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教育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当前对于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多不胜数。但是调查显示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并无显著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否主要依赖于人文教育的作用,人文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否有被过分夸大之嫌?我们的人文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是否有误区?现如今我们应如何落实人文教育的实效性?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本文将依照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第一篇:人文素养教育论文

浅析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摘要】现代医学教育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给医学生在学习及以后的工作中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文章试着从什么是医学人文,怎样对医学生造成影响,有些什么影响,以及这样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意识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 医学人文

对于大多数医学生来说,闲暇之余很少有人自觉的去问一个问题:医学是什么。这个似乎不需要认真审视、反思,教科书上有现成的答案。但是它仅仅是认识疾病的学科,是专业处理疾病与人类保健的职业技术?除此之外它还应该具有什么特质呢?在它的功利和工具的特质之外,从它的对象看,它也还是一门面对人的学问。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成立时,其序文中界定健康(health)是一种“身体、心灵及社会交往的健全和谐的状态,而不仅仅只是没有罹患身体或精神疾病”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医学不能仅仅是治疗的手段,更是社会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因为,医学汇集了人类在自我(从躯体到心灵)认知、自我救助方面的知识、智慧与发明、发现,它研究的主体是人,研究的对象也是人,服务的对象还是人,疾病是人的痛苦,是心灵的损补,任何医疗的交往都是人与人之间身心救助的故事,而不仅仅是人与机器、技术之间的对话,或者人与金钱之间的故事。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道原则、人本立场、人性光辉永远是医学的价值皈依与医学职业的职业操守。这也是医学人文的基本核心构成。但是医学人文究竟是什么?是“医学中的人文”,还是“医学与人文”,又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他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化现象的高度重视,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素养是建立在这基础上的对人类的幸福和痛苦有较深刻的了解,是一种体会,一种同情、理解,一种对人的本质的关怀。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疾病是让个人在工作与生活方面暂时失序。所以疾病必须得到控制(治疗),才不致影响许多个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控制的责任由医院交由具体的医生来进行。从医史学家西格里斯在《亨利·西格里斯论医学史》(1959)中说:“与其说医学史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我曾不只一次地使医学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作为社会有用的社会成员,为了做到这一点,医学经常要应用科学的方法,但最终目的还是社会的。每一个医学行为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病人,或者更广泛的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群人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可以知道医学不仅是人类关于自身形态、功能、代谢现象与规律、生理、病理、药理知识,诊疗、护理、康复体系的构建过程,也是生命中痛苦与关怀、苦难与拯救,职业生活中理性与良知的搏击、升华的精神建构历程。推动了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的转变。故而可以把医学人文看作是在在医疗过程中倡导对人的关怀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它是属于人文精神中的一个分支。

根据社会学(美)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的理论认为,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就如同亲子关系一般:医师协助病人作为一个完好的健康人回到社会。因此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应该注重培养。医学生将来的职业对象看,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人,面对的都是处于痛苦中的人。2005年10月1日,新华社报道:卫生部长高强坦言,医患关系紧张主因在医务人员。其中所说的根本措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是属于制度的原因,但是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医患之间的沟通这却是属于每个医学生将来能够做到的,也是人文精神在医务工作中的缺失的所引起的。

从个体来看,作为人,追求幸福是每个人努力的动力,但是痛苦也是如影随形的。对他人的苦难的关怀是同情,是怜悯,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再从职业关系来看,医学的职业技能虽然越来越专业化,但是其影响力却有社会影响扩大的趋势,很多原来属于医学方面的问题现在很多都成社会的问题。传染病的控制,艾滋病的治疗和控制等很难严格的分为医学还是社会问题,这种状况下医生的职业优越感,对待病人的权威感以科学的名义与日俱增。却忽视了病人对痛苦的感受,把病人按照合理化的原则成批处理,形成一个有医疗机构,官僚体系及系统完善的医疗设备组成一个“企业”,消磨了医生的责任,也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纽带剪断。导致的结果是医生丧失了职业上帮助人的快乐,病人也无法相信他们有可能在这样的状况下得到医生全面、科学、准确的诊治。转而向媒体和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医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是,在学校教师传授给被动的学习者(医学生)知识、技术、价值。学校的环境塑造了学生。但是这样的结果如同(美)奥佛德在《手术刀与银熊》一书中写道:“我是由一群强调专业能力与临床技巧而忽视关心与感受能力的医师所训练出来的”。背离了医学的目的。

