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生素质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大学生素质是综合素质,包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三个年级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的分析结果表明:专业不同和入学年份不同对学生成绩作用显著,文化课成绩和综合成绩的差异性较显著,第二课堂成绩差异性不显著,不同专业的大三学生成绩不具备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在于教育理念的樹立与践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与发挥欠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课堂学生素质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课堂学生素质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基于高职学生素质特点开展因材施教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文章从教师的视角分析当代高职學生素质现状及造成教师对高职学生产生“素质较差”认知的原因,提出高职院校保障教师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措施:建立数据集散中心、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生素质 因材施教

[作者简介]徐承萍(1980- ),女,安徽南陵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苏州 215009)

高职学生因其特定学习阶段(如高中学习阶段)的学习困难、失利、兴趣、爱好或者其他原因,选择了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深造,会因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学制、学习环境、同伴群体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其素质状况和本科大学生有所差异。根据媒体调查,某高职学院2005年开始招生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生,教师反映其与同期入学的初中起点五年制大学学生相比,综合素质更好些。但好景不长,教师对高中起点高职学生的支持声音不再,批驳声音见涨。在2011年教师座谈会上,与会教师普遍认为2011级入学新生似乎较2010级学生更加缺乏学习兴趣,课堂上不与老师互动,作业抄袭,应付考试,学习方式机械,学习动力不足等。在与其他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访谈调查中,也能听到类似的高职学生素质变差的评价及上述类似的行为表现的描述。为什么部分教师会认为高职学生的素质似乎越来越差?

一、教师对高职学生产生“素质较差”认知的原因分析

第一,当代高职学生素质发展不均衡,部分学生客观存在生活习惯、人生价值观、自信心、学习能力、道德水平、行为控制等方面的不足和缺失。在特定的教学班级,特定的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影响了整个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特别是特定学生的不良行为经常发生或者某位教师经常能够遇到这类行为,就可能导致教师产生高职学生“素质不高”的认知。这可能成为误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此而言,不排除教师的认知存在偏颇,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即因为个别高职学生的特定行为造成教师对其所在群体——所有高职学生的总体认知、总体评价有失公允。

第二,部分高职学生因其所学专业不能发挥个人优势能力,与其兴趣爱好不统一,导致其不能胜任其专业学习或者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学习动漫设计的学生除了应该具备良好的空间感视觉艺术能力,也要有对动漫艺术的热爱,没有兴趣,不理解受众心理,也不利于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如此,在没有获得有效的学习指导和专业调整情况下,不能胜任其专业学习或者没有学习兴趣的高职学生可能出现学习倦怠乃至厌学。

第三,教师、学生之间的代际文化差距。即便是高职院校的新进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也在6~7岁,由于年龄、学历、社会阅历、文化关注点等方面差异,师生之间存在代际文化差距。特别是受信息化社会影响,大学学术生活和非学术生活之间的界限已不再泾渭分明,学生自我评价趋向多元、积极,对教师、课堂的权威感的认知在下降,如上述调查中所言,部分学生学习不勤奋,但对问题理解速度较快,对社会关注度提高,信息来源多样化,并不觉得学习吃力和困难。就教师而言,一般会认为学生应全力投入学习之中,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为未来工作和生活做准备,而非学术活动(诸如过多的社团活动、娱乐活动、上网冲浪等)占用过多的时间会影响学习。既然师生之间存在认知差距,那么,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课外不花时间学习的学生不务正业,认为其不如自己当年上大学时学习认真、与其师姐师兄相比素质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根据高职学生素质状况实施因材施教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合理评价当前高职学生及其素质特点。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无类,人人都应得到公平的教育,教师应消除偏见,不可厚此薄彼。正确认识、合理评价当前高职学生的素质特点,具体分析特定教学对象的特殊情况,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素质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方案。针对特定的高职专业班级因材施教,高职教师必须首先认真“备学生”。“备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又要了解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和习惯,也就是本文所说的高职学生的素质现状。“备学生”是为开展教学做准备,在一门课程开始之前要研究学生,在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之前要了解学生,在每一节课之前也应关注学生的变化和发展。其次,正确认识、合理评价当前高职学生的素质现状,还应考虑学生未来的可能发展空间,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潜力、创造性的教学方案。维果茨基提出个体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认为教学必须以个体一定的成熟水平作为基础,但是教学要推动发展,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明天。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发展的方向、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以及发展的速度上。因此,教学设计应基于现有水平,着力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设计应成为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挑战第一发展水平与第二发展水平之间距离。

