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现在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应确保学生自由活跃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大胆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启迪创造性想象。我们教师要做有心的引导人,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片沃土。【关键词】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衰的动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创新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创新教育论文 篇1:

谈初中语文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新方向,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新课程改革理念,创新理论的学习,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教学行为,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只有在教学中积极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一、课堂民主,师生和谐

为实现语文的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师生关系的和谐,抓住“教师和学生关系”这一主要矛盾,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要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目标的综合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勇于创新。

1.创设并保持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仿效和认识的榜样;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创新的兴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调动语文教学动力,不断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完善、和谐。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勇于发散思维,紧跟教师思路,焕发课堂活力。

二、鼓励质疑,激活思维

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在提问过程中,要保证所提问题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凸现学生人性,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被认可、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最强烈的求知欲望。

1.对提问进行创新,提问要注意吸人眼球,引人入胜。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努力将先进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一定要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一种更新颖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形成思维的跳跃。

2.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针对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深入研究,多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思考。在初中语文提问中,扭转目前教师主导课堂的现状,要多设置情境性问题,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感受,有利于激发其思维活动。因此,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抓住契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三、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的发展。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因此身为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

1.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向学生传达语文课本的人文精神。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为引导学生体验父爱的深沉博大,我用作品中的情感和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濡染父爱氛围,达到丰富学生人文情感、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进一步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这样既发挥了语文教育的优势,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了学生的美好心灵,完善了学生的人格。这些都需要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新教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2.要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逐步掌握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而且其求知的欲望和激情也会被点燃,创新能力会得到增强。

四、倡导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往往是一讲到底,“一支粉笔一张嘴”,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勇于实践,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1.创新教育需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因此在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开放性课堂环境,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使学生顺利获取新知识,以期达到实现语文课创新教学的目的。

2.主体参与。在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天净沙·秋思》时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等,使学生的思维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让学生感受到美,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并真正成为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

3.精心设计,激发主动参与的动机。主体参与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因此,教师应先转变观念,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入手,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有很大的作用,它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因此,需要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创新完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只要我们有创新的意识,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可以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素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J].硅谷,2009(14).

[2]孙丽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中学版,2008(7).

作者:王建芳

语文创新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摘要】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现在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应确保学生自由活跃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大胆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启迪创造性想象。我们教师要做有心的引导人,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片沃土。

【关键词】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想象力;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衰的动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现在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创造意识,要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创造储存充足的势能。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现提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保证学生自由活泼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创造性是思维的前提,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在教学中针对这种心理特征,创设自由活泼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其空间纵横千里,乐于其中。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不懂或感觉疑难的问题,与老师同学共同继续读书,思考解决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的能力;另一方面激起了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广阔的思维空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创造,而在我们具体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问题刚提到一半,另一半就“咽”了下去,这是因为学生在把文章问题整理成自己表达语言时,其思维过程逐渐清晰起来,所提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质疑问难时间,哪怕是错误的质疑问题。通过不断质疑思考否定了原来的观点,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牢固,又保证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这一思维空间和时间有机地配合起来,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将不断迸发。

二、鼓励求异思维

在教学中,为了教学活动在40分钟顺利完成,大多数教师都采取求同思维,这同创新教育提倡的恰好相反。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多角度、多元化地创造性思考问题,能使学生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例如教学《邮票齿孔的故事》,学生在抓重点语句悟读、品读时,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用别针刺孔撕开邮票的先生,一个是发明家阿切尔。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问:“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学生在读文思考时,学生的看法可以不同,只要能讲出道理就可以,有的学生可能喜欢那位不知名的先生,因为他遇事能动脑,想办法,说话彬彬有礼;有的学生可能喜欢阿切尔,因为他能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并且能把自己的想法付之行动,发明了邮票打孔机,给更多人带来方便。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感悟到的不尽相同,我依然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随着学生的思路,引导读好各部分课文,在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如《给予是快乐的》《桃花心木》等课都为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好机会,教师切不可忽视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见,教师要利用一切时机为学生铺设求异道路,引导学生多元化、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质量。

三、启迪创造性想象

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与拓展,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思维中最活跃、最富有传奇的创造性成分,也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发挥他们充分的想象力。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后,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学生。这时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写一篇片断作文,此时这样的想象唤醒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光怪陆离的种种想象,使学生的文章闪耀奇异的光彩。有的想象嘎羧对养育了自己一生的亲人们的恋恋不舍;有的想象嘎羧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学生畅所欲言,非常有兴趣地、细致地进行了想象的