医学这门学科始终具有二重性。它是运用医学知识、技术来解决人的问题,因此,它包括技术要素和人道要素两方面。一方面要看到掌握医学科学的发明、发现和技术进步,这是医学生在这个职业里需要一生学习的过程。但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仁慈、同情等,来重建科学的医学与人文的医学之间的平衡。

医学与人文之间的平衡其实也就是需要在进行医学知识培训的时候也要注重人文即医学人文的培养。既然医学人文是总的人文精神中的一个分支,可以由此推知可以通过对文学、历史、哲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文学是体验痛苦分享愉悦。如中国作家史铁生作为一个“职业病人”(1972年开始双腿瘫痪)在《病隙碎笔》中对“死亡”的体验——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他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是不由分说。但是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感到有些仓促,但是不会犹豫不会拖延。然后,就像徐志摩那首诗所云:“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文字间流动的是豁达与洞彻,是冷的诗,是暖的幻影,安静而清洁。文学不仅仅是欣赏,最主要的还是体验。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与痛苦。哲学是思考。思考生命的意义。

人的未来寄寓与他的哲学生活样式中。同情、怜悯、平等等观念如果不是和人的实际生活相关的话,那是不真实的。人人都努力追求和向往一种可能的上升(精神和物质上),如同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样,人活着不仅仅是解决温饱就结束了,还需要一种健康的生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仅凭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给人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置于这些标准的上面,找寻心灵的自足。而历史则是对过去生活的思考与总结。每个人不可能脱离历史而存在。对历史的学习是一种借鉴也是学习,不论是人文的历史,还是医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学习才能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故而在医学教育中:第一,重视医学与人文的沟通,鼓励学生去阅读叙述病患过程与体验的文学作品,以多重身份(医生、患者、旁观者)去品味、体验、理解各种非科学的病患倾诉;亲身去体验疾病,并描述。第二,注重对历史的了解,知道医学技术与事件的发展才能做到善于学习与发现。第三,形成“敬畏生命”的理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增强职业荣誉感。只有这样不仅是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长成,社会也才能是健全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理查德·谢弗:社会学与生活[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王一芳:医学人文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休谟:人性论[M],商务印书馆,1996.

[4]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作者:王凤军

第二篇:浅析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

摘 要 当前对于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多不胜数。但是调查显示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并无显著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否主要依赖于人文教育的作用,人文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否有被过分夸大之嫌?我们的人文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是否有误区?现如今我们应如何落实人文教育的实效性?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本文将依照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国内外学者论述,其价值对于提升学生素养更是被推上了至高的席位。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人文素养低下常被众多学者论述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建设顺势而生。人文教育的价值不容置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对人文教育的呼声从未间断,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在笔者查阅的文献中发现,其中对于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更是多不胜数。然而最近的调查显示,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无显著提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人文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发挥多大的价值,是否有被过分夸大之嫌?我们的人文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是否有误区?现如今我们应如何落实人文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将从上述三个问题展开分析,期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厘清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1 人文教育与邻近概念的辨析

笔者在梳理文献中发现,诸多文献对于人文教育、德育、素质教育三词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文献中出现三词混用的情况枚不胜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这三个词语有共通之处,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是这三个词均带有时代意义,从其提出的先后顺序可排列为:德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后面一词在使用时通常被无限扩充内涵,因此常造成使用上的混乱。概念不清、使用混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因此厘清这些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和实施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1.1 人文教育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概念的内涵较为丰富,但是从现代公民教育特征上讲,它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意识形态、理想模式等。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具体应表现为拥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勤劳勇敢善良的品质、奋发向上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崇德重义的道德情操和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等。①而“人文教育”从其性质上来说是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它首先是人文知识和文化的教育,而人文知识和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学、历史、社会、哲学和艺术教育等;其次,是人文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校进行人文教育的目标。

1.2 人文教育与德育

人文教育与德育的目标都在于教人做人,但是二者的概念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德育从广义的概念来讲,它的核心是对“人伦道德”的培育。对德育较为多的解释是指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同时,德育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因此,大学德育的主渠道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②而人文教育则主要通过学校的制度、人文环境以及相关的课程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教育实质上是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它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察生命、关照灵魂、陶冶情操,并能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顿悟生命的最高境界。因此,人文教育与德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偏重“人伦道德”,人文教育偏重“自我超越”。③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德育,又不能忽视人文教育。