第二,因材施教要求施教者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具有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专业学科知识。作为高职教师,做到对高职学生因材施教,还应具备公正、平等、开放的态度,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及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所谓公正、平等、开放的态度,倾向于教师的态度,对每个学生不偏不倚,能够坦诚接受来自学生、家长、同事、社会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愿意并能够平等与学生交流。所谓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包括教师能够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能够及时关注行业、专业发展动态,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具有根据专业设置适时进行授课专业调整、自我转型的学习能力,能够多渠道收集学生的信息并能够深刻分析,合理解释学生的发展特点。而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立足于教师积极的态度和卓越的学习能力,要求教师既能够实时关注教育领域和专业领域的信息更新,关注关心学生,也要勇于选择合适的机会、新颖的形式把新理念和新精神传递给学生。总之,教师及时提升自身修养、扩大视野,便更容易理解学生的行为并合理评价他们。

第三,因材施教要求教师结合高职专业特点与学生素质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结合高职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组织首先要考虑其应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符合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同时,还应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是高职院校基本的教学文件,是实现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全过程的依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的基本参考依据。教师应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论证、制(修)订、学习及研讨;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合理选用主要教材、辅助讲义、教学参考书等;应该关注专业或行业发展动态,实时补充更新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素质特点,教学内容组织还要考虑其范围、深度与结构,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和有生活情趣、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的社会公民。受社会分工、教育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影响,高职院校专业多样,人才培养规格相对多元,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方面有更多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第四,因材施教要求教师结合高职专业特点与学生素质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针对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案和手段。一般认为高职教育学生能力培养包括专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等。对于专业特定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设计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诸多形式促进学生学习掌握;对于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求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师模范作用的发挥及实验实训场所仿真文化建设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要超越课堂教学,拓展开发各类活动课程。其次,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能力结构和能力发展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一堂高职实践教学课中,教师选择哪种教学方式或手段应考虑该班级学生能力特点,这是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备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之一。另外,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选择通过哪种方式去理解和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三、高职院校保障教师开展因材施教活动的主要措施

第一,建立包括学术与学生管理在内的各类数据集散中心,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方案设计、实施与调整、效果评估提供决策依据。如前文所述,因材施教,教师要正确认识当前高职学生素质现状,且结合高职专业特点。高职院校具有学制短,学生流转快,生源基础多元,课程数量、门类多,课程内容更新快等特点,对于教师而言,更够及时、准确、便捷地获取各类有关学生、专业、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基础数据和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数据极其必要,是能够持续、全面开展因材施教的基本保障。“数据集散中心”的形态、职能、工作方法等可以参考国内外有关高校“院校研究”的研究成果和案例。

第二,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确保教师合理选择并能选择到合理的教学内容,确保因材施教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应符合社会、行业、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涉及办学理念、内涵建设、校企合作等学院层面推进的工作,教师应积极投身其中,参与调研、论证、在确定的指导思想之下参与文件编写等具体工作,但教师的视野和拥有的资源有限,需要校方宏观把握、积极推进并深化各项改革工作。高职教师因材施教,根本目的还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基于学生素质基础,促进学生完成计划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術和能力,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并关注其未来持续发展;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更新体系,确保教师合理选择并能选择到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保障。

第三,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为教师开展因材施教提供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因材施教发展每位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方案设计之初及后续发展可能会突破学校传统、单一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出新的教学管理要求,如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需要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这意味着,教师推进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及其教育管理者必须能够提前或随时提供更为灵活的、适应教育规律与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四,针对性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品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师生共同促进因材施教预期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积极品质是由一系列积极特征组成的,是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是人的长处、优点和美德。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根据李自维对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积极品质的重要性评价以及自我评价是深刻的。在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致力于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从而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品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因材施教预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海春,罗敏.信息化时代与大学生发展[J].教育研究,2002(2).

