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文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9

莫言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致辞时曾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人文阅读或许也是一朵“无用”的花,而她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能将那花的芬芳会直抵人心且弥久不散。在这个阅读功利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已丢弃了传统阅读习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阅读人文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人文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基于阅读推广的高职院校阅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探究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开展阅读通识教育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质有重要意义。对高职高专院校开展阅读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建构多主体合作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开发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平台,完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阅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转换制度,引导教师利用阅读通识教育开展嵌入式教学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育;阅读推广;嵌入式教学;高职院校

1引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提出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采用新媒体,开展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目前阅读推广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手段,已呈现多元化趋势,如读者书友会、阅读推广出版物、微信/APP新媒体推广、阅读课程教育推广等,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创新,拓宽阅读推广形式,完善阅读推广活动机制[1]。

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及改革是高职院校加强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通识阅读书目遴选、阅读计划的制定及阅读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职院校图书馆开设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2.1有助于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

近些年来,翻转课堂已成为高职教育界热议的话题,由认知阶段逐渐向实践阶段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正在进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工作。分组合作学习是翻转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学生的交往和表达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阅读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交往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加强课前文献阅读预习能力,提高分组合作预习、讨论的效果,进而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2.2有助于提高项目化课程改革成效

职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是以行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促进学生“做中学”,以实现教学与真实工作情境相对接的课程模式。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要遵守“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CM(20]这一系列“行动”过程。阅读教育能够提高学生

的理解能力、检索能力、分析及归纳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项目化课程六个环节的完成质量,也能提高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成效。

2.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阅读要掌握多样化的原则,不仅要读文学、历史类的,还要读经管、技术类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要充分体现在“职业”的培养上,作为职业人,高职学生的专业书籍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相关专业书籍阅读不仅能作为校内专业课程教材的重要补充部分,还能应对市场上对人才结构调整和职业专业技能要求调整的需求。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专业书籍阅读规划,对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养成

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改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建立读书阅读引导机制,随时指导并监督学生进行阅读,广泛、有针对性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获取。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阅读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提高,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JP2]阅读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P]

与阅读、读书等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多实施学分制,从最初的读书认证数量或参加活动达到的基本点数,发展到融入教学管理体系的素质拓展学分设计[2]。各种实践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前国内高校阅读教育的现状,例如,西南大学的“读名著拿学分”制度、浙江财经学院的读“百本书”学分认证、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开设的“学分制自主阅读选修课”、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开设的“课外阅读与记录”课程、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开设的“优秀著作选读”课程等。这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对高校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3.1阅读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脱节

目前,实施学分制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的高校大部分由图书馆、学生处等部门牵头管理,但由于这些部门不是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其辅助教学的地位往往会造成组织力度不够,无法有效地与专业相结合等困境。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通常会停留在面上,不能深入,也难以专业化。各相关教学部门配合程度不够,认为阅读通识教育是图书馆的工作,与专业教师无关,专业教师不能积极参与到阅读通识教育的全过程。再者,由于没有嵌入到教学课程之中,图书馆教师推荐的书目往往不具有代表性,而专业教师在课堂上推荐学生阅读的参考书目这一信息缺乏反馈渠道,造成图书馆没有采购专业教师推荐的相关纸质或电子图书资料,无法精准地为师生提供教学资料的文献支撑。

3.2信息技术在阅读通识教育课程中应用匮乏

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较2014年上升5.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主要包括网络在线阅读、光盘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手机阅读等。但是现有高校组织的学分制阅读通识教育大多采取公布统一推荐阅读书目、专家专题讲座、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报告、线下选修课等形式,慕课的互动技术、在线考试系统等信息技术、APP应用并没有在阅读教育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及应用。只有少数学校应用了计算机测评系统,如武昌理工学院开设的博览群书实训项目,计算机根据学生所选书目从针对该书题库中随机组题,在学生机考结束后自动生成成绩,测试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3]。