1.3 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可概括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及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四大素质的教育。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可分为专业和非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与人的专业相关的、对形成人的职业能力起支撑作用的基本素质。非专业素质是指每个人必须备的、对其终身发展起作用的基本素质。 这里我们所探讨的高职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基本能力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素质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向受教育者传授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它不仅具有社会性、道德性,还具有艺术性。而人文教育从一定层面而言,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人文教育。从教育的目的上来说,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为增加学生的道德知识,更好地帮助他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其主旨不仅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同时还使个人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从二者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内涵比人文教育更为宽泛,人文教育的目标比素质教育更显隐性,要避免素质教育成为空而泛的口号,就需要人文教育作为普适性的基础,否则素质教育就是虚幻的。

2 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实施的误区

2.1 人文教育肩负着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未完成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当地培养有技能型的专门型人才,因此,专业性的学习是重点,但是切不可把目前大学生在基础性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方面所表现出的某种欠缺归咎于普通教育(如高中文理分科),归咎于高考对学生的甄别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靠普通教育的改革,如果因为普通教育所存留的问题,要求“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上将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高等教育将不再是专业教育,充其量只能称为“大中学”。④而高等教育中的高职教育更具专门性,培养专业技能型的人才是高职教育存在的根本。因此高职教育应与普通教育严格区分,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任务应围绕其专业教育目标开展。如过将普通教育未实现的目标输送给高等教育,其结果将会使高职教育的专业目标模糊不清,从而影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为保证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加大人文教育的课时比例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相比本科院校学生更早面临就业压力,对课时较少且缺乏短期效益的人文课程,学生多持轻视态度,多数学生更注重专业课学习。这是事实,但是如果人为的加大人文教育的课时比例,一方面可能会使原本就少的专业学习受到挤占,另一方面人文教育实施的效果并不一定真正见效。这些课程的学时挤占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对人文课程产生厌恶的情绪,多数学生虽表面上选修这些课程,但是课堂上多半在做专业课作业。因此,在开设人文课程时,一定要处理好其与原有德育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3 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途径

3.1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

实践证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需要示范榜样的作用,仅靠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榜样较少。社会上的榜样能影响到学生的较少,而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同时也是最真实、可信的。通常,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行、敬业精神等各方面的素养能够通过上课或平时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素养的力量。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力争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一是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学校要严格规范管理教师,三是鼓励教师积极进修。通过宣传使教师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促使其加强自身素养的自觉性,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在言行举止等各方面注重表率作用;制定规范的制度,督促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鼓励教师参加人文系列知识的培训,并根据其参与培训的课时数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及公示,争取引起全校师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视。

3.2 营造高职院校人文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针对上述论述的人文教育的自身的特点,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应从两点积极营造学校的人文氛围,一要加强硬件建设,二要提高软件投入。其中加强硬件建设包括学校总体规划的开发、教学设施的投入、人文景观的建设等;软件投入主要包括人文课程建设及开发、人文教育专业的合理设置、人文教育学术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广泛开展等。人文素养的核心在于人文精神,因此,硬件和软件建设务必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例如:定期举办各种级别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系列讲座、人文系列知识竞赛以及人文经典指导阅读等活动。

注释

① 司娟.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8):57-58.

② 徐秀萍.论大学德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1).

③ 纪望书.浅析人文教育中的几对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8(7).

④ 解飞厚.人文教育若干提法及做法质疑[J].湖北大学学报,1998(3).

作者:乔中彦

第三篇:中职学前教育——注重人文素养

【摘 要】就目前的社会状况而言,中职学前教育是一门双赢的课程。它为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提供了另一个学习的舞台,它为将来的学前教育者培育了接班人。也正是由于中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作为中职学前教育的教师,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学前教育者,能够在将来真正地引导幼儿们的成长与学习。就社会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纷纷将矛头指向了人文素养的缺乏。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们人文素养的塑造。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 注重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二十一世纪社会新型人才的素质,也是社会对教育者的要求之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人格、审美、学识等多方面。在中职学前教育中,教师们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通过我们的教育与行为,对学生们造成这些方面素养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塑造。当然,教师们在注重人文素养教育之前,首先要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才能根据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近几年,新闻中相继报道了幼师教育问题。山西太原的一名幼师在十几分钟内对多名幼童施暴,其中一个女童挨了几十个耳光;浙江温岭一小男孩,被幼儿园老师以“取乐”的方式,耳朵被揪着上提悬空离地20厘米。这些教育问题的接连出现,引起了社会、教育者们的重视。而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否只在于教师们的本身问题呢?作为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我觉得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

