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论文

2022-04-27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办本科院校的课程国际化建设,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国际化产生重要影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论文 篇1:

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高校的国贸专业就业情况却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并从人才培养目标、多层次实践教学、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针对性提出了改革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专业技能

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急剧增加,据WTO的统计数据称,2013前5个月,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额分别为1.6763万亿美元和1.5967万亿美元,差距越来越明显,以全年作为统计单位,基本已经确立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对于国贸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然而,近几年各大高校的国贸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近年来,各大院校培养的国贸专业的学生每年均有数万规模,其中以各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居多;二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的人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本科院校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外贸实务能力低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因此,不论从满足社会需求、完善学校人才培养制度、还是促进学生就业等各方面,构建应用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意义都极为重大。

1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均基于教育部全日制高等学校国贸专业4年制本科培养计划要求(1998年颁布的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与入世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形势有较大背离。培养方式上主要采取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专业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强调专业知识传授,注重专业素质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的处理上主要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能力,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对于将来与实际工作有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培养,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3-4年,实践性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培样其创新能力提高其职业素养,但是上述课程体系仅占专业总学时的4%,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尽管有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于实践教学内容作出了适当的调整,但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革和突破,使得各大高校培养出来的国贸专业学生千篇一律,从而在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

2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善。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全国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在“高级”等同于“理论型”的错误意识的引导下,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都侧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2 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困难。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困难,流于形式,缺乏时效性。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尽早的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补充以及深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以及能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高校还没有将“以教为中心”转变成“以学为中心”;在教法上还没有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成“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些都是目前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

2.3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双师型教师。由于高校实行以科研为主体的评价机制,高校专业教师往往致力于科研成绩的取得,忽视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从高校毕业然后进入高校授课的纯学术型教师,这些教师在授课中习惯按照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在授课教师中,很少有教师既有教师资格又具有职业经历的,因此,不能够较好的指导学生更加全面、系统以及高质量的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

3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思路

3.1 正确把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以及较强实践能力的,以实务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人才,它既不同于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又不同于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重点突出强实践、善实务、知工艺以及能创新的要求。因此,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的能力、具有操作国际贸易实务的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领悟和自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

3.2 建立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国际贸易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型经济学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就是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并且两者缺一不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是其较大的一个弊端。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而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则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了跨学科的实践教学项目,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能在愉快的氛围中交流和学习,同时又能够兼顾经济的同步发展性。遵循“基本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规律,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知识、专业综合、学科综合以及创新实践,并且根本对应四个方面,即课内模拟实践、独立模拟实践、开放模拟实践以及竞赛模拟实践。

3.3 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鉴于我国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实踐操作能力不强的状况。我们可以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选拔部分青年教师脱产到知名高校进行深造,以及要求部分老师利用假期去相应的外贸企业进行锻炼,用优厚的资源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贸易企业当中的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答疑解惑等等方式,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人才稳定、懂学科理论与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同时依据教学的需求打造一支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王萍.高校经贸类专业开设“模拟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所,2004(1).

[2]魏文静.创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

[3]李细妹.浅析高等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J].赤峰学院学报,2012(10).

作者简介:

罗志(1984-),女,湖南炎陵人,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作者:罗志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论文 篇2:

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办本科院校的课程国际化建设,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国际化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绝大多数刚刚完成从课程国际化初始阶段到课程国际化形成阶段的跨越,在课程观念、战略目标、师资队伍、课程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应根据新建校情并依托优势学科,走特色化的课程国际化道路,确立课程国际化战略目标,建立课程国际化发展模式,加大国际化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融入应用型国际化高校评价标准并建立课程国际化评价体系。

关键词:课程国际化;新办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

作者简介:付达院(1979-),男,湖北黄梅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贸易系副主任,讲师;单胜江(1963-),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教授。(浙江 绍兴 3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浙江省教科规划研究课题“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问题的探究”(项目编号:SCG325)、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及实施战略的探究”(项目编号:12YJA880017)的研究成果。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起步,包括中国、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世界高教发展潮流。针对进入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不再仅仅是研究型院校或重点院校的战略考量,它更需要我国各种类型高等教育机构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及全球化视野整合至其高等教育目标、功能和过程之中。而在其中,新办本科院校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可或缺。

