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与美术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小学阶段的美术学科是一门艺术类科目,进行小学美术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意义重大,是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的重要环节。和其他的学科相比,美术学科结合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形成学生审美能力和启迪学生美术天赋的课程。当代美术老师要优化美术教学方式,实现小学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的结合,从小学出发重视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审美教育与美术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审美教育与美术教学论文 篇1:

关于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若干思考

摘 要: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绘画,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实现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大幅提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着重讨论审美教育给美术课程带来的改变,以及如何在美术课程中有效开展审美教育。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教学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美术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美术教学必须改变传统观念,过去以写生为主的固有绘画技巧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现代美术教学要通过绘画和艺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实现个性化发展。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绘画,现阶段美术教学是集绘画、欣赏、手工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是为了打造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人才的艺术课程。但是,当前的美术教学存在一些误区,美术教师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比如学生在美术绘画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思维没有完全打开;教师对美育的理解不到位,不能将美术教学与美育有效结合;学校和社会的传统观念,使美术教学进展缓慢,等等,这些问题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美术教学质量。

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二者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净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美术课程比其他学科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因为美术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所以美术课堂不仅仅是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更是极大推动学生审美观念形成和成熟的关键。在美术课堂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共鸣,使学生掌握美的评判标准和运用方法,最终掌握审美的技巧,提高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美术大师丰子恺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师必须把审美教育作为美术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并且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

1.审美教育给美术课程带来的改变

1.1有助于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

美术是一门以形式感存在的艺术学科,具有较强的美感。每一条美术线条,每一种美术色彩,每一个美术构思都在无形之中贯穿审美的要求,如果学生没有美术教师的指导,就很难领悟到艺术的魅力。在美术教学中,当学生看到美好的事物情感上有反映,这就渐渐形成了审美意识,是审美的最初表现,审美意识的存在不能脱离具体事物。不同的审美意识会产生不同的审美理想,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或者提供发挥学生个性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快感,这时就会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审美理想。

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美术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美术教学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审美教育应该是一个常教常新的话题,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知识科学有效利用到生活中,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将德育与美育相结合,更加有利于对学生的启迪和熏陶,为学生形成感知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美术课程中有效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2.1强化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构建审美心理。

一直以来,美术课堂都是固定的范画加步骤演示,学生机械地画着相似的作品,教师走着前人走过的老路,遇到美术欣赏课就一跳而过,这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是一种弊病。其实美术欣赏是很好的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带入特有的情境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中有许多值得欣赏的地方,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适当选择和甄别,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探索精神。当学生欣赏的美术作品多了,自然就会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对于开展美术教学是非常有利的。美术教师要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人格魅力和态度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2.2创设美的教学情境,为审美教育提供保障。

一些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都会给学生罗列许多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其实这是教师错误理解欣赏课的目的,认为只要让学生欣赏了优秀美术作品就算是达到了教学要求,这样只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评价能力。真正的美术欣赏是要讲究方法的,要以美术基础作为支撑,师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讨和交流,共同总结出作品的优点。美术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氛围,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尽情遨游,享受美带来的快感,还要积极准备教案,提前准备好教学设备,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为审美教育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

2.3积极开展艺术作品欣赏,让学生进行审美比较。

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欣赏都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美术教师要不怕辛苦,不怕麻烦,为学生选择适合的艺术作品展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美术教学得到了实惠,教师不必再为达不到教学效果而发愁,现代化教学技术装备的出现,缓解了美术教学的矛盾。美术教师可以在网上丰富的资源中为学生查找艺术作品,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技术为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更加清晰和直观地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评价一幅美术作品并不是用画得像不像作为依据,而是要体现出艺术。

2.4注重个性化培养方式,提高审美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和特长,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各有差别,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育情况教学,体现出个性化的培养方式。有的学生热爱美术,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美术学习上;有的学生不喜欢美术,就不会把美术作为学习重点。针对不同的学生,美术教师要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大发挥的空间。对于热爱美术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自主绘画和欣赏,然后由美术教师进行总结和指点。对于不喜欢美术的学生,教师要多跟他们交流,指导学生绘画技巧和能力,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大势所趋,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艺术启发。

参考文献:

[1]杨烨.关于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若干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4(18).

