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与高职院校历史课教学

2022-09-10

建构主义认为, 尽管事物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 但个体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意义的赋予是不同的。个体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建构起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的不同, 于是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意义的赋予也就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 学习不是知识由外而内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的全新阐发, 为高职院校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1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历史课教学的启示

1.1 学生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被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这种教学的模式一直难以改变, 而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上。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我们, 历史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的知识传递, 而是学生基于个人的历史学习经验、能力和水平, 通过交流、合作和反省来主动生成、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这种理论为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学生观:学生是自己知识的自主建构者。因此, 在高校历史课的教学中, 我们要视大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再搞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 使大学生们参与到教学过程, 使其自主实现知识的生成与建构。

1.2 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担当的是传道、授业与解惑的角色。教师是知识的授与者, 是教学中的权威者。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 无疑是否定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在建构主义者看来, 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 教师应是学生知识接受与生成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由于学生受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制约, 其建构活动必须有教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精心的思考, 对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进行精心的安排, 以帮助学生建立在自己的生活意义基础之上。为促进学生的知识主动建构, 教师还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相互接纳的教学氛围, 以使师生在课堂之中展开充分的讨论、交流、争辩与合作学习, 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所以,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 而成为大学生知识建构活动的引导者。

1.3 教学方法上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以书本为本, 以黑板、粉笔为教学工具, 以讲授式为主要教学方法, 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 在这种单调的课堂之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当作是一种知识接受的容器, 教师则是智慧和知识的化身。即使所讲是错误的知识, 学生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这种做法与建构主义的主张是格格不入的。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生成者、创造者、建构者, 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途径,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才能实现教学的意义。因为,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就发生了改变, 不再是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考评根据, 而是要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角度, 是否能对促进学生的一生发展有用作为评价标准。教师教学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的历史知识、思想时, 这样的教学才真正具有了意义。

2 建构主义观下的高校历史课教学策略

2.1 深入研究大学生原有认知基础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解, 历史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为基础, 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建构起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 当大学生们进入高校, 接触到新的历史知识时, 他们会自觉地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新知识加以改造, 将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即同化) ;而当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知识时, 他们就必须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 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即顺应) 。大学生们就是在这种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 不断地实现对新的历史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初高中阶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 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时, 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 还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 实现教学的衔接。只有这样, 才能使知识的学习建筑在大学生们可能建构的范围之内,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2 创设问题情景

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中,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种陈述性知识的反复记忆和强化练习。建构主义批评传统教学中这种缺乏问题、缺乏实际情境支撑, 而单纯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这种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知识与历史背景相脱离, 因而一旦遇到具体、复杂情境中的问题, 学生就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或技能, 它们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性。因此, 历史教学应从问题意识开始, 将学习内容置于真实、复杂的历史问题情境之中, 使大学生们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下去进行自主探索, 从而激发学习的内趋力。由于大学生们的个人认知结构、经验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因而自主建构方式也因人而异。这种做法, 每个学生都能按自己的方式进行知识建构, 远比教师直接传授给大学生们知识要巧妙得多。更重要的是, 大学生们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极大地培养了自我探究的能力。

2.3 提供合作学习、民主交流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对知识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每个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建构方式的不同, 即“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人看到的都是事物的不同方面, 但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理解得更加丰富和全面。因此, 在高校历史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们的合作学习, 通过个别发言、小组讨论、专题报告等形式, 使每个学生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思想见解、知识背景的不同侧面, 从而获得对整个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同时。教师也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 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与帮助, 鼓励大学生们的质疑问难, 为教学创设和谐民主的合作学习氛围。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意义建构, 这对高职高师历史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和观点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大学生认知实际, 采取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大胆实践, 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校历史教学,策略

上一篇:论动画角色的设计要素下一篇:英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