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编精心整理了《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当前对于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多不胜数。但是调查显示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并无显著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否主要依赖于人文教育的作用,人文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否有被过分夸大之嫌?我们的人文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是否有误区?现如今我们应如何落实人文教育的实效性?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本文将依照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第一篇:人文教育论文范文

提升教师人文素质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

摘要:高职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得到社会有志之士的普遍认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较低,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更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本文分析了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的现状以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提升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旨在确保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现状;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途径,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程度、形成人格的过程。它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人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应把人文教育摆在基础和优先的地位,切实加强人文教育。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的人文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

一、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高职数学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先进的教育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在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全面、深刻理解其职业内涵,努力使自己由单一知识技能型向人文、科学、技术融合的多能型教师转变。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是由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三部分组成。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由文化课老师来承担,毫无疑问,在人文知识的把握上,文化课老师确实占有优势。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处于边缘化状况,一方面人文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不仅大大挫伤了他们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也使得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无法形成一定的科研学术氛围。另一方面人文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不少人文课程是由校内兼职和外聘教师担任,使得课程建设力量缺乏,教师的专业水准难以达到教学要求,使得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很大一部分是改革开放后走向高等教育岗位的,他们虽然接受过较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在专业知识上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但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及时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新高职教育的理念,因此不能主动进行自身角色的重新构建,其扮演的角色仍然是一个“知识传播工具”,而不是一个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高质量人才的“人师”,使得专业课程难以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而高职院校的生产实习指导老师,他们大部分是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但他们基本上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更谈不上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了。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人文素养不足的弱点,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知识贫乏,文科技能薄弱,心理素质偏低。更让人遗憾和担忧的是,有些教师师德观念薄弱,敬业、奉献精神不足,治学态度不严谨,价值取向也发生偏移,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向,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对学生缺乏情感,与学生缺乏交流……这与教师的身份、使命是格格不入的,而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二、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在技能教学中表现出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一种人文精神。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曾有一位大学教师讲过,第一流的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解除疑惑,更重要的是用他们的精神、态度、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教师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处处身体力行作出表率,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尚形象,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榜样示范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影响深远。

首先,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是人文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情感、态度、仪表、人际关系等)以及人文精神的丰厚,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教师除了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涵的精神、人文价值。要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提高,而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底子。不可否认,学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举办人文讲座等,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那只能是人文教育的浅层次表现,要使人文教育向深层次发展,注重长期功效,就必须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当中,努力发挥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渗透作用。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要求教师以人文精神传递专业技术;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基础课,而且专业课教师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什么样的老师能够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呢?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

其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大学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力量,是现代文化的传播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校园中稳定的主体,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学术氛围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时刻置身其中,受到熏陶和浸染,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导向的作用,并且使学生受用终身。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途径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重要的是要增加教师的人文知识,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为此有关部门、学校

和教师应做到:

首先,制度和政策的保障。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出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国家和学校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及教师在提高人文素质过程中各自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等。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建立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支持、鼓励教师提高人文素质。第三,学校应加强考核管理,将人文素质纳入教师录用标准和考核标准中,完善教师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师进行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和评价,从而调动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积极性。第四,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多支持相关的科研立项,加大对人文素质科研的支持力度,通过研究正确把握教师人文素质的组成,构建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探索教师人文素质提高的方法与途径。第五,高度重视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将人文素质纳入名师标准,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科学公正地筛选出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第六,确立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地位。目前国内有关教师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很多,但是有关人文素质培养的培训较少,主要是由于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明确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地位。

其次,更新观念。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顺应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明确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一名教育者的灵魂,自觉将人文素质转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时刻注重以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最后,开展多途径多渠道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组织校内培训。高职院校一般都有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教师,其中少数还对人文社会学科有较深的造诣。高职院校应发挥这部分教师的作用,在校内举办各种培训班,有计划分批、分层地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第二,聘请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一个名师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从他们身上可以品尝教育的力量,感悟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智慧。走进他们心灵和智慧的博大世界中去,深入地对话、理解、交流,以他们的人格魅力影响教师,激发他们学习人文知识的热情。第三,校外进修。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把一些教师送到高校继续进修学习,以便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第四,建设人文校园。高职院校应为教师提供一个优美舒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建设硬环境时,增加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使教师受到美的熏陶;在构建软环境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如文艺演出、音乐会、文化艺术节等,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实践机会,从而陶冶教师情操,完善教师人格,同时也利于树立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倡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构筑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让师生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师生人文修养的共同提高。

作者:谢黛菱

第二篇:浅析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

摘 要 当前对于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多不胜数。但是调查显示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并无显著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否主要依赖于人文教育的作用,人文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否有被过分夸大之嫌?我们的人文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是否有误区?现如今我们应如何落实人文教育的实效性?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本文将依照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国内外学者论述,其价值对于提升学生素养更是被推上了至高的席位。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人文素养低下常被众多学者论述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建设顺势而生。人文教育的价值不容置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对人文教育的呼声从未间断,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在笔者查阅的文献中发现,其中对于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更是多不胜数。然而最近的调查显示,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无显著提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人文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发挥多大的价值,是否有被过分夸大之嫌?我们的人文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是否有误区?现如今我们应如何落实人文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将从上述三个问题展开分析,期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厘清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1 人文教育与邻近概念的辨析

