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对音乐教学观念的启示与影响

2022-09-10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 它具有动态发展的特性, 也人类对知识的掌握不可能达到完全、绝对的占有, 只是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社会性是解释知识的又一重要维度, 知识是蕴含于合作的团队和共同体中的, 个人通过与社会的的交往而逐步构建成完整、发展的知识观。知识的情境性是揭示知识本质的又一视角。强调知识是在与知识产生背景相关的情境中习得的, 而不能将其从情境中隔离, 分离、抽象的看待知识。人们对知识认识的方式并非仅仅是对客观现实简单、被动的镜面式反映, 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习者对事物的认知不是被教习、告之而形成, 社会文化、对话的因素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背景与内在心理机制在认识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学习者进行对知识意义建构的条件与桥梁。

1 从“重教轻学”到“重学善导”

音乐教师长期接受知识是反映、真实再现客观事实的, 即真理的“符合”理论, 体现在教学观念上, 支持“传递”的教学模型。教师将自己作为传输中心, 由上引导书本或专家的权威真理, 下传至学生的头脑。教师的“教”并非不重要, 但学生的“学”却不是以此方式而获得的。

音乐教师应意识到, 音乐是诉诸于感性的艺术, 教师的任务不是在于教习、传授, 而在于怎样引领、激励学生走入音乐世界、探索音乐奥妙的兴趣, 唤醒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的活动, 在体验中引导增强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学生对音乐的实践、体会, 不依靠教师语言的讲解, 范唱、范奏的教习, 音乐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音乐的思维、审美体验, 营造宽松、充满理解、相互支持的环境, 信任学生的音乐潜能, 使自己的“教”是为学生的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的“学”而服务, 给予学生对音乐进行自主建构的支持, 引导学生唤醒、调动已有的音乐经验, 使得音乐的审美意义不断被更深层的挖掘、揭示, 并作用于自身的情感, 在反思、感悟中丰富完善审美的心理结构, 将音乐客体融入、内化于主体建构中, 形成全新而独特的意义, 这一审美心理建构的过程除学生个体, 任何人都不可代替, 因此, 音乐教师要转变观念, 从要求学生掌握为教学目标到促进学生理解为目标, 从“重教轻学”到符合建构主义个体建构观的“重学善导”。

2 从“静态孤立”到“动态交往”

传统的音乐课堂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 看似学生的一起、共同学习实际上学生彼此之间是隔离的状态, 大家自己学自己的并无实质往来, 音乐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的集中主宰、管理、支配, 形成单一渠道传授, 学生在静态的课堂中孤独的接受学习。

音乐教师要树立学习是一个往来过程的观念, 每个学生因为音乐知识技能、审美思维方式、认知风格上的差异行成为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学习共同体”中, 成员间彼此分享、讲解自己的想法、意见, 可以方便使他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 多角度多维度看问题, 形成“增值效应”, 从而进一步更新、完善每个人自己对知识的构建。音乐学科是一门综合艺术, 它不仅需要学生的各个感官都积极参与, 而且更需要学生形成一股合力, 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音乐教室不是孤立个体的聚集地, 而是合作学习者的交流地。

教师自己也是“学习活动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 他与其他成员平等的交流、对话, 倾听、理解学生的想法, 一同积极参与对音乐的表现, 或以辩论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不同看法, 以求知识的互补、思维的发散、使创意碰创意、实现头脑裂变, 并多承担着组织、中介的任务, 确保每个个体都“浸入”意义建构的网络, 与学生一起分享、贡献着对音乐更为深刻、多维度的理解与感受。

3 从“统一要求”到“尊重个性”

音乐教师在传统观念里深受班级授课制奠基人夸美纽斯影响, 在管理、教育学生中以工厂流水线的标准统一要求学生, 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许多孩子, 用同样的书去教一切学生, 所有的学生同时做同样的事情, 同类科目用一种教法——”音乐教师应明晰音乐是必须通过欣赏、实践者展开想象与联想的再创作才完成的艺术, 具有非同一性, 每位音乐欣赏者、实践者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正如建构主义所强调的, 学生是具备已有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的个体, 他们有着个性化的独立特质, 在学习中会用自己独有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 形成对新知识专属于自身的意义建构。对同样的知识、事物等外界信息、刺激, 每位学生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过程而获得, 并得到不同的理解。同样, 学生在学习、实践音乐时, 受家庭、社会教育背景、个人天赋等因素的影响, 每位学生的音乐心理水平、结构有所不同, 在对音乐的审美感知、体验上体现出差异性。音乐教师要本着尊重、理解个体独一无二的特性观念出发, 遵循建构主义对学习者特性的解析, 摒弃一刀切、大统一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 不急于否定、忽视学生别样化的回答、表现, 不孤立、冷落音乐课堂中不活跃分子, 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音乐经验、能力特征, 了解他们想法的来源, 知识获得方式, 意义建构的过程, 以最适合的辅助、引导方法去协助他们完成自己音乐审美的积淀、知识技能的提升。由衷的欣赏、认可每位学生的对音乐的学习的付出和表现, 赞赏他们在努力中表现出的善意, 形成尊重每一位学生尊严、价值的观念。

较之传统, 建构主义式的音乐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中教师的让位于生, 放权少控, 看似轻松实则高深。音乐教师的任务、工作量有增无减, 不但要进行常规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准备, 还要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探究学习的指导和教学策略的设计等等。音乐教学具有发展性, 社会文化、背景的发展使得音乐教学需紧随新时代的步伐, 在符合时代特征的理论基础上, 持续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与调整。

摘要:建构主义式的音乐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中教师的让位于生, 放权少控, 看似轻松实则高深。音乐教师的任务、工作量有增无减, 不但要进行常规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准备, 还要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探究学习的指导和教学策略的设计等等。音乐教学具有发展性, 社会文化、背景的发展使得音乐教学需紧随新时代的步伐, 在符合时代特征的理论基础上, 持续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与调整。

关键词:建构主义,音乐教学,观念,启示

上一篇:高职新闻专业新生入学加强专业教育的路径研究——以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为例下一篇: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视域下民俗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