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球营销探析论文

2022-04-18

【关键词】区块链;产业链;价值链;体系重构;竞争优势一、引言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蔓延和反复,各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营商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已然展开。中国企业应积极应对挑战,增强自身优势,争取全球产业链主动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企业全球营销探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企业全球营销探析论文 篇1:

关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探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世界各国的企业经营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业务外包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典型例子。业务外包就是将企业的部分经营管理模块交给其他企业进行操作,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有些类似程序的模块化设计,将企业的某一部分独立出来,单独运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业务外包的重要部分之一,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可以集中企业的优势资源,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不同的企业会采用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策略,这些策略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改进,目前,我国关于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如交易成本理论、木桶理论、资源优势理论等等,但这些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全面的解释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不能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策略。本文将深入的分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现状与问题,并根据实际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策略进行改进,为我国的业务外包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业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理论研究;问题;策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内的经济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快速调整内部管理模式,通过不断地内部管理革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采用了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管理模式,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集中整合了企业资源,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我国很多企业仍然缺乏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策略,难以有效避免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中的潜在风险,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本文将结合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实际案例,研究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理论,提出可行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策略。

一、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介绍

1.业务外包的概念与原理

业务外包(outsourcing)是最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营管理模式,最早的业务外包产生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开始采用“外购”形式获取管理服务,这种管理模式和日本现在的“精益管理”模式类似,这两种管理模式都是将企业的经营管理外包给其他企业,通过其他企业获取经营管理服务。到了上世纪90年代,欧洲各国也开始出现业务外包的经营模式。外包实际上就是企业寻找外部资源的一种途径,企业通过将次要的经营管理部分交给其他公司管理,降低管理经营成本,将节约的资源利用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

(1)业务外包的种类

实际上,企业的业务外包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局限在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将某些管理部分外包,常见的有生产外包,以液晶显示行业为例,主要的液晶面板生产商会将一些原材料的加工外包给其他企业,包括玻璃基板、偏光片等等,除了生产外包,业务外包服务还包括了研发外包、销售外包、财务外包、物流外包等等,根据外包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企业战略性外包与企业战术性外包。根据外包的实际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外包形式:外包活动(contracting out the activities)、服务外包(outsourcing the service)、内包(in-sourcing)以及合包(co-sourcing)。

(2)业务外包原理

目前,我国经济学理论界关于业务外包的理论有很多,其中主流的业务外包理论有以下五种,包括分工理论、优势理论、价值链理论、木桶理论以及核心竞争力理论。这几种理论分别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了业务外包的存在机理与优势。

①分工理论,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各个行业实际上就是分工的宏观体现,企业的业务外包实际上也是一种劳动分工,社会分工明确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性,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同时,业务外包可以简化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承包商的专业性。

②优势理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该取长补短,企业应该将自己的优势产品进行扩充,逐步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将自己的劣势产品,直接从其他公司引进,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这样的交易才能产生共赢的效果。除此之外,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都应该采用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方式。

③价值链理论与木桶理论存在很多的相似性,企业创造产品的过程是不可分离的,企业生产产品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相应的价值,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体的产品质量,在价值链理论与木桶理论中,企业将自己的薄弱环节与短板外包给其他企业,提高企业的整体能力,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

④核心竞争力理论,任何企业都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制造其他企业提供不了的产品,企业经营者需要围绕企业的核心发展管理模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立足点,核心竞争力具有可延伸性、难模仿性等重要特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处在处于动态平衡中的,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环境不断调整自身的营销管理模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柔性战略之一。企业的动态核心竞争力如图1所示。

2.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概念与理论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概念指的是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服务外包的形式转移给其他企业,简单的说,就是从外包服务商那里获取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将企业的人才招聘、入职培训以及日常人事管理等人力资源相关业务承包给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以猎头公司为例,猎头公司通过专业的渠道为企业定向招聘挖掘人才,目前我国已有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包括迎南咨询公司、羚网公司等等,这些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背景调查、人才专业能力评估、绩效考核、福利保险管理、工伤事故处理等等多方面的服务。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涉及到很多内容,可以根据业务的性质分为三大类,分别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日常管理(入职培训、绩效考核等等)、工资发放(工资表、奖金、分红等等)以及专业培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给企业带来了较高的管理成本,而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公司可以提供定向的人力资源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做,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国内外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现状与问题

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已经发展得非常全面,可以将人力资源外包分为周边外包与核心外包,外星球的外包公司包括Vining、Globerman等,这两家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外包概念性的框架,帮助企业评估外包的风险以及可行性的策略,这个框架中包含了4个主体,分别是外包主体、外包客体、外包合作对象以及外包策略设计,根据相关研究,美国的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可以为企业节省9%的成本,帮助企业提升15%的综合竞争力。全球范围内的外包服务也在逐渐扩大,2013年全球外包服务总交易额达到4530亿美元,同时亚太地区的外包服务也在快速增长,目前全世界营业额达到5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都采用了业务外包服务,业务外包已经成为未来商业合作的发展趋势。

我国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研究较少,现有的理论都是从国外引进,国内的外包服务主要分为4个阶段: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确企业的外包服务需求、明确外包公司与需求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明确需求公司的外包服务策略。目前,我国的业务外包服务主要集中在IT行业,其他行业的业务外包活动正在逐渐起步,外包在我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二、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产生机理

1.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外部因素

推动企业人力资源改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发展、新型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企业的社会分工细化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波动。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发展将跨国企业推向全球平台,各个国家的企业在同一平台上竞争,本国难以再为跨国企业提供地区保护政策,因此需要企业集中自身的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占领全球市场份额。新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垄断市场,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不能再依靠技术垄断获取市场份额,因此,企业需要将更多的资源转向新兴的技术市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成为了企业的必然选择。

