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我国目前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带有明显的本科教育特征。与本科教育的“重叠性”使得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演化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自身的教育特色和优势难以发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艺术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 篇1:

论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

摘  要:我国开始现代化艺术设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中间出现过认识上和实践上的错误,但是都没有能阻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和发展的步伐。今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同时,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潜能。趁着如今发展教育事业的机遇,应深入思考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方向,学习设计教育大国的教育理念,探究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改革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曲折而又艰辛,从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为探索发展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路途,艺术前辈们筚路蓝缕、胼手胝足。时至今日,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设计教育大国,艺术设计也是中国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全国在校学习设计的总人数已名列世界前茅。

长久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看重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激发学生在艺术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过于被动的教授,反而适得其反。“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全面地培养人才,死板的教学固然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但无序也不是很好的办法。[1]”现今,我国的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是依据着写实的方法去培养学生,但在教学的课程设计上和学生的能力认知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遵循教学与认知的规律,盲目的教学,最终只会逆水行舟,这种费力的学习方式是和教育原理背道而驰的。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就是如此,过于死板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激情与灵感。深入的思考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进程,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进程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图案教育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积淀了深厚的“图案”文化和历史。鲁迅先生曾对他的好友许寿裳说过:“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汉画像图案、北魏砖刻图案、敦煌莫高窟图案、唐织锦图案······无不鉴证了中国图案的辉煌;陈之佛先生的老师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的主任岛田佳矣教授也曾经同他讨论中国古代图案的伟大成就,并指出如何影响了日本。然而历史似乎开了个玩笑,近代中国的图案教育却是从日本学来的。

随着图案和图案教育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人开始了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并逐步建立起我国图案教育的体系和框架。图案学的建立学科、振兴实业、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和吸收外国艺术设计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20世纪5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从学科意义上取代了图案教育,图案教育和图案的意义进入相对萎缩状态,然而圖案教育的内容和实质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工艺美术教育所传承。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引入“三大构成”

20世纪初,中国从日本引进“图案”这个概念,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图案教育,但作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一个过程,图案教育并没有弘扬放大。工艺美术教育取代图案教育,但许多主客观因素使得它的内涵与现代社会并未能很好地接轨,甚至抛却了它本初的一些意义。当慢慢萎缩的工艺美术教育在现代工业发展的社会日益显得捉襟见肘的时候,我们再次从日本和香港地区引进了“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当作发展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钥匙。

“三大构成”在最初传入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的时候,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界甚至误认为它就是包豪斯学院开创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如同当初推崇“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那般极力推行“三大构成”。“构成热”一时红遍大江南北[2]。其实“三大构成”在包豪斯并没有与它匹配的同等学科。只有近似对应的图形学、模型学和色彩学。当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传入日本后,经日本的总结、学习和发展,将它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和系统的“三大构成”体系,并影响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些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脱胎换骨为今天设计教育的前奏。”

(三)数字艺术教育阶段

三大构成的引进改变了中国几十年间“绘画基础+图案+工艺美术创作”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三大构成俨然发展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然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2]”艺术设计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科技上的每一次改变都会在艺术设计中体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才在中国高校出现。由于我国社会的不发达以及科技的欠发展,使得我国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发展都晚于和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在我国也是在近二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事情。伴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必然融入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潮流之中。在电脑技术和网络的共同影响下,诞生了网页设计、视频艺术设计、电脑动画艺术设计等许多新兴的艺术设计。之前中国艺术设计界所熟悉的工作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几乎不再实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脑软、硬件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在设计领域广泛深入的开发运用,使它从辅助性设计手段转向主体性设计手段和方式。电脑对设计数据储存的强大功能使设计的各种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能够以数据的形式储存起来,满足人们取舍自如、利用随意的要求。时至今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发展与变革,发展了30多年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日渐成熟。然而,高速发展的世界,致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处于追赶的地步,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化,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云集,我们不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技术,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掌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主动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未来

“‘传道、授业、解惑’为教育工作者全面解答了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从艺术设计角度看,思考与创意,技巧与手法、知识的相互关系,都应该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一种综合的能力。要学会比较,有比较才会有借鉴。但比较不是单纯地比好坏,比高下,而主要的是比差别、比特点,比较要定出条件相近的可能性,绝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3]”这一段话是奚传绩先生在《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中的一段话。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就应该如同书中所说,多去借鉴好的,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多去比较,取长补短。

香港的艺术设计教育是最为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香港在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成功发展,内地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在摸索中前进。现今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由于发展追求过快、过大,造成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更多的问题[2]。目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创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匮乏;缺乏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过于死板,在社会实践与艺术创作之间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点;由于文理分科,学生学习背景的不同,造成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使现在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庞杂混乱。