[2]赫欣瑶.高职学生素质状况调查与分析 [J].职业,2011(9).

[3]李自维,张维贵.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6).

作者:徐承萍

课堂学生素质教学管理论文 篇2:

“以本为本”视角下大学生素质的调查研究

摘要:大学生素质是综合素质,包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三个年级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的分析结果表明:专业不同和入学年份不同对学生成绩作用显著,文化课成绩和综合成绩的差异性较显著,第二课堂成绩差异性不显著,不同专业的大三学生成绩不具备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在于教育理念的樹立与践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与发挥欠缺。据此,本文从“以本为本”本科教育理念的视角,提出了几条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建议。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文化课 综合成绩 素质

一、相关研究和提出问题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以本为本”的建设高等教育指导思想。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也存在诸如学校领导精力、教师精力、学生精力、资源投入仍不到位,教育理念仍相对滞后,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仍不够聚焦等方面的问题。聚焦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现状及培养的研究,方兴未艾。

总体来看,大学生素质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揭示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重智力培养,轻德育、体育、美育、心理等素质发展;重理论知识静态的学习,轻理论知识动态的转换、再造、创新对能力的培养;等等。同时,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理念相对滞后,高校学生素质评价还较为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指向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高校学生素质评价是构建素质教育评价观的内在要求,其本质上是对大学生个性化培养过程及其效果的客观评价。这些研究为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但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大多集中在2010年之前,对新时期本科教育指导的时代针对性不足。其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不足,研究领域多集中在某一方面,尤其以科学与人文素质的研究居多;心理素质的研究次之;第三是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第四是创业择业素质的研究;第五是素质拓展计划实施。其他方面的研究比较离散,包括素质观研究、媒介素养研究、身体素质研究、生活素质研究等。

综上,我们以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三个年级(2015级、2016级、2017级)的全体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在大一、大二、大三时的综合测评成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厘清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改进大学生素质培养方式。

二、调查对象与内容

1.调查对象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三个年级全体在校大学生。大一数据1001组,剔除无效数据(包括转专业学生),剩余有效数据989组;大二数据674组,剔除无效数据(包括转专业学生),剩余有效数据666组。大三数据组331组,剔除无效数据(包括转专业学生),剩余有效数据329组。

2.调查内容

《淮南师范学院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从微观操作层面上,规定了大学生素质包括德育、智育素质、综合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据此对大学生素质进行综合测评;三个项目计分权重分别为10%、70%和20%。鉴于德育素质所占比重最小,本调查着重分析与综合素质相关的文化课、第二课堂以及综合成绩。

(1)文化课。文化课成绩=(C1+C2+……+Cn)÷Sn。Cn为第n门课程的成绩,Sn为课程数。计算公式里Cn包含体育课成绩。教育实习学时总数以30学时计。智育成绩分为上下两学期,各占50%。

(2)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包括:学科竞赛,科技竞赛,文体竞赛(集体项目本项满分30分,超过不计);科研活动(本项满分35分,超过不计);职业技能(本项满分30分,超过不计);学生干部能力(本项满分5分);等等。

(3)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包括德育素质、智育素质(文化课)、综合能力素质(第二课堂)三个项目,按计分权重合成。

三、调查数据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通过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讨论

1.调查结果

(1)不同入学年份的大一学生素质结果。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专业不同与入学年份不同对大一学生文化课与综合成绩具有显著影响;同一专业不同入学年份学生在文化课、第二课堂和综合成绩各维度上变化趋势不同。

由表1主旨间效果检定结果可知,文化课成绩和综合成绩在不同专业的差别显著(P<0.05),是主效应;年级对文化课成绩和综合成绩的作用显著(P<0.05),也是主效应;年级和专业对第二课堂的作用不显著(P>0.05);专业和年级交互作用对文化课、第二课堂和综合成绩的作用均显著(P<0.05)。