3.3阅读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存在形式化

目前高校阅读通识教育课程多采取提交读书笔记为主,参加学院读书活动为辅的加权计分方式。首先,评阅工作量巨大,读书笔记成果很难进行细化评价。学分制阅读通识教育课程一般针对的是全院的学生,基本都在几千人以上,每届学生提交的读书笔记会达到上万份,由于评阅师资的不足和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得阅读教育的评价会流于形式。其次,社会化阅读已成为目前大学生阅读的主流趋势,社会化阅读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分享、互动、传播,而在这些互动中,产生了大量新的有价值的内容,如评论、摘录、笔记等。以撰写读书笔记为主要考察形式,辅以阅读活动、阅读答辩等评价形式,不符合网络环境下学生社会化阅读分享的特征,目前的阅读通识教育评价形式明显与学生的阅读习惯相脱节。

4基于阅读推广的高职阅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

4.1建构多主体合作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体系

成功的阅读推广活动不能仅仅依靠图书馆的一个部门来完成,应与学院内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尽其职。为了规范管理,应由教务处、图书馆、学生处、各系部的专家、教授组成阅读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在阅读通识教育课程运行过程中,由教务处制定《高职阅读教育学分制实施办法》、《高职阅读通识教育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构建阅读教育课程管理组织机构,为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由图书馆负责阅读教育课程管理平台的开发与管理,平台中阅读书目资料库的完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标准及评价方法的设定,阅读书目纸质图书专题书架的建立,综合素质类阅读内容的确定与考核等。各院系负责专业性阅读内容的确定与考核,如由专业教师组织确定专业必读和选读书目,根据每本书的主题确定客观题题库,并选派专业考核评阅教师。学生处、辅导员负责监督学生阅读过程,可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评选优秀书评、检查学生晨读及阅读笔记的撰写。

4.2开发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平台

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具有WEB和APP两个版本功能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平台,教师和专业馆员可以把推荐的每一本书的阅读导读计划、纸质图书借阅的信息导航、电子图书的链接、专家对图书解读的视频资料等上传到每本书的资料库。课程管理平台还要具有在线答题、评论、撰写书评、分享、点赞的功能。例如学生选择阅读某一本书后,按照系统提示在规定时间内利用纸质或电子图书完成相应阅读章节,对规定章节读完后需进行简短评论或提交撰写的书摘,然后系统才允许进行下一章节的阅读。整本书按照计划的时间阅读完毕,需要进行简短的几道在线测试,并撰写500字左右的书评提交系统。三年内按照学校要求,阅读的书目数量达标,且评价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4.3完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阅读推广活动应是一种开放式,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选择书目时可采取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并与专业教师推荐阅读相结合的模式。评价方式也应采取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多元评价方式。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平台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采取了在线评论、书摘抄写、读书笔记提交、主客观题在线测试等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教师、学生可通过回复评论、读后感,完成教师指导及学生互评等过程性评价。这种多元评价模式即体现了注重阅读过程、阅读导向与激励性原则,又能引导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从而达到预期的阅读推广目标。这对提高高职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课程学习及培养自学能力很有益处[4]。

4.4建立阅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转换制度

在全球一体化、国外学分互认成功经验的背景下,目前我国一些发达城市的区域内,部分高校已实现了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合作模式。今后为了实现高校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模式将在全国逐渐推广起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提出在坚持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移与认定。阅读教育作为通识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把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纳入“区域内高职院校课程互选”、“高职与普本联合培养”、“专升本”等学分互认模式的课程体系中。

4.5引导教师利用阅读通识教育开展嵌入式教学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阅读教育的实施应紧密与教学相结合,主动嵌入到教学课程中去。各专业应对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根据岗位工作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企业工作岗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的需求。人文社科和专业课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需求或翻转课堂课前预习的阅读需求推荐阅读书目,专业课授课期间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平台中选读指定书目,并在课堂进行讨论。这种融入课堂教学的阅读推广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拓展问题,并提高高职学生的阅读效率。专业教师和专业馆员充分依托学分制阅读通识教育这一平台,延伸专业教学与专业阅读资源相结合的渠道,使馆员与专业教师能共同积极规划阅读通识教育及相关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ZK(#]许天才,杨新涯,王宁,等.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多元化趋势研究——以首届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大赛为案例[J]. 图书情报工作,2016,(2):82-86.