2.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内部因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主要内部因素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转变需求、高水平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企业核心业务的战略需求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企业的整体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执行人,人力资源的管理者需要站在企业的全局角度,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目前,我们很多企业缺乏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实行标准化操作,而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可以提供针对性的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发展核心业务,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者不可能将所有的业务领域都发展到世界领先水平,因此,企业管理者不得将企业的主要优势资源应用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业务中,将企业中较为次要的业务委托给其他公司管理。

三、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决策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人力资源外包的策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管理者盲目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企业的外包项目不但可能得不到有效改善,反馈给企业增加额外的运营成本。本文采用了外包服务中比较常用的层次分析法(AHP)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进行决策。

在应用程式分析法制定决策时,需要遵循以下四个步骤:(1)分析系统中的各个变量,确定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系统层次结构;(2)对同一城市的各个变量进行综合比较,构造变量之间的矩阵关系;(3)判定数学模型中变量的影响,确定变量的相对权重;(4)对各层中的变量进行协整分析,研究变量对系统的整体影响。图2是系统的层次结构图,描述了系统的层次结构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决策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运作流程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1)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层;(2)明确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基本要求;(3)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可行性分析;(4)确定外包供应商,拟定外包合同;(5)明确外包服务的合作形式;(6)监督外包方案的实施过程;(7)反馈外包活动相关信息,及时调整外包活动。

五、总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业务外包的重要部分之一,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可以集中企业的优势资源,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深入的分析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现状与问题,并根据实际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策略进行了改进,为我国的业务外包发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清华.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

[2]张瑞超.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理论与实践之探析[D].山西大学,2004.

[3]袁童婧.中美比较视角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夏可卉.基于SWOT分析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5]蔡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

[6]闫尚菲.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研究[D].天津大学,2008.

[7]杨文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程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

[8]姜晓宏.试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HRMO)的风险与防范[D].四川师范大学,2009.

[9]孟宁.我国小型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10]刘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作者:谢梦 倪蓉

企业全球营销探析论文 篇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价值链体系重构研究

【关键词】 区块链; 产业链; 价值链; 体系重构; 竞争优势

一、引言

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蔓延和反复,各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营商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已然展开。中国企业应积极应对挑战,增强自身优势,争取全球产业链主动权。而企业价值链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凝聚各方优势,它以企业内部价值链为核心,串联企业与上下游各参与方的合作,优化整合企业及合作方的利益结构,化零为整,集中优势力量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形成多方共赢的有机整体。该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强有力的平台支撑,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价值链体系的平台设计提供了可选方案,其不可篡改、不可复制、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的四大特征有效解决了传统价值链中供应商信息失真、供需配对失效、交易稽查困难等问题。此外,区块特性使“三式记账法”成为可能,使财务核算领域有效扩展,其加密数字货币使交易减少代理成本、规避信任缺失。基于此,区块链技术在业务与财务领域的特性可以提升企业价值链管理。本文通过阐述区块链技术特征,构建技术框架,绘制企业“区块链+价值链”体系,解决传统价值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以企业为中心,涵盖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物流企业和终端消费者的综合体系。同时,该体系可与政府税务、审计业务相连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监督。因此用区块链技术重构企业价值链体系,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全球化竞争优势。

二、文献综述

对企业价值链的研究已在学界延续多年,而随着区块链的兴起,激发了学界对以区块链为底层设计应用的多角度分析。笔者将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一)价值链体系研究

对企业价值链的研究源于1985年的迈克尔·波特。当前该理论已应用于各领域价值研究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全球产业链的形成,价值链体系的研究应站在更高的视角进行。高运胜等[1]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企业加成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在加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后,企业有效提高了加成率但成本节约作用有限。这足以说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自身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大部分中国企业尚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刘睿■[2]研究发现,中国企业通过构建双环流新型全球价值链体系来实现自身从中低端分工地位向中高端地位转变的战略目标。同时,中国企业也要重视自身价值链体系构建,朱剑[3]提出价值链生态体系的逻辑在于通过优化众多利益相关方的交易,实现各方的协同发展,将生态系统做大做强。创造这样的发展链条,企业必须拥有全局观,积极寻求资源能力互补的外部合作方,实现“集团作战、共创价值”。

因此,中国企业的价值链体系构建应着重将内部价值链条与外部利益共同体串联,树立企业的全球意识和全局意识,寻求更高效的企业运营模式,在全球产业链体系中提升自己的位置。

(二)区块链+会计

区块链技术在减少信任危机的同时减少代理成本,其高透明度的交易环境成为会计发展的助推器。具体来说,樊斌等[4]提出分布式记账和存储允许多人在不同地理位置下展开交易,交易人的权利和责任平等,即使某些节点出现问题,也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持续运转,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错能力。贺慧[5]认为,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最大限度保障,其分布式记账模式使得所有交易方的账簿数据都是一致的,因此不会出现交易双方虚假记录的情况,也不存在交易记录丢失的可能。敬志勇等[6]指出,分布式账簿对跨境支付、会计记账、数据存储和业务审计等方面都具有重大影响,可以显著降低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具有更大竞争优势。

同时,有研究者[7-9]认为区块链可以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深度学习技术,形成“大智移云物区”数字科技融合,对企业的全面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激励制度、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进行智能化编程,构建智能、安全及可商业应用的区块链管理会计数字技能生态系统。

