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较为关键的科目,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学校,应充分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素养,培养其永久性的学习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创新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创新教育研究论文 篇1: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研究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中国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小学语文课程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启蒙阶段,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时代性要求,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创设情境;多媒体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强调“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社会逐渐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新课改要求不断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學会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中寻找语文学习的乐趣。本文分析三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案例,希望为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一、合理设置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事物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教师在课堂环节中,应尽量去设置更加可观的课堂情境、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四季》的时候,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一年四季的基本特征。在上课之前,教师将自己提前准备的关于“四季”的画板展示给学生。分别是“春天的绿草、夏天的荷花、秋天的麦子、冬天的梅花”,让学生看着画板指出这些图片的特点是什么?分别代表哪个季节?学生看见直观的画板,都很兴奋,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在之后的课堂环节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跟着多媒体一起朗读课文,朗读两遍之后,挑选几个学生一人朗读一段,让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错误的地方,当场纠正。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夏秋冬分别是什么样子。这样,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完成了课文的讲述内容,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创新思维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多媒体授课模式逐渐被引入课堂教学中。多媒体采用动态图画、音乐和视频多种模式,把授课内容变得栩栩如生,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小学生本身比较喜欢活跃、动态的画面,所以这种模式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例如,在讲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难忘的泼水节》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在上课之前,在多媒体上先给学生展示一系列图片“傣家竹楼、傣家舞蹈、傣族服饰、孔雀舞”,由于这些图片对学生而言比较新鲜,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就会思考“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我们汉族人民不一样,那他们的泼水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之后教师播放视频《泼水节》的片段,让学生充分了解傣族泼水节的具体状况。这种学生主动思考并且教师解决学生疑惑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使用多媒体,对于优化语文课堂,促进有效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三、转换教师角色,激发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基本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备课,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生字的讲解和课文朗读。这种教学模式,从本质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使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讲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并分析课文,积累运用描写大潮的语句。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本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课文怎么样描写大潮的特点?你心目中的大潮是什么样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文章。文章朗读过后,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内部讨论这些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答案。每个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来进行总结回答,如果有补充的内容可以自行解答,最后教师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新的问题“为什么钱塘江大潮是如此壮观?”等,这种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自主提出新问题,自主解决新问题。互换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发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更直观的教学表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展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动画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兴趣点;在课堂教学中,互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改进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接受教师的指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董云丽.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5(2).

[2]李菊琴.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8).

作者:郝伟

语文创新教育研究论文 篇2:

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研究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较为关键的科目,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学校,应充分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素养,培养其永久性的学习能力。 为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中职院校开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开始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学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以提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在现在的中职教育中,是否开设语文课成为一大热点讨论话题。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分支,中职毕业生除了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优秀的语文文化素养,这是中职语文培养目标的范畴。之所以会有中职取消语文教育的提议,是由于语文课程教学在中职教育教学中都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它的重要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必不可少,它的尴尬处境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职语文学科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中职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些许问题:(1)教师自身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大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只采用让学生抄写、背诵、归纳总结文章思想等教学方法,对于课后复习也只是要求学生进行形式写作,然后再将标准答案向学生讲述,让学生抄写、背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往往会使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学生无法发挥自主教学核心地位作用, 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信心遭到打击,导致学生在教學过程中缺少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师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大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一采用板书式教学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黑板中写上课前准备好的备课教案,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书写的教案内容进行记忆和抄写,这种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乏味,无法营造生动的课程教学氛围。 (3)语文学科课程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较差,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相比,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的期望是能够在未来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传授学生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还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方法。

二、创设活动情境的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教材很多篇目来源于传统文学作品,重点是语文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如何将教材知识点与传统文化来源相关的内容分析得当,促使学生对语文课本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能深入了解和灵活运用。对于语文教学过程以古诗文背诵为例子,艰涩难懂死记硬背是古诗文不被学生喜欢的原因之一,这样的情况会反射到语文课本的其他环节上,学生就会逐渐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还容易对整体语文出现排斥。笔者在进行古诗文教学中采用“图案教学”和“讲授历史故事”的手法,一方面教会学生提高记忆能力,一方面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洗礼。举个例子,讲授孟浩然《过故人庄》时候,运用 ppt 模式,配备 flash 动画一一在课堂的运用中插入乡间音乐,把文言文的故事最大化用平白的语言表达,学生融入到古代作品当中就可以更好地去理解中国传统诗词当中的真山水真性情的含义,融会贯通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把学生的思想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诗词会更加有生机勃勃。在讲授结束后,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点并且能够结合实例自己讲授,在自己的讲授当中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内容,他们就会能够把传统文化节日和诗词创作背景结合学习。

