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高等美术教育的中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新时代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要加强与俄罗斯的美术教育交流,促进中国美术教育的进步,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范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师范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 篇1:

高等美术院校美术师范教育发展思路

【摘 要】针对高等美术院校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当前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思路:⑴美术学院培养的美术教育人才应不仅是美术教育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还应当是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探索者。⑵加强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作为全国美术师范教育专业教学试验田的作用。⑶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应突出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⑷加强美术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加强各画种之间横向联系和共性的研究。⑸对美术技法训练应改变以往教学中创新探索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英师范美术教育 综合性 艺术创新

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开设五十多年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师范美术教育经验,培养了大量的美术教育人才。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现今高等美术学院的师范美术教育专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影响到美术教育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是近些年来综合类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普遍开设,与美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雷同,加之中小学校美术教师日趋饱和,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去思考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与综合类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相比较,发展定位应有何不同?培养目标上要有何区别?如何突出优势?

其次,在美术学院内部,美术教育专业与纯绘画和设计专业相比,课程设置和教学成果上也应避免重复或雷同,要强化自身的专业特色,建立自己的学术品牌,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和论证,现整理出以下几点关于美术院校美术师范教育的办学思路,希望对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1.美术学院培养的美术教育人才应不仅仅是美术教育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还应当是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探索者

过去我们对美术教育学生的定位主要是美术教育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注重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的培养,而今后应当实践与理论两者并重。一方面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美术教师;另一方面应加强学生美术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把学生培养成为美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研究者和探索者。美术教育的研究面也要扩大,应不仅仅涵盖大、中、小学、少儿美术素质教育,而且包括美术院校的专业美术教学以及全民美术素质的提高等全方位的美术教育。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包括美术教育规律、教育思想、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这样,才能担负起国家最高美术教育教学机构应担负的任务,在这一点上,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要与综合类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定位有所区别。

2.加强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作为全国师范美术教育教学试验田的作用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大部分综合类师范院校建立起了美术教育专业,这些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划分、课程设置基本都是以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为蓝本,希望借此培养出专业水平与美院接近的毕业生,这源于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身处美术专业院校,在教学资源、学术氛围、专业水平方面有其他综合类师范院校不能比拟的优势。未来美术学院的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应继续发挥身处专业美术学院的优势,吸收美术学院其他专业的最新学术思想,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在全国师范美术教育领域起到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的作用,对推动全国美术师范教育专业的发展,继续起到领头羊和试验田的作用。

3.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应突出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

目前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本科生毕业展是以绘画作品和设计作品的方式展出,这与学院的其他绘画与设计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创作没有区别,不能从本质上反映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什么样的毕业作品才能呈现美术教育系学生既能画、又能从事美术教学、还能进行教育研究的综合特点?经过与系里老师的研讨,我觉得以下毕业作品的形式更能凸显美术教育专业的特色:各类美术教材的撰写、美术教学电子出版物的制作。美术教材内容可以涵盖大、中、小学、幼儿美术教育,既包括专业美术学院的美术教学,也包括针对全社会各层次美术爱好者的美术教学丛书。教材的文字内容可以展现毕业生在美术教育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创新成果,教材中用的范画和作画步骤图可以部分采用同学的绘画作品和作业。毕业生通过教材的编撰可以把自己所学美术技能与理论知识系统地进行整合梳理,实践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形式的毕业作品既能体现美术教育专业的价值和特色,也能发挥本学科的综合优势,还能体现美术教育专业的社会价值,为全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毕业作品中的优秀教材可以出版、发行、参加国内外比赛,有利于展示美术教育系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创立自己的学术品牌。另外,毕业生在毕业时能拿出一部自己编撰的教材或电子出版物来展示自己四年所学,不论在教育行业,还是在出版行业,都是有分量的学术成果,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

4.加强美术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加强各画种之间横向联系和共性的研究,打破以画种设置专业的模式,教学方式应呈现多元性和开放性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美术学院已经不以绘画的材料属性来划分专业,而是以艺术作品的维度来划分,分二维艺术和三维艺术。油画、版画、水彩、色粉、综合材料绘画都属于二维艺术,雕塑、装置、展示为三维艺术。这样的划分更强调艺术的共性,学生可以尝试各种绘画材料的特性,研究材料背后更接近艺术本质的东西,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这也是当前常说的跨界,我认为这是当代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美术教育专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类学科,作为美术教育的研究者和实施者,应了解各个主要画种的特点,了解各种绘画材料的属性,贯通画种之间的联系,研究各画种的共性和普遍规律。这样的美术专业课学习对于学生美术教育研究和今后的教学大有帮助。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今后从事教师职业,进行的是中、小学美术素质教育,将涉及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泥塑、手工等各方面教学内容,因此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综合美术知识水平的提高比单一掌握一门绘画技能更为重要。另外,这样跨界学习产生的美术作品也将有新的面貌,更有当代性。

