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2022-07-03

摘要:首先阐述了科学史的作用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科学史教育的必要性,包括满足高素质人才要求、工程师教育的要求和科技创新的多层次性要求;最后对如何利用科学课程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素养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篇1: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化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摘 要] 在本科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目前普遍存在的实验课程项目的覆盖面窄、某些技能培训难达熟练水平、到企业专业实践的力度不够、对理论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结合泰州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实际,提出了推广“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型”实验课程体系、开辟与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提前开展“毕业论文设计”、探索“本科—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模式等举措。

[关键词] 实践教学;项目驱动;双创;开放实验室;联合培养

目前中国对本科生的教育培养正逐步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模式,但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从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毕业生的基础理论和科研创新能力不如一流高校,而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经验却不如高职高专类学校,这往往导致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不仅影响了其就业竞争力,甚至往往导致其职业发展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严重影响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必将导致该类学校不能健康、高质、快速地发展,造成极大的国家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因此,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面临着上述问题的紧迫性。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保优势补短板,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泰州学院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教研室的实践教学实际,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实验课程难以满足多个专业方向的培养要求

目前泰州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分为精细化工方向和环境监测与评价两个专业方向。但是精细化工是一个很笼统的方向,其还可以分为更多的产业子方向,如:医药、食品、化妆品、染料、涂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每一个子方向都可以开设一个专业。而目前的实验课,尤其是专业实验课,因受课时限制,不能每个子方向都有系统全面的实验操作项目让学生们去学习、实践,只能根据现有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擅长领域,开设任课教师能够很好胜任的相关实验项目。这就必然使学生的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全面,就业时广适性差,难以得到更多用人单位青睐。

2 对某些实验技能的培养难以达到熟练水平

以仪器分析实验为例,由于仪器贵重,分析时间长,受课时限制,学生难以多次独立操作完成实验项目,并达到熟练操作和分析的水平。仪器分析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多、仪器测试原理各不相同、理论知识较抽象、仪器结构较复雜精密,学生往往对所学理论知识不完全理解,只是记住了操作流程,对其为什么这样操作缺乏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仪器型号的改变,难以独立熟练操作同类仪器。而企业所具备的仪器往往与学校教学仪器有很大差异,导致毕业生上岗后仍然要从头学起,上手速度慢,影响其技能提升效率和用人单位好评率。

3 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和深度不够

虽然泰州学院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与各类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等,但是大部分企业为了不让实习生干扰正常生产、科研秩序或者出于保密、安全要求,往往不允许学生过多操作相关仪器、参与企业生产或在研项目。往往导致学生对专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切身体会各个领域、行业相关设备的操作方法的不同,因此无法提升其专业技能。

4 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够

大部分学生只对课堂和实验教学中的实验项目有所了解,但面对类似的、相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却往往缺乏灵活、成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其思维上擅于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去笼统地理解、解释发生的现象,但却很难利用这些理论、知识、技能去建立分析方法、方案从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研究这些现象的本质并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标志着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和学术素养,而普通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往往对其综合科学素质和学术素养缺乏充分地培养,造成毕业生的创新意识薄弱、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匮乏。来自于普通高校的研究生与来自一流高校的研究生相比,往往会感到在综合科研能力上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就是这一问题的具体体现,必须引起普通本科院校的重视。

二 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举措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泰州学院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实际情况,作者建议对应用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举措如下。

1 推广“项目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性课程中,以实际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将化学知识点结合到项目完成的每一个环节中,能够使学生在研究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其实践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仪器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科研项目需要的测试项目改为课程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学习、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并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索实验方法、操作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结果,任课教师参考项目负责人的建议来考核学生并给出成绩。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密切接触科技、学术前沿信息,以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其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其更加职业化、专业化。

2 建设“可持续发展型”实验课程体系

目前科技领域的知识更新较快,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实践课程的实验项目往往落后于科技、技术前沿,出现亦步亦趋甚至某些实验项目过时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及时更新实验项目,跟上时代步伐。

