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美术分析论文

2022-04-17

美术教学对于学生更好地继承传统艺术、推陈出新有着重要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之下,教育活动的开展有了更为明晰的教学目标,并且符合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其中在小学美术教学创新过程中,每个学生开始注重我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很多学校也尝试开设与传统艺术相关的美术课堂。本文主要以民间艺术为例,对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做进一步探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与美术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艺术与美术分析论文 篇1:

多媒体艺术与美术创作间的关系分析

摘 要:多媒体艺术与传统的艺术有所不同,是运用了渲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使得所创作的艺术虽然是非真实感创作的,却给人以真实的视觉效果。中国的美术历史悠久,美术作品的美学内涵丰富。要在美术创作中与多媒体艺术融合,就需要在两者之间选择最佳的契合点,以使美术艺术在创作中实现创新,且得以有效传播。文章针对多媒体艺术与美术创作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美术创作;关系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领域得以应用,使得多媒体艺术成为目前新的艺术形式。中国的美术不仅历史久远,而且美学的内涵非常丰富。特别是中国的美术创作中讲究意境之美,即神似而形不似,就需要在创作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中国的美术作品与西方的美术作品有所不同,西方的美术创作中,更讲究写实画法,所绘制的美术作品具有立体视觉效果。随着中国传播技术的发展,视觉艺术应运而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条件,即从原有的手绘转变为多媒体创作。应用多媒体绘图软件,在特定的数字虚拟空间中进行创作,不仅体现了美术的意境,而且使得美术作品呈现出立体视觉效果,美术艺术在网络上实现了传播。

一、关于多媒体艺术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不断地升级,而且出现了更多的类型,所涉及到的学科技术众多,诸如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在具体的应用中都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因此还涉及到自动化技术。各种新技术被研发出来,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不仅扩展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且应用技术创造的成果能够给人以新的体验。比如,传感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传感模式识别;全息技术用于制作全息图像,配合使用自然语言理解,使得多媒体空间被塑造为具有多种感觉的空间,可以实现目标跟踪,也可以应用动作通道传输手语信息;人与计算机系统之间互动,计算机就可以将人的面部表情、动作以及行为特征提取出来,形成互动体验的场景。在这样的科技环境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创作中,形成的多媒体艺术成为目前新的艺术形式。

在美术创作中应用交互式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将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充分运用起来,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美术创作。但是,虚拟空间可以与现实环境完全融合,使得虚拟与现实完全融合,形成具有真实感的仿真模拟环境,不仅可以将美术作品在这种特定的空间中呈现出来,还会使人进入到美术作品的空间中,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而且还可以与美术作品之间“互动”。这种全新的美术环境体验是对美术作品的新的欣赏形式。特别是一些已经失传的美术作品,或者这些美术作品仅仅有文字记载而没有作品实体,也会在这种多媒体技术塑造的空间中再现作品的创作流程,让参观者感受艺术的魅力。如果加入交互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传感系统就可以实现人机交换。这种应用多媒体技术塑造的艺术环境实现了实时监控,而且还可以在参观者进入到多媒体艺术环境中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根据参观者的要求进行反馈,可以深化参观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美术作品的欣赏者不再是单纯地欣赏作品,而是进入到多媒体艺术环境中参观作品,只要肢体动作,就可以对这种虚拟的美术环境予以控制,可以达到与虚拟现实的美术环境互动的作用,而使美术作品欣赏更具有趣味性。在这种交互式虚拟现实环境中,人与系统之间可以语言交流,融入到美术作品经过多媒体技术处理后所塑造的氛围中,产生虚拟的幻觉。多媒体艺术会使人跨越时空,为美术作品观赏者提供与作品互动的方式,使得美术作品欣賞变得妙趣横生,能够满足观赏者深入了解美术作品的愿望,美术艺术的传播也更具有现代感。