[2]杨翠萍.素质拓展学分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中的应用——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例[J]. 情报探索,2015,(11):95-99.

[3]刘明杨.遴选200本书设立博学书库通过考试可获学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2):30-31.

[4]王慧秋,陈明华,孙志梅.大学生毕业资格读书认证制度及其运营——一种颇有创意的大学生阅读教育促进机制[J]. 图书馆杂志,2008,(11):43-45.

作者:孙景余 李雁行 

阅读人文教育管理论文 篇2:

用深度阅读滋养学生的心灵

莫言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致辞时曾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人文阅读或许也是一朵“无用”的花,而她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能将那花的芬芳会直抵人心且弥久不散。

在这个阅读功利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已丢弃了传统阅读习惯。我,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坚守自己的阅读立场,梦想着我们的学生能亲近文字,用深度阅读滋养自己的心灵。

互联网带来了便捷,也使阅读发生变异。太多的学生已远离了传统的纸质阅读,手机报、微博成为他们阅读的首选途径。信息渠道的改变使他们倾向于阅读时尚、通俗、娱乐的内容。诚然,网络碎片化的阅读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知识的广度,却简化了人们的思考过程,造成精神的贫乏,思维的退化。更为可怕的是,网络文化的“垃圾”会对孩子心灵形成一种无形的侵蚀。同时,在拼分数、比升学率的今天,太多的学校、家长及学生“唯考是读”,没完没了的教辅读物已完全侵占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只有课本教辅的学校,根本不是真正的阅读之所”,倡导传统阅读的老师在振臂高呼。但是,我们又有多大的力量能抵抗这世俗的蛮力?

作为一个喜爱文字、倡导传统阅读、为国民整体素质忧心的一线语文老师,我期盼着同仁能践行先辈们的教育理想,努力让中学教育保持生命的温度;我渴望我们的家长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好的教育,不能过度关注单一的技能,而要通过人文教育的熏染,倡导丰富的生命体验、审美体验,让孩子们有灵性、有创意地生活”;我祈祷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能倡导有品质的读书生活,能将“营造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氛围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梦想着,“培养终身的阅读者,培养负责任的表达者”是我们正在践行着的教育教学理念。我梦想着,阅读是教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我梦想着,学校教育不再变异,阅读教学不再俯首听命于高考指挥棒,阅读重在整体感悟,涵养精神而不是阉割文本灵魂肢解文本。我梦想着,“键盘文化”消解我们读写能力的悲剧不再上演,学生能由衷地喜欢我们的母语,“含英咀华地读、锤章炼句地写”变成一种学习习惯。所有的梦想缘于我深深懂得一个民族语言文的学习、掌握和使用,是需要长期的“无用”阅读来积累的,那种中学语文中急功近利的灰色语文,不止糟蹋着我们民族的母语,更戕害了一代青年的精神世界。

梦想因努力践行才有价值。

为了这朵“无用”的花的芬芳,我追求着自己的教学个性。我坚信,在大家都在比教学成绩的今天,能逆势而行,每周抽取一节课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行为是目光长远的表现。面对别人“会影响学生们的成绩”的质疑,我坦然对答“语言是门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阅读,人的理解能力提升之后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我欣慰,当我自己的阅读行为带动学生亲近文字,周遭越来越多的同仁开始意识到一个引路人对学生的阅读的重要性,也开始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地去读书,通过阅读自觉地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质,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我愉悦,当我向学生推荐一位作家或一本书籍时,他们不再会向我挑衅地质问:“这些内容高考考不考?”而是渐渐沉浸在墨香中欲罢不能。他们在阅读笔记上留下的感受让我感到这朵花已开始含苞——“没有领会过语言的优美,就无法辨识自己语言的贫乏”、“缺乏阅读,再灵秀的文字也无法呈现思维的缜密”、“倾心阅读,我那曾经布满尘土的书籍开出一朵花来”。