笔者在梳理文献中发现,诸多文献对于人文教育、德育、素质教育三词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文献中出现三词混用的情况枚不胜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这三个词语有共通之处,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是这三个词均带有时代意义,从其提出的先后顺序可排列为:德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后面一词在使用时通常被无限扩充内涵,因此常造成使用上的混乱。概念不清、使用混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因此厘清这些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和实施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1.1 人文教育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概念的内涵较为丰富,但是从现代公民教育特征上讲,它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意识形态、理想模式等。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具体应表现为拥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勤劳勇敢善良的品质、奋发向上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崇德重义的道德情操和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等。①而“人文教育”从其性质上来说是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它首先是人文知识和文化的教育,而人文知识和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学、历史、社会、哲学和艺术教育等;其次,是人文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校进行人文教育的目标。

1.2 人文教育与德育

人文教育与德育的目标都在于教人做人,但是二者的概念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德育从广义的概念来讲,它的核心是对“人伦道德”的培育。对德育较为多的解释是指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同时,德育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因此,大学德育的主渠道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②而人文教育则主要通过学校的制度、人文环境以及相关的课程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教育实质上是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它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察生命、关照灵魂、陶冶情操,并能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顿悟生命的最高境界。因此,人文教育与德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偏重“人伦道德”,人文教育偏重“自我超越”。③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德育,又不能忽视人文教育。

1.3 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可概括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及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四大素质的教育。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可分为专业和非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与人的专业相关的、对形成人的职业能力起支撑作用的基本素质。非专业素质是指每个人必须备的、对其终身发展起作用的基本素质。 这里我们所探讨的高职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基本能力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素质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向受教育者传授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它不仅具有社会性、道德性,还具有艺术性。而人文教育从一定层面而言,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人文教育。从教育的目的上来说,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为增加学生的道德知识,更好地帮助他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其主旨不仅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同时还使个人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从二者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内涵比人文教育更为宽泛,人文教育的目标比素质教育更显隐性,要避免素质教育成为空而泛的口号,就需要人文教育作为普适性的基础,否则素质教育就是虚幻的。

2 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实施的误区

2.1 人文教育肩负着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未完成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当地培养有技能型的专门型人才,因此,专业性的学习是重点,但是切不可把目前大学生在基础性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方面所表现出的某种欠缺归咎于普通教育(如高中文理分科),归咎于高考对学生的甄别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靠普通教育的改革,如果因为普通教育所存留的问题,要求“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上将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高等教育将不再是专业教育,充其量只能称为“大中学”。④而高等教育中的高职教育更具专门性,培养专业技能型的人才是高职教育存在的根本。因此高职教育应与普通教育严格区分,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任务应围绕其专业教育目标开展。如过将普通教育未实现的目标输送给高等教育,其结果将会使高职教育的专业目标模糊不清,从而影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为保证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加大人文教育的课时比例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相比本科院校学生更早面临就业压力,对课时较少且缺乏短期效益的人文课程,学生多持轻视态度,多数学生更注重专业课学习。这是事实,但是如果人为的加大人文教育的课时比例,一方面可能会使原本就少的专业学习受到挤占,另一方面人文教育实施的效果并不一定真正见效。这些课程的学时挤占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对人文课程产生厌恶的情绪,多数学生虽表面上选修这些课程,但是课堂上多半在做专业课作业。因此,在开设人文课程时,一定要处理好其与原有德育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3 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途径

3.1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

实践证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需要示范榜样的作用,仅靠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榜样较少。社会上的榜样能影响到学生的较少,而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同时也是最真实、可信的。通常,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行、敬业精神等各方面的素养能够通过上课或平时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素养的力量。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力争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一是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学校要严格规范管理教师,三是鼓励教师积极进修。通过宣传使教师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促使其加强自身素养的自觉性,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在言行举止等各方面注重表率作用;制定规范的制度,督促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鼓励教师参加人文系列知识的培训,并根据其参与培训的课时数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及公示,争取引起全校师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视。

3.2 营造高职院校人文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针对上述论述的人文教育的自身的特点,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应从两点积极营造学校的人文氛围,一要加强硬件建设,二要提高软件投入。其中加强硬件建设包括学校总体规划的开发、教学设施的投入、人文景观的建设等;软件投入主要包括人文课程建设及开发、人文教育专业的合理设置、人文教育学术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广泛开展等。人文素养的核心在于人文精神,因此,硬件和软件建设务必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例如:定期举办各种级别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系列讲座、人文系列知识竞赛以及人文经典指导阅读等活动。

注释

① 司娟.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8):57-58.

② 徐秀萍.论大学德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1).

③ 纪望书.浅析人文教育中的几对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8(7).

④ 解飞厚.人文教育若干提法及做法质疑[J].湖北大学学报,1998(3).