如在分析化学的实验项目“对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中,化学分析法可以用络合滴定、沉淀滴定,仪器分析法则可以用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来测定,工业分析中通过加入实际样品中混合金属离子的方法来测定。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中,可以将传统测试方法、现代测试方法、前沿测试方法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端,从而使其对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体会科技发展的动态过程,锻炼其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3 开辟与建设“双创示范基地”

应用化学专业是一个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还应该使学生熟悉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动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市场行情等实际情况,以创业为目的,以创新为基础,以知识产权为保障,调动并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使其在大学生活中即可体验创新创业的综合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进取意识必然具有卓有成效的作用。以泰州学院为依托建设市级或校级“双创示范基地”,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对落实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来说意义重大。

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结合泰州学院实际情况,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为榜样,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源,开辟并建设泰州市级或校级“双创示范基地”或“双创示范平台”,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增强学生创新动力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举措,可以使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在创业中提高综合素质。

4 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是指学校实验室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及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师资源和实验仪器设备等,面对全校师生在课余时间开放使用的实验室。

建设管理先进、设备齐全、高效运转的开放实验室,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创新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应尽可能地扩大开放实验室的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实验教师的數目和专业素质,确保开放实验室平台的充分、安全、高效地使用。

目前泰州学院已经拥有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制药三个专业实验室,一个江苏省手性医药化学品生物制造重点建设实验室,一个泰州市生物催化与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设有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已经具备了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平台的基础条件。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所在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为依托,联合其它相关实验室组建泰州学院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开放实验室,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安排相应管理人员、以教师科研项目为支撑、开展一系列的大学生开放性科研创新项目,可行性强且意义重大。

5 提前开展“毕业论文设计”

泰州学院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目前已经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制度使大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即有了自己的专业导师。导师在经过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两年的考察后,挑选品学兼优、有科研潜力的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各种学术活动,并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这对提高本科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优秀的大学生参与了导师一年的科研活动后,在大学四年级开始时应提出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及主要研究内容,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这样以来,优秀的学生与普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的时间上有一定的错位,可以缓解学生的毕业压力,提高学生对科研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减轻毕业生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具有一石三鸟的作用。学生对科研资源的利用率高了,比如对分析仪器的使用频率提高了,那么其动手操作能力、对仪器的熟悉程度、对理论知识的巩固都得到了提高,弥补了平时教学过程中仪器设备平均使用时间少、动手操作机会少、自主探索空间少的缺点,有利于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 探索“本科—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模式

中国的传统本科教育往往注重培养理论型和精英型人才,而大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受这一观念影响,我们大学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操作能力弱于大专、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学生。这导致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与专科生相比,在同一类就业岗位上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影响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自信心。因此,如何将地方本科高校精英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和大专院校实习实践等技能培训资源丰富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具有符合时代需求的现实意义。

泰州学院是江苏省和泰州市共建高校,属于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是与泰州市化学化工行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专科院校联合起来。如可以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行2+2专本联合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泰州学院从事本科学习,后两年在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实践技能学习,预期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顺应时代要求,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尤其是对于应用化学这类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理工类专业来说,更应该从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改革和调整,如通过推广“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型”实验课程体系、开辟与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提前开展“毕业论文设计”、探索“本科—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模式等举措,来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学校的健康、高质、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国.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

[2]陶佳,王敏,杭义萍,等.化学创新班探索性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2017,36(6).

[3]栾锋,贺萍,王美兰,等.构建多层次、宽覆盖“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3).

[4]宋红杰,邓冬艳,张立春,等.基于科教结合的仪器分析创新实验设计[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15(3).

[5]李延勋,李聪聪,陈垒,等.新升本科院校开放实验室管理研究[J].广州化工,2016,44(24).