①不同专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在专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方面,我们进行了单变量测试和各项成绩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

F测试专业的效果。此测试以已估计边际平均值中的线性独立成对比较为基础。

如表2的专业单变量测试所示,专业对学生文化课成绩作用具有显著性(P<0.05);专业对于学生综合成绩作用具有显著性(P=0.005<0.05)。事后检验发现:在文化课上,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学前教育和应用心理学专业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小学教育和应用心理学专业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6>0.05);在综合成绩上,小学教育和应用心理学专业有显著差异,学前教育和应用心理学专业有显著差异,而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800>0.05)。

表3所显示的是各专业2015级、2016级和2017级大一学生各项成绩:在文化课平均值上,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在第二课堂平均值上,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在综合成绩上,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同时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明显高于应用心理学专业。

②不同入学年份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入学年份对学生学业成绩有一定影响,结果如表4、表5所示。

F测试年级的效果。此测试以已估计边际平均值中的线性独立成对比较为基础。

如表4所示,入学年级对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作用具有显著性(P<0.05),入学年级对于学生的综合成绩作用具有显著性(P<0.05);入学年级对第二课堂不具备显著性作用(P=0.594>0.05)。事后检验发现,在文化课上,2015级、2016级和2017级在大一时相互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在综合成绩上,2015级与2016级在大一时具有显著性差异,2015级与2017级在大一时具有显著性差异;2016级与2017级在大一时相互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334<0.05)。小学教育和应用心理学专业有显著差异,学前教育和应用心理学专业有显著差异,而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800>0.05)

通过对2015级、2016级和2017级的大一各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文化课平均数上,所有专业2017级>2016级>2015级,且2017级和2016级明显高于2015级;在第二课堂平均数上,2017级>2016级>2015级;在综合成绩平均数值上,2015级>2017级>2016级。

(2)不同入学年份的大二学生素质结果。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专业、年级对文化课成绩与综合成绩具有显著影响,各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在文化课、第二课堂和综合成绩各维度上差异明显。

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由表6主旨间效果检定结果可知,专业对文化课作用显著(P<0.05),是主效应;年级对文化课、第二课堂和综合成绩的作用显著(P<0.05),也是主效应;专业对第二课堂、综合成绩作用不显著(P=0.620>0.05,P=0.126>0.05);专业和年级交互作用对文化课成绩与综合成绩的作用显著(P<0.05)、对第二课堂成绩作用不显著(P=0.185>0.05)。

①不同专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在专业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方面,我们进行了各项成绩统计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各专业2015级和2016级的大二各项成绩在文化课平均数上,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在第二课堂平均数上,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專业>小学教育专业;在综合成绩上,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

②不同入学年份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入学年份对学生学业成绩有一定影响,我们进行了各项成绩统计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在文化课平均数上,2016级>2015级。在第二课堂平均数上,2016级>2015级,且差值较大。在综合成绩平均数值上,2015级>2016级。

③不同入学年份的大三学生素质结果。

通过主旨间效果检定及单变量测试,结果如表9、表10所示。

由表9、10可知,不同专业对文化课、第二课堂和综合成绩的作用均不显著。

2.结果讨论

(1)不同专业和不同入学年份对学生成绩作用显著,是主效应。大一和大二学生成绩,不同专业不同入学年份之具有显著性差异;大三学生成绩,不同的专业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且呈现入学年份越晚,成绩平均数越高的大体趋势。可能的原因在于各专业大一课程通识课居多,而且本科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创新中。具体情况是,学前教育专业包括普招班和对口班,入学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2)不同专业和不同入学年份大学生,文化课成绩和综合成绩的差异性较显著;第二课堂成绩差异性并不显著。大一、大二文化课成绩,小学教育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均与学前教育专业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大一文化课成绩平均数明显高于学前教育专业。整体上,大二学生的文化课和第二课堂上,2016级平均数值高于2015级,呈现越来越好的趋势。可能的原因:一是和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班风学风关系、教师的教学、学院的政策与活动等因素分不开;二是第二课堂成绩的获得,主要来自学科竞赛、科技竞赛、文体竞赛类获奖,参加科研活动,取得职业技能类证书,以及担任学生干部。