一、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课程国际化(Curriculum Internationalization)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是高校课程适应信息社会变革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与实现目标的有机结合体。作为实施过程而言,它不仅表现在高校课程对外来文化和科技精华的吸收融合,而且表现在本国优秀文化和实践成果的对外推广;作为实现目标而言,它主要体现在通过课程国际化的体系构建和规范设置,从而使本国课程体系在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中拥有一席之地。充当本科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国际化通过课程与国际之间的接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从而大幅度提升了高等人才培养质量。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政策。为满足扩招的需求,全国有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类学校一般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据统计,2010年全国总共有792所普通本科高校,其中新建本科高校有261所,新建本科高校的数量占全国同期普通本科高校的32.95%。2010年之后,这一发展趋势丝毫未减,譬如包括广东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湖南长沙师范学校等筹备新建本科院校在内,教育部列入2013年考察升格本科的高校多达39所。由此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新建本科院校都将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持续占据重要地位,如何消除新建本科院校“成长的烦恼”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而新办本科院校的课程国际化建设,也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国际化产生重要影响。新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国际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国内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且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国际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走向世界人才市场。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能够立足生存之根本。

二、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所处的发展阶段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课程国际化初始阶段,即单纯开设国际课程阶段,如设立“世界历史”、“国际经济”、“东方文明”、“欧洲法律”等课程,尽管这些课程实际上可能仍然采用中文教材,但它已经基本具备国际學科的特点;二是课程国际化发展阶段,课程讲授中以比较视野增加对国际背景、异域文化等相关内容的深入诠释,主要通过引进国外教材、实行双语或全英语授课等多种手段,将课程国际化内容融入其中;三是课程国际化成熟阶段,即国际课程本土化阶段,开设国际课程以及将国际因素整合到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中去,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国际导向成为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如通过模拟动态教学、远程跨域授课等开放课程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推动课程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不仅已经把国际化理念运用到高校课程体系构建中,而且在多数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上,适应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常态化国际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已经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已经推进到第三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国际化兴盛于欧美研究型大学,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得以加快,从目前看来,上千所普通本科院校只有数十所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在课程国际化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推进,现已推进到上述的第二或第三阶段。譬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研究型高校,不仅早已进行课程国际化的探索和实践,而且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和实施措施。[1]

而对于我国新办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尚未有这类课程开设的要求、受限于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师对这类课程的国际化意愿不高、学生对这类课程不感兴趣、学生外语能力不足、经费不足、师资不足、课时所限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其中绝大多数刚刚完成从课程国际化初始阶段到课程国际化形成阶段的跨越。

2.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以及我国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国际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国际化理念的贯彻有待加强。根据课程国际化课题组对浙江外国语学院、安徽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泛长三角地区6大高校的调研,上述高校100%认为课程理念国际化的核心是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国际应用型人才,并合理实现中外课程的交叉融合。这一调研结果体现了国内高校对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理念的实用化倾向,也说明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对课程国际化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但课程国际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引进国外教材、开设双语课程等实践手段。课程国际化理念应贯穿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材运用、教学组织等整个教学过程与各个培养环节之中,而这恰恰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薄弱所在。在某种意义上,课程国际化理念是高校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前哨,课程国际化意识与观念贯彻不力是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进程中的首要障碍。

