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

2022-04-27

[摘要]为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服务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能力本位教育的职业化价值取向,树立职业化教育理念,借鉴并运用职业化管理模式及思维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化教育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 篇1:

转型:实现省属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摘 要]省属示范性软件学院是追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产物,而“转型发展”为其准确定位提供了政策依据。无论是学院创建目的、所处的位置、办学资金及与企业合作的基础,都有着转型发展的良好条件。通过更准确地把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深化利益相关者的融合,强化双能型师资队伍,改革和落实技术型人才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尽快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将成为学院实现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转型;示范性软件学院;校企融合;应用技术型

当2014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后,一时间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为什么转型?”“为什么是我们转?”“向何处转型?”以及“如何转型?”等深层次问题更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作为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更加关注的问题是转型应如何落地和如何通过转型使学院加快发展的问题,这是因为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就是转型发展的产物。尽管教育部所属高校的软件学院纷纷向高端发展,但省属示范性软件学院始终以培养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事的就是高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因此,转型决定的出台恰好为省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发展指出了确切、具体的方向,也奠定了政策基础。

一、良好的契合度和坚实的基础

尽管在先期转型的高校中,独立学院占有较大比重,但转型突出的是“应用型和地方性”的教育理念,这与省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创建初衷完全吻合。省属软件学院在创建初期通常具有企业的背景,尽管这种校企共建可能并未落到实处。在软件学院建院以来,包括本校在内的各省属示范性软件学院在应用型发展的道路上都进行了诸多尝试,包括与企业的合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订单培养以及工程化的师资队伍建设等,取得了不少成效。不过,这些成果通常是片面的、局部的,还缺少一般性的成功案例,也达不到应用技术型的高度。这一方面囿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更重要的原因是推动高校的分类发展必须形成国家战略,这是由我国高校公立性和政府主导性的特殊体制决定的。只有在明确且适当的顶层设计下,才有可能为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营造出合适的环境,而应用型大学转型战略为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于一般省属软件学院来说,转型的意义更为深远。

首先,软件学院在应用型发展道路上尝试较早,与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合作较其他专业紧密,具有基础上的优势,转型发展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的扩展、深入和升华。同时,软件学院的高收费政策为开展校企合作、顾及企业利益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其次,软件学院主要以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计算机类专业为主,是高校在校生最多的、技术发展和变化最快的专业之一,也是明显应以技术而非科学为着眼点的专业群。因此,尽快进行发展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摆脱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突出专业特色,更好地应对社会需求及变化,既符合学院、专业特点,也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代表性。

其三,应用技术型转型可以更好地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吻合,因为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尤其是,这种发展目标和要求与大多数省属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及学校的底蕴、教师的特长更为吻合。

其四,软件学院并非独立学院,而是根植于母体高校中,这使得学院与教学研究型母校聯系紧密,容易从母校获取科学研究支持并保持其向上游发展的基础,保持现代职业教育与研究型学术教育之间的道路畅通。

总之,对于省属示范性软件学院,尽早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的研究和探索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急需的。通过转型,更加准确地对自身进行定位和确定发展目标,将自身置于产业、行业的发展中,获取和充分利用企业、政府的资源,完成针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的创新认识和再创造,对整个学院、专业的发展、提高和特色化建设都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多方合力”是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分类尚不清晰,但至少存在两种类型,即以学术、学科为核心的学科逻辑模式和以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中心的高素质技能型模式。在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将创新思想或技术快速转化成为生产力并服务于社会,也更需要两种类型的有力结合者——应用技术型,以便能够把最新、最有效的科学发现、科技发明按照市场要求转化为技术工艺体系,进而形成产品,将学术结合市场岗位实现更好的融合和再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是基于技术逻辑的,为了完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从技术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划分专业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基于知识应用导向设置课程,重点了解“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理论?”“掌握这个理论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什么?”。这三种类型为高校的分类提供了指导,从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意愿取向上说,省属示范性软件学院恰好应定位于中间的类型。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应该是双能型(双师型)的。教师除了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要有充分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实践指导的能力。同时,教师要遵循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要采用“课堂+现场实践”而不能仅是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人才培养。在明确应用技术型的人才要求和定位后就会发现,限于目前高校的实际状况,这种类型的人才培养难以通过高校自身来完成。尽管高校具有根据一定目标、有组织地集中传授知识的优势,但企业更具有面向生产实际、了解技术及岗位需求的环境优势。二者优势的结合不仅能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效能,也能从根本上改变和优化人才培养的方式。因此,校企合作所构成的教育系统才是完善的教育系统。更广泛地说,高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应该从组织形式、环境构成及育人机制上与社会广泛合作,培养过程应该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责任共担、全程参与、深度融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三、转型要围绕轴心解决问题

