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2022-04-28

摘要: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问题是贯穿于该专业本科教育的关键问题。文章在阐述学校办学理念及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从四方面提出了该模式下的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以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企业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的无缝对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摘要:当前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如何解决营销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相适应、营销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这两个突出问题,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也是机遇。

关键词:营销专业;质量保证;构建

一、构建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原则

(一)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教育上,首先要求我们在专业教育上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能力为本,以学生的就业导向为准,以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为绳。关心学生之关心,尊重学生之尊重,爱护学生之爱护。其次,要求我们培养有利于国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科教才能兴国。教育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和整体素质以及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最后,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教育革新和创新,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要求的接班人。

(二)遵循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党在一定阶段提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总的发展方向和方针。我党十八大提出的最新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教育的办学必须遵循党的教育方针。

(三)按照应用型本科教育内在规律办学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按照规律来,事物的发展才会顺利。教育本身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因此,营销专业进行人才培养保证体系构建的时候,必须按照教育的规律来办事。

(四)体现系统性与持续性

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系统,具有典型的系统性。同时人才培养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而带来了专业人才能力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营销专人人才的培养应该具有能力发展方面的可持续性。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论基础

考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的质量保障内涵,我们认为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为了保证特定质量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拥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的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对有效培养市场需要的营销人才具有规范和引导的重要作用。

ISO9000质量体系认为,健全的质量体系应该有5个方面的组成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质量体系的组织结构、质量体系的职责、质量体系的程序、质量体系的过程和质量体系的资源。

良好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有效开展活动的基础。没有组织结构的组织,就是无政府状态。组织通过结构的确立,可以分清责任,落实责任,把组织的力量统一到实现组织目标上。

程序是一系列行为的集合,往往被认为是实现某种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方法或途径。通过程序控制,可以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过程是事务发展的所有经历。ISO9000质量体系认为,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管理是不科学的管理、是不合理的管理,是不健全的管理,是低层次和难以持久的管理。我们只有将过程中的所有节点进行实时管理,才可能得到期望中德结果。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对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管理,才能真正完成对产品质量的监控。

资源通常指的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严格来说资源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和诠释。出发点不同,资源的内涵就有所不同。管理学中资源,是指完成某个任务或者目标,企业所应该具备的条件。从ISO9000质量体系的角度来讲,资源就是控制质量高低所需要的一切工具和材料。

三、构建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几个注意事项

(一)事前控制,学情分析,因材施教

事前控制本质上说的是对生源的选择问题,对生源的选择不能被定接受,而应该主动地选择。例如自主招生、单独招生等招生改革措施应该大力的支持和鼓励。通过严格掌握和执行市场营销专业招生录取标准、通过新生的个性化分析,根据他们的特长、性格、学习能力、兴趣点等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和培训。

(二)过程控制,形成性评价,及时纠偏

基于管理学的理论,我们认为由于教育服务的“产品质量”具有不易测量性,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过程控制进行及时改善和纠正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时间节点管理不同,过程控制可以分为适时控制和实时控制两种。其中适时控制往往是在“正确时间”的及时纠偏;而实时控制则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开展监管工作,开展修正和改偏行动。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第三方专业评估、日常教学检查、期中测评、学生评价、督导评教、学生座谈、教师座谈等过程控制活动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反馈控制,及时跟进

教学质量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需要不断的革新。反馈控制,是持续改进,持续革新的动力。通过反馈控制,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快、更及时的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调整和改进。

四、构建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专业建设执行机构

专业建设需要执行机构来领导。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执行机构在设立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如何设置才能达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的思想,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满意为方向,开展专业建设执行机构的组织建设。主要内容是建立执行机构的组织框架和确定各框架节点的职责。

(二)落实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推行目标管理

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我们对专业教学、校企合作、专业影响力、专业对口就业率等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的质量设计合质量控制。专业教学中需要全面管理的内容很多,比如师资的配备。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好师资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这里既有全职师资也包括兼职的、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师资。校企合作是营销专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全面地管理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发展,有利于提高该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专业影响力指的是该专业在教育界和行业里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全面收集和展示营销专业的能力,有利于对专业的社会影响力进行及时的修正和部队的提升。专业对口率说的是营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次找工作,跟营销专业的对口程度。该对口率的多少,对营销专业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把该指标内容专业建设的达标指标中。通过指标数据赋予的方式,通过达标数据的达标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控和管理。

目标管理要求我们在开展营销专业建设工作的时候,通过设定一个个目标以及目标完成的时间,来对专业建设进行有效的内容管理和效率管理。目标管理有效提高专业建设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建立和落实过程管理

