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下数学教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建构主义的思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提出,后来,不断地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们课程的学习中。在新时期的教育形式下,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出发,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深入贯彻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完成高中数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以下的实验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构主义理论下数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建构主义理论下数学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数学教学

【摘 要】随着心理学家对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逐渐流行,并愈来愈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吸收的,具有主动性。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失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知识世界,重新组合建构起一个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建构性。建构活动主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包括学习的内容和条件、认识的手段和方法、教师的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具有社会性。本文仅对数学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你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建构主义。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而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自主的建构活动。而教师的教学应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需要出发,利用情境、协作,提供良好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之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建构新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不是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学生的这种建构活动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本人从事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已有几年的时间,仅谈一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学观念。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它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问题是知识递进的需要,也是学生在先前的探索活动中产生的疑点。在问题的情境中发现,有利于记忆的保持,从而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同化和不断分化,为形成更好的认知结构创造条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适宜的活动情景,可以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与时间,但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从而激发学生追求问题解决的心向和思维的积极性。

二、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数学的学习并不总是“做”出来的,不管教师设计多好的活动,“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新的数学观念形成后,学习者就会试图用新的观念去重新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解题技巧、方法和规律,把它纳入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反思过程。反思学习是智能发展的高层次表现。反思通俗地说就是指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回顾一下自己的智能活动过程,想一想自己的发现过程、解题过程、有何经验、有何教训,及时总结最佳学习策略。“反思”是建构学说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体现,它是对主体建构活动的再建构,即二重建构,唯有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建构活动,实现良好的循环。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去总结概念、定理的产生过程、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的探索过程,对一些问题进行变式和推广,甚至要求学生采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对一些经典问题进行反思。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才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消除对数学的偏见。

三、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探索

探索是一个不断提出设想、验证设想、修正设想的过程。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在于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认为没有一个教师能够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好的教学也并非是把数学内容解释清楚,阐述明白就足够了。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再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而再现的过程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去归纳、去联想……,正如有人说:“思维应该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而教师仅仅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启发学生积极探索,不要一味地“灌”,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掌握者更是知识与方法、技巧的创新者。

四、除了理论教学,还要提倡数学实验

利用计算机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了主动角色,教师把更多的思考任务交给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结合《几何画板》等工具去操作教材上的例子,且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活动形成对数学理解。学生也要像“研究者”一样,自己主动地发现和探索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并且通过“做”数学缩短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在“做”数学中体会到数学的原汁原味,真正学到了“现实的数学”。“做”数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容易学了,原因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参与了建构数学的过程。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掌握到得数学知识会更牢固,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充满信心。

在建构理论下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既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学者曾说过:“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从这可看出,为学生创造建构环境,让学生在这环境中进行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是值得推行提倡的。毕竟数学学习不是“做”出来的。不管教师设计出多好的活动.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团结协作的精神相对较差,通过课堂上的协作学习,让他们知道协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协作才能完成学习的任务.所以我认为这比掌握一门知识要重要得多。

作者:王春龙

建构主义理论下数学教学论文 篇2: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

摘要:建构主义的思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提出,后来,不断地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们课程的学习中。在新时期的教育形式下,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出发,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深入贯彻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完成高中数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以下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教育课程。在高中的数学教育中,建构主义的渗入更是尤为突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在高中数学课程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建构主义“在活动中学习”的精髓得到了充分体现,让学生围绕一个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思考、分析,最终得出数学规律或结论的过程。

一、建构主义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相当重视。在建构主义思想中,人类的大脑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完成对知识的接收和录入,而是基于大脑中已有的认知机构,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推理和判断,这一过程是完全出于主动的,并在知识及信息的搜集完成后建构起关于事物或过程的表征。

在建构主义思想中,建构被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在已有经验的帮助下完成对新搜集信息的理解,越过新信息的提供而直接建构的;另一方面则是在已有的知识建构体系中,进行相关信息的提取,从而完成对新信息的建构,而非单纯的信息提取。已经完成的知识及信息的建构体系,应具备开放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处理时,对新的东西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

(一)认知灵活性和学习主动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应该充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灵活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僵化模式,而是受具体的情景和阶段的不同所影响而不断变化的。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是动态多变的过程。将知识结构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概念产生多角度的理解,从而完成系统的知识建构。