5.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培养,首先是对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的提高,其次是对艺术创新精神的培养,再次是技法的训练。应改变以往教学偏重基础训练、创新探索不足的教学思路

作为今后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应当既了解传统,也要能读懂当代,既要知道来时的路,更要知道今天走到哪一步?这样才能有一个全面、完整、发展的艺术观。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最难的也是创新,创新要有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胆识和勇气,创新精神的树立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最为宝贵的。过去美术教育系的教学偏重基础的训练,教学思路偏向稳妥、略显保守,忽视创新探索精神的培养。如果艺术思想认识与时代脱节,在审美趣味上陈旧保守,纵然掌握了一些绘画技能和方法,也不能算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能完全胜任对下一代进行美术素质教育的任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把创新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以上是我对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路,希望对美院美术教育专业今后的发展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岳龙

师范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 篇2:

新时代中俄关系下高等美术教育合作的展望

摘 要:高等美术教育的中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新时代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要加强与俄罗斯的美术教育交流,促进中国美术教育的进步,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中俄交流合作;美术交流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领导人在多次共同活动中均表示当前中俄关系步入新的时代,当下也正是中俄两国在广泛领域加强合作的最好时期。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结束了对俄罗斯的国事访问以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活动。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双方讨论了关于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俄罗斯在目前的世界经济中的定位、具备可行性的俄罗斯国家项目、关于地球生态与自然环境的议题以及在当今世界中教育、文化与艺术对中俄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等。这次访问双方达成了明确的共识,落实了更加具体的交流合作项目与共同的开放的市场开发,以进一步加强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以此夯实两国关系的物质与精神基础,确保双边关系不受国际政治生态的影响,并努力将高水平的政治关系转化为实际建设成果,以增进两国人民的福祉。

从这一大背景来看,不论国家、企业、事业机构还是个人,都应当重视这一次重大机遇,从而实现全球力量对比的平衡、企事业的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的跃迁。作为国内高校中的艺术教育工作者,理所应当对中俄两国共同发展中的人文与艺术合作主题保持关注,积极通过实践活动为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不仅符合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在对俄关系上的上层需求,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从艺术与教育,或者具体到艺术教育方面来说,中俄两国历史上通过交往虽然有一定的文化与艺术理解基础,以近代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理论为代表的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便于东方化的基础,但是东西方文化深层中的人的精神和意识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奢求某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完全理解和认同,而是应当根据现实条件与阶段性的实践情况归纳总结双方在交流合作项目上的共同经验,并以此改善观念、方法、形式构成以及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以促使双方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向达成共识的目标迈进。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时代下中俄关系以及在这种新型关系基础之上的两国交流合作的共同需求的分析,对发展中俄关系中相关的高等美术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思考,并结合自身参与至今江西师范大学与俄罗斯院校间的交流合作活动经验,对目前与俄罗斯院校开展交流合作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如何促进与俄罗斯院校的高等美术教育合作提出一些想法。

1 新时代中俄关系下两国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的共同需求

若要谈论新时代中俄关系下的高等美术教育合作,首先我们有必要对中俄新型关系中有哪些基于国家经济层面的合作需求以及目前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部分问题,并以此了解在中俄新型关系下在文化教育领域特别是本文所关注的主题美术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合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及在新时代中俄关系下开展美术教育合作的根本目的或总目标。

从目前的情况看,新时代的中俄关系是由外部共同的国际政治因素与两国内部各自的经济因素两个方面促成的。在经济上,从俄罗斯方面看,由于自2015年开始国际原油价格已呈现下降的态势,原油价格的崩跌与西方的制裁直接导致了2016年初的俄罗斯卢布大贬值、资本外逃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沉重地打击了正处于发展中的俄罗斯经济与俄罗斯未来全面发展的潜力,因此,改革国内经济结构、摆脱经济增长低迷的困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目前俄国政府的首要目标。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压力日益扩大,内部经济结构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杠杆、降成本任务更加艰巨,导致国内经济总量虽然仍处于增长中,但是增长率近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下滑。由此可以看出,在共同面对的对抗势力的压力下,中俄之间彼此相互靠拢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至今能够形成新时代下中俄两国新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外部基础。从目前中俄双方各自的条件来看,中国拥有的巨量的人口消费市场、健全的工业生产体系,与俄罗斯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部分高级工业科技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也基于此,中国与俄罗斯在国家层面所体现的新时代下的新型关系的具体形式是强调在军事战略上的互信,区域上将“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两国间展开能源、农业、科技、金融等领域合作,以两国的重点项目为契机加强科学技术的同步研发。也由此可见,中俄目前能够体现新时代的全面合作关系的重点领域在于能源、科技、农业、文化等方面,而文化方面自然也就包括教育与艺术领域的合作。