1.完善教学监控制度。教学监控制度是完成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营销专业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成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馈等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服务。

2.完善学习监控制度。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成长。教学的效果通过学生得到呈现。学习监控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对学习的受益对象进行实时的帮助和指导。

(四)进一步制定和落实“持续改进”措施

1.落实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对营销专业教学水平的评价可以有效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的教学问题、专业教学设备配置问题等。然后通过对发现问题的分析,开展解决问题的工作,从而有效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2.完善学习评价制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营销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学习一直困扰这我们的营销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评价制度的建立,通过学习评价指标的细化,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进行纠正,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学习能力。

3.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学生的培养效果,不仅仅是学校的考试成绩。对于营销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时候要看用人单位的评价。因此建立营销专业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通过收集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使用意见,有利于该专业跟市场的真正接轨。学校根据企业对营销专业毕业生的使用反馈,可以及时的收集企业的用工需求,及时调整办学的重点和培养方向。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因此该专业要求师资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素质老师的培养,一方面是内部的教师培训,通过老师短期挂职或者参加国培德方式。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或一线的营销骨干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张红延.面向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2).

[2]王春玲.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系统的思考和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

作者:高玲玲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篇2:

论培养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职业素养

摘 要: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问题是贯穿于该专业本科教育的关键问题。文章在阐述学校办学理念及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从四方面提出了该模式下的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以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企业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市场营销专业 职业素养

文献标识码:A

黑龙江科技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三大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了“两强一好”即: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大学生德育与管理相结合效果好的人才培养特色。

在培养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以大工程背景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依托,以全程职业营销技能训练为重点,通过强化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以及GMAT营销资质认证培训等,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营销岗位适应能力,在本科层次率先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四年制的本科院校,前三年在校内完成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等内容,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完成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综合实践训练,并针对顶岗实习中现的企业营销问题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毕业论文。该模式以全程发展技能实践为核心,建立校企合作,探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衔接学习与实践、实践与就业的关系,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该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实效,形成了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特色。最近两届毕业生中的试点就业率高达100%。学生们从业于大型的家电制造企业以及食品加工企业,还有一部分学生从事服务营销相关的工作。这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办学方针的指导。从特色专业建设的角度而言,更是市场营销专业在日常教学中贯彻执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素养培养的成果。

一、“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技能为基础,以校企联合为手段,协作就业为目标,全方位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各种实践基地,探索顶岗实习、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双证制等多种指向就业的教学手段,形成毕业即就业的培养模式。通过认识实习基地,企业现场人员的讲解,使学生获得专业的感性认识;聘请企业经理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讲授专业实战课程;第四学期通过课程置换,深入实践基地完成企业营销策划书,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职业认证考试,获得中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职业资格认证(GMAT);最后一年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校要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共同组成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规范相关的制度,并由企业相关专业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出联合指导计划书和培训方案,針对企业实际为学生选择课程设计题目;最后就企业营销问题完成毕业论文,优秀学生可与企业签订协议,实现就业。

二、“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素养培养方式

1.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更教育教学理念。“3+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打破常规,将学生真正推向社会,与市场需求接轨。这之中的核心环节是职业分析,此项工作的进行必须要与企业具体工作紧密结合,不能照搬照抄或是凭空想象。通过企业的工作分析和专业教师探讨的职业分析,了解企业一线工作的实际具体要求,收集第一手的资料。特别要注意相应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这样,就可以知己知彼,在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可以有的放矢地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具体要求嵌入其中,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挑战。为此,营销专业学生、教师都要切实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高“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质量。通过专业讲座,课堂教学渗透,获得学生理解、支持和配合;通过专业调研、座谈会、经验交流等形式,使教师认识到位,提高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2.课程建设要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在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过程中,要体现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在构建专业课程的体系架构以后,要开发和建设每一门专业课程标准,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这当中要求每门课程的建设都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方案,从每门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入手制定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系统性的职业素养培养计划。对需要反复训练而形成的职业行为习惯,要在每门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得到体现。对专业岗位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要在不同课程标准建设时统一标准,各门课程按照一致的要求规范学生,达到反复强化形成内化意识的效果。

该体系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从浙江义乌商学院的“淘宝实验班”的做法中得到了启示,在《服务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网络营销学》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实际指导学生的创业相结合,学生们自主创业,合作开设了实体店面和淘宝小店,在同学中反映强烈。真正学以致用,积极性很高。

