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理念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2022-09-11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末, 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张, 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启动第一轮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 这一轮评估主要目的是解决办学规范问题, 在这轮评估中, 少数评估优秀院校通过教育部的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估, 被正式确定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8年, 教育部制订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 启用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对包括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开展新一轮的评估工作[1]。2014年,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2015年, 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提出“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这意味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出现重大调整, 管理方和办学方均不再组织评估, 组织教育教学评估为不包括管理方、办学方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方或第三方组织, 其评估结论不受管理方和办学方主观意愿的影响。那么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方, 如何进行事中事后监管, 职业院校作为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责任方, 又如何进行质量管理。同年10月, 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 其中主要任务之一为“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推动高职院校全面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3]。12月, 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试行) 》, 方案提出从指导思想、顶层设计、制度 (体制机制) 体系、组织体系、支持体系、监控体系等方面建设内部质量自主保证体系。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概念界定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外部质量保障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外部和内部的区分只是依据质量保障主体和行为实施范围不同而进行的简单划分, 外部质量保障措施要通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发挥作用,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反映的是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4]。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标准与指南将内部质量保证定义为, 通过一系列测量程序和工具在高校开展评估与监控, 以实现学校自身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的过程[5]。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通过对质量生成过程进行分析, 寻找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控制点, 运用制度、程序、规范、文化等实施监控, 从而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6]。

教育部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指导方案基于戴明质量管理思想 (简称PDCA循环) , PDCA循环建立了质量活动有效进行的一整套循序渐进的工作程序, 它通过P (plan) 计划、D (do) 执行、C (check) 诊断和A (action) 改进四个程序, 对成功经验进行肯定并加以标准化, 对目前做不到或做得不足的地方, 提出改进措施, 进入下一个质量改进循环解决, 建立起周而复始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提升循环, 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的事前建立目标、事中实时监控和事后诊断改进质量改进机制[7]。

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保障、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系统是组成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 同时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 任何一个环节系统或层面的缺失都会给质量保证体系带来直接影响。构建纵横衔接的网络化、全覆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使之既发挥各自优势, 又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 构建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架构

因不同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各有特色, 各个学校以内涵建设为重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均可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之路, 不同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会各有差异。笔者提出如图1所示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架构, 结合了所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际, 借鉴了教育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的理念与方法。

在这个图中, 决策系统的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是学校顶层设计的内容, 学校总的规划体系是在一定时间内所要达到的期望标准系统。存在质量依存关系的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是教育教学质量生成系统的主体, 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为基础, 各层主体之间同时进行着基于数据分析的建设目标规划、执行、分析、反馈与改进的PDCA质量循环, 在质量改进过程中, 不断修正目标标准, 确保各专项规划目标的实现和各项建设任务的完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系统为质量生成服务, 学校内部的各教学实施部门是教育教学质量生成主体, 相关职能部门为质量生成提供资源和支持服务, 监督控制系统对质量保证起监督控制作用, 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成。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仅仅关注教育教学活动是否遵循教学规律运行, 更注重整个管理体系的完备性、可行性和协调性。学校层面的质量保证过程也遵循PDCA循环理念, 通过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聚焦不同系统和各层主体的工作要素, 检查与改进工作过程的不足, 验证教育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 健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涉及到学校的各个部门, 架构完整、职责明确的组织体系可以促使不同系统中的部门各司其责、分工协作, 从而保证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高效性和可行性, 真正将质量方针目标落到实处。以高职院校学校章程为总纲, 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建立健全涉及学校各个层面、覆盖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健全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可以将学校内部诸多因素有机统一、高效运行, 规范教育教学与管理行为, 提升学校现代治理能力和依法治校水平。

理顺各个系统的制度、标准, 使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各有侧重, 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决策指挥系统的学校章程、质量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年度质量报告管理办法;质量生成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园质量文化建设;资源建设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支持服务系统的后勤管理制度、数字校园信息管理制度、安全生活保障制度;监督控制系统的校本数据平台管理办法、质量预警制度等等。各项制度均需有明确的责任落实主体和监督部门, 建立质量管控反馈制度, 监督控制系统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落实情况反馈处理, 定期核查。

(三) 开展考核性自主诊改工作

将高职院校原有传统的自上而下型检查、评价向考核性自主保证转变, 开展学期考核性自主诊断和改进工作, 形成年度自我评估结果。学校设立校级专家诊改委员会、院 (部) 级和校内职能部门诊改组的两级质量保证工作机构, 校级诊改专家的组成以校级督导团和学术委员会为依托, 院部级诊改组以二级学院或教学部的教学督导组为基础。校级诊改专家对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及效果实施自主诊改, 依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对应的诊断点, 通过日常教学监控、专业诊断评估、课程教学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 结合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的状态数据, 实施常态监控, 随时关注关键要素的主要表现指标, 及时发现问题与薄弱环节, 发出预警, 持续改进, 将诊改情况写入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主动向社会发布,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积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教学实施部门、校内职能部门是所在部门的质量保证主体, 负责部门的自我诊改工作, 对照校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项目表, 自主诊段结果和提出改进措施, 并将诊改情况写入学期自我诊断报告。学校每学期采取随机抽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办法, 抽取部分的教学实施部门或职能部门进行现场考察复核, 检验其自主诊改工作的有效程度, 共同探讨改革及改善方案。复核结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 抽查复核部门须根据复核工作报告制定整改方案, 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任务。

