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新课改和新高考的全面实施,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现阶段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有效的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从而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政治教育的宗旨在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解读人生与社会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篇1:

物理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影响研究

摘要:应用文献资料的方法结合教学实践,对物理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物理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人文素养,夯实多学科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物理课教学中,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教育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教育理念;人格魅力;教学艺术

人文教育就是追求健康与进步、坚守道义和责任、向往真善美的文化,尊重人权与个性、维护自由和平等,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以及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文化的教育。物理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涵盖教师教育理念、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以人文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影响

教师理所应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富含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有理想、有目标、对自己和社会有客观的了解、对人生充满美好愿望的完整的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联系社会实际,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深刻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远大的理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实施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心理,还考虑非智力因素、审美心理。启发式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影响,具体操作如下:第一,确定教学目标。设置课题、习题、实验、问题等,做好心理准备。第二,激发兴趣。通过联系实际、设疑、组织实验、查阅史料等,让学生乐学、知趣,心理兴奋、思维活跃、情感激发。第三,引导探索。通过自学、讨论、实验、推理等活动,使教学内容抽象、内化,审美创造新奇。第四,指导联系。采用提问、讨论、复述、习题等方式,使知识得到迁移、联想、创造,求知欲实现满足。第五,反馈矫正。运用习题、问题、课外活动来验证,让知识具体化、认知结构丰富,真善美实现统一。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抛砖引玉,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能动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并遵循知识与能力并重、学习与创造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的规律。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形成影响

首先,教师的学术之美。 学术美指教师身上所散发的学者气息而非匠气。[1]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把握前沿的学科发展和教育领域的动向、广博的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是衡量一个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基本标准。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同时也是教育研究的承担者,教师丰富的学术体现出一种美的氛围。教师发表的论文、优秀的教学设计、公开的学术讲座、展示的公开课、主持研究的课题、开展的实验等都透出学术之美。当一个教师学术上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所教的学生,他们会无意识地亲近你,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学术魅力陶冶的幸福和满足,创造一个美丽的心灵环境,人格教育得到了实现。其次,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学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学是教师终生努力的事业,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体现在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情、广泛的兴趣爱好、行动的实践等方面。

三、教师的教学艺术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形成影响

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这四个学科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有许多知识交叉渗透,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先系统学习这几门基础课程,并在多门学科相关的领域中创造出教学艺术。首先,教学艺术可以提高学生认识美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学习的内容之一就是立美、审美表现,教师对美的发现、创造美的能力、评价美的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拥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一個新颖的创新行为、一次奇妙的想法、一个与众不同的创作等,都可以是美的东西。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中主人公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同样神秘的还有此画的绘制手法和过程,这幅画所呈现出的微笑是世界上最高深莫测的微笑。[2]弗兰克说,从技术角度讲,《蒙娜丽莎》对所有理解都提出了挑战,达·芬奇如何绘制成这幅光线与阴影完美结合的作品,长期以来就是个谜,他认为是因为达·芬奇本人创造了“晕涂法”,即用于描述其所称为“没有线条和边界,就像烟雾一般”的绘画技术。[3]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美的作品里面蕴含着精确的科学思想,这些思想对社会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如光学知识的学习,教学中找到科学与美的结合点,让学生精神上有美好的、稚雅的、完美的感受,初步了解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体会教师高尚的审美情操。这样的教学艺术使学生滋生审美的情感体验,并将这种体验内化、升华为自身的人文修养。其次,教师良好的教学艺术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演说家,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用他的语言艺术说服学生、激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四、结束语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而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体验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高尚的审美艺术情操的形成、人文修养的提高,需要老师精心的呵护和培养。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这是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要提升人的精神质量,增强人的本质能力,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物理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具体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大力宣传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深入挖掘人文素材,营造人文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燕.物理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的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4:9.

[2]高幻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6.

[3]杨立涛.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12.

作者:苟跃翔

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篇2: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摘 要] 新课改和新高考的全面实施,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现阶段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有效的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从而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政治教育的宗旨在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解读人生与社会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文章分析现阶段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并为加强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人文教育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人文教育

新课改和新高考更加注重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人文素養的培养和考查,旨在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创新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成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在高中政治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习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高中政治教学现状

(一)学科功能发生改变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思想观念容易发生偏差,他们往往为了应付考试、提高学生分数而教学,在课堂上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略了知识点蕴含的深层内涵和育人功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加强高中政治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加强爱国精神弘扬,凝聚国家力量,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就为高中政治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积极利用政治学科的引领和育人功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全面的人文素养。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有效的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政治学科的功能,强化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增强人文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方式发生改变

长期以来,高中政治教学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和衡量标准。这在教学上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顺利通过学业考试。正是受到这样的评价体系的影响,高中政治教学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按照考纲要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重点讲解考查的内容,使高中政治课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变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教师只注重课本上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理论知识难以有效融合。大部分学生认为政治学习对生活的帮助和意义不大。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不高,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足,影响了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很多学校都开始借助现代技术开展政治学科的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的政治教学带来了鲜活的内容和形式,教师通过对其合理有效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加强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兴趣引导,增强政治课堂探索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高效落实人文素养教育,在高中政治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断地增强高中政治课堂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在教学创新时,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加快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之外,教师还需要加快教学过程的转换,让课堂更加灵活多变,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

例如,在“生活与消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货币的本质,加深其对商品、货币职能、纸币、信用卡和外汇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经济活动和现象,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学会用课堂知识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对货币本质的真正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端正学生对货币的态度,加强学生金钱观念的培养,以强化人文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汇总学生的意见,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让学生学会理性消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提高。