尽管存在着制约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尤其是观念上的转变以及相关政策上的缺失,但高校可以通过主动追求、探索实现有效的转型,并促进内、外环境的形成。总体上来说,转型需要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一)重构利益相关者深度融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通过与企业、行业、政府以及社会的密切合作,理解行业、企业需求,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争取政府的资源优势,确定人才规格,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里一个不可避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吸引企业参与学校的合作呢?答案是利益。企业与高校是两类完全不同的团体,追逐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因此,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企业就要从学校、政府或者社会得到利益,这种利益可能是直接的经济利益,也可能是人才、政策、社会声望等方面的间接利益。但在现阶段,前者的吸引力远大于后者。而转型发展的目标促使学校不仅要思考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更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割舍学校的部分短期利益来换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改革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技术应用性

课程改革要以能力导向为理论基础,依据技术逻辑梳理关键能力,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培养专业技术岗位核心能力的完整性和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改革的目的是使之能够满足培养既有较好理论素养,了解有效的理论、先进的技术,又熟悉生产一线要求,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应用适当理论提供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面对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工作变化,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人才的要求。

(三)改革教学安排,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的应用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于实践。改革教学安排不是指简单的增加实践,而是指实践内容的真实性、引导性和启发性,尤其是生产实际、软件开发中产生的真实项目,强调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合适理论和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

(四)建设双能型结构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依赖于师资队伍,尽管近年来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但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到企业锻炼常流于形式,这不仅是一个观念或觉悟的问题。为此,首先要改革教师的评价机制,包括水平、晋级、评职等,这是促使教师向双能型方向发展的根本。其次,要建立相关制度,采取专职、兼职、短期聘任等多种方式组成学校、企业、管理等多方面人才组成的“混合型”教师队伍。

(五)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对学科型人才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知识的掌握程度,且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而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必须建立相应的能力评价体系。其除了反映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外,重点完成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选择和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项目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表达与沟通协调能力等的评价。由于这些能力的获取、提高和评价更多地来自于实践和过程,因此,要形成多元、合理、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四、结语

从从事教学及教学管理者的双重角度考虑,我们认为“转型发展”与“卓越计划”、“工程专业认证”等国家倡导或推行的計划均有不同。尽管这些计划之间并无内在冲突,甚至部分目标相近,但转型发展是对社会需求与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更深层次的认识,不仅有助于解决高等学校同质化、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更有利于高校本身的明确定位和特色发展。基于上述认识,结合辽宁省教学改革立项,我们在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与学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转型改革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认为,迅速推进省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转型,实现更紧密的校企融合,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能够有力地促进高校本身的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学院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小虎.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兼谈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1-5.

[2] 傅大友.新建期应用型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22-27.

[3] 郭文莉.转型与建构: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4):25-33.

[4] 李家伟.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专业建设与实践研究——以武昌工学院机制专业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5(2): 35-42.

[5] 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思考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22.

[6] 张千友. 转型发展中地方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以西昌学院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136-139.

[7] 陈正权,朱德全.转型与构建:应用型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4R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5(4):34-39.

[8] 柳友荣.英国新大学运动及其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8):94-99.

[9] 张兄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责任共担”机制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27-133.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牛连强 邵中

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 篇2:

基于应用型本科职业化教育模式的再思考

[摘要]为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服务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能力本位教育的职业化价值取向,树立职业化教育理念,借鉴并运用职业化管理模式及思维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化教育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  职业化  职业能力  教育模式

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及其就业质量,即各专业学生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现状满意度(学生毕业能否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其能力可否满足所从事工作的职业要求),已成为衡量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公认标准。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能力本位教育的职业化取向和职业化教育的理念,走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树立职业化教育理念深化改革,夯实职业化教育基础

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职业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级技师和技术员、现场工程师等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为满足学生未来的求职需求,实现教育成果向生产能力的转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产业、职业岗位对应,课程的内容和职业标准对应,坚持校企广泛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职责双重承担、学生角色双重身份、教学主体双重转换和结果评价双重要求。职业化教育不应简单地理解成是为某个职业和岗位培养人,而应是为所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行业谋到适应自己的职业与发展而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与未来职业联系更为直接的专业教育,加强新知识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运用能力的培养,并保持一定的契合度,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从“好就业”提升到“就业好”,占据就业市场份额,学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进一步发展的先机,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创新中得到持久的发展力并获取更大更新的发展空间。