3.专业实验条件与实训基地建设要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3+1”人才培养模式下,要开展各种实训项目,必须加强营销实验室建设,选用营销主干课程实训软件,开设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人员推销、销售管理、市场调查和预测、广告策划与管理、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等课程实训,要保证实验员和教师的指导水平;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除了硬件建设以外要特别重视实训基地的软环境建设,从制定实训活动的规章制度、设置与管理实训课程、营造实训室职业文化环境、实训课程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考虑和体现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实习基地建设是“3+1”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动员各种力量建成5~8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一些分散性的实习单位,制定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的各种制度,包括安全教育制度、保密制度、带队与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践管理制度、学习成绩考核与评定制度与登记备案制度等,规范学生的行为,使顶岗实习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在可行的条件下,要借鉴企业制度的要求,将企业岗位工作制度移植到学校,使校内外实训活动的制度要求相衔接,统一标准,减少学生校内外实训的距离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实习环境,进而适应职业岗位工作要求。

在此,还要特别指出,专业的实训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程内的实训环节要在要求上、制度规范上尽可能地做到统一化、标准化。即每门课程的实训部分以及每一门实训课程在对学生职业的要求上都具有一致的部分,这些部分就是需要学生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通过多门课程的反复强化,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养成职业习惯、树立职业意识、具备职业道德的目的。

4.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及建设要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虽然各高校都大力推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真正意义的“双师”是很少的,通常只是某某老师取得了职业资格证而已。那种既是企业里掌握营销实践真谛的实践专家,又是高校里具有理论水平的高师实在太少。从企业里请兼职教师也困难重重,原因是:第一,目前还没有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的政策,因而缺少必要的环境支持;第二,企业里的实践专家们通常营销理论水平有限;第三,兼职教师的时间有限,经常影响教学的正常组织和教学计划的实施。

解决师资问题的途径有以下三种:第一,是教师的引进和聘用。这就要求有关单位做好工作分析的工作,确认该专业需要配备什么样的教师,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如何界定。在肯定包容教师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选择积极进步,饱含“正能量”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第二,是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教师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接受外部培訓,一方面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提高个人思想素质。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到高校“盯课”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专业技能,使教师能够真正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中体现的职业素养要求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第三,是对教师的激励和考核。可以减少工作量的限制,鼓励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成长为“大师”。对于效果突出的,给予奖励。反之,对于不按照有关要求履行职能的,采取必要的措施惩治或者督促其改进,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基本的人文保障。

总之,该专业在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充分发挥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联动效应,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这有利于学生全面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企业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的无缝对接。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管理类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宋彧,王轲柱.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2.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3.刘篪.从营销专业建设入手培养学生营销职业素养.[J].市场营销导刊,2009(6)

4.马颖,张好东.论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化教育.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

作者:桑红莉 张凤武 唐凯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篇3:

“匠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研究

【摘要】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基地徒有虚名,严重影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实习基地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本文从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培养“匠人”的视角,以黄淮学院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为例,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实习基地;集团+阶梯模式

【基金项目】黄淮学院教改项目“黄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XJGLX0701)阶段性成果。

市场营销专业因其贴进市场,就业面广的特点,成为大多数高校开设的专业。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做到与市场对接,学营销的不能做营销,或者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训后才能真正上岗。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忽视实践教学环节造成的。近几年来许多地方高校在向应用型转型中,在学制设计方面采取“3+1”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学习专业课,第四年在校外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这一转变对实习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多数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却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一、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实践教学模块增设,轻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在推进转型过程中,各个学校争先恐后的“创新”,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增加实践教学模块。从理论上讲,如此“科学合理”的体系构建应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具有真才实学、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合格人才,可我们毕业生的表现实在难以让用人單位满意。其原因是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只注重在培养方案中构建各类实践教学模块,轻视或忽视这些教学模块的教学条件建设,最为突出的就是实习基地建设。个别高校为了显示其转型成果,与一二百家企业签订所谓的合作协议,其实质就是一纸协议,所谓的合作单位95%以上不接受学生实习。

(二)自主打工替代专业实习

由于社会经济组织和形势的变化,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组织实习的模式难以开展,许多院校并没有认真分析研究,积极探寻有组织实习的路子。大部分实行“3+1”学制的地方高校,学生大三学习结束后,就放任学生去社会上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其实质就是学生自主“打工”。为了应付各类评估或检查,实习结束时教师学生一起编造实习材料。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几乎没有集中安排实习的情况。如此实习可能会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所学专业及行业工作性质的理解,更谈不上通过实习强化专业技能的目的。