(二)创新教学,加强思维引导

《课标》指出,在高中政治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政治课堂气氛压抑,缺乏活力与生机,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课效率较低,学习效果不理想。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借助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的教学资源,可以充实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让知识点由抽象变得生动而具体,改变沉闷乏味的传统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在生动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在不断地提升。教师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探究,不断地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强化学生的学习领悟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例如,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教学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搜索并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改革开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过程,结合具体的视频内容进一步地分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教师通过教学创新,加强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培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加强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有效地实现人文教育。

(三)加强实践,提升政治课堂的价值

许多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忽略了对政治这一科目的学习。因此,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落实人文教育,教师需要将政治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结合时政热点获取教学素材,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政治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例如,在《文化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之前所学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加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知识的融合,从而深入领悟文化的内涵及其积极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及网络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带领学生探究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了解文化生活的特色,深入加强文化含义的学习,从而全面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拓展,加强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文化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影响,实现其对文化的再定义,从而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价值。

总之,为了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人文教育、优化教学策略、加强实践创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符合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文俊.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人文教育[J].学周刊,2019(28):116.

[2]王登兰.关于高中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J].成功:教育,2018(20):243.

[3]秦广武.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75):138.

作者:唐继军

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篇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学生人文教育

摘要: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就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文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去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成瘾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简约而深刻地指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直接推动着社会主流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有机交融的今天,加强青年学子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样需要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校园文化概述

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1]校园文化的内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校园的物质环境,即构成校园文化物质条件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设备、设施、建筑、环境等,这是校园文化的实体存在,它透射出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方针、价值观、人才观、道德风尚、校风学风等,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凝聚。

第二层次是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规定了学校成员在共同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各项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等校纪校规,这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次,是对学校师生员工和学校组织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

第三层次是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包括学校目标、办学思想、校风学风、学校道德等。

以上三个层次,相互依赖,想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文教育的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广泛影响,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同样如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有着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1、导向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起着环境育人的作用。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所共处的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不一定有非常明显的具体要求,却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作用,影响着校园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促其形成所倡导的道德观念、思想品质和人格精神。校园人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影响,逐步升华和完善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实践证明,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引领作用。

2、约束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对师生员工的熏陶、感染,使大家对学校目标、办学思想、行为准则及共同价值观产生认同感,自觉地去学习和遵守,这种作用是对师生员工的规范和约束,是一种非强制的软约束。校园成员的言行往往会因为合乎校园文化所倡导的良好行为准则而受到群体的认同及赞扬,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反之则会受到群体的否定与规劝,并产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这种规范约束作用还对涌入校园的社会思想风气进行评判筛选,弃恶扬善,从而为学生的人文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3、激励作用

大学不仅要适应社会还要适度超越社会,要成为社会道德良知的守护者,一所好的学校总是以创造社会的优秀的共同价值观念作为校园文化的使命。以此为前提,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是一种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这对还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机制,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许、做出的贡献都能得到奖励,由此形成一种朝气蓬勃勇于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沐浴在这种风气氛围中的学生,其身心受到渲染,精神受到激励,必然会有更大的学习主动精神。从育人效果看,任何一所大学,其校园文化总有一些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方面,如良好的校风、学风等,也必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方面,如一些不不良风气(考试作弊、迟到缺课、不讲卫生等)。这些不良文化对学生人文教育只能起到负面影响,降低教育实效。因此,必须通过扎实的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学生的人文教育。

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建设充满人文性的校园物质文化

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如校园规划、整体布局,甚至一草一木、一楼一台都应有意识地充分体现人文内涵,寄人文知识于校园景点、环境布局、建筑风格之上,让校园物态环境润物无声:古朴的建筑,让人觉得历史的厚重;现代派的雕塑,让人感到时代的气息。绿树成荫,花香草青,回廊曲径,假山沼池,亭台楼榭,置身其中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自然是学生留连的好地方。

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校园无时、无处、无事不育人。大门上的校训,庄重严肃;围墙上的校风标语,催人奋进;草坪上的“小草依依,踏之何忍”充满人性的关爱;图书馆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带着睿智和警醒;食堂里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语重心长……等等,无不体现着人文精神和人文关爱,无时不在熏陶感染着学生。[2]

2、建设充满人文性的校园制度文化

首先,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充满人文性。管理制度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时代要求与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善恶分明的原则来规范学生但却不束缚其个性发展,并充分考虑其情感、需求及思维方式等,减少因对人的漠视而带来的抵触与逆反心里。制度的制定应更多的着眼于唤起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情感,才能有效地把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省、自重,从而注意自身修养的的提高。

第二,管理制度的执行必须充满人文性。管理工作者必须严于律己,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讲求人格平等、相互尊重,更多的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启迪学生,从学生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把学生的心里需求与学校的严格管理有机结合,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建设充满人文性的校园精神文化

让校园精神文化充满人文性,学校必须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和造就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人才为首要目标。大学的管理者在思想上要认清大学的性质、作用、地位。因为大学不仅仅是一级文化教育机构,而且还是道义的担负者、理想的发源地和心灵的守护神,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所没有的纯洁、崇高、超脱,对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当对大学教育的办学思路和目标做深刻反省,不能刚刚从政治运动的折腾中摆脱出来,就又淹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不能只顾追求规模、档次、排名却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3]

第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只有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给于学生积极影响。高校应要求广大教师树立起为人师表、敬业乐业、教书育人、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开拓创新的良好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严谨求实、尊师重教、尊纪守法、举止文明的学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一旦形成,优良校风才有了保障。

第三,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现实表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吸引学生参加,在活动参与中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激发学生丰富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品味,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德.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0.

[2]杨中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师生人文素质[J].教书育人,2003(4):46.

[3]张兴国.大学教育应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12.□

作者:张振宇

上一篇:烟草工业企业论文下一篇:装帧设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