(2)课程国际化的目标仍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还是课程管理、课程评价,都没有真正确立相应的国际化战略。如果我国许多新建本科高校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明确课程国际化战略的基本依据,要真正实现课程国际化就变得相当困难。根据课程国际化课题组对泛长三角地区6大高校的调研,除了能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某门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操作能力等两项内容达成一致外,选择强调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强调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的能力、与国际对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课程国际化目标选项的高校仍占一定比例。可见,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目标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3)课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是实现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关键。然而就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目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现状不容乐观。根据本课题组2013年对泛长三角6所普通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国际化调查,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归纳的九种类型的国际化课程中,其中有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培养学生获取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专门针对海外学生或国际留学生设计的课程等三类课程至今仍然停留在尚未起步或初步规划,其存在落差的原因在于师资不足,特别是不仅具备良好的外语教学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能够接轨世界和洞察前沿的国际化师资尤其欠缺。由于受到资金和政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制约,教师出国研修的机会相对不多,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机会偏少,而聘请国外专家、教授的比例更低,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参与课程国际化建设。[2]

(4)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程度亟待加深。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反映了不同的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观和课程设计观。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深度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国际化程度。针对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内容仍然难以反映专业领域的国际前沿和最新动态,从而形成其最显著缺陷。根据课题组对泛长三角6所普通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国际化调查,结果显示:与国外某个或某些区域相关的研究课程已经稳定成熟,体现国际学科特征的课程、海外教师讲授的课程基本处于执行发展阶段;致力于培养学生国际职业素质的课程、培养跨文化交流与交际能力的课程正在进行从执行发展向稳定成熟的阶段性跨越,专门针对海外学生或国际留学生设计的课程亦基本处于从初步规划向执行发展的跨越階段;而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培养学生获取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这些情况表明,我国高校课程内容国际化的发展水平仍居于较低水平。

(5)课程输入和输出的严重不平衡。课程交流的对等性是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重要特征,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注重课程输入和输出的均衡,因而在向其他国家输入先进课程的同时,也向外输出本国优秀课程及其相关内容;在接纳外来文化和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通过招收国际留学生或短期交换生等方式,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譬如成立至今不到30年的台湾树德科技大学,可以为海内外学生量身定制地开辟国际班,开设“国际企业与贸易”等国际化课程。而相比之下,我国新办本科院校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距,根据课题组对泛长三角地区6所高校的调研,认为既要保持本国的特色与优势,又要吸收其他国家高校课程中的精华的比例高达100%,而其中仅有50%的高校认为不能再局限于本国传统格局之中,应该主动参与到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去。针对全国而言,相当多的新建本科高校仅仅为了招生的需要,盲目地输入国际课程,生搬硬套地引进国外教材,却全然脱离了自身特色和实际。外来课程吸纳过多,而合作交流相对较少,特别是专门针对海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所有课程框架中所占比重过低,国际留学生招收工作刚刚起步,课程的输出和输入严重不平衡。

三、推进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对策思考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国际化过程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在课程国际化观念、课程国际化战略、课程国际化师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课程国际化发展进程相对滞后。提升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水平,要从以下五大方面着手:

1.根据新建本科校情,走特色化的课程国际化道路

特色化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正确选择,这一点对新建本科高校更是如此。纵观世界大学发展历程,坚持走特色化道路是许多低起点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譬如坐落在威斯康星州首府麦迪逊市的威斯康星大学,由一所在美国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一跃进入世界大学100强之列,并获2012美国大学表现评估中心美国大学排名第3名和2011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大学排名第19名。威斯康星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于:自建校开始一直坚持走面向实际且注重实用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可见特色化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尽管世界各国课程国际化理念有着很大差别,国际化形式和途径也有较多不同,但坚持自身特色是其共同点。譬如美国大学课程国际化历史悠久,到目前几乎全美高校都在实施课程国际化,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课程国际化规模,并特别注重课程国际化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澳大利亚,体现国际学科特征的课程占课程总量的24%,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占课程总量的18.4%,构成其高校课程国际化的鲜明特点。因此,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和新建本科校情,探索并制定出一条满足现实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课程国际化发展道路,是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以本校优势学科为依托,确立课程国际化战略目标