(四) 加强质量保证队伍建设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建立各级质量保证人员素质提升培训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生成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成为质量保证人员的主体;管理者承担质量管理、指导、监控和服务责任;学生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参与者, 也是质量生成的主体;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需要行业、企业专家的有力支持和参与。

质量保证过程需要利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来实施常态监控, 检查与改进工作的依据来源于各个环节的数据和质量控制相关制度, 因此, 高职院校需要培养一批熟悉校情、懂平台、会分析、勤研究的数据分析人员。现在有些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商业化的数据分析服务, 他们观念新、技术强, 与许多高校合作有海量的数据资源, 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 但其技术人员相对缺乏在一线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经历, 不一定熟悉各高职院校的不同校情。研究机构具有商业性, 能够提供优质服务, 但第三方机构不是办学方, 不是质量实施主体, 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负责, 没有帮助学校改进的义务, 追求质量的内生动力还是来自高职院校本身。所以, 需要建立一支校本数据分析队伍, 可借助第三方研究机构数据分析的技术力量, 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各职能部门、教学实施部门是状态数据的源头, 加强对数据分析人员的培养, 促使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平台内数据和平台外数据有效结合, 提升学校自我诊改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

(五) 形成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

从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等层面设计职业教育质量文化体系, 以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为指引, 构建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自主发展创新机制, 提高学校全体师生质量意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确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以促进质量保证全员参与程度。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激励机制激发高职院校和全体师生追求质量的内生动力, 使师生对质量目标、观念、标准和行为规范产生认同感, 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念内化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内在追求, 将组织意志转变成自觉行动, 全体师生在确立质量意识、遵循质量规则、实现质量价值观的过程中自觉形成质量行为模式。建立并完善以学习者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不断提升质量文化内涵, 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六) 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

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 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完善学校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 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与学校数字化校园有效对接, 真正做到源头数据的即时采集。利用数据平台实施常态监控, 及时关注反映关键要素或标准即时状态的主要表现指标, 加强对人才培养结果的诊断, 同时重视人才培养过程诊断。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的信息监测分析机制, 对信息监测分析结果实施进行质量调控和改进, 推进各项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工作, 为人才培养质量考评提供依据, 并为高职院校的决策提供参考。

四、关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从制度建设开始

要建立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从纵向和横向一个一个诊改制度建设开始, 以建设考核性自主诊断制度为着力点, 自觉主动改变工作模式, 优化专业、课程、师资建设规划。教育部印发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指导方案, 并在2016年上半年确定了一批教学诊改工作试点高职院校, 各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实际与试点院校之间加强交流学习和研究改进。

(二) 关于高职院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的思考

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毋庸置疑的, 但以什么方式来建设值得研讨。目前有不少高职院校早已实施ISO9000的质量管理体系, 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对于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特别是制度体系, 规范内部工作流程是非常好, 也是非常有效的。但ISO质量管理是从企业管理中移植过来的, 国外高校在二十世纪90年代左右, 曾有不少高校移植企业管理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发现, 高等教育的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还是有所不同, 比如, 学术文化中的学术自由与标准化的ISO管理之间的冲突, 教师的学术表现有时会让行政管理者无法有效行使行政权利等等。

高职院校实施ISO质量管理可以是有选择的实施, 不一定要全盘照搬, 也不需要去进行ISO认证, 但是可以借鉴ISO质量标准体系的质量手册来规范工作流程。在制度建设过程中, 可以先建设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中所提及的课程标准、实验实训装备技术标准、“双师型”教师标准、数字校园建设标准等标准, 边实施边研究边改进, 随需求变化和达成状态不断修正, 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定位的目标、标准体系。

摘要:历史学科教学不仅摘要: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的重大调整, 推进教育“管评办分离”, …职业院校作为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责任方, 如何进行质量管理。本文拟借鉴PDCA质量循环的理念, 探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通过建立起周而复始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提升循环, 实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的事前建立目标、事中实时监控和事后诊断改进的质量改进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高职院校评估的现状与前景——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课题组组长杨应崧教授访谈录[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0) :80.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

[3] 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Z].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

[4] 李国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展望中国高教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6, (2) :10.

[5] 郑觅.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框架与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QA项目”优秀案例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 2016, (9) :3-10.

[6] 刘凤存.关于构建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6, (7) :46-50.

[7] 杨应崧.“职业教育评估系统架构与高职院校下轮评估实施方案的研究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 2015-10-29.

上一篇: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下一篇:新时期我国产业政策转型的依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