从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新时代的中俄关系的特点就在于战略上的高度互信以及在两国广泛领域的积极合作。但是,从目前综合双方在经济与重大项目合作的现实情况来看,在中俄双边政府层面相关项目的合作上虽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是在更广泛层面的合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其主要表现在目前两国的民间贸易规模依然落后于目前两国建立起的政治关系,两国的贸易规模与各自的经济体量严重不相符。重点体现在双方的贸易与金融领域,具体表现在双方均认为对方的营商环境不理想以及数据上显示的相互投资的不足。我们认为这一不足,部分原因在于中俄两国人民对对方的不了解,加上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的宣传所造成的一种刻板偏见导致的。因此,以促进两国人民对对方文化、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了解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非常有必要。上文所述,教育与艺术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这个概念中比较显性的部分,其对人的影响必然也是直观的、长久的,特别是在艺术领域,其受众面也是比较广的。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加强两国高校间的校际教育合作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同时也适应我国目前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式探索的需求。由此可见,中俄双方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的根本目的和首要目标就是要两国的知识分子在文化理解的层面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以达到为未来更广泛的交流與合作夯实人才基础的目的。

2 江西师范大学与俄罗斯院校的交流合作经验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确定新时代中俄关系下教育与艺术方面的合作交流的必要性与基本目标,同时我们也应当明白,在现实中切实地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也应当考虑多方面的条件。目前,江西师范大学自2015年开始就已经开展了与部分俄罗斯院校在美术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实践探索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以及实践经验。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分析在与俄罗斯院校的交流合作中(至少是美术教育领域)应当注意的要点。

首先,从与俄罗斯院校开展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条件来看,虽然在理论上存在诸多好处与俄罗斯方面的优势学科,但是在实际中也面临着诸多限制。例如,由于俄罗斯教育体制的原因,由俄罗斯政府负责拨款的重点科技理工类学科硕士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在对外开放国际化合作方面比较缺乏自主性权利,拥有自主性开放合作权利的学科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领域。但同时,俄罗斯多数院校在人文学科内的艺术类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在对外开放程度上有独特的优势,并且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中人文学科一直保持着独特的相对优势。因此,江西师范大学领导层在实地考察之后就决定了“人文学科为先导,结合高等师范教育的学科特色”的初步阶段性目标与原则,先从高等美术教育领域着手,与俄罗斯部分院校展开具体交流合作项目上的沟通。

其次,在确立阶段性目标后,就要考虑关于信息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具体实施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前期的沟通与组织的计划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为此,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于2016年成立了国际教育中心,最初的计划是由曾在俄罗斯博士毕业归国的教职人员领导并负责具体的对俄罗斯交流合作目标院校的沟通工作,并由艺术与教育方面的专家所组成的工作组负责根据俄罗斯方面的信息进行具体的实践形式规划。在实际沟通过程中,国际教育中心体现了一个作为信息沟通平台的重要性,如通过耐心的沟通交流我们发现,大多数俄罗斯高校的艺术专业教师都曾经是俄罗斯专业艺术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他们具备教职人员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的特性。作为艺术家来说,他们更愿意投身于艺术领域的交流活动中;作为教职人员来说,他们也乐于接受不同文化交流中能为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眼界带来的提高。因此,如何将艺术活动和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确定以上信息后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同时,与俄罗斯高校的每一次交流合作活动就是一种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的工作经验的积累过程,在经过数次成功的交流合作活动之后,对实践活动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最终有助于其形成一个具有可靠性的对外合作交流项目执行模式。

3 新时代中俄关系下高等美术教育合作的展望

基于以上对新时代中俄关系下在文化教育领域交流合作的需求以及在与俄罗斯高校合作交流实践中的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目前有可能确定什么样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持以及有什么样的合作形式可以应用到未来与俄罗斯院校的合作交流工作中,即对新时代中俄关系下高等美术教育合作进行展望。