新的教育改革中,学生成为了教育的主体。教师开始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而非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多余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愿意更深入的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

(二)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许多学生表示,高中数学是学生的总成绩中失分最为严重的科目。学生普遍认为高中数学太过深奥,其理论知识也显得过于抽象,并且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因此甚至对数学这一科目持有一种放弃的态度。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已经明确指出,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将数学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高效的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

案例:在《对数》的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之前,教师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张纸对折20次,会不会比珠穆朗玛峰高。

学生在动手折纸的过程中会发现,一张普通的纸,在对折之后其高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如果假设纸张的厚度为0.1mm,在对折一次之后其高度就是0.2mm,对折两次是0.4mm,也就是2的平方;那么以此类推,对折20次,就是0.1×2∧20mm,约是1048576mm,合为104.8576米,约为30层楼的高度。在这张纸对折27时,其厚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

(三)设立数学实验活动课

建构主义思想中,倡导“在活动中学习”的主题思想,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学实验操作,对数学知识产生新的感悟,并在不断的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建构体系不断进行沟通和重建,从而使学生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得到延伸和拓展。

案例:在数学实验活动课中,可以根据以下的程序流程进行操作:

选题准备:在高中数学《反函数》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以反函数也是函数这一特质,利用函数概念的复习来引出反函数的理论概念。

实验操作:函数是一种单值对应,即映射。利用多媒体投影函数y=2x来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图像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思考:定义域范围内的所有自变量,在值域中都存在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即存在x→y的单值对应。比如1→2,2→4等等,如果将定义域与值域进行互换,则对应就变为2→1,4→2。那么,这种对应情况是否是映射呢?这种对应是否能构成函数呢?

教师在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引导之后,学生进入自主探究阶段,也可以分为小组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并随时说出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观察感悟:学生在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之后,将个人或小组的猜想都说了出来。教师将学生的猜想一一进行罗列,并进行了具体的教学验证。使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想法的不够严谨的地方,并说出在这样的过程中自己的学习感悟。

归纳建构:在教师给出具体的反函数的概念之后,需要让学生理解反函数的最终表达形式写成是顺应习惯,可以为后面的图像研究提供方便。y实际是原函数中的x,x是原函数中的y。从图像的观察中可以得出,反函数也是函数,它的定义域就是原函数的值域,并且通过对应法则可以得出,它的值域则是原函数的定义域。

拓展交流:在学生通过具体的思考探索得出反函数也是函数的结论,并对比了函数与反函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拓展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索精神。

在以上案例的学习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热情被充分的激发和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三、结语

通过对建构主义思想的贯彻落实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培养起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建立了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以上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了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质量都有了相应的提高。实验研究证明,在数学中融入建构主义思想,已经取得了成效,并且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进行更多教育改革方式的积极探索。(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天荆.浅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原则[J].江苏教育研究,2010(25).

[2]平海军,王永元.试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3]岑冠军,蔡贤资.建构主义下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9).

作者:孟强

建构主义理论下数学教学论文 篇3: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教师在进行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时,常常存在着两个困难。教育观念转变的困难和教学活动中具体操作的困难。数学教师要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首先应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从根本上真正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其次应掌握一些现代教育技术,使自己能够根据需要使用或制作课件。下面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例来说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生的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

2.课本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因此,知识可以视为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3.学习中知识建构不是任意的,它具有多项社会性和他人交互性。知识建构的过程应有交流、磋商,并有自我调整和修正。

4.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元化的,由于对象的复杂多样化、学习情感的某种特殊性、个人经验的独特性,使得学生对对象意义的建构也是多元化的。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应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利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前就有了生活经验,所以存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就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例如,在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确定位置”这一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使游览的“景点”——盆景园、艺术广场、水上乐园、四季亭和音乐喷泉等,根据需要闪亮起来,并能显示出行走的路线。这些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给学生多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2.建构主义理论下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数学新课程在利用多媒体时理应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例如教学与角有关的知识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一个图形中角的个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功能,把一个或多个角的图形拼成一个多边形,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交流。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个活动的空间,进而能使学生更好地研究角的变化规律和多边形的特征。

(责编 涵 冰)

作者:杨雪萍

上一篇:传染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论文下一篇: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