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2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文教育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文教育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1:

浅析人文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随着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人文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影响也不断深入。本文在分析人文理念在语文中的表现以及人文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了人文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人文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近年来,小学语文老师及学生家长对小学生语文的阅读教育越来越重视。语文作为重要的学习科目及文化交流工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人文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中的表现不尽人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并且不能及时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贯彻人文教育理念时采取有效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文理念在语文中的表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人文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文理念在语文阅读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和历史性。西方国家在对封建提出批判的时候就产生了人本理念,极力主张人权、倡导人性,反对迷信说教对人身自由的压制;中国最早在《周易·贲卦》中提出人文理念,强调人的德育建设。人文教育理念在我国各类文化锦籍中充分体现,人文知识在语文教材中全面贯穿,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的享受人文理念的熏陶[1]。

二、人文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贯彻人文教育理念符合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需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此理念,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能够优化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能够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此理念,能够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规范的阅读行为,能够集中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2]。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一)深入了解阅读背景

小学语文阅读背景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学生通过对阅读背景的分析能够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掌握文章的写作脉络,进而使小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尽快融入情景,理解作者写此文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主旨。例如,在学习《王二小》课文时,语文老师首先要对课文的时代背景进行详细介绍,使小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将不仅能够将王二小小英雄的形象铭记于心,而且小学生在当时能够想象出当时王二小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画面,培养小学生产生强烈的保家爱国意识。

(二)仔细推敲点睛文字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都选自优秀文章,语文老师在对精华部分进行讲解时,一定要抓住描写精华部分的点睛之笔,针对具体的字、词,展开细致推敲,并对所换字词与原字词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在学习《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的时候,“鸟宿池边树”的“宿”以及“僧敲月下门”的“敲”分别是本句中的点睛之笔。二字恰到好处的原因:“宿”说明鸟儿在树上不仅仅是简单的停留,而是将树作为自己的栖息地;“敲”字说明僧人的动作是具有礼貌性的,如果用“推”、“开”就会显得特别随意、不稳重。语文老师对上述知识点进行分析时,先让同学自己寻找诗句里哪个词用的恰到好处,最后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由此可见,人文教育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行为,端正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

(三)鼓励学生用心诵读

小学生如果对于语文阅读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去学习,那么即使文章再优秀,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进而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与此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诵读优秀文章,创新学习模式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所在,情不自禁的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学习中,老师鼓励学生按座位顺序进行诵读,最后由学生进行诵读鉴赏,这种诵读方式能够使班級的每位学生都参与阅读,进而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深深地了解傣族的地方文化及民族优美的自然环境。小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感受到人文教育理念所蕴含的魅力,而且能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3]。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渗透人文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以及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人文教育理念的有效渗透,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薇. 人文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3:38-39.

[2]谈蓉.人文教育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情感读本,2015,23:85.

[3]姚秉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作者:汪雪敏

人文教育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2:

攀枝花:让人文教育渗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阅读情境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创设情境,构建情感体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啟迪思维,发展想象,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它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材料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如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太空的相关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太空的图片产生要了解太空的欲望,这时趁热打铁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趣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太空睡觉、喝水、走路、洗澡等的画面与地球生活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主动质疑

孔子曰:“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学生有了疑问就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爬山虎的图片。教师问:“同学们,看到爬山虎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纷纷质疑。“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等等,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他们兴趣盎然地阅读课文去文中寻找答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从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二、阅读想象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

小学生的想象是天马行空、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想象的特点,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一)借助插图展开想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如《彩色的梦》一课,课文第二至四小节具体描写了彩色的梦境。教学时,读第二小节,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找出景物“草坪、野花、太空”,扣“绿了、红了、蓝了”,想象画面色彩的明丽,抓“大块、大朵、大片”,感受孩子画面的欢畅。读第三小节,引导学生找出景物“雪松、小鸟、小屋、太阳”,抓住“拉、请、留下、结”等词语,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感受森林里雪松与小鸟的团结友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二)挖掘文本空白,补白想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空白,积极开展填补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学《彩色的梦》一课,读第一小节,抓住“聊天”和“跳蹦”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他们躺在铅笔盒里会聊些什么?打开铅笔盒,跳蹦着,他们又会做些什么?读第二小节,抓“滑过”想象:脚尖滑过的地方还有什么呢?读三小节,引导学生从诗句“请小鸟留下歌声”展开想象,想象雪松与小鸟对话的场景,还可以想象小鸟会留下怎样的歌声。读第四小节,可以从文尾的省略号生发想象:“我”的彩色梦境还会有什么画面?