[6]阿不都卡德尔·阿不都克尤木,艾力江·吐尔地,马木提江·吐尔逊,等.西部边缘地区高校化学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化工时刊,2017,31(5).

[7]袁腾,刘英菊,陈燕舞.以应用型人才导向的分析化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6).

作者:王群 韦平和 李存福 宋娟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篇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科学史的应用

摘要:首先阐述了科学史的作用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科学史教育的必要性,包括满足高素质人才要求、工程师教育的要求和科技创新的多层次性要求;最后对如何利用科学课程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素养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途径。

关键词:科学史;应用型本科;科学课程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开始关注和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多数借鉴国外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培养模式,在理论认识和教育实践方面目前还都处于摸索阶段。由于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和管理工作,因此也就产生了在培养过程中融入科学史这样以提高科学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的课程教育问题。

一、科学史的作用

科学史是一门较新的学科,科学史教育在培养学生获得科学素养方面能起到关键的作用。由于它比较全面和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本身以及与其内外相关的因素,因此有利于学生了解每项科学成果产生的曲折经历,体会到科学家探索科学奥秘的艰辛,激发他们投身科研、服务大众的激情。具体来说,科学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科学和认识科学的应用,具有一般普及性教育方面的功能。同时,科学是由不同文化中不同的人来创造的,科学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晶,许多人对科学传统或传承做出了贡献。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演变可以看出,科学的革新要打破传统的认识,并且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曾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科学史可以作为科学决策的基础依据,研究科技政策史,有利于科技政策的开发和创新,引导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通过科学史的教学,不仅能学到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能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自身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开阔视野,更能把握科学的概念和方向。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按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可以将人才划分为理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通常,社会发展是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过程,是发现、创新、应用和生产的过程。理论学术型人才,富有创新和研究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发现和创新的重任;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和创新变成实践,主要承担应用和实际生产的任务。从提高生产效益和工艺水平上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显著。按照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创新程度、解决问题的复杂度,还可以将应用型人才再划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主要定位在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上。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将科学原理和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经营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他们也就是社会上常说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应用型人才在拥有“应用”特征的同时,还应该拥有“高素质”的特征。在知识方面,高素质体现在知识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在知识广度上,他(她)们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技能;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扎实的应用性知识;另外,还要有一定的人文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在知识深度上,他(她)们要从“够用”和“实用”的基本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要从掌握职业技能和技术操作的基本要求向掌握完整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转变。在能力方面,高素质体现在他(她)们不仅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以技术规范为基础,具有从事某种岗位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同时,这些人才还要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二次开发的能力,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制造出符合实际的产品或服务。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科学史教育的必要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科学史教育其基本出发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符合国家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其次满足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要求,最后适应科技发明与发现的多层次性要求。

(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品质,包括:良好的科学态度、正确的科学判断力、较强的思维能力。拥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对待事情要善于正确运用科学的观点去判断,不能盲从或目无一切;对待问题要善于从抽象角度出发,用科学的观点去解释和解决问题,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属于国家高级技术类人才,担负着技术转化和应用的职责,应该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体力量,其对待技术问题的看法,也即技术观,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整体的科学素质。

(二)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要求

科学家是发现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而工程师是创造一个不曾有过的世界;科学家的任务是认识自然,工程师的作用是与自然协调地发展人类社会。新世纪的工程师面临着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化、计算机普及以及信息交流迅速的大环境,对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要求影响到工程师的培养效果。在创造性上,科学家强调原创,谁先发表,谁就是领先,就是原创;工程师则不一样,在纽约建一栋结构复杂的大楼和在上海盖一栋结构复杂的大楼,两者地基条件不同、设计方案不同,不能说谁比谁强,都是技术上的创新。对新世纪工程师来讲,不一定要原创,可以是创新,也可以是不同条件下的新的实践。因此,对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强调创新。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应用知识解决现有的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工程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历史传承的因素,科学史是一个良好媒介,研究技术发展史,可以更快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对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另一个要求,就是把知识要求放在能力要求的后面。因为知识发展很快,想把所有的知识传递完,沒有足够的时间,怎么办?只有把学生的能力训练出来。因此,对学生来讲,知识、能力和素质都非常重要,但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能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知识更重要,这是新时代对工程师教育三个层次方面的要求。还有,对新世纪工程师的一个要求,就是对技术的热情。没有对技术的热情、对本专业的热爱,是不可能做出任何成果的。科学史的教育和熏陶,正好能传达这些思想。在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成功与失败中,引领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献身科技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技术热情。