(三)双师型师资缺乏,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

近十五年以来,我国本科高校数量增加迅速,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张,师资需求增大。近几年地方高校一方面大张旗鼓的向应用型转型,另一方面在引进教师时又一厢情愿的引进博士。这些教师大多有理论知识,而实践知识相对缺乏。虽然目前很多学校都重视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可是考个执业资格证并不能代表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特别是市场营销专业,对实践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的特点制约了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所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当然也不能达到要求。

(四)经费投入缺失

从各高校的情况看,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缺失。大多数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经费方面投入不足,甚至为零。企业接收实习学生只是把学生作为打工仔来使用,学校没有从专业教学的高度去认识实习,加强经费投入。更有甚者,有些院校的个别专业甚至成为院系创收工具。例如有些学校的旅游专业、电子等专业,企业有大量的岗位需求,为了引进学生,在与学校签署协议外,给予院系所谓的管理费。这不仅不利于实习基地的建设,反而助长高校的贪腐行为的滋生。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对策

(一)提高认识,树立“匠人”意识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是懂理论、会技术、能做事的应用型新型人才,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而且更能接近市场。可以说与现在国家倡导“匠人”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学校应该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重中之重应在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基地是其重要内容。市场营销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因此,应和其他工科专业一样,注意学生操作技能和“匠人”精神的培养,这才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集团+阶梯”建设模式

市场营销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训练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企业规模太小、业务太单一,无法满足专业实习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黄淮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提出来“集团+阶梯”的建设模式。“集团化”是指在选择实习基地时避免以往的单一与某一个企业合作的模式,而是适应现代产业集中布局的特点,与产业集聚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管理部门联合协作,与区内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各个企业申报岗位需求,学校按学生意向选派。这样一来,一方面不仅可以满足市场营销专业的需求,也可满足其他专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生技能多样化、综合性训练的要求。“阶梯式”是指学校在与当地合作的基础上,同时在省会城市、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通过上述的合作模式,从当地企业中选取一部分作为实习基地。选取的企业规模上要越来越大了,业务层次要越来越高。学生在本地实习基地通过一到两个月实习之后,学校要从下一个层次选取优秀的学生到高一层次实习基地实习,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铺就通道,也为学生在每一个层次努力学习,认真实践、不断提升提供发展空间。黄淮学院近几年的实践已初见成效。

(三)注重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

大多数高校学生实习过程中,广泛存在学生去实习单位前根本不清楚学生能够得到哪些训练,更不清楚企业如何训练和标准。因此,在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必须加强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在实践过程中,黄淮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各集聚区和管委会在向区内企业发表实习学生信息时,要求企业提供所需岗位信息,以及岗位技能的要求与考核办法。学校派实习生时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习结束时按方案要求来考核。作为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也在实践中与企业一起制定和完善各岗位学生实习的内容和标准,逐步形成企业和学校共用《学生实习指导手册》。如此一来,实习就成为真正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教学活动。

(四)注重对实习基地和指导教师的过程考核

对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一是健全学校规章制度。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实现实践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学校或院系应加强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与管理。学校或院系每年年初应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制订实践教学基地工作计划;年末要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将计划和总结报相关管理部门备案。二是注重专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和激励。完善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选送、选派机制,通过制定政策,在工作量、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引导教师主动参加实践教学活动。三是对实习基地和指导教师定期进行评估。学校或学院应定期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检查评估。对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应会同实践教学基地及时整改或调整。对于实践教学效果好的单位应该给与奖励。奖励方式可以是向这些单位优先选送毕业生,也可以给予单位物质奖励。对于指导教师制定科学的考核实践教学效果的办法,使学生、主管領导、同行、专家一起参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效果的考核,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五)加强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实践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在今后的转型过程中,学校不仅要把实习基地建设经费和学生实习经费列入年度预算,更要明确经费的使用办法及考核办法。彻底打破现存在于学生中的实习就是打工挣学费,实习就是放羊的思想和做法。通过充分经费投入是校外实习成为整个人才培养的有机整体,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学生正真成为某一领域的“匠人”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东红,薄彩香.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3:(:7)

[2] 刘金荣.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内涵建设的思考[J].天中学刊,2012:(2)

[3] 王亮等.市场营销专业“三维一体”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5)

[4]葛梅.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下旬刊

作者简介:

陈香(1980-),女,河南遂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市场营销研究。

刘金荣(1970-),男,河南遂平人,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教学研究。

作者:陈香 刘金荣

上一篇:我国中医药高校成人教育论文下一篇:工商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