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

2022-09-05

第一篇: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感悟

新课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我在听课中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上确实出现了不少创新教育的“亮点”,对它们进行整合思考,觉得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依据创新机制去开拓教学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体现着创新教育。有以下几点体会:

境界之一:入坐,轻松和谐,富于情趣

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语文有兴趣,才有可能培育创造力。

现在的语文课堂少了一些限制,多了一些宽松,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据了解,英国的小学生是围坐在课桌四周的,美国的是茶馆式的散坐,坐姿更是随便。我们也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即使学生说出“妈妈和姐姐都是女的”之类的话,也要宽容。如果斥责为“废话”,那这位学生今后还会敢想敢说吗?他的心理必然会产生一种“安全”防护意识。其实,我们老师也要学会欣赏,以上学生带着稚气与天真的这句话,不也有趣吗?

我国创新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说过“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还学生自由。人身自由了,心理自由了,他们就会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有了这个条件,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鼓励学生做做动作,看看你对“应怜屐齿印苍苔”是怎样理解的。几个学生上讲台来做,并且把评议结合起来。学生轻手轻脚,步子拉得很大,把诗人那种生怕践踏绿苔、毁坏清幽的爱春惜春情怀表演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富于情趣的语文活动,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新就有了动力支持。

境界之二:读书,浮想联翩,声情并茂

语文教学已开始从注重繁琐分析走向重视感悟,从注重繁重练习走向重视积累,从注重语言理解走向重视语言运用。感悟、积累和运用都离不开读书。读书的基本过程是感形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读书过程中会充满个性色彩,极富创造性。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经验的老师当学生读书时总要问问“你们读进去了吗”,“脑子里有没有一幅图画”?以下是我在教读《大瀑布的葬礼》的一个片断: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以前的大瀑布和现在的大瀑布的? 生读“这条瀑布曾经„„清晰可闻。”“几年过去„„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境?(学生反映不一)

师:没看到,是不是?再读一读,大家闭住眼想想,看自己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以前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河水如百万雄狮,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十分壮观;而如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水流量很小,如一条小河,缓缓地流动,再无往日雄姿。

师: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人们破环了大自然,大自然也会惩罚人类,若干年后,谁会来给人类举行葬礼? 生: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了!

学生读书,展开想象的翅膀,浮想联翩,形象迭出。学生的脑中之“形”是作者眼见之“物象”,是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意象”,所以学生读书,教师要引导体情悟理,渐入佳境。

“形象多于理性” 是语文的重要特点,“形入心通”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所以对课文的感悟,主要依靠直觉、顿悟等感性认识的形式,不太需要动用逻辑思维进行繁琐分析和“微言大义”的讲解。感悟的主要途径是读书,我们不要吝啬让学生去读书,努力做到自读自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的境界。把学生引入浮想联翩、声情并茂的读书之境,这本身就是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学生在读中积累了事物形象、思想感情的原型和语言,久而久之,沉淀内化,就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

境界之三:讨论,各抒己见,妙语连珠

小语课堂教学是最易张扬学生个性的,也是最易激发创造性思维的。

创造性思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批判性和发散性。所谓批判性,就是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思考往往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批判。比如,有个学生读了《小猴子下山》之后,对老师给出的参考书中的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提出质疑,说:“老师,假如小猴子追上了小兔,能说它不对吗?”显然,这个学生意识到小猴子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一个比一个有价值,多么难能可贵的价值观!没有批判,这位学生就没有新的思想。

所谓发散性,是指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妙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是发散性思维的成果。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发散性思维的佐证。

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语文课堂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拓宽思维的空间,这就要改变师生问答式的“满堂套问”,打破单一僵化的模式。反观《詹天佑》第四自然段的“套问”教学:①“毅然”是什么意思;②詹天佑工作态度怎样?③詹天佑是怎样做的?④詹天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不难看出这些问题是针对“文章分析法”模式设计的,指向于寻求得到或印证“理性”结论——“严肃认真”、“为国争光”等,其思维模式,即从“一般”到“个别”。应该说这种思维模式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因为“单一” 才僵化。

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课堂讨论气氛活跃了,学生才会各抒己见,妙语连珠。如教学《黄河象》:

师:现在读课文……(读后)“黄河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高大完整)说说“高大完整吧”。(生以读,回答。)

师:科学家们根据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推想出两个结论(师读“结论”)。这两个结论的推想过程是十分严密的,大家读读,想想,议议。

生(跳读课文,不是逐段分析):

1.假如不是一头“疲劳和干渴”的老年公象,就不会有这具高大的化石。

2.假如不是老年公象带队,先失足落水,其它小象被惊跑,留下来的不只是高大的化石,我们还会看到小象的化石,真可惜!

