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创新教育论文

2022-04-16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与发现,人类就不可能进步,社会就不可能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等国家都把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当作重要目标。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培养现代创新人才”就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旋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创新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创新教育更凸显其重要性。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教师创新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师创新教育论文 篇1:

浅议语文教师的创新教育

摘 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应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观念、改变角色、创新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

关键词:语文 教师 创新教育

传统的教育观念制约了中国教学的发展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为此,我国大力实施创新教育,语文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进行创新教育,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谈几点认识。中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概括为韩愈的六个字“传道、授业、解惑”,这六字经典发展到现在,制约了中国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不同风格和特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创新精神的感染,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语文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下面我将具体谈一下语文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1 转变观念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了老师的重要作用,学生也形成一种保守心态。要改变这种观念,教师首先要从“传授”的圈子跳出来,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教育者首先应该是创造者。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积极化,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

2 改变角色

这里讲的“改变角色”是教师在心理上的改变,我在备课时,首先要把自己假想成一个“学生”,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会想些什么?这篇课文中有什么地方会让学生一接触就会感觉到有难度?对于文中的重点难点怎样做学生会容易接受?先从一个学生对课文一无所知的角度入手,这样在课上讲解时就会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

3 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填鸭式”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当讲授一篇新文章时,往往发生千篇一律的教学过程:介绍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分段并概括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些就像古代的“八股文”一样制约着教学的发展,更制约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更是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要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學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如:在教《雨巷》这首诗时可以通过使用PPT配乐、配图授课,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倾听悠扬悦耳的乐曲声和欣赏江南水乡美丽景色中有层次地理解诗歌。在教《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代表东吴谋士和诸葛亮,让学生在课下先提前学习并了解掌握“舌战”的背景以及诸葛亮出使的目的,并站在不同立场上扮演小说中的人物,在课堂上表演,使学生立体化地感知课文情节,并整体把握文章脉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变换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调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4 创造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是灌输,教师课上讲,学生忙着记,这不是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如在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先采用提问启发示问学生:“为什么这首诗被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看似简单的问题,里面包含的内容可不少:这首诗称为“快诗”快在哪儿?为什么快?为什么是“生平”?这些问题一个个解决就会使学生不仅明白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和老杜其它作品作了比较,更明白为什么称为“快诗”的原因,这里面包含着杜甫一生的爱国情怀。这样,爱国主义教育就潜移默化的深入学生脑海。在战乱时期我们需要爱国,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要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生动的德育教育。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在回答问题时怕说不对,怕出错,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言堂,难以展开生动活泼的教学,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其实语文教学中很多题目都有不同的答案,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如讲《愚公移山》时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提出“移山不能只靠人力,而要发明快捷省事的工具,加快移山进度”等等,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想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的发散思维中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其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实施创新,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接受新信息,这样才能改变旧观念,做一个创新型教师。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多一点对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渗透,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多一点创新意识和能力,在他们走入社会时也就会为国家的各方面发展增添一股新的创新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秀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作文教学研究,2012(2).

[2] 周多权.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创新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5).

作者:程丽红

语文教师创新教育论文 篇2:

语文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任务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与发现,人类就不可能进步,社会就不可能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等国家都把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当作重要目标。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培养现代创新人才”就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旋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创新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创新教育更凸显其重要性。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担负母语教学重任,应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探索并实践创新教育,为民族和国家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树立创新思想

能否在新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关键看思想是否解放,创新意识是否树立。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有创新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有了创新思想,才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挑战。有了创新思想,教学才会有创新,教法才会有创新,教学手段才会有创新,才会积极探索并勇于实践创新教育,才会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二、创设创新环境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教师要自觉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去努力构建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民主和谐,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才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境,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三、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如何将教师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加强学生思维创新的培养呢?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探求新知,标新立异,而排斥那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做法。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探根究底,并促进学生勇于实践。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势,从而让创新思维天马行空,不受约束、不受限制。让习惯思维不再习惯,那么创新思维将源源不断而来。

(一)精心设计导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将教师、教材、学生联结起来的纽带。教学设计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着创新教育的效果。

一篇作品,无论是叙事作品还是抒情作品,都有着无数的未定点。在导学设计中,要抓住未定点,设置疑点,把立足点放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上,放在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精神上,放在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上。

1、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的设计时,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例如对阿Q、成名等艺术形象的分析。

2、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因此,有效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项链》为例,这串项链大小、长短、佩戴效果,就可让学生生发出种种想象;路瓦栽夫人一夜风光的详尽描写,也可让学生生发出种种想象;她和丈夫十年含辛茹苦的生活经历的约略描写,则需要学生在想象中填补许多空白;通过想象,进而认定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主题。