如此,阅读想象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让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无限想象力,从而获得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三、培养朗读能力,渗透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朗读。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朗读能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也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教学《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指导学生朗读:

(1)读好自问自答的句子。

“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读这一句,重音应落在“好不好”上,要读出询问的语气。朗读回答的句子时强调“一点儿”,表现伙伴们的不开心。

(2)读好过渡句。

课文中有两处过渡句,一处是“不过,我觉得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不过”表示语意转折,朗读时可放慢速度读“过”,然后略作停顿。“真不错”应重读,提示下文。另一处是“我有很多小伙伴,每一个都特别有意思”,朗读时强调“特别”。

(3)读好长句子。

文中有不少长句子分句都不长,但语意连贯,读时要注意分句间的关系。如,“走在外面一定要小心,别被屎壳郎撞伤,因为他们搬运食物的时候,从来不看路。”这个长句子由多个短句组成,语意连贯,提醒小伙伴走路小心。朗读时除了按照标点提示作逻辑停顿之外,“因为”后面也应稍作停顿,突出原因。

教师讲解完朗读的要点,示范读或播放朗读课件。先让学生跟着默读,接着跟着小声读,然后大声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小虫子生活中的苦与乐,感悟到小虫子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从中渗透人文精神。

四、开展自主、合作阅读,促进人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如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组内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围绕“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三个问题,先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们在交流中各取所需,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课堂上,把探究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汇报。每组先让小组中的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合作探究中获得收益,这样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获取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八小学校)

作者:袁冬梅

人文教育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3:

人文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摘 要:在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导下,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家长也逐渐重视起语文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学习科目和文化交流工具,语文给学生今后学习成长带来的重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了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全面适应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需加强人文教育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恰当融入。

关键词:人文教育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灵活组织,不论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丰富,还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拓展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将其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吸引更多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应积极探索更科学、新颖的教学策略。

一、阅读时体会人文素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文章大声朗读出来,以此来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其中,从而确保在阅读学习中能够受到一定启发。由于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阅读资料,在默读时通常都会产生一定的疲乏情绪,此时,应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让其在此过程中能够放松身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对文章理解透彻,充分享受文字魅力。

比如:在讲解《难忘的泼水节》这篇文章时,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从不同层面体会文字的魅力、博大精深,还要让学生对傣族的风情、文章蕴含的人文情怀有全面了解。为此,教师可以将傣族文化、人文风情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联想、感受泼水节的热闹氛围。同时,还要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有更透彻的理解。此外,在实际授课中,教师也应该恰当融入其中,也只有这样学生、教师与文章才能够真正实现有机融合。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其心灵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升华,人文素养、精神感悟能力才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介绍背景,培养人文精神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语文教材中呈现出的文章往往都是通过编辑人员精挑细选最终确定的文学作品,因此,每篇文学作品中蕴含的背景知识都是值得广大师生深入探究的。对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文章作者,通过网络搜集来的资料将其生平经历讲给学生,让学生对作者所处年代、社会环境有更全面、准确的把握。此外,文章的具体创作背景教师也要结合具体需求给予恰当介绍,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节选自名著,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很多文章只是对其中的某个人物或者某个事件进行介绍。仅仅通过这一段节选,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也难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思想。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介绍文章的背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学生充分掌握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得到一定的拓宽,人文精神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比如:针对《司马光》这篇文章来讲,教师就可以在正式进行文章学习之前,先带领学生对司马光这一历史人物深入了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把握其整个为官经历,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中取得的成就,这样不仅有助于授课内容的恰当拓展,学生也能够对司马光的高尚品质产生深刻理解。这样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不仅能够积累到更丰富的表达技巧与知识,也能够对文章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有更深刻的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科学运用文章培养人文素养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展载体,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的文言文作品,不僅是对古人生活方式、状态的一种记录,其中也蕴含着极具学习和弘扬价值的思想理念。在我国古代,文史哲三家相互联系。所以,在讲解古文过程中,教师不应单纯地从某一角度来组织各类教学活动,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况,从不同角度来共同引入。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中就蕴含换位思考的理念;“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中向人们着重传达的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而在学习分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句话时,学生可以对其中蕴含的那种云淡风轻的生活理念有深入的体会,并对当前的学习生活有更深刻的反思等等。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只有充分重视、恰当利用这些智慧结晶,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给予深刻感悟,使其对文言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情怀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够将文言文的价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真正体现出人文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恰当融入,才能够在优化授课环节与成果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在人文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应用,既有助于学生阅读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效果的提升,也能够对授课环节与成果做出进一步优化,为此,教师应综合分析、准确把握当前阅读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给予不断完善,进而促进其授课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林高亮.浅析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7(5):79-80.

[2]徐晓芸.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

作者:马建明 马俊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