三、应用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方法

目前社会对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在逐渐扩大, 各大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要求也在逐渐下降, 从而导致中职学生文化素质存在些许差异。 针对这样的现象,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那么将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遭到打击,从而不能主动的投身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层次教学法开展授课, 这项教学方法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和学习态度存在的一定差异性,进行合理分组,再按照小组学生的层次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层次教学法能够符合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是语文学科教学判断及改善的有效策略。 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层次教学法时,需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防止学生出现心理不平衡的情况,及时梳理学生负面情绪,与学生进行主动沟通交流,听取学生的自主想法及建议。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 明确提出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核心地位,发掘学生潜在能力,营造具有和谐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模式。 在中职院校教学中,语文学科作为关键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但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占据着课程教学的主导位置,使学生很难体现自主核心地位,严重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科教学效率不高。 因此,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或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 使学生能够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掌握并理解教学知识点。 另外,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可以摆脱课程教材内容的约束,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交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培养专业技能作用显著,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断研究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结合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综合性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习浪.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3(8):154,156.

[2]胡宁宁.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校外教育,2016(12):66.

作者:郭诚

语文创新教育研究论文 篇3: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与思考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找到与教育发展相契合的教育思路。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思路

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是时代的主题,而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的力量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

一、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如果没有恰当的方法,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通读一篇课文,并且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而且会让大多数学生反感。这样,就需要教师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前,可以通过作者的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根据课文,自己去探究时代背景,进而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指出课文中最为精彩的用词、用句以及段落,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样,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直接关系到课堂发展的趋向,教师既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又不能让学生的探究误入歧途。所以,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要极为微妙地体现出来。课堂气氛的营造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变化的快慢,也关系到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描写荷塘景色的段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视觉的,是一幅充满诗情的画面;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听觉的,是令人陶醉的天籁之音;而有的同学感受到的则是现实的,如身临其境,跟着作者的思绪徘徊。所以,学生是有共性的整体,又是充满个性的个体,营造好课堂气氛,他们的思绪是理性的,直观的,他们之间的交流值得教师去学习,此时的教师又是一个学习者。这样,学生的大胆尝试及创造性就会越来越大地体现出来,交流知识,理解知识,探究知识的层次会越来越深。

三、激发学生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一样,都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往往只重视自己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把学生放在次要位置。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课堂气氛往往是沉闷、单一,毫无生机。所以,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学生的潜力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有所创新了。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上下功夫。所以,教师要善于提问题。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提问必须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根据教学大纲以及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标准。二是提问要有目的性、科学性和严密性,必须要利于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要兴趣盎然,不能呆板枯燥。三是要增加问题难度,给学生设置一定的能力训练,让学生在困难的探索中去发掘更多的知识。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的成功感,还会提出更多其他的问题,拓展了知识范围,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发挥出来。

四、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创新的翅膀

知识是创新的保障,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世界上所有的创造和发明都绝非偶然,他们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因此,创新靠扎实的基础知识。教师不但要深入课本,而且要走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寻找更多的相关问题,深入浅出,从实践中理解和消化知识。这样既能加深学生记忆,又能使其主动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活动是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通过对知识的运用,才能发现更多的奥妙,也才能为创新的实现提供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初中语文课本内容丰富,集古今中外名篇于一体。所以,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适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去欣赏、体味这些名作,让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和人文环境下,去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应拓展得更远。另一方面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创新求变、灵活多样、具有个性化恰恰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根本目的,是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展现。语文是我们认识和了解祖国文化的基础,是祖先智慧的结晶,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巧妙的手段让它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语文教学需要负起巨大的责任,只有把创新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申继亮.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张娟娟

上一篇:企业组织能力管理论文下一篇:语文学生写作兴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