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也会引起部分的负面影响。社会在进步,在发展,因而往往把发展的重心放在了科技、经济、军事等重点方面,从而较为忽略最为根本的人才教育。而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了影响人文素养的产物。例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扩大,网络游戏也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这些网络游戏的广泛应用使得更多的人开始沉沦,开始改变。游戏者会在游戏中找满足与成就,而忽略了现实生活的改变。可见,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游戏者的情感、思维、性格等多方面。社会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前进,它更多的是带来了希望与光明,只是在部分人的眼中他们忽略了这些,而只是将眼光局限在了停滞不前的缓冲地带。

(二)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主要针对的是两种人群,包括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就社会现实而论,选择中职学前教育的人群主要是初中生,并且这些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正是对学习的误解或者学习能力上的不足,这些学生才进入了中职学前教育。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进入中职学校的选择是父母们的意愿,他们希望学生们能在中职学校中完善性格,改正身上的缺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已然说明了学生们在人文素养方面的问题。而在教育者方面,最主要的就是教育者们的教学态度。由学生们的本身情况可以联想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他们部分也是玩世不恭、心不在焉的态度。针对这样的班级与学习态度,部分教师者会感到十分失望。长而久之,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教学付出没有成效与回报,从而也改变了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在平时的教育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至于学生们学没有、怎样学,他们也就无能为力了。教育者的这种态度又会再一次加重当前的教育问题,学生们失去了教育的束缚与引导,更会影响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们今后毕业会从事于幼师教学工作,他们的知识、能力、品行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可能就会造成目前学习现象的无限循环。

针对目前的社会影响、教育问题,教师们应该明确今后的教学工作。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们的想法,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作为中职教师,我们应该做到改变学生与自己。

(一)影响学生

的确,中职学校的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往往是这些问题被社会、家长们、教师们的关注与放大,才让学生们更加变本加厉,放纵不羁。他们或许知道自身的缺点,他们的行为或许只是为了引起注意,这是学生们的心理。而家长、教师们更多的是看到了问题,忽略了学生们的情感与特质。了解自己的孩子、学生,才能正确的引导他们进入学习。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当忽略学生们的过去,让他们以新的面目、形象站在我们的面前。没有过去的不听从、任性、调皮与过错,他们是在一个新的地方,学习一种新的学习能力,今后并可能将以这样的身份立足于社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是学生们的热情、童心,而专业的创新需要学生们稀奇古怪的、大胆的想法。看到学生们的优点,带领学生们看到自身的优点,会让学生们感到满足与备受重视。他们会逐渐地加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当然,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必须的,人文素养的影响也十分重要。教师们需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情感、价值观等感染学生们,让学生们感受到正确的方向。带领学生们去参加社会义务活动,去孤儿院、幼儿园“支教”,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学生们的本性没有偏差,只是他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方向,教师们需要采取实际教学措施引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健康、积极地成长。

(二)改变自己

作为中职教师,我们并不是完美的。性格的、能力的、知识的缺陷还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努力与弥补。人文素养是教学中的产物,也是教学中的学科。学生们缺乏这方面的素养,教师们又何尝不是呢,只是可大可小的问题。因此,教师们首先要重视的是自身人文素养的正确培养与塑造。我们只有保证自身的正面形象,才能在教学中通过语言、行为、情感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改变自己还应包括思想与学识。社会在进步,科技在进步,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教师们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分析其他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吸气精华取其糟粕。如果教师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么在教学中必然会与学生们产生代沟,造成教学中的交流障碍,从而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当然,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们所具备的。但学海无涯的道理让教师们应当充满追求知识的动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水平。这样我们才能保证与学生们的共同进步,才能为学生们带去更为专业的教育。改变只是简单的两个字,但是确实颇为复杂、困难的实际行动,希望教师们能够以乘风破浪的气势改变自己,丰富自身。

中职学前教育是为社会需要的,是学生们、家长们的另一处希望寄托。作为教师,我们要为这一代的学生负责,也要为下一代的祖国花骨朵负责。希望我们的努力、改进、进步能够传递我们教育者的教学精神、人文精神。

作者:黄晓霞

上一篇:中职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商务礼仪论文