[2]徐贤众.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J].散文百家旬刊.2014(4).

作者:陈杰

审美教育与美术教学论文 篇2:

小学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略谈

【摘要】小学阶段的美术学科是一门艺术类科目,进行小学美术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意义重大,是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的重要环节。和其他的学科相比,美术学科结合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形成学生审美能力和启迪学生美术天赋的课程。当代美术老师要优化美术教学方式,实现小学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的结合,从小学出发重视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能力;结合

小学三四年级是人生中能力和天赋挖掘的重要阶段,实现这一阶段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的结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真正学会辨别“美”与“丑”,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学会从生活中体验“美”,发现“美”。作为学生美术学习的启蒙老师,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者应该在其中渗透审美教育,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小学美术教学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是敷衍又低效的,让学生简单描描画画的课堂比比皆是。为改变这一浪费教学资源、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问题,需要实现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而非以培养“画家”为美术课的最终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上,在熏陶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非将这些视为附加任务。审美教育和美术教学的结合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是学生在艺术中感受美,在美中感受艺术,进而形成个人审美素养提升的重要方式。

二、小学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的策略分析

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小学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融入情感以创造和谐氛围

审美教育和美术教学的结合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美术老师要在教学中融合情感部分以让学生融入到美术课堂当中,在和谐的氛围下提升审美教育的感染力,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提升是做好审美教育的基础。唤起和学生的共鸣,能够自然地结合审美教育,让学生发现“美”并感受“美”。例如,在学习三年级的《走进传统民居》一课时,老师可以讲述不同民居背后的文化色彩和经典的故事,毛泽东同志曾经在陕西延安的窑洞居住,这种窑洞的门窗是没有油漆过的陈旧木头做的,蒋介石曾经看到毛泽东同志居住的要洞内墙面剥落,简陋的床也是榆木钉起来的,这种艰苦的条件让蒋介石大吃一惊。在这种故事讲解中,学生感受到毛泽東同志的不易,对于传统民居的学习更有兴趣,运用个人思维和富有情感的视角欣赏不同民居的文化,将学生拉入到本节课的教学中,实现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的结合。

2.鉴赏名人作品

鉴赏名人的大作是实现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鉴赏中和对比中学生会直观地认识到何为“美与丑”,在亲身体会中提升感悟美和理解美的水平,感受艺术家们的内心世界。要想创造美,首先需要鉴赏美,这也是美术课程的目标之一。鉴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是丰富的,需要美术老师的创新和拓展,不能局限于美术教材中的画作欣赏,而是要在开展技能训练的同时将鉴赏驾驭渗透到方方面面,实现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在学习《百变剪纸乐园》时,一些学生没有创作的灵感,美术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最强大脑》中和窗花相关的项目,鉴赏来自民间的艺术家张氏剪纸第三代传人张林娣女士和第四代传人李万华女士的剪纸作品,从中获取剪纸的灵感,提升剪纸课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大师级作品鉴赏中学生能够欣赏到复杂的剪纸艺术,实现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的结合。

3.培养形式美感

美术是一种形式多样化的视觉造型艺术,学生学习美术时首先学习了多样化的艺术因素,例如色彩、线条和质感等,在感受自然界时也首先感受巍峨的高山和婉转的流水,这种对形式美的认知是形成艺术美的前提。诚然,审美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学生最初的感知对象也不同,在教师讲解的缺位时这些仅仅是潜在的部分,基于此,做好形式美感的培育是实现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的一大方式。不同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也是有差别的,一些同学只能分辨基础色,另一些同学就能区分多种颜色,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美术课中通过初步讲解和实践,让学生懂得如何调配色彩,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察能力。例如,在学习《缤纷的色彩乐园》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借助颜料进行色彩调试,通过不同比例的基础色掺调出新的色彩,激发小学生对色彩的辨识能力,在动手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创造力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个人的感受和反应,这种因人而异的感受和反应受到个人审美理想的影响。三四年级的小学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关键时期,难以把握是非标准,也难以完全正确的辨别“美”与“丑”,在不同的审美判断下,学生的感受和反应也有不同。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需要集中美好的事物,通过让学生针对某一内容进行简单的创作,提升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

