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创新意识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近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共同研究的热点。本文拟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见解,旨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教育创新意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语文教育创新意识论文 篇1: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创新意识

摘要:传统的小学教育创新意识不强,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从课堂结构和课堂艺术两方面着手。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语文教育

一、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只有把握好这个关键,才能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有活力、适应当今社会而又能迎接21世纪挑战的人才,在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育也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原因有:

迎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现行大纲存在很多弊端:从性质上,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正确地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理念上,大纲没有专门的课程理念论述;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忽视课程的其它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语文课程标准》与之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和灵活性:从性质上,《标准》不仅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正面论述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理念上,《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目标上,《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1]。

《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无论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实施、评价只做一些指导和建议,这样,有利于老师创造性的发挥,也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老师行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于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为能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踏好最有力的一步,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创新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从课堂结构和课堂艺术两方面进培养。

1、课堂结构的创新。传统的课堂结构安排有固定的模式,都遵循着“复习——新授——总结”这个模式,只要这个模式在一节课中按质按量的完成,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是十足的“听众”,只要该生在课堂上循规蹈矩,认真听讲就是一个好学生,如果有奇怪问题提问的学生则视为是“坏学生”。而老师,一节课滔滔不绝地讲授,讲得越多学生记得越多,这位老师就是好老师。传统的教学只是为了完成传授古人经验和知识而教学,丝毫没有适应当今的社会,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现在的的教师完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现在的教师完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每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再结合课本知识而设计课堂结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教师设计的课堂结构是“招聘导游——导游解说——应聘导游。”教师一打出“招聘广告”,学生就感到好奇,好奇心被教师抓住了,教师因势利导。教师说:“要想被‘鸟的天堂’应聘,就请同学们好好看课文,看看谁能解说的最好、最精彩,谁就被应聘。”学生纷纷行动起来看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准备解说词,并在课堂上解说,这一课堂结构的设计,不仅吸引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又培养了他们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组织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组织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口语交际。在课堂上就能得到锻炼,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如教学诗歌《回乡偶书》,教师不再是读——讲——总结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利用电视剧、电影制作过程来教学。教师设计的教学结构是“选导演、演员、观众——理解诗歌大意——编剧本——表演”。教师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把具有组织才能的学生选为导演,愿意受他领导,想表演的学生当演员,其余的学生做观众,观众要给出影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接着则由剧组成员根据诗歌大意,展开想象,编剧本,最后分好角色进行表演。没想到,这一节课获得了成功,最精彩的是表演部分,看着學生们活灵活现的表演,让“大观众”、“小观众”捧腹大笑,笑后惊叹:学生的想象力确实丰富,表演确实出众。要这一节课中,不仅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了诗歌大意,明确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审美能力。由此可见,课堂结构的创新,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

2、激发兴趣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小学阶段,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有一只非常漂亮的小壁虎,整天自由自在的游玩。可有一天,小壁虎的尾巴没有了,他变得不漂亮了,他要去借一条尾巴,你想知道它的尾巴是怎样丢的吗?它去向谁借?借到了没有?”这些问题形成一个个兴趣点,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又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兴趣。如可以借用简笔画激发兴趣。绘画相当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它能跨过时空的限制,将学生不了解的史料以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表现出来,创设出具体的场面,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情绪反应。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这一优势创设情境,引起他们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身临其境,达到最佳学习效应,自然导入课文,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3]。

总之,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语文创新革命中,教材编制者,教育工作者都从理论和实践中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每位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才会有所作为,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1] 邓惠.全人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贵州师范大学,2016.

[2] 韩普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03):141.

[3] 徐艳来.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的新思考[J].赤子(中旬),2014,(01):300-301.

作者:罗纯梅

语文教育创新意识论文 篇2:

浅议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

摘 要: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近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共同研究的热点。本文拟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见解,旨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创新意识教育语文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文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素质

目前,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片面追求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没有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创新只浮于表面。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才能发掘学生本身蕴含的创造潜力。为此,教师首先要具备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就有望了。其次,要改变以往的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训练轻方法、重分数轻发展,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轻视情感熏陶和语文实践的倾向,把对学生评价的关注点从重分数转向重发展上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独创性的学习。第三,要灵活运用教学机制,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学要创新、教法也要创新、教学手段更要创新。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开放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学记》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引导学生求异创新,营造良好的素质化语文教学氛围,

2.1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课堂是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教法以“填鸭式”为主,课堂气氛不活跃,毫无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刚萌发的创新意识扼杀掉。

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能否以正确的学生观指导语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育的目的、方式和效果。语文教师要真正将创新意识带进课堂,就要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思维架构,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以学生为本,在注重共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差异,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不再把学生当作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陶行知语)。比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有针对性的测试等等。尽量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语文活动中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努力形成他们多姿多彩的个性。这样,让语文教学处于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情绪振奋,思想解放,主动参与。为学生独立读书、思考、实践、质疑、探究创造了机会,从而为创新意识的产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提供了保障。