总之,教育是综合文化的传承,专业的技能、独立的思考和辨别的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自我管理和开发意识,对于改变我们的教育,这些是非常关键的。每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弊端,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如何面对教育中的弊端,以多元化的视角和丰富的思维去了解,发现我们自身的问题所在,这样我们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想要真正的解决教育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需要我们,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立足于当下,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去发现,去解决。

四、结 论

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未来。艺术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它是理性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必须恪守定律。在艺术设计教学之中,必须时刻将设计理念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工具和理念的更新换代。在数字化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要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关系密切,要求我们在发展艺术设计的同时,更加尊重艺术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任何违背艺术设计伦理的要求和对艺术设计功能的片面取舍都可能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现今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学习世界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体系,发展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寇焱.中美艺术设计教育之比较[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 秦菊英.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 奚傳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艾涓]

作者:郝杰 史贝珂

艺术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研究

摘 要:我国目前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带有明显的本科教育特征。与本科教育的“重叠性”使得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演化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自身的教育特色和优势难以发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有回归本位,在办学理念、培养方式及师资建设上突出和强化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征,做到与中职和本科教育的合理对接,才能充分发挥高职应用型教育的办学优势,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双师型

1915年,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参加旅美实业团赴美国考察,看到美国教育中的实用主义特征,这与他所提出的以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思想十分一致,便将职业教育定性为实用教育。在当时看来,职业教育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工业教育(Industrial education),使应用于艺术及制造。二是农业教育(Agricultural education),使适用于农田、畜牧、森林及其它关于农事之生产事业。三是商业教育。四是家庭艺术教育(Homehold arts education),使应用于家庭之需要。”[1]其中,工业教育由于强调艺术与制造相结合,成为最早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设计教育的雏形。

艺术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工业生产方式基础上,但由于近代中国工业的薄弱,艺术设计教育多停留在图案及手工教育发展阶段。即使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无工业”历史及僵化的计划经济的制约,艺术设计教育仍然等同于工艺美术教育。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工业现代化被列为“四化之首”,与工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设计教育逐步取代传统工艺美术,以实用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特征的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呈现出大规模跳跃性发展。除普通高校外,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也成为实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然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虽然庞大,但并未获得相应的学科地位。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压力以及起步晚、从教者办学经验的不足,使得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办学思想短时间难以达到成熟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反映在教育的不同方面。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本科院校的“重叠性”使得职教的特色缺失

本科院校的美术学教育与设计学教育各有分工,美术学重文化传承,设计艺术学重市场应用,在本科教育中已形成定势。而高职院校承办艺术设计专业亦突出实用性,于是便形成了艺术设计学科在本科教育中的“实用性”与高职教育中的“实用性”办学思想的重叠性。由于高职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处于教学资源方面的相对劣势,致使更多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上沿袭了本科教育的“先进性”,在模仿之中丧失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在高职教育中,多数课程是以本科课程为参照而开设,这种向本科教育看齐的盲目性使得高职的艺术设计教育显得有些拔苗助长。首先,由于学制上的差异,高职教育的学制同本科教育相比,时间上要少一年,为了保证高职毕业生的整体技术能力,多数高职院校会采用以三年的时间去完成本科院校四年的学习量。其结果是科目数量相接近,学制时间不足,因此只能缩减单位学习课时量。结果是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艺术设计类的课程显得规模繁杂,但教学效果却轻描淡写,课程的学习深度得不到保证。职业教育强调应用性这一特点对于课程学习的要求是:消化、理解并能熟练地掌握再加以利用。但由于课时较少,消化、理解难以做到,熟练运用则更难以实现。向高度看齐,却在生硬地模仿中反被拖累。因此,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求大求全的教育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在高职教育的管理者看来,“全”即意味着毕业学生可以适应未来社会不同岗位的用人需求,但以三年学制去完成四年本科教学的科目门类,“全”是以牺牲“精”为代价,最终结果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落后。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性”与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完整性