我知道,在大众阅读滑坡、校园应试文化盛行的今天,实现我的教育梦想何其艰难,但我更清楚地知道——阅读,关乎国民整体素质。唯教育有梦,民族方能有梦,唯教育追梦,国家才可兴盛!

刘春侠,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作者:刘春侠

阅读人文教育管理论文 篇3:

中职学校经典阅读“二一六四”育人体系的构建

摘 要:经典阅读是重塑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以及实践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但当前中职学校经典阅读育人活动存在以下问题:育人理念片面化,重职业、轻人文;育人内涵碎片化,缺主线、欠系统;育人途径单一化,重传统、轻创新;保障机制薄弱化,缺合力、欠完善。中职学校需构建“二一六四”经典阅读的育人体系,以经典阅读为抓手,确立提升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双线并行”的理念体系,构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的内容体系,借助教学实践、主题活动、社团建设、环境文化、信息化手段、社会实践“六位一体”的手段体系,完善组织、物质、制度、评价“四大机制”的保障体系,探索适合中职学校“以文化人”的育人路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经典阅读;育人体系

基金项目:2019年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自筹项目“中职经典阅读‘二一六四’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CZ36)

作者简介:张慧玲,女,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黄磊,男,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十九大以来,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书香中国”,经典阅读再次与时代同频共振,发挥着强大的育人功能。近年来,各职业院校日渐重视以文化人、书香育人,然而中职学校在育人体系的构建上着眼点比较分散,需要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

一、中职学校构建经典阅读育人体系的必要性

(一)经典阅读是重塑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经典中所蕴含的价值导向、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代表了民族主流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经典犹如文化之根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以课程教材、资源平台及人才培养建设为基础支撑,为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打下鲜明中国底色,为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文化自信既需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也需要不忘本来、回望传统,从经典阅读中汲取智慧力量,保留核心價值体系,使文化自信落地生根。

(二)经典阅读是实践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中职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落实立德树人是首要任务。通过对江苏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10家企业56名相关负责人进行调查得知,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中,专业知识和技能占16.1%,良好的心理素质占7.1%,奉献精神占10.7%,诚信占16.2%,职业道德占37.6%,其它占12.3%。由此可见,企业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这为职业学校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阅读经典既能提高中职生的道德素养,又能满足企业对“德技融合”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促进学校内涵的纵深发展。

二、中职学校经典阅读育人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育人理念片面化,重职业、轻人文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育人”日益重视,李克强总理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为工业4.0时代、“中国智造”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因此,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风向”的狭隘层面。与此同时,尽管有些学校也重视文化教育,但倾向于把“文化育人”中之“文化”单纯地解读为“专业文化”“专业品质”“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而对“与未来工作世界相关的人文素养、道德伦理、审美能力、责任感、价值观等关注不足”[1]。另外,有些学校倾向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教育,侧重技能教育、三创教育。由于过分强调职教特色,人文素养的教育被边缘化。

(二)育人内涵碎片化,缺主线、欠系统

尽管许多学校开展了经典阅读活动,然而是否形成常态化的育人机制?是否系统地构建了育人内涵?通过对苏州相城、吴中区、昆山等5所中职学校的1 721名学生调查得知,各校普遍认为经典育人很重要,但问及“学校是否设有阅读活动周(月)”时,48.2%的学生表示没有或不清楚;当被问及“学校最近一次举行经典诵读活动是在什么时候”,28.7%的学生表示“一年前举行过”,33.9%的学生明确表示“入校以来从未举行过”。根据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得知,经典阅读育人内涵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呈现碎片化现象,内容主题比较零散,缺乏整体的理念设计和明确的逻辑主线;二是活动主题未能序列化、系统化推进,阅读活动开展处于自发的、形式化的层面;三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及精神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嫁接企业文化、外来价值观的情况较多。