(三)区块链+金融

比特币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货币金融领域,货币形态由纸质货币、电子货币发展到虚拟货币。我国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主要有四大应用:(1)发行数字货币。2020年可以看作是中国数字货币元年,同年8月在商务部印发的《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商服贸发〔2020〕165号)中明确指出“将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Stefania et al.[10]、韩晓亚等[11]基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曾指出发行数字货币将有利于降低货币流通的成本,减少洗钱、偷税漏税等经济犯罪。(2)重树企业征信体系。李政道等[12]提出可以依靠区块链技术建立金融黑白名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现代金融的征信体系,降低金融风险与金融诈骗风险,因此区块链技术在我国将具有极大的发展机遇。(3)加速跨境支付。在跨境结算中,巴洁如[13]认为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监管机构实时进行交易监控,通过智能合约接收反洗钱(AML)预警和提示,同时通过智能合约传输收付款人身份、汇率、转账金额、日期和时间、付款条件等信息,实现实时转账,无须代理行参与,降低中間成本。(4)简便清算交易。蔡钊[14]曾指出,如果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一套通用的分布式银行间金融交易协议,为用户提供跨境、任意币种实时支付清算服务,则跨境支付将会变得便捷和成本低廉。其还可以应用在数字票据、权益证明、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等领域或场景。

(四)区块链+税务

税务业务是链接企业与政府的重要业务事项。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全球税收政策研究中心的杰弗里·欧文斯等[15]指出,区块链具有的分布式账本或智能合约的特性,为税收管理领域提质增效提供了解决方案。已有研究[16-18]认为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去信用化、可追溯性等特性,构建“区块链+电子发票”体系,使缴税业务中的证据认定、发票管理、税库银联网、纳税遵从、纳税信誉等级认定等工作开展更便捷,形成全信息上链,全流程实时监控的缴税业务线上全闭环。但同时也要注意相关业务的法律效力界定、纳税主体身份界定,纳税客体种类界定等问题。

(五)区块链+审计

审计业务是企业運营中的敏感业务,随着区块链的深入发展,相关学者也关注了其在审计领域的应用。许金叶等[19-20]指出,采用区块链技术的联网审计可使审计更具有时效性、真实性、高效率和低成本性。但同时也要注意与审计相关的区块链技术问题和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区块链对金融类企业的审计影响又有不同,方智[21]指出,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中加入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审计精度和审计人员的审计独立性,做到“事前预警,事中监督”。而从具体操作流程看,朱渊媛等[22]、唐衍军等[23]研究指出,区块链技术与审计的结合将传统的“抽样审计”演变为“全面审计”,做到审计样本全覆盖;将“事后审计”演变为“实时审计”,做到“业财审”融合;将“周期审计”演变为“持续审计”,做到审计不间断;将以“监督为主的审计”演变为“预防+监督的审计”,促使企业关注的焦点由“财务结果”转向“财务绩效”。

除上述以外,区块链在供应链管理、智慧物流等方面也有诸多应用前景,其与多领域的融合应用为企业价值链体系重构提供了技术基础。基于全球竞争形势不断严峻的大环境,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企业价值链体系,即将区块链作为技术层、价值链作为应用层的“双链融合”将缩短企业的时间成本、核算成本和运营成本,深度挖掘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有利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区块链技术基础和应用判断

区块链作为一项诞生即成名的技术,经过十多年的框架迭代,其产生的经济价值远大于技术本身。区块链的技术基础包括哈希运算、数字签名、P2P网络、共识算法以及智能合约。在区块链技术兴起之前这些技术就已被广泛使用,但该技术的诞生实现了1+1>2的效果。

(一)技术基础

1.哈希运算——保证信息不可篡改

哈希运算是一个数学方程式,由于其函数特定的属性,使它在密码使用方面有足够的安全性,以保证链上的数据不可篡改。在每个区块头上都包含上了一个区块数据的哈希值,这些哈希值层层嵌套,最后串联起来形成区块链。如果要篡改某一个区块哈希值就必须连续篡改区块链上之前与之相关的所有区块。只要节点够多,这个方法就不可行。或者篡改者拥有区块链网络里超过50%的算力,但如果篡改者可以得到这些算力,他就已经是区块链的既得利益者,会坚定维护区块链网络的稳定性,杜绝篡改行为。因此在区块链中篡改信息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同时通过基于哈希算法组建出哈希二叉树(也叫默克尔树),可以对交易的真实性进行验证。

2.数字签名——保证签名不被仿制

数字签名并不是物理签名的电子版,而是通过密码学算法计算得出的用于表示签名的字符。该签名有公钥和私钥之分,公钥人人可获取,所有节点都可以验证签名人身份的合法性。私钥只有本人可以拥有,用于本人签名时使用。数字签名一般作为额外信息附加到原始信息中用以证明信息发送者的身份。在区块链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拥有一份公私钥。当交易发生时先用交易者私钥进行交易签名,并将签名信息附加到交易信息中。其他节点收到广播后首先对交易中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验证,包括消息完整性校验和信息发送者身份合法性校验。校验通过后触发后续交易流程。严密的数字签名程序可以保证每笔交易的真实性不会被仿制。

3.P2P网络——去中心化交易的基础

P2P网络是一种消除中心化的服务节点,对所有参与者平等视之,对等分配任务和工作负载。该网络去除了中心服务,是一种依赖用户群共同维护的网络体系,该网络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单一或者局部网络的破坏不影响网络的整体运行。相应的,网络节点数目越多,该网络越稳定。基于此,区块链网络运行时并不是一个中心节点记录并校验信息,而是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共同完成。当网络中有交易发生时,该交易的时间、内容等信息会连带数字签名一起发送至全网进行校验并记录。收到信息的区块节点完成校验内容后会将该区块信息永久地保存在本地,即交易生效。

4.共识算法——保证交易记录的一致性

受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P2P结构的影响使得所有的节点地位相当,当交易产生并通过节点信息进行传递时,以哪一个信息为准?如何保证信息在传递时不出错?当有恶意节点故意阻挠信息传递或者传递错误信息时如何校验?共识算法的运行必不可少,它使得网络内的区块信息达成共识即保障了交易被全网真实记录。

5.智能合约——保证交易不可被修改

智能合约的出现是区块链发展的里程碑,该技术的出现可以融合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交易的实现和完成都是基于这项技术。该技术理念在1995年即被提出,直到区块链平台的建立才真正被执行。智能合约一旦在区块链中实行,就是要求网络中的所有节点按照既定的规则运行。如果某个节点的智能合约被修改,那么执行结果将因为无法通过其他节点校验而失败,以此保证智能合约被严格执行,无法修改。