二、多媒体艺术对美术创作所发挥的促进作用

(一)多媒体艺术有助于美术创作的主动传播

美术创作中,要使得美术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就需要将创作理念注入其中,以使美术作品更富于内涵。美术创作如果按照传统的创作方式,往往是要实现创作内容和创作技术上的创新,但是在创作观念上由于没有与作品欣赏者之间建立沟通,就使得美术作品不被欣赏,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术信息没有准确传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艺术领域得以应用,在美术创作中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作,形成多媒体艺术,而且艺术成果可以在网络上传输。美术创作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在于,使用绘图软件进行美术创作,对于作品进行编制,主要包括的形式为数码录像形式、使用数码绘画技术进行编辑、采用数码摄像技术编辑,还可以将美术作品编辑为音频作品和视频技术等等。采用这种方式所创作的多媒体艺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作品进行传递。美术创作者还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行推销,使所创作的美术作品不再是静态呈现,而是做到了声情并茂,提升了美术艺术魅力。

(二)多媒体艺术有助于美术创作观念的转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美术创作中应用计算机可以提高创作质量和创作效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性在于,可以基于美术设计结构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处理,如果不满意还可以随时删除重新处理,使得美术创作实现个性化。信息技术带动人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取向也趋于个性化。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作,可以使得美术作品中注入全新的观念,形成新的视觉作品。美术创作需要灵感,互联网就宛如神经系统一般,可以在美术创作中进行引导,创作空间得以延伸。新技术环境下,美术作品的创作也需要适应环境的需求,以使观众对作品能够正确解读,进而接纳,使美术作品切实地成为传递文化内涵的载体。

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应用,就会使得美术作品流于形式而且缺乏内涵。美术创作需要灵感,这是美术的灵魂所在。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还要结合创作灵感,通过相互促进,形成的多媒体符合了时代的要求,还具有较高的审美层次。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创作的美术作品可以多样化呈现,作品的内容更为生动,而且观众也可以与美术创作者之间互动,间接地参与到美术创作中,这样的多媒体艺术具有时代感,且富于艺术感染力。

(三)多媒体艺术有助于促进美术创作中的互动

美术创作中,如果采用传统的创作形式,使得所创作的作品以平面呈现,观众被动地观看作品,从主观的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如果美术创作者仅仅以作品作为媒介与观众之间进行无声的交流,就难以实现创作思想的有效传递,观众对美术作品的解读也会受到价值观、知识素养以及生活背景等等的局限,导致解读上存在偏差,就无法正确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内涵。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作形成多媒体艺术形式,就打破了传统的美术创作形式和宣传模式,不需要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在互联网上的虚拟空间中与观众之间针对美术创作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使原有的单方面美术创作思想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交流。观众可以了解美术创作思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美术创作者可以对观众的审美取向充分了解,按照评价对美术作品采用技术操作的形式进行修改。互联网的作用下,美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充分互动而创作的多媒体美术艺术作品更会受到欢迎,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

(四)多媒体艺术有助于推进美术教育发展

在美术创作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所创作的多媒体艺术,应用于美术教育中,对美术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与教师充分互动,也可以与美术创作者互动,从而获得更多自己所需要的美术创作知识。对于美术教师而言,也会根据学生的知识需要具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学生无需在课堂、无需受到时间的限制就可以接受教育。学生在网络上就可以欣赏自己所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对作品下载后,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处理,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使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软件,可以进行远程教育,通过网络上充分互动,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艺术使得美术创作作品以多种形式呈现,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将美术作品处理为三维立体形式,配上音效,就使得作品声情并茂,互联网技术就可以将作品快速而准确地传输到制定处。多媒体艺术便利的传播方式,可以使观众与美术作品的创作者充分互动而理解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表达的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欣赏美术作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美術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的艺术领域中大放异彩。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信息技术得以普及,在美术创作中,多媒体技术得以应用,使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应用多媒体技术创作美术作品成为一种必然。在进行美术创作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美术创作形式被打破,在保留了基本结构造型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艺术,成为多媒体艺术中的重要内容。针对多媒体艺术与美术创作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庄一凡.多媒体课件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2]陈扬.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艺术教育,2014,(03):139-140.

[3]张淑华,于凤丽,冯东.民间艺术新型数字化传播途径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89-92.

[4]吴南妮.从艺术到多媒体艺术——多媒体艺术作品表达方式初探[J].美术大观,2014,(09):15-16.