高等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学科所设的专业与本科专业相近似且均强调实用性。那么就出现了事实上的高职与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共同性。本科院校所培养的是满足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高级设计人才,指向明确,这样的人才知识结构要求是艺术素质、科学素养以及人文知识三位一体。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设计技能的基础上,强调设计文化对设计教育的引领作用,在毕业之后的就业岗位上能够做到“道器合一”,设计活动本身便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而高职教育由于受到修业年限的影响,在目标定位上则呈现“模糊性”,突出一方即要缩减其它两个方面。教育目标突出实用性的“器”的层面,则艺术素养及人文知识的传递不得已受到消弱,因此,难以保证毕业生设计素养的全面性。为提升办学层次,兼顾就业面的宽泛,在压缩课程的情况下,学生的知识结构显现出“横博纵浅”的形状特征。设计技能上达不到本科的水平,学生在设计文化上又形成了知识上的短板现象。设计学科是一个主张创造力的学科,不是纯粹的技术型产业,设计文化的培养作用也必不可少。人文类课程的学习受到忽视,学生的能力结构中会呈现“技能发达,文化欠缺”的不均衡现象,从另一个角度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及从业能力。高职教育思想的“错位”使得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就业竞争中难以寻得明确的就业岗位。

(三)校内教学实践“虚题虚作”与校外实践教学相脱节

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相对于社会而言,从空间上看,学校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的组织机构,学生的课程学习多半在校内完成。即使是所学内容与外界相关联,也只能是外出寻找资料和创作素材,整个作业的创作过程均在独立的校内空间来完成。学校教育中的很多学科,学生知识的掌握是倚仗知识的添加积累来完成,如历史、文学、外文等等,而设计学科自身的特点是除纵深的知识挖掘之外,更与社会其它学科行业的横向联系。由于办学的封闭性,这种横向的联系被束缚在校园这一个单体的空间之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所设定项目及选题便均以虚拟的形式来实行。“虚题虚作”,以“假设”为“真实”,校内实践与校外缺乏联系,因此,许多学生在学校所完成的项目作业,其作业效果看上去美观,但是,每个细节落到具体的实处便显得问题多多,在实际运用中不合理的地方频频出现。多数高职院校为实现学校教学与就业市场之间的顺利对接,都将校企联合的校外专业实践训练做为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实习手段。但是,三年的学习中能够留给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多数不足两个月时间。此外,由于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的有限,难以与高资质企业签约,企业的实践环境缺乏保证。

(四)“研究型教师”任职于“应用型学校”与“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来源以往是成人高校的转型教师、中专的拔高教师和部分高校毕业生。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高职教师的聘用上限不断提升,已触及硕士及博士,高学历教师的比例逐年攀升。在本科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虽然强调应用性,但是,同样也存在着实践性缺失的教育问题。高学历教育中,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性教育特征使得硕士以上层次的设计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理论倾向。随着高学历者不断地介入高职教育,教师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高学历毕业生就职于高职院校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并不能改变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偏弱问题。片面地强调高学历,脱离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去组建教师队伍,表面上提高了教师层次,实际上抑制了高职实用性教育的发展。“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师资配备问题。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越位”现象,回归高职教育“本位”

高职教育以本科教育为“摹本”,课程设置与本科近似或重叠,本身的学科定位及办学特色也日渐缺失。如何寻找区别于本科教育,凸显自身教育定位特点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

2015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从教育衔接、学科门类、专业设置上做了大范围的调整。“提出了‘主动适应、服务发展’、‘继承创新、灵活设置’、‘科学规范、体现特色’、‘推进衔接、构建体系’等原则”。2015版专业目录是在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基础上,经广泛调研、专题论证、征求意见、优化整理、行政审定等过程,全面修订而成,设置了“专业方向举例”、“主要对应职业类别”、“衔接中职专业举例”、“接续本科专业举例”等十项内容。专业大类维持不变,仍为原来的19个,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增至99个,而专业由原来的1170个合并为748个。主要对应职类别291个,衔接中职专业306个,接续本科专业343个[1]。以艺术设计类的广告设计为例,新的专业发展目录将原来的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与装潢设计、影视广告、广告与会展(部分)等专业名称合称为广告设计与制作,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变了在广告设计学科中由于专业划分过细而形成的学生所学知识狭窄的局面。一方面通过专业合并拓宽了就业渠道;另一方面通过与中职的下衔接和与本科的上衔接,从办学定位上将中职、高职、本科三级教育呈阶梯状分布,改变高职教育对本科教育的依附现象。在与中职的下续与本科的上接方面,以包装设计为例,高职的包装设计接续中职的工艺美术、美术设计与制作及美术绘画;与本科专业的衔接是对应本科专业教育中艺术设计学、工艺美术、视觉传达设计及产品设计,这样做的结果是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教育,知识由低到高的阶梯性发展。同时为保证高职职前教育的学生质量,北京市教委还颁布了2015年“3+2”中高职衔接办学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以‘整合资源、注重内涵、面向高端、提升质量’为基本原则,充分发挥中高职院校的集成优势,以课程为纽带,完善课程体系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合作的方式确保中职向高职过渡的畅通性”[2]。所增专业尤其贴近高职的教育特质,依这种思路向前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专业体系会很快生成。