3.假如老象是摔死的,化石就不会这样完整。

4.假如黄河象不是栽在河中的淤泥里,而被其他动物啃食过,化石也不会这样完整。

教师除了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方向和拓展思维空间的好问题外,还要多鼓励学生质疑。学贵有疑,思起于疑,“有疑则进”。至于质疑方法,有人说要“教给”,如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在文章的空白处质疑等,我以为方法应各取所需,牛顿思考苹果只往地上掉,不往天上飞,决不是别人给他指点了方法的,所以重在质疑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堂讨论,注意培养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这就给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第二篇: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的探讨

【摘要】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对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然后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学生主体意识,摆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注重沟通学生的生活,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循疑导学。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农村就语文教学的传统束缚,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57-01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不合理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影响,教师通常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时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导致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学生自主性较差。此外,教师参加专业性教学培训的机会较少,不能及时的将先进的教学模式使用到课堂当中,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材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教材内容与当今时代的差距加大,不能跟时代的发展同步。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选取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范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不能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起来,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安排中,为了应付考试对部分课文死记硬背,而不是出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3.教师本身的素质偏低

现阶段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本身的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效率。部分偏远地区许多年轻的教师不愿到农村去进行教学工作。这也导致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已经跟不上学生学习的需求。并且,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使用方言的现象,因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教学对教学的准确性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方法

1.重视研读课标要求

很多教师认为语文课最好教,这是因为他们都忽视了语文课标。在备课之前,必须做好对课标的研读,然后根据要求将课程标准分解到每个模块、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甚至是每节课中,真正落实好课程目标,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2.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替代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而存在,肤浅地将完成课堂教学等同于完成教学目标。想要建立一个创新的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过去,教师常常替代学生完成课前预习、提出疑问、查阅资料等学习环节,往往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丧失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辅助性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的状态,让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尊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不轻易对学生的见解妄下评判,在给予学生引导与纠正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建一个良好的小学语文创新课堂。

3.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励学生思维

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配备专业的语文教学器材。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好奇心,为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可以放一段影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老师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老师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4.善于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农村小学课堂的压力非常小,许多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觉性和积极性都比较差,课堂学习效率也比较低,听课都处于被动。如果导师不加以督促,学生很少会主动的去思考数学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负面的影响。在农村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学习欲望,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此外,因为农村小学生普遍不爱讲话,心理较为孤僻,胆子小,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提问过程中,需要有目标性的要求学生提问,在课堂中可以指定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提出问题,并适时做出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理解与思考,并在适当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5.为学生创设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型的教学手段之一,它通过对于课文情境的重建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加深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与直观感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学习《包公审驴》一文,教师通过还原故事情节,重现故事情节,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投入到创设的情境当中去,领着学生深入现场调查,从当事人、衙役、围观群众等方面调查这案件始末,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从各个角色扮演中,分析问题,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深思,并通过课本延伸。通过《包公审驴》情境教学令学生认识到聪明要用在正确的地方,财富要靠双手来获得,偷奸耍滑偷梁换柱的行为最终会受到严惩。还有孩子读得更深入,他们结合课外知识了解到包公不仅公正严明、刚正不阿、足智多谋而且还有一个善心、关心平民。学生通过融入情境,对课文进行情感的体验和沟通,即使是枯燥、复杂的文章也能够变得亲近,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构建一个平台。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具有较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农村小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运用简笔画、巧设游戏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只有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创新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之我见论文

【摘要】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创设情境,创造机会,赏识参与,重在实践。【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教育;开放教学;;探究学习

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既承载传统文化,又富有创新内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新教学方式。

1.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有许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教学,都应是第一位的。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使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现代教育。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自主发展,学校提供多样化课程,教师扮演指导者角色,保证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学习情境中自定目标、主动发展。

开放教学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开放,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消除学生自卑、胆怯、懒惰和依赖的心理,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地展现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灵活、巧妙、适时地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失之偏颇或偏激,教师也应该先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享受心灵的自由,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参加。

教师的思想开放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开放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创新总是与自主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自主,学生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时处处听从教师的吩咐,俨然教师的“傀儡”,创新也就如大厦失去了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探索知识的方法上对学生持之以“导”,在学生掌握了已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放虎归山,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探索,教师只在必要时扮演“导演”的角色就够了。

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我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改写。而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续写。不过,学生要以写得灵活多样、富有新意为目标。在改写、续写训练中.学生不但能初步学会对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还能养成敢于除旧、敢于立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 因此,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教师转变观念,践行开放教学,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2.质疑问难——创新之关键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也才能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贵善疑”,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教学时我总是不失时机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

例如:教学《陈涉世家》第二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便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泛,显得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笔者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陈涉为什么要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激励其他士卒?”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笔者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又如学习全文后,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和敢问的态度,逐步形成善问的品质。

3.想象丰富——创新之核心

想象是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无从谈起创新。激发、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氛围让学生大胆去想象,让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能够感受生活,能够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如教学《台阶》一文后,笔者以《父亲》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以满文军的《父亲》为蓝本进行填词习作。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只会唯唯诺诺、按部就班,是形不成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又要善于挖掘那些具有探索性、解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积极寻找多元化的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形成创新能力。

4.探究学习——创新之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涮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学习素质的培养要求,一种学习方式。它常有一定的专题性质,学习过程不仅重探究性、活动性,而且重合作化、个性化,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为提倡的教学方式。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四篇: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之创新教育四部曲教育论文