(3)不同专业的大三学生成绩不具备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表明,大三年级也是大学期间相对稳定和熟悉专业情况的阶段,文化课基本为专业课程;而不同专业的大三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课比较感兴趣,对自己的综合成绩分数比较关心。

五、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对策建议

1.以本为本,树立正确本科教育观,正确理解大学生素质基本内涵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中级层次,但在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体量规模最大;本科毕业生也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要以本科教育为高等教育基石、以本科人才培养为高等教育育人根本,遵循“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学生中心,全面发展;服务需求,成效导向;完善机制,持续改进;分类指导,特色发展”的原则,按照“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要求,树立正确本科教育观,正确理解大学生素质基本内涵。

2.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大学生学习状况,提升大学生素质

一方面,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本为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做到德才兼修;另一方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大格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每一位教职工的立德树人示范,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道德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引导大学生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抵制诸如迟到早退、作弊抄袭、网络成瘾等错误行为。

3.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

学校层面上,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本科教学秩序;加强辅修制度建设与管理,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辅修专业;完善学分制,学校与教学部门精选增开选修课,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引导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第二课堂获取学分。

教师层面上,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因地制宜实施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推行慕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继承传统教学方法、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因时、因地、因课制宜,发挥微课、智慧教室等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过程管理上,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评估与反馈。首先,加强考试管理,改变重考核结果、轻过程的理念与做法,通过提高过程考核成绩比重的做法,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激励学生为提升自我而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其次,改变重知识考核、轻能力的理念与做法,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能力与知识并重的学习观念,真正做到以考辅教、以考促学。再次,加强对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做到有合理的计划、有实施的保障、有严格的监控、有科学评价,以全面考核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本科教育首先要从“以本为本”的基本点出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观念,加强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升培训,鼓励、督促教师不断充实和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再次,改革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从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业绩评价考核,而不是唯学历(海外经历)、唯职称、唯论文(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数),以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聘、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并加大奖惩力度,如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额度、实行一票否决制等,真正將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落到实处。

六、结语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明确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地位,以本为本,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以本为本,树立正确本科教育观,发展素质教育,切实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高飞,黎海燕.论当代大学生素质的结构性优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81-84.

[2]王耕,项杨.高校学生素质评价现状及发展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2):199-205.

[3]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97.

[4]李凤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5]张丽平,吴海霞.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 21(9):116-117.

[6]杨学新,李小丽,李小刚.我国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文科大学生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9):6-8.

[7]宋芳,张丽华,白学军.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4):264-269.

[8]向泽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调查研究:以华东地区某高校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5):145-149.

[9]任国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6,20(5):97-102.

[10]席琳琳.“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1]李海霞. 大学生素质观的调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2003(1):63-65.

[12]张宁,阳翼.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以广州某重点大学为例的一项调查研究[J].东南传播,2010(10):87-89.

[13]李江,吴宝利.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与身体素质状况调查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3,18(1):53-55.

[14]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广东六所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78-82.

[15]史美静,孙峰.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研究[J].大学教育,2018(8):157-159.

[16]纪丕霞.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5(22):21-22.

[17]冀鹏.高校大学生学风调查研究:以河南X高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3):123-124.

[18]胡栩健.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7(12):80-84.

[19]李向阳,张兴涛.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内蒙古工业大学本科学生为例[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9-23.

