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下大学语文论文

2022-04-27

摘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大学语文教学,体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信息化进程。在网络环境下,及时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构建新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已成当务之急。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如何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同时也指出在构建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建构主义理论下大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建构主义理论下大学语文论文 篇1: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是以教师的“教”而展开的,建构主义教学则是以学生的“学”而展开的,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与灌输者,强调教师的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环境中建构他们的知识体系,实现意义建构。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关注建构主义教学观,在阐述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旨在建构适合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观;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在我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历史悠久,几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兴起同步。早在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时,就规定在预科中开设国文课。20世纪30年代,全国的大学基本上都在大一开设国文课,故称为“大一国文”。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很多没有文科的大学就此中断了大学语文教育,持续了近50年的国文课程遭遇取消。1978年秋,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首倡重开大学语文课程,并在南大率先开课,之后,匡亚明先生、徐中玉先生和苏步青先生联合倡议,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大学语文”课,使新中国成立后,中断了整整30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得以重新开设。随后,我国许多高校都相继恢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从2000年起,每年2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定为“母语日”。2008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转发〈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

尽管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过程途经变折,但由于其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强化大学生母语意识等功能使然,使得其在大学生通识教育阶段亦然是必不可缺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意义重大,但大学语文课程并不因其重要性而备受青睐,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并不因其意义重大而效果颇佳,反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尴尬局面。就学校层面来讲,不少高校重视实用的专业课程,大学语文不得不“让路”。从学生角度来讲,学习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不像大学英语,学生没有语言考级的压力,因此可以选择逃课。

一、建构主义理论简述

建构主义最初是一种哲学思想,而哲学自始至终就和科学处于相互关联之中。在近现代追寻建构主义的踪迹,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詹巴蒂期塔·维柯曾经指出,人们能够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和提高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冯·格拉塞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将建构主义上升到理论高度,并明确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的说法[1]。后来心理学吸收引进建构主义思想,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发生作用,都会影响不同的学科。”[2]建构主义最初是一种哲学思想,而并非是教学理论,后来心理学吸收引进建构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使其逐渐渗透到了教学领域,认为人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实践中逐渐建构的过程。

二、相关概念界定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指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教学理论,它主要描述在建构主义理念下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并批判传统教学理论。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包括教学方法、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它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媒介。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知识、教学、教师、学生等方面提出了几乎完全异于传统教学理论的观点:重生、重学,强调个体主动建构自身意义,个体的建构能力来自于其在某种情境中的参与程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主动发现者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并且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通过创设实际情境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它关注学生的主观认识,重视建立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知识情境,它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课程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实践中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因此建构性教学具有情境性、探究性、参与性、随机性、合作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性。

四、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是以教师的“教”而展开的,教师是大学语文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教学则是以学生的“学”而展开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教师的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环境中建构他们的知识过程,实现意义建构。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者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利用以往经验,结合现有学习材料,去建构他(她)周围世界的意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引导者,建构主义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则应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这就要求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制定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领会到学习是人积极的、活生生的“绽放”状态。例如,在诗歌鉴赏学习过程中,首先利用诗歌本身的美学魅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利用以往诗歌鉴赏的知识经验,从兴趣点出发,主动探索、动脑、动手查阅相关资料选诗、写诗、配乐,动口来朗诵,从而使学生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加深诗歌鉴赏学习的印象。教师在点评中再进行正面引导、提炼、概括、及时评价,这样学生所建构的知识将更系统、更明确、更深刻,更具有自身建构意义。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不要让PPT成为“骗骗他”。

(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有效积极互动、协作、共同营造智慧的知识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的合作学习。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知识的建构是不同的,存在局限性,只有通过有意义的合作共享和交流,才能对知识的理解更准确、丰富、全面。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整个课堂是一个互动的整体,不是传统的“教师”和“学生”即“我”和“你们”,而是“我们”,师生是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营造智慧的知识建构过程。例如,议论文部分的小组讨论学习。议论文这种文体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接触过,要想引起学生关注,使意义更新建构得更有效,比较困难,但教师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争辩,还可以组织辩论赛,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积极自我更新知识体系,自我超越,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痛苦”。

(三)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生动、完整的问题情境,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究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营造复杂、真实、能挑战学生识别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为课程学习所做的努力,并鼓励他们课后积极反思学习。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使目前的学习材料与其现实生活背景衔接,减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引起他们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有时学生目前的学习并不能与现实的生活经验直接对接起来,这时需要教师要发挥媒介作用,通过创造条件,不断完善情境,使得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起来。例如,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学生在不同水平上都能创造自己的理解和价值,进行个性化的知识构建。例如,应用文部分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应用文,但大部分学生是浏览信息的经验丰富一些,并不具备写作的经验,教师此部分的教学应该多给学生创设关于应用文的真实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动脑、动笔,不只做应用文信息的浏览者,换位试做应用文信息的发布者。

学者别敦荣在《大学教师需要学点“课程论”和“教学论”》中提到:“课程是大学的心脏,教学是激活心脏的起搏器,教师是起搏器的操控者,学生是教学生命意义的创造者。大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智慧场域。”因此无论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里是多么尴尬,大学语文教师都要坚守其教学主导地位,积极反思,集思广益,不断创新,为大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徐中玉,奇森华.大学语文[J].华东师范大学,2009(6).

