力助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

1996年8月31日,埋藏在柴达木盆地涩北的天然气,被青海油田通过第一条长输管道——涩格(涩北——格尔木)管道,输送到了离气田189.6千米之外的格尔木。这条年输能力为8亿立方米管道,不仅为青藏重镇——格尔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洁的能源,而且还为该地区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等循环产业提供了原料保障。

涩北天然气输送到格尔木市后,从2000年开始了全市的“气化”工程。首先是将青海盐湖集团公司、格尔木炼油厂两家大型企业的燃料改成了天然气,接着又拉开了全市“煤改气”、“油改气”工程的序幕。目前,格尔木市所有大型锅炉都已基本改用天然气,取暖设施一律换成了天然气壁挂炉。同时,公交车、出租车全改为天然气作燃料了。油改气前,每辆公交车每天要花70元的油钱,现在只要40元左右。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1999年6月,青海油田在格尔木炼油厂建成了年产10万吨甲醇、10万吨气体分馏和2万吨聚丙烯3项天然气化工生产装置,不仅实现了资源优势就近向效益优势的转化,而且使格尔木炼油厂实现了从单一的燃料型炼厂向燃料一化工型炼厂的转变,步入了环保节约型“绿色”炼厂的行列,为促进青藏地区经济发展、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增添了后劲。

随着天然气产量的大幅度增长,青海油田在格尔木炼油厂新建的年产30万吨甲醇装置于2006年9月投产一次成功,每年可将3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转化成市场上紧俏的甲醇。目前,青海油田的甲醇年生产能力已达40万吨。成了中国石油最大的一家甲醇生产企业。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使青海油田的发展呈现出了石油、天然气、化工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2005年6月,青海中浩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在格尔木破土动工,整个项目将于2009年10月建成投产。届时,格尔木地区将拥有100万吨甲醇年生产能力,可称得上是目前亚洲利用天然气制造甲醇的最大装置。

在发展天然气化工的同时,格尔木地区其他的天然气利用项目也在同步发展。2007年12月。格尔木炼油厂已有3部以甲醇为燃料的通勘车投入使用,这在青藏两省区尚属首次。总投资11亿余元、年耗天然气3.5亿立方米的30万千瓦燃气电站正在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加紧建设。

为满足“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对天然气的需求,青海油田于2007年5月29日建成了年输气能力20亿立方米的涩北——格尔木的第二条输气管道。至此,涩北气田已经具备了每年向格尔木输送28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能力。

作为柴达木盆地的重要城市,格尔木市在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天然气化工、油气——盐化工、有色金属——天然气一盐化工”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正在实施之中。自2001年以来,青海盐湖集团、青海中信国安等资源型企业。已在天然气——盐化工产业链发展中率先迈出了一步。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利用天然气在降低能耗、延伸盐化产业链、促进盐湖矿藏综合利用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该集团还投资80亿元,正在打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盐湖资源与天然气资源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公司正在研发盐湖资源——钾、硼、锂、镁的综合利用技术,计划到2010年将形成年产碳酸锂8万吨、硼酸15万吨、高纯氯化镁50万吨、硫酸钾(镁)250万吨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

改写了西宁的能源结构

2001年5月31日。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通过涩宁兰(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送到了古城西宁。随着天然气的接通,市民家里的小煤炉被逐步淘汰,一个个燃煤锅炉轰然倒塌。

随后,天然气以其清洁高效、环保节约的特点,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同时又给西宁市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创造了条件。从那时起,西宁的天然气需求量每年都在攀升,西宁市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阶段。

西宁中油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西宁市的天然气用量达4.7亿立方米,是2001年开始使用天然气时的27倍,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天然气用户7万多户。西宁作为一个没有管道天然气使用历史的城市,天然气用气量和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在国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西宁地处湟水河峡谷地带,由于受地域和不利的气候气象条件影响,空气中的烟尘等污染物很难扩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染在逐年加剧。为改变这种现象,从2001年起。西宁市开始实施了以“煤改气”、“油改气”和集中供热为重头戏的“蓝天碧水”工程。相继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天然气管网,市区所有公交营运车辆已全部完成了“油改气”,88%的出租汽车完成了“油改气”。从经济效益来看,汽车改用天然气作燃料,按当时市场价格计算,比使用汽油节约成本近50%,出租汽车经营者每天可增收100多元:从社会效益来看。天然气燃烧充分,几乎达到零排放,比使用汽油更环保。青海天然气储量丰富。价格便宜,推行“油改气”是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降低运输成本的首选。