(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判断

基于区块链的技术基础促使它具有分布式、去中心化、去信任、不可篡改、可编程等特性。那么什么样的行业、业务可以采用该技术呢?总体而言考虑五个方面:

1.该行业业务是否需要记录存储?区块链技术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个分布式数据库,是专门存储数据的“账本”。因此只有需要存储的行业业务才能使用区块链。

2.是否多方协同写入?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征,只有当多方存在时才能得以发挥。区块链上不同的节点所记录的信息可以保证所有使用人得到真实的交易记录。

3.参与多方是否互信?去信任的特征可以使不具有信任的各方进行安全交易,如果交易各方已经具有信任度,那么可以不使用区块链交易。

4.是否存在可信任的第三方?当交易双方不具有信任度时按照传统的思路是找寻一个可让双方都信任的第三方参与交易以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区块链去信任的特征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即便交易双方不具有信任度,即便没有可信的第三方提供信任服务,也不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

5.是否限制参与人数?这个问题是在采用区块链的前提下回答交易是在公有链中进行还是在联盟链中进行,如果不限制参与人数就是公有链反之即为联盟链。

传统的企业价值链运转过程中产生大量需要记录的交易、筛选合作方资质、在没有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生成企业间交易合约等业务内容,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可以通过建立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的方式得到解决。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价值链体系强化了企业与合作方的联系,提高内部运转效率,进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四、价值链与区块链的结合分析

(一)传统的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意义深远。价值链上的每一个活动都应尽可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减少消耗。这些活动可以区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增值活动,即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相关,如材料供应、成品开发、生产运行、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是企业获得货币型价值的主要活动。辅助性增值活动,包括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等,这些活动以服务行为和管理行为为主,不直接接触商品流转,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货币型价值。本文重点关注基本增值活动,即按照生产工艺的流程讨论价值链中的价值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

一般来说,企业的价值链起点从材料采购开始。通过企业内部建立的供应商评价体系筛选可靠的材料供应商,之后开始询价并最终签订采购协议。第二步是将材料投入生产,企业内部根据自身的工艺管理流程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对品种进行检验等。第三步,将生产完成的商品投入销售。结合企业的销售渠道、分销策略使商品进入经销商渠道,同时企业开展消费者调查、产品研究等活动制定产品营销策略,树立产品形象,吸引消费者,打开直销或分销市场。最后一步也是差异化竞争中重要的一环即售后服务,通过客户回访、产品维护等活动增加客户黏性,塑造消费者忠诚度。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传统价值链上的活动呈现出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

1.材料供应环节

选材料就是选供应商,而供应商的选择需要结合供应商信用,材料品质、报价,材料供应时限等限制因素,同时也受企业付款策略、产品成本的影响。在传统采购活动中,采购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造成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以及合同造假、流程耗时、出错率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供应系统,将供应商的所有信息收录进该系统,包括供应商信用、历史交易情况、材料质量规格、合同流程、转账记录等信息,做到交易透明、高效。

2.生产环节

生产环节属于企业内部流转环节,企业按照自身的产品需求安排生产,需要注意的是物料消耗率,人工耗费水平、产品合格率等。一般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是采用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如作业成本法、适时制(JIT)、平衡计分卡等。因此需要构建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平台,包括流程监控平台、品质检验平台等。当然在产品投产前还要进行产品可行性研究、产品功能外观设计、产品开发、制定质量品质标准和生产流程标准。全流程的监控是为后期销售打造坚实的基础。但这些系统一般采用的是集中式的统一控制和中央裁决,当中央主机出现故障或者被攻击,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停止工作,影响生产效率。

3.商品销售环节

“酒香也怕巷子深”。针对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回笼资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需要企业具有针对性的消费者调查,对自身产品的研究,产品概念的设定,制定对消费者契合的营销策略,同时搭建专门的销售渠道,构建积极有效的分销网络,开设品牌零售模式,将产品快速送到消费者面前。但是构建销售渠道耗时长,收效慢,容易形成成本耗费。

销售中的运输环节同样值得关注,快速准确的运输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有助于资金回笼。但是基于销售的灵活性,往往存在承运商签收不实、收货地址变更、收货方签收后反馈未收到货物等情况,不利于企业运输管理和成本控制。

4.售后服务环节

售后服务从形式上看是商品出售以后所提供的各種服务活动,但从本质而言,售后服务本身同时也是一种促销手段。在售后跟进阶段,销售人员要采取各种形式的配合步骤,通过售后服务来提高企业的信誉,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销售工作的效率和收益。良好的售后服务有益于增强客户黏性,提高品牌认可度,增加消费者忠诚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售后服务需要大量人工跟进,不利于成本降低。

(二)区块链与价值链的“双链融合”体系

综合上述信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从外部购买原料,内部组织生产后出售并负责售后服务。这个流程需要企业与外部企业的信息交互,内外部企业的信息链接,需要将获得的信息存储,需要协调企业内部产销部门,外部上下游企业、政府职能机构、金融机构和消费者多部门协作完成,而在合作中彼此可能不具备信任或本企业处于被检查的地位,有些环节也不具备第三方信任机构。因此在传统价值链体系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企业记录真实的交易,利用“智能合约”特性快速筛选供应商并签订交易等众多业务事项,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将区块链技术与价值链结合,构建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物流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有机链接,形成“双链融合”体系,如图2所示。

一般而言,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易具有交易对象特定性,应构建联盟链。企业内部生产不对外交易具有私密性,构建私有链。售后服务面向全体消费者,开放的公有链体系可以扩大企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在价值链的每个具体环节上,针对价值增值的方式不同,结合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共识机制、加密算法、时间戳、分布式账本等特点构建的体系又有不同。基于区块链的技术架构,搭建符合价值链需求的应用层架构,如表1所示。