(三)育人途径单一化,重传统、轻创新

调查得知,目前67.5%的中职学校以班级教室作为宣传经典阅读的渠道,55.9%的中职学校以宣传栏或大屏幕作为宣传经典阅读的渠道,45.6%的中职学校以走廊文化作为宣传经典阅读的渠道,39.3%的中职学校以班会课或早读课作为宣传经典阅读的渠道。可见,各中职学校经典阅读育人的实施途径比较传统,且形式较为单一。扁平化、说教式、理论型、被动式、少创意、缺实践的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保障机制薄弱化,缺合力、欠完善

经典阅读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相互配合、统筹推进。然而,目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是组织机制有欠缺。一些学校认为经典阅读只是语文教师、德育处的事,未纳入全员育人工程,未形成协同效应,缺乏具体的组织领导,造成发力分散,经典阅读活动难以形成长效育人机制。二是物质保障不到位。职业学校在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方面经费投入较大,相对而言,比赛能在短期出成绩、争荣誉,是显性的、高效的投入。而依托经典阅读实现“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的、隐性的内涵建设工程,投入大、见效慢,因而在物质经费方面难以落实到位。三是制度保障不健全。经典阅读育人体系需要建立一套组织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队伍建设制度等,然而许多学校缺乏相应的制度,育人实效得不到保障。四是评价机制不完善。由于经典阅读育人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精神道德层面的教育,较难进行直观的、量化的考核,评价标准模糊、单一化。

三、中职经典阅读“二一六四”育人体系构建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引领,以深化核心素养为旨归,提出中职学校经典阅读“二一六四”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具体如图1所示。

(一)确立“双线并行”的理念体系

为培养“素质本位、德技融合、知能并重”的高素质人才,经典阅读育人体系要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双线并行,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首先,树立经典阅读“为人文素养打底色”的育人理念。学习弘扬经典中蕴含的人文底蕴、道德趋向、人格素养等精神品质,这既是学生自我提升的需要,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需要,例如,可以从《论语》中学习礼义道德,从《红楼梦》中学习审美鉴赏,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学习理想信念。其次,确立经典阅读“为职业素养塑外形”的育人理念。经典中蕴含着科学理念、职业操守、工匠精神等优秀品质,例如,《西游记》中的团队合作,《万物简史》中的科学精神,《卡内基成功之道》中的实践精神,这都能启发学生学会做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因此,帮助学生汲取经典中的内涵要义,才能使其行路致远,成为有素养、有底蕴的“工匠”,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二)突出“一个核心”的内容体系

“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他们‘仁义礼智信’的优良品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以及合作相处的为人原则”[3]。经典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魂,坚持经典阅读能传承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行为习惯尚待改善,因此要遵循中职生的认知规律,分阶段、定主题地有序推进,具体内容框架为“一体、三阶、五维”,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取法西方、兼容并包,分三个阶段(学年)、五个维度开展阅读,每学期分别确立阅读主题,具体如图2所示。

1.阅读培基阶段:立德修身教育。“阅读培基阶段”针对的是中职一年级的学生,从入学到调整、适应,学生的人生观逐步形成,要将经典阅读融入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行为规范。此阶段学生适合阅读关于礼仪规范、孝亲敬长、诚信自律、友善待人等经典作品,学习立德修身、为人处世之道,如《弟子规》《论语》《名贤集》《菜根谭》《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国学经典。中职一年级阅读国学,一是因为这些经典大多韵律感极强,朗朗上口,能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审美共鸣;二是因为这些经典中的价值观、人生观厚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學生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受到熏陶感染,为其成长发展奠定精神基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阅读培基阶段旨在通过阅读经典,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成学生崇高的价值追求和自觉道德行为,以帮助他们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4]。