摘要:新课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开放教学;质疑;想象;探究学习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创设情境,创造机会,赏识参与,重在实践,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既承载传统文化,又富有创新内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新教学方式。

一、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有许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教学,都应是第一位的。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使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现代教育。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自主发展,学校提供多样化课程,教师扮演指导者角色,保证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学习情境中自定目标、主动发展。

开放教学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开放,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消除学生自卑、胆怯、懒惰和依赖的心理,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地展现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灵活、巧妙、适时地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失之偏颇或偏激,教师也应该先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享受心灵的自由,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参加。

教师的思想开放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开放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创新总是与自主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自主,学生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时处处听从教师的吩咐,俨然教师的“傀儡”,创新也就如大厦失去了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探索知识的方法上对学生持之以“导”,在学生掌握了已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放虎归山,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探索,教师只在必要时扮演“导演”的角色就够了。

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我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改写。而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续写。不过,学生要以写得灵活多样、富有新意为目标。在改写、续写训练中.学生不但能初步学会对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还能养成敢于除旧、敢于立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

因此,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教师转变观念,践行开放教学,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二、质疑问难——创新之关键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也才能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贵善疑”,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教学时我总是不失时机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

例如:教学《陈涉世家》第二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便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泛,显得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笔者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陈涉为什么要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激励其他士卒?”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笔者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又如学习全文后,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和敢问的态度,逐步形成善问的品质。

三、想象丰富——创新之核心

想象是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无从谈起创新。激发、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氛围让学生大胆去想象,让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能够感受生活,能够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如教学《台阶》一文后,笔者以《父亲》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以满文军的《父亲》为蓝本进行填词习作。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只会唯唯诺诺、按部就班,是形不成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又要善于挖掘那些具有探索性、解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积极寻找多元化的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形成创新能力。

四、探究学习——创新之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涮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学习素质的培养要求,一种学习方式。它常有一定的专题性质,学习过程不仅重探究性、活动性,而且重合作化、个性化,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为提倡的教学方式。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要想把探究性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找准切人点。一般来说,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去切入:

1.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对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讨论。如《羚羊木雕》,就可以对父母和“我”观点上的矛盾进行讨论。

2.从横向比较、单元学习的角度探究主题、结构、人物、语言……。如对于《在山的那边》和《理想》,在学习时就可以在主题上进行横向的比较。

3.多侧面地探究课中人物、人物性格或旨意表达。如《孙权劝学》,在学习时就可以对孙权的形象进行多侧面的分析,他在劝吕蒙时一方面待之以诚、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又保持自己的君主身份,不怒自威。

4.多元地探求课文的结构划分。

5.从求异的角度探究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如《伤仲永》,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责任在于方仲永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而我们可以从求异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身能动性进行讨论。

6.从课文出发进行有创意的读法、学法交流,如《春》。

7.针对课文难点组织合作讨论学习。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闭门造车就难免孤陋寡闻,因此我们可以以课文的重难点为基,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经过思想的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

8.从发散的角度探究,发现一篇课文的美点、妙点、弱点、疵点。 如对于《春》中优美语句的寻读,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9.从纵深的角度探究,发现一篇课文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特别之处。如《爱莲说》,菊、牡丹和莲在开头和结尾时的排序是不一样的,说明作者不仅以莲自况,更意在讽刺爱牡丹之世人。

10.就某一教学要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11.就某一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沟通了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同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去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12.从课文内容出发向课外延展.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对文化内涵科学内涵进行探究性阅读。如学习《爱莲说》后结合综合实践指导学生对“蓬文化”进行探究。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川具。其中以教本内容为重点。对于教本的处理,教师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体,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2.学生探究的问题要恰当。一节课问题不可过多、过泛、过浅、过深。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

3.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中。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为教师顺利进行语文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究知识,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不断增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见仁见智,不少同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

一、创新语文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保障,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形象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语文感悟,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那就象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珍珠,光彩夺目,让人喜爱。教学中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果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词句华美,色彩斑斓,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景。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的办法,并不仅限于用多媒体,还有许多成功方法。总之,通过创设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兴趣阀门,诱发学习兴趣,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三)创新的提问方式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我们总是用命令式的语气进行生硬的提问,如“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么?”,或对学生的提问作出生硬、相暴的回答,如:“不,你错了,正确的答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显得缺乏亲和力,学生在情感上就会与教师拉开距离,表现出一味地从众与退缩的状态,他们多半会以模式化或机械化的方式来服从与迎合教师的“指令”或“命令”。在这种课堂氛围下,交际能力、语文素养是无法形成的,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

因此,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例如问:“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有什么看法?”其声调表情都要像日常问话,而不应是审问。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时运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的回答很漂亮。”“你的答案很有启发性。”或适时地插话,进行圆场和启发。

三、创新讨论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创设让学生有话愿说的情境。对于某一问题,只要能摆出充分证据,完全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有时学生的讨论超出了教学范围,有时甚至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师看来是幼稚的,荒谬的。我们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在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课堂讨论使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能力。

总之,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的工作方向。

上一篇:语文评课的三个维度下一篇:一位家长的家教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