[5]李颖.民国时期民俗文化的传播生态及其对当代艺术传播的启示[J].艺术百家,2013,(01):84-85.

[6]非真实感图形学—造型、绘制与动画技术[M].叶修梓,万华根,张引,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69-192.

[7]周伟业.化数为美:数字虚拟创作的美学思考[J].现代传播,2013,(04):63-65.

作者:杨玮亚

艺术与美术分析论文 篇2:

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分析

美术教学对于学生更好地继承传统艺术、推陈出新有着重要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之下,教育活动的开展有了更为明晰的教学目标,并且符合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其中在小学美术教学创新过程中,每个学生开始注重我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很多学校也尝试开设与传统艺术相关的美术课堂。本文主要以民间艺术为例,对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做进一步探究。

实际上,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参与美术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展,因此只有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才可以实现民间艺术同美术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学生逐渐走进民间艺术,参与到民间艺术实践活动当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使得民间艺术在小学生当中生根发芽,实现传承发展的目标。

民间艺术引入美术课堂的意义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入民间艺术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民间艺术的了解,增进对艺术的认知,扩展艺术视野,通过学习知识提升艺术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民间艺术的正确认知,对民间艺术形成恰当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实现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发展策略

引导学生了解丰富的民间艺术知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很多民间艺术由于各种原因,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间艺术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艺术受到人们的喜欢,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学习和继承这些艺术。可以说民间艺术彰显的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美术课堂进行民间艺术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掌握更多的艺术知识,提升学生的艺术学习能力。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一是组织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民间艺术。单纯的知识讲解不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民间艺术展览,让学生对传统的陶瓷艺术、绘画艺术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而且开展现场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并且可以开阔自身眼界,进一步了解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

二是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对民间艺术相关视频进行观看,让学生充分感知到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加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通过长期的教学尝试,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循序渐进,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民间艺术,逐渐提升小学生对民间艺术知识的掌握能力。

提升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

艺术欣赏力是学生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艺术欣赏力的培养,尤其是在民间艺术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我国有很多民间艺术看似其貌不扬,实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民间艺术形式多样,也会使得学生无法对其进行分辨。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关联教学法的应用。例如在欣赏水墨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什么样的绘画作品才是好作品,才是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学生们会说出很多特征,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几幅同类型的水墨画作品,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判断、分析哪一幅作品是大家之作,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对于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进行课堂引导,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作品判断能力。

二是注重趣味课堂的打造,教师在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趣味小活动,例如开展趣味知识问答比赛,结合各类民间艺术作品,设置一些趣味问答比赛,让学生参与到比赛当中。在比赛结束后,可以设置一些奖项,例如最佳表现奖、最佳进步奖等,让学生们在比赛中得到肯定,能学习更多关于民间艺术的综合知识,并且可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判断。

组织开展民间艺术实践活动

很多民间艺术都适合小学生来学习实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会民间艺术制作的乐趣。在课堂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传统剪纸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剪纸課堂学习到一些简单的剪纸技巧,并且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剪纸作品,让他们体验到剪纸的乐趣所在。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校申请,与一些陶瓷生产厂家合作,让学生参观当地陶瓷厂或者陶艺馆,让学生们亲自体验制作陶瓷的过程。

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小学生会逐渐喜爱民间艺术,并且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艺技能,这有利于实现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学校提升重视程度,注重相关课程的开展,让学生不断深化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增强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在今后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

作者:连丽惠

艺术与美术分析论文 篇3:

艺术创作中美术创作的方法分析与形式流变

摘 要:美术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与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规律而体系的创作方法。艺术家可以从创作主题、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这些方面选择和调整自己的创作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的创作方法形式也经历了一代代更迭变幻,但不管怎么变,都要符合“艺术”这一基本内核。