在基础协议底层,主要代表了提供区块链底层的必备协议代码和基础硬件配置。基础协议通常是一个完整的区块链产品,类似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它负责维护网络节点。技术扩展层类似于计算机的驱动程序,用于完善区块链产品,其核心代表是智能合约。垂直行业应用层将直接应用于企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为优化企业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支持。各环节的应用如下:

1.供需联盟链

该链主要记录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易往来,首先将供应商信息接入“供需联盟链”,包括供应商的产品规格信息、交易信息、批次信息等,再通过授权接入银行信用系统,将供应商的企业信用接入联盟链体系,方便企业了解供应商信用水平。同时采购企业将自己所需的采购信息接入联盟链,通过在联盟链里的供应商筛选标准“智能合约规则”对供应商信用、材料品类、交货时间等进行筛选,最终选定合适的供应商签订采购合约,完成采购业务。此外,还可以将交易结果输入“税务系统联盟链”,以自动完成税务登记、验证工作。本联盟链的优势在于全程不受交易各方的主观影响,不掺杂主观判断,所有的交易真实地记录在区块链上,并在联盟链内被各区块真实记录和验证。因此该链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选材舞弊等不利因素。如图3所示。

2.生产流程监控私有链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帮助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由目标管理转向流程管理,以更精细化的数字管理流程监控企业生产。企业创建内部生产经营私有链,所有数据不对外开放。在内部链上构建从产品订单至完工质量检测的全流程数据体系,将全部生产数据数字化管理,每一环节设定生产标准并生成智能合约,当该环节的产品完成标准设定时触发合约生效,表示该生产已完成,否则产品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生产。该设定保证生产过程中以既定的生产标准进行而不受外力干扰,形成去中心化管理。同时,根据生产的实时数据链信息进行生产过程的适时调整,以保证流程最优化进行。利用区块链的信息安全和数字服务对班组成本消耗进行公平考核,对人工进行公正、公开考核等,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如图4所示。

3.运销一体联盟链

运销一体联盟链用于企业对外销售使用,该链连接销售企业、经销商、品牌加盟商和负责货物运输的物流企业,如图5所示。

该联盟链首先由销售企业指定销售策略,确定销售商、品牌加盟标准,结合自身产品定位、消费者调查等政策信息架构销售渠道,并将该渠道数字化,加入运销一体联盟链中,将销售奖励机制、激励计划、销售订单等在联盟链内公开,激发经销商、品牌加盟商销售动力。鼓励链内每个区块记录每次奖励、每个订单,以获得更多的进价优惠。同时,可以将该链区与税务系统连接,完成销售记录的自动登记、验证。

将物流运输企业并入联盟链并授予权限,将运输的货品信息对其公开。物流企业自动获取订单信息,通过区块链数据服务自动匹配运输,并结合区块链实时数据系统及时调整收货地址,销售企业、销售商、品牌加盟商也可以通过联盟链及时掌握产品物流信息,预计到货时间,以调整自己的销售计划。

4.服务平台公有链

售后服务是企业形象的展示,是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一面镜子。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利于提高企业认可度,培养产品忠诚度。传统的售后服务为达到这一效果需要投入较多人力,消耗较大的人工成本,不利于企业发展。采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搭建一个售后服务平台,结合物联网应用,利用平台中的智能合约技术、平台激励等手段合理安排产品安装、调试,优化产品售后服务等内容,提高客户二次消费率。如图6所示。

该服务平台以交易记录为起点,当客户参与产品消费时,通过智能合约验证身份,并自动加入服务平台。该平台对所有客户开放,形成公有链。客户需要产品安装、调试服务时可在服务平台提出申请,区块链将结合该客户的交易区块记录自己匹配相关服务。同时企业将产品运行参数上传至服务平台公有链,形成产品性能智能合约,将产品使用信息物联至区块链,自己运算维护、保养时点,定时提醒客户,以增强客户使用舒适度。若产品需要维修,也可以通过客户授权,利用平台嵌入的物联信息查看客户产品参数,定点产品损坏部位,提高维修效率,并形成服务区块,自动记录产品售后情况。客户使用相关服务后,可利用区块链激励机制鼓励客户公开反馈产品使用体验、服务体验、维修体验等,产生推广效应,进一步提升企业影响力。

五、“双链融合”应用应关注的问题

(一)监管问题

任何科学技术都是“双刃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风险,必须在使用中合理监管。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市场应用落地,紧随其后的就是区块链技术产品的监管问题。以其与企业价值链融合为例,价值链的意义在于为企业定位利益最大化经营模式,在区块链的辅助下,要注意企业利益获得的合法性。区块链技术要在法律法规指引下,于底层技术构建中考虑技术监管途径,避免在应用层面的非法设定。

(二)融合问题

区块链技术与价值链体系的融合不仅涵盖了企业内部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部门,也包括企业外部供应商、销售商、渠道商、物流企业、政府部门等,将这些不同参与方融合接入企业价值链平台涉及多方配合交叉互融,在保证交易各方行为真实的前提下,也要合理保证各参与方的机密不可泄露,這需要区块链技术更加完善。

(三)平台稳定性问题

“双链融合”体系只有涵盖全价值链条上的业务内容才能发挥出其真正意义,但接驳的区块节点越多,业务越复杂,平台稳定性和安全性越受到考验。区块链技术在国内虽发展迅速,但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目前区块链底层技术仍不够精密,数据库运算能力仍需要进一步强化,否则“双链融合”体系可能引发运行错误或交易数据丢失风险。

六、结语

区块链技术作为技术框架支撑起企业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帮助企业快速筛选可靠的材料供应商,缩短材料供给时长,降低企业存货成本;设定生产标准智能合约,把控产品生产流程;自动匹配物流信息、经销商信息提升销售速度;提升售后服务水平,提升企业价值;与税务稽查部门的链接也可帮助企业完成纳税义务。它有效解决了企业与合作方的信息缺失、配对失效、稽查困难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该技术在与价值链融合使用时的诸多问题。政府部门应尽早出台相应政策以帮助“双链融合”体系在实践运用中的完善,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应对全球竞争中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高运胜,朱佳纯,代蕊.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企业加成率[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1(4):33-43.