(三)科技发明与发现的多层次性要求

科技发明与发现并不是理论学术型人才和科学家的专利,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层面都有发明和发现的因素,应该说科技发明与发现具有多层次性。工厂车间生产工艺的革新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操作方法变革等,都会在日常的生产中出现,这些多数都是应用型人才服务的领域。高尖端科技的研究由高尖端理论型人才去解决;常规民用科技的开发与革新,显然离不开应用型层次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也需要灌输创新意识和传授创新方法,这些也需要科学史教育作为辅助的手段。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科学史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科学史通识课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初期,开设科学史通识课程。具体学习方式可以采用传统课堂授课、专题讲座和在线自学等多种形式。科学史通识课的学习效果,可以采取写学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评价。通过让学生在学习的早期就了解有关科学史的系统理论知识,为后期学习各自专业课程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将科学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将科学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强调的是针对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历史上科学家或工程师们所产生过的争论、质疑和错误等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了解到目前该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由来、优缺点以及发展方向等,在高一层面上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有着深刻的认识,为下一步应用或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为例,该课程的内容包括桥梁的设计、施工与养护等。就桥梁材料而言,目前有钢筋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桥梁以及新型材料桥梁,各种材料桥梁的特点和构造很多,学生一时难以完全掌握。通过教学设计,在讲述桥梁材料分类的过程中,可以添加桥梁材料演变历史的讲解,让学生知晓不同材料的桥梁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原因和应用方法,了解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桥梁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学生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带着科学史的观点,分析自己所做的课程设计与前人的科技成果有无不同之处、有无改进之处和有无实际价值之处,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和课程设计以及获得学分的同时,得到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提升,这样有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三)适当地进行科学训练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当地进行科学训练。科学训练是针对小部分学生群体,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的。科学训练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开展科技大赛或设计大赛等。通过各种竞赛对学生进行科学强化训练,快速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对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发挥创造力有很大益处。

五、结语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不需要进行科学史教育,回答是肯定的。这样做符合国家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满足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要求,并且适应科技发明与发现的多层次性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专业视角,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江哓原.科学史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

[3]陆勇,童鹰.论科技史教育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7(2):76-79.

[4]許良荣,李田英.科学史在科学教学的角色与功能[J].科学教育,2012,(179):15-27.

[5]湛永钟,梁建烈.理工学科教学中科学史的应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20):91-93.

作者:韩振峰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篇3:

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摘 要 运用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对2000-2016年国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文献分析发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关注焦点集中于“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等方面;研究成果广泛分布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行动研究等层次,以及社会科学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形成多层次、多学科的发展格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已经拥有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体与研究机构;研究发展受国家教育政策的驱动比较明显;研究成果的理论视野较为宽广,但质量与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可视化分析;CNKI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新建本科高校批量出现以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持续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系统梳理了2000-2016年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并运用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017年10月30日,运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以“应用型本科”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关键词,检索年度设定为2000-2016年,检索到相关文献7371篇(包括学位论文97篇,不包括通讯报道、会议纪要、书评等非学术文献)。利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对上述样本文献予以系统分析,整体把握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了解相关研究的核心主题、当前热点、作者群体、研究机构及学术期刊分布等信息。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趋势