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化,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是学生求职的需要,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创出特色的要求。创新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教育模式,需要职业化管理氛围以及相应的机制作为基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遵循其特定的职业标准与规范开展工作,使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能感受校园中“职业化环境”,在职业化的教育中成长。

二、运用职业化管理思维推进资源整合,创设职业化教育条件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在建设中形成自有特色,在发展中彰显办学亮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适时运用职业化管理的思维,对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学科专业群,提升教育教学的“三效”,即品牌效应、工作效率以及办学效益。学校主干学科专业的确立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符合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重要转型期的需求,以适应全球化与后现代化社会对就业者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建设,必须以其资源合理配置为动力,以结构调整和重组而获取质的发展,打破校内院(系)以及学科专业之间界限,结合学校条件和地方经济主导产业,在人才需求布局合理的基础上,将具有一定相关度的专业构筑成专业群。如我校围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干专业,设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和物联网工程等专业。这样,一是利于形成内生发展机制,突出重点,彰显特色,保证有限教育资源最有效的投放方向;二是体现“学业与就业、创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度,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外延的有序健康发展;三是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梯队形成,最终推动全面发展;四是深化专业关联度,有助于现有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共享(如新课程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与研发、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共享共用等),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推动就业创业的功能。总之,在充分发挥多方资源的合力、推进主导学科专业发展建设的前提下,带动其专业群的联动持续提升,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化创设条件。

三、实施“卓越计划”职业化教育工程,创新职业化教育模式

招聘会上常见到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毕业生又由于用人单位不愿录用而找不到工作的情况。笔者认为,出现该问题的关键是教育教学中缺乏职业化教育。因此,如何自觉适应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产学研广泛深度合作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模式的精髓就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有效地实施应用型本科职业化教育的系统创新工程,是解决制约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科专业改革、发展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依据行业用人标准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数是从高职高专院校升格的,擅长职业化取向的教学,与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设计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化取向的课程,必须以行业、企业的需要为前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加以实施,同时注重职业化教育的个性素质(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培养。在学科专业建设中,更要利用自身特点,把技术应用性较强、就业率高且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作为建设重点。

将职业取向贯穿于能力本位教育中,坚持“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办学理念。不同学科专业必须依据不同行业的用人标准,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确定其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使职业化、行业化和地域化的特色更加鲜明。

(二)参照行业职业需求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职业的多样性,以及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要求教育注意个性特征的培养。职业化教育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职业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职业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以职业素能综合培养为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地方需求及学生就业与发展为导向的,而同一个行业或岗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职业需求。学校必须立足于把学生作为一个准就业的劳动者,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保证每个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胜任能力,为学生储备转岗和职业迁移能力。制订并适时修改、完善具有自身特色、有利于增强职业岗位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编排等方面,不仅要重视职业技能的提高,更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依托真实职业环境完成职业化教育教学过程

主体性、互动性和创新性是职业化教育实施的三大特征。在职业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得到尊重,其主动发展才有必要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学,是有明确就业指向和创新创业功能的专业教育,在职业化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坚守以下几点:

1.发挥校企合作功效,改善职业化教育场境。通过与区域行业中典型企业组成共同体及深度合作,共建校内模拟仿真综合实验室——企业工程训练中心等多维教育学习空间,才能使得应用型本科能力本位教育的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统筹协调合作能力的培养场所得到真正落实。该计划的实施,改变了过去校内实验室仅能完成与专业有关岗位的基本训练而完全脱离职业环境的现状,为更好地完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规定的累计达1年实践环节(企业工程实践、专业综合实验、实习、课程及毕业设计等)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必要保障。

2.优化教师组成结构,构建“三师型”师资队伍。师资的职业应用能力全方位提升,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职业化教育的基础与保障。“卓越计划”的实施和校企的深度合作,使得服务于职业型、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和科研导师(即“三师”)得到了更好的融合,为提升理论教学、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构成及职业化程度提供了解决的有效途径。职业化教学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现场操作和课外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学科的科研,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能有促进作用,也是实现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新型途径。