[2] 刘睿■.“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以中国为枢纽的新型全球价值链体系分析[J].特区经济,2021(3):39-41.

[3] 朱剑.从产业链转向价值链 企业集聚新形态有助创新[N].科技日报,2019-09-20(005).

[4] 樊斌,李银.区块链与会计、审计[J].财会月刊,2018(2):39-43.

[5] 贺慧.“区块链,会计”的前世、今生与未来[J].会计之友,2019(18):155-159.

[6] 敬志勇,尹佳佳.“区块链,会计”应用研究——基于德勤Rubix平台的分析[J].会计之友,2020(9):149-154.

[7] 刘光强,干胜道,张玉梅.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会计信息可靠性研究[J].会计之友,2021(14):150-155.

[8] 胡瑞雪.区块链:管理会计的技术武器——基于信息经济[J].经贸实践,2018(5):307-308.

[9] 陈素云,郑方方.区块链技术对管理会计未来发展的影响[J].商业会计,2020(6):78-81.

[10] FIORENTINO STEFANIA,BARTOLUCCI SILVIA.Blockchain-based smart contracts as new governance tools for the sharing economy[J].Cities,2021,117(5).

[11] 韩晓亚,郑弘宇.区块链技术在中国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8):77-78.

[12] 李政道,任晓聪.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0):75-78.

[13] 巴洁如.区块链技术的金融行业应用前景及挑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4):109-112.

[14] 蔡钊.区块链技术及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初探[J].中国金融电脑,2016(2):30-34.

[15] 杰弗里·欧文斯,何振华,等.区块链技术的前瞻及在税收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J].国际税收,2017(9):36-40.

[16] 董志学,张义军,宋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税务管控路径研究[J].税务研究,2018(4):108-112.

[17] 杨杨,杜剑,罗翔丹.区块链技术对税收征纳双方的影响探析[J].税务研究,2019(2):114-118.

[18] 张国钧,李伟,谢波峰,等.基于区块链的“互联网,税务”创新探索——以深圳市税务局的实践为例[J].税务研究,2019(1):68-73.

[19] 许金叶,鲁梅静.基于区块链的联网审计框架探讨[J].会计之友,2017(21):132-135.

[20] 張月玲,王晓菁.区块链技术环境下联网审计框架探析[J].财会通讯,2019(4):82-86.

[21] 方智.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框架[J].中国内部审计,2018(7):26-28.

[22] 朱渊媛,涂建明,庞琦.基于区块链审计平台构建的审计范式变革[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7):67-73,3.

[23] 唐衍军,陶建蓉.区块链技术推动大数据时代审计发展[J].审计月刊,2018(3):13-15.

[24] 华为区块链技术开发团队.区块链技术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崔慧敏

企业全球营销探析论文 篇3:

跨境电商助推OEM企业升级路径研究

摘 要:随中国跨境电商市场发展,OEM企业危机层出不穷,实现OEM企业借助跨境电商转型升级是迫在眉睫的难题。结合中国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与中国OEM企业生产能力,分析OEM企业借助跨境电商自创品牌营销现状成果,掌握国内外跨境电商消费者群体的基数,剖析跨境电商助推OEM企业升级面临的困境。研究发现目前OEM 企业还存在业务结构畸形、低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以及OEM企业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与品牌意识的缺乏等问题。对此,提出以引入产品研发机制为主、优化跨境电商物流配送体系的构建、展开“校企合作”积极储备人才以及通过提升跨境电商品牌建设等措施助推中国OEM企业向OBM企业转型。

关键词:跨境电商;OEM企业;OBM企业;自创品牌

随着中国跨境电商规模的发展与中国跨境电商交易总额在全球范围所占比重持续增加,通过电子商务消费的模式成为日常消费行为的主流趋势之一,以OEM代工业务为主的企业,如何借助跨境电商实现转型与升级,同时实现跨境电商助推OEM企业自创品牌,实现向OBM企业的发展,这是解决中国OEM企业产能过剩、营销能力不足主要思考的问题。因此,立足中国跨境电商市场发展现状以及OEM企业发展生存现状的分析,针对如何实现跨境电商助推OEM企业升级,并且进一步地研究OEM企业向OBM企业转型的可行性与具体操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

一、跨境电商助推OEM 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领跑全球

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达6.71万亿元,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占全球交易总额比例31.69%,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占比82.83%;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占全球交易总额比,由2016年31.69%提升至2019年48.95%,发展到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在全球跨境电商体系当中,交易总额占据近一半。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领跑全球,完善的跨境电商市场与庞大的市场影响力、聚集效应,为OEM企业借助跨境电商,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庞大的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与高比例的交易总额,能够确保OEM企业通过中国跨境电商实现转型与升级。另外,2020年随着中国取得新冠疫情防控胜利,以药产品为主的跨境电商规模,肯定会再次得到迅猛发展,这是OEM企业实现向OBM转型的机遇。

(二)中国OEM企业生产能力出众

2016年中国OEM企业生产总额达到189.36亿元,中国OEM企业总量为266家;2017年中国OEM企业总量突破300家,提升至314家,截止2019年中国OEM企业生产总额持续增加累计高达356.06亿元,中国OEM企业总量再次突破400家增加到486家。