自2000年以来,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论文逐渐增多,如图1所示,显示出研究发展的总体趋势。研究进程大体分为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2006年之前为第一阶段,上世紀90年代末部分新建本科高校的一些研究者相继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等概念并逐渐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相关的论文逐渐增加,但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有限(不超过100篇),平均每年发表33篇。2007-2013年为第二阶段,新建本科高校的呼声推动教育管理部门与研究机构逐渐开始重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问题。2006年应用型本科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成立。同年,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上述工作部门与研究机构的成立和相关学术活动的举办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与成长空间。在此期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该阶段的相关论文迅速增加,年均发表论文数量达到480篇左右。2014年以来为第三阶段,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述文件与相关政策的出台有力推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增长与繁荣,该阶段的相关论文爆发式增长,年均发表论文数量达到1250篇左右。

(二)关键词频次及共现网络

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关键词频次及其节点关系如图2、图3所示,形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关键词拥有的中心度越高,代表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在文献中共同出现的概率越大,其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也就越大[1]。关键词分布频次及节点关系能够反映相关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其之间的亲疏关系,分布频次越多,节点越大,说明关键词的热点程度越高;节点之间的线条越密集,说明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越加紧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主要围绕核心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展开,该关键词共出现1752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等主要关键词均出现500次以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等重要关键词均出现200次以上;另外,“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独立学院”“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关键词也出现100次以上。

在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出现以“应用型本科”为核心的关键词集群,“应用型本科”与“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以及“应用型”与“人才培养”的线条比较紧密,说明上述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比较高,同时出现的概率较大,同时也意味着这些关键词是相关研究者集中关注的热点话题与焦点主题。

(三)研究层次与学科领域分布

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层次分布与学科领域分布如图4、图5所示,显示出相关研究的纵向分层与横向领域的状态。研究层次分布能够反映相关研究成果归属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或行动研究等科学分层;学科领域分布能够反映相关研究成果归属于哪一个学科领域的范畴。在研究层次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主要归属于基础研究(社科),约占总数的42.8%,归属于行业指导(社科)、高等教育、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工程技术(自科)、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分别约占总数的16.4%、13%、8.3%、7.6%、6.4%,上述6项的总和约占总数的94.5%,基本囊括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上述数据说明,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分析与思考,同时有一些能够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归属于社会科学领域,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已经横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研究范畴。

在学科领域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以高等教育的学科领域为主(约77%),同时涉及外国语言文字、建筑科学与工程、会计、职业教育、贸易经济、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学科领域。分析结果说明,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主要归属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科认同度与归属感;同时,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分布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等教育学的学科领域,而且涉及文学(语言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形成多学科发展的基本态势。

(四)重点作者与研究机构分布

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重点作者与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如图6、图7所示,显示出相关研究的重点作者群体与主要研究机构。在重点作者分布方面,已发表10篇及以上相关论文的高产作者有广东药学院蔡志奇(11篇)与黑龙江工程学院车承军(10篇);相对高产的作者(5篇及以上)有27人。大部分作者分散于全国各地,但在黑龙江、江苏等地已初步形成学者群体聚落,如黑龙江工程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均涌现出数位上榜作者。

研究机构是体现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学科指标,可以反映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学术力量来源[2]。在研究机构分布方面,金陵科技学院(143篇)、南京工程学院(142篇)、黑龙江工程学院(134篇)与徐州工程学院(122篇)组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第一方阵;安徽科技学院(106篇)、常州工学院(100篇)、合肥学院(84篇)、盐城工学院(81篇)、常熟理工学院(80篇)与滁州学院(77篇)等组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第二方阵;淮阴工学院(69篇)、宿州学院(68篇)、齐齐哈尔工程学院(67篇)、重庆科技学院(66篇)与长春工程学院(65篇)等高校引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第三方阵。上述高校皆为地方所属的新建本科高校,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力军,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较好的基础。