学科是新课程的重要依托,课程的国际化发展始终与学科紧密相联。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所有学科领域齐头并进的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对部分优势学科实行重点扶持,加大投入以加快其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步伐,让一部分学科及相关课程先“走出去”,再逐步扩大到其他课程领域,从而带动高校课程的全面国际化。可以说,“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始终是一条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法宝。譬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40年代还只是一所二流大学,课程国际化程度非常低。面对极其严峻的发展形势,斯坦福大学依然打破学科平衡发展的传统,实施“学科冒尖”发展战略。如今的斯坦福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国际著名大学,也正因其具有浓厚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学生前来深造。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依托本校优势和特色,明确自身定位,形成发展重点,特别是在课程建设政策、课程建设资金、课程建设资源等方面对优势学科进行扶持,有效加大对先行课程国际化的支持力度。通过优势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国际化,带动其他与其相关的学科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实现所有学科课程的国际化,从而全面推动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发展。

3.做好本土化批判性吸收,建立科学的课程国际化模式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国际化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拥有这种能力之后,就能够解决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产生的隔阂和障碍,这就是所谓的“全球通人才”。但课程国际化并非抛弃本土课程或者与本土课程相背离,本土化支撑着国际化,而国际化又是本土化的升华和发扬,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使本土课程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课程真正实现交叉融合,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在分析、比较、筛选和鉴别的基础上,课程国际化逐步将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和科技精粹融入到本土学科专业设置和国内课程教学实践中来。它不仅强调民族经济文化和全球经济文化的有机融合,更体现在国家民族精华和国际有益知识的兼收并蓄。简而言之,国际化课程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狭隘的爱国情感,而重点在于培养其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课程引进与输出之间的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课程模式设置上,而且表现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更多地是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标杆,通过学习、借鉴和引进他国的优秀课程资源,甚至不少高校直接运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在吸收引进过程中,不局限于本国传统格局,应主动参与到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去,这一点无可非议。但也应该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国情和新建本科院校校情的不同以及学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的差异。在课程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道路上,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充分意识到该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国际化模式,从而使课程真正实现国际化。

4.加大国际化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规模,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育传承者的质量。[3]教师不仅主导课程设置、传授课程内容,而且直接参与课程实施,因而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锋力量。要真正地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的课程内容不可或缺;而国际化课程内容的讲授,又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各高校对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已经开始重视,但与发达国家和研究型高校相比仍远远不够。由于国际化师资不足或教师对很多课程的国际化意愿不高,新建本科院校进行课程国际化的进程受到诸多阻碍。

除此之外,目前国内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国际化课程的考核上,仍采用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形成性评价为辅的方式,课程论文、大作业或自主学习考核方面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师资水平、师资结构和师资数量的制约。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大国际化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一方面各高校应该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充分的保障措施,鼓励本校教师海外留学和进修,更新教师课程国际化理念,熟悉国外高校的课程规划和课程设置,在扩大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增添课程国际化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实施优惠政策和待遇吸引海外学者,重点引进和聘请海外高端人才,从而有效充实本校教师队伍。坚持“送出去培养”与“赴海外引进”双管齐下,大力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

5.融入应用型国际化高校评价标准,建立课程国际化评价体系

课程管理是课程实施的有效保障,课程评价则是课程优化的重要基础。课程国际化不仅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国际化,也包括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的国际化。世界各国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目标取向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评价和主体取向评价所超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被认为是基本的评价方略。其二,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成为课程变革的应有之义,许多发达国家高校从多個角度并运用不同策略对课程体系进程合理评价。而尝试着与其他国家高校或国际组织联合实施对本国课程的综合评价,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课程评价策略。其三,课程设置最终是为人才培养服务,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等在内的学生发展评价,已成为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4]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质量必须按国际上通行并能够接受的标准改革课程,除了要得到世界高等教育界的普遍承认和共同尊重外,还应该融入到各国应用型高校课程之间共同的条例规定和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去。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传统的考试模式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改革方向应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课程论文、大作业、实验操作等考核形式都应融入到新建本科院校的考试体系中来。融入应用型国际化高校评价标准,建立课程国际化评价体系,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课程国际化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毕晓玉.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尤丽.浙江省高校国际化课程设置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Knight,J.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Definitions,Approaches and Rational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4,(1).