3.注重教材建设和教法创新,凸显职业性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的程序化和老化现象较为突出,教法上教师仍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不足直接影响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耦合。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今天和未来知识量的增加和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旧的职业丧失的同时新的行业岗位不断涌现,从而迫使学生必须提高职业化应变能力和对职业化教育内容的掌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新教材和新教法的共同支撑。教育的职业化使原有教育理念得到升华,在创新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死”教材与学生今后就业的职业中的新颖技术深度融合,更新表现教育内容的载体和方式。注重专业教材建设,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有用性,方能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一定的时空域内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得以最终实现。

4.摒弃传统“考试方法”,提倡“多元评价”。改进考试制度,倡导考核方式多元化,突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其与行业职业实际标准和要求无缝对接,我校特设立“职业师学院”,对涉及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相关课程,参照国家编考标准,突出技能操作性考核,考核通过后获取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另外,将学生的科技论文、专利等折合为一定学分,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中,学生在企业的1年实践环节的成绩考核与评定主要由企业负责。总之,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职业素能和创新精神应是重点,方式和内容上立足于理论运用性和能力综合化,彰显职业特色。

四、结束语

应用型、职业化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特色和立足之本。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确立能力本位教育的职业化取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分析研究能力本位培养与职业化取向的必然关联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将职业取向贯穿于能力本位教育中,促进我国应用型本科职业化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辉.高等教育质量与本科教学改革的职业化倾向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2]朱宝春,穆丽婉.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对本科教育职业化要求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3]尹德树.论本科教育的职业化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9(8).

[4]肖凤翔,唐锡海.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3(1).

[5]吕玉铬.应用型本科的能力本位教育与职业化取向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7).

[6]汪弘.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作者:王淮庆 王耘

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 篇3:

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策略与实施

摘 要 新升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本科,它的教育既非宽泛的工程科学教育,也非狭窄的技术职业教育,而是保证人才基本素质培养基础上的现代专业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专业培养特色的体现。本文针对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制定原则以及实施措施。

关键词 新升本科院校培养方案制定原则实施措施

新升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中心侧重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制造、运行、检测、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的工程技术型、工程管理型人才。工程技术一线的人才最基本的特征是实践性、实用性、有效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对于新升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来讲更应该体现这些特征。

1 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面临的问题

截至2005年10月,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高校的布点数已达770个,该专业布点数在我国高等院校各专业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英语专业)。目前计算机专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竞争最大,包括全行业的竞争和其他专业的挑战,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的专利,也不再是优势;二是行业壁垒,目前企业和行业的应用系统工程、信息系统等项目渐与高校无缘,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是既懂专业又熟知计算机技术的部门。这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带来了诸多新的课题和新的问题,不同类型的学校面临着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对于新升本科院校来讲,与其他高校相比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差异

从1994年到2003年,我国计算机本科教育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从2004年开始,其发展速度明显变缓,并逐步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从1994年到2003年,计算机专业生源好,录取分数高,第一志愿居多,但从2004年起,学生录取分数降低,且第一志愿少。对于一所新升本的本科院校,生源就可想而知了。

(2) 专业的差异

从计算机学科来讲,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教育型人才。当前国外兴起许多本科专业(比如: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一些本科院校纷纷开办软件学院,开办新专业。而对于新升本这类学校,受到很多限制,不允许申报目录外的其他专业,因此,目前新升本科院校只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本科专业,专业具有单一性。

(3) 师资的差异

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本科强调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专科强调实践技能的教学。对于新升本科院校的师资来讲,教师原来都从事专科教育,教育思想都是专科的,所以讲授基础理论肯定不如其他高校的教师有经验、有水平,但是他们在讲授应用课程方面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4) 就业差异

由于国内75%的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而且新升本科院校的知名度又不高,所以造成就业形势严峻。据2003年统计,一般本科院校的本科生考研的占16%,还有84%需要就业。对于新升本这类学校的学生由于生源的问题,几乎100%需要就业。重点院校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远好于新升本科院校。

2 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工程技术一线人才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实践性、实用性、有效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这也是新升本科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但是目前社会上对本科教育存在两种观念。一种观念认为本科教育应该是厚基础宽口径,其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要面面俱到。另一种观念则认为应该是深广适度的基础,较宽厚的学科基础,扎实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实用对口的高水平专业方向,其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应该适当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笔者认为前者适合计划经济时期的精英培养年代,因为那个年代是包分配,学生毕业后不愁没有工作。后者则比较适合市场经济时期的大众化教育年代,学生毕业后需凭本事自谋职业。新升本科院校更应该以工程教育为核心,以职业取向为基本原则来开展一系列的教育,由于计算机专业技术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更应该坚持第二种观念。