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而是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运用个人所掌握的技能去创造美。美术是离不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让孩子们充满审美创造力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美术课的审美创造活动需要以想象力为基础,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学生需要通过个人对色彩、对线条、对构图等多个方面的把握转无形想象为可视化的形象,运用个人的审美创造力做出蕴含“美”的美术作品。

小学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的结合是和新课程标准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创新,需要美术老师落实于教学实践当中。通过融入情感的审美教育,在鉴赏名人作品中激发小学生的审美体验,培育小学生的形式美感、审美理想和审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笑夷.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J].小学时代(教师),2010(01).

[2]肖中锋.谈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1(29).

[3]马滢.激发美术兴趣,培养审美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2).

作者:丘春苑

审美教育与美术教学论文 篇3:

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

摘 要:美术课的设置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一,美术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面向全体学生;其二,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中可以从欣赏、工艺、绘画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使美育与智育共进,达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美术教学在古希腊的教育里就被列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学科,美术课的设置在我国也有久远的历史。即使是重理轻文,一度把音体美当成“小三门”的时候,美术课仍然顽强地立于学校课程之林,原因就是它在教育的百花园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通过多种多样具有美感形式的教育手段和途径来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美术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形象的具体性、直观的生动性、感情的愉悦性。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不是为升入专业美术学校,而是经过有成效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智力和非智力诸因素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

展。这是一种审美素质的教育,它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美术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面向全体学生;其二,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现行美术大纲的试行,可以在美术教学中从欣赏、工艺、绘画三大课业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如在德育方面:欣赏一下《江山如此多娇》,那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观景物,那大气包举气象万千的绮丽风光,不正能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吗?欣赏一下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那朴拙雄厚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不正能引起青少年爱国之心的冲动和民族自豪感吗?

欣赏美术作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因为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艺术实践才能对美术创作和审美涉及的主体和客体、联想与记忆、直觉与思维、题材与形象、再现与表现、模仿与创造,情感的注入、对比、协调、平衡、呼应联系、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艺术法则、艺术趣味和艺术个性等许多问题有切身的审美体验。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的这些体验作用于他们的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等多种心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判断水平。

审美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塑造美、创造美的教育。通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好的美术作品的审美,同时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也能从中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画家的想法及所要体现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对作品以外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可以说,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起来的。审美过程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情感活动就不可能有审美活动。审美的情感体验集中地表现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中。审美准备和情感体验为审美教育奠定了广阔和牢固的基础,教师在审美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祖国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劳模人物及其事迹的社会美,艺术宝库中的艺术美,来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其感受美的能力。

在一次听课中,看见一班的同学围住一个水塔画素描。那水塔毫无美感而言,为什么要去画它呢?原来教师只是想教会学生如何画圆柱体,而忘了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还有一次,美术课上制作纸镜框,许多学生制作的作品没有美感,色彩搭配不和谐,与照片、图片不协调,这就达不到审美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自由创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但在评价这些多样化的习作时,必须注意审美原则的贯彻,这是最具体、最生动、最有效的美育。学生习作是否成功,要看是否美。对不够美的要加以指导,这就是美育。学生懂了改了,这就是提高。“同学们的作业都很好”之类的评语,不仅扼杀了差异,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美丑不分,审美能力也无从提高。

由此,我认为目前推行素质教育,对学生加强美育的教育尤为重要。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把高尚的审美情趣、对美的鉴赏和追求融入教育教学中,去感染学生、启迪学生、逐渐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使美育与智育共进,达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

(作者单位 河北省怀来县南水泉中学)

作者:王海龙

上一篇: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下一篇:CAN总线电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