[4]Paige,R.M,M estenhauser,J.A.Internationaliz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J].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99,(4).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付达院?单胜江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选择到国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国内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针对国内大学生而设计,因此国际教育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文章深入分析了在当前经济和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可行性建议。这些建议有助于提高国际化教学质量,打造更好的“留学中国”品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教学质量;经济全球化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了国家间的合作交流[1]。目前,经济全球化也加快了进程,引发了文化全球化,中国欢迎海外的学生进入国内接受高等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来接受高等教育。有一些学生来自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些则来自泰国、老挝等东南亚的国家[2]。随着留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留学生教育开始关注国际化的教学质量。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国际化教育质量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及时解决。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教学现状

从留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学质量,可以及时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国际化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来帮助应用型高校解决国际化教育质量的问题,帮助应用型的本科院校跻身国内甚至是国际一流院校的行列,是研究的实际意义所在[3],也可以帮助中国打造优秀的“留学中国”品牌。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留学,可以加快国家之间的合作,甚至是经济上的往来,助力国家实现文化自信,更快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国内很少有相关的学者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教学的相关内容,更少有从宏观角度分析国际化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想要解决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差的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分析目前国际化教学在教育体系、教师、学生等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弄清楚问题的缘由,才能提高国际化教学质量。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4]。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接受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5]。随着这些留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加,国际化教育也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目标不明确,仅仅将他们归类为留学生,而不同区域的留学生,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甚至是思想也有很大的差异。应用型高校需要针对其个人特点来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而非将其划分为“外国人”进行教学。这样会导致教师无法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分类教学,影响因材施教,学生也很难学到相应的知识。最终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情况[6]。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院校没有考虑过学生培养对于该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导致国际化教学陷入形式化的困境,造成教学质量差这一无法逆转的局面。

(二)教学计划不合理

其他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学生无论是从经济基础,还是从小接受的文化教育来看都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有很明显的水平差距。目前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招收留学生的时候,是以汉语的等级资格证作为进入学校学习的最低标准,有些国家的学生虽然能够考取这个证书,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汉语能力已经达到要求。有些院校将这些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对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语言压力,他们无法说、无法听,所以在学习结果和学习能力上面,就出现很大的分化。这种分化一旦形成,就会导致教学计划的延误,从而影响到总体的教学进度。这些留学生在面对考核时,无法明白汉语的具体意义,因此無法达到及格线[7]。学校和教师为了减少留学生挂科率,开始用其他方法来帮助留学生通过考试,甚至是针对留学生单独设置论文考核,这样的设置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够真实反映出国际化教学的根本质量,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三)师资力量不充分

近些年,为了提升国际化教学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聘用具有海外经历的硕士、博士。但是这些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更多的留洋于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而留学生的范围是很广的,他们可能来自泰国,也可能来自老挝或者是越南等国家,而掌握这些国家语种且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老师是非常少的。因此,教师在和留学生进行教学沟通的过程中,就存在着很大的障碍[8]。受限于教育背景和语言文化,教师在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专业化教学和针对性教学目标设计时就会存在着很多问题,无法把握教学内容的进度。从现状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对这些国家留学生使用专门教材,教师的教学工作也缺少针对性,不能根据留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影响了国际化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人才培养体系弱