新的接续段办学模式改变了中职、高职、本科教育的向上依附及断层现象,从制度上限定了中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越位”发展现象。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都与学生所处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每个阶段所培养的学生只要达到毕业要求,既有其可以从事的社会岗位;也有进入高一阶段学习的可能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就业或进一步升学。就业可以谋生升学可以深造,每一步学习都是对上一段的深入或提升。这一衔接制度在高职教育中的确立,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实践教学环节强调“知先行后”与“知轻行重”

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办法,曾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等人在《改革学制方案》中就曾经指出:“凡职业学校概以工场、农场生活为中心,不以课堂生活为中心。”[3]高职教育出于强调实用性,教育的重点是在“用”的一方,教育的场所也应偏重实践基地一侧。自职业教育产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长时间存在着对立的倾向。普通教育重学理传输,职业教育重技能学习,各把一边。由于职业教育与技能学习相关,故社会对其有鄙薄之倾向,因此,为逃避世俗的不屑目光,职业教育多数将技能学习涵盖在知识学习之下。其实早在上世纪之初,为肯定职业教育的价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便提出了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思想,即:“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以生利为主义。”[4],所谓生利就是创造财富,或增加社会价值。陶行知批判传统教育有重道轻器的现象,认为“中国读书的人不去生利,是一个极不好的现象”[5],号召职业教育工作者解放读书人的双手,“使他们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6]。

在现今的职业教育中,讲求“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合一”。“知先行后”是指在高职教育中虽然强调教学的实践性,但是实践必须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而非为实践而排斥原理及知识的学习,知识的教育是所有学校教育的前提。“知轻行重”是指在“知”与“行”的侧重点上要强调学以致用,“用”的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知与用的整合即为知行合一,就是要与社会相联系,课业内容多方给予“实题实作”,搭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通道,从“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让设计为民生去服务。

(三)加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度,打造“技师型”教师队伍

在中国先秦的道器思想中,儒家提倡“君子不器”,即不同器物的产生都有各自的用途,而君子不应该从事某一具体的行业,只应追求“治国之道”。反映出儒家对手工业技艺或农业生产的轻视态度,要求君子的学习要与劳动者的劳作拉开距离。在中国的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意识中,重要的学问在于思想,而不是手艺。脑体分开意识虽然在当代科学理性的提升而得到抑制,但是对于体力劳动的轻视思想依然无法根除。对体力劳动的轻视也殃及与体力相关的职业教育。科学也重视实践,但科学精神也不同于手艺思想,同样讲求实践性,科学重逻辑,而手艺重经验[7]。因此,在许多高职的从教者心中,并未把其当作一个高尚的职业。受到社会潜在价值观的影响,高职教师的教育理想,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缺失现象。

打造技师型的教师队伍需要从教师的思想深处克服以下两点:一是在思想深处改变传统的道器观,树立作为高职教师的教育理想。传统道器观影响下的传统教育学非所用早已被近代教育家们所拒斥。二是教师与技师相结合的教师形象并非是教师职业的“沦陷化”,而是对传统教育功能的拓展,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教师需求的新式教师培养模式[8]。在西方,德国包豪斯学院教育的成功是艺术与工匠教育合作而成的典范,艺术的创造思想以匠人技艺的方式落到实处,对当今的高职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强调教育家与设计家的合二为一,从技术的角度去看待艺术,既不同于美术承载文化继承,也不同本科的研究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只要高职教育从制度上定位准确,从师资上、理念上梳理得当,高职设计艺术教育一定会获得社会认可,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一个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43.

[2]《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修订说明(教职成[2015]10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51

1/t20151105_217877.html.

[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5年“3+2”中高职衔接办学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京教职成〔2015〕2号)[EB/OL].http://www.bjedu.gov.cn/xxgk/zxxxgk/201601/t20160129_5898.html.

[4]邬红波,孙善根.试论蒋梦麟对北京大学的改革及其现代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1-5.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78-80.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9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18.

[8]王贵军,冯克江.高职高专“三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2(22):73-75.