基于目标上的考虑,源于在新时代下的中俄关系的发展需求,我们应当重视我国本民族文化影响力的输出,以此促进俄罗斯人民能够更客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文化,这本质上也与我国对具备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创作的探索相关。在以往我们与俄罗斯的美术交流活动中,有时会发现一些俄罗斯人民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书法、篆刻等艺术品展览,这本身对观众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不能达到传播文化的效果,还有一些俄罗斯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品展览,就像俄罗斯文化一直在影响我们一样,反而容易使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产生民族主义情绪。因此,在未来以促进文化理解为目标的活动形式中,应当多考虑艺术语言與民族文化结合的问题。这方面的实例如马志明先生于2017年在俄罗斯的展览活动,通过西方油画媒介表现了东方的艺术思想与感情,获得了理想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未来在促进教职人员流动性的交流活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我国文化的盲目自信,仅从现阶段的需求来考虑,在对俄罗斯教职人员的引进方面,如在高研班活动中,我们应当学习俄罗斯优秀的现实主义美术及其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这能够加深我国人民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

4 结语

展望未来,中俄美术高等教育合作会沿着平等、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逐步向前发展,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将作出更多的贡献。本文立足于新时代中俄关系下两国的合作交流需求,以江西师范大学与俄罗斯院校的交流合作为例进行分析,以此提出对新时代中俄高等美术教育交流合作的展望,通过重视我国本民族文化影响力的输出、人才的培养以及促进中俄学生进行新媒体艺术制作等方面,推动中俄高等美术教育交流与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高飞.政治文化变迁与中俄关系的演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2] 逯红梅.中俄艺术的美学特征[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

[3] 高兴利.中俄艺术的交流与传承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1).

[4] 顾金玲.当代中俄高等教育交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 黄作林.俄罗斯艺术教育[J].美术,2007(04).

[6] 贾磊磊.跨文化交流的理解与误差[J].学术探索,2010(01).

作者简介:廖正定(1985—),男,江西南昌人,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荣誉教授、教育科学专业博士生,油画系导师,主要从事油画艺术实践与理论及美术学、文艺学和艺术学研究。

马志明(1963—),男,江西南昌人,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学硕士,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油画艺术实践与理论。

作者:廖正定?马志明

师范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 篇3:

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初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代美术教育的目标理念以及美术教师素养的阐释,提出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美术理论与美术实践、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等课程内容的构成思路与设计。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展开对课程实施中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的思考。

【关键词】美术教育 课程 实践 评价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美术院校师范教育研究SGH12492”。

合理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基于对美术教育理念,美术发展观念,现代生活对美术素养的认知与需求等诸方面的整体考量与思辨。正如老子所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现代美术教育对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现代美术教师的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开放的审美情怀,多元美术知识结构,明澈的美术发展视野等。如此,给21世纪的美术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除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基础知识;除了具备完成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外,还应具备合理、全面的美术学科素质结构。

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理念是多元的和具有通过性的,这里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是“通道”,二是“经验”。所谓“通道”是指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贡献体现在它具有一种非达标性的目的设定,“过程及目的”。所谓“经验”是指它通过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人生体验的丰富。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所倡导的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学科基础教育)。他尊重美术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强调美术教育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些理念对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和影响。美术批评、美术史、美学以及美术实践,在专业化的美术教师素养中都具有核心的价值。而具体到现代美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结构包括:⑴人文素养。⑵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⑶美术文化拓展及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现代美术教师还应不同程度的具备丰富的姊妹艺术知识、前瞻的文化发展观。

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与设计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

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代发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等。

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

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

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

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

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

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

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

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

建议课程实践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整个过程。课程结束时总结得失,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感受,思考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行为的开端与整个过程以及学习结束为终止的所有表现如实的记录。以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展的程度来综合评定其学习成绩。

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构成与实施并不能如此简单的归纳与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对现代教育理念、国情特色与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而来,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协。课程的构成与实施更是基于对美术教育教学的想象而来。这种想象本身不可避免的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的色彩,也带有实用主义的成分和本质。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研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美术文化本身还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所以这种探讨注定只有开始没有终结,而永恒的变化与发展的理念本身也成为它的核心内容。发展中的美术、发展中的美术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素养总构成流变的美术课程体系。适时地、合理地顺应发展的世界现代文化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对的永恒性。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张田力

上一篇: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下一篇:猕猴桃产品营销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