[3]皮连生,吴红耘.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1(5).

[4]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5]王新.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6]张海燕.母语危机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14(7).

[7]张海珍.大学语文教学笔谈[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8]蔡寅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中国化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9]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3.

[10]任友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社会学源流[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15-19.

作者:杨玲

建构主义理论下大学语文论文 篇2: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大学语文教学,体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信息化进程。在网络环境下,及时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构建新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已成当务之急。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如何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同时也指出在构建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网络 建构主义 大学语文 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和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高校开设大学语文已有悠久的历史。[1] 作为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的开设对于提升大学生汉语言素养和能力以及帮助大学生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语文已经纳入到许多高校的本科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纵观多年来的大学语文教学,其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僵化,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囿于课本,不能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课堂教学缺乏互动交流,教师知识老化,学生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因此,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它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建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于当代欧美国家的社会科学理论。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包括“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基本要素,建构主义者不再将知识看作绝对现实的知识,而认为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更关键的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自己建构知识。新知识只有通过学习者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后才能被学习者所真正认识和掌握。[3] 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有机整合,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正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1.实施原则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注重人文性,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格境界;加强工具性,培养大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追求综合性,注重大学生口语交际、阅读写作以及信息能力诸多方面的整体提升。

2.基础平台

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硬件设备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协作与支持。

(1)多媒体网络教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实现大学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师生可以形成一个具有良好交互性的教学环境。

(2)校园网和互联网

校园网络为大学语言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校园网与互联网的连接,可以获取广域网上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3)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多媒体CAI课件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数据库技术的核心是Web服务器与数据库的连接,包括Web、CGI、IDC等。利用数据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设置电子点名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和量化考核评价。数据库服务器向教师提供学生登录网站次数、学生讨论内容的字节数、在线学习时间以及学生课外自测题的成绩列表,统计学生答题正确率;学生也能够以此为依据,测试自己对知识的把握情况。

(4)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要实现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快速、流畅的传输,宽带网络技术是关键。随着IP技术及相关协议的不断发展,宽带网络技术将成为未来网络平台技术的主流。

3.方案设计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挖掘现有的大学语文教学资源,以计算机为媒介,以网络为依托,构建立体、多元、开放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基于网络化自主学习、多媒体课堂教学和网络化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集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于一身,使得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师生互动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

图1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示意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1)多媒体课堂教学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利用电子教材和自制的电子教案,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链接相关的学习网站,播放录像片或图片等多媒体素材。

(2)网络化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教育目标,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料、广阔的学习空间和通畅的交流途径。学生通过上机、上网以及访问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学习任务。教师定时实施监控,量化考核,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根据其表现进行评价,并纳入到学生成绩考核当中。

大学语文自主学习平台包括网络课程、师生沟通、自我测试、学习资源等板块。依托网络,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从充足的网络资源中有选择地利用难易适度、感兴趣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包括与大学语文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等知识,科学地安排学习进度,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筛选加工、利用各种信息的素养。

(3)网上互动交流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一般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班容量大,课堂上教师难以解答所有学生的疑难问题。为此,网络互动交流模块给师生以及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全新的、有价值的实用交流平台,从而弥补了大班教学师生互动不足的缺憾。学生以BBS、CSCL等形式每学期提交一定数量的作业,教师批改后及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网络电话(Internet Phone)、Blog、Webquest和E-mail等形式进行有效地互动交流,学生学习过程中协作学习,发挥集体效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达到主体参与、分层优化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中情境和协作学习的理论。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该平台定期为学生提供网上答疑,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对学生自主型学习成果进行评价。[4] 借助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教师不仅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而且可以从中反思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积累教学素材,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为以后的大学语文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也便于加强大学语文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打破过去各自为政的局面,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之所以要把信息能力列为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主要是考虑到时代发展趋势,有意识地让大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课程过程中不断提高获取和选择有益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应用特点

1.拓宽了教学渠道,优化了课堂教学

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和新的教学模式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和手段。信息网络以其良好的学习情景、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互动的教学平台等优势为优化语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师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促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提高学生辨别、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密切相关的情景,展示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伴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诵,并以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为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进入到一个清明澄彻、迷离优美的艺术气氛中,体悟诗人对人生的遐思冥想,感受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

2.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主动建构的知识主宰、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由于网络活动具有交互性,因而容易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加方便有效。

同样以《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布置以下几个问题或任务:“作品是如何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作品在艺术构思,诗歌意境的创造以及抒发感情和景物描写方面,表现出与前代作品怎样不同的面貌?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搜集包含月亮意象的古典作品并鉴赏。”等。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自由探索、自主学习以及相互协作来建构知识,通过课堂和网络平台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格局,达到口语交际、阅读鉴赏、写作以及获取处理信息诸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切实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来讲,一方面能够从主观的讲授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形成平等对话的互动格局;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