据西宁市环保局局长陈发青介绍,西宁市的“煤改气”工作开始于2001年3月,铺设管网、建加气站、改造锅炉、集中供热几乎同时进行。仅2007年就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资金,对市区196家261台燃煤锅炉进行了治理改造,目前市区90%的生活生产锅炉已改用天然气作燃料,城市地下天然气管网覆盖率达97%以上,列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通过“煤改气”治理改造,西宁大气中颗粒物、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每年可减少用煤量1.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5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30吨。气象资料显示,天然气的利用,使西宁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00年的42%上升到目前的80%以上,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2007年年底,西宁市被青海省环保局正式命名为“青海省环境保

护模范城市”。

市民张军感慨地说:“这是一项无法作假、难以作秀的民心工程,因为空气质量如何,老百姓每天一大早醒来就有了评价。”家住西钢地区的曲女士说:“什么是民心工程?天越来越蓝就是最好的民心工程。”

天然气的大规模利用,不仅改善了西宁市的燃料结构,提高了环境质量,而且还推动了西宁市天然气化工、城市交通、燃气等行业的良性发展,为市民就业安置提供了新的工作岗位。为“还兰州冬日蓝天”出了大力

甘肃省省长助理、兰州市市长张津梁今年1月16日在新华社甘肃分社举办的“还兰州冬日蓝天”高端研讨会上讲道,天然气为“还兰州冬日蓝天”出了大力。

据张津梁介绍,2001年9月,中国石油通过涩宁兰(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把柴达木盆地涩北的天然气送到兰州后,兰州市立即将大规模利用天然气列为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于2002年启动了“123清洁工程”(即一年完成公交车天然气改造。二年完成出租车天然气改造。三年完成燃煤锅炉天然气改造),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实施“煤改气”、“油改气”工程中,兰州市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对600台燃煤锅炉进行了“煤改气”,对近1万辆公交车与出租车进行了“油改气”,公交车“油改气”已达100%。出租车“油改气”到2009年要占到总量的85%以上。兰州市今年还将对“123清洁工程”中剩余的287台燃煤锅炉进行“煤改气”,到年底,兰州的天然气加气站将要达到30座。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记录显示。2007年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指数已由2001年的155下降到9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1天,比2001年增加152天;空气中三项污染物年均值比2001年下降28.7%;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比2001年下降50.39%;二氧化氮年均值比2001年下降2.44%。是有自动监测记录以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

科技部认为,兰州市的“油改气”已成为全国的榜样。据兰州科学技术联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透露,科技部已经正式立项,总经费达6500万元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干热条件下代用燃料汽车区域化示范运行考核与应用》项目将在兰州启动。

据兰州燃气化工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柴达木盆地涩北的天然气2001年9月进入兰州后,当年11月6日天然气逐步进入百姓家中。涩北天然气以其优质、环保、安全、便捷、经济、应用领域广泛的特点。很快赢得了兰州百姓和各行各业的青睐。天然气目前已在33万户居民家里安了家,有近2000台锅炉完成了“煤改气”改造,全市日用天然气总量已超过200万立方米。

随着煤、电、油等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兰州市民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另一种高效清洁的新型能源——天然气。据《兰州日报》报道。进入2007年10月以来,兰州市煤炭价格创近年来新高,由于全市推行了“煤改气”,许多市民对煤价上涨反应平淡,甚至还有不少市民不知市场的煤价是多少。家住新港城的蒋大年说:“我三年前买了套新房,里边通上了天然气,冬季取暖再也不用煤了,所以不再关心煤炭价档了。”