关键词:艺术创作 创作主题 艺术形象 风格

一、艺术创作中美术创作的流程

一般来说,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艺术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从而进行主观的研究、分析和选择,进而对生活素材加工和提炼,塑造出艺术形象,最后创作出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步骤一般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如颜料、水墨、雕塑泥等)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艺术家拥有极高的艺术审美甄别能力和高超的驾驭艺术材料的技法。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美术创作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也类属于同样的创作过程。艺术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提炼、升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也就是画家,是美术创作主體,其思想倾向、生活积累、性格气质、个人艺术修养等这些主观因素是其开展美术创作并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可以说,优秀的美术创作的诞生,不仅需要艺术家自身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受,而且同时艺术家自身也要掌握与其作品相匹配的良好的艺术创作方法。而在漫长的美术史历程中,有无数艺术大师为更好地让美术作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动向,身体力行地推动着美术创作方法的一代又一代变革,最终,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美术史。

二、艺术创作中的美术创作方法

任何一种艺术的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美术也不例外。艺术创作方法是艺术创作中的一条核心线,而艺术创作方法就是围绕核心运动的分子。在一张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一定有其自己遵循的创作方法,这个创作方法可能是习惯使然,也可能是主观为之,但其一定会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会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一直秉持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会让其在创作过程中对这个画面的进程把控得胸有成竹。最典型的莫过于古典风格的绘画大师们,他们在创作过程极为严谨而理性地遵循着每一个绘画的步骤,对于细节和结构的描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力求最大化真实又细腻地描绘出想表达的场景。

而相反,如果一张美术作品在创作时毫无章法,纵然可能技巧熟练高超,但整个作品如果细细品来是经不起推敲的。同样的,一个艺术家可以采用看似极为简易直白的创作语言,但只要拥有符合其创作理念和意识的创作方法,一样可以创造出具有深刻意义的艺术作品。如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尚的代表作《泉》,就是艺术家购买的一个非常普通的标准工业化生产的小便池,但这一作品的出现,直接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对传统的艺术概念表达了强烈的嘲讽并将艺术的概念与生活现成品相结合,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标志着生活与艺术不再那么泾渭分明。

尽管在美术创作中风格可以百种多样,但同时也遵循着最基本的原则,也就是最核心的艺术创作方法,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首先,是关于创作题材的选择。艺术家一开始在充分的想象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下选择出即将创作的题材,这个题材,可以平凡,亦可以非凡。历史上有诸多的以农民为创作题材的画家用最平凡的劳动人民为题材创作出了意义非凡的艺术作品,如著名巡回画派代表画家列宾创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绘制了大量农村生活场景的尼德兰现实主义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等。题材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一件艺术作品主题的高度。

其次,就是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创作主题决定后,艺术家就要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物象或者自行创造一个形象进行描绘,但不论是哪一种,都需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处理和加工,这样才能创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一味地根据现实照搬照抄不是绘画,艺术形象不是自然的翻版。而这个艺术形象,无论真实还是虚拟,无论典型还是平凡,都需要满足一点:传神。东晋画家顾恺之最早提出了“以形写神”的概念,极其强调绘画要能表现人物的神韵风貌。其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极其注重对于人物神态的描绘,显示了魏晋女性浓郁的生活气息,将当时女官们雍容华贵、妩媚优美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真实而感人的艺术形象的刻画往往能更好地展现出艺术家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产生强烈的持续的感人的力量。

最后,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历史上优秀的绘画大师,都拥有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所谓风格,无非是作品所显示的一种格调、气派,这一点往往与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密切联系的题材、主题的特殊性特别是表现方式的习惯性有着极大关联,因此一个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往往都有着一种相似的基调。但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是能够做到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个人风格做出相应的调节和适应的。如果风格一直一成不变,就容易流于形式和僵化。如达芬奇,在创作晚期的时候就渐渐陷入一味的“蒙娜丽莎”式的模式之中变得俗套。创作风格的多样化能够更好地为创造优秀的艺术形象服务;同时,也不要孤立地强调风格的多样性和个性,这会使得艺术创作变得表面而肤浅,而且脱离实际生活。

三、美术创作方法形式的演变

纵观整个美术史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都在不断推动着绘画这一艺术无论是从表达的内容还是创作的技法等方面更好地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艺术本质上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同时又能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或进或退的反作用。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进步,而且甚至能感受到整个人类文明的精神内核——对“真善美”的无尽追求和对人性的光辉的呐喊。