作者:乔中彦

第三篇:浅析“人文奥运”对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影响

摘要:2008北京奥运会高扬“人文奥运”的旗帜。本文通过对人文奥运内涵的阐述,说明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人文奥运 高校 人文体育 教育 影响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n Human Olympic and Col-lege Human Physical Education

Sun Ji-Xiang

Zhao L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Communication 102600)

Key words: human Olympic, college, human physical education,influence

一、对人文奥运内涵的理解

“人文”一词内涵丰富。在英语中,它对应于humanity(人性)或者humanities(人文学科),包含着理想的人性和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与训练等方面。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人文奥运的内涵及意义给出了众多不同的解释,如文化的奥运,人道的奥运,人本的奥运等等,均是从不同角度对人文奥运的理解。目前,多数学者赞同把北京奥运会定位为“文化的奥运”“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借鉴融合的盛会,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丰富和相互发展的盛会,东、西方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生活中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会的盛会,‘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和谐、友爱’的统一的盛会。”奥运会不仅仅是金牌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奥运会对参与者而言,不仅展示了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的涵养,它同时也体现了体育运动对人的精神教化,体现了人的文化属性和体育的文化功能。人文奥运的提出,强调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的人文认识论,人文奥运的提出顺应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从人自身、人的生活世界、意义世界出发对人与体育的关系最有力的诠释。

二、奥运与教育

十九世纪末提出创办现代奥林匹克倡议的顾拜旦,从他恢复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就基于“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这一思想,着力于将竞技运动纳入教育,将体育纳入一般教育,从而确立了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学本质。萨马兰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在最广泛、最完全的意义上讲它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它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一个完善的人。”因此,《奥林匹克宪章》明确地将现代奥林匹克主义表述为一种人生哲学,主张“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建立一种使人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得到提高的生活方式。”

三、体育的人文精神

体育的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核心,注重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权利,肯定人的健康在其生命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提倡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关怀。体育对人的关怀是有层次之分的。首先,体育对人的基本关怀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通过体育锻炼来维护人的健康。其次,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是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和平。只有在和平的社会中,人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人文体育的全面发展

通过增强体质,通过意志品质的培养,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体育和文化教育的结合,使人的身体素质、道德精神获得和谐发展和提高。概括地讲,就是通过体育活动促使人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包括身体、意志、精神在内各方面协调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能培养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精神和团结互助、和平友谊精神,还能获得美的享受。

1.体育人本

体育的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处处关怀人,为了人的发展着想。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体育教学是教育体系中使受教育者精神健全、道德完美和体魄强健的主要手段。顾拜旦在《体育颂》中高度赞美了体育的作用,鼓励人们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其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高尚、公正、自由、坚强、聪明、健美的人,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清新的生命,还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

2.体育文化

体育运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体育运动中包含着美术、音乐、舞蹈、建筑、艺术、雕塑、文学等。体育运动与现代文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联系。顾拜旦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起,就坚决反对把这一运动看作纯粹的体育竞技运动,他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和艺术的。”体育运动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来挖掘、展示人类社会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使各种文化形式和艺术手段都在体育运动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成为体育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

3.体育文明

要观察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律,也要观察研究人伦社会的现象及规律,教育人们要达到完善文明的社会。自然文明是自然界的造化形成的,人类文明则是人类活动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千百年崇尚的道德精神,就是诚信、互助、公正、勤劳、敬业、和睦、奉献、尊老、爱幼等崇高的道德理念。当今世界倡导和平、友爱、和谐、发展、文明和进步也是人类发展的主流。友谊、和平、信义、公平竞争、更快、更高、更强,体现着人类对文明与进步的共同追求。由于体育所独具的活动性、技艺性、竞争性、群聚性、礼仪性等特点,在振奋民族精神,培养社会公德,激发爱国热情,促进人类团结、和平、友谊等方面,体育的社会影响显得更加深刻,同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社会教育作用。

五、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适应环境、适应生存教育,树立终生体育理念

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学会生存。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运动量越来越少,于是对体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需要。为了“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终生体育教育应运而生,而终生接受体育教育和参与体育锻炼则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体育不但为实现学生终生体育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基础和心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习惯、技能、团结协作与竞争的能力。

2.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作为个性化教育的体育,一方面通过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因材施教,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塑造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一定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反复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的过程中磨练了个性,从而使学生在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中得到充分发展。

3.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审美情感是一种审美主体内在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多彩,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乐。在体育中常见的是成功与失败带来的成就感和悲伤感,教师要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胜负观,教会学生平衡自己的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健身运动中也会出现诸如“跑步者高潮”“顶峰体验”的审美情感,通过情感的升华,在运动中就能真正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快感和身心甜美的享受。

总之,人文体育教育就是要体现教育的人文化,体育人文精神集中表现在教育的功能上。让我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不断竞争,不断追求,不断向极限挑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尊重他人。通过人文体育精神的教育,使学生走向圣洁和崇高,使生命走向健康和高尚,使生命在人文价值的关怀中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宪章》[M],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2]陈德敏,《学校体育人文教育使命反思》,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

[3]彭永捷,《试论“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北京社会科学,2002(4)

[4]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作者:孙纪翔 赵 琳

上一篇:统计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行政刑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