虽然我国一直大力支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但是始终没有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对于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就更达不到要求。没有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对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无法确定现有的教学计划是否满足他们的培养期待,而学生也不能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否有问题。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即教师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学生则听从学校的安排进行课程的学习。师生未从根本上考虑“你教我学”的教学方案是否适合应用型本科条件下对国际化学生的培养,因此造成国际化教学质量迟迟无法提升的窘况。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国际化教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人才培养体系无法建立,或是目前已建立的体系不是针对国际化教学量身定做的,无法适应国际化的人才培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教学质量提升优化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强烈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对象在毕业之后应该拥有这样的竞争能力。为了帮助提高国际化的教学质量,需要发挥应用型本科的专业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针对不同的专业特色及内容,将这些不同背景的留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专业进行知识学习。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应该仅仅将是否掌握汉语能力作为唯一的标准,应该将其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以及是否学会了一些社会技能作为最基本的评判标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良好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熟悉国际市场的运作。国际学生培养目标和国内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这些留学生最终可能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发展,因此,对他们来说,有一个国际化的眼界跟国际化的能力最重要。能力才是作为最基本的评判标准,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其不同的个体情况来调整培养目标,并且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人数来制订不同的培养计划,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留学生的能力。

(二)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也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就目前来说,大部分的院校都是在其本科教育的基础之上来设置国际化教学的方法和计划等。首先应该将汉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设计更针对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教育内容。其次要在汉语教学的基础之上,融合更多的教育教学内容来进行职业规划方向的引导。比如要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要注重实践工作的操作流程,让留学生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提升语言能力,更要提升专业知识。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带领留学生参观国内的一些知名企业,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够调动他们的参与性跟积极性,要借助发展迅速的互联网平台,帮助他们通过线上教育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最后不仅要调整教学计划,还要调整使用的教材。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还是主要针对中国学生而编写的,即使有一些国外翻译过来的教材也是针对国内学生的教育教学所开发的。因此,学校应该加快实施针对留学生教材的编写计划,使面向留学生的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三)壮大师资力量

国际化教学的重点在于国际化的教师是否满足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大对国际教师的吸引力度,吸收更多优秀的、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育者从事国际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等一些部门的有利资源,和国内外企业建立联系,搭建一个国际化的共同发展平台,从而帮助教师进行不断的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海外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多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教师相关技能竞赛,积极参与高校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扩展自己的视野,学习其他高等院校在相关国际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助力。只有通过教育相关部门、院校以及教师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壮大国际化教学师资力量,才更有机会提高教学质量。

(四)强化质量考核

国际化教学质量的定期考核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在过程性的考核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课程的教授内容以及实际的进度安排来进行考核。如可以通过一些国际案例来进行分析,在促进留学生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习得一门技术,在帮助其提高中文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对国际化的深层次理解。过程阶段的考核可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最终的期末考试考核上,应该采用更为统一的考试方式。虽然课程、论文或者大作业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但不具有客观性,因此,需要在笔试题目中加入主观分析题、理论题等一些可以强化学生思维的题目。教师也应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论文以及理论方面的讲解,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提高国际化课程考核制度时,也可以通过参加教育部的教学质量评估或者是一些认证教学项目,来达到国家的统一标准。只有提高留学生的国际化课程教学质量,才能够打造出更加优质的“留学中国”品牌。

四、总结

本文在深入分析国际化教学质量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教学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计划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充分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弱四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壮大师资力量、强化质量考核四条可行性建议。通过这些建议的实施,可以帮助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国际化教学质量,打造更加优质的“留学中国”品牌。

参考文献:

[1] 王贵华,黄秋蓉.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以国际班“雅思写作”课为例[J]. 文教资料,2021(02):126-128.

[2] 楊雪霁,刘洁,拜枫雅. 探析建工国际班“四位一心TTSCM五联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J]. 英语广场,2021(01):89-92.

[3] 程芳. 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创新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4).

[4] 王淋鑫. 打造“金课”的途径分析与研究——以民办高校国际金融学课程举例[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5):105-106.

[5] 陈南,聂玉梅.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0(02).

[6] 罗先锋,黄芳. 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域外实践及启示——基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荷兰四国的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2017,11(02):80-85.

[7] 王春明,杨刚.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计研究[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1):50-52.

[8] 章小辉,陈再萍.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结构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06(03):64-68.

(荐稿人:李梓,淮阴工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作者:聂嘉瑜

上一篇:文学作品的历史教学作用论文下一篇:基于发展规划的国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