天然气不但使兰州老百姓受益。而且还为兰州经济发展助了一臂之力。兰州石化公司通过实施大化肥“油改气”项目,使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刘家峡化工集团公司原是一个以重油为原料的化肥生产企业。由于受原料价格等因素的制约,2000年9月被迫停产。涩北天然气送到白银后,该公司通过实施“天然气替代重油”技改项目,使生产能力提高了30%。到2002年4月以后,生产经营开始走向了良性循环,重新塑造了这个曾一度被《巴黎时报》称为黄河源头第一污的企业形象。在短短几年内,一举实现了扭亏为盈。成了一家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

使银川空气质量居西北省会之首

据《宁夏日报》2007年12月30日报道,近年来,银川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连续3年优良级天数保持在312天以上,位居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之首,这主要得益于天然气在全市各个领域的推广使用。

宁夏丰富的煤炭资源,造就了长期以来银川城内烟囱林立的景象,年年一百多个冬日大都灰霾穹盖,空气污浊。而近三四年来,随着天然气的进入。市民发现“吞云吐雾”的黑烟囱越来越少了,城市的天蓝了。云白了,空气清新了。

2007年7月23日,柴达木盆地涩北的天然气通过涩宁兰(涩北——西宁——兰州)管道和兰银(兰州——银川)管道,顺利到达贺兰山下的银川。兰银输气管道的建成投运,不仅实现了涩宁兰、西气东输、长宁(长庆——银川)3条输气管道的成功对接,而且实现了塔里木、涩北、长庆三大主力气田天然气,的联网互供以便相互调剂补充。同时还为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天然气用户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经济的气源。

就在柴达木盆地天然气进入宁夏的这年,银川市环保部门申请“煤改气”项目资金150万元,完成“煤改气”工程100万平方米,新增天然气覆盖面积120万平方米,减少燃煤用量约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74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吨。

据介绍,银川市环保局在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节能减排上采取了4项措施。一是积极推进天然气入户,在新建住宅环评审批中将天然气入户列为一项硬指标;同时加快了对居民小区燃料结构的改造步伐,使全市天然气入户率达到了53%。二是推行了重点行业的“煤改气”项目,改造燃煤锅炉48台,新增加天然气供热面积34万平方米,年减少燃煤2.1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40吨。三是推进了居民小区天然气供热项目,新增加天然气供热面积125万平方米。四是建设了14家汽车天然气加气站,对全市所有公交车和90%的出租车实行了双燃料改装。

几年来,仅银川哈纳斯燃气公司就完成投资4亿多元,铺设天然气主支管网700多千米。使天然气供暖面积由2003年的200万平方米增至目前的500万平方米,民用天然气用户由2003年的6万户扩大到15万多户,对200多户工业、餐饮企业及锅炉、机关食堂进行了“煤改气”改造。

2007年11月1日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上调后(每吨各提高500元)。银川市拿出了“油改气”的高招,一时间,“油改气”市场持续升温。据银川长城燃气汽车发展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每天前来进行“油改气”的车主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左右。一位捷达车司机还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油价涨价前,加25元的93汽油能跑90公里,油价上涨后,加25元的93汽油只能跑80公里多一点;但对车实行“油改气”后,加25元的气能跑170公里。虽然要五六千元的改装费,但是一年下来至少能省一半的燃油开支。

银川市在推行“油改气”的同时,还大力推进了“煤改气”工程,累计对500万平方米的供暖面积进行了“煤改气”。银川市环保局一负责人算了这样一笔细账:500万平方米供暖面积“煤改气”工程,相当于每年减少取暖用煤20万吨;相当于每年减少2.5万辆次拉煤车入城;相当于每年减少炉渣量7万吨;相当于每年减少拉渣车进城1万辆次。同时,每年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376.6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850吨。

在银川,还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与液化石油气和电能相比,天然气价格最低。一个家庭平均每月用一瓶12.5千克装的液化石油气,价格为62.5元,而用15立方米天然气只需21元,如果用电炊则需支出68元。

柴达木盆地涩北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写了青、甘、宁三省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凸显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青、甘、宁三省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满足下游用户对天然气的大规模需求,青海油田决定,从2008年起,利用3年时间,使天然气在现有56亿立方米产能/年、37.7亿立方米/年产量的基础上,分别达到100亿立方米/年和70亿立方米|年。

(作者单位:青海油田新闻中心记者站)

作者:张三民

上一篇:高速公路会计监督论文下一篇:服装企业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