作者:周建国

艺术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 篇3:

对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反思

摘 要: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从教师角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急功近利、缺乏远见、文化弱化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脱节即重技术轻文化的倾向。设计者精神文化底蕴不够必定会使设计者的文化艺术思想缺失、设计水准降低。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进行反思并重构,技道齐重,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反思

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急功近利思想已经让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蒙上了阴影。设计作品大多是市场至上游戏下的产物,如不及时反思并纠正,这种思潮会给整个艺术设计界带来难以想象的恶果。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招艺术设计学生,数量达数十万之多,学生数量的爆炸式增长既反映了当前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也暴露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面临诸多困惑与问题。当前中国的设计艺术领域看似人才辈出,但顶级设计大师寥寥无几,中国设计从来没有引领世界设计的潮流,全球范围内艺术设计作品琳琅满目,但鲜见中国风格的作品,难于担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使命,中国艺术设计作品纷繁复杂,但大多只是昙花一现,难以注入中国文化元素和留在人们的内心里,更无法发挥中国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了。

一直以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在探索中前进,教育方向漂浮不定,对师范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和情况没有明确的认识,培养目标不确定,对不同性质的教学大纲没有认真研究分析,高校之间大多是相互模仿,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性不强、通才教育缺乏。具体表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注重艺术设计形式的模仿、学习,忽略社会实践以及综合性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缺乏人机工学、材料工学、传播学、美学以及市场心理学等学科间的交叉性学习,缺乏系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市场活动的实践。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带有很明显的大美术教育和苏联模式的痕迹,没有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1]。

1 对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角色的反思

长期以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受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在当前工业化的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很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出自纯艺术专业,甚至很多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生由于受中国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对艺术设计的认识也存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情况。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正在面临着如何适应学生发展的问题,要持续有效地提高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首先要转变的自身的教育观、学生观,对自身在教育中的位置不断反思,总结教育教学经验,通过角色的转变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优化,以使教育适合学生的发展。以前,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沉迷于知识模仿,这种教学已经不适用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当前,学生需要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来消化知识,并不只是满足于“WHAT”,还要知道“WHY”,学生通过探究知道“HOW”,最后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学才可以说是有效的、成功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对学生学习的重要的作用,教学不是简单传授给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实际能力。艺术设计教师的综合水平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与市场接轨的学习能力以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应该站在市场的前沿,拥有教育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感性工学等知识体系,同时具备现代教学的手段,有丰富的实战教学经验。就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特殊性来说,应该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艺术设计的教学质量[2]。

2 对艺术设计教育中课程体系的反思

当前,很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有很多的相似性,与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材料工学、营销管理学、消费心理学、加工工艺学等课程非常少,另外,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系统的联系,基本没有在一个统一的规划下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当前艺术设计课程大致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和专业实践课三部分构成。很多学校三大课程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之间又容易形成交叉性的空白,割裂了课程之间应有的有机联系,学生的学习不是在艺术设计专业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课程设置下,一直游离于相对孤立的课程学习中,导致学生非常迷茫,很难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由于很多新课程的增加,使得艺术设计各方向的原有课程的课时量被无序地压缩。如何根据专业特性对各专业方向课程进行系统调整?专科生和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应各占多少比例?是否还有补充课程的必要?当前很多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不了解材料特性、产品构造、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环境艺术设计学生注重学习视觉表现力;平面设计也把重点放在所谓的形态上,在设计上求怪、求新等所谓的变,导致的后果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只能成为技工,设计作品没有文化内涵、没有科技含量、没有附加值、没有竞争力,大多是在模仿别人的作品和不合情境地设计。包豪斯学院的教育体系“教育———研究———设计生产”为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在包豪斯学院,教学是研究和设计生产的前提,研究为教学与设计生产提供理论指导,设计生产为教学与研究提供检验标准和物质基础。

3 对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反思

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加速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在艺术设计教育上出现了与中国工业化不相适应的情况,从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在不是很正确的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现代工业化提供着滞后或超前的服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往往按照参考书填鸭式的授课或沉醉于自我的忘他式的教学,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存在,更谈不上考量学生如何吸收[3]。当前,艺术设计教育首先要做的是适应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探索出与之相对应的艺术设计教育方法来,培养出与工业化相适应的人才。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让学生学习而采用的教学手段和工作方法,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具体教学上除有理论知识作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以及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式教学方法必然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在急功近利的市场下,模仿抄袭式设计已经成为大多数设计师应付市场的救命稻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真正目的已经被日益增长的批量生产、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物质需要所淹没。艺术设计教育只有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脚踏实地地向传统学习、向国外学习,才能避免粗制滥造,才能给我们的后代开辟一条平坦的大道,“一个设计者的修养很重要,包括一般文化和专业史论,这应是大学的一个重点。技巧只是体现思想和创意的一种手段并表现为一种形式,如果文化水平低且对专业的历史与理论理解不深,也就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4]。

参考文献

1 袁志准.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批判[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6)

2 李方葛,邵森万.产、学、研合作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3 肖发展.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反思[J].新美术,2007 (3)

4 张道一.设计在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杜和)

作者:张雪坤 程文君

上一篇:基于管理现状的污水处理论文下一篇:体验式学习市场营销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