尝试。

又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理解感情时,其中第三自然段,我采用“引发想象,广泛联系,读中激情,熟读成诵”的方法,刚开始,师说:“通过想象,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好“导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争先恐后“表演”。对他们定位不要过高,只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努力钻研教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开创创新领域,就会使语文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片沃土。但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教师作长远而系统的研究。

作者简介:孙国良,1974年生,男,蒙古族,内蒙古莫旗人,专科,小教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作者:孙国良

语文创新教育论文 篇3:

关于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考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项目,它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教师可以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丰富课堂形式、营造课堂氛围以及鼓励学生质疑等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關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教学思考

近年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行并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符合当前教育环境的整体趋势。目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正处于不断上升的形势,小学语文所具有的丰富的素材和情感,能为学生创新实践打好坚实的基础。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并未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加以重视,导致学生在创造实践、思维拓展、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呈现出短板。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课堂情境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出发,对当前的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进行初步探索。

一、利用教材资源,传递创新意识

教师在为学生解析课文时,不仅仅应当限于字词句篇的解读,还应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了解文章所要传递的价值和意义。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便蕴藏着丰富的创新元素和人文情怀,比如第一座拱桥“赵州桥”、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等等,此类元素在呈现我国古人智慧瑰宝的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古人的创造力。为此,教师应该对这种精神加以传递,鼓励学生去进行积极地探究实践。此外,“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伽利略实验”等名人故事,同样蕴含了灵活变通、大胆创新以及锲而不舍等精神,教师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同样可以以此发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二、创设课堂情境,丰富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本身便是一门具有感性特征的人文学科,当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和意境,非单一的言语和板书能够呈现。为此,教师应该开展丰富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意境,带动学生的情感和创新思维。

创设意境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形式,在现代化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点。比如,在讲述古诗《江雪》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放映相关时代视频,配以一定的音乐以及经典朗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进而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表述、阅读理解以及文章写作带来启发。

当然,意境营造的方法绝不仅限于多媒体一种形式,只要是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情感感知的元素,教师皆可以加以运用。比如,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自己缓缓念出相应的旁白;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以及书写文章时的境遇,进而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启发。

三、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个性

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表现为学生具有自己个性化见解、敢于质疑的态度。受传统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往往将自己置于课堂的绝对主导地位,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以及观念,并不接收学生的反馈和个性化见解。长此以往,学生只会成为教材以及教师的“复读机”,造成他们个性化见解以及创新意识的缺失。

因此,相关教师应该尊重并爱护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对学生的质疑精神加以肯定和鼓励。比如,在讲述唐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其正文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中,部分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这明明是一首赞美西湖风光的诗,跟送别有什么关系呢?面对以上质疑,笔者调动班级学生共同探讨、查阅资料、发表见解,虽是没有得出“权威答案”,却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学生启示,调动了学生思维。

再如,笔者在讲述贾岛与苏轼间“推敲”典故时,同样有学生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虽然苏轼认为“敲”比“推”好,但是有的同学认为“推”比“敲”好,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月下僧人的孤寂与随性,且“推门”往往会发出“吱唔”的声音,更符合当时意境。针对学生的此类质疑以及个性化见解,笔者并未加以否认,而是给予了鼓励和尊重,告诉学生“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带来成就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潜力

具有创新元素的课堂,应该是氛围活泼、言论自由、形式灵活的课堂。小学生本身便是一群具有灵性与想象力的群体,他们天性好动、热爱新鲜事物、对各种事物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为此,教师应该摒弃以往刻板的教学方式,将小学语文课堂打造成自由而活泼的青少年园地。

(一)探究式课堂的构建

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其根本之处还在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为此,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比如在讲述《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自主探究:圆明园该不该被修复?为什么?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好引导者的角色。由于圆明园事件发生在晚清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当中涉及到较多的历史知识背景。因此,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述一定的背景资料,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帮助。

(二)开放式课堂的构建

为了满足小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相关教师需要构建起开放式的课堂,激发学生潜力。比如,在讲述有关自然景物的课文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向校园里的花圃,切身感受植物里所蕴藏的自然风景;让学生组成记者团、编辑队,引导学生对身边事进行采访和报道等等,皆是对学生创造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激发。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根本还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就是说,相关教师需要摒弃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景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探究性教学等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便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群体的思维特质和心理加以揣摩,对学生的个性化见解以及想象力加以尊重和保护,如此才能实现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唐现弟.浅谈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开展[J].求知导刊,2016,年,第6期:第16至17页.

[2]叶爱洋.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才智,2016年,第6期:第44页.

[3]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16至18页.

作者:张国福

上一篇:完善财政税收论文下一篇:会计成本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