3.缓解了教学资源、教学课时不足和师资紧张的状况

师资短缺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开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遍难题。除去中文专业外,其他院系学生多达一两万,而大学语文教师也就是那么几位,生师比悬殊太大,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无疑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开放的教学环境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既弥补了学校图书资源以及课时不足的欠缺,又大大缓解了师资力量过度紧张的局面。

五、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硬件条件不完善

多媒体教室的数量难以满足大学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需要;专门为大学语文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室和教学软件也供应不足,现有机房数量有限,超负荷运转,不能够为学生上机上网提供应有的方便。

2.网络资源的海量化、多样化容易使学生“迷失自我”

大学生毕竟与教学理论中所描述的理想学习者存在一定距离。由于他们自我约束能力有限,教师适时地引导、督促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学生可能会陷入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不能自拔,降低大学语文的学习效率。

3.部分大学语文教师网络信息水平亟待提高

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对于某些新技术,可能老师还不十分了解,但是学生也许已有接触或者掌握,这就促使教师加入到学习者的行列中,还要不断反思教学的策略和方法。[5] 个别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不到位,不会使用或者不愿使用网络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提出有效的对策,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挖掘发挥新模式的优势,仍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7-08-22.

[2]张桂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张力[J].教育科学,2003(1):17—20.

[3]吴敏生.创新体系建设与大学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15—17.

[4]吴咏诗.高等学校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2(8):67—69.

[5]赵薇.研究性的理念和实施[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81—123.

作者:孟德腾 黄芙菊 刘彦宏

建构主义理论下大学语文论文 篇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

摘要:语文教育是我国各个学段的基础教育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母语能力、升华语文思想、培养语文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特别是在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视野、锻炼理论知识分析能力,实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启示目标。教师要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化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建立深度分析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帮助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辩证思维等综合性能力。本文中着重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策略,以及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大学语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改革;有效策略

引言: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剧本的语言文化知识。因此,大学语文学科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语文知识,探究文学内涵,进而增强大学生的语文深层能力。教师要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扩大语文理论知识学习广度,增强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辅助学生了解语文学科内涵和精髓,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心理,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能力,而且学习经验、学习视野也较为丰富,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内需学习动力、提升在外学习能力等,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于开展创新性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帮助大学生解除学习困惑,走出学习困境。但是在大学语文系统化教学改革进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师生共同面对,共同解决,进而摆脱传统高校语文教学的束缚,实现突破创新。符合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育结构目标,全面增强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核心素养,促进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陈旧。在我国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大学生难以成为独立的个体,在学习语文知识时要进行考量的因素有很多,造成大学生的学习思路不清晰,学习目标不明确,无法根据具体的知识导向进行系统化学习活动。第二,教学目标单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大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帮助大学生开展多元化学习活动,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可以产生独立的学习体系。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单一的问题,阻碍了学生创新性创造性学习理念的形成,难以提升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着重研究教材,确立教学对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从学习者的行为表现中,将语文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同化,并且顺应学习者的认知意识和应用能力,开展系统化教学改革。教师要注重深度研究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找到实践教学的着力点,帮助学生突破语文学习瓶颈,找到大学语文知识探究与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而简化语文学习目标,创新综合性学习方式方法。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教师要结合大学语文建构处于学习理论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深度探究鲁迅作品的内涵以及创作背景。了解鲁迅先生由白话文转化为说明文议论文的过程,所要表达的具体情感和复杂社会背景,从而明确教材教学内容的指向,确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的对象。

(二)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习动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新知识的学习,要由大学生自主完成,并且进行多样性的建构活动。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结构,学生学习特点等,帮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内需学习动力,让学生以探究语文知识为基本兴趣,开展创新型学术研讨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语文知识建构与探究意识。全面增强高校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语文系统教学中的价值,让学生可以充分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决实践学习活动中的问题,从而精心设计语文学习方案,科学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使大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散语文学习思维,创新语文学习目标,对语文知识的表层含义以及深层含义进行深度掌握,让学生形成交流、讨论、总结、评价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增强学习意识,革新学习理念

在常态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认识到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机遇与挑战,要充分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语文系统思维,增强大学语文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大學生语文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帮助大学生形成多样性的语文思维。另外,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思想,对于高校系统性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意义,对于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落实教学技术、实施教学评价,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领航语文教学方向,从而开展新的课题研究,主宰新的思考意识,全面增强大学语文综合性教学水平。

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有利于规范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大胆设想。既可以给予高校语文教学启示,又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信心,促进语文“教”、“学”相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引导性革新,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语文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童国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7(10).

[2]杨桃.创设建构主义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3]刘淑霞,李广锋.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及实现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4]裴新宁.“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综合理科教学中的实践之一[J].全球教育展望,2001(03).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 南宁 530200

作者:董肖晶

上一篇:农村两后生培训职业技能论文下一篇: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