2.阅读塑形阶段:工匠精神教育。“阅读塑形阶段”针对的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对学校、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性格心理由浮躁趋于稳定,但对未来职业规划、岗位意识还比较模糊。此阶段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勤思善问、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之类的书籍,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小说、散文、自传,也可以是中外企业管理、职场经验类作品,如《白话庄子》《西游记》《傅雷家书》《名人传》《大国工匠》《匠人精神》等。通过对经典进行提炼萃取,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融入阅读中,让技能与人文并重,这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事实上,“匠人精神”并非国外的精神产物,从《诗经·卫风》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春秋时的“物勒工名”,从庄子笔下《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到《核舟记》的精雕细刻,都有民族传统精神的印记。通过阅读交流、汇报展示、讲座访谈、参观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立足平凡的岗位,正确定位自我。

3.阅读升格阶段:家国社会教育。“阅读升格阶段”在第5个学期进行,此时学生的心理发展由适应阶段、成长阶段,逐步过渡到了成熟阶段,性情相对沉稳理性。他们面临毕业或注册入学,即将踏入社会,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此阶段要从校园投向社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业观、创业观,逐步实现从成人向成才、成功的人生过渡。此时适合阅读关于责任担当、奉献精神、环保和公德意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类的作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境界和情怀,如《呐喊》《人生》《平凡的世界》《曾国藩家书》《三体》《狼图腾》《比尔·盖茨传》等。此类作品能够引导学生始终保持爱国情怀,树立社会服务意识,认识自我价值。这一阶段尽管时间短,但却是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目标、理想、人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时期,只有将阅读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实践中,为社会培养“有德有才”的劳动者,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基础、最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构建“六位一体”的手段体系

1.以教学实践增加阅读深度。课堂是推进阅读实施的主阵地。中职生的学习基础较差,阅读主动性和阅读能力尚待提升,他们倾向于碎片化、消遣性、娱乐性的阅读,停留在“浅阅读”层面,缺乏研究性、专题性、系列性的“深阅读”。他们的困惑在于“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这需要教师主动介入,从选篇推荐、阅读方法、时间组织、成果展示、评价管理等方面,及时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促进其深入阅读。如通过批注阅读、比较阅读、拓展阅读等方法,教会学生筛选信息、把握要点、提炼概括,掌握阅读方法,由“读得懂”到“懂得读”,提高鉴赏和思维能力;通过交流、分享、展示,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除课堂教学外,要充分利用好早读课、班会课等进行阅读,统一组织、集中管理,从而保障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2.以主题活动增加阅读广度。活动育人以其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组织灵活等特点而受到师生欢迎,由课堂走入到校园,学生阅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拓展延伸。经典阅读主题活动的开展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应注意以下五点:一是主题性,要有计划、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设置阅读活动主题,根据学情和育人目标有序推进,梯度上升。二是系列性,阅读活动需要确立不同阶段的育人主线,系列性开展,全方位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三是辐射性,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形成全员覆盖、同伴效应,推广集体阅读,使之具有稳定性、辐射性。四是趣味性,活动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避开说教,让学生乐于接受,如诵经典比赛、看经典影视、唱经典诗词、演经典片段、配经典之声等。五是时代性,经典传播也要与时俱进,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因素,如借鉴《声临其境》《经典咏流传》《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让学生亲近经典、热爱经典、传承经典,从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3.以社团建设增加阅读高度。主题活动重在普及性阅读,社团建设重在打造精品。社团具有小众化、自发性、灵活性、民主性等特点,加之社团成员拥有共同的阅读兴趣爱好,组织管理相对容易。学校可配备专业教师辅导,培育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制定阅读计划、集中阅讀研讨、定期展示汇报、阶段总结评价,教师进行方向引领、方法指导,学校搭建平台、打造特色、形成品牌。通过开展好书推荐、共读一本书、演讲辩论、“我家”讲坛、专题讲座、原创分享等方式,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节日、企业文化、专业特点、地方特色开展活动,形成独特的育人特色品牌。

