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022-10-26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是发展和创新, 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直在探讨学生发展的内涵和策略问题。人类的文明史, 是一部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创新的历史, “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国民素质”。在历史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素质, 是每个历史老师的重要责任。教师应把握新课程标准的鲜活理念, 教学体现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使原本“呆板”的历史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快乐, 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1 渗透历史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 也就是让学生会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这对于运用历史理论理解掌握复杂的、交叉的、矛盾的历史知识, 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学生在学习中, 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 进行系统的掌握, 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如历史学科的专题线索有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 在每个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小专题, 如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如果研究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情况, 就要依靠有关的文字记录, 文物、古迹、遗址等, 如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 通过和前后代青铜器的比较, 归纳它的特点, 确定它的历史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才能真正了解那时青铜冶炼技术的全貌, 了解真实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 对历史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 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了知识, 提高了智力。

2 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创造性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出新疑、创造成果的途径。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历史教学的确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 但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况等认知活动和认知过程, 如果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 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 结论就难以真正,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 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 学生要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 对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如对于十月革命, 书上的评价是“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学生提问“现在的俄罗斯不是回到资本主义制度, 是不是说明十月革命最后也还是没有改变俄国的命运。”尽管这个问题显得有些偏激, 但它代表了学生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疑惑, 那就是社会主义最终能不能战胜资本主义?也充分说明学生们并不是简单的接受一些理论, 而是敢于怀疑, 尽管这种思维有时略显稚嫩,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他们不唯书, 求异思维的表现, 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在讨论“焚书坑儒”的影响时, 有的说从秦的角度来说可能理解;有的说损害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有些学生认为可以看出秦始皇崇尚法家理论, 秦始皇不但要求士人效忠自己, 更注重防范士人的反抗意识, 说明统治者开始重视国家的统治思想问题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这比轻描淡写一句话带过要好的多。

3 创造探究气氛, 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但在教学中, 学生往往死记现成的结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要做到客观评价人物, 必须用辨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这样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隋炀帝虽是一个暴君, 但在历史上也是有贡献的, 他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开凿大运河,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秦始皇修筑长城, 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苦难, 所以有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 但长城却成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无比宝贵的财富;陈后主当皇帝无所作为, 葬送了大好河山, 但在填词制乐上却达到了巅峰。历史思维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认识过去和现在, 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 历史探究性学习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代问题, 历史是已消失殆尽的现实, 而现实又是明天将来的历史, 二者之间具有重大区别与不同, 却都统一于人类社会的长河之中, 如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则是历史教学的责任。教师在教学应适时、适量、适当地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开阔学生视野, 使深沉久远的历史与鲜活的时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如把我国秦代的商鞅变法, 宋代的王安石变法, 日本的明治维新, 与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相联系, 从而树立起振兴国家的雄心壮志。学生经历了一个心路历程,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他们会始终难忘。

4 坚持论从史出, 培养情感体验

当今的社会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变革时期, 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准则也日趋多元化, 其中存在着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的一些因素。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确立以人为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塑造健全的人格, 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比如, 只有客观地分析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的“瓜分豆剖”的亡国边缘困境, 学生才不会嘲笑当时农民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的落后与愚昧, 才会将情感的兴奋点集中于义和团团民舍生取义、拼死抗争的方面, 从而在义和团悲壮的情境中生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感。

在以史育人的过程中, 还应注意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如在讲述“北宋的政治”时, 可以组织讨论:北宋的统治者从那些方面来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什么弊端?为克服上述弊端, 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这样做的结果怎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活跃了思维, 又加深了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失败原因的理解。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 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中期杰出的改革家”, 这如何理解?这样组织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达到高潮。再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而文天祥抗元也应给予肯定, 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 其《过零丁洋》一诗更是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 抵御外侮, 这怎么理解?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入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整理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忘记了历史, 就意味着背叛。”培养跨世纪的具有当代历史意识和未来意识素质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时期的历史教学要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 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人格,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历史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培养跨世纪的具有当代历史意识和未来意识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课堂教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鞠勤.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初中历史[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7.

[2] 曾令格, 等.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

上一篇:长新高架桥0号桥台软岩边坡稳定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下一篇: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