2.2 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语文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和有效工具。语文教学的创新如果完全抛弃传统,忽视基础知识,脱离自身教学实际,片面追求上课形式新、现代化教学手段新,这的确是新了、相对活跃了,结果却弄得学生说话是颠三倒四、不着边际;写字是歪歪扭扭、难以辨认;作文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错字连篇,不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时甚至连最起码的请假条、申请书也不会写了,那么我们的学生要“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何而来。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语基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视“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3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运用科学的观点研究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其次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新见解,形成“标新立异”的学风,鼓励学生敢于向前人、向定论及至教者本人挑战,以阐述自己的新知新见,学生经过了一番冥思苦想能言之成理,教者就应予以肯定,以激发他们大胆求新求异的兴趣。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2.4 给学生留有动脑的空间

有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越具体,课讲得越详细,学生就会学得越好。可事实却是:教师如果讲得越多、越清楚,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就越小,对学生思维限定就越多,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即“学而不思则罔”。甚至还会由于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太多,使学生因“积食”而“消化不良”。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让学生去体验思维创新的过程,从而学会思维。

2.5 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是知识的活化。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一切创新思维,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鲁班由苣草划破手而发明锯子;牛顿由苹果落地而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当一个人对某些知识和现象产生兴趣,产生强烈的欲望与感情时,就能冲破思维的定势,克服材料的局限,产生与之相关的想象,其激情越丰富,想象就越活跃,思维的创造性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唤醒、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开启他们的心智,培养其创新意识,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而光荣的责任,努力构建一个充分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教育新模式,使语文教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谭群瑛.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学[J].科教文汇,2007(6):50~51.

[2] 马新.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12):76.

[3] 周俊生.浅谈语文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中教师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91.

作者:周俊彪

语文教育创新意识论文 篇3:

浅议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

摘要: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展现自我个性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三大方面作了阐述,使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创新意识;自我个性

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在眉捷的任务。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也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的教育事业必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当前,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然而,“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我们,尤其是中学教育,高考更是典型。它还是以考分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大小,决定其人生的命运。这就必然会造成高分低能儿。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学生在思维方面形成了定势,不敢体现自我的个性,创新意识更是被挤压殆尽。每年几百万的考生都被高考这一指挥棒指挥得团团转。显然,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了,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语文在各科教育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从小学到大学,这一直是一门必修课,可见其重要性,它是工具学科,决定着学生其他学科的成败,它的人文性,决定着我们我国的母语特色,它的社会性自不待言,只要人处在社会中,就一定需要语文。所以说,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应试制度下,语文学科的三性都被消磨殆尽,极需创新意识的渗透。只有在语文学科中实施创新教育,才有可能给语文学科带来生机。笔者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其潜在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地看待受教育的对象,要适应21世纪经济的发展,破除陈旧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挖掘其内在的潜能,为培养21世纪合格的人才而努力。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权威,学生是被动的听记者。教师讲课时各个环节都设计好了,分析文章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几个步骤,学生只需要记下来就可以了。写作时,教师也给学生安排好立意与中心,起承转合,层层“指教”,还有甚者,让学生背一些模式,或者是背几篇教师选好的范文,在考试时套用即可。学生的听、记、练,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他们也懒得再去开动脑筋,质疑探究,直接复制教师的答案就可以了。然而,我们都错了,语文教育应该是创新的教育,能力是需要培养的,而不可能被复制。

语文是一门百科全书,它综合性强,包罗万象,特别灵活,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多创新。比如瓦特对沸水的壶盖感兴趣从而发明了蒸汽机,李时珍尝遍百草而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等等。这些中外前辈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都告诉我们要有创新意识,要有质疑精神。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课堂上授课时,可以故意写个错字,而大力表扬那个发现这个错字并改正的学生;还有如故意讲错某个简单的知识点,让学生找出来,并大力表扬,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回自信,大胆质疑,而后才会有创新。有些教师总是觉得让学生质疑会丢面子,还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为了赶进度,总是一味地满堂灌。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改变那种赶进度的状态,要给学生质疑和释疑的时间,要敢于表扬向自己质疑的学生,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学生推到课堂的中心,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激发其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今天,也许他们身上还有很多的不足和缺点,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前程似锦,我们要因材施教,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让其扬长避短,挖掘其潜在的意识。在这里,筆者提倡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这样一个充满温馨的大环境下,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让其对自己充满自信。语文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关心”学生的度的问题,关心尊重与严格要求是一致的,尊重学生不等于放纵学生,要对其要求有法。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了从学生自身出发,发自真心地关爱学生,才会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我们要在关心学生的前提下,提倡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己的特长,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实践活动是高中语文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教师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创新,这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创新意识也会被唤醒,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我们要倡导“大语文”观念,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创设语文实践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就可以让我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从教室走入社会,在实践中去关注整个社会,去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不仅会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也可以让学生的知识更充实,还可以在活动中进一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电脑的普及,多媒体也走入了课堂,单调的课堂原来也可以变得生机勃勃。但是,运用多媒体要有一个度,即不太过依赖,自始至终都用多媒体来进行,冲淡了师生和谐的关系,成了人机交互。总之,我们要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法来充实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新世纪语文教育中,我们要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张扬学生的个性,也可以通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语文课堂,从三大角度来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培养出合格人才。

作者:王悦合

上一篇:人文陶冶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高职职场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