(五)期刊分布

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成果发表期刊及论文数量如图8所示,显示出相关研究的期刊分布状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中国电力教育》(112篇)、《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95篇)、《教育与职业》(81篇)、《时代教育·教育教学》(64篇)、《价值工程》(63篇)、《计算机教育》(60篇)、《考试周刊》(59篇)、《中国成人教育》(56篇)、《科技信息》(55篇)等期刊,另外,《才智》《黑龙江高教研究》《经济研究导刊》《科技创新導报》等杂志也刊载了较多的相关论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北大版)770篇,约占总数1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南大版)335篇,约占总数4.5%。从期刊分布结果来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教育类专业期刊与科技创新类专业期刊;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较少,大部分论文发表在普通期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发表于质量较低的期刊,在整体上拖累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水平。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总体特点与发展趋势

近十几年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从概念提出,经过三个阶段的迅速发展,已经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密切关注,而且拓展到相关的文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教育热点与改革焦点。相关论文发表数量从2000年的1篇到2016年的1516篇,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关注焦点集中于“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等关键词;相关研究成果广泛分布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行动研究等层次,以及社会科学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形成多层次、多学科的发展格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已经拥有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体与研究机构,而且在部分地区已初步形成学者群体聚落,为学术派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过近十几年的研究与探讨,虽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但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仍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特征、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与措施等方面依然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而且,如何确定应用型本科人才与传统理论型本科人才的关系与边界,关系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主题变换与关注热点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主要围绕核心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展开,并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关键词集群,“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等关键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持续探讨的主题,也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所急需解决的问题集中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关注热点有所不同。在第一阶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主要围绕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进行;在第二阶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以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改革为重点,同时涉及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应用型人才所需能力,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第三阶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相结合,更加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3]。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强调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因此,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4]。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可以预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强调产学研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会引起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政策驱动效应

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年度发文数量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发展受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比较明显。在第一阶段,由于新建本科高校的升格政策与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共同催生了应用型本科的系列概念产生与研究发展;2006-2007年间,各种教育工作部门与研究机构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积极推动与鼓励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推入第二阶段,期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速推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进入第三阶段,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及地方政府的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全面激发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迅速发展与相关教育政策的推动有着直接关系。

政策推动只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根本上来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发展源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发展需求,更是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急切需求。应用型本科从概念提出,到争议不断,再到逐步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可,切实反映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实践发展与政策推动的相互结合共同推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深入发展。当前,教育政策与配套措施应充分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需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发展需要更多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完善。

(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理论水平

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已有成果来看,相关研究主要归属于高等教育的研究领域,同时,横跨外国语言文字、建筑科学与工程等研究领域,理论研究成果已经突破教育学的研究视野,形成多学科发展的格局。有关应用型本科的研究内容体系较为完整,研究的角度较多,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兼具[5]。一般来说,某一研究领域的理论视野关乎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理论视野愈加宽广,越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广度与深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层次主要归属于基础研究(社科),约占总数的42.8%,宽广的理论视野能够推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已有成果的数量统计与期刊分布来看,研究成果呈爆发式增长的趋势,研究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在各种核心期刊发表近千篇论文,有力地扩大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影响力,推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但是,多数论文仍然以普通期刊为主,核心期刊论文占总数不到15%,甚至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滥竽充数,拉低了研究成果的整体水平。

参 考 文 献

[1]杨海燕.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基于CSSCI数据库2004—2014年收录文献关键词共现的计量和可视化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46-56.

[2]李明忠.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现实审视与发展思路——基于《高等教育研究》2001—2010年的载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0-51.

[3]李硕豪,耿乐乐.应用型本科研究之研究——CNKI数据库2001—2015年论文关键词可视化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7(3):54-65.

[4]张泽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4):27-30.

[5]蔡志奇.近20年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综述与展望[J].现代教育科学,2014(4):31-35.

作者:曹叔亮

上一篇:社会转型中成人教育论文下一篇:管理类制造工业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