中国OEM企业总量在4年时间增加200家有余,充分表明中国市场依然拥有雄厚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充足的市场流动资本,反映出中国OEM企业生产能力在全球范围内仍然非常出众,拥有数量庞大的OEM企业,具备能力出众的生产规模,可以通过跨境电商寻求OEM企业转型与业务结构的优化。中国目前拥有庞大的跨境电商营销体系与销售平台,实现中国OEM企业与中国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物流体系结合,实现互利共赢,将486家OEM企业雄厚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经济价值,由“中国制造”实现“中国创造”,孕育中国本土品牌具备有利的条件。

(三)OEM企业借助跨境电商创建品牌发展良好

近年中国OEM企业借助跨境电商自创品牌规模与企业数量以及海外市场份额迅速提升。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OEM企业借助跨境电商自创品牌盈利规模增加到201.25亿元,对比2016年,自创品牌盈利规模总量翻了5倍,OEM企业借助跨境电商转型成功的企业,由2016年的10家,迅速增加到2019年的93家,并且OEM企业借助跨境电商占据海外市场份额,2016年仅仅达到0.65%,发展至2019年海外市场份额已经迅猛提升至6.05%。根据数据研究得出:中国OEM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实现企业的转型具有可操作性,并且OEM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实现企业升级,扩大企业盈利规模具有远大的市场潜力,在海外市场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销售OEM企业独自研发的产品,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营销渠道与营销能力的负担;结合中国现阶段OEM企业总体规模研究成果,当前中国OEM企业借助跨境电商实现转型发展,市场潜在的价值非常巨大,OEM企业市场活力依然没有充分地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得到释放。

(四)跨境电商消费者群体规模巨大成为OEM企业转型基础

2016年全球消费者规模为9.65亿人,中国消费者规模为1.95亿人,截止到2019年底,全球消费者规模累计高达29.17亿人,中国消费者规模累计高达6.84亿人,仅在中国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消费的消费者,已经接近中国总人口的近一半,全球范围内消费的规模已接近全球总人口的近1/4。庞大的消费者基数是OEM企业通过跨境电商,销售企业自创品牌主要的活力源泉,在互联网时代,B2B模式以及B2C模式成为网络消费的主流趋势,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统OEM企业实现品牌独立研发中,自创品牌盈利企业需要付出高额营销成本与营销渠道构建的负担问题。

二、跨境电商助推OEM 企业升级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对OEM代工业务形成依赖,业务结构畸形发展

当前阶段,中国OEM企业代工业务是主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根据2016年OEM代工业务占业务总比数据分析,2016年OEM企业代工业务占业务总比100%,发展至2019年底OEM企业业务结构当中,OEM代工业务占比由100%下降至90.68%;中国OEM及产品对外出口当中,2016年OEM企业产品主要销售市场为海外市场,96.03%的产品向海外跨国公司或者知名品牌提供,发展到2019年中国OEM企业产品对外出口占比下跌至84.12%。但是,根据两组数据研究,目前阶段中国OEM企业业务结构当中,OEM代工業务成为企业主要业务组成部分之一,企业对OEM代工业务形成严重的依赖,以至于现阶段OEM企业业务结构整体呈现畸形发展,OEM代工业务订单数量与出口规模,直接决定着OEM企业的生死存亡,严重的业务单一化、畸形的业务结构与产品市场,直接约束OEM企业实现以跨境电商为平台向OBM企业转形与升级。因此,中国OEM企业对OEM代工业务形成严重的依赖,必须要得到根本的扭转,以代工为主的业务结构迫切需要调整。

(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仍旧未完善

中国OEM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实现转型与发展,必须要确保中国跨境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的完善性,根据数据的研究,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平均物流运输时间为5.62天,跨境电商物流建设投资规模为23.01亿元;根据前文对跨境电商与中国OEM企业规模研究,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目前仍然需求大于供给。平均物流运输时间为5.62天,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对OEM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实现转型与升级,达成高质量发展而言非常不利,对比中国跨境电商的整体规模与跨境电商交易总量,目前对跨境电商物流建设的投资规模远远不足。发展到2019年底,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平均物流运输时间缩短到4.26天,虽然平均物流运输时间经过4年时间发展与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但是根据数据调查,平均物流运输时间在3天以内是消费者普遍乐于接受的时间;另外,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建设投资规模由2016年23.01亿元,提升至2019年68.44亿元,投资规模翻了3倍,然而根据OEM企业的生产体量与中国跨境电商在全球交易总额中所占比例而言,中国目前对跨境电商物流建设的投资规模依然不足,充分反应出市场资本对跨境电商物流的投资非常有限。

(三)极度缺乏跨境电商与品牌建设复合型人才

截止到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与品牌创建复合人才市场缺口数量高达44.02万人,充分地反应出目前阶段中国人才市场当中,跨境电商与品牌创建复合性人才极度匮乏,成为OEM企业借助跨境电商平台推动企业转型与升级,由OEM模式向OBM模式转型过程中必须拥有的战略资源。与此同时,中国人才市场每年能够实际提供具备跨境电商与品牌创建复合人才数量,仍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2016年实际提供市场需求人才数量1.33万人,对比2016年市场人才需求竟高达8万人的缺口。发展到2019年底,中国人才市场实际提供市场需求人才数量30.96万人,对比2019年市场人才缺口数量44.02万人,造成14万人才缺口。因此,极度缺乏跨境电商与品牌建设复合性人才,导致OEM企业转型与升级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便拥有跨境电商平台、OEM企业雄厚生产能力,但是缺失优秀的品牌创建人才与团队,最终只能被迫以OEM代工业务,成为企业存活的主要业务。

