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2023-02-02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是一个教授者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学习者在自己历史积累的学习经验对新知识生成意义和重新建构及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教授者与学习者的互动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这一过程所含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是指知识的教授者应当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 在教学设计中既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分析实现, 同时也要创设有利于学习者接受新知识的情景, 有利于学习者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因而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协作”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学习资料的收集、提出、假设、分析、验证、评价学习成果、意义的最终建构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会话”是协作的具体实践方式。如学习者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将会通过会话进行商讨, 因此, 协作过程中也蕴含了会话过程, 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和思维成果使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共享, 所以, 会话也是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通过上述的“情境”“协作”“会话”, 最终实现了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即“意义建构”, 实现对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渠道, 是树立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理论课程, 因此, 这一课程的重要性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 随着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逐步重视, 推动着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在持续的进行, 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地现实效果, 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和健康向上的。但是离我们的预计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存在着一些急于解决的问题, 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手段陈旧, 教学内容较深、难以学懂, 甚至有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不符, 从而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兴趣,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从建构主义思想中得到启示, 进行以下方面的教学改革:

一、创设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情境

学习者在一定的场所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就形成了学习情境, 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形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 教师仅仅起到指导作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情境中,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协作和交流, 相互获取需要的信息, 互相帮助, 最后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当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设的学习情境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外部支撑。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习情境的设计, 应当着力于在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设计真实的任务, 结合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刺激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其次, 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收集资料、假设与论证、对学习效果的反馈和评价等方面充分协作, 使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最终把握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内在联系。最后使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反思、提升学习能力, 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社会环境。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

古人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高低与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知识的教授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差异常常会形成千差万别的看法和理解, 产生相互交流和质疑, 教师需进行外部引导, 指导和支持学生正确的建构知识, 发挥教师的影响作用。因此, 思政课教师应当从专业素养、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加以提升, 准确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学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 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实效性的有力工具, 也是实现这一课程预设目的和任务的中介要素。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方法展开和推进工作, 才能提升实效。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 不仅是老师的教授, 学生也应当积极地参与教与学过程, 不能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对当代学生的成长背景、社会环境、时代特征、心理和生理特点, 把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把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作为建构新知识的基础, 创新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把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丰富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学生心中认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在他们的日常声中遵循和践行,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四、合理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 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这些信息资源, 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 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源整合, 使之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建构, 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整合的前提是教师与学生同时树立一种统筹协调、长远考虑、合理并进的整合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资源整合观念, 但同时应当允许多样化的存在, 才能在以一元化为指导的基础上为思想政治资源整合注入新鲜血液, 促进整合创新;注重科学性、实践性和价值统一性, 协调各部门以促进资源整合的同向同行, 形成合力;用一种战略性的长远眼光, 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整合运用形成新格局。其次, 应当转变传统的高校是唯一主体的观念, 拓宽高校各个部门、社会各行业和家庭等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的供给主体, 更深更广的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丰富资源, 才能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最后, 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建构共享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整合平台。当前社会是一个以信息化为背景, 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开放社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整合面对的是一个开放、多元、复杂和剧变的国情和时代, 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供给也是处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不断运动变化的系统之中, 这一供给系统如果不能灵活的适应外在社会的发展, 脱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面对的实际, 将会导致这一结果走向僵化和孤立化的倾向。因此, 建构一个共享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平台, 使信息互通, 资源共享,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达成供给平衡, 改变教育资源分散、封闭、单一的特点, 克服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形成一种相对集中、开放、优势互补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格局, 共享各种资源, 整合形成现代化的、共享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平台, 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总之, 建构主义理论给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地教学启示, 我们应当创设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情境、创新教学方法、提升队伍素质、树立统筹协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观念, 才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效能,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现代思政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66-68.

[2] 韩玉芳.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102-105.

上一篇:聚驱对孤岛油田水淹层电性影响研究下一篇:传统村落的型塑研究——以桂阳县和平乡西利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