4.以环境文化增加阅读温度。良好的环境能起到感染、暗示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利用教室、走廊、橱窗、校舍等进行宣传经典文化,利用图书角、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图书馆、电视墙、手抄报、微信平台等加强阵地建设。尤其是在名人名言、历史典故、诗词哲理中蕴含着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想精神,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价值观引导,往往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5.以信息化手段增加阅读宽度。信息化时代带给传统阅读方式极大的冲击,因此要充分考虑阅读环境、载体、方式等变化带来的影响,以信息化手段增加阅读宽度。一是整合资源信息,丰富阅读内容。按照“一体、三阶、五维”的育人内容体系,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经典阅读的文本图片、影像资料、声音动画、网页链接、微课、讲座等推送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弥补传统教材选篇有限、课堂学习时间和资源不足的局限。例如,在线上开展“空中课堂,云传经典——名著导读专题”活动,教师以微课的形式,介绍名著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插播精彩的影视镜头,对经典片段进行赏析,让经典以更丰富、立体的方式呈现。二是依托媒介平台,拓宽阅读渠道。除传统纸质阅读外,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抖音、美篇、电子相册、喜马拉雅FM、配音秀APP等平台软件,丰富阅读经典的渠道,在时间、空间、资源等方面增加阅读宽度,“改变原来的‘灌输型’单一模式,转变为通过内容产品创新、方式方法革新、资源功能更新达到‘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目的……使‘第三课堂’的教育内容透过‘眼球’直达‘心灵’”[5],调动阅读主体的参与热情。

6.以社会实践增加阅读厚度。一是借助校企合作解读企业文化。通过邀请企业专家、行业人士讲座以及学生参观企业、采访调查、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优秀企业的用人理念、先进员工的职业素养。二是通过联系社区、服务社会帮助学生增加阅读体验。通过展示汇报、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同时,依托地方文化开展阅读活动,如阅读地方史志、名人传、风俗人情录,帮助学生承续乡史文化、树立家国情怀。

(四)完善“四大机制”的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组织保障。经典阅读育人体系是学校的一项全员育人系统工程。因此,要以学生阅读为主体,以教师引领为主导,以阅读基地建设为平台,以各部门协调为保障,以家校合作为后盾,以校企文化共建为外延,以社会实践为补充,建立网络式的全员育人体系。只有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才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二是建立物质保障。阅读基地建设、阅读网络平台建设、阅读资源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指导教师培训、活动组织和管理、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经费支持。学校要做好统筹安排,为推进经典阅读育人体系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三是建立制度保障。经典阅读育人的推进需要建立课程开发制度,以保障其顺利实施。同时,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社团管理、校外阅读实践活动等都需要做到有计划、有组织进行。四是建立评价机制。经典阅读育人体系需建立考评机制,对活动组织进行评价反馈,对学生的阅读实效进行检验,对社团的组织建设等进行考评。将学生阅读数量、内容、时间、过程、效果、参加活动情况等纳入考评范围,采用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考核法,考察学生通过经典阅读在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方面的提升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向阳.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背景、挑战与策略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10-16.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姚洪运.关于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的新思考[J].河北职业教育,2018(5):9-11.

[4]李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世纪桥,2017(12):70-72.

[5]冉真真,刘佳欢,董华,等.高校“第三课堂”建设初探[J].文教资料,2019(12):169-171.

[责任编辑   刘素萍]

Construction of "2164" Education System of Classic Read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ZHANG Huiling, HUANG Lei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lassic reading; education system

作者:张慧玲 黄磊

上一篇:工程中心工艺美术论文下一篇:德育心理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