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是学生毕业时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能力的体现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应该包括理解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应该是以工程教育为主线,以工程实践为基础,选择主体教学内容和环节,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其基本思想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加强能力培养,突出特色,提高质量。

3 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层次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为使人才培养方案能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其次,要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新升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为IT人才的中低端人才,大部分为面向企业需求的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

为使培养的计算机人才适应企业需求,在满足基本教育规律、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一定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做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坚持校企合作、科学培养。为此,我们对我院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探索,形成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灵活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

计算机学科知识结构的急速更新使得教学内容的取舍是许多培养方案制定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经过反复调研和全系教师的积极讨论,我院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新教学计划改革的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去掉不必要的课程。面对我院的生源以及今后学生的定位情况,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去掉了物理、工程制图等课程,将其中一部分课程作为选修课列出。

(2) 保持计算机专业特有的内容。为了与其他的专业区别,体现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我们保持了像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微机接口、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专业特殊课程。

(3) 吸取产学合作的经验,增加企业需求的新技术课程。为使学生毕业后尽可能快地走上工作岗位,我们积极开展产学合作,紧跟企业的需求,开设了像Java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VB.NET等一系列企业需求的新技术课程。

(4) 考虑系统性和结合性,在引入新技术的同时考虑系列课程。我们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分成若干系列课程。比如,学科基础类系列课程的设置,软件类语言系列课程的设置,硬件类应用系列课程的设置、数学类系列课程的设置等。

(5) 夯实专业基础课程。以前,教学计划中程序设计基础课程(C语言)仅在第3学期开设,实际情况是内容多、学时少,使专业学生对编程基础掌握并不牢靠,使得后续课程学得也不好。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将这门课改为两学期,另加两周的课程设计。对于数据结构课程,也增加了2周的课程设计内容,以此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

(6)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中,除了加大独立实训和课程设计外,上机或实验比例也大大增加,仅独立实践的周数就达到了40周,加上课程内的实验,整个计划的实践教学比例达34%。在实践环节中强调设计性、工程性、复合性的实验项目的开发和指导。

(7) 吸取国外的办学经验,参考国外的相关课程设置,引进先进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最近几年,我系先后有5名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他们带回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料,充实了我们的培养方案。

4 培养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如何实施是关键。为了保证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应该有以下主要几方面的保障。

(1) 注重师资队伍能力的培养

由于我们培养的学生是高技能的人才,因此要求我们的师资队伍应该是双师型的队伍。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个能力须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到实验室或企业专职锻炼等方式予以提高。为此,我们制定了专任教师必须作科研,或到实验室坐班锻炼等制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自学新知识,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此我们制定了若干培养教师的考核制度,目的就是让计算机教师能主动提高自身的能力,满足教学的需要。

(2) 注重课程建设的研究

课程建设是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是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所以应该加强课程建设的力度。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研究课程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课程资源库建设、课程的CAI教学等。为此,我们以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导论”为教研课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目前课题已经结题,该课程已具有鲜明的特色,成为了计算机本科课程的样板课程。同时,“微机原理”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研制也已经启动并即将完成,该系统的完成势必进一步推动我系计算机课程建设工作。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研讨

由于我系计算机教学机构的设置是按学科建立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又是由系里制定,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教研室之间的协调、课程之间的衔接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的研究,我们利用每周三的教研活动,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研讨,教研室之间做到了配合默契,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4) 注重产学结合的研究

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离开了企业的参与,计算机专业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我院计算机专业从2000年开始与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原东大阿尔派)签订了产学合作培养协议,由于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IT行业内是极具潜力的知名IT企业,有着先进的企业理念,为了与该企业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合作,我们于2005年正式与该企业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合作,实现了3+1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经过这几年的合作,企业对我们的毕业生十分满意,截至目前,我系去东软工作的学生接近百人。除了东软以外,我们还与昂立信息技术公司等6个企业实行了合作办学。

(5)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我们设置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在实施过程中做到理论教学精讲,实验教学精练。课程实验内容做到科学设置,引入实际的项目案例;课程设计环节引入企业工程实践项目,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训练;综合实习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毕业设计阶段让学生到实习基地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通过这一系列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 结束语

专业培养方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好的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证,从事专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朱志良.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计算机教育,2006,3.

[2]王万森.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计算机教育,2006,2.

[3]刘乃琦.计算机专业(学科)面临的挑战与创新.计算机教育,2005,12.

作者:李卓玲

上一篇:资源型城市财政税收政策论文下一篇: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