在经历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时期后,一批勇敢而向往人文主义的开拓者出现了,他们就是来自“文艺复兴”的斗士。他们以文字或画笔为工具,呼吁人们挣脱沉重的镣铐,正视自己生而为人的权利,主张人首先要成其为人。他们主张欣赏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单纯的崇高,静穆的伟大”,重视“人”这个词的分量,力争将当时“神”的艺术变成“人”的艺术。给充斥着宗教画的日益呆板僵化的画坛带来了鼓吹人性和自由的号角。在他们的笔下,画中人物的形象开始富有生气,题材的选择慢慢不再拘泥死板。在“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笔下,那些圣母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像是优美高雅而且散发着温柔母性的少妇。这场文艺变革不仅开创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先河,而且奠定了西方绘画的再现式表达基础。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当时政治因素的失败,其鼓吹的理性王国也渐渐暴露出名不副实的真面目。知识分子们开始对当时权威的古典主义感到失望,比起虚伪的理性主义,他们更渴望一种能够带领人民走向自由、追求理想的充满希望与朝气的艺术,于是浪漫主义美术应运而生了。浪漫主义美术的主题往往宏大到甚至夸张,多以鼓舞人心的革命历史题材和美好壮丽的大自然为主。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不再强调理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性和想象力。在作画手法上,被古典主义所重视的素描的地位开始被拉下神坛,画家将注意力集中在色彩对整个画面氛围的萦绕。正如著名的浪漫主义代表作《自由领导人民》一样,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一个半裸的年轻女子在战场冲锋陷阵,只可能是画家的创意幻想。而这种幻想,正是基于艺术家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能有所改变的希望。

继浪漫主义的风靡之后,有一群艺术家开始对一味追求幻想至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感到厌倦,他们开始把艺术的目光投射到自然上,主张艺术的返璞归真,于是以写实的手法为基调创造了现实主义美术。现实主义在题材上抛弃了新古典主义的神话传说与古代英雄人物、浪漫主义的中世纪传奇、异国情调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将眼光指向大自然和现实生活,尤其着重描绘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深入拓展了艺术创作的题材范围。而在艺术表现上,它重视自然美、真实美,以写实手法如实地描绘大自然和反映现实生活,倡导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对普通人生活的关切。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赞美自然、歌颂劳动的伟大作品,为大自然和朴实的劳动者们谱写着深情的赞歌。

随着工业革命逐渐发展成为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带来的社会变迁,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开始做出更多方面的探索,如与机器化生产有着直接关联的立体主义、结构主义,以及由现代批量化工业生产设计而诞生的波普艺术,至此,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被彻底打破。同时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人们对未来感到虚无、哀伤、失望和迷茫,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对人的情绪展现了更多的重视,甚至仅仅表达情绪而已,如蒙克的作品《呐喊》。在这种战后情绪的笼罩和西方写实主义发展的饱和,也有一部分艺术家主张颠覆传统,全盘否定,如前文提到的达达主义,积极为艺术的发展探索更多形式。尽管现代主义有其过于剑走偏锋之嫌,现在艺术界也对于现代主义的价值有诸多争议,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艺术是对人们心灵世界的高级审美表达,在这一点上,现代主义美术是纯粹而大胆的。

结语

艺术创作方法在具体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的运用既是理性的,同时又是感性的。方法是可以有规律可循的,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不能仅仅靠创作者所熟悉的规律,因为艺术始终不是工业流水线的产品可以复制粘贴。我们既要不断努力提高技术层面等创作的硬性需要,但同时也审时度势地提高艺术创作的意识层面内容,形成自身的艺术创作方法体系,不断完善和创新。艺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和进步,艺术创作方法作为艺术创作时的重要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艺术家终其一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朝闻.新艺术创作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 彭锋.艺术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3] 诸迪,鲁燕生,于冰,韦秀玉译.西方美术大师绘画技法[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4] 季海洋.“意大利超前卫艺术”创作态度的后现代特征[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作 者: 刘平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雕塑和油画创作。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作者:刘平一

上一篇:艺术的价值探讨论文下一篇:图书馆公共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