作者:张丽莉 李晓庆 季宁宁 罗娜

课堂学生素质教学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图书馆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高校图书馆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环境育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导读服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摇高校图书馆?摇方式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已转变为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这使图书馆转型期更接近本质,更适应现代化需要的观念性转变,这就对图书馆提出更高的要求。优化图书馆环境、加强资源建设,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教育,指导大学生爱读书,读好书,使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四有新人,是现代高校图书馆转型以适应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现代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功能,使他们从信息角度出发来感受和评价各种社会现象,重视信息的利用,能在瞬息万变中捕捉信息,能在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挖掘有价值的东西,这正像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那些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

1.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图书馆要与教学管理部门结合起来

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以前老师教、大学生被动地学的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不但具有快速发掘信息的能力,还要具有对潜在问题的预见能力。

2.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使大学生了解信息资源的处理与利用方法

还可举办专题讲座,如“怎样利用图书馆”、“大学生阅读指南”、“工具书使用方法”等。另外,图书馆也要将新书入库、上架以及图书预约等信息及时通知大学生,缩短新书与大学生见面的时间。

二、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馆藏文献是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如果离开了馆藏来谈素质教育,就犹无米之炊,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严格把好书刊资料的采购关,不断完善入藏制度与典藏制度,在巩固专业化馆藏特色的同时,多订购一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读物,坚决杜绝政治思想不健康的书刊入藏。根据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要求,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献建设,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出发,重视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文献建设;根据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的要求,要加强心理学、生理学等书刊的建设,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根据专业素质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专业设置,订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书刊;根据大学生思想敏锐喜新奇和追热点的特点,适当加强热点图书的采购。通过各类文献资源的建设,使大学生走进图书馆就好像是把自己置身于古今中外的伟大心灵之中,去感悟,去品味,去追求,由衷地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大学生从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

三、加强环境育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养人”,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环境对人的行为和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馆容、馆貌,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首先,发挥环境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启迪功能。优雅的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恬静整洁、设备完善的图书馆不仅能使人心旷神怡,而且还能启真导善,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和习惯,如当大学生走进窗明几净、安静整洁的阅览室就会被那里的气氛所感染,就能自觉意识到不能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纸屑。

其次,发挥环境对大学生的知识扩展功能。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因此,大学生仅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其环境有着丰富的知识蕴藏量,如图书馆的橱窗、墙报,剪报栏,要时常刊登一些取材新颖、主题鲜明,容知识性趣味性一体的文献资料。在图书馆的阅览室走廊或借书处,时常布置一些名人的画像和警句格言,这些可使读者无意浏览从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至于通过办专栏、宣传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的学习方法就更让大学生受益非浅。

再次,发挥环境对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图书馆内外春有花香,夏有绿荫,秋有红叶,冬有梅竹,加之书画作品和富于深含的雕塑,会使大学生在感受自然美,在欣赏艺术美的实践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美的情感。

四、加强导读服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大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并且平时功课紧,课业重,图书馆虽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但图书资源也有水平高低、品质不同之分,大学生很需要图书馆在阅读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给予直接的指导,导读工作开展得好坏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影响。

1.推荐阅读

大学生对图书馆有一定的欣赏能力,但在阅读过程中有时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1)升学压力和商业化氛围给大学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有些学术经典,传统文化之类的书常受冷落,这就要求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给大学生推荐思想品位高、知识容量大的书刊,让大学生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2)有些大学生喜欢追求热门,急功近利,社会上时髦什么就读什么,招聘单位需要什么就读什么,忽视自身其他素质的培养,还有一些理工科大学生轻视文科知识,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只不过是“侃大山”,消遗娱乐,没有理工科实惠,高校图书馆要引导他们多读一些政治书刊、名人传记、经典名著等。通过指导阅读弥补他们的不足,这不仅可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还可使大学生学会明辨事非,懂得做人的道理。

2.节日展出

图书馆还应结合重大节日,面向大学生举办专题性的书展,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记念日等,展出与此节日有关的书刊、挂图等,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使他们感悟强国富民的使命感。

3.参考咨询

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要贯穿在各个岗位上,体现在每个读者上。因此,馆员除了热情接待读者外,还要热心解答读者提出的有关文献资料方面的问题,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耐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书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战略,21世纪大学生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去适应社会环境,这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不断提高认识,调整策略,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万武等.高校图书馆与素质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尹平.发挥高校图书馆文化引导功能.图书馆,2009(4).

[3]高淑宏.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图书馆建设杂志,2008(5).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作者:李英珍

上一篇:教师课堂教学初中语文论文下一篇:新课程下初中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