(四)中国OEM企业借助跨境电商发展缺乏品牌建设意识

2016年中国OEM企业品牌建设投资规模为6.25亿元,跨境电商消费者群体对OEM企业品牌认可度仅仅保持在5.25%,由2017年-2018年OEM企业品牌建设投资规模,以及消费者对OEM企业品牌认可度有非常大的提升,2018年OEM企业品牌建设投资规模提升至14.69亿元,跨境电商消费者群体对OEM企业品牌认可度提升到26.98%,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OEM企业品牌建设投资规模累计提升到20.33亿元,跨境电商消费者群体对OEM企业品牌认可度持续提升至34.05%。虽然中国OEM企业品牌建设投资规模与消费者对OEM企业品牌认可度都在稳健提升,但是20.33亿元的投资总量与34.05%的品牌认可度,对比中国OEM企业雄厚的生产能力以及完善的跨境电商营销渠道而言,直接反映出中国OEM企业品牌建设能力严重匮乏,对资源整体的利用效率仍旧有待进一步地提升,从OEM企业管理层到OEM企业品牌建设团队,必须要重新树立品牌建设的意识。

三、跨境电商助推OEM 企业升级路径

(一)引入产品研发机制,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创建企业品牌

跨境电商助推OEM企业升级,首先OEM企业需要引入产品研发机制,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创建属于企业自己的品牌,通过储备专业的品牌建设人才,构建符合企业自己的产品与研发团队,将企业由传统的代工业务转向产品研发,通过拥有独立的专利,提升企业单件商品获得利润的空间。对企业整体的业务结构进行调整,逐步地降低企业依赖OEM代工业务所占比重,将企业的资源与资本向产品研发业务倾斜。并且积极地与高校、研究机构、实验室开展技术合作,对外引入新的技术,对内研究具有特色的新型技术,为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打造符合企业特色标签。与此同时,OEM企业与跨境电商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宣传企业品牌,拥有属于企业自己的品牌,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与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并且通过调整企业代工业务的所占比重,完善企业产品市场结构的组成,通过多元的业务结构、多元的市场结构,提前规避或者降低由于业务单一化、OEM代工业务订单数量的不稳定、利润低等一系列的弊端。

(二)持续整合资源,优化跨境电商物流配送体系构建

根据研究表明:影响OEM企业借助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实现企业转型与升级,其中跨境电商物流配送体系的构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跨境电商平台与OEM企业,需要联合推动跨境电商物流配送体系的构建,持续地整合资源,提升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跨进电商物流配送资源的分配。根据数据调查表明:跨境电商消费者对物流平均运输时间,保持在3天以内相对较为满意。因此,跨境电商平台与OEM企业展开积极合作,OEM企业之间形成合作机制,在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共同构建仓储中心与配送中心,OEM企业需要根据不同市场需求配备仓储中心,跨境电商平台与物流配送之间形成密切联系,共同构建海外仓,提升产品平均运输时间,将平均运输时间缩短到3天以内,提升消費者的消费体验,确保所购产品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送到消费者手中。另外,中国跨境电商平台需要扩大对跨境电商物流运输体系的建设与投资规模,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对跨境物流运输体系建设投资68.44亿元,依然难以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制约中国OEM企业实现转型与升级,一方面受制于OEM企业产品独立研发与品牌建设,另一方面受制于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与跨境电商物流运输服务水平的高低。所以,优化跨境电商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实现航空、陆地、海运三位一体立体运输网络的搭建,进一步地提升跨境电商物流配送体系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确保商品在配送过程当中及时地向消费者反馈运输动态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三)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输送高端人才

根据前文对中国跨境电商与品牌建设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数据的研究,目前阶段制约中国OEM企业实现转型与升级,通过跨境电商品牌营销自己的产品,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提升在市场当中的营销能力与品牌影响力,缺乏跨境电商与创建品牌复合型人才是主要的挑战之一。因此,中国OEM企业需要积极地与高等院校之间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确保高等院校向中国OEM企业输送高端人才,解决由于人才匮乏制约中国OEM企业实现转型与升级问题。由高校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通过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再由OEM企业提供实习平台与窗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习或者实践课程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最新全球较为前沿的OEM企业转型案例与品牌建设实践经验,尽快解决中国OEM企业在转型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复合型人才缺口巨大的困境,持续不断地通过输送高等复合人才,释放中国OEM企业的市场活力与创造价值,使得400家中国OEM企业尽快完成转型。

(四)提升中国跨境电商品牌建设,实现OEM企业向OBM企业转型

跨境电商助推中国OEM企业升级,必须要提升中国跨境电商品牌建设力度,与此同时推动OEM企业向OBM企业转型。根据对中国OEM企业品牌建设现状的分析,OEM企业品牌建设投资规模目前累计达到20.33亿元,对比OEM企业巨大的年均生产规模与海外销售总量,对品牌的投资和建设是总体收入的“九牛一毛”,跨境电商消费者群体对OEM企业品牌认可度,截止到2019年才达到34.05%,近2/3的消費者群体对OEM企业品牌认可度目前持质疑态度。所以,一方面需要中国跨境电商尽快实现品牌建设,通过市场资本的吸收与内部结构的优化,积极地向阿里巴巴、京东、天猫国际学习先进的经验,通过跨境电商品牌的建设,扩大跨境电商平台的影响力,助推OEM企业降低产品宣传的成本,促使OEM企业将盈余资本流向产品的研发。与此同时,OEM企业必须要向OBM企业转型,因为OEM企业没有属于企业自己的独立技术与核心专利,始终处于产品的复制阶段,花费大量的资源、原材料、劳动力,但是只能获得产品5%以下的毛利润,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环境成本,OEM代工业务订单数量不稳定,企业没有属于自己的客户群体,甚至企业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生存的命运。所以,由OEM企业向OBM企业转型,这是中国大量代工企业必须面临和选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田, 王晓晨, 刘阳春. 从代工到自创品牌:跨境电商助推OEM企业升级—基于多主体价值共创的视角[J]. 产经评论, 2019(5):31-45.

[2] 杨芳, 郭轶群. 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OEM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J]. 商业时代, 2017, 000(018):126-128.

[3] 史晓英. 跨境电商背景下中小型农产品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策略探析[J]. 农业经济, 2016(11):138-139.

作者:曾世华

上一篇:做好企业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电力营销管理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