(二)善于指导学法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步,因为科学问题总是发生在已知与未知的交界处,并用已知向未知提问的方式使未知世界的某处能被认识所触及。于是,问题的解决便必然意味着某种知识的创新。为此,前提是发现问题,然后才是正确地解决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认为在各种学法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质疑习惯。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没有疑问。教师应指导学生质疑,培养质疑习惯。质疑的方法很多:如紧扣矛盾处巧妙质疑,捕捉空白点深入探究,打破常规思维定势逆向设问,运用假设和联想拓展思维等。通过质疑,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特别注意通过学生的质疑来判断其在阅读活动中思维的运动过程。不应当受自己个人认识和价值观的局限轻易压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甚至摧毁一些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使其最终丧失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教师要敏锐地把握其思维的方向,发现其思维的缺陷和闪光点,加以引导和肯定。要指导学生不断地质疑,不断的解疑,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后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乐趣。

(三)注重能力培养

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对于我们语文学科来说,阅读和作文是两种重要的作业形式。

以作文为例。作文应该是一个人真实思想的外现形式,但传统的僵化教学模式,却使学生写出了许多“假话”、“套话”、“八股话”,能够真实抒发内心情感的很少。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关键在内容上要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思想不正确可以纠正,认识模糊可以澄清,没有思想的文章等于废纸一张。处处设置围拦,怎会产生创新思维?应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启动思想的航船,扬起想象的风帆,在现实生活的大海上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写作的创新能力。

除作文外,其他的作业形式也应大力挖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构平台。

如广泛开展语文活动。语文活动的形式是非常丰富的,关键是教师要舍得花工夫,下气力,想办法,把学生调动起来,投入进去。要经常开展读书活动、举行辩论大赛、举办朗诵比赛、创办学生文学社、组织探究性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等等。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可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创新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使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四、善于激励创新

在课堂这样一个特定的空间里,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就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心理上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且要力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克服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参与性,导之以法,造就自主精神,更要鼓励求异,培养创新能力。语文教学最忌古板保守,对学生提出的出乎老师意料的新的见解,要积极鼓励,或者组织学生讨论,看这种见解是否正确,若言之有理且能自圆其说的就应该大胆肯定,若失之片面或错误的,则予以引导纠正。例如,在教学《项链》一文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在“自读提示”的思维定式下展开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爱慕虚荣,并为此而付出了十年的青春作为代价。

但个别同学却认为,玛蒂尔德丢失这串项链,丢得好,这一丢不应该是她的人生“悲剧”,倒是使她从艳羡上层社会生活的虚无飘渺的梦幻里回到了现实生活之中,开始其自食其力的“诚实的”劳动,“显出了英雄的气概”,这对她来说实在是一次人生的飞跃,是一次“新生”。对这样的来自于文章本身的看法,老师就应该积极鼓励。

并不是只有爱迪生的发明才可以称作“创造”。语文教育中,时时处处都呼唤着教师的创新行为,也时时处处都能够展示经过思考与实践盛开的美丽的创造之花。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在终身教育的课堂里汲取源头活水,在教育科研的园地里不倦耕耘,就一定能结出创新之果。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言:“所谓创造性,就是有一种不断前进、向着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业已产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这应该是一个创造性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

苏晓徐,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常州。

作者:苏晓徐

语文教师创新教育论文 篇3:

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

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实践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创新教育逐渐推广之际,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正确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否则,就像有的老师那样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罗列出许多问题。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住。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上,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上。例如,语文课中的一场辩论会,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员(评论员)。一堂朗读或诵读课,老师同样要担当起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就完全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動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因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因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因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要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积极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判断,并不断鼓励他们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教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好质疑情境,朗读法、演示法、激发法、比较法等等都能将学生带入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生成问题,从而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教学中,在启发了学生提问之后,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接着教师还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予以

充分肯定,对于不够好的问题也不必否定并责备。教师应尽量在教学中解决问题,可以自己回答,可以请其他学生回答,还可以通过师生讨论来解决。如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等到有充足的准备以后,再予以解决。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又脱离现实跨越时空的思维,它是结合以往的知识,形成新的形象,把头脑中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性思维顺利开展。通过想象,学生可以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这个空间想到另一个空间,使狭小的扩大,使复杂的简单……想象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认识事物需要观察,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一种智能。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教师在平常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他们观察有关的事物,如景、物、人、图片、影片、科技等等。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将这些事物与课文相结合,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就是让学生有一件事物或一种现象所触发,在纵向、横向、逆向不同方向上展示思维活动。教学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创新能力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语文,对范文名篇名段不妨开展朗读比赛,多读、多记、多背;对于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按课按单元及时整理归类复习,只要坚持到读完中学,学生就有一本把知识点串在一起的复习笔记,通过强化训练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在一定程度上纵横连贯,前后比较,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学习也就变得有趣,进而充满情趣、

活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一种以个体的心智活动源源不断地去诱导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能让这种欲望保持长久。我们知道,任何一中有效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镇第五

中学)

作者:陈熳莹

上一篇:语文课堂书声教学论文下一篇:红外通信技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